论玄奘的佛经翻译原则

合集下载

玄奘“五不翻”原则及在其影响下音译的优势

玄奘“五不翻”原则及在其影响下音译的优势

玄奘“五不翻”原则及在其影响下音译的优势作者:韩旭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20期摘 ;要:唐玄奘,俗名陈袆,唐代高僧,著名的三藏法师。

曾从长安西游到达印度,学习佛法,带经书回国翻译,对我国佛教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著有《大唐西域记》,为当时人们了解大唐以外的国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翻译家,玄奘著名的“五不翻”原则对现今的翻译事业仍有很大的影响,尤其在音译方面。

本文将阐述分析“五不翻”原则并讨论在其影响下音译的优势。

关键词:玄奘;“五不翻”原则;音译;影响作者简介:韩旭(1990-),女,籍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口译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0--01一、“五不翻”原则佛教经典自汉代开始传入我国,佛经翻译过程先后采用过格义、拟配及音译等多种翻译方法和策略。

其中音译方法出现较早,持续时间较长。

而佛经中提及的事物,本土中无对应事物,采取音译进行创词也是常用方法,而这种翻译方法延续至今,成为一种独特的翻译方式。

玄奘在翻译佛经时提出“五不翻”,“五不翻”并不是不翻译,而是不意译,即五种情况需要音译,而这对先进的音译方法有着深远的影响。

玄奘的五不翻具体如下:(1)秘密故:佛教经典中常有“秘密”,如“咒语”。

“咒语”的特点是神秘莫测,音奇,大师通过声音的形式或是文字形式来帮助人们化解苦难、平复心结。

这些深奥复杂拗口的“咒语”会使人们对佛陀产生一种敬畏之心。

由于“咒语”的发音复杂深奥,所以在翻译佛经中“咒语”的内容时,就采取音译的方式以保持“咒语”的神秘性。

从功能对等理论上讲,这在原语环境与译入语环境中产生了同样的效果。

佛经中音译的典范之作当属“大悲咒”,其汉语版全部采用音译。

(2)多义故:在佛教经文中,有些词汇是具有多重含义的,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常见,而且通常是一词五义、六义甚至是七义,但中文中却很少有此类词汇能与之对应。

丝绸之路与五不翻译原则

丝绸之路与五不翻译原则

佛经翻译裏的五不翻最早提及译音之必要并订立原则者是唐僧玄奘。

他总结多年翻译佛经的经验,建立了"五不翻",指导译坛众多佛教学者集体译经。

他说的"不翻"并不是不翻译,而是"不意译"。

他认为在以下五种情况下要译音:1)秘密故(也就是佛教的秘密,如咒语,要译音)所以唐僧的紧箍咒若译成了汉语还是白搭。

不学梵语,就想拿住孙悟空?非得用那拗口饶舌、难为发音、贴近原文的声音才能生效。

难怪无论你说"芝麻,开门!"还是"Sesame,open!"都不管用。

那原本是阿拉伯魔法,不学人家的语言,就是不灵。

2)含多义故(不是指一词多义,而是指需要长篇大论解释的概念,应先译音,再讲解普及)比如将梵语bhagavat译音为薄枷梵。

原词虽指佛陀,还含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六义,光说佛陀,不足以表达其世尊。

同理,功夫的英译现在是Kongfu,以别於martialart,方显出功夫之"耗时、耗力、守元、固本"等要义。

3)此无故(中国没有的东西)与其它四类相比,此类不同之处大概是指我们没有的具体事物和人名地名,也是下文要详加讨论的一类。

此不赘述。

4)顺古故(既已有的译音,不再重译)在唐僧译经之前,梵语Anuttarasamyaksambodhi已经译音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意为能够觉知佛教的一切真理,并如实了知一切事物,从而获得无所不知的智慧。

但这个词实在太长,虽然唐僧沿用了,后来还是被简化为阿耨菩提。

现代的典型例子是莫斯科,这是根据英语发音翻译的。

虽然俄语念作莫斯科瓦,但由於中国人已经习惯了莫斯科,现在仍然顺古。

5)生善故(既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者,要译音)梵语Prajna的意思和智慧差不多,但佛教徒认为它和一般智慧不同,认为它是直接了解一切事物本质的特殊智慧。

我等不信佛者,大概体会不到,无法苟同。

玄奘五不翻原则对跨文化交际中语言误读的启示意义

玄奘五不翻原则对跨文化交际中语言误读的启示意义

44海外文摘0 引言玄奘是我国著名的佛经翻译家,另辟蹊径开启了佛经翻译史上的一代新风。

通过长期的翻译实践,玄奘总结出来一系列翻译理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五不翻”原则。

所谓的“五不翻”并不是不翻译,而是对特定词语不必按照意思翻译,以保持原语语音的汉字写法,即是“音译。

”当今许多翻译理论研究者从不同视角阐释“五不翻”原则,而鲜有人提出其实践意义。

在为数不多的研究中,学者们只是谈及“五不翻”原则对英汉翻译中文化词翻译的借鉴意义,而汉译英方面的研究却十分匮乏。

随着中国国力日渐强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愿望愈发强烈,而文化的输出必然以翻译为载体。

因此如何向世界翻译我们的文化,在翻译过程中如何避免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以及误解,让世界更好地去接受我们的文化,玄奘的“五不翻”原则还是具有启示性的。

2006年的“龙”事件也说明研究这方面问题的迫切性。

“龙”与“dragon”这两个词代表的意向截然不同,却被硬生生的拉扯在了一起,成为西方攻击中国“龙”的理由。

于是,学术界就有人提出将中国的“龙”直接音译为“loogn”,与西方的“dragon”加以区分,还原中华文化中的“龙”形象。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玄奘的“五不翻”原则的应用是否能够避免类似问题成为本文的探索主题。

1 玄奘“五不翻”的现代阐释唐代翻译家玄奘以“求真喻俗”为标准,提出了“五不翻”的原则,这与现代翻译理论重心移向译语及译文读者是一致的。

通过音译方法处理一些特殊的词汇,可能开始对于汉语读者显得陌生,但是这些词汇最大限度保留了原义,而且久而久之也就自然地融入到了译入语语言文化系统之中了。

下面以玄奘翻译的《心经》为例,进行分析,《心经》一共311字,一共出现了15处音译词,见表1。

玄奘在翻译《心经》时十分灵活地结合了音译和意译两种方式:特殊词汇,可结合具体情况进行音译,使得译本的语言符合汉语的简练优美又不失佛教的庄重神秘之感。

对于今天的译者,如果在译介汉语的同时要保留文化内涵,音译策略便具有可行性。

中国翻译理论

中国翻译理论

一、佛经翻译时期安世高——小乘佛经的首译者安世高(东汉):西域安息人,太子,博学多识,笃信佛教,弃王位而向佛,游化西域,后旅居中国,通晓汉语,注重修行,译经20多年,多是直译。

“义理明晰,辩而不华”,《明度五十校计经》,开后世禅学之源。

支谦——《法句经序》支谦(三国):月支人,博览经籍,莫不谙究。

世间伎艺,多所综习。

遍学异书,通六国语。

孙权时(二二二―二五二)拜为博士,辅导太子孙亮。

谦以经多梵文,集众本译为汉文行于世。

约三十年间,译经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

其翻译以大乘“般若性空”为重点。

反对译文尚质,主张“曲得圣义,辞旨文雅”,首创“会译”,译文加注也始于他,《法句经序》是中国首篇重要译论。

鸠摩罗什——最著名的佛经翻译大师鸠摩罗什(六朝),印度人,我国著名佛教学者、佛经翻译家。

出家后,通晓大乘经论,后到了中国长安,前后所译的经论,有380多卷。

鸠摩罗什倾向于意译,“其文约而诣(畅达),其旨婉而彰”,提出了表现原作文体风格问题,促进了六朝佛学繁荣和隋唐佛教诸宗形成。

释道安——五失本,三不易释道安(晋代):著名佛教学者,讲授《般若经》。

他不懂梵文,通过同本异译比较研究翻译。

他貌丑心慧,“穷览经典,钩深致远”后,对佛经进行注释,凡二十二卷。

利于佛教的广泛传播,为后世佛经注释作出范例。

还总结出翻译的“五失本,三不易”学说,具有翻译本体论意义。

(一)胡语里边,倒装句很多,翻译时必须要改过来,使之顺从汉语语法,适应中文的结构;(二)胡语的经典文字质朴,而中国人喜好文字华美,翻译时为了适合中国人好文的习惯,在文字上不得不加以润饰,以便流通;(三)胡经原原本本,十分详细,尤其是颂文部分,同一意义往往要反复三、四次,翻译时,对这些重复的句子要加以删略;(四)胡经中在长行之后,另有重颂,复述长行的内容,翻译时往往也得删除,才能使译文洗练;(五)胡经中,每说完一事,再说另一件事时,往往还要把前边那件事重说一遍,因此翻译时,也不得不对这些重复的话一并删除。

五不翻

五不翻

浅析玄奘的翻译原则摘要:玄奘,作为一名杰出的佛学翻译家,对我国翻译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开创的“新译”译法、“既须求真,又须喻俗”标准、和“五不翻”原则对我国翻译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玄奘,佛经,五不翻,标准1.引言印度学者柏乐天曾指出“玄奘无论如何是有史以来翻译家中的第一人。

”众所周知,玄奘通称为三藏法师,13岁出家,629年从长安西游,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印度,645年回到长安,带回经书657部,十年间与弟子共译出75部1335卷经书。

并与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玄奘大师,来了解他在翻译方面所坚持的原则。

2.佛经“新译”的创始人在汉朝时期,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发展,最终形成中国佛教。

印度佛教在中国最初的传播,是与译经相联系的,最早的一批译经者,不是中国本土人士,而是西域来华僧人。

东汉末年,安世高开始将佛经汉译,是中国佛教翻译的创始人。

接着,佛经翻译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了急剧发展的时期,在隋唐时佛经翻译就进入了全盛时期。

而唐朝时期的佛经翻译的繁荣发展,又要归于这位“新译”的创始人玄奘大师了。

在佛经翻译中,翻译者把玄奘以前所翻译的佛学经典称为“旧译”,把玄奘之后所翻译的称为“新译”。

“旧译”是指是指以鸠摩罗什法师为代表的一些翻译家,在翻译的过程中,采用“意译”的办法,改正了过去音译的弱点,直接用汉字将佛经中的意思表达出来,而不是逐字逐句的翻译。

“新译”是指玄奘认为译本应忠于原本,逐字逐句信笔直译之译法,以求最大限度地将佛经准确地传译给信民。

为了使佛经能够达到忠实于原文的目的,玄奘采取“音、意合一”的方法,将音译和意译有机地直接融会贯通于翻译之中。

他还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标准及“五不翻”原则。

3.“既须求真,又须喻俗”标准及“五不翻”原则3.1“既须求真,又须喻俗”标准玄奘大师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标准。

这句话是指翻译既需要与原文真实贴切,又需要通俗易懂。

浅析玄奘的翻译观及其佛经翻译

浅析玄奘的翻译观及其佛经翻译

浅析玄奘的翻译观及其佛经翻译作者:包布赫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7年第12期1.玄奘的翻译观玄奘主张应该注意原文风格,认为原文如果简单平实,译文就不应该做文字修饰。

他提出的“五不翻”原则是对佛经中一些内容音译制定的规则,这表明玄奘不完全同意意译。

所以他属于“厥中”派,对于直译和意译是根据文本内容和风格而寻求方法,其方法则不拘泥于直译和意译。

“五不翻”音译原则分别是:第一个是“为秘密故”,原文中一些词语,如果难揣测出其义,则不能意译;第二个是“含多义故”,原文中有些词汇意思多,不能选择其中哪个具体的意义来翻译;第三个是“此无故”,原文词语中土没有;第四个是“顺古故”,有些专有名词前代翻译已经为大家广泛使用,只需沿用无需另译;第五个是“生善故”,原文有些词汇能够唤起人的尊重之心,而一旦翻译过来反而会使人轻贱它们。

2.从翻译因素论角度分析玄奘的佛经翻译许钧在《翻译论》(2014)一书中提出翻译因素论,他提出影响译者“译什么”和“怎么译”的因素可能有以下几点:文化语境和社会因素、意识形态和政治因素、翻译动机与翻译观念、语言关系与翻译能力。

社会因素对翻译的选择、翻译的接受和传播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在唐朝时期,唐朝帝王认为自己是道教创始人老子的后代,所以在唐朝道教除武后时期,大部分都是在佛教之上的。

社会对佛教的需求,迫使帝王重新重视佛教的地位。

也正因为社会对佛教的需求,也促使佛经翻译的兴盛和发展。

“就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而言,翻译界真正对此问题予以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

”(许钧,2014:150)在玄奘的佛经翻译中,确实受到了当权者意识形态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玄奘在佛经翻译的十一个译场司职中发现一个很重要的职位,那就是监护大使。

之所以会有帝王派官员参与译场翻译,正是因为帝王需要对佛经整个翻译流程及翻译内容进行监督和审查,以免不利于朝廷的内容流传到民众中。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这里必然涉及“为什么翻译”的根本问题。

论玄奘的佛经翻译原则

论玄奘的佛经翻译原则

论玄奘的佛经翻译原则作者:马逸超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15期摘要:翻译作为一门学问,讲究技巧和方法。

玄奘在进行佛经翻译工作和翻译研究时,提出了“五不翻”原则。

“五不翻”原则作为一种翻译方法,在对佛经的翻译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并且也在后世的其他翻译中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

关键词:“五不翻”;原则;音译引言:中国的翻译历史悠久,然而提出明确的翻译原则,形成翻译理论的人在古代并不多。

玄奘在进行佛经翻译时,明确提出“五不翻”原则。

而如今,随着世界各地文化的不断发展,文化交流的需要也越来越强,翻译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

于现世翻译而言,玄奘的翻译原则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一、“五不翻”提出背景我国翻译的真正发展起源于佛经的翻译。

佛经自印度传入中国后,我国的翻译活动开始兴起,翻译的规模不断扩大。

因而,翻译方法和翻译原则也在逐渐形成。

支谶、支亮、支谦是最早将大乘佛教传入中国的西域高僧,其中支谦作为“文质之争”文派的代表人物,强调佛经翻译应注重文采修饰,易于读者理解。

随后,文派和质派各有发展,文派的鸠摩罗什开意译之风,而质派的释道安则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文质之争”进一步延续。

玄奘在结合前人的翻译方法和翻译原则后,提出了“五不翻”原则,即“秘密故”“含多义故”“此无故”“顺古故”“生善故”均不做意译,而采用音譯。

玄奘对“文”和“质”进行了融合,使得翻译效果更佳。

诚如如梁启超所言:“若玄奘者,则直译意译,圆满调和,斯道之极轨也。

”二、“五不翻”具体内容一,“秘密故”不翻是指有秘密含义的采用音译,如咒语“陀罗尼”,如果采用意译就会失去其特殊意义;二,“含多义故”不翻,有多种含义的专业术语不意译,如梵语“薄伽梵”一词具有6种意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因而这个词在汉语中没有等义词,故采用音译;三,“此无故”不翻,在中国找不到对应物的不意译,比如“阎浮树”只产于印度,中国无此树,所以采用音译;四,“顺古故”不翻,约定俗称的事物便采用一直沿用的翻译,不作新译,例如“阿耨菩提”虽可再译,但易造成混乱,因此最好照用古人的翻译;五,“生善故”不翻,即减轻愿意分量的不可采用意译,例如“般若”并不直接翻译为“智慧”,因为“般若”意义高于“智慧”,更能使人心生敬意,若将“般若”译作“智慧”,略显轻浅。

论玄奘的佛经翻译原则

论玄奘的佛经翻译原则

论玄奘的佛经翻译原则
玄奘的佛经中文翻译原则主要包括“信仰忠诚原则”和“文化适应原则”。

首先,信仰忠诚原则要求翻译者对佛教信仰有深刻理解和忠诚,尊重佛教教义和经文的原意,力求准确表达佛教思想和教义。

在翻译过程中,要遵循佛教教义,尊重佛陀的教诲,尽量保持原文的精神和气质,避免对原文内容的修改和误解。

其次,文化适应原则要求翻译者在传达佛教教义和思想的同时,也要根据目标语言和文化的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转化。

这意味着翻译需要考虑目标语言的语言结构、词汇和文化背景,使译文更加符合读者的理解和接受习惯。

同时,也需要考虑目标语言中可能存在的一些特定词汇或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传达佛教的思想和教义。

此外,玄奘的佛经中文翻译原则还包括以“严谨准确”为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应该尽量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避免译文中的歧义和误读。

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理解原文的语法、语义和上下文,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玄奘的佛经翻译原则:以信仰为基础,以语
言为媒介
玄奘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位伟大的翻译家,他所翻译的佛经至今仍
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玄奘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始终以信仰为基础,
以语言为媒介,遵循着一系列原则。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
一、以信仰为基础。

玄奘深信佛教精神,因此在翻译佛经时,总
是以佛教文化为基本准则。

他常说:“翻译佛经,声音必须清澈,以
表明其内涵不乱。


二、以语言为媒介。

玄奘十分注重语言的准确性。

他经常认真学
习当地的方言和语言,使译文的语言表达更为准确、完整。

如在某一
场合,他曾经说过:“要翻译好佛经,一定要精通当地的语言。


三、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合。

玄奘在翻译佛经中,不仅注重准确性
和信仰深度,同时也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合。

他在翻译中常常把印度佛
教思想与中国文化传统相融合,尤其是在释经的部分,更是将佛教思
想与中华文化巧妙地结合起来。

玄奘的佛经翻译原则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有指导作用。

他意识
到信仰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以信仰为基础,保证了译文的语言精确性;同时又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合,使译文的思想深度得到提升。

这些
原则无疑可以为现代翻译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启示,尤其是信仰的力量,为我们在翻译中遇到难题时提供了解决的方向和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