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玄奘的翻译观及其佛经翻译
浅谈中国古代佛经翻译与译场

浅谈中国古代佛经翻译与译场1. 引言1.1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的重要性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佛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佛经作为佛教经典的核心内容,对于佛教信徒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精神支撑作用。
通过对佛经的翻译传播,可以促进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帮助更多人了解佛教教义,获得心灵上的慰藉与启发。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佛经的翻译工作也逐渐展开,中国学者通过翻译佛经不仅吸收了印度佛教文化的精髓,也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思想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学文化。
这种文化交流和融合不仅拓展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思维视野,也促进了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对于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宣扬佛教教义,传播佛法智慧,更在于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
通过对佛经翻译的研究和传承,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珍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也可以为当代文化交流和互鉴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1.2 译场在中国的发展译场在中国的发展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过程。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汇的地区,各种外来文化都在这里汇聚交融。
在佛经翻译的过程中,译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译场不仅是翻译工作的场所,更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平台。
译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单一翻译为主,到后来的多方合作共同翻译,再到如今的专业团队翻译,译场逐渐走向成熟。
不同历史时期的译场,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文化特点和发展状况。
在中国的佛经翻译中,译场不仅局限于翻译工作本身,还涉及到文化对接、学术交流等方面。
译场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汉地与外域文化的融合,也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今天,译场仍然在中国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译场的作用和地位更加凸显,为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平台。
2. 正文2.1 佛经翻译的历史背景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使当地人能够理解佛教教义,开始了对佛经的翻译工作。
玄奘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及其对当代汉语外译的价值与影响

玄奘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及其对当代汉语外译的价值与影响【摘要】玄奘西行取经17载,归国后毕其生于佛经翻译,其译著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的高峰,被誉为“有史以来翻译家中的第一人”。
玄奘践行的翻译观开创了中国译经史的新风格和新局面,本文通过剖析其翻译观,联系当今实际翻译思想,对其作现代意义的诠释。
【关键词】玄奘;佛经翻译;翻译观1.引言玄奘(公元600-664年)主要生活在初唐时期,28岁时,抱宏图大志前往印度求学,西行17载,其间历经千辛万苦,回国后的二十年中,毕生从事佛经翻译,总共翻译了佛教大小乘经论75部1335卷,共计1千多万字,玄奘的译著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的高峰。
印度学者柏乐天认为玄奘的译著是中印两国人民的伟大遗产,指出“玄奘无论如何是有史以来翻译家中的第一人。
”玄奘开创了中国译经史的新风格和新局面,佛教史家把鸠摩罗什以前的译经称作“古译”,罗什及其后的译经称作“旧译”,而把“新译”的名称给予玄奘。
可见,玄奘践行的翻译观为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注入了新鲜血液,也是其取得辉煌成就的理论基础。
对于玄奘的翻译,有人视为“唯一精确直译之文,忠实于印度原文”,也有人视其为“不忠实于原文的意译”(吕澂语,《覆熊十力書七》)。
两种看法均有其客观分析的基础,从玄奘的译经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端倪。
不过,结合两种观点,更能通达玄奘翻译思想之核心——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玄奘既重“信”,又重文体风格,实为直译和意译的完美结合,正如梁启超所云,“若玄奘者,则意译直译,圆满调和,斯道之极轨也。
”(参见周敦义《翻译名义集.序》)玄奘所立“五不翻”原则,对后世的翻译活动,特别是译名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通过剖析玄奘译经的理论主张,结合当今翻译思想,将其置于现代视野下,诠释其理论意义。
2.理论主张的历史背景及其渊源玄奘是伟大的翻译实践家,汉语功底深厚,西行17载,又造就了高超的梵语水平,精通语言又深通佛理,译文似天成之作,登峰至极,“览文如己,转音犹响”(《大唐西域记》)。
浅析佛经翻译史上的_文_质_之争

周刊2008年第23期摘要:中国古代翻译史上的“文”“质”之争,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本文通过对“文”“质”之争产生原因的阐述,对其派别和特点作了初步的探讨。
分析了中国翻译史上不同时期、不同译者在翻译佛经时对直译和意译两种译法的取舍和偏好,阐述了佛经翻译的变化和发展,并指出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灵活应用这两种方法将有助于更好地表达原作的精髓。
关键词:佛经翻译史倾向“文”“质”之争直译意译一、引言翻译是不同民族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媒介之一,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的翻译高潮,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翻译理论家,翻译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而中国古代佛经翻译作为中国翻译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起自汉魏,盛于隋唐,续至宋元,有深远的影响,很值得挖掘与探索。
初期的佛经翻译常用“文”与“质”作为衡量译文的标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成为“文”、“质”之争的内在辩题。
在当时称为“质直”和“文饰”两种倾向,实际上就是今天所说的“直译”与“意译”。
自东汉至唐宋这一时期佛经翻译理论主要是就直译(质)还是意译(文)的问题展开了论战。
二、“文”“质”之争形成的原因佛经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盛行为佛经翻译的实践奠定了基础,从而引发了理论上的“文”“质”之争。
佛教在中国文化史上源远流长,早在公元65年前就传入中国。
统治阶级为巩固其统治地位,总是想方设法利用宗教来压制劳动人民。
所以佛经一经传入,便首先在统治阶级中传播开来,并逐步取得了合法地位。
而佛教徒们为宣传其宗教教义,必然要输入印度的佛经经典。
这样,佛经翻译也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理论上的交锋也随之兴起。
因此,倘使没有大量的佛经翻译实践活动,也不会有最初理论上的“文”“质”之争了。
译学理论的发展、译者们自身观念逐渐宽泛及其所受影响、其掌握语言学知识的多少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翻译观,从而形成了翻译主张的不同。
譬如释道安自身所处时代属于佛经翻译的草创阶段,主张直译带有其必然性;当时符秦译场的主持人赵政也是采用直译法;主张意译的鸠摩罗什本人精通佛学,又晓汉语,再得到众多名僧的协助,因此所译经论的质量,文美意达,言精旨近;主张直译意译相结合的一代宗师玄奘处于一个佛经翻译的高潮阶段,这一时期各方面的翻译见解比较成熟,又由于他本人学力的深厚和对于华梵语文的通彻,所以能够熟练而巧妙地对待原本,使译文能言文达旨。
浅谈中国古代佛经翻译与译场

浅谈中国古代佛经翻译与译场1. 引言1.1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的重要性在中国古代,佛教的传入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而佛经翻译则是这一影响的重要载体之一。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佛教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文化传统,佛经是佛教教义的核心内容。
佛教的传播和发展需要依赖佛经的传播和理解,而翻译工作为佛经在中国传播奠定了基础。
通过将佛经翻译成中国人民能够理解的文字,使得佛教思想能够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承和发展。
佛经翻译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方面。
在佛经翻译的过程中,中国学者不仅仅是将外来文化传入,同时也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思想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体系。
这种文化的融合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对中外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的重要性在于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字数:236】1.2 译场的形成与发展译场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活动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中国古代,随着佛教的传入,佛经的翻译工作逐渐展开,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译场。
译场不仅是翻译者之间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的场所,也是促进佛经翻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环境。
中国古代译场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当时佛教才刚刚传入中国,翻译工作并不是很发达。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逐渐传播和发展,翻译活动逐渐兴盛起来。
隋唐时期,译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了佛经翻译的重要基地。
在这个时期,许多著名的翻译家纷纷加入到译场中,共同努力为佛教教义的传播做出贡献。
2. 正文2.1 佛经翻译在中国的历史背景佛经翻译在中国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当时汉朝开始接触印度文化,佛教也逐渐传入中国。
最早期的佛经翻译是由外国僧人直接翻译成汉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本土僧侣也开始参与翻译工作。
隋唐时期是佛经翻译在中国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翻译家和翻译作品,如玄奘、鉴真、真谛等人的翻译成就在佛经翻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五不翻

浅析玄奘的翻译原则摘要:玄奘,作为一名杰出的佛学翻译家,对我国翻译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开创的“新译”译法、“既须求真,又须喻俗”标准、和“五不翻”原则对我国翻译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玄奘,佛经,五不翻,标准1.引言印度学者柏乐天曾指出“玄奘无论如何是有史以来翻译家中的第一人。
”众所周知,玄奘通称为三藏法师,13岁出家,629年从长安西游,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印度,645年回到长安,带回经书657部,十年间与弟子共译出75部1335卷经书。
并与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玄奘大师,来了解他在翻译方面所坚持的原则。
2.佛经“新译”的创始人在汉朝时期,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发展,最终形成中国佛教。
印度佛教在中国最初的传播,是与译经相联系的,最早的一批译经者,不是中国本土人士,而是西域来华僧人。
东汉末年,安世高开始将佛经汉译,是中国佛教翻译的创始人。
接着,佛经翻译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了急剧发展的时期,在隋唐时佛经翻译就进入了全盛时期。
而唐朝时期的佛经翻译的繁荣发展,又要归于这位“新译”的创始人玄奘大师了。
在佛经翻译中,翻译者把玄奘以前所翻译的佛学经典称为“旧译”,把玄奘之后所翻译的称为“新译”。
“旧译”是指是指以鸠摩罗什法师为代表的一些翻译家,在翻译的过程中,采用“意译”的办法,改正了过去音译的弱点,直接用汉字将佛经中的意思表达出来,而不是逐字逐句的翻译。
“新译”是指玄奘认为译本应忠于原本,逐字逐句信笔直译之译法,以求最大限度地将佛经准确地传译给信民。
为了使佛经能够达到忠实于原文的目的,玄奘采取“音、意合一”的方法,将音译和意译有机地直接融会贯通于翻译之中。
他还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标准及“五不翻”原则。
3.“既须求真,又须喻俗”标准及“五不翻”原则3.1“既须求真,又须喻俗”标准玄奘大师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标准。
这句话是指翻译既需要与原文真实贴切,又需要通俗易懂。
论玄奘的佛经翻译原则

玄奘的佛经翻译原则:以信仰为基础,以语
言为媒介
玄奘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位伟大的翻译家,他所翻译的佛经至今仍
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玄奘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始终以信仰为基础,
以语言为媒介,遵循着一系列原则。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
一、以信仰为基础。
玄奘深信佛教精神,因此在翻译佛经时,总
是以佛教文化为基本准则。
他常说:“翻译佛经,声音必须清澈,以
表明其内涵不乱。
”
二、以语言为媒介。
玄奘十分注重语言的准确性。
他经常认真学
习当地的方言和语言,使译文的语言表达更为准确、完整。
如在某一
场合,他曾经说过:“要翻译好佛经,一定要精通当地的语言。
”
三、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合。
玄奘在翻译佛经中,不仅注重准确性
和信仰深度,同时也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合。
他在翻译中常常把印度佛
教思想与中国文化传统相融合,尤其是在释经的部分,更是将佛教思
想与中华文化巧妙地结合起来。
玄奘的佛经翻译原则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有指导作用。
他意识
到信仰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以信仰为基础,保证了译文的语言精确性;同时又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合,使译文的思想深度得到提升。
这些
原则无疑可以为现代翻译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启示,尤其是信仰的力量,为我们在翻译中遇到难题时提供了解决的方向和动力。
论玄奘的佛经翻译原则

论玄奘的佛经翻译原则作者:马逸超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15期摘要:翻译作为一门学问,讲究技巧和方法。
玄奘在进行佛经翻译工作和翻译研究时,提出了“五不翻”原则。
“五不翻”原则作为一种翻译方法,在对佛经的翻译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并且也在后世的其他翻译中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
关键词:“五不翻”;原则;音译引言:中国的翻译历史悠久,然而提出明确的翻译原则,形成翻译理论的人在古代并不多。
玄奘在进行佛经翻译时,明确提出“五不翻”原则。
而如今,随着世界各地文化的不断发展,文化交流的需要也越来越强,翻译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
于现世翻译而言,玄奘的翻译原则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一、“五不翻”提出背景我国翻译的真正发展起源于佛经的翻译。
佛经自印度传入中国后,我国的翻译活动开始兴起,翻译的规模不断扩大。
因而,翻译方法和翻译原则也在逐渐形成。
支谶、支亮、支谦是最早将大乘佛教传入中国的西域高僧,其中支谦作为“文质之争”文派的代表人物,强调佛经翻译应注重文采修饰,易于读者理解。
随后,文派和质派各有发展,文派的鸠摩罗什开意译之风,而质派的释道安则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文质之争”进一步延续。
玄奘在结合前人的翻译方法和翻译原则后,提出了“五不翻”原则,即“秘密故”“含多义故”“此无故”“顺古故”“生善故”均不做意译,而采用音譯。
玄奘对“文”和“质”进行了融合,使得翻译效果更佳。
诚如如梁启超所言:“若玄奘者,则直译意译,圆满调和,斯道之极轨也。
”二、“五不翻”具体内容一,“秘密故”不翻是指有秘密含义的采用音译,如咒语“陀罗尼”,如果采用意译就会失去其特殊意义;二,“含多义故”不翻,有多种含义的专业术语不意译,如梵语“薄伽梵”一词具有6种意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因而这个词在汉语中没有等义词,故采用音译;三,“此无故”不翻,在中国找不到对应物的不意译,比如“阎浮树”只产于印度,中国无此树,所以采用音译;四,“顺古故”不翻,约定俗称的事物便采用一直沿用的翻译,不作新译,例如“阿耨菩提”虽可再译,但易造成混乱,因此最好照用古人的翻译;五,“生善故”不翻,即减轻愿意分量的不可采用意译,例如“般若”并不直接翻译为“智慧”,因为“般若”意义高于“智慧”,更能使人心生敬意,若将“般若”译作“智慧”,略显轻浅。
用玄奘“五不翻”理论浅析英汉外来语的影响

农家参谋基层教育-260-NONG JIA CAN MOU用玄奘“五不翻”理论浅析英汉外来语的影响陈延琼(云南大学,云南昆明,650504)【摘 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汉语受到英语的影响形成了不少英语外来语,同时英语也受汉语影响形成了许多汉语外来语。
本文以“英汉外来语”为研究对象,以玄奘“五不翻”理论为视角,探讨该理论对英汉外来语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玄奘“五不翻”;英汉外来语玄奘被尊称为经律论“三藏法师”,他主要思想之一是“五不翻”,这里的“不翻”并不是不翻译,而是采用音译的方法再现原文不可译的部分;其次,“五不翻”原则是指词组的翻译而不是句子的翻译,该原则在当时乃至现在的翻译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而,查看有关“五不翻”原则的相关文献,大多都是对其进行浅尝辄止的论述,并未深入阐述该理论在实际翻译中的应用。
本文结合“五不翻”理论,对英汉外来语的翻译进行解读,使该理论更好地指导翻译工作,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相互融合。
1 秘密故具有神秘色彩的词不翻译,佛经里有许多咒语,比如“陀罗尼”是梵语Dhārani 的音译,指带有神秘色彩的咒语,如果按照梵语译音就会产生一种神秘效果,但是按照其字面意思译为汉语,就不能给读者带来一种神秘感,翻译则会失去其特殊的意义,所以不翻而应采用音译。
例如我们现在使用的“阿门”一词,最初来源于犹太教,后来用于基督教,基督徒常以此作结表示总结和肯定。
“阿门”(amen)用于祈祷的结束语或表示赞成同意,但amen 并不译为但愿如此或同意,而是直接按照音译为“阿门”。
究其原因,可能有三。
其一,基督教徒每次祷告结束时为了表达对上帝虔诚的信仰之心,产生某种神秘的感应,因此发音本身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其汉语意思。
其二,只译其音却不译其意,可能是保持祷告的神秘感,从而使人心存敬畏。
其三是为了保留异域文化的味道,让人们一听便知此人为基督徒。
如今非基督徒的人们在祈祷保佑时也会使用这个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玄奘的翻译观及其佛经翻译
作者:包布赫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7年第12期
1.玄奘的翻译观
玄奘主张应该注意原文风格,认为原文如果简单平实,译文就不应该做文字修饰。
他提出的“五不翻”原则是对佛经中一些内容音译制定的规则,这表明玄奘不完全同意意译。
所以他属于“厥中”派,对于直译和意译是根据文本内容和风格而寻求方法,其方法则不拘泥于直译和意译。
“五不翻”音译原则分别是:第一个是“为秘密故”,原文中一些词语,如果难揣测出其义,则不能意译;第二个是“含多义故”,原文中有些词汇意思多,不能选择其中哪个具体的意义来翻译;第三个是“此无故”,原文词语中土没有;第四个是“顺古故”,有些专有名词前代翻译已经为大家广泛使用,只需沿用无需另译;第五个是“生善故”,原文有些词汇能够唤起人的尊重之心,而一旦翻译过来反而会使人轻贱它们。
2.从翻译因素论角度分析玄奘的佛经翻译
许钧在《翻译论》(2014)一书中提出翻译因素论,他提出影响译者“译什么”和“怎么译”的因素可能有以下几点:文化语境和社会因素、意识形态和政治因素、翻译动机与翻译观念、语言关系与翻译能力。
社会因素对翻译的选择、翻译的接受和传播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在唐朝时期,唐朝帝王认为自己是道教创始人老子的后代,所以在唐朝道教除武后时期,大部分都是在佛教之上的。
社会对佛教的需求,迫使帝王重新重视佛教的地位。
也正因为社会对佛教的需求,也促使佛经翻译的兴盛和发展。
“就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而言,翻译界真正对此问题予以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
”(许钧,2014:150)在玄奘的佛经翻译中,确实受到了当权者意识形态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玄奘在佛经翻译的十一个译场司职中发现一个很重要的职位,那就是监护大使。
之所以会有帝王派官员参与译场翻译,正是因为帝王需要对佛经整个翻译流程及翻译内容进行监督和审查,以免不利于朝廷的内容流传到民众中。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这里必然涉及“为什么翻译”的根本问题。
对怀有历史使命感的翻译家来说,只有明确了“为什么翻译”这一根本问题,才能解决“翻译什么”的选择。
翻译家的翻译动机对他们选择什么文本来译,采取怎样的策略来进行翻译,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许钧,2014:156)从这个角度看,玄奘作为翻译主体,有选择翻译文本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翻译什么”的问题。
从玄奘翻译佛经前的人生经历就可以看出,翻译动机对玄奘的影响。
玄奘对求得佛法的虔诚之心,和玄奘对佛法的热爱,促使他不辞辛苦,历时20余年,潜心翻译佛经。
“所谓翻译观念,即译者对翻译的认识,它直接体现了译
者对翻译活动的理解,也制约着译者的价值取向及翻译方法。
应该说,译者进行翻译活动,都是为着一定的目的,其动机将有形或无形地始终影响着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选择与取舍,而与翻译动机同时起作用的,还有不可忽视的翻译观念。
”(许钧,2014:161)玄奘在佛经翻译的过程中,总结出“五不翻”的音译原则,对这“五”部分,他不主张意译,也正是出于玄奘想表达从天竺传过来佛经经典的原汁原味,让大唐民众能更完全地接受天竺佛学经典。
玄奘在佛经翻译过程中,既不选择全部“质”译,也不“文”译。
而对这一点,玄奘的“五不翻”正是最完美的例证。
“五不翻”中,大部分都是因为梵语和汉语的无法直接转译或者不能直接转译而总结出来的。
因为语言之间存在不同,所以交流起来有障碍,才会有翻译,才会有译者。
那么对译者就会有严格要求,也就是对译者能力有严格要求,能否驾驭两种语言是对译者能力的重要衡量。
余光中(2002)对这种能力或才能作过富有感染力的表述:“大翻译家都是高明的‘文字的媒婆’,他得具有一种能力,将两种并非一见钟情甚至是冤家的文字,配成情投意合的一对佳偶。
”玄奘极为符合对译者语言上的要求,他不仅对中印文字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对佛教经典内容有很清晰地理解。
3.结语
对玄奘的研究,可以理解中国第一次翻译高潮,也可以看翻译理论慢慢地发展和演化。
而用翻译因素论重新理解玄奘的佛经翻译也是一种新的结合,这也正是本文的新颖之处。
通过对论文的写作,也使作者重新认识到玄奘的佛经翻译对之后翻译理论的奠基作用,尤其是其对翻译过程的总结,也为之后译者翻译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单位:长春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