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翻译史中的玄奘
玄奘:西天取经的佛经翻译家

玄奘:西天取经的佛经翻译家玄奘(602—664),俗姓陈,名袆,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人。
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佛教唯识宗创始人,他是中国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是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
玄奘生长于隋唐时代。
他的父亲陈惠,平时潜心学问,一生不做官,很为当时人所景仰。
玄奘法师是他的第四个儿子。
玄奘幼聪明绝顶,悟性特高,深得父亲的钟爱。
八九岁就开始攻读古代的经典。
中国在南北朝时代,佛教大为流行,当时,出家做和尚的人很多,他的二哥陈素,法名长捷,就是在东都洛阳净土寺出家。
当时洛阳有四个道场,其中有不少佛学名家。
他这位哥哥对弟弟的学业极为关切,常约他到道场学习佛经。
隋炀帝大业十年,朝廷决定要度27个和尚,举行公开考试。
那时玄奘法师才十多岁,又因读经时间太短,没有被录取。
他惆怅徘徊在公门旁边,被主考官大理寺卿郑善果看见,当时就问他为什么要出家。
他说:“我要远绍如来、近光遗法。
”郑善果听到他要继承释迦的事业,弘扬世尊的遗教,又惊佩他的浩壮志气,就破例把他录取。
并向同僚表示:“我这次要度这个孩子成和尚,是因为想到诵业易成,风骨难得。
我看他很有成佛的风骨,将来必能成为佛门伟大的人才。
”就这样,玄奘法师在净土寺出家了。
玄奘法师在净土寺跟严法师学《摄大乘唯识论》(是综合大乘要义的典型著作),兴趣极为浓厚。
由于他一听就懂,再看一遍就全部记得,很使大家惊奇,于是就请他担任复述。
这时他虽然还是一个小孩子,可是已经引起大家的注意了。
四年后,他同哥哥离开洛阳到四川,玄奘法师是个求知欲极强的人,他精通佛教经典,在四川已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
因而又想东归访求高人,不料哥哥坚决拦阻,不肯放行。
他不得已,只好私自和商人结伴乘船东下,路过荆州天皇寺,讲学半年;再向北走到相州(汤阴县),向休法师质疑问难;到赵州,跟深法师学《成实论》(佛教小乘“经部”的要典)。
然后才入长安大觉寺,跟岳法师学《俱舍论》(小乘“一切有部”的要典)。
玄奘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及其对当代汉语外译的价值与影响

玄奘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及其对当代汉语外译的价值与影响【摘要】玄奘西行取经17载,归国后毕其生于佛经翻译,其译著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的高峰,被誉为“有史以来翻译家中的第一人”。
玄奘践行的翻译观开创了中国译经史的新风格和新局面,本文通过剖析其翻译观,联系当今实际翻译思想,对其作现代意义的诠释。
【关键词】玄奘;佛经翻译;翻译观1.引言玄奘(公元600-664年)主要生活在初唐时期,28岁时,抱宏图大志前往印度求学,西行17载,其间历经千辛万苦,回国后的二十年中,毕生从事佛经翻译,总共翻译了佛教大小乘经论75部1335卷,共计1千多万字,玄奘的译著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的高峰。
印度学者柏乐天认为玄奘的译著是中印两国人民的伟大遗产,指出“玄奘无论如何是有史以来翻译家中的第一人。
”玄奘开创了中国译经史的新风格和新局面,佛教史家把鸠摩罗什以前的译经称作“古译”,罗什及其后的译经称作“旧译”,而把“新译”的名称给予玄奘。
可见,玄奘践行的翻译观为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注入了新鲜血液,也是其取得辉煌成就的理论基础。
对于玄奘的翻译,有人视为“唯一精确直译之文,忠实于印度原文”,也有人视其为“不忠实于原文的意译”(吕澂语,《覆熊十力書七》)。
两种看法均有其客观分析的基础,从玄奘的译经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端倪。
不过,结合两种观点,更能通达玄奘翻译思想之核心——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玄奘既重“信”,又重文体风格,实为直译和意译的完美结合,正如梁启超所云,“若玄奘者,则意译直译,圆满调和,斯道之极轨也。
”(参见周敦义《翻译名义集.序》)玄奘所立“五不翻”原则,对后世的翻译活动,特别是译名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通过剖析玄奘译经的理论主张,结合当今翻译思想,将其置于现代视野下,诠释其理论意义。
2.理论主张的历史背景及其渊源玄奘是伟大的翻译实践家,汉语功底深厚,西行17载,又造就了高超的梵语水平,精通语言又深通佛理,译文似天成之作,登峰至极,“览文如己,转音犹响”(《大唐西域记》)。
描写唐僧外貌的句子

描写唐僧外貌的句子唐僧,又名玄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高僧、大译宾。
他是唐代著名的佛教翻译家、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学者,被誉为“中国佛教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唐僧外貌端庄慈祥,让人一见倾心。
唐僧身材修长,面容慈祥。
他高大挺拔,举止庄重,给人一种威严和慈悲并存的感觉。
他的眼睛清澈明亮,透露出智慧和慈爱,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敬仰之情。
他的眉毛修长而不张扬,微微拱起,给人一种温和的感觉。
他的鼻梁高挺,嘴唇线条柔和,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
他的脸庞皮肤白皙,没有一丝皱纹,显得非常年轻。
他的头发黑亮,梳理整齐,给人一种清净的感觉。
唐僧的服饰简朴而整洁。
他常穿着一袭橙色僧袍,袍子上有着细致的褶皱,显得非常整洁。
他的袍子上还绣着一些佛教经文和图案,显得庄严肃穆。
他的腰间系着一根粗绳,上面挂着一串佛珠,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他的脚上穿着一双木屐,走起路来踏实稳重。
整个人看上去,就像是一尊活生生的佛祖。
唐僧的举止优雅,言谈温和。
他行走间步履轻盈,举手投足间透露出一种从容不迫的气质。
他说话声音柔和,语气温和,让人听了感到舒心。
他的笑容温暖而真诚,给人一种亲近感。
他的举止言谈,无一不散发着一种慈悲和智慧,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靠近他,听他讲述佛法的真谛。
总的来说,唐僧外貌端庄慈祥,给人一种庄严、慈悲、智慧的感觉。
他的形象就像是一座高山,庄严而威严,给人以无尽的力量和勇气。
他的形象就像是一朵盛开的莲花,清净而纯洁,给人以无尽的慈爱和温暖。
唐僧就是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伟大高僧,他的形象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不同时期的佛经翻译家

• 对译文勤于推敲, 译风严谨,“一月余日, 疑 难犹豫,尚未操笔”。所以译文“会达方言, 风骨流便”。
• ‘大众团团坐, 努目看世尊’ ‘瞻仰尊颜, 目不暂舍’
• “天见人,人见天” “人天交接,两得相 见”
鸠摩罗什(350--409)
• 我国后秦僧人, 魏晋时期(公元401 年) 译经 中心—长安, 逍遥园译场 四百卷之多 质量 高
• 《维摩Leabharlann 经序》“文约而诣, 旨婉而彰”, “曲从方言,乖不趣本”。
• 《百论序》“质而不野, 简而必诣”。 • 梁启超 “鸠摩罗什者, 译界第一流宗匠也。”
信、达、雅的实践者
三不易
• 然般若经,三达之心, 复面所演, 圣必因时, 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 一不易也。
• 愚智天隔, 圣人反阶,乃欲以千岁之上徽言, 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 二不易也。
• 阿难出经, 去佛未久, 早者大迦叶令五百六 通(指五百罗汉)迭察迭书(互相审查, 互相校写), 今离干年, 而以近意量裁, 彼阿 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 岂将不以知法者猛乎,斯三不易也。
五失本
• 一者胡语尽倒, 而使从秦 • 二者胡经尚质, 秦人好文, 传可众心,非丈不合 • 三者梵语委悉(原原本本,十分详细), 至于叹咏
(指颂文),叮咛反复, 或三或四, 不嫌其烦, 而今 裁斥 • 四者梵有义说(梵本在长行之后,另有偈颂复述 长行,称为义说), 正似乱辞(中国韵文最后总结 的韵语), 寻说向语, 文无以异,或千、五百, 划而 不存 • 五者事已全成, 将更傍及, 反腾前辞, 已乃后说, 而 悉除此
• 支谦出生于中国,从小学习中国书典,并 “学胡书,备通六国言”。
6 第五讲 玄奘与五不翻

解释: 玄奘所谓的不翻,就是用音译。音译即 不翻之翻。他具体提出了五种情况不翻,即神 秘语,多义词,中国没有的物名,久已通行的 音译,以及宣扬佛教需要的场合。例如,“般 若”一词显得庄重,意译为“智慧”就显得轻 浅了;“释迦牟尼”如意译为“能仁”,则其 地位便似乎不及中国的周公与孔子了;“阿耨 (nou\) 菩提” 如译为“偏正知”,则难以与中 国道教所言相区别;“菩提萨 ”,如译为“大 道心众生”,也显得低劣。凡是遇到此类名词, 皆宜不翻。
第五讲 玄奘与“五不翻”
我国佛教翻译史上最著名的四大翻译家:鸠摩罗什、真谛、玄奘、 不空(一说为义净),最著名的是鸠摩罗什和玄奘,尤其玄奘最 为突出。佛教史学家把罗什以前的译经叫作“古译”,把罗什以 后的译经叫作“旧译”,而把玄奘的翻译称为“新译”。可以说, 玄奘开创了中国译经史的新风格、新局面。 玄奘其人:玄奘(600-664),唐代名僧,通称为“三藏法师”。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从长安出发,西出墩煌,四年后展转 到达印度,至贞观十九年(645)回到长安,往返十七年,行程 五万里。回国后潜心译经,先后主持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三三 五卷,比其他三位佛经翻译大师的总和还多六百余卷,占唐代翻 译佛经的一半以上。被印度学者柏乐天称为“有史以来翻译家中 的第一人,他的业绩将永远被全世界的人们记忆着。” 玄奘译经的质量,也达到了自有后按照汉语语法改写,最 后由笔人润饰,或增或减,多失原意。而玄奘精通两中语言,又 深通佛理,译经时出口成章。梁启超评价他的翻译说:“若玄奘 者,则意译直译,圆满调和,斯道之极轨也。” 玄奘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成功地运用了补充法、省略法、变 位法、分合法、译名假借法、代词还原法等翻译技巧。
“五不翻”: 在《大唐西域记》的序文中,玄奘论述了五种不 翻译的情况: 一、秘密故,如“陀罗尼”(直言,咒语)。 二、含义多故,如“薄伽(jia)”,梵具六义(自在,
玄奘与翻译

字逐句信笔直译之译法,以求最大限度地将佛经准 确地传译给中国读者。 2.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标准及“五不翻” 原则。 2.1 “既须求真,又须喻俗”标准 所谓“求真”就是指翻译必须忠实于原文内容并保 持原文风貌;所谓“须喻俗”,就是指译文语言必 须通顺易懂并符合其语言规范。
五不翻”原则
(二)态度严谨,着笔审慎,译前广罗名本,校
勘异同,择善而从。 因为传本的不同,有的字句之间相差很远, 校勘各本异同,有所根据,作出判断,订正 舛文。 (三)语言精确,确台原籍,直译意译,不拘 一例。 (四)重译经论,参考旧译,订正前失,使之益 臻完善。
四、玄奘的翻译贡献
1.佛经“新译”的创世人 玄奘开创了“新译”的里程碑,提倡忠于原本,逐
唐代高僧。洛州缑氏县(河南偃师)人,
俗姓陈,名袆,乳名江流,法名 玄奘,唐朝
第一高僧。世称唐三藏,意谓其精于经、律、 论三藏,熟知所有佛教圣典。
二、玄奘的翻译作品
玄奘先后在弘福寺、慈恩寺、西明寺、玉华寺 等地译经七十四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超过了与他 并称中国佛经翻译史上四大家的鸠摩罗什、真谛和 不空三家翻译数量的总和。 1.《大唐西域记》 由玄奘口述,弟子窥基笔录,将十七年艰难求法行 程中经历的一百一十个国家和传闻得知的二十八个 以上的都城、地区、国家的各种情况,整理成《大 唐西域记》十二卷,成为研究古代中亚、南亚各国 (如阿富汗、巴基斯、《成惟识论》
所翻译的经论以法相惟识学为中心,译出瑜
。
伽行派一本十支各论 3、译出小乘有部的《俱舍》、 《婆沙》等 阿毗达磨(论书),还在玉华寺译出《大般 若经》
三、玄奘的翻译理论
(一)集体翻译,分工负责,有计划地进行。玄
玄奘翻译译论的现代化意义和其影响

玄奘翻译译论的现代化意义和其影响作者:梁岩来源:《新丝路(下旬)》2020年第01期摘要:玄奘毕生奉献于佛经翻译,其译著不管是从数量、质量上都达到了中国佛经翻译史上顶峰,译论虽少但精华灼现,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本文以玄奘的为终点剖析对象来讨论研究探索其现代意义。
关键词:玄奘;佛经翻译;翻译观一、玄奘翻译历史背景及其深渊玄奘(公元600-664年)经过西行17载,回国后潜心研究佛经翻译,总共翻译佛教大小经论75部1335卷,共计1千万多字,玄奘的译著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中国佛经翻译历史上的高峰,被誉为“有史以来翻译家中的第一人”。
玄奘开创了中国译经史的新风格和新局面,并为中国古代翻译注入了新鲜血液。
玄奘精通语言又申通佛理,译文似为天成之作,正如梁启超评论:“若玄奘者,则意译直译,圆满调和斯道之极轨也”(参见周敦义《翻译名义集。
序》)从翻译历史上看,玄奘并非实践第一人。
但玄奘在译经繁荣、译家辈出的时代超凡脱俗终生献与佛经事业。
佛经翻译始于汉代,佛经译论开篇当为三国时期支谦《法句经序》,在中国佛经译论诞生初期,就已经有直译、意译之争,支谦在直译洪声中,既有随附也有抵抗,其译文“辞旨文雅,曲得圣义”《高僧传》。
曾经当时也有众多译家引用老子和孔子之言为其直译观辩护,这一现现象明我国现状从一开始便深植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传统文化和翻译理论紧密结合。
“弃文求质” 是中国翻译早起发展历史的必然结果,因为早起的佛经翻译不仅受制于译者的双语水平,还受到了文化的阻隔,再加上人们对翻译的认识不足,经文质朴而旨圣,译经“畏惧失实”应该“得本缘故”(道安语),力求符合原文原意。
由此得出,中国开篇议论孕育在直译占主导风向的土壤中。
随着佛经文化的渐入,异质之言或径入或文本饰,国内的佛经翻译家也注意到佛家经典与中国本土的知识背景、学术思潮的融合进入社会的必要性,译文多为“滞文格文”直译观。
鸠摩罗什(344-413)以意译为代表的“宗匠”其译经质量受到很高的评价,从文本来看趋文饰,注重表现原文的文体和语趣,被享有誉名“有天然西域之语趣”(赞宁语参与《宋高僧传》)随着历史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其后的高僧对于“文”、“质”两者之见,多执中用两,中国古典译论已从论述翻译方法扩展到对翻译主体的关注。
中西方翻译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郭沫若的“风韵译”在翻译时实现两种文化意识的融合,两种语言的转换和审美风格的再度创造,做到“字句、意义、气韵”三者“不走转”,不走样。
其意是说我们不能凭借着自己的主观感觉而赋予翻译文本某种风韵,而应该根据原著的风格来确定译文的风格,译文应该以原著的风格为出发点和归宿。
2.(1)道安的“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何意?(2)“五失本”何意?(1)道安,东晋前秦高僧,佛经翻译评论家,致力于“般若学”,倡“本无”宗,“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要求要按原本逐字逐句地翻译,不得对原文的字有所增减。
他的翻译主张:“究其旨趣,殆归直译矣”。
直译派代表人物。
(2)道安的“失本”指的是在译经过程中对原作内容或形式的流失。
这“五失本”,反映了译家在“译梵为秦”时,充分认识到两种语言(在语法、修辞、文体以及行文习惯诸多特点上)的差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而所作的变通(三、四、五项皆指译者为求译文简明易了所作的削繁删冗)“失本”,是为了使译文达到符合汉文规范。
这是失原作之本,却得译作之本。
此乃道安高明之举。
“失”正是为了“得”,“以得补失”,这是翻译的辩证法。
可以说,“案本而传”是相对的,而“失本”则是绝对的。
“不失本”便不成翻译。
3.徐光启的翻译思想徐光启是我国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大潮中之先驱, 被称为“西学翻译之父”、“科学译祖”。
徐光启的“翻译—会通—超胜”思想有两大特点:一是求知,求真理;二是抓重点,抓“急需”,并能从哲学方法论角度着眼。
提出翻译西洋历书须分轻重缓急、循序渐进的见解,并提出了自己的翻译思想:“臣等愚新认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
”意思是,只有通过翻译才能“会通”(学习与掌握) ,只有“会通”才能“超胜”(超越与争胜)。
与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4.方梦志《医学词典》5.慧远的“厥中论”慧远主张厥中论,既反对“依实去本,务存其本”也反对“文过其意,理胜其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翻译史中的玄奘
翻译是人类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活动。
在古代,语言和文字的
不同限制了文化交流的范围。
然而,一些突出的人物通过翻译使
得东西方文化得以交流。
其中玄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翻译家,他
们在古代翻译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玄奘的生平
玄奘是一个与佛教密切相关的人物。
他的原名叫陈玄靓,生于
6世纪中国陕西省渭南市。
他从小就表现出对佛教的浓厚兴趣,后来成为了一个僧人。
他认为如果要真正理解佛教的精神,那么必
须熟悉原始的佛经,他因此努力学习梵文,希望了解原汁原味的
佛教经典。
然而,那个时代的中国并没有人可以为他翻译佛经,
他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于是他决定亲自动身前往印度寻
找这些古老的经典。
公元629年,玄奘离开了家乡,踏上了长达17年的求经之旅。
他来到印度,不断寻找佛教经典,并将这些经典翻译为汉语。
他
在印度学习了梵文,也学习了佛教的其他方面,并结交了很多来
自印度、伊朗、中亚等地的学者。
公元645年,玄奘抵达中国的西安,带回了华严经等三百多万
字的佛教经典,他的学问和勇气受到了很多人的钦佩。
他后来还
创办了大雁塔,将出版物和图书投入其中,为后来的学术研究和
文化传承建立了非常良好的基矗。
二、玄奘的意义
玄奘的旅程和成就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首先,他的旅程通过
翻译佛教经典,将印度佛教文化引入中国,起到了连接这两个文
化圈之间的桥梁作用。
他的译文使得中国人能够领悟佛教的精神,并将佛教文化融入到了中国的思想和信仰体系学中,也促进了汉
传佛教学说的发展;
其次,玄奘的成就通过翻译文化交流,使得中国文化在世界上
扩大了影响力。
他的翻译让印度书面语言的最纯粹的东西被传到
了中国——这也是让中国的学者有机会了解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文化内容,为中国的文化发展留下了重要的痕迹;
最后,作为一位求经远行者,玄奘还拓展了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
他经历了长年的行走,跨足了不同的国度和文化,所以他的
经历让人们能够认识到世界上的多样性和差异性,鼓励了世界的整体认知。
三、玄奘的精神
玄奘的精神思想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他非常热爱文化,追求知识真理,一辈子都在寻找不同的知识内容,不断学习和实践;
其次,他非常坚强和勇敢,在过程中面对了各种艰辛和困难,但是始终没有放弃,直到积累了足够的知识和经验;
最后,玄奘还体现了超越文化障碍的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勇气,跨越了不同国度和文化之间的限制,实现了文化意义上的自由和沟通。
结论
提起玄奘这个人物的时候,我们不仅会把他称之为一位伟大的学者和翻译家,还会看到他身上蕴含着的精神和品质。
他的行动
让文化得到了传承,成就超越了自己的时代,成为了历史上的传奇。
玄奘的精神也鼓舞着我们,让我们也勇敢面对未知,拥有学习和实践的激情,成为一代代文化传承人和推动世界文化交流的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