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满族骑射之变迁
清代满族八旗骑射文化的崛起与流变

itg aino eT ieo e‘ g t n e s i n n sy n e r t f h rb fh ‘ h n r’ nQigDy at o t t Ei Ba ’
TANG n —o g Yu —s n
(d ct n e at e t f el gi gU iesyH ri 10 8 , e o gi gC ia E ua o pr n o i nj n nvr t a n 5 0 0 H i nj n hn ) i D m H o a i b l a
t o h 1 s a ” ai a o iy”a d f u d d t e Ei h n e sc a k t o q e n an an t e r l ・ l e r s a c ox p i a n t v on lp lc n o n e h g tBa n r rc o c n u ra d m i ti h u e e e r n h
tee】 i in a d tx p i x h n e n o p rt na n tnct s teMa c ur lr f h n n sy h ( t o n o o h l e c a g sa d c o eai mo geh iie , h n h ue so eQig Dy a t ua y o i t
m an an d t e tu aii soft ” o s b c a in” a d t e e h i o p ttv ne s Fo h tV rr a o s n i t i e h r e qu l e he h r e a k n to t n h t n c c m e ii e s ・ rw ae e e s n ,t e
manann r dt n l utr n u t mso ee u tin a d a j s n rz g g v r me t n t “ t e mg itiig t i o a l ea d c s a i c u o ft q i o n du t gg a i o en n d gh n h a i n a 。
满族的狩猎习俗

满族的狩猎习俗满洲素以城郭射猎之国著称,满族先世都有精于骑射之传统,他们生息繁衍的白山黑水地带,山高林密,泽深水阔,草丛萋萋,野兽成群:山中百兽俱有,虎豹为常兽,不甚可畏,往住与人相望而行,人苟不伤之,亦不伤人。
熊最猛,苟遇之,无不伤人者,且善与猎人斗。
盖虎豹背枪而走,熊则迎枪而扑,失一枪不中,猎人无不肢裂。
其次猛兽为野猪,亦多伤人。
狼最险,其害人能出人不意(1)。
此外,山中还有野牛、狐狸、猞猁狲、獾子等,石砬子上的毒蛇也经常在森林和草丛中出没,伤害人畜。
满族先人为了安全、生存,为了利用野兽的皮肉为衣食,进行了大规模的射猎活动。
早在南北朝时期,满族先世勿吉人就人皆善射,以射猎为业,角弓三尺,箭长尺二寸,常七、八月,造毒药,赙箭镞,射禽兽,中者便死(2)。
金代女真人,更以精于骑射著称:每见野兽之踪,蹑而求之,能够潜伏之所。
又以桦皮为角,吹呦呦之声,呼麋鹿而射之。
……哨时,吹穆喇库,能哨游牡已惫之声,则牡者牲性来(3)。
上京之地(现在黑龙江省阿城县):冬极寒,非皮不可御寒,所以无贫富皆服之。
富者秋冬以貂鼠、青鼠、狐貂或羔皮为裘;贫者秋冬亦衣马猪羊猎犬鱼蛇之皮,或獐鹿皮为衫,夸蔑皆以皮(4)。
女真人通过狩猎活动,不仅得到了充足的肉食,同时也得到了御寒用的毛皮。
因此,狩猎活动是当时女真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四季狩猎,已成习俗。
自过滨、辰州,东京迤北,绝少麦面,每晨及夕,各以射到禽兽莺食(5)。
此时的女真社会全国酷喜田猎,昔会宁四时皆猎。
海陵迁燕,以都城外皆民田,三时无地可猎,悠冬月,一出必逾月,后妃、亲王、近臣皆附焉。
每猎,则以随驾军密布四周,名曰\'围场\'。
待狐、兔、猪、獐、麋、鹿散走于围中,国主必先射之,或以鹰隼击之,次及亲王近臣。
出围者许诸余人捕之。
或随处而进,或以亲王、近臣共食。
遇夜,或宿于州县,或宿于郊野无定。
海陵以其子光瑛十二年获獐,取而告太庙。
熙宗尤甚,有三事令臣下不谏:曰作乐、曰钦僧、曰围场,其重田猎如此(6)。
虎年漫话乾隆爷的“虎神枪”

清朝的统治者是满族人,世代活动于中国东北的高寒地带,是一个以围猎为主的游牧民族。
满族的民族特点即是“国语骑射”,所谓“国语”即满语;骑射即能在骑马奔驰中射箭中的 (箭靶的中心),它是满族长期狩猎生活中的民族特技。
清初诸帝如皇太极、康熙、乾隆等人无不精于骑射,为使满洲皇室贵族、王公大臣不因生活安逸而忘本,丧失尚武之精神,也为保持八旗军兵的战斗力,他们非常重视武备,经常举行各类军事活动,其中最著名的即是骑射围猎。
清初帝王“崇尚骑射”与“木兰围场”的兴建当时的皇家围猎场所有多处,大多在今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如吉林围场、巴彦托罗海围场、墨尔根岳洛围场、巴彦喀喇围场、永安莽喀围场等。
建于康熙年间的木兰围场(在今河北省围场县),这里因距承德避暑山庄和京城较近,在内蒙古的昭乌达盟、卓索图盟、锡林郭勒盟和察哈尔一带,周环一千三百里之地,具有“北控蒙古,南拱卫神京”的战略地位,是中原地区和蒙古草原的重要通道之一,且林深菁密,水草茂盛,是极好的狩猎之地,在这里举行的围猎活动称为“木虎年漫话乾隆爷的“虎神枪”沈阳故宫博物院 苏 阳图1 《木兰秋狝入崖口诗碑》兰秋狝”。
康熙、乾隆等皇帝除了携皇子皇孙及王公大臣一同围猎外,为了加强军队的训练,还下令驻防各地的八旗军兵也要轮流参加,把木兰习武作为祖宗家法,康熙曾先后48次到木兰秋捕。
乾隆皇帝时,举行的围猎骑射活动十分频繁,从乾隆六年(1741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他共到承德避暑山庄50余次。
他御笔题诗、刻碑不少,如乾隆十六年(1751年)八月御笔题写了《木兰秋狝入崖口诗碑》(图1),立于木兰围场,拓片碑身阳、阴均高216厘米,宽125厘米,两侧均高219厘米,宽56厘米,额阳高23厘米,宽22厘米。
高宗弘历撰并行书,额篆书,阴满文,两侧蒙、藏文。
又如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有《清弘历行书木兰驻跸诗横片》(图2),为弘历于乾隆丁卯九月在木兰围猎后,回到避暑山庄写下的两首诗。
乾隆三十五年以前,弘历去必行围,就是在花甲之年后,他还照样率领满洲八旗官兵猎捕兽禽,后来由于年过古稀,行围之举才日渐减少。
从满族传统服饰的变迁分析满族文化

文化 的缩影 。通常 , 满族传统服饰具备两个鲜 明特征 , 即实用
性 和审美性 , 如形式多样 、 用 于御寒 的毛皮 衣服 , 自创 的马褂 、 旗袍 、 荷包 、 箭袖袍服等 服饰将满族 的骑射风格彰显 的淋漓尽 致, 以及基于审美视觉的头饰 、 旗谢 、 首饰等 。 但是在不 同时期 和阶层 中 , 其传统服饰 的外在和 内涵均发生 了较 大变化 , 充分
三高度认同出现松动满族对传统服饰的肯定虽然贯穿于发展始末但并非一成不变如扳指儿不再是射箭的辅助工具而逐渐发展为首饰箭袖服饰的御寒功能逐渐丧失而是以礼服配饰的形式用于行礼荷包也不再局限于存放食物而成为装饰用品等可见为了适应社会进步满足生活需要满族对传统服饰的高度认同有所松动其内容随之调适与改变但其只是合理的舍弃了部分民族文化而传统服饰的核心内容并未改变文化体系也依旧存在如针对宗教信仰满族妇女将耳环作为辟邪保平安的灵物素来盛行佩戴而插柳的服饰习俗则表达了对满族子孙的美好祈愿根据满族女子的服饰颜色发式头饰等依旧可以辨别其是未婚还是已婚等
服饰制度 、 功能上 , 还是 在服 饰 材 质 、 样 式、 类型上 , 均 在 文 化 观 念 的 影 响 下 有 所 变迁 , 可 以 说 满 族 传 统 服 饰 的 变 迁 反
映 着其文化的 变迁。对此 , 本文以满族传统服 饰变迁为切入 点, 就满族 文化进行 了分析。
关键词 : 满族 传 统服 饰 ; 变迁 ; 满 族 文 化
性, 进而发展成为独特的传统服饰 和文化特色 。
化 的冲击 之下 ,其 文化 观念逐 渐变化 ,但在 固守本源 的影响
下, 满族服饰 中依 旧保 留了其 民族特色和文化特征 , 如最具满 族 民族特 色的皮裘服饰 , 无论是肃慎 、 挹娄 , 还是女 真 , 均 以兽 皮 制作御寒服 饰 , 诸 如“ 着 直筒衣 , 暑用鱼皮 , 寒用 狗皮 ” 等史 料予 以了相关记载 ( 但忌用狗皮 ) 。 但 当入主 中原后 , 虽然依 旧 崇 尚皮裘 服饰 , 但其材质 、 样式 、 功用等有所变化 , 而且 出现 了 等级分化 , 强化了审美功能 ; 再 如服饰 制度也保 留了个别 的民 族特 色 , 像在顺治 四年的服饰制度 中记载 的“ 复诏定官 民服饰 之制 , 幼童亦如冠于首 , 不必逾二十岁而始冠也。 ” 可见满族在
满族传统竞技体育社会文化功能探析

2 满 族传统 体 育的形式
关键词
功 能
满 族 传 统 竞 技体 育 历 程 社 会 文 化
满族传统竞技体育发源于满族人们的生产 生活
之 中 , 一 种 民族 文 化传 承 的形 式 , 是 并在 文 化 传 承过 程 中体现 自身 的 文化 价 值 。它 作 为 一种 民族 文 化 现 象 , 映着 满族 人类社 会 政治 , 反 军事 , 经济 文 化等 社会
・
1 6・ 2
《 内蒙古体育科技》季刊) (
民族 交往 的一 种手 段 。 为 了获得 胜 利 , 要对 民族 战 就
2 1 年( 2 卷) 2 总第 9 期) 0 1 第 4 第 期( 1
加 强 了民 族精 神 的认 同感 , 也体 现 了满 族 传 统竞 技 体
士进 行必要 的身体 训练 . 这就 是 为 和平 台 。满 族入 关 前 , 出于 军事 目的需 要 , 些适 用于 军事体 育项 目 到 了广 泛 的推广 。 一 得 骑射 , 摔跤 , 冰嬉等远 东项 目。“ 骑射 ” 是满族 “ 民族
要 以竞技 体 育项 目为主 . 长 期 的狩 猎方 式 形成 了强 其 烈 的竞 争 意识 和强 势心 理 。 为强 烈的 军事竞 争 性和 这 清朝 的建立 奠 定 了坚实 的军 事基础 。 在其 过 程 中形 成 了 于狩 猎 生 产 方式 , 活 方 式 , 俗 等相 关 的众 多 竞 生 习 技体育 项 目并 一直 保 留至今 。如骑 马 , 摔跤 , 箭 等 。 射
目。
民族传 统竞 技项 目。其 分类 如下 : ’
11军事项 目 .
军 事项 目一般 包 括 :1 ( )实 用军 事项 目 :木 兰 围
22212127

一
、
以骑 射 立 国
满族 以狩 猎 、 耕 为生 时 , 成 勇 敢 尚武 的 风俗 ,凡生 男 儿 , 农 形 “ 则悬 弓矢 以 门前 志 喜 ,
域 的女真 人 , 元朝 的统 治下 , 着 以射猎 为主 , 业 次之 的生 活 。 在 过 农 明朝对东 北 的女真人设 立羁 糜性 的卫 、 所机 构 , 封各部 酋长 , 册 族长 以卫 、 所官 职 , 管所属族 人 , 将女 真划分 三 统 并 大部 , 即建州女 真 、 西女 真 、 野人 ” 海 和“ 女真 。其 中建 州女真最 进 步 , 明朝 与朝 鲜有密 切 同
内聚 力 . 护 统 治地 位 。后 来 由于 自然环 境 和 社 会 环 境 的 变化 ,骑 射 军 事 上 的作 用 的减 弱 . 非 它 的衰 落 , 是 进 维 “ 在 并 而
步的表现, 作为体 育活动 , 其文化娱乐, 健体强身的功能, 继续保 留、 传承下米 . 并有所发展 。
关键词 : 满族 { 骑射 ; 变迁
维普资讯
满族研 究
20 0 6年
第 2期
评 析满 族 骑 射 之 变迁
袁 思 成
( 成都体 院体 育 史研 究所 , 川 成都 6 0 4 ) 四 101
摘 要 :骑 射” “ 是满族的旧俗 . 源于射猎 , 已久. 由来 已有三 、 四千年的历史。“ 骑射” 在猗猎和军事战争中发挥 了极 大的威力. 清代满族统治者将“ 骑射” 作为“ 国策” 定为“ 制” 以保持“ 恒 . 马上 民族”“ 、 国语骑射” 的本色。 从而增强民族的
满族服饰习俗特点及成因

试论满族服饰习俗的特点及成因满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与满族相伴而生的满族服饰文化是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族服饰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当时特殊的历史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双重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服饰,显示出其别具一格的服饰特征。
一、历史自然地理因素对满族服饰的影响(一)地形因素的影响满族的服装形制与满族人民的生活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
长期生活在山水交错之间,骑射成为满族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存技能,所以满族服饰具有浓重的骑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服装款式和崇尚自然色彩两方面。
由于生存环境的恶劣和狩猎生活的需要,满族的男女老幼都喜欢穿旗袍。
满族旗袍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在窄小的袖口处接有一段形状与马蹄相似的袖头,俗称“马蹄袖”。
在冬季游猎或者打仗时就放下来,恰好遮盖住手背及手腕,不仅起到了类似手套的保暖作用,还不会影响射杀猎物。
满族男人通常喜欢套一件短褂,因这种短褂最初是骑射狩猎时穿的,既便于马上驰骋又能抵御风寒,所以称为“马褂儿”。
清初时马褂儿为一般士兵的装束,康熙时逐渐成为世俗大众喜欢的便服。
满族男子冬季往往穿的是一种套裤,没有裤裆,因为这样更便于骑马。
(二)气候因素的影响满族人民选择服饰的原料与他们当时所处地区的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
满族先民主要生活在气候寒冷的东北林区和沿江两岸,这里除部分高寒地区外,大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地区,季节变化明显,天气变化显著,热量资源少,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短暂。
这种气候特点使人们把兽皮作为制作衣服的主要来源。
兽皮制作的衣服、鞋、帽等具有保暖性强、防凉隔潮的特点。
因此,满族人民具有了尚皮毛、重保暖的习俗。
即使入主中原以后,也以皮裘材质判别社会地位。
满族男人在寒冷的冬季用戴暖帽来御寒,而满族妇女在天气变冷的时候,习惯在额间带抹额。
抹额最早为北方少数民族发明的避寒之物,多用毡、绒、兽皮等厚实材料制作,被女子用以抵御寒冷。
第三讲 (续)满族的骑射传统

(二)围场的兴建与射猎的典志和纪律
1. 围场的兴建 围场是专门打猎的地方。 比较著名的是木兰围场。 2. 射猎的典志:行围、合围、散围 3. 射猎的纪律:“英明汗(这里指努尔哈赤)素好行围用兵, 制定兵猎之规定法令,甚是周密。……历来出兵行围之时, 严法令,禁纷杂,戒喧哗。……汗谓曰:战时喧哗,敌先知 觉。猎时喧哗,声响山谷,兽即遁走。兽入围时,勿于围中 驰马。若兽向人来,则各立原处射之。若兽出围,则驰马急 追,迎头阻射之。若系出围之兽,任何人都可迎截杀之。”
“ 山中百兽俱有,虎豹为长兽,不甚可畏,往 往与人相望而行。人苟不伤之,亦不伤人。 熊最猛,苟遇之,无不伤人者,且善与猎人 斗。盖虎豹背枪而走,熊则迎枪而扑,使一 枪不中,猎人无不支裂。其次猛兽为野猪, 亦多伤人。狼最险,其害人能出人不意。” 人类为了自身的安全和生存,就要进行大规 模的狩猎活动。
二 满族的骑射传统
(一)狩猎习俗
春秋形势图
远古肃慎人的楛矢石镞 。“楛矢长三、四寸, 色黑,或黄,或微白,有纹理,非铁非石, 而每破于石,居人多得于虎尔哈河,此楛木 之说也。……石镞,其状如石,言出混同江 中,乃松脂入水多年所结,即所谓肃慎之矢, 此又石镞之说也”。 满族人生活的环境:山高林密,野兽出没频 繁。
清朝严禁民间私自捕海东青。 “海东青者,鹰品之最贵者也。纯白为上,白 而杂他毛者次之,灰色者又次之。既得,尽 11月即止,否则更打,若到12月20不得,不 复更打矣。得海东青后,杂他鹰遣官送内务 府,或朝廷遣大人自取之。送鹰后得海东青, 满汉人不敢蓄,必进梅勒章京。若色纯白, 梅勒章京亦不能蓄,必送内务府。”
女真人通过狩猎活动,不仅获得了充足的肉食, 同时也得到了御寒用的毛皮。因此,狩猎活动是 当时女真社会经济生活不可缺少的方面。四季狩 猎,已成习俗。“自过滨、辰州,东京迤北,绝 少麦面,每晨及夕,各以射到禽兽莺食。” 努尔哈赤时期在狩猎方式上“有朝出暮归者,有 两三日而归者,谓之打小围。秋间打野鸡围,仲 冬打大围。按八旗排阵而行,成围时,无令不得 擅射。二十余日乃归,所得者虎、豹、猪、熊、 獐、狐、鹿、兔、野鸡、雕羽等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族研究2006年第2期评析满族骑射之变迁袁思成(成都体院体育史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摘要:/骑射0是满族的旧俗,源于射猎,由来已久,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
/骑射0在狩猎和军事战争中发挥了极大的威力,清代满族统治者将/骑射0作为/国策0定为/恒制0,以保持/马上民族0、/国语骑射0的本色。
从而增强民族的内聚力,维护统治地位。
后来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骑射0在军事上的作用的减弱,并非它的衰落,而是进步的表现,作为体育活动,其文化娱乐,健体强身的功能,继续保留、传承下来,并有所发展。
关键词:满族;骑射;变迁中图分类号:K89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65X(2006)02-0071-06满族是中华多民族国家的成员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
其远祖可以追溯到周秦时代的肃慎,他们很早就开始了狩猎活动。
而狩猎活动的开展,弓箭的使用就成为后来满族传统体育项目)))骑射的源流之一。
从公元一世纪到十世纪,肃慎的后裔称为挹娄,勿吉,,十世纪以后统称为女真。
1115年在今黑龙江省阿什河流域的女真族兴起,建立金朝。
1234年金亡后,留居松花江流域的女真人,在元朝的统治下,过着以射猎为主,农业次之的生活。
明朝对东北的女真人设立羁糜性的卫、所机构,册封各部酋长,族长以卫、所官职,统管所属族人,并将女真划分三大部,即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0女真。
其中建州女真最进步,同明朝与朝鲜有密切的经济、政治关系,因在当时先进的封建经济影响下,其社会经济能得到飞跃的发展。
1583年建州女真的一个酋长努尔哈赤起兵,先后合并女真各部落,遂于1616年建立后金汗国。
皇太极继位后,于1636年改国号为清,改女真为满洲。
至此女真各部落的统一,以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为基础,吸收部分/野人0女真与汉人、朝鲜人等,在东北地区经过比较长时期的融合与发展,形成满族。
一、以骑射立国满族以狩猎、农耕为生时,形成勇敢尚武的风俗,/凡生男儿,则悬弓矢以门前志喜,六、七岁时,即以木制弓箭练习射鹄。
0¹/女人之执鞭驰马、不异于男0,/十余岁儿童亦能佩弓驰弛逐,,盖其风俗使然也。
0º在清代初年,骑射活动十分盛行,满族统治者常常练习骑射,并定期外出狩猎,满清统治者对八旗成员的起码要求是,自幼即当学习。
/满族之根本0两大要素之一的骑射,定期举行考试,年满六十岁方能免试。
学校专设骑射课程,武学,武举以骑射为必修科目。
康熙廿八年(1689年)上谕:/满洲以骑射为本、学习骑射、原不妨碍读书,考试举人、进士,亦令骑射。
0雍正四年(1726年)上谕重申:/本朝开国以来,骑射精熟,历代罕有伦比,旗人凡少长贵贱悉专心练习,未有一人不娴熟弓马者。
士子应试,必先试其骑射,合式方能入围。
0»所谓的骑射就是要求能在骑马奔驰中射箭中/的0(箭靶的中心)。
它是满族长期狩猎活动中的特技。
考生在骑射中及格后才允许参加文考。
于是当时出现了许多习射的娱乐体育游戏。
/士夫家居亦以射为娱,家有射圃、良朋三五。
约期为会。
0¼这种在家庭射圃中以射会友的射法较多,如:/射鸽子0、/射簇0、/射兔0、/射香火0、/射花篮式0、/射羊眼0、/射绸0等等花样,都是具有较高的技巧。
如/射绸0是悬方寸之绸在空中,人在远处张弓射之;/射香火0则更难,/于暮夜悬香火空而射之,只有高超的技术才能取胜。
0恩格斯说: /弓、箭、弦已经是复杂的工具,发明这些工具要有长期积累的经验和较发达的智力,因而也要同时熟悉其他许多发明。
0½由此可见,满足人们能娴熟的运用他们先世所发明的弓射也是与其漫长的历史相关。
/骑射0在清初作为朝廷对八旗成员必须遵从的一项政策。
在入关前,清太宗皇太极对八旗兵的战斗力曾夸耀说:/我国士卒,初有几何,因娴于骑射,所以野战则克,攻城则取。
天下称我兵曰:-立则不动摇,进则不回顾.威名震慑,莫于争锋。
0¾清高宗弘历也有过类似的夸口话:/昔人有言:-满洲兵至万,横行天下无敌。
.今朕所发巴图鲁侍卫,章京等才百人,已足以当数千人之勇。
0¿为了巩固清朝政府的统治,满族统治者想方设法使八旗成员保持他们精于骑射的特长。
满族先世原本住在山区赫图阿拉一带,当进入辽沈和中原地区以后,在汉族高度发达的封建经济冲击下,才迅速向封建制转化,这时满族统治者又及时告诫本族人要保持/国语骑射0的制度。
清太宗皇太极完颜雍提倡:/衣服语言,悉尊旧制,时时练习骑射,以备武功0À为法。
道光皇帝也在一道谕旨中说:/八旗根本,骑射为先0。
今八旗子弟注重骑射,并规定满人读书考试,进士都必须会骑射才能录取。
二、以骑射来增强内聚力历史上,满族由氏族制末期进入奴隶制,再由奴隶制迅速过渡到封建制,是一个又一个重要的进步。
为统一女真各部,把分散的女真人编制到八旗组织之中,使八旗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的职能,而骑射是强化政权,增加内部团结和加强武装力量最有力的措施之一。
入关前,清太宗皇太极就已指出:/先时儒臣巴克什达海,库尔缠屡劝朕改满洲衣冠,效汉人服饰制度,朕不从,辄以为朕不纳谏,朕试设为比喻,如我等于此聚集,宽衣大袖,左佩矢,右挟弓,忽遇硕翁科罗图鲁劳萨挺身突入,我等能御之乎?若废骑射,宽衣大袖,待他人割肉而后食,与尚左手之人何以异耶?朕发此言,实为子孙万世之计也,在朕身岂有变史之理?恐日后子孙忘旧制,废骑射,以效汉俗,故常切此虑耳。
0Á清统治者如此重视骑射,为使军事力量处于一种训练有素,常备不懈的状态,制定出考核八旗官兵的具体规定:/,,一卒步射十矢,马射五矢,步射中的七,马射中的三,为上等,赏以弓一矢十,白金,布帛各七;马步射或一不中,或两俱不中,则笞之。
0又例如,镶黄旗满洲鳌拜的重孙名为戴均的只因/骑射不好0l u,而被取消了补授佐领的资格。
正黄旗满洲世袭恩骑尉常安,由于/不谙清语,骑射平常0,即著发往素以/清语骑射俱好0l v著称的吉林地区学习。
乾隆年间,清高宗弘历不啻三番五次地告诫本族人要保持国语和骑射,他本人亦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几十年如一日。
据他自己说:/余自十二岁恭侍皇祖(清圣玄烨)临门骑射,每因射中,荷蒙大语褒嘉,故已卯(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5射诗6有-屡中亲承仁祖欢,之句。
自壬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至今丙午年(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凡六十四年矣0l w。
弘历批评有些八旗成员借口学校汉语以拒绝骑射:/八旗读书人,假藉词林授。
然以染汉习,率多忘世旧。
问以弓马事,曰我读书秀。
及至问文章,曰我旗人胄。
两歧失进退,故鲜大成就。
0l x从以上所说,足见清朝政权是如何重视骑射这一立国之策的,其目的就是要增强八旗成员的内聚力。
三、寓兵于猎骑射这一项考核八旗成员的重要科目,在实际生活中,已逐渐发生变化。
作为供皇帝/行围狩猎0、/肆武绥藩0的木兰行围,一年一度地照例进行。
木兰围场位于河北承德地区最北部,其东西相距三百里,南北直径近三百里,周长一千余里,总面积约一万余平方公里。
围场的北面是海拔1400米以上的坝上高原,南面是地势较低的燕山山脉。
有种类繁多的飞禽走兽,给清兵行围习武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活靶子;错综复杂的地形,也适宜于训练满清骑兵越高山,登峻岭、奔平野、跨深涧的骑射娱乐技术。
每年秋分以后,皇帝带领随从侍卫和蒙古各部王公贵族亲临围场。
行围的期限为廿天,行围结束,照例在附近张三营举行盛大的庆功宴会。
同时举行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娱体育表演。
从康熙二十年(1681年)开设围场起,至道光之元年(1821年)停止围场,大约一百四十年间,很少有间断。
木兰即满语/哨鹿0的意思,每当行围时,清帝带捕鹿的亲信随从,顶着制作得惟妙惟肖的鹿头,吹起木制长哨,模仿雄鹿的叫声,吸引求偶的雌鹿l y,/渐闻清角声扬,远林呦呦,低昂应和,倏听炮声一发,鹿只应声仆地。
0l z这仅是一个侧面的写照,而真正行围的场面是相当威武壮观的,而/雷动至,星流霆击0l{的声势,实际上是一场大规模的军事演习。
清帝极为重视这种训练军队,加强武备的娱乐活动。
在部伍、行阵、号令、纪律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
康熙廿一年(1682年)康熙出巡东北,对宁古塔将军巴海,副都统萨布素说:/围猎必讲武事,必不可废!0,/围猎不整肃者,照例惩治。
0l|同年,他还对派出行猎的诸王大臣强调:/围猎之物,贵乎整严,不可出入参差,今左翼官在左,右翼在右,统辖而行。
0即使是宗室的王公贵族,如果犯了制度,也要/严加策辖0。
l}康熙廿三年(1684年)他命令全国各省的驻防官兵都要行围习武。
l~行围分合围与行围两种。
关于合围在北宋文学家欧阳修5奉使道中6曾有过描述:/儿童能走马,妇女亦弯弓0;/合围飞走尽,移账水泉空0m u此诗句形象的表现了满族先世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剽悍性格以及合围打猎的情景。
而所谓的行围,即是:/只以数百人分翼入山林,围而不合,谓之行围。
0m v在木兰行围中,没有皇帝的命令,其他人不准乱发一箭,只能由皇帝,皇太子射猎,以显示封建皇帝的无限权威和绝对尊严。
当围猎缩小至秀城附近时,皇帝驻马观围,满蒙王公和诸部落射手方可大显身手。
只见矢上弦,剑出鞘,战马长啸,旌旗猎猎。
但听中军的号令,疾风骤雨般的马蹄声,立刻震撼原野。
围中各类禽兽发出绝望的哀鸣,有的野兽侥冲绕出包围圈,这时分布圈外还有一层虎枪手,射生手组成的队伍,赓即跟踪射击,,。
一天的行围,如同一天的短兵相接的战斗,围场也像战场一样激烈。
据李秀春编的5木兰围场三百年大事年表6统计,康熙年间四十八次,乾隆年间廿八次,嘉庆年间十五次,总共有九十一次。
平均一年半举行一次。
康熙率八旗出塞行围习武其中有两年没有参加,一次是康熙廿一年(1682年)出巡东北,布置黑龙江前击沙俄的军事活动;另一次是康熙廿五年(1696年),出征喀尔蒙古的图拉河,歼灭沙俄支持的噶尔丹的叛军,除此而外,直到临死的一年,康熙仍坚持行围,并于这年回顾了他一生坚持行围习武的娱乐体育活动中的军事意义。
康熙死后,雍正即位,因忙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倾轧和巩固皇权的斗争,停止了行围,但他立下规矩:/后世子孙,当遵皇考所行,习武木兰,毋忘家法。
0m w1741年(乾隆元年)以后,乾隆把木兰行围发展到更大规模,他在5杂咏6一诗的小注中说:/从猎蒙王公,内扎萨克四十九旗,又喀尔喀四部,及四卫拉特,并青海等部各扎萨克,不下百余旗,我朝中(中原)外(边疆地区)一家之盛,实史册所未见云。
0m x这些寓兵于猎的事实,从侧面反映出平时作为娱乐的体育活动,一旦遇有战况赓即转为军事行动。
四、加强民族间的团结、巩固政权、巩固边疆木兰行围在当时具有特殊意义,它是同清朝政府加强对蒙古管理,巩固北边的政治意图有关的。
蒙古人民,世世代代在草原上生活,熟悉高原的山川、水草、交通和气候,拥有进行战争所必须的铁器、战马、骆驼、牛羊,以及皮毛、药材和农产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