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视觉与环境
第五章 人的视觉特征及其在空间布置中的作用

第五章
人的视觉特征及其在空 间布置设计中的应用
第一节 人的视觉特征
• 人眼刚刚能看辨别到物体时,背景与物体之间 的最小亮度差称为临界亮度差。临界亮度差与 背景亮度之比称为临界对比;临界对比的倒数
对 称为对比感度。
比
Cp=Δ Lp/Lb=(Lb-Lo)/Lb
感
Sc=1/Cp
度 • 对比感度与照度、物体尺寸、视距、和眼的适 应情况等因素有关。对比感度愈大,辨别物体
愈清楚。在理想情况下,视力好的人,其临界
• 一般对某一颜色光预适应后,再观察其它颜色,则其 明度会降低;饱和度的变化则和两颜色的色相有关, 若两颜色互为补色,其饱和度会提高,否则会降低。
视觉的适应
• 研究的意义:在进行工作面和环境设计时应 考虑明、暗适应和颜色适应。
• 明暗适应要求工作面的光亮要均匀,避免工 作面上产生阴影,以防眼睛频繁适应各种不 同光亮造成的视疲劳。
180。 白 120 。黄 100。蓝
60 。绿红
130 白
。
95
。80。
。 45
。 40
黄
蓝
红 绿
Hale Waihona Puke 视角• 视角:被看目标物的两点光线投入眼球
的交角。
A
眼睛能分辨被看目标 物最近两点光线投入眼球
时的交角,称为临界视角。
α
视 角
D
视力为1.0,即视力正
常,此时的临界视角=1
幼儿园五感教育

幼儿园五感教育幼儿园五感教育是一种针对幼儿的教育管理模式,以帮助幼儿认知和发展五种感官能力为目的。
五感教育是适用于0-6岁儿童的,旨在利用感官探索、儿童科学探究、自然主题探究等活动,使幼儿更好的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从而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感是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这五种感觉是人类接触外界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幼儿园五感教育的核心在于通过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活动提供给幼儿多样化的感觉刺激,促进幼儿大脑神经细胞的发育和联结,培养幼儿的综合感受能力和内在表达能力。
五感教育的重要性1. 促进幼儿感官器官的发展幼儿时期,感官器官的发育十分重要,对于感官系统接受信息、处理信息至关重要。
若幼儿长期处在单一的感官环境中,将会面对一些危机和问题,如产生认知上的误差、无法区分声音、视觉或其他感觉的来源、无法对人工或天然声音进行区分,从而对感官系统产生抑制和损伤。
2. 帮助幼儿发展自我意识幼儿在体验不同的感觉刺激时,会在自我意识和认知方面不断探索,以便适应新的环境和情境。
例如,当幼儿在触摸某些物品时,花费长时间注视和探索它。
这可能是幼儿寻求认知体验的一种方式,而将感性经验转化为理性认知。
3. 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对于幼儿来说,通过多样化的感受和体验,才能激发幼儿全面进取的动力和兴趣,更为重要的是,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当幼儿在积极探索自己的认知界限时,会对任何事物都感到好奇和好学,并能逐渐养成自学、独立探索的学习习惯。
五感教育的实施方法五感教育的实施方法主要是通过情境模拟、亲身体验、感觉游戏等活动来引导幼儿感受和认知外部世界。
在五感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先将环境和事物呈现出自然的形态,让幼儿随时随地都能够感受不同的感觉和体验。
具体方法如下:1. 视觉感受视觉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五官之一,视觉与情感、认知、语言、记忆等多种智力能力紧密相关。
实施视觉感受的方法,可以利用颜色、图形、亮度、动静等因素让幼儿感受不同的视觉刺激,如观看公园中不同颜色、形状的花朵,观看种类各异的动物等。
基于五感体验对森林公园景观营造研究

基于五感体验对森林公园景观营造研究———以昆明市西山森林公园千步崖为例刘欣,公雪君,吴荣*(西南林业大学,云南昆明650051)摘要:伴随快速的城市化发展进程,城市居民亚健康成为普遍状态,如何将绿色康养融入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营造科学健康的景观环境成为当下热点问题。
以西山森林公园千步崖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将五感体验运用到千步崖步道的景观中,从视觉、嗅觉、听觉、味觉和触觉体验5个方面进行景观营造,以期为游人提供多感官的景观综合体验,满足缓解压力,放松身心的需求。
关键词:五感体验;景观设计;森林公园的[3],让游客真正体会到精神的愉悦和身体的放松,以缓解某些症状。
2基于五感体验的森林公园景观研究2.1项目概况昆明市西山森林公园坐落于昆明西郊,有“高原明珠”之称的滇池湖畔,距市中心15km ,交通便利。
西山森林公园占地约889hm 2,有丰富的自然植物资源,森林覆盖率达到94%,为后期营造疗愈景观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到达西山森林公园中心景区有4条人流量较多的道路,分别是茶马花街、千步崖、苏家村以及猫猫箐。
其中茶马花街为公园的主要入口,人流较大,但没有实行人车分流;苏家村与猫猫箐主要是附近村民在使用,道路狭窄且路况较野;千步崖有2条上山的路,一条是当年徐霞客行走的道路,比较陡峭,另一条相对比较平缓。
西山的植物种类和数量虽然众多,但相对杂乱,没有科学配置,限制了植物疗愈效果。
因此,西山森林公园亟待建立层次、季相分明的植物景观,最大化地实现植物疗愈效果。
结合实地考察以及问卷反馈,绝大多数游客将千步崖作为锻炼放松的场地,利用节假日来休闲娱乐,缓解压力。
所以,拟将千步崖设计为五感体验康养型步道。
2.2五感体验与森林公园景观设计2.2.1视觉体验。
视觉是人们感受外界以及捕获信息最直接的方式[3]。
人类的信息获取有75%~87%通过视觉感官[2]。
根据这一特点,在景观设计时,通过不同植物与山石合理配置,营造出静谧、柔和、变化多端的景观空间,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植物美化与康养来营造疗愈景观。
浅析建筑的“五感”设计

浅析建筑的“五感”设计论文摘要:目前建筑设计以视觉设计为主导,忽视了其他感觉对于建筑的体验和感受。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人心,人们已不满足于视觉的感受,而是更加关注多感官的感觉和体验。
本文通过分析“五感”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与作用,系统阐释了建筑空间“五感”的设计手法与运用。
作为建筑设计师应该积极将“五感”设计运用到建筑设计中,探寻更加人性化多元化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五感;建筑设计;感官体验1引言日本著名设计师原研哉曾说过,人不仅仅是一个感官主义的接受器官组合,同时也是一个敏感的记忆再生装置, 能够根据记忆在脑海中再现出各种形象。
在人体中出现的各种形象,是同时由几种感觉刺激和人的再生记忆相互交织而成的一幅宏大图景。
这正是设计师所在的领域。
人们从出生开始,就通过视觉、听力、嗅觉、味觉、触觉这"五感",全方位感知周围的世界。
我们需要看见外部事物,听见外界的声音,闻到外面的气味,品尝食物的味道,触摸真实的世界。
我们认识事物并且做出判断,都是通过“五感”进行综合判断并做出决定。
如果缺失了一种感官,对外界的感知就不全面,就难以做出全面正确的判断。
当今,建筑设计往往只关注人的视觉感受,而忽略了其他感觉对于建筑的感知和体验。
由此导致建筑空间设计过于单一化,仅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而忽略了人们的感官、心理和精神感受,使建筑成为一座冰冷的驱壳。
但事实上,在经济社会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已不仅满足于视觉的感受,而是更加希望能从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个层面感受到建筑带给自己的愉悦和感受。
正如日本设计大师原研哉所说,人的感官是对世界大胆开放的,他们不是被动的“接收器”,而是积极主动的器官,观察人如何感觉物体将给予设计新的方向。
因此,从人的“五感”体验出发进行建筑设计,将“五感”设计理念运用到建筑设计中,应该成为建筑设计发展的新趋势。
2 “五感”的涵义及作用关系2.1 “五感”及“五感”设计“五感”是人发挥眼、耳、鼻、舌、身五种生理感官功能,自发形成的对事物和环境的视觉感、听觉感、嗅觉感、味觉感、触觉感,这五种感觉是人感知世界的普遍方式。
人类的五感和感知机制

人类的五感和感知机制人类的五感和感知机制是人类与外界环境进行有效交互的基础。
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五种感官,人类能够感知到身边的事物以及外界的变化,从而作出适应性的反应。
下面将分别介绍每种感觉的作用、感知机制以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一、视觉感知视觉是人类最主要的感官之一,通过眼睛接收外界的光线,并通过视觉神经传递至大脑,从而形成视觉感知。
视觉能够让人们看到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视觉感知机制包括光线进入眼睛后经过角膜、晶状体等透明介质的透过与折射,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像。
视网膜中的感光细胞会将光信号转化为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觉神经传递至大脑的视觉区域,大脑进一步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
在人类的生活中,视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们通过视觉感知环境中的障碍物,以便安全行走;通过视觉辨认食物的味美与否;通过视觉观赏美丽的艺术作品等。
二、听觉感知听觉是借助耳朵感知声音的能力,它使人们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音量、方向等特征。
听觉对于人类社交、沟通以及环境感知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听觉感知机制主要包括声波进入耳朵后通过外耳道到达鼓膜,鼓膜的振动使得耳中的听小骨(听骨链)也随之振动,进而将声波信号传导到内耳。
内耳内的感觉性听器官内存在感受听觉的毛细胞,它们会将声波信号转化为神经冲动,然后通过听觉神经传递至大脑的听觉区域。
听觉在人类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们可以通过听觉感知周围的声音,用来判断安全与否;同时,人们也通过声音进行社交交流,倾听他人的需求和情感。
三、嗅觉感知嗅觉是通过鼻子感知气味的能力,它使人们能够分辨出不同的气味特征,并对其作出反应。
嗅觉对于人类的味觉以及一些本能和情感方面的决策具有影响。
嗅觉感知机制是气体中的分子通过鼻腔进入嗅上皮,激活嗅觉细胞。
嗅觉细胞内的嗅受体与气味分子结合,并产生相应的神经冲动,然后通过嗅觉神经传递至大脑的嗅觉区域。
嗅觉在人类生活中有重要的作用。
景观“五感”设计研究

美术界艺术设计+TEXT/余运正李丹张露洪梦涵景观“五感”设计研究一、“五感”及“通感”的认识“五感”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一般意义上,“五感”是由人体相应的五种生理器官——眼、耳、鼻、舌、身对外界产生的生理感觉。
在设计领域研究的“五感”是指人通过感官的感知,在大脑中进行信息的综合加工,从而形成更高层次的理性建构。
例如当我们走在林荫小道上,我们能够感知鹅暖石的脚感、温度,微风吹动树叶沙沙作响,还能闻到阵阵花香,听到潺潺水声。
看到孩子们在喷泉边嬉戏,下棋的人们悠闲的身影……这些感觉融合在一起是一种气氛,让你心情愉悦,感觉环境的美好生动。
这就是生活中随处可享有的五感体验。
无论在平常生活中还是在艺术创作领域,这五种感官都是密切相关,相互感通,所以才有了之如“闻香知味”这样的说法,这就是所说的“通感”。
在艺术领域,也很早有了“通感”一说。
钱钟书先生对于艺术通感也有许多心得——“颜色和香气忽然都有了声息——‘闹’:鸟声竟熏了‘香’;风声竞染了‘绿’;自云‘学’流水声、绿荫‘生’寂静感;口色与风共‘香’;月光有‘籁’可听;燕语和‘剪’一样‘明利’;鸟语如‘丸’可以抛落;五官的感觉简直是有无相通,彼此相生。
”如将诗词艺术中描绘的这些感知因素运用到的环境景观设计中,势必让我们的设计项目的景观舒适度大大提高。
另外,对于有感官缺陷的人来说,景观五感的运用好坏更是直接决定他们对环境的感受。
二、“五感”设计的研究现状从学者钱钟书先生的诗词以及相关古代诗词、建筑文化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今对景观的五感的感受深刻并运用到实际中。
但如今,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对待自己的五官感受越来越不重视,感知能力也在逐渐衰退。
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已完善,更多的关注在城市环境的改善中,积累了丰富的景观设计经验。
发达国家“五感”概念设计的应用与实践经验是设计师门学习研究的财富,无论在景观还是建筑领域。
“五感”概念从起初运用于无障碍设计让弱势群体受益到为普通人群提高景观体会,使这一研究引起更广泛的关注。
景观“五感”设计研究

景观“五感”设计研究作者:余运正李丹张露洪梦涵来源:《美术界》2013年第10期一、“五感”及“通感”的认识“五感”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一般意义上,“五感”是由人体相应的五种生理器官——眼、耳、鼻、舌、身对外界产生的生理感觉。
在设计领域研究的“五感”是指人通过感官的感知,在大脑中进行信息的综合加工,从而形成更高层次的理性建构。
例如当我们走在林荫小道上,我们能够感知鹅暖石的脚感、温度,微风吹动树叶沙沙作响,还能闻到阵阵花香,听到潺潺水声。
看到孩子们在喷泉边嬉戏,下棋的人们悠闲的身影……这些感觉融合在一起是一种气氛,让你心情愉悦,感觉环境的美好生动。
这就是生活中随处可享有的五感体验。
无论在平常生活中还是在艺术创作领域,这五种感官都是密切相关,相互感通,所以才有了之如“闻香知味”这样的说法,这就是所说的“通感”。
在艺术领域,也很早有了“通感”一说。
钱钟书先生对于艺术通感也有许多心得——“颜色和香气忽然都有了声息——‘闹’:鸟声竟熏了‘香’;风声竞染了‘绿’;自云‘学’流水声、绿荫‘生’寂静感;口色与风共‘香’;月光有‘籁’可听;燕语和‘剪’一样‘明利’;鸟语如‘丸’可以抛落;五官的感觉简直是有无相通,彼此相生。
”如将诗词艺术中描绘的这些感知因素运用到的环境景观设计中,势必让我们的设计项目的景观舒适度大大提高。
另外,对于有感官缺陷的人来说,景观五感的运用好坏更是直接决定他们对环境的感受。
二、“五感”设计的研究现状从学者钱钟书先生的诗词以及相关古代诗词、建筑文化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今对景观的五感的感受深刻并运用到实际中。
但如今,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对待自己的五官感受越来越不重视,感知能力也在逐渐衰退。
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已完善,更多的关注在城市环境的改善中,积累了丰富的景观设计经验。
发达国家“五感”概念设计的应用与实践经验是设计师门学习研究的财富,无论在景观还是建筑领域。
“五感”概念从起初运用于无障碍设计让弱势群体受益到为普通人群提高景观体会,使这一研究引起更广泛的关注。
五感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五感传感器的基本原理五感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模拟人类五种感官的传感器,分别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这些传感器通过感知、转换和处理信息,使得计算机和机器能够感知和理解周围环境,更好地与人类进行交互。
以下是五感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的详细解释。
1. 视觉传感器的基本原理:视觉传感器主要基于光学原理,通过感知光线的强度和颜色来模拟人类的视觉功能。
它包括摄像头和图像处理单元两个主要部分。
摄像头负责捕获光线,并将其转换成电信号;图像处理单元则负责处理这些信号,包括去噪、增强图像质量、目标检测和跟踪等。
视觉传感器通常有不同的分辨率和视野范围,以适应不同的应用需求。
2. 听觉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听觉传感器主要通过感知声音的频率和强度来模拟人类的听觉功能。
它基于声波的传播和接收原理。
听觉传感器通常由麦克风和音频处理单元组成。
麦克风负责捕获声音,将其转换成电信号;音频处理单元负责处理音频信号,包括滤波、放大、降噪和声音识别等。
听觉传感器的应用范围广泛,例如语音识别、环境监测和声音定位等。
3. 嗅觉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嗅觉传感器主要通过感知气味的化学成分来模拟人类的嗅觉功能。
它基于化学传感原理,通过检测气体分子的浓度和种类来判断不同的气味。
嗅觉传感器通常由一系列化学传感元件组成,例如半导体传感器或挥发性气体传感器。
当气体分子进入传感器时,与传感元件发生反应,产生电信号,并通过信号处理单元进行解析,最终确定气味的成分和浓度。
4. 味觉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味觉传感器主要通过感知物质的化学成分来模拟人类的味觉功能。
它基于化学传感原理,通过检测物质溶解后的化学成分来判断不同的味道。
味觉传感器通常由一系列化学传感元件组成,例如酶传感器、电化学传感器或光学传感器。
当物质溶解在传感器中时,与传感元件发生反应,产生电信号或光信号,并通过信号处理单元进行解析,最终确定物质的味道。
5. 触觉传感器的基本原理:触觉传感器主要通过感知物体的压力、形状和温度等特性来模拟人类的触觉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人工照明
• 均匀式照明或环境照明 多数室内采用,以均匀的方式照亮空间。这种照明可有效降低工作面 上的照明与室内环境照明之间的对比度,还可以减弱阴影,使墙角变 得柔和舒展。 • 局部照明或工作照明 为满足某种视力要求而照亮空间的一块特定区域。光源在工作面附近, 效率较高。 • 重点照明
是局部照明的一种形式,产生各种聚焦点以及明与暗的有节奏的图 形。可以缓解普通照明的单调性,突出房间特色或强调某种艺术品。
•
1视力
视力与视觉生理 • 视 力 — 眼睛对物体形态的分辨能力。 • 中心视觉 — 眼球不动能看到的最鲜明的映像范围约为2°左右 • 周边视觉 — 中心视觉的外侧模糊视角,视力下降 • 暗处视力偏离中心5 °左右为最高。对夜间活动十分重要。 视力与亮度 • 背景越亮,清晰度越高 视力与年龄 • 老年人的视觉环境应有足够亮度
室内光环境设计
• 室内光环境主要是采光、照明和色彩环境。 • 室内光环境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情绪、安全、作业效率、作业疲 劳及视觉机能。 • 色彩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具有重要的心理效果, 直接影响情绪和安全。
室内光环境概念
• 天然采光 • 人工照明 • 光通量 • 照度 • 亮度 • 照度与亮度的关系
2颜色知觉特性
• 颜色的本质同光一样,是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各种颜色的波长也在可 见光的光谱范围内。 • 人对颜色的反应,表现在颜色的基本特性的知觉,即对色调、明度和 饱和度的知觉及其心理表现。
3形状知觉特性
由于光对物体各部分的作用不同,产生了人对物体形状的图形知觉, 形状知觉特性表现为人对图形和背景,良好形态和空间形象的认识。
• 物体的视度和以下因素有关:
(1)物体的视角(物体在眼前所张的角) 白天光线下,看清物体的视角约4 ° ~5°,照度小,视角要增大。 (2)物体和其背景间的亮度对比 (3)物体的亮度 (4)观察者与物体的距离 (5)观察时间的长短
(四)光觉质量
1 日照
(1)建筑物的日照时间、方位及间距 我国规定,住宅必须保证在冬至有1小时的满窗口的有效日照。建筑的 朝向最好朝南或适当的偏东或偏西。建筑物的间距与高度的比值在1: 1.1以上。 (2)紫外线的有效辐射范围。对于幼儿园疗养院等建筑物,要有一定的 紫外线辐射,应选择好建筑物地点和确定室内采光口的位置和大小。 有条件可设阳光室。
• 应用:商店橱窗设计和室内商品陈列,红色物品宜搁置在明亮处,或 采用近似日光的照明系统使其鲜艳。对近似绿色的物品,宜设在较暗 处或使用单色照明系统使其鲜明。
4视野
• 视野—视线固定时眼睛看到的范围。
• 静视野 — 两眼静视时的合成视野 • 动视野 — 让眼球自由运动的视野 • 注视野 — 注视范围大约停留在40° 界限内。
发光体角度与眩光的关系
7 立体视觉
• 人的视网膜获得的外界信息是二维映像,然而,人能够知觉客观 物体的第三维的深度,这就是立体视觉。 • 立体视觉为物体的立体感知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室内设计和造型 设计时,既要考虑视觉图形的客观规律,又要考虑立体视觉的特 点,使设计更符合视觉要求。
(三)视度
视度就是指观看物体清楚的程度。这个问题是天然采光和人工照明需要 解决的问题。
二光线与视觉
(一)人与光线 1 光线的作用 2 光与健康 3 室内光的利用和遮挡
(二)视觉机能 1 视力 2 适应 3 视敏度 4 视野 5 闪烁 6 眩光 7 立体视觉
(三)视度
(四)光觉质量 1 日照 2 天然采光 3 人工照明 (五)室内光环境设计
(一) 人与光线
1 光线的作用
• • • • 太阳光有生物学、化学作用 照亮物体,看清世界 直射阳光对居室有杀菌作用 光能改变周围环境,利用光线可创造丰富的艺术效果
2 天然采光
采光质量主要取决于采光口的大小(宽度和高度)和形状,采光 口离地高低,采光口分布和间距。 在确定采光系统时,对有特殊要求的室内环境需特殊处理,防止 眩光。处理办法有两种,一是提高背景的相对平均亮度,二是提高窗 口高来自使窗下的墙体对眼睛产生一个保护角。
• 室内面积和窗户大小 无人工光源时的室内照度=0.2×全天空照度×(窗面积/ 室内地面积) 计算:若室内要求250lx,室内地面长3米,宽5米,求窗户 面积大小?(全天空照度一般按5000lx)
6时间知觉特性
• 由于光对物体和环境作用的强度和时间长短的不同,人对环境的适应 和辨别率也不一样,这就是视觉的时间特性。
7恒常特性
• 人对固定物体的形状、大小、质地、颜色、空间等特性的认识,不因 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改变,这就是视觉的恒常性。 • 由于环境因子刺激量和人的接受水平的差异,故同一室内环境,给各 人的反应是各不相同的。 • 在众多因子中,光和颜色对环境氛围影响最大。
室内照明设计
• 照明的作用 • 照明的方式 • 照明的设计要点 • 照明设计常用的处理手法 • 室内空间照明设计原则
天然采光
通过不同形式的窗户以及建筑构件利用天然光线,使室内形成一个合 理舒适的光环境。住宅建筑在白天一般以自然采光为主,自然光具有 明朗、健康、舒适、节能的特点 • 影响因素: 窗户大小、玻璃颜色、玻璃的反射和折射率、朝向(方位)
这里的“视觉”指视知觉,即视觉是各种环境因子对视感官的刺激作
用,表现出来的视知觉效应。
1 光知觉特性 2 颜色知觉特性 3 形状知觉特性 4 质地知觉特性 5 空间知觉特性
6 时间知觉特性
7 恒常特性
1光知觉特性
人对光的刺激反应表现为分辨能力、适应性、敏感程度、可见范围、变化反 应和立体感等一系列光觉特性。
• 应用
在室内空间设计中,人在室内,如果各围合 界面在视野范围内,一般会感觉太小,压抑。 反之则显得宽广。
正常人的视野范围
正常人的色视野
5 闪烁
• 闪烁 — 眼睛会感觉光的周期性时间变动的现象 • 一般光越高,闪烁越明显;偏离视网膜中心越远,闪烁感觉越大, 如侧视光源或被照物。 • 应用:在室内设计中选择光源时要注意不选用闪熄频率次数低的荧 光灯,光的方向或被照物不要布置在侧视范围。如在窗口上方布置 日光灯,要注意避免闪烁现象。
单个灯具光通量Φ——是这个灯具内所含光源的裸光源总光通量值。
空间利用系数(CU)——是指从照明灯具放射出来的光束有百分之 多少到达地板和作业台面,所以与照明灯具的设计、安装高度、房 间的大小和反射率的不同相关,照明率也随之变化。如常用灯盘在3 米左右高的空间使用,其利用系数CU可取0.6--0.75之间;而悬挂 灯铝罩,空间高度6--10米时,其利用系数CU取值范围在0.7-0.45;筒灯类灯具在3米左右空间使用,其利用系数CU可取0.4-0.55;而像光带支架类的灯具在4米左右的空间使用时,其利用系 数CU可取0.3--0.5。可由公司提供以上数据。
4质地知觉特性
• 由于光对物体表现作用的差异,物体表面的质地也就呈现出来。 • 人对物体表面质地的感觉,即质感,表现为光洁程度、柔软度等。
5 空间知觉特性
• 人在空间视觉中依靠多种客观条件和机体内部条件来判断物体的空间 位置,从而产生空间知觉。 • 空间知觉特性表现为人对空间的认识,空间的开放性和封闭性。
人工照明
• 人工照明具有光照稳定,不受房间方向、位置的影响等特点。在设计 中可根据每个空间的需要灵活设置灯具。 • 人工照明不仅应满足照度的需要,还应向环境照明,艺术照明发展, 满足人的心理需要。
光通量
光通量(luminous flus)是由光源向各个方向射出的光功率,也即 每一单位时间射出的光能量,以φ表示,单位为流明(lumen,简称 lm).
• 眼睛向暗处的适应叫暗适应,适应时间长达10多分钟;从暗处进 入亮处的适应叫亮适应或明适应,约1分钟完成。
• 人的明适应和暗适应的视觉特性对室内设计的影响较大。如地道 的出入口,采取在近入口的亮处设置日光灯照明系统,在地道暗 处采用白炽灯照明,使人适应环境的变化。
3视敏度
• 在可见光范围内,眼睛对各种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感受性。眼睛对某 波长的光的敏感程度,称视敏度。 • 最高视敏度为1,其它各波长的相对视敏度为对比视敏度。 • 锥状体(白天)对波长555nm的黄绿色具有最高感受性,棒状体(晚 上)对波长510的绿色光敏感度最高。
照度
照度是反映光照强度的一个单位,是照明设计的数量指标。定义 为单位面积的光通量。
作业内容 极精密作业 较精密作业 普通事务 一般制造,家庭居室
推荐照度(lx) 1500~3000 750~1500 1000左右 300~750
照度计算
• • • • • 分粗略计算和精确计算 对于住宅,照度要求不高 对于路面照明,若达不到要求照度指标,易发生交通事故 对于商店照明,超出要求照度指标,造成经济负担 在计算地板、桌面、作业台面平均照度可以用下列基本公式进行,略 估算出灯具。 照度(勒克斯lx)=光通量(流明lm)/面积(平方米m2): 平均照度(Eav)= 单个灯具光通量Φ×灯具数量(N)×空间利用系数 (CU)×维护系数(K)÷地板面积(长×宽) 公式说明:
(3)绿化的合理配置。在夏季为减少阳光对室内辐射的影响,在室外配 置树木。种植时,尽可能在辐射强的一方但不能影响正常的采光。 (4)建筑物阴影。建筑物阴影可增强室内或室外的建筑视觉形象,减少 夏季的热辐射。为满足光照等要求,可设置移动的窗帘或活动遮阳板。
(5)室内日照面积。 主要通过向阳面采光口获得。采光口大小通过计算 确定,有效面积是阳光射到地板上的面积。
视力是眼睛能辨别物体很小间距的能力。照明性质和照明水平,对象与背景的 亮度对比都对视力有很明显的影响,观察距离对视力也有影响。
2适应
• 人的感觉器官在外界条件刺激下,由于生理机制,会使感受性发 生变化。它既能免受过强刺激的损害,又能对弱刺激具有敏感的 反应能力。这种感觉器官感受性变化的过程及其变化达到的状态, 叫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