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质资源研究方法
作物种质资源学

作物种质资源学作物种质资源学是研究作物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在育种研究中的应用的一门学科。
在现代农业中,作物种质资源是产生新的品种,提高产量和品质,提高抗病性等方面的重要基础。
下面,我们将以五个步骤来阐述作物种质资源学的相关知识。
第一步: 作物种质资源的搜集和保存随着全球变暖和人口的增加,对植物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搜集和保存作物的种质资源信息变得尤为重要。
作物种质资源的搜集和保存包括各种方式,例如:野生物种越来越少,因此需要在野外寻求植物遗传多样性的机会,而在基因库等地搜集并保存植物资源变得更加重要。
第二步: 作物种质资源的描述和评价作物种质资源的描述和评价是对其性状的全面描述,包括形态学、生理学、生化学等方面,目的是为其更好的利用和保护打下基础。
高效且准确的描述和评价系统有助于实现在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与此同时,基于这样的系统,农业研究人员和决策者能够更好地评估各种作物品种和功能外观的适应性和可行性。
第三步: 作物种质资源的鉴定和评估种质资源鉴定和评估是一种检验品种真实性、品质等的方法。
经过鉴定和评估的品种能够保证在生产实践中更加稳定和高效的利用。
此外,种质资源多样性的评估也是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将不同来源、类型和等级的种质资源进行比较和筛选,筛选出更适用于不同生态环境的品种类。
通过这样的评估和鉴定,实现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更佳的利用。
第四步: 作物适应性和抗性的研究作物适应性和抗性的研究有助于筛选出更适应于不同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品种,从而在不同地区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同时,在抗病和抗逆境方面,也可以提高作物的抗性,避免作物无法生长、发育等现象。
同时,此项研究也可以为更好的遗传回归和育种实现提供重要支持。
第五步: 作物育种的研究作物种质资源学是作物育种的前提和基础。
育种通过种间杂交、基因互换等技术,创造出新的品种,以提高其产量、品质、抗性等特性。
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应用使得植物育种能够实现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规划和落实。
农业种质资源调查方案

农业种质资源调查方案一、调查背景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业国家,以种植业为主导的农业模式已经形成并得到长期实践验证。
农作物的种质资源是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基础资源,对保障农作物的品种改良、温室栽培和综合利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农业种质资源的调查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二、调查目的本次农业种质资源调查旨在了解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的现状、分布情况、保存典型和濒危种质等情况,为科学利用和合理管理农业种质资源提供依据。
三、调查内容1.种植品种调查:对主要种植区开展农作物品种大调查,统计本地农作物品种数量、比例和种质资源的分布情况。
2.自然资源调查:调查本地区的土壤、水源、气候和地形地貌等自然资源的情况,分析对种质资源的影响。
3.农业生态系统调查:对生态系统有重要作用的农作物开展生态系统调查,研究生物多样性和关键物种的生态系统功能特征。
4.种质资源评价:针对优良品种和孤芳自赏的品种、濒危品种和重要保种品种,进行科学评价,包括适应性、商品化和保种能力等方面。
5.种质资源保存:结合其他资源保存专项和经济社会需求,制定种质资源的保存和利用方案,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种质资源保障。
四、调查方法1.采用实地调查和面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农作物种质资源的调查和研究进行系统收集和分析。
2.借鉴国家相关调查和研究经验,统一抽样方案、调查标准和分类方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3.建立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对所收集到的数据和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联网共享,形成数据丰富完整的信息平台。
五、调查保障1.配合地方和农业部相关部门,提高调查人员的工作骨干,确保调查计划和时间表的顺利实施。
2.加强对调查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对调查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和反馈,确保数据的质量和科学性。
3.配合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投入,对所收集到的农作物种质资源进行综合研究,为保障我国农作物的正常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4.发扬调查工作中的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地方农业信息众站,加强农村经济建设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的积极探索,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的市场和顶级影响力,对中国农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的主要内容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的主要内容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的主要内容
植物种质资源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收集、鉴定、分类、保存和应用药用植物种质资源。
1、收集:植物种质的收集,是药用植物种质研究的基础工作,要收集尽可能多的药用植物种质,并注明其来源,确定其分布地。
2、鉴定:植物种质鉴定是植物种质研究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物种的鉴定、变异体的分析、系统发育的研究等,以确定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类型、数量和分布。
3、分类:植物种质分类是一项系统研究,以辨别及确定同属不同种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种之间的关系,以及植物种质分布的正确观测。
4、保存:保存植物种质要把药用植物种质以活种、枯种、籽种、组织等形式保存,并组织不同等级的保存系统,将其保存在指定的保护环境中,使之可以被长期保存、利用和繁殖。
5、应用:应用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是植物种质研究的重点,要从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中寻找新品种、新物种以及具有药用价值的新变异体;将药用植物种质应用到医药、农业等领域,开发新的药物和新的种质,改良和挖掘种质的潜在价值,为人们提供更多的药用植物种质资源。
- 1 -。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研究鉴定和利用

将种质资源作为育种材料创造出新品种。 潜在利用 — 对有育种价值但目前还未利用的 资源加以保存,以待研究鉴定和利用 1.特征特性鉴定 2.基础理论研究种质资源的创新和利用
关键词
就地保直接利用 种质资源间接利用 种质资源潜在利用 1.种质资源的保存有哪些方式? 2.种质资源的研究包括哪些内容? 3.种质资源创新有何意义? 4.种质资源创新有哪些途径? 5.种质资源如何利用?
(三)种质资源的利用
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和研究, 最终目的是为 了有效的利用。利用方式-般可分为: 直接利用 间接利用 潜在利用
直接利用 —对搜集到的适应当地生态环境、具有开 发潜力、可取得经济效益的种质材料 ,可直接用于 生产。 间接利用 —间接利用对在当地表现不很理想或不能
直接应用生产、但具有明显优良性状的种质材料 , 可作为育种的原始材料。例如 , 美国以从印度搜集 的抗白粉病的野生甜瓜作抗病种质 , 和栽培品种杂 交后, 选育出抗白粉病的甜瓜品种, 在生产上起了很 大作用。有些种质材料既可直接利用 , 也可间接利 用。例如 , 我国的月季传入欧洲后 , 既作直接观赏, 又作为育种材料, 通过杂交, 培育出了新的品种和新 的月季类型。
第四章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
第四节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保存、研究鉴定 和利用 种质资源的保存:利用天然或人工创造的适宜 环境保存种质资源。
一、种质资源的保存
1 就地保存 通过保护种质资源所处的生态环境 达到保护种质的目的。如划定自然保护区。
2 种质圃保存 是将种质材料迁出自然生 长地,集中改种在植物园、资源圃等地 保存。 3 种子保存 绝大多数种子可在低温干 燥的条件下保存。 (0-5℃,空气相对湿度32%-37%,可贮 藏10年;-10— -15℃,空气相对湿度 32%-50%,可保存30-50年。)
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与利用

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与利用植物种质资源是指保存在自然界中各种植物体内的遗传信息,包括物质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是植物遗传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收集、鉴定和利用植物种质资源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推动农业发展以及支持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讨论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和利用的相关问题,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
一、植物种质资源收集的重要性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是保护和利用遗传资源的基础工作,也是推动农业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
通过收集植物种质资源,可以获取丰富的生物资源信息,为农业、药物、农业、环境和生态保护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丰富的遗传资源。
同时,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也能促进种质资源的广泛交流和有效利用,推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植物种质资源收集的方法与技术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方法与技术主要包括野外考察、标本采集、实时监测和植物保护区建设等。
野外考察是指对植物生态环境的实地考察和记录,可以获取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育习性、遗传特征等信息。
标本采集是指对具体植物个体进行样品收集和保存,以便后续的鉴定和分析研究。
实时监测是指对植物种质资源进行连续观测,以获取其生长发育和遗传变异的数据。
植物保护区建设是指设立保护区域,保护植物种质资源免受人类活动的破坏和威胁。
三、植物种质资源的鉴定和评价植物种质资源的鉴定和评价是对所收集的植物材料进行分类和评估,以确定其系统分类地位和遗传特征。
鉴定方法主要包括形态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和综合评估等。
形态学鉴定是通过对植物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确定其属、种和变种等分类地位。
分子生物学鉴定是通过对植物基因组的DNA序列进行分析,确定其遗传关系和亲缘关系。
综合评估是通过综合分析植物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对其分类地位和遗传特征进行综合评价。
四、植物种质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植物种质资源的利用是指将所鉴定和评价的植物材料应用于农业生产、药物研发、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
植物种质资源的评价与鉴定

植物种质资源的评价与鉴定植物种质资源评价与鉴定是指对植物种质资源进行系统的评估和鉴定,以确定其适应能力、遗传多样性和利用潜力,为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评价内容1.形态特征评价:对植物的株高、茎叶形态、花果性状等进行测量和记录,以了解植物的生长状况和外部特征。
2.生物学性状评价:包括植物的生长周期、生物量、光合能力、营养需求、耐逆性等生理和生态性状的研究。
3.遗传特征评价:通过分子标记等技术手段对植物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和测定,以了解植物的亲缘关系和遗传背景。
4.经济特征评价:根据植物的经济价值和利用潜力,对其产量、品质、药用价值等进行评估,以确定植物资源的经济价值。
二、评价方法1.田间调查法:直接观察和记录植物在自然生境中的生长状况和形态特征,了解其适应能力和生存状态。
2.实验室分析法:利用化学、生化、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对植物的生理和遗传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和测定,以获取更精确的评价结果。
3.分子标记法:通过分子标记技术(如RAPD、SSR等)对植物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以了解不同种质间的亲缘关系和遗传背景。
4.经济评估法:利用经济学的方法对植物的经济价值进行评估和分析,包括成本效益分析、市场需求预测等。
三、评价意义1.资源保护:通过评价和鉴定,及时了解植物资源的状态和变化,为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利用潜力:通过评价植物资源的经济特征和利用潜力,指导合理利用植物资源进行农业生产、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培育,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科学研究:通过评价植物资源的形态、生物学和遗传特征,为植物的分类、进化和种群动态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并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
4.国际交流:植物种质资源评价与鉴定是进行国际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基础,有助于推动植物资源的共享和公平使用,促进国际合作和交流。
总之,植物种质资源评价与鉴定是保护、利用和研究植物资源不可或缺的手段,只有通过对植物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才能更好地了解和利用植物资源的潜力和特征,为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贡献。
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研究

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研究作为人们的主要食物来源,农作物在现代社会中显得格外重要。
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农作物的生产和种植已经成为了各国农业的首要任务。
而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研究则是保证农作物生产的关键环节。
什么是种质资源?种质资源是用于研究和生产农作物的基础材料,包括各种种子、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其它非生物元素。
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是指在保护种质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地利用种质资源,从而推动科学研究和农作物生产的发展。
种质资源的保护种质资源的保护是为了保证生物多样性和公共福利的维护。
保护种质资源可以帮助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生物入侵、生物灾害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从而维护农业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保护种质资源的方法主要有四种:野外保护、种子保存、生物学特性研究和人工授粉。
野外保护是通过在野外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式来保护种质资源。
种子保存则是将种子保存在特定条件下,以便长期保存和使用。
生物学特性研究则是通过研究生物的性质和特征来保护种质资源。
人工授粉则是通过控制授粉来保护种质资源。
种质资源的利用种质资源的利用是为了推动科学研究和农作物生产的发展。
种质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推动农作物品质的提升,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生产效益,推动农业产业的升级和优化。
种质资源利用主要有四个方向:育种、基因工程、基因组学和种质资源保护。
育种是通过交配和选择繁殖出能适应特定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农作物品种。
基因工程则是通过操作和改变生物的基因来实现农作物的优化和改良。
基因组学则是通过分析和研究生物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来推动农作物的研究和开发。
种质资源保护则是通过保护和利用种质资源来推动农作物生产的发展。
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研究意义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研究在现代农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种质资源的保护可以保证生物多样性和公共福利的维护,有助于农业适应气候变化和生物入侵等因素。
而种质资源的利用则可以推动农作物品质的提升,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生产效益,推动农业产业的升级和优化。
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的策略和方法

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的策略和方法农作物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其种质资源对于实现粮食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的策略和方法对于提高农作物的品种质量和产量,开展新品种选育和适应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策略和方法两个方面探讨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的相关内容。
一、策略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的策略,包括实行多样性保护和利用、加强科研团队的建设等。
(一)实行多样性保护和利用农作物种质资源是农作物的生物学基础和选择育种的材料,是保证农作物品种多样性和适应性的关键因素。
因此,实行多样性保护和利用是研究农作物种质资源的重要策略之一。
要采取多种方式,对不同类型的农作物种质资源进行保护和利用,避免因若干因素引起的种质资源消失,包括建立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和管理种质资源、开展互惠使用及国际交流等。
(二)加强科研团队的建设在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中,科研团队是推动研究进展和推广应用的核心力量,为保证研究和应用水平的提高,需要加强科研队伍的建设。
目前,国内外已有许多种质资源研究机构和团队,包括国内的农业科学院等,以及外国的美国农业部的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等。
这些机构和团队都应该互相合作,交流研究成果,加强合作和创新,推动农作物种质资源科研和应用的不断进展。
二、方法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的方法,包括收集、鉴定、保存、评价和利用等。
(一)收集收集是获取种质资源的起点。
要对本地区内外可能存在的相关农作物种质资源进行广泛的调查和了解,通过多种方式,如实地考察、民间传统知识调查、相册、文献、科学采集和交流等,对相关的种质资源进行采集。
在采集物质时要注意,要根据不同植物材料的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情况,选择合适的时期进行采集,保持样品品质的完整性。
(二)鉴定鉴定是对收集的样品进行科学确认和分类的过程,是进一步研究种质资源的基础。
通过对样品的生物学、经济学特性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其生长、发育、营养需要等,对其进行分类和鉴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比较解剖学方法 对植物的器官或组织进行解剖、观察、比较研究。基于不 同植物的器官或组织的解剖结构可能各有自身的特点。
解剖学性状主要包括气孔类型的发育及形态解剖、叶片的 内部结构、叶脉式样、叶柄微管组织式样等。
比较解剖学性状通常与形态学性状密切相关,常作为比较
形态学的辅助,为揭示种质资源各类群的区别特征和进化趋 向提供证据。
第六章 植物种质资源研究方法
第一节 植物学研究 第二节 考古学研究 第三节 生态学研究
第四节 遗传学研究
第五节 细胞学研究
第六节 生物数学研究
第七节 生物化学研究 第八节 分子生物学研究
第一节 植物学研究
植物学研究是植物种质资源最为普遍的研究方法,主 要包括:
一、资源调查方法
二、比较形态学方法 三、比较解剖学方法 四、孢粉学方法
四、远缘杂交分析 远缘杂交通常是指植物分类学上不同种、属以上类型间的杂 交。 1、研究种间的亲缘关系。 2、可以创造出新的植物类型。 3、提高植物的抗病(逆)性,改良品种、创造雄性不育以 及利用杂种优势等。
第五节 细胞学研究
细胞学方法研究植物种质资源主要是应用染色体分析技术。 其原理是基于植物都有相对稳定的染色体数目、大小、形 态和结构,它可以反映一个种甚至变种、品种与其它种、 变种或品种的差异。 1、染色体组分析(genome analysis) 2、染色体核型分析(karyotype analysis) 3、染色体带型分析(chromosome banding pattern analysis)等.
3.水分
水是植物生存的极重要因子,它通过不同的形态、量和持 续时间的变化对植物起作用。 形态:三态,即固态、液态和汽态。 量:降水量的多少和大气湿度的高低。
持续时间:指降水、干旱、淹水等的持续时间。
水分对植物的生长也有最高、最适、最低三基点 。 低于最低点,植物就会萎蔫,停止生长,甚至枯死; 高于最高点,根系缺氧,引起植物的窒息、烂根。
2.光照 光照对植物种质资源的起源、分布和生长发育具有决定性 的影响. 光对植物的生态作用是由光照强度、日照长度、光谱成分 的对比关系构成的。光能在地球表面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它们各自有其空间和时间的变化规律,随着不同的地理条 件和不同的时间而发生变化,因此不同地区的植物长期生 活在具有一定光照条件的生境中,就形成了相应的生物特 性和发育规律,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求特定的光照条件。
盐角草
海榄
红树
四、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 人类的活动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人类总是从自然界取得 自己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通过调查人类活动的具体过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植物 种质资源演化和传播提供相关线索。 人类活动对植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既有积极建设性影响, 也存在消极破坏的作用。
只有在水分最适范围内,植物生长才能维持水分平衡,保证 植物良好的生长发育。
植被群落学研究结果表明: 气象因子是决定植被成带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尤以温度和 水分更为重要。地球上的气候条件按三个方向改变着,植 被也沿着这三个方向交替分布,这三个方向就是纬度、经 度与海拔高度。纬度和经度构成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海拔高度构成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过度索取导致许多名贵植物越来越少,如人参、天麻、冬 虫夏草、灵芝、苏铁等。 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导致的大气及水污染、土地退化乃至气 候的变化从区域扩展至全球。 1、全球变暖:生物群落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气候,尤其是温 度和降雨。如果二氧化碳导致气候持续几十年变暖,一种 生物群落会通过改变顶级结构来适应新的气候条件,从而 达到新的平衡。如果气候显著变化持续100年以上,就会 演替成一种新的生物群落。 2、酸雨;3、臭氧层破坏;4、荒漠化
四、孢粉学方法 不同植物其孢子和花粉性状各有特点,随着扫描电镜的发展, 孢粉学性状在分类研究中应用越来越多,主要包括:
花粉萌发孔形态(apertural morphoform)
孢粉外壁纹饰和分层式样(exine ornamentation and stratification pattern)
花粉聚合(pollen association)
4、荒漠化 荒漠化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是气候变异和人为不合理的因素 的影响。目前,世界陆地面积的1/3受到荒漠化危害,约 1/5的世界人口受到直接影响。
第四节 遗传学研究
一、杂交分析 二、测交分析 三、自交分析 四、远缘杂交分析
一、杂交分析 杂交是指不同基因型配子结合产生杂种的操作过程。杂交是 生物遗传变异的重要来源,基因重组是杂交的遗传学基础。 杂交分析的作用: 1、鉴别物种间的亲缘关系。 2、目标性状遗传分析的基础。
花粉核数目(pollen nuclear number)
萌发孔形态是研究中讨论最多的花粉性状,主要包括萌发 孔的类型、数目、分布与位置等。 不同类型植物其花粉粒具有自己的特征,如被子植物花粉
粒具有厚的、强耐力、不可渗透的外壁和薄的内壁。孢粉 外壁纹饰和分层式样也各具特点,可用于不同植物类群的 区分。
我国植被分布也有明显的地带性,由于受海洋季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响程 度的不同,根据经度的地带性,我国从东到西依次分布着 三个大的植被区域:湿润森林区域、半干旱草原区域和干 旱荒漠区域。 在湿润森林区域,我国从南到北跨越纬度50多度,依次分 布着热带雨林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温带落叶阔叶林
区和寒温带针叶林区。
植物的垂直地带性从属于水平地带性,水平地带性是基础, 它决定山地垂直地带性系统。
三、土壤因子的影响分析 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等性质的综合反映.。 提高土壤的肥力,就必须使土壤同时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质(土 壤质地、结构、容量、孔隙度)、化学性质(土壤酸度、有 机质、矿质元素)和生物性质(土壤中的动物、植物、微生 物) 。
根据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反应将其分为酸性土植物、中性土 植物和碱性土植物
根据植物对土壤中过量盐类的适应特点有 聚盐性植物:原生质耐受盐份特别强, 它们细胞浓度特别高, 能吸收高浓度土壤溶液的水分, 比如说 盐角草。 泌盐性植物:能把吸收进去的多余的盐通过茎、 叶、 表面 密布的盐腺排出来、 再被风吹雨淋的洗掉。 如红树植物 。 不透盐的植物:细胞对盐类的通透性非常小,他们几乎不吸 收或很少吸收土壤中的盐份,同时也提高了植物吸收土壤 中的水的能力 ,如芦苇等。
美国森林昆虫学家霍普金斯对物候期研究较多,尤其是物候 与美国各州冬小麦的播种、收获与发育季节的关系。霍普金 斯认为,植物的阶段发育是受当地气候的影响的,而气候 又制约于该地区所在的纬度、海陆关系与地形等因素。他 从大量的植物物候材料中总结出如下的结论:假如其他因素 不变动,在北美洲温带内,每向北移动纬度一度,或是向东 移动经度五度,或是上升400英尺,植物的阶段发育在春天 和初夏将各延期4天。这就是所谓霍普金斯物候定律。这个 所谓物候定律并没有考虑到物候的古今差异。
2、酸雨:酸雨是工业高度发展而出现的副产物,由于人类 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 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 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 地面成为酸雨。
酸雨又被称为“空中死神”,酸雨带来的损失是难以估量 的,能破坏森林,使森林中的树木生长缓慢,甚至死亡。 目前世界上有1/4的森林正程度不同地受到酸雨的侵袭。 我国是继欧洲和北美洲之后第三大重酸雨区
四、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
一、物候期的观察 1、物候期:指随着季节的变化,植物生活史中各种标志性 形态出现的时间,是自然界一年一个周期季节变化的明显
象征(我国的24个节气72侯) 。
2、植物物候期鉴定的意义: 1)了解该物种在本地区生长发育的动态变化过程,为其进
一步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研究基础,
2)有利于品种的合理分布以及制定适宜的栽培制度
我国向来以农立国,在汉代就有七十二候。一年二十四节 气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其 中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非生物候 应有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 反映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
物候期研究还有许多空白。
二、气象因子的影响分析 1、温度 植物体的所有生理活动、代谢反应都必须在一定的温度条 件下才能进行。 温度对植物的生态作用按照温度变化的规律,可分为节律 性变温(一年的四季变化,一天的昼夜变化)和非节律性变 温 (极端温度)两个方面, 特别是极端高低温值、升降温速 度和高低温持续时间,对植物都有极大的影响.
第二节 考古学研究
植物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和历史资 料研究植物古代情况。实物和历史资料大多埋藏于地下, 考古学家通过发掘它们,研究它们为植物种质资源的起源、 驯化、传播和利用情况提供证据。
如: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中发现的菜籽,经同位素鉴定距今 有6000-700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1978)在发 掘一座2 000多年前的古墓时,出土大批植物种子果实,经 鉴定,有梅、青杨梅、李、橄榄、乌榄、橘子、红面、罗 汉栲、广东含笑、金银花、木瓜、黄瓜、西瓜、花椒、大 麻、稻、粟、姜、芋、葫芦等20余种。该发现雄辩地证明 了,2 000多年前上述植物已经在广西一带有广泛的栽培。 通过考古,纠正了中国不是核桃的原产地的观点
3、种质创新的有效手段。
二、测交分析 测交是指把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的亲本杂交,由于测交 时常利用一个原来的隐性纯合亲本进行杂交,故又属于回 交。 测交目的是验证某种表现型的个体是纯合基因型还是杂合基 因型。
三、自交分析 自交一般是指以本植株或较纯的群体内的花粉进行授粉结 实的操作过程。其目的: 1、验证遗传因子的分离情况。 2、使基因趋于纯合,产生稳定自交系。
3、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可以说是地球的保护层,它主要围绕在地球外部离 地面20—25公里高度的地方,起到吸收太阳紫外线中对生 物有害部分UV-B(UV-B是紫外线的一段波长,为280— 315nm)的作用。 臭氧层被破坏后,吸收紫外辐射的能力减弱,将给人体健 康带来很多不利影响 ;对植物产生难以确定的影响, 破坏臭氧层的元凶主要是工业制冷剂-氟利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