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简介
儒林外史 梗概

儒林外史梗概一、《儒林外史》简介《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珍品之一。
小说以清朝中期为背景,以主人公冯梦龙的经历为线索,生动展现了当时士人的生活状况、儒学的兴衰以及社会风貌的变迁,被视为描写清代士人风貌的重要作品。
二、《儒林外史》的故事情节1. 主人公冯梦龙的出身冯梦龙出身于一个贫困的农家,但他聪明才智过人,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认真学习儒家经典,勤奋刻苦,最终在科举考试中获得了中进士的成绩,从而得以进入儒林学院深造。
2. 冯梦龙的学院生活冯梦龙在儒林学院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一起切磋学问,互相鼓励。
在学院中,冯梦龙积极参加各种辩论会、考试等活动,展现了他卓越的才能和广泛的知识。
3. 冯梦龙的政治生涯冯梦龙考中进士后,进入了官场。
他历任地方官员,努力改善民生,整顿官场作风。
他以严谨、廉洁的作风获得了民众的信任和赞誉,但也遭到了一些官员的排挤和打压。
4. 士人风貌的描写《儒林外史》通过对主人公冯梦龙和其他士人的描写,展现了清代士人的特点和风貌。
士人们在儒学的指导下生活,注重礼仪和道德修养,但也不乏争斗和勾心斗角。
作者通过冯梦龙的成长和经历,揭示了儒学思想的局限性和士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的现实。
5. 儒学的兴衰《儒林外史》中详细描写了清代儒学的兴盛和衰落。
在清朝中期,儒家思想仍然是社会的主流,科举考试是提升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
然而,随着社会变革和新思潮的出现,儒学在某些领域的地位逐渐受到挑战,许多士人开始思考和探索其他的知识和思想。
三、《儒林外史》给我们的启示《儒林外史》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使读者深入了解了清代士人的生活和儒学的兴衰。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对我们当代人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首先,冯梦龙的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奋斗,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无论我们的出身如何,只要具备才华和毅力,就可以不断超越自我。
其次,小说中对士人风貌的描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儒学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复杂性和局限性。
历史名著《儒林外史》的作者和内容介绍

目录
• 引言 • 作者介绍 • 《儒林外史》内容概述 • 文学价值与影响 • 阅读体验与感悟 • 结论与展望
01
CATALOGUE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旨在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封建礼教的虚伪 通过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描写,反映社会现实 批判封建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人性扭曲
展望古典文学的传承与发展
传承经典
古典文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应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加 以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 欣赏。
创新发展
在传承的基础上,应结合时 代特点进行创新,让古典文 学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
跨文化交流
加强与世界各国文学的交流 与互鉴,推动中国古典文学 走向世界,增进不同文化之 间的理解与友谊。
03
在这样的背景下,吴敬梓以讽刺的手法创作了《儒林外史》,旨在揭 露科举制度的弊端和人性的丑恶面目。
04
通过这部作品,吴敬梓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人性的深刻 思考。
03
CATALOGUE
《儒林外史》内容概述
主要故事情节
揭露科举制度的腐朽
通过描绘范进、周进等人物在科 举道路上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 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和不合理。
的百态。
吴敬梓在文学上的贡献还包括 其独特的讽刺手法和对社会现 实的深刻洞察,对后世作家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文学创作不仅丰富了中国 的文学宝库,也为世界文学的 发展做出了贡献。
创作背景及动机
01
吴敬梓生活在清朝中期,当时科举制度盛行,许多士人为了功名富贵 而迷失自我。
02
他本人也曾经历过科举的失败和人生的坎坷,对社会的黑暗面有着深 刻的认识。
讽刺艺术运用
《儒林外史》知识点简介解读及主要人物分析

《儒林外史》知识点简介解读及主要人物分析一、作者吴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
后卒于客中。
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小说《儒林外史》。
二、作品简介《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
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三、主要典型人物(一)周进、范进周进、范进这两个人物是作者在第二、三回中分别着力塑造的两个年纪老大而没有考中科举的可怜虫,这是两个腐儒的典型。
二人在中举之前都是很穷困的,受尽别人的白眼和嘲讽。
周进六十多岁还是个童生,依靠在村子里私塾中教书糊口,以后随姐夫经商记帐,在贡院参观时,“周进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
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着不住。
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吗?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是死了人,为甚么这号啕痛苦是的?’周进也听不见,只管扶着号板哭个不住。
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
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脖子。
他哪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后来商人们答应为他捐一个监生进场,他就破涕为笑,趴到地上磕头,表示要变驴变马来报答他们。
范进也是一个连考二十余次不取的老童生,他是一个从二十岁考到五十四岁才中举,而心理惨遭巨大摧残的典型人物。
名著《儒林外史》

名著阅读《儒林外史》:讽刺小说的阅读【内容简介】《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典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成功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
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
整书开首以王冕“视功名如粪土”为引子“敷陈大义”,把历史上王冕追求功名的旧事一概不提,塑造了一个高人的形象,然后描写的是周进、范进一批八股学士,包括王惠、荀玫,都不再是多少光鲜亮丽的形象。
荀玫等人之后,《儒林外史》中大着笔墨的便是蘧公孙娄公子一批官宦之后了,也不过是附庸风雅之辈,接着又引出马二先生匡超人等一批人物来,坑蒙拐骗,混迹“文坛”上。
最后作者写下琴棋书画四大奇人,身有一技之长,谋生吃饭,闲暇便做“学问”,自言“我也不是要做雅人。
也只为性情相近,故此时常学学。
至于我们这个贱行,是祖父遗留下来的,难道读书识字,做了裁缝就玷污了不成?况且那些学校中的朋友,他们另有一番见识,怎肯和我们相与!而今每日寻得六七分银子,吃饱了饭,要弹琴,要写字,诸事都由得我。
又不贪图人的富贵,又不伺候人的颜色,天不收,地不管,倒不快活?”【情节梗概】元朝末年,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
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
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接受,心甘情愿的逃往会稽山中,去过隐姓埋名生活。
明朝立国,推行八股取士制度,王冕不禁感叹:这种以八股文形式取士的制度不仅不会为国家选到真正的人才而且将来的读书人恐怕也只有这一条荣身之路了,他们因此会把学问、道德、做官、退隐的准则都看得轻了。
这是一代文人碰上了厄运!王冕是反对八股取士、自甘清贫的隐士,然而在当时的社会里,像王冕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
在王冕死后百年的明朝成化年间,文人们所走的是一条醉心于科举功名的歧路。
儒林外史基本信息

儒林外史基本信息
《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或稍前。
全书共五十六回,约四十万字,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
这部小说通过故事,生动地描绘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追求、生活百态以及各色人物。
《儒林外史》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反讽小说。
它真实地描绘了清朝时期知识分子生活的沉浮、境遇的顺逆、功名的得失、仕途的升降、情操的高尚与卑劣,理想的倡导与破灭,出路的探索与追寻。
这部作品以对待功名富贵的态度来肯定或否定书中人物,同时也歌颂少数几位正面人物,展示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批判。
吴敬梓运用朴素、灵活、幽默的本地方性语言,描写了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假名士的庸俗不堪、贪官污吏的卑鄙刻薄以及社会的窳败。
这部小说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虽然《儒林外史》假托明朝,实际上是描述清朝时期的社会风貌,但其中十之八九的人物都实有其人。
这使得小说
更加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现象和人性的喜怒哀乐。
儒林外史内容简介

儒林外史内容简介
《儒林外史》是一部由先秦作家吕氏所著的史传体文学作品,它描述了古代先秦时期的历史,也被称为“吕氏春秋”。
该书收录了约150种历史及其主要事例,涵盖了先秦中央集权王朝的建立、建设、灭亡以及它所从事的文化建设、外交政策的实施等,同时也记录了中国史上重要人物的事迹。
《儒林外史》着重描述了先秦时期的史实,以先秦时期最早的中央集权王朝殷商为主要内容。
作者对殷商王朝四大共同精神诚实、公平、美德、坚定的论述帮助了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先秦时期的文明,也有助于我们鉴赏先秦时期的文化。
另外,《儒林外史》也描述了先秦时期的分封制、祭祀制度以及儒家学派的崛起。
同时,该书也涉及到先秦时期的军事政策以及先秦时期的外交政策,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叙述。
此外,《儒林外史》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加强外交,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抵御外来侵略,有效防止内部动乱。
最后,《儒林外史》记录了先秦时期著名人物的传奇故事。
其中,有著名的英雄孔子、诸侯高祖,以及在宋、楚、燕三国之间变幻莫测的相贡公孙等人的传说。
这些故事不但丰富了古代历史的内容,也帮助人们了解先秦时期不同阶级的人们的生活情况。
总之,《儒林外史》这部古代史传体文学作品,不仅是先秦时期历史的宝贵记录,也是对中国文化的重要考察。
它既介绍了古代诸侯分封、祭祀制度和儒家学派的崛起,又提出了加强外交、利用财
政来抵御外来侵略、有效防止内部动乱等建议。
最后,还有古代英雄传奇的记录,丰富了我们对古代文明的认识,也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精神的滋养。
《儒林外史》简介

1、王冕家境贫寒,善画荷花。
京官危素想见他,因不愿结交官绅,又恐受害,遂远走山东。
后山东洪灾,于是回乡。
奉养母亲送了终,正值元末明军起义,朱元璋取了天下,为避免入仕,归隐会稽山。
2、薛家集上的乡绅商讨春节期间举办龙灯会的事情。
期间提到要给孩子们请一个教书先生。
夏总甲推荐60余岁的周进。
宴请周进时请梅玖作陪,只是中了秀才的梅玖席间作弄周进,并说梦见好兆头才中的秀才。
王举人避雨路过村塾,同样轻视周进,也讲了梦见与周进的学生荀玫共同中了举人,故弄玄虚。
周进很受刺激。
村人因此嘲笑称呼荀玫为“荀进士”,以为是周进所为,而辞退了周进。
后周进随姐夫去省城做生意,路过贡院,受刺激过度,撞上墙去。
本篇体现了文人相轻(学位高的看不起学位低的)、文人们故弄玄虚的现象。
3、周进的姐夫等人可怜周进,凑钱替他捐了个监生,得以直接考举人,考中,后来又考中进士,任广东学道。
遇范进考秀才,因可怜他而录取。
后又考中举人。
张乡绅来结交,赠与银子及房子。
本篇体现了文人们皓首穷经追求仕途及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4、范进的母亲忽然得到阔绰的房子及家饰,兴奋过度而亡。
范进服丧三年后,张静斋与他一起去拜访高要县汤知县,因朝廷下令禁止屠耕牛,不得食用牛肉。
恰逢回民来送牛肉希望知县不要严格执行禁食牛肉的规定,张静斋把这看做“严格执法,以求升迁”的机会,使得知县打死了送牛肉的人,引来了回民的围攻。
本篇体现了官绅张静斋夺人田地、打秋风、通过陷害别人达到自己升官目的的阴险心计。
5、唐知县处理完回民的案子,有俩人来告严贡生,一个告严贡生抢夺别人的猪,一个是严贡生强要别人的利钱,知县下令拿人。
严贡生畏罪而逃。
他哥哥严监生替他料理官司,自己出钱赔偿的赔偿,打点的打点。
后来,严监生的妻子王氏重病,妾巧语被扶为正房。
在举行婚庆的当天,王氏病亡。
后来,严监生也病故。
文章体现出了严贡生的霸道、赵氏的心计和严监生的吝啬。
6、严监生病故。
赵氏同哥哥王德王仁商议如何发送,严监生的大哥严贡生科举回来,却不顾弟弟的死,不仅不安排丧事,反倒为了儿子的亲事去了省城。
《儒林外史》简介

《儒林外史》简介《儒林外史》是中国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以清代乾隆朝末年为背景,以讽刺、揭露文人官僚的世态炎凉和社会弊端为主要内容,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面貌。
本文将对《儒林外史》的背景、内容和意义进行简要介绍。
一、背景概述《儒林外史》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清代乾隆朝时期。
该时期是中国封建帝国的全盛时期,然而,朝廷的腐败、社会的不公和文人的虚伪等问题也十分严重。
吴敬梓在创作《儒林外史》时,正是希望通过揭示这些问题,激起人们的反思与警醒。
二、内容概要《儒林外史》以讽刺的手法,通过塑造一系列虚伪、贪婪、无能和怯懦的文人形象,以及虚伪夸大的科举制度,揭示了清代文人官僚的世态炎凉和社会弊端。
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焦循及其家族在科举考试中的种种困境与不幸遭遇。
小说以深刻的讽刺和幽默的描写手法,展现了清代文人被科举制度束缚、被世俗欲望左右的悲喜人生。
三、意义分析《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文人官僚的批判:小说中通过对文人内心的揭示和对其行为的讽刺,批判了清代文人的虚伪、贪婪和功利心态,对其进行了无情的剖析和打击。
2. 对科举制度的讽刺:小说通过展示科举考试中的丑态与弊端,揭示了科举制度的虚伪和不公,对于那些凭借势力、权谋和手段从而获得功名的文人进行了无情的嘲笑与讽刺。
3. 对社会弊端的揭露:小说中通过塑造一系列官场贪腐、社会不公和世俗欲望的形象,对当时社会存在的弊端进行了揭露,警示人们要警惕官场上的腐败和社会弊端的存在。
4. 对人性的思考:小说通过描写文人的人生遭遇和心理变化,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在困境中的抉择。
这对于读者来说,是对人性的启发和反思。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以讽刺、幽默的手法,揭示了清代文人官僚的世态炎凉和社会弊端,对当时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这部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也是对于中国社会历史的有力记录。
阅读《儒林外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清代社会的面貌,反思文人权谋、科举制度和社会弊端的产生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王冕家境贫寒,善画荷花。
京官危素想见他,因不愿结交官绅,又恐受害,遂远走山东。
后山东洪灾,于是回乡。
奉养母亲送了终,正值元末明军起义,朱元璋取了天下,为避免入仕,归隐会稽山。
2、薛家集上的乡绅商讨春节期间举办龙灯会的事情。
期间提到要给孩子们请一个教书先生。
夏总甲推荐60余岁的周进。
宴请周进时请梅玖作陪,只是中了秀才的梅玖席间作弄周进,并说梦见好兆头才中的秀才。
王举人避雨路过村塾,同样轻视周进,也讲了梦见与周进的学生荀玫共同中了举人,故弄玄虚。
周进很受刺激。
村人因此嘲笑称呼荀玫为“荀进士”,以为是周进所为,而辞退了周进。
后周进随姐夫去省城做生意,路过贡院,受刺激过度,撞上墙去。
本篇体现了文人相轻(学位高的看不起学位低的)、文人们故弄玄虚的现象。
3、周进的姐夫等人可怜周进,凑钱替他捐了个监生,得以直接考举人,考中,后来又考中进士,任广东学道。
遇范进考秀才,因可怜他而录取。
后又考中举人。
张乡绅来结交,赠与银子及房子。
本篇体现了文人们皓首穷经追求仕途及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4、范进的母亲忽然得到阔绰的房子及家饰,兴奋过度而亡。
范进服丧三年后,张静斋与他一起去拜访高要县汤知县,因朝廷下令禁止屠耕牛,不得食用牛肉。
恰逢回民来送牛肉希望知县不要严格执行禁食牛肉的规定,张静斋把这看做“严格执法,以求升迁”的机会,使得知县打死了送牛肉的人,引来了回民的围攻。
本篇体现了官绅张静斋夺人田地、打秋风、通过陷害别人达到自己升官目的的阴险心计。
5、唐知县处理完回民的案子,有俩人来告严贡生,一个告严贡生抢夺别人的猪,一个是严贡生强要别人的利钱,知县下令拿人。
严贡生畏罪而逃。
他哥哥严监生替他料理官司,自己出钱赔偿的赔偿,打点的打点。
后来,严监生的妻子王氏重病,妾巧语被扶为正房。
在举行婚庆的当天,王氏病亡。
后来,严监生也病故。
文章体现出了严贡生的霸道、赵氏的心计和严监生的吝啬。
6、严监生病故。
赵氏同哥哥王德王仁商议如何发送,严监生的大哥严贡生科举回来,却不顾弟弟的死,不仅不安排丧事,反倒为了儿子的亲事去了省城。
赵氏的儿子后来又病亡,王德给严贡生写信让其回来,商议立嗣的事。
此时严贡生在省城接亲。
因给吹打手的银子太少,吹打手不愿来,新娘因此不发轿。
最后来了两个人才勉强把新娘接回来。
回来的路上,严贡生有假装发病,故意留下云片糕给船家吃,反污船家吃了救人的药,最后赖了船钱。
回到家后,声称赵氏为妾,让儿子及新娘搬到死去的大哥家的正方住,要霸占房子。
赵氏告状,族长不敢管,知县判决遵从赵氏的意见。
严贡生不服,告到省里,后又告到部里。
体现出严贡生的吝啬、霸道、无赖行径。
7、范进去拜见恩师周进。
因范进要去山东任学道,周进叮嘱范进到山东后关注荀玫使其进学。
其时荀玫已同王惠共同考中。
两人遇到了算命先生陈礼,并为王惠的前途算了一卦。
荀玫的母亲病故,荀玫及王惠想等殿试后在回家奔丧,因此想隐瞒亡情,不成,只得回家。
王惠同荀玫共同办完丧事后,王惠独自返回省城。
体现了文人的虚伪及薄情。
8、王惠回省城后,正遇朝廷下令补南昌知府缺,于是上任。
到南昌后,故意不肯接印,直到蘧太守送了银子才正式就职。
后来宁王反叛,攻下南昌,王惠降顺。
后宁王兵败,王惠逃走,巧遇蘧公孙。
蘧公孙回到家后,向爷爷蘧太守诉说此事。
蘧公孙的两个表叔来访,住了几日后,送回省城。
体现出王惠的贪财、无立场的行径。
9、娄公子两人回省城的路上,看到了为其家族看坟的仆人邹吉甫的儿子邹三,自言在附近住。
娄氏公子于是進家看望。
席中得知杨执中因替人管账有亏空,被下了监狱。
娄氏公子决定救人。
回到家后,叫家仆晋爵带银子去县里讲清,摄于娄府的家威,知县放了杨执中。
杨执中因不知道是谁救了他,径自就回到了家中。
多日后,娄氏公子想拜见杨执中到底何许人,去杨家找,但未找到。
路上遇到刘守备的船冒名娄府逞凶,娄氏公子仅予说教后放行。
几日后再次拜访,仍未见到。
10、娄氏公子二次仍未找到杨执中,返回途中遇到了鲁编修。
谈到杨执中时,鲁编修不以为然。
几日后,陈礼来访。
此时蘧公孙住在娄府,陈礼是为鲁家的女儿提亲。
蘧老太爷来信让娄氏公子酌情办理。
按鲁编修的意思,蘧公孙入赘鲁家。
择吉日,办了婚事。
11、婚后,鲁小姐才貌双全,而蘧公孙的文采学识很一般,却也无可奈何。
邹吉甫来到娄府,又谈到了杨执中,决定再次去拜访。
见面后,相谈甚欢。
因蘧公孙学识太低,鲁编修担心他不能考学做官,想再娶一妾,以图再生一子。
引来老夫人的不满。
鲁编修因此发病。
此时,因见娄氏公子极好结交贤士,杨执中向娄氏二公子推荐了一个学识渊博的人,名叫权勿用。
12、娄氏公子正要去拜访权勿用时,新到任的魏老爷来访。
看到琐事繁多,杨执中建议让仆人带书信去请。
途中仆人了解到权勿用是个无所事事、不务正业的人。
写了两封书信权勿用才来到娄府。
并带来一个侠客。
娄公子另邀请了一些朋友陪同一起游玩喝酒一连数日。
侠客骗了娄公子500两银子后不知去向。
而权勿用则在原籍有案底在身,被跟随来的差役带走。
娄氏公子略感失望。
鲁编修被朝廷升了侍读,却高兴而亡。
13、蘧公孙遇到开办帮人补习学问的课堂的马纯上,听他大谈升学的窍门,很受启发。
娄家的仆人宦成与蘧家的丫鬟双红私通,带着原先王惠丢在蘧老太爷家的箱子跑了。
蘧公孙告了官,而拿人的差役知道了那个箱子是叛官的赃物后,诈走了宦成身上的全部银子,并以宦成的名义去诈蘧公孙要银子,并假惺惺提要求给双红赎身。
差人没见到蘧公孙,找到了马纯上,马纯上极力要自己出银子把事情压下来。
14、经过讨价还价,马纯上出了92两银子,并替蘧公孙写了给双红赎身的文书,方把赃箱取回来。
而差人则拿了其中的大部分银子。
宦成与双红远去他乡。
事情理清后,马纯上去了杭州。
到杭州后,一连几日,四处游玩,直到在丁家祠遇到了一位“仙人”,名叫洪憨仙。
15、仙人了解到马纯上当前窘迫,有意周济。
给了几块黑煤,马纯上带回家中用火一炼即成了银子。
仙人又请有钱的胡公子出银万两,用以准备炼丹的物料,说是四十九日后即可练出“银母”,到时可点石成金。
随后,仙人却“驾鹤西去”。
他的仆人说出了原委,洪憨仙并非仙人,只是意在周济马纯上。
协助办完丧事后,马纯上在街上遇到一个拆字的少年匡迥,流落街头,无钱回家。
而家中的父亲又病重,很是惨然。
马纯上借与他十两银子,资助他回家尽孝,并一再叮嘱要举业进学。
回家的船上,遇到郑老爹(日后成了匡迥的丈人),讲了一件事情——张氏兄弟因埋怨父亲偏袒小儿子而打闹。
被父亲告官后,老大老二上下使钱,并冒充父亲的名义撤了诉。
16、因匡超人的三叔要强占他父亲的宅子,一病不起,母亲终日以泪洗面。
匡超人回到家后,尽心尽力服侍父亲,安慰三叔。
并拿马纯上给的银子做个小买卖,以补家用。
村里失了火,匡超人一家被迫搬到了租屋。
一次知县路过,见到匡超人辛勤读书,很是赏识,自助银两命其去考试。
结果连续考中,直至中了举人。
17、匡超人进学之后,连续拜望了老师。
不久,父亲病逝。
不知什么原因,知县被革职摘印,但百姓拥戴知县,围了省里的官员。
上面派人捉拿带头的人,连累了匡超人。
匡超人到杭州避祸。
结识了民间的贤士景兰江及他的一帮朋友。
这些人经常相聚作诗。
18、匡超人寓居的文瀚楼主人让他帮忙选编一些文章,马纯上当初两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他只用了七天,也因此得到了一些酬劳(选金)。
景兰江带匡超人通过胡缜的生日认识了一些新的文人朋友。
他们一起举行诗会,但有的人的文采着实一般。
去省城举行诗会的当天晚上,因醉酒而夜行,被巡夜的官员拿住。
本篇体现了大财主的儿子胡三公主的吝啬、文人的虚假才学及酒后的丑态。
19、匡超人见到了潘老爹的弟弟潘自业,他很爽快,头脑灵活,专替人解决难题挣钱。
有个大户人家的丫头逃跑,被官府拿住要送回原籍,被胡姓财主看中,愿出二百两银子。
潘三爷通过各种关系,疏通官府,假刻公章,把事办成;施美卿想把弟媳卖与别人,却误把妻子送了出去,对方不退,施美卿告了官,但又没卖弟媳手续,欲出些银子了却官司,潘三爷同样把事办成了;金东崖的儿子想考学,但没有学问,想出银五百两找人替考。
经过潘三爷仔细筹划,由匡超人替考,并顺利考中。
匡超人也因此得到了二百两银子。
因此买了房,并由潘三爷保媒,介绍郑老爹的女儿成了亲。
匡大给弟弟来信,让其去温州应考,考中。
同时,他的老师,乐清县知县被诬陷一事,核实释放,并升官至给事中,给匡超人来信,邀请过去。
潘三爷终于作案太多被拿下监。
20、匡超人找到了老师,老师欣赏他的才学,要把外甥女嫁给他,他谎称未婚,就成了亲。
一次回浙江办事,顺便到家看望,不想妻子因不习惯乡间生活,病逝了。
旧友景兰江找到他,要他去看望在监狱的潘三哥,因他与潘三的案子有染,推脱说因是为朝廷效力不能去看望犯人。
办完事后,他回京的船上,遇到了牛布衣。
并向他们吹嘘自己的才学高超。
牛布衣在芜湖县住在庵里,不幸病亡。
死前请老和尚给他料理丧事。
和尚及众邻照办不误。
体现了匡超人做官后,不顾结发妻子之情、不念旧友情、好吹嘘抬高自己的丑态。
21、牛浦郎在庵里读书,认识了老和尚,趁老和尚不在时,偷看了牛布衣留下的个人诗集,因是同姓,就想冒名牛布衣,因此改名牛浦,字布衣,自刻了手章。
卜老爹有个外甥女,母亲已亡,父亲常年在外经商,与牛老爹商议嫁与了牛浦郎。
牛浦郎不善于经商,自接手爷爷的杂货店后,日益亏空。
牛老爹知悉后上火,病亡。
亲家卜老爹年岁已大,办完了牛老爹的丧事后,随之而亡。
老和尚的弟子做了九门提督,差人接了老和尚去京,留下庵子让牛浦照顾。
22、因为牛浦冒名牛布衣,董瑛慕名前来拜访,为显出气势,牛浦让两个丈舅一个端茶倒水,一个收拾卫生。
接待完后,互相埋怨不懂礼数,惹得卜信卜成把牛浦从家里赶了出去,自寻房住。
牛浦无计可施,就想去投奔董瑛。
在船上遇到了牛玉圃,因是同姓,虚张声势的牛玉圃认了牛浦为孙子。
后来在半路上遇到了牛玉圃的结拜兄弟王义安,吃饭时王义安被人臭打一顿,侧面反应了牛玉圃的人品。
到杭州后,牛浦随牛玉圃去拜访万雪斋,在池塘边散步时,不小心掉进池塘,被牛玉圃数落上不得台面。
23、牛玉圃去万家时,道士向牛浦说了万雪斋的底细。
万雪斋原是盐商程家的管家,后来自己做生意发的家,因此最恨别人提起此事。
牛浦向牛玉圃说如果在万雪斋面前提起程明卿,就会要挟住万雪斋而得到更大好处,不料引起万雪斋的愤怒,将牛玉圃赶了出来。
牛玉圃迁怒于牛浦,找到他暴打了一顿。
牛浦恰好遇到黄姓船家,因为说与董知县相好,得到了黄的敬重,并把四女儿嫁与了他。
董知县升任到京,他不知道牛布衣已死,更不知道牛浦是假冒的,他向冯琢庵说牛布衣在甘露庵,致使牛布衣的妻子找上门来。
24、牛奶奶不知道丈夫已死,以为是牛浦害死了她丈夫,才冒充的牛布衣,于是告了状。
但向知县以为只是同名,不予审理,发回了原籍去审理。
上司认为向知县不务正业,欲参他,被戏子鲍文卿所救。
鲍文卿回到南京,想找几个人成立一个小戏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