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评定学

合集下载

康复评定学11

康复评定学11

康复评定学第一章总论1、康复评定分为临床评定和功能评定两部分。

康复评定是对病、伤、残患者的功能状况及其水平进行定性和定量描述,并对其结果做出合理解释的过程。

康复评定是临床的,功能和障碍的,综合性的,多专业的评定。

2、与康复评定有关的一些术语测量、评估和评定:康复协作组:由康复医师、康复护士、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社会工作者、临床心理学家、假肢和矫形器师、特殊教育工作者等.康复评定会3、康复评定的对象:(一)残损、残疾、残障(二)损伤、活动受限和参与限制(三)六类残疾: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和多重残疾。

4、康复评定的方法一、康复评定方法的分类(一)定性评定:一种从整体上分析评定对象特性的描述性分析,适用于个案分析和比较分析中的差异性描述。

交谈、问卷调查和肉眼观察是康复评定中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

如对偏瘫患者上、下肢痉挛模式的评定,通过调查表对残疾人康复需求的调查等.(二)定量评定1、等级资料的量化评定:如徒手肌力检查的六级分法(0~5级),Brunnstrom评定6个功能等级划分(1-6分),Barther指数(0-15分),功能独立性测量(FIM 1—7分)等2、计量资料的评定:是通过测量获的资料,分析量化结果的方法。

一般用度量衡单位表示(三)半定量评定5、常用的康复评定方法:访谈、问卷调查、观察、量表评定、设备检测康复评定方法的质量要求:信度又称可靠性(包括组内和组间)、效度又称有效性(内容~,标准~,结构效度)、敏感度又称反应度(统计学分析,效应尺度)、统一性、其他.6、康复评定的作用:掌握功能障碍的情况,制定康复治疗计划,评价治疗效果,帮助判断后,分析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

7、康复评定的内容目前普遍采用的是SOAP法:主观资料:简称S主要指患者详细的病史,包括患者个人的主诉及其他临床症状;客观资料:简称O体格检查发现的客观体征和功能表现。

功能评定:简称A对上述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康复评定学背诵版

康复评定学背诵版

1康复评定:是收集评定对象的病史和相关资料,检查和测量,对结果进行比较、综合、分析、解释,最后形成结论和障碍诊断的过程2代谢当量(MET):一种表示相对能量代谢水平和运动强度的重要指标。

健康成年人坐位安静状态下耗氧量为3.5ml/(kg.min),将此定为1MET3步长: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紧接着的对侧足跟着地所行进的距离4步行周期:指行走时一侧足跟触地到同侧足跟再次触地所经历的时间,分支撑相和摆动相(1)支撑相:指在步行中足与地面始终有接触的阶段,支撑相包括单支撑相和双支撑相单支撑相:通常指一侧下肢足跟着地到同侧足尖离地的过程,一般占一个步行周期的40% 双支撑相:一般占一个步行周期的20%(2)摆动相:指在步行中始终与地无接触的阶段,通常指从一侧下肢的足尖离地,到同侧足跟着地的阶段,一般占一个步行周期的40%5肌力:指肌肉收缩产生最大的力量,又称绝对肌力6关节活动度检查分别为主动和被动7肌肉的收缩形式为等张、等长和等速8肌张力异常分为:肌张力弛缓、肌张力增高、肌张力障碍9测定冷觉的试管温度在5-10℃之间,测定温觉的试管温度在40-45℃之间10与康复评定有关的术语:1)测量、评估和评定2)康复协作组3)康复评定会11(1)残损:心理上、生理上或解剖的结构或功能上的任何丧失或异常,是器官水平上的障碍⑵残疾:由于残损的原因使人的能力受限或缺乏,以至于不能在正常范围内和以正常方式进行活动,是以功能为导向的概念,个体水平上的障碍⑶残障:因残损或残疾,限制或阻碍一个人充当正常社会角色并使之处于不利的地位,是环境和社会水平上的障碍12康复评定的作用:1)掌握功能障碍的情况:①了解功能障碍的情况②了解功能障碍的范围③了解功能障碍的程度2)制定康复治疗计划3)评价治疗效果:①评定治疗效果②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4)帮助判断预后5)分析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13康复评定方法的分类:1)定性评定:交谈,问卷调查,肉眼观察2)定量评定:等级资料的量化评定,计量资料的评定14脊柱的4个正常生理弯曲:即向前凸的颈曲;向后凸的胸曲;向前凸的腰曲和向后凸的骶曲。

康复评定学教案-康复评定与康复计划制定

康复评定学教案-康复评定与康复计划制定
发展趋势
随着康复医学的不断发展,康复评定学将更加注重个体化、精准化和智能化的发展,各种新型评定技术和方法将 不断涌现。
挑战与对策
面对日益复杂的康复需求和不断提高的康复标准,康复评定学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技能,加强与 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提高康复评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还需要加强康复评定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为 康复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发展历程
康复评定学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主观到客观、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 逐渐形成了包括身体功能评定、心理功能评定、社会功能评定等在内的综合评 定体系。
现状
随着康复医学的不断发展,康复评定学也在不断完善和创新,新的评定技术和 方法不断涌现,为康复治疗提供了更加科学、准确的评估手段。
康复评定学在康复治疗中的作用
康复评定学教案-康复评定与 康复计划制定
汇报人:XX
汇报时间:2024-02-05
目录
• 康复评定学概述 • 康复评定基本方法与技术 • 康复计划制定原则与流程 • 常见功能障碍康复评定与计划制定
目录
• 康复评定与康复计划制定实践案例分 析
• 康复评定学教案总结与展望
01
康复评定学概述
康复评定学定义与重要性
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遵循客观规律
康复计划必须遵循人体生理和病 理的客观规律,不能违背自然法
则和人体生理机制。
注重实证研究
康复计划的制定应注重实证研究 ,根据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的结
果进行不断的改进和优化。
可行性原则
1 2 3
考虑实际条件
康复计划的制定必须考虑患者的实际条件,包括 身体状况、经济能力、家庭环境等,以确保计划 的可行性。
发生。

康复评定学

康复评定学

康复评定学1. 简介康复评定学是研究和评估康复医疗、康复治疗和康复护理领域的一门学科。

它以评估个体在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功能状态为基础,旨在帮助患者恢复、改善或适应疾病、创伤或残疾所导致的功能损失。

康复评定学包括评估的目的、方法、工具和技术。

通过系统的数据收集、观察和分析,评估师能够确定个体的康复需求,并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2. 康复评定的目的康复评定的主要目的是评估个体的功能状态和康复需求,为康复团队制定有效的康复计划提供依据。

具体而言,康复评定的目的包括:•评估个体的身体功能,如肌力、运动能力和平衡能力。

•评估个体的认知功能,如记忆、注意力和执行功能。

•评估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如情绪、压力和心理适应能力。

•评估个体的社会功能,如社交能力和家庭功能。

•评估个体的环境适应能力,如家庭和社区环境的可访问性和可利用性。

通过评估个体的功能状态,康复评定可以帮助康复团队了解个体的康复需求和潜在问题,从而制定针对性的康复计划。

3. 康复评定的方法康复评定的方法可以包括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两种方式。

3.1 定量评估定量评估是使用标准化工具和测试进行客观量化评估的方法。

常用的定量评估工具包括:•身体功能评估:使用肌力测试、运动测量和平衡评估工具,如手动肌力测试、动作范围测量和伯格平衡量表。

•认知功能评估:使用标准化认知测量工具,如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远距离定向测验和斯特劳普测试。

•心理健康评估:使用心理健康问卷和量表,如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和压力感知量表。

•社会功能评估:使用社会适应测验和问卷,如社会支持测验和家庭功能评估表。

定量评估可以提供客观的数字结果,帮助评估师对个体的功能状态进行准确评估。

3.2 定性评估定性评估是使用观察和访谈等方式进行主观评估的方法。

评估师通过观察个体的行为、交流和日常生活活动,了解其功能状态和康复需求。

定性评估可以提供更全面、深入的信息,帮助评估师了解个体的背景和环境因素对其康复的影响。

康复评定学

康复评定学

康复评定学康复评定学是一门研究评估残疾人及其家庭的康复状况,以及提供有效的康复服务的学科。

它是一门关注残疾人及其家庭的康复需求,并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康复服务的学科。

康复评定学是一种以残疾人及其家庭为中心,以康复服务为基础,以康复评定为核心的学科。

康复评定学的目的是为残疾人及其家庭提供有效的康复服务,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康复评定学的目标是通过对残疾人及其家庭的康复需求进行评估,以及提供有效的康复服务,从而改善残疾人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

康复评定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残疾人及其家庭的康复需求评估;康复服务的设计、实施和评价;康复服务的技术支持;康复服务的管理和治疗;康复服务的社会支持;康复服务的政策制定;康复服务的社会实践;康复服务的研究;以及康复服务的教育和培训。

康复评定学的主要方法包括:评估残疾人及其家庭的康复需求;分析残疾人及其家庭的康复需求;提出有效的康复服务方案;实施有效的康复服务;评价康复服务的效果;持续改进康复服务;推广康复服务;以及组织康复服务的实践。

康复评定学的主要任务是:开展残疾人及其家庭的康复需求评估;设计、实施和评价有效的康复服务;提供技术支持;管理和治疗康复服务;提供社会支持;制定康复服务的政策;组织康复服务的社会实践;开展康复服务的研究;以及教育和培训康复服务的人员。

康复评定学是一个复杂的学科,它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医学、心理学、社会工作、教育、护理、法律、经济学、政治学和管理学等。

康复评定学不仅要求学习者具备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求学习者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和组织能力。

康复评定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可以改善残疾人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而且还可以为残疾人及其家庭提供有效的康复服务,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康复评定学名词解释全文

康复评定学名词解释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名词解释1.康复功能评定:是用客观的、量化的方法有效和准确地评定残疾者功能障碍的种类、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和预后。

包括躯体功能、精神状态、言语功能和社会功能等方面的评定。

2.初期评定:是首次对患者进行的评定。

目的是发现和确定患者的功能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判断障碍程度、康复潜力和预后,为制定康复治疗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3.中期评定:是指患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进行的再次评定。

评定的目的是对前一阶段的康复治疗进行总结,判断障碍是否改善、改善的程度以及治疗方案有无必要调整。

一般在患者住院中期予以评定,也可以根据患者康复进展情况的需要组织多次评定。

4.末期评定:是在患者出院前结束治疗时进行。

目的在于判定康复治疗效果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对遗留问题提出进一步解决的方法和建议。

考察知识点:第一章总论1.ROM:即关节活动范围,是指单个关节运动时的弧度,测量时要求被测者在特定的体位下,关节的最大活动范围。

包括主动关节活动范围(AROM)和被动关节活动范围(PROM)。

2.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即主动关节活动范围,指被检者做肌肉随意收缩时带动相应关节的活动范围。

正常情况下,主动关节活动范围略小于被动关节活动范围。

3.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指被检者肌肉完全松弛的情况下,由外力作用于关节而发生运动的范围。

考察知识点:第二章关节活动范围评定1.肌力:是指肌肉或肌群收缩时所产生的最大力量,分为静态肌力与动态肌力,广义的肌力还包括肌肉爆发力和肌肉耐力。

2.MMT:即徒手肌力评定,是评定者借助于受试者自身节段的重力或徒手施加外在阻力的前提下,评定受试者所测肌肉(或肌群)产生最大自主收缩能力的一种肌力评定方法。

3.肌肉的初长度:是指肌肉收缩前的长度,肌肉初长度对肌肉收缩张力有影响,肌肉收缩前给予一定的前负荷,当前负荷逐渐增加时,肌肉初长度增加,收缩所产生的主动张力也相应增大,肌肉的收缩效果增强。

康复评定学(平衡)

康复评定学(平衡)

康复评定学(平衡)平衡是指人体在不同环境和情况下维持身体稳定的能力,是完成各项日常生活活动的基本保证。

评定人体维持身体稳定性的过程称平衡评定,包括静态评定和动态评定。

一、临床观察1、定义观察受检者在休息状态下的静态平衡功能和活动状态下的动态平衡功能。

2、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凡是不能维持身体稳定性的疾患都需要进行平衡评定。

(2)禁忌证:没有绝对禁忌证。

不能负重站立者(如下肢骨折未愈合),不适宜评定站立位平衡;不能主动合作者不适宜评定动态平衡。

3、设备与用具不需要设备。

4、操作方法与步骤(1)跪位平衡反应:受检者跪位,检查者将受检者上肢向一侧牵拉,使之倾斜。

1)阳性反应:头部和躯干上部出现向中线的调整,被牵拉一侧出现保护性反应,对侧上、下肢伸展并外展;2)阴性反应:头部和躯干上部未出现向中线的调整,被牵拉一侧和另一侧上、下肢未出现上述反应或仅身体的某一部分出现阳性反应。

(2)坐位平衡反应:受检者坐在椅子上,检查者将受检者上肢向一侧牵拉。

1)阳性反应:头部和躯干上部出现向中线的调整,被牵拉一侧出现保护性反应,另一侧上、下肢伸展并外展;2)阴性反应:头部和躯干上部未出现向中线的调整,被牵拉一侧和另一侧上、下肢未出现上述反应或仅身体的某一部分出现阳性反应。

(3)站立位平衡反应:1)Romberg 征:双足并拢直立,观察在睁、闭眼时身体摇摆的情况,又称为“闭目直立检查法”;2)单腿直立检查法:受检者单腿直立,观察其睁、闭眼情况下维持平衡的时间长短,最长维持时间为30 秒;3)强化Romberg 检查法:受检者两足一前一后、足尖接足跟直立,观察其睁、闭眼时身体的摇摆,最长维持时间为 60 秒。

(4)跨步反应:受检者站立位,检查者向左、右、前、后方向推动受检者身体。

1)阳性反应:脚快速向侧方、前方、后方跨出一步,头部和躯干出现调整;2)阴性反应:不能为维持平衡而快速跨出一步,头部和躯干不出现调整。

(5)活动:评定在活动状态下能否保持平衡。

康复评定学

康复评定学
02
动态性原则要求康复评定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仅要在康复开始前进 行评估,还要在康复过程中定期进行评估。
03
动态性原则有助于及时发现患者的进步和问题,为进一步优化康复计 划提供依据。
04
动态性原则还强调在康复过程中与患者及其家属保持沟通,共同制定 和调整康复计划。
标准化原则
标准化原则要求使用经过验证的、可靠的评估 工具,并遵循统一的评估标准和程序。
果。
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康复评定,可以全面了解患 者的功能状况,帮助患者改善日
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评定学的发展历程
01
起源
康复评定学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最初是为了战争致残人士的康复而
发展起来的。
02
发展
随着医学和康复技术的不断进步,康复评定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
学科,并广泛应用于各种残疾人士的康复领域。
目的
康复评定学的目的是通过客观、 准确的评估,为康复计划的制定 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帮助残疾 人士改善导康复计划制定
康复评定结果是制定康复计划的 重要依据,通过评估可以了解患 者的功能障碍、生活能力和需求 ,从而制定出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监测康复效果
康复评定可以动态地监测患者的 康复进展,及时发现并解决康复 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康复效
03
脑卒中康复
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全面评 估,确定功能障碍的性质 和程度,制定个性化的康 复计划。
脊髓损伤康复
对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功能 评估,制定康复计划,促 进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 恢复。
神经肌肉疾病康复
针对神经肌肉疾病患者进 行评估,制定康复计划, 改善其肌肉力量、活动度 和耐力。
骨科康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