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发展史

合集下载

推拿发展史

推拿发展史

推拿发展史推拿是一种古老的中医传统疗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中国古代,推拿放在治疗疾病的首位,被誉为“黄帝内经”的医学珍品之一。

在推拿治疗中,医师使用手指、手掌、手肘、手腕等身体部位按摩、揉捏、推拿以及拍打患者身体部位,以促进其体内的气血流通和调整其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的发展史相信不少人都听说过,那么接下里就跟随小编一起探讨推拿的发展史。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推拿经典之一,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221年)的《伤寒杂病论》中进行描述的。

《伤寒杂病论》是在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治疗实践基础上编撰而成的,其中包含了许多有关推拿与拔罐、针灸等传统疗法的内容。

这也表明了在春秋战国时期,推拿在中国医药界已经有了相当高的发展水准,并被广泛地应用于疾病治疗。

但是,当时的推拿还比较简单,只是基于压痛和揉捻等手法,而没有正式的经络体系。

在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推拿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素问》和《类经》等古籍逐渐形成了推拿的系统性理论体系,描述了人体经络、穴位及其作用,为推拿的实践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当时的推拿与针灸、药物治疗合并应用,在整个中国医学界受到人们的广泛赞誉。

到了宋朝(公元960-1279年),推拿在中国医学界已经成为一种标准的诊疗手段,并催生了不少著名医学家。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千金要方》、《别录》等医学经典,都包含了推拿的内容。

此外,当时民间医师也大量开办推拿馆、药铺,使推拿治疗普及到了各个社会阶层中。

清朝(公元1644-1912年)时期,推拿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

当时医学家汤松年、郑藻翔等人开创了经络穴位的新理论,更加完善了推拿体系,并将其广泛应用于治疗外科、妇产科以及中风等多种疾病。

20世纪时期,中国推拿逐渐失去了它在中国医学疗法中的主导地位,但并没有被完全淘汰,仍在像香港、南京和上海等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同时,推拿治疗也受到了现代医学科学研究的肯定,成为了一种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第一章 推拿学导论

第一章  推拿学导论
推拿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推拿医生运用推拿手法或借助于一定的推拿工具作用于患者体表的特定部位或穴位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属于中医外治法范畴。推拿学是研究用推拿疗法治疗疾病的一门系统科学。主要研究推拿治疗疾病的作用原理、治疗方法、适用范围等。推拿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早在先秦两汉时期成书的两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和《黄帝歧伯按摩》(已佚)反映当时推掌独特的治疗体系已经形成。在这两部医著中,推拿所占比重之大,可以看出推拿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宋金元时期,推拿运用范围更加广泛,而且更为注重对手法的分析。《圣济总录》首列“按摩”专论,对按摩疗法进行总结和归纳,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推拿专论。首先,作者就按摩的含义及按与摩的区别进行了解释:“可按可摩,时兼而用,通谓之按摩。按之弗摩,摩之弗按,按止以手,摩或兼以药,曰按曰摩,适所用也。”其次,作者认为应当将按摩与导引分别开来:“世之论按摩,不知析而治之,乃合导引而解之,益见其不思也”。接着,作者对按摩治疗的机制进行了精辟的概括:“大抵按摩法,每以开达抑遏为义。开达则雍敝者以之发散,抑遏则悍者有所归宿。”这一论断,被认为是对按摩机制的精典概括,多次为后世所引用。而后,作者以《内经》原文为基础,对推拿疗法的应用范围详加阐发,指出在何种情况下,“按之痛止,按之无益,按之痛甚,按之快然”。这一区分,对于推拿疗法的临床运用,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圣济总录》中这篇推拿专论文字虽不长,但就推拿疗法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分析透彻,结论准确,对推拿疗法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这一时期,膏摩疗法又有了新的发展。《太平圣惠方》记载了六首治疗目疾的摩顶膏,为膏摩治疗眼病的最早记载,该书还首次记载了摩腰膏,是历代医书中记载膏摩方最多的医书,对后世膏摩发展影响巨大。金元四大家中,对推拿介绍最多的,首推张从正。他在其著作《儒门思亲》中将按摩列为汗法之一,这不能说不是一种超越前人的独特见解。《世医得效方》中所载肩关节脱位的坐凳架梯法、髋关节脱位的倒吊复位法和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等都可以替代拨伸手法,是推拿史上的重大发明,开辟了中国医学史上以器械牵引治疗骨科疾病的新篇章。

1. 推拿手法学发展简史

1. 推拿手法学发展简史

第一章推拿手法学发展简史推拿手法起源于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

因撞击、扭挫、跌损等而引起疼痛时,人们会很自然地用自己的双手去抚摩、按压受伤部位以减轻疼痛;或通过摩擦身体以抵御寒冷。

经过不断实践和总结,逐渐认识到这些抚摩、按压摩擦等动作能够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后来这便视为推拿手法的起源。

因此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即有了推拿手法。

并在长期的实践中,推拿手法从原来简单的下意识动作,发展成为需要经过刻苦训练才能掌握的一种具有高度技巧性的医疗运动,成为中医学中别具特色的一种治疗保健方法。

推拿一词,在汉代以前称按跷、跷摩,汉代至明代多称按摩。

推拿手法治病的文字记载,始于殷商甲骨文,当时称之为“拊”。

如殷商甲骨文中,反复出现“拊”和用“拊”来治疗小腹部疾病的记载;同时,还记载了专门从事“拊”的医师姓名,例如尹、、臭、拊等。

由此可见,当时治病的手段主要是推拿手法。

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的推拿手法有按、摩、抚、蚤挈、中指搔、刮、捏7种,由于该书随墓主下葬于公元前168年,因此,其成书应早于《内经》,是目前可见的最早记载推拿手法的书籍。

不仅如此,该书还记载了我国推拿史上最早的药摩和膏摩及形式多样的推拿工具。

帛画《导引图》中则记载了以双手搓腰、揉膝的两种自我保健推拿手法。

《内经》记载的推拿手法有按、摩、推、扪、循、切、抓、揩、弹、挟、卷等11种;同时期的(黄帝吱伯按摩)十卷被认为是最早的推拿专著,惜已佚失。

《汉书·苏武传》记载了用足踩背,救醒苏武的一种推拿方法;《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则记载了仓公淳于意以冷水拍击头部,配合针刺治疗川王之病的过程。

《金匮要略·杂病方》中详细记载了用推拿手法救治自缢的人工呼吸法,其中运用的手法有摩、捋、屈伸、按、揉、踩等6种。

这些记载大多只涉及手法的名称,对手法的具体操作方法缺乏详细描述。

晋隋唐时期,推拿在医学领域的地位较高,它不仅是医学教育的四大科目之一,而且,推拿手法还被应用到骨伤和外科疾病的治疗中,有了新的发展。

中医推拿发展史

中医推拿发展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
膏摩疗法进一步发展。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首次为膏摩的药方、辨证和制造方法等作系统总结。陶弘景又在《养性延命录》中,介绍了啄齿、熨眼、按目、牵耳、梳头、摩面、擦身等成套导引、按摩动作。成为后世养生保健、疾病自疗之自我推拿法源头。
隋唐时期是中医推拿的盛世。宫廷太医署正式设立按摩专科,并把按摩专业分级为按摩博士、按摩师、按摩工等,主理按摩教学和治疗工作。此时的按摩基础理论、诊断技术及治疗方面都已发展到相当水平,可以认为近代推拿的雏型经已形成。另外,由于经济、文化、交通发达,对外交流频繁,推拿也随中医学传入朝鲜、日本、阿拉伯等。
Hale Waihona Puke 1949年以后, 中医推拿疗法再度受重视。许多医疗机构重新设有按摩科或正骨科,培养不少专业人材。开始整理历史文献,研究作用和治疗原理,用现代方法来对推拿手法进行探索。
宋金元时期,
按摩运用畴扩大。由于其间战争频繁,跌打损伤较多,孕育了后世正骨推拿分科。为了更好地推广和应用按摩导引方法,医生开始习武,一方面是为了提N体质,一方面也希望通过习武给患者提供新的内容。将按摩导引与武术结合,对后世按摩发展有很大影响。
明代的按摩治疗非常盛行。
按摩属十叁个医学科目之一,太医院设有按摩科,针对内科、儿科、骨伤科等疾病。在小儿治疗方面,当时积累了很多经验和理论知识,形成了独有的小儿推拿体系。着名小儿推拿专着相继问世,如《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秘诀》等。“推拿”这一名称也是由此时开始。另外,以成人为对象的民间按摩开始活跃,称为摸先生。
中医推拿,又称“按摩”、“按跷”、“导引”、 “摩消”等。
中医按摩发源于河南洛阳区。
早在秦汉时期已有专着《黄帝岐伯按摩十卷》,说明秦汉以前,按摩已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医疗手段。虽然该书早已失传,幸而同期完成的经典《黄帝内经》中,亦有不少相关章节对于按摩起源、手法、临床应用、适应症、治疗原理都有阐述。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最先提倡“膏摩”疗法,即将配制好的膏药涂抹在患者体表,然后用手法在其上抚摩擦揉,具有手法与药用双重作用,这不仅提高疗效,亦扩大了按摩的应用畴。

针灸推拿历史发展历程

针灸推拿历史发展历程

针灸推拿历史发展历程针灸推拿是中医学中的两种疗法,历史悠久,起源于古代中国。

下面将介绍针灸推拿的发展历程。

针灸是针对身体疾病进行治疗的方法,起源于约5000年前的中国新石器时代。

根据《黄帝内经》记载,中国古代的医师使用石针、骨针等对象来刺激患处,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这种治疗方法逐渐发展成为了目前所使用的铜针和钢针。

推拿作为古老的按摩疗法,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古代中国。

根据古籍记载,古代医师智力组织的手法,通过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按摩,以达到调理身体健康的目的。

推拿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自然疗法,不需要依赖任何药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推拿逐渐引起了国外的关注。

在公元6世纪,针灸推拿方法传播到了韩国、日本和其他东亚国家。

在此后的几个世纪中,针灸推拿传入了东南亚国家如越南、泰国等。

每个国家都在接受中国针灸推拿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独特的特色和方法。

到了19世纪,随着中医学在西方的推广,针灸推拿也传入了欧洲和美洲。

当时的医生们对这种独特的治疗方法非常感兴趣,并且进行了一个个艰苦的实践和研究。

他们发现,针灸推拿对于许多慢性病,如关节炎、头痛、胃痛等,都有显著的缓解效果。

20世纪初,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养生保健的重视,针灸推拿在许多国家逐渐受到了认可和重视。

特别是在中国,针灸推拿逐渐嵌入到现代医学体系中,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

中医学院开始开设针灸推拿专业,培养大批的针灸推拿专业人才。

在当代,针灸推拿已经成为世界上常见的疗法之一。

它的疗效得到了科学研究的验证,并得到广泛应用,包括疼痛治疗、康复护理、放松和促进健康等方面。

此外,针灸推拿也成为一种流行的养生方法,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

总结而言,针灸推拿作为中医学的两种疗法,起源于古代中国,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传播,已经成为了世界上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它不仅对许多疾病有显著的疗效,而且对于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小儿推拿简介

小儿推拿简介

小儿推拿简介小儿推拿,是中医推拿学科中的一个专业领域,专注于婴幼儿及儿童的推拿治疗。

小儿推拿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而今天已经成为一种被广泛接受和应用的中医疗法。

该疗法以其独特的治疗效果和适用范围在医学界备受赞誉。

1. 小儿推拿的历史和发展小儿推拿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较早,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推拿治疗小儿疾病的记载。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儿推拿逐渐发展独特的理论和技术,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治疗体系。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中医的国际化进程加快,小儿推拿逐渐走出国门,传播到欧美等地,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现代医学也开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小儿推拿进行研究,为其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2. 小儿推拿的原理和作用机制小儿推拿基于中医学的理论,认为儿童的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与成人有着明显的差异。

因此,小儿推拿相对于成人推拿而言具有更为独特的治疗方式和方法。

小儿推拿通过刺激儿童身体的特定穴位和经络,调节气血运行,促进机体的自愈能力。

它主要通过五法——揉、推、点、捏和拿,配合适当的手法和力度,来达到治疗和预防儿童疾病的效果。

小儿推拿还可调整儿童的心理状态,缓解其焦虑和紧张,提高其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3. 小儿推拿的适应症和治疗效果小儿推拿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如呼吸道感染、消化系统问题、神经系统疾病等。

它在以下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3.1 改善消化系统功能:小儿推拿可以调节幼儿的脾胃功能,促进食欲和消化吸收,改善腹胀、嗳气、腹泻等消化问题。

3.2 强化呼吸系统功能:小儿推拿可改善幼儿的呼吸道通畅,减轻哮喘、鼻塞等呼吸问题。

3.3 缓解神经系统问题:小儿推拿通过舒缓儿童的神经系统,调节神经功能,缓解多动症、痉挛性疾病等。

3.4 提高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小儿推拿通过调整经络和气血运行,有效提高儿童的免疫力,增强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4. 小儿推拿的注意事项在进行小儿推拿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4.1 专业资质:寻找有资质的小儿推拿师进行治疗,确保专业性和安全性。

养生按摩:按摩对身体的益处

养生按摩:按摩对身体的益处

• 被按摩者可以提醒按摩者调整力道,避免疼痛

问题:按摩后出现疲劳
• 解决方法:按摩者可以适当减少按摩的时间和力道
• 被按摩者可以适当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
问题:按摩后病情加重
• 解决方法:按摩者应及时停止按摩,并寻求专业医生的建议
• 被按摩者应寻求专业医生的建议,以免延误病情
06
按摩的实践与体验
• 深层组织按摩:针对肌肉和筋膜的紧张进行深层按摩,适用于缓解疼痛和改善运动功能
• 热石按摩:利用热石的温度来刺激穴位,适用于舒缓疲劳和促进血液循环
按摩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 基本原理:按摩通过刺激经络、穴位和肌肉,达到舒筋活络、缓解疼痛和放松身心的目的
• 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
• 按摩可以缓解肌肉紧张,提高肌肉的柔韧性
D O C S S M A RT C R E AT E
养生按摩:按摩对身体的益处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按摩的基本概念与历史
按摩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
• 起源:按摩起源于古印度,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 古印度的医生和瑜伽师们发现了按摩的治疗作用
• 按摩逐渐传播到古埃及、古希腊和中国等地
感受分享:按摩的感受分享应真实,以便他人参考
• 按摩者可以分享按摩的过程和感受,帮助他人了解按摩的效果
• 被按摩者可以分享按摩后的感受和变化,帮助他人了解按摩的益处
谢谢观看
T H A N K Y O U F O R WATC H I N G
CREATE TOGETHER
DOCS
• 发展历程:按摩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 古代按摩主要用于治疗疼痛和肌肉紧张

2小儿推拿简史

2小儿推拿简史
扶阳派,黄氏。
现代的流派问题
小儿推拿从古到今流派很多,目前是全国看山 东,山东看青岛,青岛是小儿推拿的发源地、 汇集地。
小儿推拿三字经流派——著作《推拿三字经》 徐谦光、李德修。
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著作《小儿推拿概 要》。
张席珍小儿推拿流派——著作《小儿推拿疗法》 盲校派--山东青岛地区。
孙重三小儿推拿流派——《通俗推拿手册》山 东济南,以“十三复式手法”见长。
冯氏小儿捏积(脊)流派—北京冯泉福,佘继 林等。捏积配合口服冯氏消积散和外敷冯氏化 痞膏。
河东少儿推拿流派——《少儿亚健康推拿调理》 任化天,孙德仁等,山西运城。
湘西小儿推拿流派——著作《小儿推拿疗法》-刘开运,湖南湘西地区。
海派—上海 金义成 我所听说的其他流派:
西南派,学院派, 脾胃派 ,补土派 , 三分钟 ,
冯氏小儿捏积(脊)流派—北京冯泉福,佘继 林等。捏积配合口服冯氏消积散和外敷冯氏化 痞膏。
河东少儿推拿流派——《少儿亚健康推拿调理》 任化天,孙德仁等,山西运城。
湘西小儿推拿流派——著作《小儿推拿疗法》-刘开运,湖南湘西地区。
海派—上海 金义成 我所听说的其他流派:
西南派,学院派, 脾胃派 ,补土派 , 三分钟 ,
现代的流派问题
小儿推拿从古到今流派很多,目前是全国看山 东,山东看青岛,青岛是小儿推拿的发源地、 汇集地。
小儿推拿三字经流派——著作《推拿三字经》 徐谦光、李德修。
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著作《小儿推拿概 要》。
张席珍小儿推拿流派——著作《小儿推拿疗法》 盲校派--山东青岛地区。
孙重三小儿推拿流派——《通俗推拿手册》山 东济南,以“十三复式手法”见长。
扶阳派,黄氏。
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拿发展史
推拿是一种古老的医治疾病的方法,其历史源远流长,从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年代到现在,根据各个时期的不同发展特点,大致可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一、先秦两汉时期(公元前~~~公元220年):
1、在当时的医疗方法中,推拿占有相当的地位:如远在两千余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按摩疗法就被广泛地应用于医疗实践,当时民间医生扁鹊运用按摩、针灸,成功地抢救了尸厥患者。

2、按摩与针灸的关系相当密切,常常结合使用:如“九针”中的“提针”和“圆针”是按摩工具。

3、当时已有针灸、按摩的分工。

4、第一部按摩著作《黄帝歧伯按摩十卷》在这一时期成书,到东汉失传。

5、秦汉时的《内经》有不少按摩的记载:如按摩可以治疗痹证、痿证、口眼歪斜和胃痛等。

6、治疗范围涉及:痿证、厥证、寒证、热证等。

二、魏、晋、隋、唐时期(公元220~~960年):
1、当时主要医学著作:晋代:《肘后备急方》
隋代:《诸病源候论》唐代:《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以上著作都有不少有关推拿的记载。

2、医政设施:这一时期,设有按摩专科,有了按摩专科
医生。

如:隋代设有按摩博士的职务。

唐代:设有按摩博士1人,按摩师4人,按摩工16人,按摩生15人。

按摩博士在按摩师和按摩工的辅助下,教按摩生“导引之法以除疾,损伤折跌者正之”,开始了有组织的按摩教学工作。

3、治疗范围:涉及伤科、内科、五官科、小儿科及急救等方面的疾病。

4、发展了膏摩、自我按摩:在按摩时常配以药膏,以加强治疗的效果,也便于手法的充分运用。

自我按摩是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方法之一。

由于这一时期,我国经济、文化、交通等均有较大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我国医学在这一时期传入朝鲜、日本、印度等国家。

三、宋、金、元时期(公元960~~1306年)
1、治疗范围更加扩大:涉及妇产科的疾病。

如:宋代医生庞安时——用按摩法进行催产。

2、重视手法的分析:如《圣济总录》P3
3、推拿的治疗作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这以前,很多医家都认为按摩有温通郁闭的作用。

这时,《儒门事亲》提出:按摩还有发汗解表的作用。

四、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1911年)
明代:1、按摩又称推拿之称正是从这时小儿推拿的名称
而开始的。

2、小儿推拿获得发展,并形成小儿推拿体系:如小儿推拿的穴位有点状、线状(如三关、六腑等)和面状(如脾经、心经、肾经等),与针灸点状穴位不同,并且产生了很多与成人按摩手法不同的特有手法——复式手法。

3、有较多的小儿推拿专著问世:如:《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秘诀》等。

其中《小儿按摩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推拿书籍。

清代:1、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小儿推拿专著,如:熊应雄《小儿推拿广意》、骆如龙的《幼科推拿秘书》、
钱怀屯《小儿推拿直录》。

2、对推拿手法治疗伤科疾病作了较系统的总结,
如《医宗金鉴》把摸、接、端、提、按、摩、
推、拿列为伤科八法。

3、发展了一指禅推法:一指禅推法为推拿最基本、
最常用的手法之一。

它是一指禅推拿流派的主
要手法。

注:按摩与推拿有何区别?
有人简单认为:①“按摩”就是由按法和摩法组成的,“推拿”就是由推法和拿法组成的。

②盲人做手法叫“按摩”,正常人做手法叫“推拿”。

③按摩与推拿不同:按摩
手法重,推拿手法轻。

以上认识均是错误的。

从推拿的发展史上看,按摩不等于推拿。

①“按摩”包括的手法相对较少,临床治疗的病种亦少,范围较窄;而“推拿”包括的手法相对较多,临床治疗的病种亦多,范围涉及临床各科的疾病。

②按摩改称推拿是从明代开始的,明代之前均称按摩,明代开始称推拿。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按摩就是推拿,推拿就是按摩。

和“针炙”一样,“按摩”、“推拿”都是指临床上一种治疗的方法。

像人的名字一样,只是一个符号或代号,叫这个也行,称那个也可以。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按摩”等于“推拿”。

五、解放前(1949年之前)
由于国民党政府不重视中医,提出“国医在科学上无

据”,一律不许执业,祖国医学遭到了严重的摧残,推拿更是濒于湮没。

当时从事医疗推拿者寥寥无几,但由于推拿确是一门行之有效的医疗科学,具有内在的强大生命力,因此在这艰难的环境下,推拿在民间还是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如在一指禅推拿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滚法推拿流派;在练功和武术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了平推法推拿或称少林内功推拿流派。

六、解放后(1949年~~至今)
在党的中医政策指引下,祖国医学中的推拿疗法,得到了重视。

在上海1956年开设推拿训练班,1958年成立推拿专科门诊部,同年又开设了推拿专科学校,邀请当时全国著名推拿专家任教,培养推拿专业人才。

1976年后,随着国家的稳定和经济发展,推拿事业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人材辈出。

全国大部分省、市、县中医院都成立了推拿科。

各省、市中医学院都相继成立、开办了推拿专业,培养了大量推拿人才。

推拿具有独特的医疗作用,目前已引起国际医务界的重视,许多国家都已开展对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古老的推拿疗法,正在为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