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历史起源定稿版
足 疗 起 源

足疗起源足部按摩疗法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劳动、生产、生活中与疾病做斗争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按摩,是人类最古老的一门医术。
早在4000多年前的唐尧时代,民间有识之士就提倡利用赤足舞蹈的方法治疗疾病,据《吕氏春秋。
古乐》记载:“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淤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阈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做舞以宣导之。
”可见,在远古氏族时期,人们已懂得运用“足舞”治疗疾病。
这可谓我国足疗之起源。
从出土文物考察中发现,我国早在公元前1400年就有“按摩”的记载。
汉代司马迁所著《史记》一书中说;“上古之时,医有俞跗”俞跗治病不用“汤液酆酒”仅用“针石桥引、案杌毒烫”双脚的方法。
桥引、案(按)杌,均为按摩之法。
一直到春秋战国时代,名医扁鹊在治疗太子尸厥症时,还盛赞俞跗的高超医术:“一拨见病之应。
”在距今2700年前最古老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详尽介绍了经络和俞血,其中包括许多脚上的穴位。
这说明当时医界人士己认识到足部的许多敏感反点与人体内脏器官存在密切联系,并指出刺激这些反应点可以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皇帝内经》还多次指出利用按摩方法治病。
东汉名医华佗创立的[五禽戏]谓;我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
这里所说的‘兼利蹄足’系他首次提出以脚治病的方法。
上述模仿动物姿态的运动方式,都必须依托脚部的力量达到健体治病的效果。
据日本学者考证,《华佗秘籍》对于脚部按摩治病,已有“足心道”的专门论述。
隋唐年间,是中国历史上按摩医术最兴旺的时期。
《诸病源侯论》中阐述了无需汤药治疗的按摩法。
隋唐的太医院已设置按摩博士12人。
唐代不但设立了按摩科,还按等级设有按摩博士、按摩师、按摩工、按摩生之类的“职称”“医圣”“药王”孙思邈在所著《千金要方》一书中,详细介绍了“老子按摩法”、“天竺国按摩法”中国按摩医术于隋唐年间传入日本、埃及,并经希腊、罗马帝国传入欧洲。
中医按摩养生知识中医推拿术的历史渊源

中医按摩养生知识中医推拿术的历史渊源中医按摩养生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推拿术作为最古老的按摩手法之一,在中医养生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推拿术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医推拿术的历史渊源,以及其在中医养生领域的重要作用。
古代养生传统的开端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中医推拿术的历史亦始于此。
据记载,早在西周时期,推拿术就已经开始在中原地区流传并得到广泛应用。
《周礼》中有关于按摩的记载,说明推拿手法在古代已经得到了较为完善的发展。
在《内经》、《黄帝内经》等古代医学经典中,也有关于推拿术的详细记载,为后来推拿术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古代中医推拿术主要以按摩手法为主,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调整人体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其中,按摩手法主要包括揉、推、拿、捏、按、击等动作。
通过手法的运用,可以刺激穴位,促进气血运行,调和阴阳,达到治疗和保健的效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推拿术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
在汉代,《黄帝内经》中关于按摩的内容逐渐扩充,包括手法、技巧、作用等方面的内容被更加详细地叙述出来。
此外,还出现了一些专门讲述按摩的著作,如《肘后备急方》、《伤寒九解》等,这些书籍对推拿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推拿术逐渐传入其他国家和地区,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与应用。
唐代,随着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中医推拿术传入了中亚、东亚、西亚等地,并与当地的医学理论相结合,形成了不同的推拿学派。
例如,波斯的伊本·塞纳(Avicenna)对中医推拿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整理,并在自己的医学著作中加以应用,对当地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到了宋元时期,中医推拿术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著作,如《肘后备急方》、《伤寒杂病论》等。
这些著作不仅总结了前人的经验,还加以自己的体会和理论,为中医推拿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按摩推拿的起源与发展简述

按摩推拿的起源与发展简述推拿,古称按摩,是祖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大批帛书和竹木简上就记载了大量按摩、导引、吐纳等内容,这些出土的医书反映了春秋战国或者更早时期,按摩疗法就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治疗。
按摩治病最早发源于我国中部地区。
据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巨著《黄帝内经》曰:“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之所以生万物之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
这里的中央即我国的中部地区,属河南洛阳一带。
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扁鹊抢救尸厥患者的成功事例。
据《周礼疏案》曰:“扁鹊过虢境,见虢太子尸厥,就使其弟子子明炊汤,子仪脉神,子游按摩。
”数法并下,成功地治愈了虢太子的病。
秦汉时期把导引、吐纳、膏摩列入保健预防方法。
汉代医圣张仲景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编著了《金匾要略》一书。
认为:“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隋唐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文化的昌盛,医学科目开始逐步完善。
按摩已列入国家医学教育的正式科目。
按摩设有专科,有按摩专科医生,按摩博士。
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按摩博士一人,按摩师四人,并以九品以下,掌教导引之法以除疾”。
也就是说当时已经把古老的导引之法正式作为教学内容。
宋金时期,推拿运用范围更加广泛。
宋代名医庞安时运用腹部按摩手法催产:“有民家妇孕将产,七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令其家人以汤温其腰腹,自为上下按摩,孕者觉肠胃微痛,呻吟间生一男子。
”本病案可属世上首例有记载的产科手法助产的病案。
明清时期中医学已经有了显著的发展,推拿也日趋成熟。
主要表现在小儿推拿有突破性进展,正骨推拿、保健推拿已形成了内容丰富的知识体系。
当时,编著出版了许多按摩医学书籍,最具代表性的《小儿按摩经》可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推拿书籍。
《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人小儿推拿秘诀》等三十余部小儿推拿医学著作出版,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按摩被推拿一词所代替。
推拿发展简史总结范文

推拿发展简史总结范文推拿是中国传统的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技术。
推拿术起源于远古时代,经过漫长的发展与积累,逐渐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
以下是推拿发展简史的总结。
早在距今五千年前的中国古文化遗址出土的标本上,就可以看到有关推拿的文字记载和相关器物。
《内经》中有关穴位按摩的技法成为推拿术的基础。
这些揉捏、推拿的方法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逐渐发展成一种相对系统的推拿体系。
到了公元前一千年,推拿逐渐被正式命名,并开始有了理论的体系化。
《素问》和《灵枢》是最早关于推拿的理论著作,系统阐述了推拿对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的影响及相应治疗方法。
这些理论为后来的推拿术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使推拿成为了不可替代的治疗方法。
到了晚期,推拿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并与其他医学学科共同发展。
在隋唐时期,推拿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丰富了推拿理论和技术,并制定了推拿的临床操作规范。
这一时期的推拿家以王叔和、周僧术等为代表,对推拿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清朝时期,推拿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推拿技术进一步完善,推拿院校相继出现。
尤其是明末清初,推拿医师黄以周撰写的《医宗金鉴》对推拿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一时期的推拿理论和技术,为后来的推拿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代以来,推拿在现代医学的背景下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和应用。
推拿技术不断创新,临床研究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推拿疗法的兴起为传统医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得以在现代医学中保持其地位。
现如今,推拿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应用,成为了一种重要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推拿发展简史总结,从其起源到现代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
推拿所蕴含的丰富理论和技术,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手段,也为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推拿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造福更多的人们。
有关面部按摩的故事

有关面部按摩的故事摘要:一、面部按摩的起源与发展二、面部按摩的作用与好处三、面部按摩的正确操作方法四、面部按摩的注意事项五、推荐的面部按摩产品与技巧正文:面部按摩作为一种美容护肤方法,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关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面部按摩的起源、作用、正确操作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运用这一护肤技巧。
一、面部按摩的起源与发展面部按摩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古印度和古中国等文明古国。
在这些国家,人们已经开始使用按摩手法来促进面部肌肤的血液循环,达到护肤美容的效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面部按摩逐渐成为了现代美容护肤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面部按摩的作用与好处1.促进血液循环:面部按摩可以刺激面部穴位,增强肌肤的血液循环,为肌肤细胞输送充足的氧气和养分,从而改善肤色,使肌肤更加红润有光泽。
2.减少皱纹:通过按摩手法,可以有效地减少面部皱纹的产生,延缓肌肤衰老。
3.提升紧致:面部按摩可以帮助肌肤提升紧致,使肌肤更加紧实有弹性。
4.排除毒素:按摩可以帮助面部肌肤排出多余油脂、毒素和废物,减轻肌肤负担。
5.舒缓压力:面部按摩可以舒缓紧张的情绪,使人倍感愉悦。
三、面部按摩的正确操作方法1.准备:在开始面部按摩前,先洗净面部,涂抹适量的按摩膏或按摩油。
2.手法:用手指指腹轻轻按摩面部,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按摩。
如:从内向外,从上至下。
3.穴位:按摩时可以重点刺激太阳穴、睛明穴、嘴角两侧等穴位,以增强按摩效果。
4.时间:每次按摩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10-15分钟为宜。
四、面部按摩的注意事项1.避免在空腹或饱腹状态下进行面部按摩。
2.按摩力度要适中,以免用力过猛损伤肌肤。
3.避免使用过热或过冷的水洗脸,以免刺激肌肤。
4.按摩后及时清洗面部,避免残留物堵塞毛孔。
五、推荐的面部按摩产品与技巧1.面部按摩仪器:如导入仪、按摩仪等,可以帮助提高按摩效果。
2.按摩工具:如按摩球、按摩棒等,可以方便地进行面部按摩。
3.按摩膏/油:选择适合自己肤质的按摩膏或按摩油,可以提高按摩效果,同时滋润肌肤。
按摩的历史起源精选

按摩的历史起源(2010-12-2209:44:27)按摩是中国最古老的医疗方法。
按摩,又称推拿,古称按硗、案杌等,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逐渐总结认识和发展起来的。
在原始社会,原始人在生产劳动时或与野兽搏斗中,必定有一些外伤发生。
出现疼痛,他们自然地用手去抚摸,按揉逐步收到效果;当人体的某一部位受到损伤出血时,人们便本能地用手按压以止血;当损伤使局部部位隆起时,人们又本能地通过抚摩、揉动使隆起变小或消失,从而缓解了肿痛。
人类本能地重复应用一些能够祛病的抚摸按揉手法,经过时间的延续,这些手法得到发展和积累。
在长期的认识实践过程中,按摩逐渐从无意识的偶然动作演变成为人们自由运用的系统的治疗方法。
约在几千年前,我国祖先就为按摩奠定了基础,并逐步形成我国的按摩学科。
从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可以发现,早在公元前14世纪,就有“按摩”的文字记载。
在中国古代文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说:“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药而以桥引、案杌、毒熨等法”。
这些记载中的“案杌”、“桥引”都指的是按摩。
春秋战国及其以前时期,《庄子》、《老子》、《旬子》、《墨子》等着作也提到了锻炼及自我按摩的方法。
《周礼疏》中记载的扁鹊治愈虢太子尸厥的医案,不仅说明这种综合性治疗产生的奇特效果,而且说明按摩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作用。
秦汉时期出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典一一《黄帝内经》,共36卷162篇,其中《素问》9篇论及按摩,《灵枢》有5篇论述按摩。
《黄帝内经》不仅记载了按摩的起源,而且指出了按摩的作用和应用,对按摩疗法有了较为具体的论述,为后世继承和发扬按摩奠定了理论基础。
《素问•血气形志篇》说:“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酒。
” 指出了经络不通,气血不通,人体中的某个部位就会出现疾患,在治疗上可以用按摩的方法疏通经络气血,达到治疗的作用。
《黄帝内经》中曾有按摩工具的记载,《九针》中的“圆针”,既用于针灸,也用于按摩,常配合使用。
推拿按摩介绍及发展简史

推拿按摩介绍及发展简史什么是推拿古代称推拿为按摩、按乔,是中国起源很早的一种治病防病的养生术。
在还没有中药汤剂给人治病的时候,就已有用推拿的方法给人治病。
推拿技术发展到今天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在隋唐时期,甚至出现了按摩博士、按摩师等职位。
推拿疗法的理论依据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的。
经络是人体内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气血运行的通路,它们在人体内彼此紧密相连,纵横交错,内通五脏六腑、外络肢体皮毛,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起着兴气血、通阴阳、养脏腑、利关节的作用。
如果气血循经顺利运行。
那么人自然身体健康,如果气血运行受阻,人就产生疾病。
推拿疗法就是能够使经络畅通阴阳平衡,从而使人保持一个健康状态。
推拿发展到今天名门各派有几百家之多。
各种手法五花八门,但他们都要求基本动作具备有力、均匀、柔和、深透的特点。
因为,追宗溯源,所有推拿的方法均来自同一渊源。
推拿疗法是一门普遍适用于老年、青年、儿童、妇女的治疗方式,副作用少,应用范围广泛,可作为一种普遍应用的自我保健方法。
但要达到因人因病施治,对推拿大夫的要求却很高。
要得心应手地运用推拿技术不仅要了解西医学中人体骨骼、血脉、肌肉的解剖,还要掌握中医经络学说,牢记各个穴位的位置。
又说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并结合西医的解剖和病理诊断,而用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理疗目的的方法,从性质上来说,它是一种物理的治疗方法。
从推拿的治疗上,可分为保健推拿、运动推拿和医疗推拿。
推拿又有“按跷”、“跷引”、“案杌”诸称号。
推拿,作为一种非药物的自然疗法、物理疗法。
的确由来巳久,有学者赞之为“元老医术”。
推拿作为以人疗人的方法,通常是指医者运用自己的双手作用于病患的体表、受伤的部位、不适的所在、特定的腧穴、疼痛的地方,具体运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形式多样的手法,以期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疗效。
按摩 简史

按摩简史按摩是一种古老的治疗疾病的方法,早在远古时代,人类为了生存,与自然界作顽强的抗争,在那样的环境下,扭挫伤是经常发生的事,为及时解除这类外伤所造成的痛苦,人类本能地运用抚摩来消痛,而且相互抚摸止痛,正是这些简单的活动,逐步孕育了按摩疗法的最早起源。
从人类的活化石——尚处于原始状态下生活的部落氏族的人们遇到外伤或腹部胀痛亦采用按揉抚摩的方式来治疗的场景,更有力地佐证了按摩疗法形成的早期实况。
殷商时代的甲骨卜辞里记载了从事按摩疗法的医人"拊"及其辅助人员"臭"。
远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扁鹊就用按摩、针灸等法成功地抢救了郛太子。
约成书于秦汉时期的我国最早的古典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共36卷162篇,其中《素问》9篇、《灵枢》5篇论及按摩。
如《素问·血气形志篇》云:“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素问·异法方宜论》提出了“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
《内经》还介绍了两种按摩的计具,即九针中的“圆针”和“缇针”。
汉末三国时期,按摩与导引、吐纳、针灸诸法相提并论,形成了按摩与导引、外用药物配合应用的方法,出现了膏摩。
名医华伦曰:“伤寒始得,一日在皮肤,当膏摩火灸即愈”。
他还创造了最早的按摩导引术——五禽戏。
魏晋时代,按摩在临床治疗中继续发展。
一是按摩更为广泛,二是按摩手法也较丰富多样。
就膏摩而言,葛洪在《肘后备急方·卷八)就载有“治百病备急丸散膏诸要方”。
其中膏摩药方就有8首。
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收载了按摩、爪掐、抓腹、拍打、抄举、掷背,拈脊皮等具体手法,并详尽介绍了这些手法的临床运用。
如《肘后备急方·救卒中恶死方》:“救卒中恶死……令爪其病人人中,取醒。
”《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说:“令卧,枕高一尺许,柱膝,使腹及蹙,气入胸,令人抓其脐上三寸,便愈”。
隋唐时期,按摩已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摩历史起源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按摩的历史起源(2010-12-22 09:44:27)
按摩是中国最古老的医疗方法。
按摩,又称推拿,古称按硗、案杌等,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逐渐总结认识和发展起来的。
在原始社会,原始人在生产劳动时或与野兽搏斗中,必定有一些外伤发生。
出现疼痛,他们自然地用手去抚摸,按揉逐步收到效果;当人体的某一部位受到损伤出血时,人们便本能地用手按压以止血;当损伤使局部部位隆起时,人们又本能地通过抚摩、揉动使隆起变小或消失,从而缓解了肿痛。
人类本能地重复应用一些能够祛病的抚摸按揉手法,经过时间的延续,这些手法得到发展和积累。
在长期的认识实践过程中,按摩逐渐从无意识的偶然动作演变成为人们自由运用的系统的治疗方法。
约在几千年前,我国祖先就为按摩奠定了基础,并逐步形成我国的按摩学科。
从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可以发现,早在公元前14世纪,就有“按摩”的文字记载。
在中国古代文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说:“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药······而以桥引、案杌、毒熨等法”。
这些记载中的“案杌”、“桥引”都指的是按摩。
春秋战国及其以前时期,《庄子》、《老子》、《旬子》、《墨子》等着作也提到了锻炼及自我按摩的方法。
《周礼疏》中记载的扁鹊治愈虢太子尸厥的医案,不仅说明这种综合性治疗产生的奇特效果,而且说明按摩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作用。
秦汉时期出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典--《黄帝内经》,共36卷162篇,其中《素问》9篇论及按摩,《灵枢》有5篇论述按摩。
《黄帝内经》不仅记载了按摩的起源,而且指出了按摩的作用和应用,对按摩疗法有了较为具体的论述,为后世继承和发扬按摩奠
定了理论基础。
《素问·血气形志篇》说:“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酒。
”指出了经络不通,气血不通,人体中的某个部位就会出现疾患,在治疗上可以用按摩的方法疏通经络气血,达到治疗的作用。
《黄帝内经》中曾有按摩工具的记载,《九针》中的“圆针”,既用于针灸,也用于按摩,常配合使用。
秦汉时期,按摩已经成为人民医疗上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我国第一部按摩专着《皇帝岐伯按摩十卷》(已佚)在此时期问世。
《内经》中曾有按摩工具的记载,《九针》中的“圆针”,既用于针灸,也用于按摩,常配合使用。
在三国时期,开始形成按摩与导引、外用药物配合应用的方法,出现膏摩、火灸。
名医华佗曰:“伤寒得始,一日在皮肤,在膏摩火灸即愈。
”他还根据虎、鹿、熊、猿、鹤是动作,创造了最早的按摩导引术--五禽戏。
魏、晋、隋、唐时期,设有按摩科,又相应建立了按摩医政。
《隋书.五官志》中有按摩博士2人的记载,这说明隋代已设有按摩博士的官职。
《旧唐书.职官志》载有按摩博士1人,保健按摩师4人,按摩工16人,按摩生15人。
按摩博士在保健按摩师和按摩工的协助下,知道按摩生学习按摩导引之法,开始了在官府重视下有组织地开展按摩教学活动。
此时有按摩专着问世,如《按摩导引经十卷》。
隋代的《诸病源候论》,每卷之末均有导引按摩之法;《千金要方》云“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卤上及足心,甚逼风寒。
”;《唐六典》曰:“按摩可除八疾,‘风、寒、暑、湿、饥、饱、劳、逸’”。
在这一时期,已经基本上形成了系统的按摩疗法。
宋、金、元时期,按摩疗法得到了进一布的发展。
这时,不仅其治疗范围扩大了,而且还将按摩用于妇科催产。
宋代庞安时“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
有民间孕妇将产,七日
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令其家人以汤温其腰腹,自为上下抚摩,孕者觉肠胃微痛,呻咛间生一男子。
”这说明当时按摩对处理难产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到了明代,太医院将按摩列为医政十三科之一。
随着按摩的进一步发展,许多按摩专着相继问世,以小儿推拿方面的专着居多,如中国现存最早似的小儿按摩书籍《小儿按摩经》及《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秘诀》等。
清代,“崇儒尊道”的封建礼教占据统治地位,认为按摩“有伤大雅”,属劳力者的“贱技”,系非“奉君之道”,遂使按摩术遭到政府的冷落。
但由于按摩疗效显着,故在民间仍有发展,特别是小儿推拿比较盛行。
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小儿推拿专着,如熊应雄的《小儿推拿广意》、骆如龙的《优科推拿法》、钱怀村的《小儿推拿直录》、张振钧的《厘正按摩要术》、夏云集的《保赤推拿法》等。
这一时期对伤科病也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在《医宗金鉴》中把“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列为伤科八法。
随着经验的丰富,在理论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按摩的治疗法则和适应证也有可较为系统和全面的论述。
国民政府崇尚西医,1929年提出“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的方针,又在1936年提出“国医在科学上无根据”,一律不许执业,从而排斥了中医的社会地位,按摩更被人们视为医家小道。
于是,从事按摩行业者寥寥无几。
与此相反,巫神之道却趁机行事,假借按摩手技为其说教涂脂抹粉、故弄玄虚,严重歪曲了按摩疗法。
真正的按摩疗法仅仅停留在家传口授的窘地。
1949年以后,各地办起了按摩推拿学校、专科医院。
按摩推拿的治疗范围包括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
同时还开展了按摩作用和治病机理的初步研究,以及
按摩推拿历史文献的整理工作,出版了《按摩疗法》、《中医推拿讲义》、《中医按摩学简编》、《中医按摩脏腑图点穴法》、《新推拿十八法祥解》等按摩专着。
20世纪70年代末,进一步重视中医的发展,其中按摩教育和医疗机构也纷纷建立或恢复。
上海、北京、河南、陕西、山西等市相继恢复兴办了按摩学校,一些中医院校增设了针推系,培养了数已千计的按摩人才。
1980年代,长春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新疆中医学院、北京联合大学,相继开办了盲人按摩大专班和本科班。
1990年代,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成立了中国盲人按摩中心对盲人保健按摩和医疗按摩实施规范化行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