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标要求与专家解读】

早期中华文明: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本课有两个学习要点:一是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二是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特征。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要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来认识。这里需要知道考古学家对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遗存所作的区系划分,以及主要区系各自的特点。中国早期国家特征是指夏、商、周三个王朝的统治特征(周朝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放在西周表述)。从石器时代到西周,文献资料缺乏,考古材料的作用非常突出,但如果没有传世文献的帮助,考古材料的价值也无法充分发挥,因此我们需要知道它们两者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特征是本专题学习的重点。早期国家与秦朝之后的大一统国家相比,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主要在于都是世袭王朝,具有职官、军队等国家机器;不同点主要在于以部族联合或分封制为基础,集权程度不高,管理比较松散。不同点是理解早期国家“特征”的关键。由于夏朝缺乏直接资料,这方面的问题可以主要在商朝、西周讲述。商朝讲述“内外服”问题,亦可涉及神权政治因素。西周主要讲述分封制,显示出其比商朝进步之处。(引自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

【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时空观念:了解史前时期的人类文明遗址的存在阶段与早期国家的朝代更迭;通过史前文明遗址图及商周形势图,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空间多元一体的特征,“中国”概念的变化对中华文化形成的影响,理解地理环境对文明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史料实证:通过学习文明遗址考古资料,了解传世文献与考古材料相结合

是了解上古历史的基本途径,了解“二重证据法”。

历史解释:通过学习早期国家的制度,理解内外服制度、分封制、宗法制设置的目的与影响,理解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过程,理解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古人类文明遗址分布、“中国”概念的历史演进,形成为华夏民族的认同感。

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

难点: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材料分析法、讲述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四大文明古国地图,引出问题,中华文明是从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开始出现的,相比其他文明古国,中华文明的特征是什么?

新课讲授

一、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完成课文思维导图

设计意图:在初中阶段,学生通过第一单元《史前时期》、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的学习,已经对于原始社会、早期国家(夏商周)有一定了解。所以,可以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课文和所学知识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完成本课线索。

二、引导学生研读史料,完成重点探究

探究主题一:猿与早期人类的故事

展示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河姆渡遗址出土文

物材料,探究问题:1、模拟猿到人直立行走的历程,思考原始人通过“劳动”相继制造或使用了哪些工具?这些工具在从猿至人的转变中分别起到了什么

作用?2、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有什么进步性?

生答

师引导归纳:原始人通过“劳动”相继制造或使用打制石器、火、磨制石器、陶器等。打制石器帮助原始人类捕杀动物,取得了改造自然的主动。人

工取火帮助原始人类御寒、照明、烹饪事物,使人类摆脱“茹毛饮血”的生活。磨制石器制作更加精细,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它的制作与使用标志着人

类进入到新石器时代,陶器便于人们装载、储存食物,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

大大提升。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相比,使用磨制石器、从事农耕、驯化

动物、用陶器盛装食物、过着定居生活,出现原始村落,这表明,人类从旧

石器“渔猎时代”走向新石器“农耕时代”。

探究主题二:关于文明曙光的故事

展示思想家哲学家人类学家对于文明出现的标志的看法。

师引导:一般认为,文明的出现有物质、政治制度、精神文化发展三个方面的表现,即在物质领域出现农耕文明、城市;在政治方面出现阶级、制度、国家;在精神领域出现文字、艺术。文化的出现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目前,中国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对中华文明起源时间看法并不统一,有人认为,中国文明的起源是从商代开始,有人认为从夏朝起就已达到文明的阶段,尽管众说纷纭,但考古学家都认可文明的起源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在真正的文明社会开始之前,中华文明经历了一个文明曙光阶段。

展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成果(辽河红山文化、长江良渚文化、),引导学生思考 1.从以上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结果看,新石器时代末期,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2.你认为文化遗址的发掘工作有什么意义?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在历史研究中作用有什么不同?

生答

师引导归纳:在两个文化遗址考古资料中,我们发现这两个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文化遗址出现了祭坛、女神,墓葬差异,城墙,玉等,这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出现神权崇拜、贫富分化、大型城市、艺术美感、权力意识,这表明文明的曙光已经出现。

师引导归纳: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获得史料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文献记载,一种是文字记载以外的史料,包括当事人口述回忆,现存之实迹,历史遗下的古物。文献记载可能带有记叙者个人主观性,历史遗下的古物(考古资料)

更加可以与文献记载互相印证历史的真伪,在无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考古资料帮助我们重构失落的历史线索。所以,考古挖掘成果是研究我们历史的重要途径。探究主题三:关于中华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国家的形成

展示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关于国家形成的标志的文献,《礼记·礼运》中关于夏建立后社会变化的资料,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早期国家产生的背景是什么?《礼记》反映了当时社会存在哪些变化?

生答

师引导归纳:早期国家形成背景:生产力提高(根本)→剩余产品→贫富分化→私有制→阶级→公共权力设立→国家。夏朝建立后权力传承:由传贤变传子(禅让制变王位世袭制);政权性质:由公天下变家天下。

展示夏商周时期文献资料,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征生答

师引导归纳:早期国家(夏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神权色彩浓厚,体现神权与王权结合;分封制与宗法制,体现族权与政权结合;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体现这一时期还未形成高度的集权;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带有原始血缘部落色彩。这是由当时社会发展情况造成的。

探究主题四:关于中华文明的特征

展示各时期石器时期遗址分布图与商周形势图,何尊铭文、许倬云《说中国》资料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完成中国文明特征的探究问题。问题:1、观察史前文明遗址分布图,中国古人类分布在地域上有何特点?与《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相比,《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图》有何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