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小儿推拿学发展简史

合集下载

【小儿推拿高级班】第一章:小儿推拿发展简史

【小儿推拿高级班】第一章:小儿推拿发展简史

【小儿推拿高级班】第一章:小儿推拿发展简史第一章:小儿推拿发展简史小儿推拿概述:小儿推拿学是推拿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小儿推拿古称小儿按摩,是在中医基本理论和相关临床知识的指导下,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研究在其体表特定的学位或部位施以手法,以防治疾病或助长益智的一种外治疗法,是一门独具特色的中医临床学科。

小儿推拿发展简史:小儿推拿是中医推拿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儿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推拿临床的广泛应用而逐步形成。

本学科的发展历经了如下几个阶段:一、秦汉时期:小儿推拿的萌芽时期在秦汉时期,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和临床治疗学的基本原则均是在此时期构筑和奠定。

小儿推拿在此时期,随着推拿学和儿科学的出现而开始萌芽。

此时出现了最早的儿科医生和儿科病历。

以汤匙边摩拭病变部位治疗小儿惊风抽搐,后世的刮痧疗法应属此类。

同时也为小儿推拿使用介质奠定了基础。

二、晋唐宋元时期:小儿推拿的奠基时期晋唐时期,是推拿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小儿推拿也散见其中。

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首创了针指法、捏脊法、颠簸法等手法如今仍广泛应用于小儿推拿的临床治疗中。

到了隋唐时期,按摩已成为国家医学教育的四大科目之一。

隋唐以前推拿无成人和小儿之分。

宋元时期,,太医局取消了隋唐以来存在了近400年的按摩科。

在小儿推拿方面,出现了运用掐法治疗新生儿破伤风的最早记载,北宋沈括《良方》10卷,记载了用掐法治疗脐风。

《小儿药证直诀》一书,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三、明清时期:小儿推拿的形成时期明清时期,中医学已经有了显著发展,推拿学也日趋成熟,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小儿推拿形成了自己的独立学术体系,而这正是基于儿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推拿临床的广泛应用。

真正形成小儿推拿独立的学术体系则是在明代中后期,其主要标志就是《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秘旨》、《小儿推拿秘诀》这三部小儿推拿专著的相继问世。

其中,《小儿按摩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专著。

儿科按摩学(第一章概述)1第一节 小儿推拿发展简史

儿科按摩学(第一章概述)1第一节 小儿推拿发展简史

第一章概述第一节小儿推拿发展简史小儿推拿学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保健以及疾病防治的一门科学。

它属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推拿疗法是在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的总结。

魏晋隋唐时期最为盛行,直到明朝万历年间,按摩由治疗成人疾病逐渐发展到治疗小儿疾病,为后世小儿推拿疗法奠定了基础。

在隋唐时《千金方》中有“治少小新生肌肤幼弱,喜为风邪所中,身体壮热或中大风手足惊掣。

五物甘草生摩膏方。

……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寒风”。

《外台秘要》载:“小儿夜啼至明不安寐,……亦以摩儿头及脊验。

”虽用推拿方法防治小儿疾病早有记载,但形成小儿推拿的独特体系则在明清时期。

在当时有很多这方面的专著及经验总结,最早的小儿推拿专著是《小儿按摩经》。

小儿推拿疗法和成人不同,且有很多特定的穴位,因而自成体系。

根据小儿手腕部寸口为百脉总汇之处的理论和小儿生理特点,建立了在手部操作特定穴位,周于藩著《小儿推拿秘诀》一书较系统的叙述了推拿的治疗方法。

“特定穴位”的操作主要靠推法,因小儿不能与医者合作,必须以拿法固定其小儿被操作的肢体和部位,以便顺利地进行治疗操作。

对小儿的这种治疗手段,称“小儿推拿”。

清朝时期,推拿治疗虽未受官方重视,但因其治疗效果显著,仍广为流传于民间,并不断有所发展和创新,并有不少推拿专著陆续问世。

其中著名的有熊应雄的《小儿推拿广意》、骆如龙的《幼科推拿秘书》,夏云集的《保赤推拿法》,张振鉴、周于藩的《小儿推拿秘诀》校正《厘正按摩要求》等。

明清时期的小儿推拿著作在整个推拿文献中占重要地位,在当时的儿科著作中有相当大的比重。

解放后,在党的中医政策指导下,祖国医学中的小儿推拿得到了新生,重印再版了很多小儿推拿著作。

随着社会和科学的不断进步,小儿推拿也必将日臻完善,并为人类医疗保健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小儿推拿的源流与发展

小儿推拿的源流与发展

一、小儿推拿形成的基础
(三)宋金元时期
1.政府医政机构中设小儿专科 《元丰备对》:太医学九科,学生额三百人,大方脉一百二人,风科八十人, 小方脉二十人。 2.儿科名医和儿科专著问世 (1)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儿科专著 (2)唐朝末宋初《颅囟经》最早中医儿科专著 3.中医儿科学理论体系开始形成 五脏证治法则、小儿指纹望诊、小儿六种脉象等 4.按摩理论全面总结《圣济总录》
小儿推拿的源流与发展
课程名称: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的源流与发展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 熟悉小儿推拿的概念 • 熟悉小儿推拿的发展历史
能力目标 • 能说出小儿推拿的概念 • 能知道小儿推拿的发展历史
思政目标 • 培养学生对小儿推拿的认同感及归属感
目 录
01 小儿推拿的概念
02 小儿推拿发展历史
概念
小儿推拿学是中医儿科学和推拿学相结合的产物 。它是在中医基本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小儿生理和病 理的特点运用一定的手法,作用在小儿特定的部位和 穴位上,以防治儿童疾病,促进小儿身心健康和生长 发育的中医外治法。 特点:无创伤、无副作用、对症处理迅捷 。
二、小儿推拿形成和发展
按摩学盛于隋唐,儿科学盛于宋。正是按摩学和 儿科学的成熟,为明代小儿推拿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
现代流派传承 1、湖南地区的刘开运流派 2、北京地区的冯氏小儿捏脊流派 3、上海地区的海派儿科推拿 4、张汉臣派小儿推拿流派 5、山东地区的孙重三推拿流派、一)明代 -小儿推拿发展的重要时期
1.推拿名称的出现 2.形成小儿推拿体系 3.小儿推拿著作问世 《小儿按摩经》1606年杨继洲收藏在《针灸大成》中 《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龚延贤 1604年 《小儿推拿秘诀》周岳甫编著 1605年 《小儿推拿广意》熊应雄 1676年

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

迅速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后)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中医政策支持下,中医事业包括小 儿推拿,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自 50年代起,全国各地相继 建立了中医院校,发展了推拿教育,在全国许多中医院开 设了小儿推拿科。与此同时,整理和出版了大批小儿推拿 教材及著作,如重印出版了《小儿推拿直录》、《小儿推 拿广意》、《幼科推拿全书》、《厘正按摩要术》、《小 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等小儿推拿古医籍,出版了 《小儿推拿》、《小儿推拿学概要》、《简易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疗法新编》、《小儿推拿新法》、《小儿捏脊》 等小儿推拿新著作,推拿治疗范围不断扩大。
运内八卦: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 约2/3处为半径画元,八卦穴在此圆周上。用拇指沿圆周推 揉极为运内八卦。主治:咳嗽痰喘、胸闷纳呆、腹胀呕吐。
揉一窝风: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处。用指端揉,即称揉一 窝风。主治:腹痛、肠鸣、关节痹痛、伤风感冒。
注意事项
小儿脏腑娇嫩,生机幼稚,行气未充,肌肤柔弱,被形容 为“稚阳之体”。手法要求是“轻快柔和,平稳着实”。 具体注意①顺序:先上后下,从前到后。②刺激量先轻后 重,先弱后强。③一般每穴200-300次,年龄小者30-50次, 时间:初生儿3分钟内,六个月内1-4分钟,1岁内5分钟内, 3岁内 3-7 分钟。④必须用介质,滑石粉、葱姜水、麻油等。 ⑤进食后 30分钟左右施术,推拿完毕患儿不要吃东西,最 好马上睡觉,睡觉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
“推拿”一词,始载于明代万全所著《幼科发挥卷二·慢惊 有三因》:“一小儿得真搐,予曰不治。彼家请一推拿法 者掐之。”但直接以推拿冠名者则首见于小儿推拿著作, 如《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秘诀》等, 《厘正按摩要术》书中述有:“按摩一法,北人常用之…… 南人专以治小儿,名曰推拿”;“推拿者即按摩之异名 也”。因小儿推拿,以推法为多,且患儿多不能主动合作, 施术者需拿持而推之,故改称推拿。由按摩改称推拿,可 以说是推拿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里程碑。

中医小儿推拿学发展简史

中医小儿推拿学发展简史

《中医小儿推拿学发展简史》作者:刘茂森(中医法王房寅第37代传承人)中医小儿推拿学的发展历史与中医儿科和推拿学的发展历史密切相关,中医推拿学的理论体系形成于《黄帝内经》时代,以《黄帝岐伯按摩》为主要标志。

而中医儿科学理论体系形成于宋代,以儿科圣祖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为主要标志。

中医小儿推拿学是中医儿科学和中医推拿学发展到相当的水平,相互结合才产生的新型儿科医学。

从历史的角度看,小儿推拿经历了明朝以前的史料积累,明朝末年的产生和近现代的发展等三大阶段。

中医推拿学在古代称之为按摩,是以手法操作为特点的一种防治疾病的方法。

它起源于原始社会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实践。

据考古发现,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就出现了具有按摩和儿科疾病含义的文字了。

春秋战国时期,扁鹊广泛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方法治疗疾病,被后人尊为“医祖”。

《史记》中还记载有“扁鹊名闻天下……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书中记载有用匕周刮痧治疗小儿惊风,这是最早记载中医小儿推拿的文献了。

秦汉时期,我国按摩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

《黄帝内经》中有按摩的产生、适应症、具体方法、治疗机制、按摩人才的选用标准以及按摩工具的记载等等;其中与中医小儿推拿有关的记载有《灵枢·卫气失常》,“十八以下为少,六岁以上为小”。

《灵枢·刺节真邪》:“大热遍身,狂而妄见、妄闻、妄言,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

虚者补之,血而实者泻之,因其偃卧,居其头前,以双手四指挟按颈动脉,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复止如前,热去乃止。

”这是现代中医小儿推拿中的椎桥弓的雏形。

《黄帝内经》中还记载了用中医小儿推拿法治疗小儿虫症的方法。

两晋南北朝时,按摩手法日渐丰富,手法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膏摩法得到系统总结,养生手法形成套路。

大医学家葛洪《肘后备急方》最早记述了中医小儿推拿中的“抄腹法”和中医小儿推拿中的“捏脊法”,前者在小儿推拿中用于小儿急性腹痛,后者在小儿推拿中用于小儿食少、疳积和增强体质;此两法在中医小儿推拿中有很高的地位,以至两法流传至今。

小儿推拿学

小儿推拿学
三 乳根
n 位置:乳下二分。 n 操作:中指端揉,称揉乳根。 n 次数:20 次 n 主治:喘咳,胸闷。 n 临床应用:同乳旁穴。
四 乳旁 n 位置:乳外旁二分。 n 操作:中指端按或揉名揉乳旁;或从乳旁上下往返搓摩胁肋,称按弦走搓摩。 n 次数: n 主治:胸闷,咳嗽,痰鸣,呕吐。 n 临床应用:揉乳旁与揉乳根均有宽胸理气,止咳化痰的作用,临床上两穴配用,以食,中指 同时操作。
n 操作:拇指按或中指揉,名按牙关或揉牙关。
n 次数:按 10 次,揉 50 次。 n 主治:牙关紧闭,口眼歪斜。
n 临床应用:按牙关主要用于牙关紧闭:若口眼歪斜,则多用揉牙关。
八 耳风门
n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之前方与下颌状突稍上方之凹陷处,开口取之。
n 操作:拇指按或揉,名按耳风门。
n 次数:按 15 次,揉 50 次。
n小儿推拿穴位,包括经穴,经外奇穴,特定奇穴,经验穴,阿是穴(天应穴)等。 n小儿推拿特定穴位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小儿推拿特定穴位的表面形态不仅具有在肌肉纹理节缝会---宛陷之中的点状;还有从 某点至另一点的线(带)状,如"三关","六腑"等等;以及面(部位)状,如"脾经","腹"等等。
第二,小儿推拿特定穴位多数分布于双手,其次为头面,胸腹腰背及下肢则较少。 第三.有关特定穴位的内容比较朴素,尚没有象十四经那样成为一个理论系统。 第一节 头面颈项部 n一、 天门 n位置:眉心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n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的交替直推,称开天门,又称推攒竹。若用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推至 囟门为大开天门。 n主治:头痛,感冒,发热。 n临床应用:开天门能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症,多用推 波助澜坎宫,揉太阳等合用;若惊惕不安,烦躁不宁多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合用。 二 坎宫 n 位置:自眉心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n 操作:两拇指自眉头向眉稍成风分推,称推坎宫,亦称分阴阳。 n 次数:50 次。 n 主治:外感发热,惊风。 n 临床应用:推坎宫能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多与开天门, 揉太阳等合用;若用于治疗目赤痛,多和清肝经,掐揉小天心,清河水等合用。 三 太阳 n 位置:眉稍后凹陷处。 n 操作:两拇指自前向后直推,名推太阳。用中指揉该穴,称揉太阳。 n 次数:50 次。 n 主治:发热,头痛,惊风。 n 临床应用:推,揉太阳能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推太阳主要用于外感风热。若 揉太阳主要用于外感风寒。 四 山根 n 位置:两目内 联线之中,鼻根低洼处。 n 操作:拇指甲掐,称掐山根。 n 次数:5 次 n 主治:惊风,抽搐。 n 临床应用:(1)本穴和延年,准头等穴位常用于诊断。如见山根处青筋显露为脾胃虚寒或 惊风。 n(2)掐山根有开关窍,醒目安神的作用,对惊风,昏迷,抽搐等症多与掐人中,掐老龙等合

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发展历史
小儿推拿发展历史
推拿,古称“按摩”、“按跷”、“乔摩”、“乔引”、“案 杌”等;
是人类最古老而又年轻的一门医术; 小儿推推拿拿,的又防称治“手推段惊主”要、是“手摩法惊治”疗、与“功掐法惊训”练等。;
1)萌芽阶段(秦汉-南北朝) A.汉代《五十二病方》 B.晋代:葛洪《肘后方》“捏脊”治疗腹痛 2)奠基(隋唐-明初) 孙思邈《千金方》小儿夜啼 《外台秘要》、《袖珍小儿方》《补要袖珍小儿方论》 3)形成阶段(明末-清代) 小儿按摩经-四明陈氏,记载了小儿推拿的16种手法 《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龚廷贤,现存最早的推拿
专著单行本。
《小儿推拿广意》—熊应雄,提出了“推拿面部次 第”“手部次第”等操作顺序
《推拿三字经》-徐谦光,提出新的观点
《厘正按摩要术》--张振鋆,具有比较高的参考价值
4)现阶段:《小儿推拿》金义成

《中国小儿推

小儿推拿简介

小儿推拿简介

小儿推拿简介小儿推拿,是中医推拿学科中的一个专业领域,专注于婴幼儿及儿童的推拿治疗。

小儿推拿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而今天已经成为一种被广泛接受和应用的中医疗法。

该疗法以其独特的治疗效果和适用范围在医学界备受赞誉。

1. 小儿推拿的历史和发展小儿推拿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较早,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推拿治疗小儿疾病的记载。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儿推拿逐渐发展独特的理论和技术,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治疗体系。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中医的国际化进程加快,小儿推拿逐渐走出国门,传播到欧美等地,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现代医学也开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小儿推拿进行研究,为其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2. 小儿推拿的原理和作用机制小儿推拿基于中医学的理论,认为儿童的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与成人有着明显的差异。

因此,小儿推拿相对于成人推拿而言具有更为独特的治疗方式和方法。

小儿推拿通过刺激儿童身体的特定穴位和经络,调节气血运行,促进机体的自愈能力。

它主要通过五法——揉、推、点、捏和拿,配合适当的手法和力度,来达到治疗和预防儿童疾病的效果。

小儿推拿还可调整儿童的心理状态,缓解其焦虑和紧张,提高其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3. 小儿推拿的适应症和治疗效果小儿推拿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如呼吸道感染、消化系统问题、神经系统疾病等。

它在以下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3.1 改善消化系统功能:小儿推拿可以调节幼儿的脾胃功能,促进食欲和消化吸收,改善腹胀、嗳气、腹泻等消化问题。

3.2 强化呼吸系统功能:小儿推拿可改善幼儿的呼吸道通畅,减轻哮喘、鼻塞等呼吸问题。

3.3 缓解神经系统问题:小儿推拿通过舒缓儿童的神经系统,调节神经功能,缓解多动症、痉挛性疾病等。

3.4 提高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小儿推拿通过调整经络和气血运行,有效提高儿童的免疫力,增强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4. 小儿推拿的注意事项在进行小儿推拿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4.1 专业资质:寻找有资质的小儿推拿师进行治疗,确保专业性和安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小儿推拿学发展简史》
作者:刘茂森(中医法王房寅第37代传承人)
中医小儿推拿学的发展历史与中医儿科和推拿学的发展历史密切相关,中医推拿学的理论体系形成于《黄帝内经》时代,以《黄帝岐伯按摩》为主要标志。

而中医儿科学理论体系形成于宋代,以儿科圣祖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为主要标志。

中医小儿推拿学是中医儿科学和中医推拿学发展到相当的水平,相互结合才产生的新型儿科医学。

从历史的角度看,小儿推拿经历了明朝以前的史料积累,明朝末年的产生和近现代的发展等三大阶段。

中医推拿学在古代称之为按摩,是以手法操作为特点的一种防治疾病的方法。

它起源于原始社会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实践。

据考古发现,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就出现了具有按摩和儿科疾病含义的文字了。

春秋战国时期,扁鹊广泛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方法治疗疾病,被后人尊为“医祖”。

《史记》中还记载有“扁鹊名闻天下……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书中记载有用匕周刮痧治疗小儿惊风,这是最早记载中医小儿推拿的文献了。

秦汉时期,我国按摩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

《黄帝内经》中有按摩的产生、适应症、具体方法、治疗机制、按摩人才的选用标准以及按摩工具的记载等等;其中与中医小儿推拿有关的记载有《灵枢·卫气失常》,“十八以下为少,六岁以上为小”。

《灵枢·刺节真邪》:“大热遍身,狂而妄见、妄闻、妄言,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

虚者补之,血而实者泻之,因其偃卧,居其头前,以双手四指挟按颈动脉,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复止如前,热去乃止。

”这是现代中医小儿推拿中的椎桥弓的雏形。

《黄帝内经》中还记载了用中医小儿推拿法治疗小儿虫症的方法。

两晋南北朝时,按摩手法日渐丰富,手法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膏摩法得到系统总结,养生手法形成套路。

大医学家葛洪《肘后备急方》最早记述了中医小儿推拿中的“抄腹法”和中医小儿推拿中的“捏脊法”,前者在小儿推拿中用于小儿急性腹痛,后者在小儿推拿中用于小儿食少、疳积和增强体质;此两法在中医小儿推拿中有很高的地位,以至两法流传至今。

隋唐时期出现官办太医署,按摩成为医学教育四大科目之一,儿科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修课。

《唐六典》中记载,隋代太医署按摩科设按摩博士、按摩师、按摩工等不同级别;唐代完善了太医署制度,将按摩博士和按摩师的官衔确定为“从九品下”,规定了按摩的治疗范围为“风、寒、暑、湿、饥、饱、劳、逸”等八大类。

唐朝大医学家孙思邈的主要贡献在于总结了膏摩法,其记载膏摩的适应症有小儿客忤、小儿夜啼、小儿热病、小儿鼻塞
不通、小儿腹大且坚、小儿腹胀溢满、以及保健预防等;常用小儿推拿按摩部位有卤门、手足心、腹、心口、脐等。

小儿推拿操作手法有摩法、捋法、上下行传等等;唐末我国第一部儿科专著《颅卤经》问世。

该书提出了小儿“纯阳之体”的理论,阐述小儿脉法及卤门诊察法,论述了惊、痫、火丹等证治,从而形成了中医儿科的基本轮廓。

同一时期,王超的《水镜图说》记述了小儿指纹诊法,开拓了小儿病症诊断新思路。

但是,在这一时期,中医成人推拿和中医小儿推拿按摩在手法和穴位上还区别不大,儿科疾病不以小儿推拿为主而以中药汤剂为主。

宋代将少小科改称小方脉科,使中医儿科完全独立。

北宋钱乙对中医儿科贡献最大,他总结出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即“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脏腑柔弱,气血未实,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宋代已有小儿推拿爪掐法治疗小儿脐风的手法。

金元时期百家争鸣。

寒凉派代表刘河闰提出“大概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主清热。

攻下派张子和提出“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倡导汗法、吐法、下法等三法,并用“揉脾”法治疗小儿身瘦肌热等症。

补土派李东垣重视脾胃,提出补土为治。

滋阴派朱丹溪创“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在这一时期,虽然各家流派学术思想各异,治疗方法有别,但从不同角度认识小儿生理病理,运用不同方法治疗儿科疾病,促进了中医儿科向纵深发展。

中医儿科临床地位的提高和中医儿科理论体系的建立,为中医小儿推拿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中医小儿推拿学在明朝末期形成了独立的学术体系。

中医小儿推拿在这一时期的昌盛,有着深刻的学术及历史背景。

中医小儿推拿学是中医推拿学的分支和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推拿学奠定于秦汉,繁荣昌盛于隋唐,扩展于宋金元,到了明代,推拿理论框架基本构建完备,各种手法和技术相当成熟。

随着按摩知识的积累,人们已经发现小儿推拿的生理病理现象可以通过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点按与抚触来调节。

已经归纳出小儿推拿手法的“开达”与“抑遏”之性。

已经形成了小儿推拿的“按之则热气至”、“按之则血气散”、“按之则痛止”、“按而收之”、“推而散之”等理论。

已经将中医小儿推拿广泛用于小儿的日常保健和疾病治疗上,并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中医小儿推拿尤其是在小儿惊风、腹痛、虫症、食积、疳积、伤乳、发烧等,治疗方面显示出特殊的疗效。

所有这些都成为了小儿推拿学体系建立的根基和素材。

最早的小儿推拿专篇见于1574年庄应琪的《补要袖珍小儿方论》第10卷。

明代《小儿按摩经》是最早的中医小儿推拿专著,该书收录了40多个中医小儿推拿特定穴位,绘制了中医小儿推拿穴位图谱。

其中已有小儿推拿关于五经穴的手法记载;本书还记载了29种小
儿推拿复式操作手法。

提出了小儿推拿“以手代针之神术”,“亦分补泻”等观点。

《小儿按摩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小儿推拿从民间技艺升华为成熟理论,学科从此走向独立发展之路。

明清时期中医小儿推拿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小儿推拿从业人员遍及全国,小儿推拿运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小儿推拿手法日渐增多,小儿推拿学与专著大量涌现。

法王中医小儿推拿即东方小儿推拿完整的理论也在这一时期完全形成,并得到了法王医术历代传承人的不断完善和创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医小儿推拿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