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考研精华串讲

合集下载

王力版古代汉语讲义(1)

王力版古代汉语讲义(1)

王力版古代汉语讲义(1)王力版古代汉语讲义(一)绪论1.古代汉语课的性质2.古代汉语的含义3.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4.怎样学习古代汉语?5.教材介绍一.古代汉语课的性质“古代汉语”主要是把古文作为语言材料,通过阅读古文,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以及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诸如古代的天文地理、社会习俗、政治制度等等。

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古代汉语课是一门语言工具课。

古代汉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课,它与一般的外语课又有所不同。

首先,学习古汉语不存在口语听力等基本技能训练,一般也不强调写作能力,我们通常把这门课的学习目的定位在培养独立阅读古籍的能力上。

其次,古代汉语并非一个共时的语言系统,而是横跨几千年的历时系统,无论是语音、词汇、语法,还是作品的文化背景,都有发展演变的问题。

只有联系具体时具体情况,我们才能正确读懂不同时代的古书。

二.古代汉语的含义我们既然是把古代汉语作为语言工具课来看待,那么我们必须对这种语言系统有一个总的认识。

简单地说,古代汉语就是古代汉族人使用的语言。

这样讲实在太笼统了。

如果从有文字记载的殷商时代(约公元前16-11世纪)开始计算,到中国通史所认为的中国进入近代时期的标志—鸦片战争(1840),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不是这三千多年当中的汉语都是古代汉语呢?我们这里所讲的古代,究竟包括哪些时代呢?在先秦时代即通常所说的春秋战国时代(BC770-BC256),中国的文化事业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

当时以人们的口语为基础形成了一种书面语言,学者都用这种语言进行写作。

中国古代的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等一大批经典文献都是用这种语言写成的。

这种语言对中国后代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大体上继承了先秦的语言,不过很多方面已经发生了变化。

汉代以后,这种语言在实际口语中已经不再使用,但是历代文人仍然继续模仿这种书面语进行写作。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真题)详解(古代的注音方法与特殊读音)【圣才出品】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真题)详解(古代的注音方法与特殊读音)【圣才出品】

通论二十一古代的注音方法与特殊读音21.1 复习笔记一、古代的注音方法现存的古代文献典籍中保留的注音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譬况(1)譬况,即用打比方的办法来描写一个字的发音情况,如发音部位、发音方法等,这种方法也称“比况”;例如:“牛车绝辚。

”高诱注:“辚读近蔺,急舌言之乃得也。

”(2)常用术语:急舌言之、缓气、急气、急言、缓言、长言、短言、舌腹、舌头、推气、送气等;“急言”和“缓言”相对,指被注字读细音,细音指带有[i]介音的三四等字。

(3)注音形式:古人为某字进行譬况注音时,有的是对其声音的长短进行说明,有的是描写其发音部位,有的是描写其发音方法,用多种方法来比方被注字的声音。

2.读若汉代训诂学家首先使用“读若”这一术语,它是用一个和被注音的字读音相似的字来标注声音,也叫做“读如”;如:《説文解字》“釆,辨别也,读若辨。

”3.直音“直音”即直接用一个字为另一个字注音,常见的格式是“某音某”“某音某某之某”“某音某某”等等;例如:“费城帅师城郎。

”陆德明音义:“费音秘。

”4.反切(1)含义:“反切”是用两个汉字相拼出的声音来给另一个字注音;反切的拼合原则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上下两字拼合成被切字的读音;例如:“公古红切反切上字是‘古’,反切下字是‘红’。

”(2)盛行:三国时期孙炎《尔雅音义》这一著作,全部采用反切给汉字注音,反切法从此盛行。

二、特殊读音1.通假字的读音通假是假借的一种,假借可分为“本有其字”和“本无其字”两种;“通假”指“本有其字的假借”;通假字和本字声音关系的演变有几种情况:(1)古今声音都相同;例如:“周”和“舟”。

(2)古代同音,现代读音不同;例如:“介”和“匄”。

(3)古代音近,现代读音相同;例如:“柱”和“祝”。

(4)古代音近,现代读音不同;例如:“剥”和“攴”。

2.破读字的读音(1)含义:古人在注释前代典籍时注意到词义引申、词性变化以及词类活用等现象,为了区别本义和引申义、不同的词性以及本用和活用后的意义,采取了破读的方法,用读音的不同来标示意义、词性的变化;与破读相对的是“如字”,如字是指一个词的某一意义读它本来的声音和声调,也称作“读本字”“读如字”“本音”。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复习之古代汉语通论复习、重点指南、词类分析、词典归类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复习之古代汉语通论复习、重点指南、词类分析、词典归类
——始于 2005,中国考研专业课权威机构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复习之古代汉语通论复习、重点指
南、词类分析、词典归类
复习重点:
可以参考王力的《古代汉语》第一、二册,每个单元后面的常用词,及语法通论。
王力版古代汉语通论复习
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一、汉语字典辞书编排方式:
1.音序编排(平水韵 106 韵排列), 2.部首和笔划(《说文》首创 540 部首), 3.编码(四角号码用了很长一段时间)
通论四:词的 本义和引申义
词汇和词义是不断发展的,古汉语词汇又以单音词为主,这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一词多义的现 象,如: 亡 ①逃亡。《陈涉起义》:“今亡亦死,举大义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②出外。不在家《论语》:“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③失去,丢失。《韩非子》:“醉寐而亡其裘。” ④死亡。《韩非子》:“兵弱于敌,国贫于内,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⑤通“无”。贾谊《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一个词不管有多少义项,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类,本义和引申义,本义是纲,其他义项是目, 抓住本义,就可纲举目张。 一、词的本义 1、什么叫本义 本义是指词的本来意义,一般是词在文字产生时的意义,即文字形体结构的反映的并有史料 证明的意义。 2、为什么要探求词的本义 ①掌握本义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词古书中词的意义,古书中不少词用的是本义。如《诗经豳风 七月》“九月叔苴” “塞向墐户”中的“叔”和“向”。 ②掌握本义可以以简驭繁,理清词义的相互关系。如“理” 治玉→纹理→条理,规律→道理。 3、如何探求本义? 主要通过分析汉字的字形结构并结合文献材料来证明。如: 行,象形。如“遵彼微行”(诗经)。 本,指事。如“伐木不自其本而复生”(国语)。 盥,会意。如“奉匝沃盥”(左传)。 造,形声。如“不幸有疾,不能造朝”(战国策)。 二、词的引申义 1、什么叫引申义 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做引申义。如: 向 朝北窗户→朝着、对着 道 道路→途径→正当手段→规律,学说 2、引申义是怎样派生出来的? ①直接引申(辐射式引申)

古代汉语(郭锡良)复习提纲讲义1

古代汉语(郭锡良)复习提纲讲义1




2、《经传释词》(同上) 3、《词诠》(同上) 4、《古书虚字集释》(同上) 5、《诗词曲语词汇释》(同上)

2、《经传释词子书为辅。全书按古声 母发音部位排列,共10卷。体例严密,引 证广博,解说详备。借助同音假借的原理 说明虚词的意义。对语法研究很有启发。 分类不科学,收字太少。


9、亦声(名词解释,还要注意教材中的例 字) 汉字中合体字的义符兼有声符的作用, 这个音义相兼的部分叫作亦声。例如:坪, 地平也。从土从平,平亦声。



B、形声字的结构形式与汉字的部首 1、六种常见结构形式(熟悉并能举例) 左形右声 右形左声 上形下声 上声下形 内声外形 内形外声



5、《诗词曲语词汇释》(同上) 近代人张相著。主要收录唐宋元明时期的诗 词曲中习用的特殊词语。共收录单字、词语537项。 基本体例为:每条按照先诗后词再曲的顺序,采 用诗词曲自证或互证的方法。引证相当丰富,推 考缜密。但是,有语词失收、溯源失考等问题。 划地:怎的、只是;倒断:了断;坐来:本来; 脱空:故弄玄虚;吩咐:交付;左右:总之;赤 紧:当真;使数:奴仆。 情受、年时、来、闪、折、夜来、攲
3、古代汉语: 五四以前,汉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叫作 古代汉语。 4、小学: 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二、古代汉语常识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辞书是字典、词典、辞典的统称。字典是主要用来解 释汉字的形、音、义的工具书,词典是主要用来解释词语 的意义、概念、用法的工具书。 词典与辞典:词、辞在表达言词、文词时意义相通, 但在古代,“词”可以用来指“语助”(虚词),如《经 传释词》、《词诠》;“辞”的指称范围比“词”大,一 般来说,以收录语文词汇为主的语文词典多称为“词典”, 而以收录术语、专名、学科性词汇为主的被称为辞典。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二)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二)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二)通论(十二)1、代词大致可分为三类: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

2、人称代词a、第一人称:“吾”“我”“予”(余)a、“我”“予”(余)用作主语、宾语、定语。

b、“吾”用做主语、定语,通常不用做宾语。

但在否定句里,代词宾语提早,可以用“吾”。

例如:吾日三省吾身。

我大胜若,若不吾胜。

b、第二人称:“女”(汝)“尔”“若”“而”“乃”“而”“实乃”无法用做宾语。

通常也不用做主语。

常用并作定语。

例如:必欲烹而翁/乃翁。

且而与其从建为人之士(主语)c、第三人称:“其”“之”a、“其”只并作定语,“之”只并作宾语。

b、要注意:“其”不能用作主语。

当“其”代替的是名词加“之”字时,从语法结构上看,“其”也必须认为是定语,不能认为是主语,因为这种“其”字只能和后面的成分合成一个词组作整个句子的主语或宾语,而不是“其”字本身能用作主语。

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隐牛之无罪而就死地)c、上古第三人称代词不用做主语。

或者用名词搞主语,或者省略主语。

例如:孔子下,欲与之言。

(直奔舆)趋而辟之,(孔子)严禁与之言。

d、“之”“其”可以灵活运用:有时是说话人本人自称,有时是指称对话人。

如:谏而不入,而莫之继也。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前一个“之”是指对方,后一个“之”是自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

(而,与。

其上,你们的上司)e、有时,“其”字就是命令代词,“那”、“那样的”。

例如“其人”“其道”“其地”“其民”。

d、复数a、上古汉语里,人称代词单复数同形。

并不像后代用“我等”“汝等”“彼等”。

b、“吾侪”“若属”,等于说“我们这一班人”,“你们这一班人”。

e、谦称与尊称a、胡少安替代了第一人称,称呼替代了第二人称。

都就是名词(或形容词用如名词),不是代词。

不受到代词规律的制约,却又则表示了“我”或“你”。

b、谦称有:寡人、不b、臣、小人、老妇、仆、愚c、尊称有:君、大王、王、陛下、子、先生、足下d、自称其名也是一种谦称,称人之字也是一种尊称。

《古代汉语》考研笔记

《古代汉语》考研笔记

中山大学汉语史与古文字专业03及04年博士生入学古汉语试题(部分)古汉语试题(汉语史、古文字专业通用)03年翻译《汉书-师丹传》04年一、据《左传》一段文字,分析“于”、“以”用法。

二、标点并翻译《左传》中一段文字。

三、简述下列出土材料的大意及语言学价值。

(碑刻)四、失记。

前两个题是《国语》中的材料,一段是曹刿问何以战,第二段是标点并翻译”庄公观社“。

第三题是段墓志材料。

问题一:隶定并标点。

问题二:概述大意,并指出汉语史研究的价值。

清华大学2001年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古代汉语试题一、名词解释。

每题2分,共10分。

1、简牍2、汗青3、帙4、付梓5、句读6、衍文7、文、字8、《马氏文通》9、押韵10、破读二、请简答并举例(每题4分,共20分。

)1、连绵字2、三十六字母3、反切4、今体诗及其特点5、十三经注疏三、填空。

每空0.5分,共30分1`中国古代研究语言的学问称作(),包括()、()、()三个部门。

2、汉字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其形体演变大致经历了()时期、()时期、()时期、()时期、()时期、()时期。

3、迄今发现最早的系统汉字是()年前的(),是()世纪末在()出土的。

4、说文解字是()时期的()撰写的中国第一部字典。

书中把所受的万余字分成()部首,以()为正体,兼收()、()。

5、“六书”始见于(),一般指()()()()()()。

6、汉字记录汉语的基本特点是()。

汉字基本上属于()文字,严格讲现代汉字是()文字。

7、清正确读出下面的地名、人名:龟兹月氏吐番镐京涪陵米芾女娲皋陶单于?食其8、请分析下面汉字的音节结构|声|韵|调|9、填补空缺书名作者成书年代价值———————————————————————————————————广雅疏证说文解字注中原音韵———————————————————————————————————四、请回答。

每字0.5分,共10分,第二题酬情加5—10分1、指出下面词语的本义写、书、题、临、陵、天、鄙、即、既、因2、请为下列几组汉字正确标音,并试解释形声字声符变读的原因。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四~十五)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四~十五)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四~十五)通论(十四)1、句首句中语气词语气词不一定在句尾;有些虚词,在句首或句中,同样能起表示语气的作用。

A、“夫”(fú)a、“夫”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议论。

从指示代词“夫”发展而来,已变成纯粹的语气词,不能再解作“这个”“那个”。

b、“且夫”“故夫”“今夫”略等于说“且”“故”“今”,增加了“夫”字,也是表示要发议论。

c、“若夫”等于“至于”。

如:此虽免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彼且恶乎待哉?B、“其”a、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的语气。

1)在陈述句或疑问句里,表示“大概”“恐怕”。

如:吾其还也。

其是之谓乎?其我之谓矣!2)在祈使句里,就简单地表示委婉语气,略等于现代的句末语气词“吧”“啊”所表示的委婉语气。

如:君其问诸水滨。

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您可别废弃了先君的事业啊!)b、可以加重反问的语气。

往往用在疑问代词的前面。

如:一之谓甚,其可再乎?(无疑问代词)其谁曰不然?其何以行之哉!C、“惟”(唯、维)a、“惟”用在句子的开头,是古人所谓的发语词。

在记叙文中,往往用在全文的开始,引出年月日。

如: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

(祀,年)b、“唯”用作句首语气词时,有时表示希望。

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唯荆卿留意焉。

c、“唯”用在句首可以帮助判断语气。

如: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d、“惟”“维”用于句中,帮助判断语气。

如: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厥土惟白壤。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D、除上述之外,还有许多句首句中语气词。

如“繄”。

2、词头、词尾不是一个词,只是词的构成部分,本身没有词汇意义,只表示词性。

有些词头也不专门表示一种词性,在这种情况下就真正是有音无义了。

3、词头。

除“有”字外,这些词头一般只用于诗歌,散文中很少用到。

A、“有”a、用于专名的前面。

常见的有上古时代的朝代名、国名、部族名等。

如:“有夏”“有殷”“有虞”“有扈”,鲧纳有莘氏女,生禹。

古代汉语考研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考研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考研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哪个选项中的字不属于古代汉语中的假借字?A. 来B. 莫C. 无D. 尔答案:D2. “之乎者也”在古代汉语中的作用是什么?A. 表示疑问B. 表示感叹C. 表示语气的舒缓D. 表示停顿答案:C3.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是什么意思?A. 喜悦B. 说话C. 说服D. 说教答案:A4.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中的“夭夭”形容的是什么?A. 桃树B. 桃花C. 桃子D. 桃叶答案:B5. 下列哪部作品不是《诗经》中的?A. 《关雎》B. 《蒹葭》C. 《离骚》D. 《鹿鸣》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出自古代汉语经典《________》。

答案:《礼记》2.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中的“君子”和“小人”分别指代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有德之人、无德之人3.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的《________》。

答案:《离骚》4.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的“子衿”指的是________。

答案:学子的衣领5.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中的“温故”指的是________。

答案:复习旧知识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解释“之乎者也”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和意义。

答案:在古代汉语中,“之乎者也”是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示语气的舒缓和停顿,有时也用于加强语气。

2. 简述《诗经》的分类。

答案:《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各地民间歌谣,“雅”包括“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则是祭祀时的颂歌。

3. 描述“赋、比、兴”在古代诗歌中的运用。

答案:“赋”是直接陈述事物,“比”是比喻,“兴”是起兴,即通过描写景物引起情感的抒发。

4. 解释“言必信,行必果”的含义。

答案:“言必信,行必果”意味着说话要守信用,做事要果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考研精华串讲(经典)可借鉴2006年7月27日教材:王宁主编,北京出版社,2002年5月版。

授课内容:北师的全部课程包括通论和文选两部分:一、文选。

文选的教学分精讲和泛读两部分。

精讲古代诗文25篇,着重于字、词、句有关知识的讲解,部分篇目要求学生背诵;泛读古代诗文20篇,供学生课余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通论。

包括导言,汉字,词汇,音韵,实词、短语与句子,虚词,古书阅读常识等7部分。

本人的几点说明:1、本材料原始底稿全部来源于北师一个老师的教案,至于本人的总结和追加内容一律以“扬按”的形式加以标注,决不掠美。

2、关于本人07必考的预测以“【】”标出。

3、知识点重要程度以★的多少标注,也会标识诸如“了解”、“掌握”等。

4、最后声明一点,本人关于07必考预测只代表个人的观点,请考生自行抉择,后果自负。

导言部分教学目标:讲解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介绍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和主要内容,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学习方法。

教学时数:2学时扬按:正如这位老师在教学目标所言,本部分旨在“介绍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介绍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和主要内容,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所以不重要。

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毕竟在04年的选择题中出现过。

但我想这个我们比较熟悉的知识点也只能以这种形式出现,不能出比较大的题型。

所以我预测,【07年导言部分不会命题。

可一般了解。

但是下面用星号标识的知识点网络可以看看,尤其是附录部分。

】一、古代汉语课的性质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是和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

古代汉语课的性质:(1)基础理论课——理论性(体现在通论);(2)工具课——实践性(体现在文献阅读)。

在本科学习中,二者是相融汇贯通的。

学习文选时要运用通论知论,学习通论时要结合文选语料。

★二、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和内容古代汉语有两种书面语形式:(1) 文言文;(2)古白话。

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是文言文,即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

内容包括两大方面:(1)原始文献材料,即文选;(2)有关语言文字规律的理论,即通论。

上古汉语书面语言,是用汉字记录、保存下来的。

要读懂古汉语,首先遇到的是一个个的词,而词是用汉字记录的,所以,首先要通过汉字认识词。

词有音和义两部分。

汉字有形、音、义三部分。

形是书写形体;字音,也是单音词的音;字义,与词义关系密切。

因此首先就有了学习与此相应的汉字、音韵、词汇三部分理论知识的必要。

汉字部分:古人总结的“六书”就是关于汉字造字方法的理论,要了解造字的几种基本类型。

根据文字形体,按造字方法而推求它所记录的意义,就是“因形求义”。

汉字属表意文字系统,古文字的形体能够反映造字时的词义——本义;词的其它意义,又都跟本义有关系,是本义的引申——引申义。

字所记录的意义,如果找不到与本义的关系,那就是假借——假借义。

一个字记录意义过多,造出新字来分担其职能,就是分字分化——分化字。

音韵部分:如果文字用的是假借义,就要考求这个假借字记录的是哪个词,那就要根据声音的线索。

同源词的系联,理解古诗的押韵、韵律,也需要语音知识。

古代的语音与现在的语音不同,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同一时期的各个方音也不同。

所以,要解决上述的问题就要有古音学知识。

而作为对语音史的研究,本身也是语言学史的一个重要部分。

词汇方面:汉字一章涉及意义问题,词汇一章也涉及意义问题,因为在古汉语中,字与词既有区别而又关系密切。

一个字(词)有多个意义,用词义引申的理论来掌握它,这与汉字一章的“本义”、“引申义”有关。

古汉语的词不是独立存在和变化的,它的使用也常有并列、同义换用的情况,要理解掌握一个词,还可以通过同义词关系、同源词关系得到更深入的理解。

语法部分:解决了字词(实词)的问题,还有组词成句的规则问题。

实词在特定的句子中改变词性,是词类活用。

把字词一个个串起来的是句子,组词成句的法则就是句法。

在实词间起辅助、加强表达作用的是虚词。

句法和词法合起来就是语法的内容。

这些都是必要掌握的。

古书注解部分:古汉语的语言,储存在一种特别的载体即经典文献中。

历代对经典文献的注释、整理工作很多,可以帮助准确理解古汉语。

反过不定期,读古汉语的最主要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利用古代文献。

所以,文献阅读的有关知识也要掌握。

以上就构成了本材的通论的各个部分。

这也反映了通论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

了解这些关系,有助于全面把握知识体系。

三、古代汉语课的教学目的与要求:1. 使学生牢固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献的综合能力,以继承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

3. 提高学生运用与分析现代汉语的能力。

四、古代汉语课的学习方法:学习古代汉语必须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原则,将通论的学习和文选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附录:古汉语课内容和知识点(一)文选:主要为1.先秦:《左传》、《战国策》、《礼记》以及诸子等2.汉代:《史记》、《汉书》、《文选》等3.唐宋:韩、柳、欧、苏散文以及部分诗歌,如《诗经》、《楚辞》以今人注为主,古人注为辅。

本科生要实现从读今注向读古注的过渡,进行一定量的古注阅读训练。

(二)通论:1.文字(1)形体演变(殷商甲骨文——两周金文——战国文字——秦代小篆——汉代隶书——楷书)(2)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3)因形求义(4)古书用字——通假、分化、异体2.词汇(1)多义词——本义、引申义、假借义(2)同义词——认识和辨析同义词(3)同源词——因声求义3.音韵(1)等韵学——古代的语音学(2)中古音——《切韵》的声、韵、调系统;反切(3)上古音——声母研究及其结论;韵部研究及其结论(4)上古字音的判定目的——判定同源;确定通假;了解用韵和声律;了解复音词的构成标准和方法——声符、古注、声训;工具书4.词法与句法(1)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一般、使动、意动)一般动词:段不弟;晋灵公不君使动:尔欲吴王我乎?(左?定十)意动:(和氏之璧、随侯之珠)侯王宝之(淮南子?说山)形容词用作动词(一般、使动、意动)数词用作动词(2)短语问题名词作状语(名+动)动词的使动用法(动vi+名)特殊动宾关系(施动、与动、因动……)动宾语序:A疑问代词作宾语;B否定句中的宾语;C被强调的宾语(用是、之复指)双宾语主谓之间加“之”(或“其”)(3)句子判断句(无判断词“是”)被动句无标记有标记:“见(……于)”、“为(……所)”、“被(……所)”5.虚词主要是实践问题,要求在文献阅读中随见随解决;最后在通论课中归纳。

6.古书阅读(1)古注A.作用:古汉语课的主要任务就是:逐步培养起直接阅读带古注(不带古注)的文献的能力。

B.发展:汉——魏晋南北朝——唐——宋——清C.类型:传注;章句;义疏;集解D.内容、体例、术语(2)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略)(3)阅读古书(包括研究)所需的工具书:《说文解字》、《尔雅》、《广韵》、《经籍纂诂》、《经传释词》等。

初学实词方面可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辞源》、《汉语大词典》,虚词可用何乐士《古汉语虚词通释》、杨伯峻《古汉语虚词》、杨树达《词诠》等。

第一章汉字教学目标:了解汉字发展的历史;认识汉字的性质和构造;掌握因形求义的基本方法;熟悉假借字、分化字、异体字、繁简字的特点。

教学重点:汉字构造类型的判断;因形求义方法的运用;几种用字方法的识别。

扬按:“汉字”这一章,有四部分内容,分为四节:(一)形体演变;(二)六书;(三)因形求义;(四)古书用字。

其中,对于本科生来说,核心部分是因形求义(最重要的是实践)。

因为,我们学习的古汉语,是用汉字记录下来的。

上古汉字是象形文字(表意文字),寓义于形是其本质特征。

古汉语的词的本义,很多是可以通过对汉字的最初构形的分析理解来掌握的;掌握了本义,也可以进一步掌握从本义出发的引申义。

从而把一个词的几个义项系连起来。

如:“自”字,古文字象鼻形,本义是鼻子。

《说文》:“自,鼻也。

”“辠,犯法也。

从辛,从自。

言辠人蹙鼻,苦心之忧。

”“臭,味也。

从自,从犬。

”“鼻子”有开始、本源之义,如“鼻祖”,《方言》卷十三:“鼻,始也。

兽之初生谓之鼻,人之初生谓之首。

梁益之间,谓鼻为初,或谓之祖。

”所以“自”有开始、本源义,如《韩非子•心度》:“法者,王之本也;刑者,爱之自也。

”(后代有“渊源有自”一语。

)由本始义又引申出由来、由头、缘由义,如《礼记?中庸》:“知风之自。

”注:“自,谓所从来也。

”后来又语法化,产生多种意思和词性:1.本来之义,如《论衡•问孔》:“人之生死自有长短。

”(副词)2.自然、当然之义,如《史记?田单列传》:“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

”(副词)3.从之义,如《左传•成公二年》:“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

”(介词)因形求义,必须根据最早的字形。

这是是因为,汉字的形体是不断演变的,后代的字形(今文字)不能反映最初文字的构形意图。

如“自”字的隶书形体已经看不出鼻子的象形。

所以,必须学习有关汉字形体演变的知识。

找到最早的形体,还得知道古文字构形的道理。

上古文字形体的认识,即它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构形,代表语言中的哪个词,其中有很多道理。

找到最早的形体,还得知道它的造字道理,才能认识。

造字的道理,古人总结了“六书”,也叫造字的原则。

比如,“自”是象形,“从”、“及”是会意,“本”、“末”是指事。

如果没有学习古人造字的道理,就不能正确认识上古汉字。

所以要学习“六书”。

写在古书中的字,与写在字典中的字,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即,认识了字典中的字,并不等于就一定知道古书中写的这个字是表示什么词,是什么意思,因为古书用字和古人造字是分别进行的,处于不同时期,出于不同的人。

其中有用本字的,有用通假字的。

比如,“庄公寤生”,照着“寤”的本义讲,就成了“寤寐而生”。

这就要学习通假的知识。

古代字少,后代字多,其中很大部分是文字的分化造成的,知道文字的分化,可以了解很大一部分字与字之间的关系。

所以,要学习古书用字的有关知识。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因形求义是核心,古书用字是重点。

需重点把握。

具体详见下。

★第一节汉字形体的演变所谓形体,指构形(形体结构所反映的造字意图)、笔道形态(笔画形态)、书写体势(运笔规则)三方面的综合。

三者的变化是相关的。

一、汉字形体演变的几个阶段及其代表字体六个阶段: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隶书、楷书。

(一)甲骨文甲骨文又称卜辞、殷虚文字等,主要是指商代锲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

(发现一些少量陶文,被认为比甲骨文早)主要出现在商代后期二百多年间。

(周代有甲骨文,但很少。

)商代的主要书写工具是毛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