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北魏
魏晋南北朝

「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由于曹魏受汉室禅让,在三国时代及后世被肯定为中原王朝,而「蜀」、「吴」两国为该时代的附属割据王国,所以「魏」为正统,可以称为「魏朝」。而「晋」主要指的是三国灭亡后,由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王朝与后来割据在南方的半壁江山东晋王朝(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代),「南北朝」则指晋朝正式灭亡后,南北对峙形成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直到隋朝建立,统一中国南北方后,自东汉灭亡后,长达近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才算正式结束。
其五是“经营位置”,即考虑整个结构和布局,使结构恰当,主次分明,远近得体,变化中求得统一。中国历代绘画理论中谈的构图规律,疏密、参羡、藏露、虚实、呼应、简繁、明暗、曲直、层次以及宾主关系等,既是画论,更是造园的理论根据。如画家画远山则无脚,远树无根,远舟见帆而不见船身,这种简繁的方法,既是画理,也是造园之理。园林中的每个景点,犹如一幅连续而不同的画面深远而有层次,“常倚曲阑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这都是藏露、虚实、呼应等在园林建筑中的应用,宜掩则掩,宜屏则屏,宜敞则敞,宜隔则隔,抓住精华,俗者屏之,使得咫尺空间,颇能得深意。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第一,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黄河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秦汉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规模的战乱多发生在北方并且时间持续很长,使得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则相对稳定,使得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这样南北经济开始趋于平衡,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开始改变。
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

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 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 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 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事实上,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 远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故史称为“八王之乱”。
二、东晋(317年~420年,都城建康,即今江苏南京)
1、东晋的建立 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廷,为晋元帝,史称东晋。
东晋是门阀士族政治,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这一历史 时期又称东晋十六国。
东晋与之前的东吴以及其后的宋、齐、梁、陈,合称为六 朝,六朝都城都是南京,因此,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
2、重要事件——淝水之战(383年)
“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事实上五胡远 不止五个游牧民族,而是指西晋末年各乱华胡人的代表。他们在华北地区建立 的国家达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响力 的有五胡十六国。后北方被前秦统一,中国呈现出前南北朝特征。
这一时期,由于政局动荡,大量百姓与世族南迁。
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 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西晋元气 大伤,使之后的中原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即五胡乱华时期。
(2)五胡乱华(304年到439年)
五胡乱华的时间一般从304年成汉政权和刘氏政权建立开始算起,一直到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这一时期,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 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与南方政权对峙的时期。
基业。孙权,生于公元 182 年,从小就善于骑射,文武双全,跟随 父亲兄长一起打天下。十五岁时,孙策就让孙权担任阳羡县长(也就 是如今的江苏宜兴),可谓是年少有成。公元 200年,也就是孙权十 八岁那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掌事,做会稽太守,开始了他统 领江东的生涯。
三国两晋南北朝部分

苻柳还曾多次打败东晋和南燕的军队, 扩大了前秦的疆域。
苻柳在政治上也有一定的成就,他推 行了多项改革,包括加强中央集权、 推行均田制等。
司马昭
司马昭是晋朝的开国皇帝,他在 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
推行均田制、整顿吏治等。
司马昭在政治上也有很高的成就, 他建立了晋朝的官僚制度,加强
了中央集权。
司马昭在军事上也有很大的成就, 他曾多次打败东吴和蜀汉的军队,
04
魏晋南北朝重要人物
宇文护
宇文护是北周的开国元勋,也 是西魏和北周的权臣。他曾多 次废立皇帝,掌握实权。
宇文护在政治上推行均田制, 加强中央集权,使北周成为当 时最强大的国家。
宇文护在军事上也有很高的成 就,他曾多次打败北齐和南陈 的军队,扩大了北周的疆域。
苻柳
苻柳是前秦的将领,他曾率领军队攻 占了大片领土,为前秦统一北方做出 了重要贡献。
三国鼎立的形成
三国鼎立是指魏、蜀、吴三个 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 面各自独立发展,形成了相对 稳定的政治格局。
三国鼎立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历 史上的分裂时期,虽然国家分 裂,但各国的政治、经济、文 化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和进步。
三国鼎立时期,各国之间的竞 争和战争不断,但同时也存在 和平交往和贸易往来,促进了 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统一了全国。
THANK YOU
感谢聆听
三国两晋南北朝部分
目
CONTENCT
录
• 三国时期 • 两晋时期 • 南北朝时期 • 魏晋南北朝重要人物
01
三国时期
曹操的崛起
曹操在东汉末年通过政治和军事手段逐渐崛起,占 据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建立了曹魏政权。
曹操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推行屯田制、整顿户籍 和税收制度等,为曹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魏是受汉朝皇帝的禅让,为正统,而在西晋建立前,曹魏已先于263年灭了蜀汉,两年后司马炎篡魏自立改国号“晋”。
所以魏和晋是一个根基,实力也最雄厚,简称魏晋。
加上后来动荡不安的南北朝,就是所谓的“魏晋南北朝”。
它是几个朝代统称的复合词,虽然只有五个字,但其中所包括的朝代或国家。
汉代立国400年后,皇室衰微,中国内部分崩离析,出现了以魏为首的三国鼎立,两晋争权,周边的许多游牧民族也乘虚而入,先后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十多个小王朝。
这使得公元3世纪至6世纪的中国处于空前混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
由于曹魏受汉室禅让,在三国时代及后世被肯定为中原王朝,而「蜀」、「吴」两国为该时代的附属割据王国,所以「魏」为正统,可以称为「魏朝」。
而「晋」主要指的是三国灭亡后,由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王朝与后来割据在南方的半壁江山东晋王朝(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代),「南北朝」则指晋朝正式灭亡后,南北对峙形成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直到隋朝建立,统一中国南北方后,自东汉灭亡后,长达近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才算正式结束。
除了魏晋南北朝一词外,也有以「六朝」来指称这个时期的用法,六朝指的是孙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几个朝代的时间基本上与魏晋南北朝相当,它的特点是这六个朝代都立国于江东地区,而且国都都在建康。
匈奴人刘渊建立汉政权(后改国号曰赵,史称前赵),公元316年,刘渊族子刘曜攻占长安,俘晋愍帝,西晋亡国,共历四帝、52年,北方从此进入所谓的「五胡十六国」时代。
五胡十六国,自公元304年刘渊称王起,北方各民族纷纷建立起各霸一方的王国,直到公元386年被鲜卑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为止,共历135年。
在此期间,共有六个民族各自建立王国,包括.运、匈奴、鲜卑、氐、羌、羯;这些王国的统治区域分布在北方和四川一带,共计有成汉(巴氐人李氏)、夏(匈奴赫连氏)、前赵(匈奴刘氏)、后赵(羯族石氏)、前秦(氏族付氏)、后秦(羌族姚氏)、西秦(鲜卑族乞伏氏)、前燕(鲜卑族慕容氏)、后燕(鲜卑族慕容氏)、南燕(鲜卑族慕容氏)、北燕(汉族冯氏)、前凉(汉族张氏)、后凉(氏族吕氏)、西凉(汉族李氏)、南凉(鲜卑族秃发氏)、北凉(匈奴族沮渠氏)等十六国。
三国两晋南北朝

客观上的 积极作用
② 民族关系上,士族士大夫在推动北方各 民族关系上, 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 思想、科技文化上,士族生活优裕, 思想、科技文化上,士族生活优裕, 有条件从事文化事业
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其人 改革官制上,孝文帝依照魏晋设置三师、 改革官制上,孝文帝依照魏晋设置三师、 改革主要内容 三公、尚书、中书、四征、 三公、尚书、中书、四征、四镇和九卿等中 1、迁都 ;地方上设刺史、郡设太守, 央的文武官吏; 央的文武官吏 地方上设刺史、郡设太守, 且设县令,杜绝了官姓家族的发展, 且设县令,杜绝了官姓家族的发展,是一项 惩制官吏腐败的良好措施。 惩制官吏腐败的良好措施。在这项改革措施 禁止胡语、 3、禁止胡语、胡服 ,整肃了官僚 治绩”的好坏为标准, 中,以“治绩”的好坏为标准 4、改鲜卑姓为汉姓 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此外, 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此外,还取消王宫 贵族世袭所设假爵位。 贵族世袭所设假爵位。 5、禁止同族通婚
五胡十六国
(304年~439年) 304年~439年
匈奴
羯
鲜卑
氐
羌
汉
前 北 夏 后 前 后 南 南 西 前 后 成 后 前 北 西 赵 凉 赵 燕 燕 燕 凉 秦 秦 凉 汉 秦 凉 燕 凉 · 巴 氐
魏晋南北朝社会特征
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阶级矛盾、 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阶级矛盾、民族 矛盾错综复杂。 矛盾错综复杂。 民族融合扩大,五胡内迁,汉化与胡化共存。 民族融合扩大,五胡内迁,汉化与胡化共存。 门阀士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占优势, 门阀士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占优势,形 门阀制度。南朝以后,寒门兴起,士族衰落。 成门阀制度。南朝以后,寒门兴起,士族衰落。 区域经济发展,屯田制和均田制盛行。 区域经济发展,屯田制和均田制盛行。 思想文化多元化:玄学流行, 思想文化多元化:玄学流行, 道教广泛传播, 佛、道教广泛传播,文学艺术 发展。 发展。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速记清单】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统编版2024)

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部编版2024)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清单】本阶段时间界限为 220 年到 589 年,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 内迁、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继两汉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一个大分裂时期,期间也有过短暂的统一 ,也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 史时期: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
1.分裂中的统一因素: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南方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等都为 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历史阶段特征:政权分立、民族交融。
(分裂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民族融合成为这一历史时期 的另一特征)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由统一走向分裂,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元素。
统一是历史的主流。
一次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两条线索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个政权 魏、蜀、吴。
三大战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四大人物曹操、刘备、孙权、北魏孝文帝。
(时空定位把握脉络)【单元概述】01 单元概览(总览全局高屋建瓴)【单元时空】【阶段特征】(阶段发展特征鲜明)(1 )政治:这一时期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政权交替频繁,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权分立最长的时期,民族交融加强;(2 )经济: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民大批南迁,促进江南经济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3 )民族关系: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民族差异减少,认同感增多,出现了各民族大交融的盛况,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4 )科技文化:多元文化汇聚,科技成就突出,佛教盛行,文艺大放光彩。
新旧教材对比变化2024 版新教材原版本单元课题单元课题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 课三国鼎立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 课三国鼎立第17 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7 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8 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第18 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第19 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19 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第20 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第20 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第四单元:内容聚焦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充满战争、分裂和民族交融的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知识梳理

三国两晋南北朝知识梳理
1. 三国时期:公元220年-280年
- 三国分别是魏、蜀、吴三个政权
- 曹操、刘备、孙权为三国的代表人物
- 著名的战役有赤壁之战、汉中之战等
2. 两晋时期:公元265年-420年
- 两晋分别是晋朝、东晋两个政权
- 晋朝建立于西晋亡后的南北朝时期
- 代表人物有司马炎、王导、桓温等
3.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589年
-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期,南朝政权有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朝政权有北魏、东魏、西魏、北周、北齐五个朝代
- 北朝政权位于华北地区,南朝政权位于江南地区
- 南北朝时期的代表人物有萧衍、高僧法起、萧统等。
魏晋南北朝简述

魏晋南北朝简述魏晋南北朝的近400年,国家和民族繁多,首先给出魏晋南北朝的年谱,以备大致对照。
曹魏:220-266晋朝:266-420西晋:266-316东晋:317-420,十六国:304-439南北朝:420-589南朝:宋420-479、齐479-502、梁502-557、陈557-589北朝:北魏386-534、西魏535-557、东魏534-550、北周557-581、北齐550-577魏晋南北朝(220-589),全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基本分裂的时期。
以前读过台湾大家柏杨先生的《魏晋南北朝》和国内著名学者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对这段动乱不迭混乱割据的历史有些基本的了解。
实事求是的说,本人很讨厌这段历史,因为这段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任职只看出身,不看才具,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并最后导致了著名的“永嘉之乱”。
想当初,魏武帝曹操,任人唯贤,唯才是举,魏国蒸蒸日上,是三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而到其子魏文帝曹丕的时候,为了篡汉自立,采用九品中正制以获取士族的支持,从而开创了一个非常恶劣的时代。
后来经过野心家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等几代的经营,司马家族取代曹魏,建立晋朝,史称西晋,定都洛阳。
晋武帝司马炎带头生活奢侈荒淫无度,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西晋淫奢之风弥漫,从著名的“王恺与石崇斗富”就可知道,这样的时代是多么的不可救药。
司马炎死了以后,白痴皇帝惠帝司马衷继位,该公无处理朝政的能力,大权落到其妻子皇后贾南风的手中。
此女凶狠恶毒妖孽宫廷,直接导致司马宗室的“八王之乱”。
司马宗室从宫廷之内杀到宫廷之外,伤亡几十万人,中央和地方的军队损失殆尽,致使西晋朝廷再也没有力量遏制周边少数民族的反弹。
从此,一个混乱不堪的“五胡十六国”时代开始了,这五个少数民族是匈奴、鲜卑、羯、氐、羌,一个个粉墨登场,你方唱罢我登场。
这期间出现了十六个割据政权,如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胡夏、成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三国鼎立 1)、赤壁之战(时间) 2)、三国鼎立(时间、 人物、 都城)
1)、赤壁之战 (东汉末年)
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刘备与孙权 联盟,共同抵抗曹操。曹操的大军与刘备、孙 权的联军在赤壁展开决战。曹军来自北方,不 习水战。孙刘联军采用火攻的方法,大败曹军。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
北魏孝文帝(鲜卑族)改革意义: 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加速了北方民族 融合的步伐;也促进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是:
•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大分裂、大动荡、大融合) (与春秋战国时期类似:大变革、大动荡)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段以分裂对峙为主的时期。 促进了北方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流和民族 的融合。为避战乱,北方人民开始大规模向南 迁移。
221年,刘 备 在成都称帝, 国号都建业。
“品”
主要内容:①迁都洛阳 ③改穿汉服
3)北魏孝文帝(鲜卑族)改革
②改用汉语 ④改姓汉姓
⑤与汉族联姻
⑥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⑦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 国, 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北魏孝文帝是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它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2)、三国鼎立
国名 建立 时间 建立 者 都城 统治区域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长江以北的北方地区 (黄河中下游)
益州(四川),荆州 (湖北湖南)部分地 区(四川)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吴
222年
孙权
建业 江东地区(长江下游 (南京) 的江南一带)
220年,曹丕自 称帝,国号魏, 定都洛阳。
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