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选第四章 多方探索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史学

合集下载

【常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

【常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
A.顾恺之B.胡昭C.王羲之D.锺繇
22.下图是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
A.源于自然灾害
B.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C.阻碍民族交融
D.推动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3.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说:“当时(北魏)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汉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较轻,所谓有教无类是也。” 请再结合以下图片,说出这些材料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C.南北朝时期
D.元朝时期
5.迁都阳后,北魏孝文帝亲自到鲁城(今山东曲单)祭祀孔子,封孔氏后人为官,并让兖州刺史修复孔子墓,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统一黄河流域
B.开发江南经济
C.笼络守旧势力
D.学习先进文化
6.此战的胜利者东晋王朝虽无力恢复全中国的统治权,但却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此战”指的是
10.A
解析: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
曹操死后,220年,他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建立魏国。因此A对曹操的说法不正确但符合题意。实行屯田、统一北方、招揽人才,都是曹操所为,故BC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A。
11.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推行汉化政策,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实施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等政策。“胡人汉服”现象说明了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方面相互交融,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所以①②③符合题意;“胡人汉服”现象说明了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方面相互交融,不是北方少数民族有穿汉族服装的喜好,④不符合题意。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东晋、南朝政权更替历史,知道东晋、南朝统治对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知道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表现。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魏晋南北朝地图了解朝代更替历史,提高读图、识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南北人民共同开发江南,认识人民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认识维护和平的重要。

教学重难点重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表现。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视频配乐诗朗诵《忆江南》]白居易的这首《忆江南》把江南地区的美景描写得淋漓尽致,今天,江南比北方发达,而在古代却是江南落后于北方,江南地区是怎样开发的?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到江南,感受古代江南的变化。

我们先来了解东晋的历史。

【内容探究】一、东晋的兴亡师:西晋的统治阶级腐朽不堪,在晋惠帝时出现“八王之乱”,西晋统治者对内迁的少数民族也采取压迫政策,最终激起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

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西晋的统治就此结束。

第二年,东晋建立。

师:阅读课本第89页“东晋的兴亡”的相关内容,思考:第一,东晋是如何建立的?第二,如何理解“王与马,共天下”?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1)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2)司马睿和南下的北方山东大地主王导交往密切,他当皇帝,得益于王导为首的南北大地主的拥戴。

司马睿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导的堂兄王敦。

王氏其他子弟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重用。

司马睿举行即位大典时,居然邀请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多媒体展示《东晋形势图》师:阅读课本第90页的“相关史事”中“闻鸡起舞”的故事。

并讲解:东晋建立之后,中原地区已沦丧于胡人之手。

虽然皇室及大多世族只想偏安江南,然爱国将士每每以北伐中原、恢复失土为己任。

故东晋建立后,进行了多次北伐,先后有祖逖、刘裕等人的行动,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设计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权分立时间最长的时期。

从总体看,连年战乱给社会生产造成了巨大破坏。

相比北方的动乱,南方相对安定,随着北方人口、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移入,江南地区得到大力开发。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绘制示意图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东晋、南朝政权的更替,使其理解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学习目标1.识读《东晋形势图(382年)》,了解东晋、南朝政权的更替,提高读图、识图能力。

2.知道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表现。

3.认识到人民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重点难点重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史料研读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文物三国两晋南北朝史》(书目)。

2.影视作品:《中国通史》(纪录片)。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教师首先出示南京六朝博物馆大厅悬挂的条幅图片及博物馆展出文物的图片,接着讲述“六朝”的历史。

这个博物馆里展出的青瓷器、陶俑、建筑构件、石刻、书画等大量珍贵文物及大型排水设施遗迹,反映了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巨大变化,并提问什么原因促成了这种变化,引发学生思考。

二、预习检查1.说说东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2.什么是“王与马,共天下”?3.说说南朝的起止时间及名称由来。

4.说说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三、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播放诗朗诵《忆江南》的视频。

教师过渡:白居易的这首《忆江南》,把江南地区的美景描写得淋漓尽致。

如今的江南比北方发达,但在古代,江南一开始是落后于北方的,江南地区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什么原因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8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去探寻那一段历史。

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文 措施 迁都 迁都洛阳
帝 改
推行 汉化
改说汉语;改穿汉服;改用汉姓;鼓励与汉族联姻。
革 性质 封建性质改革
影响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民 表现 生产生活、政治、民族关系、文化、民族心理
族 大 交 融
意义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 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石器时代:原始社会
(打制石器磨制石器)
(统一多民族国家
春 战 的建立和巩固) 秋国
铁器时代:春秋时期、战国时期
东南 晋朝
宋齐
梁陈
(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2-重点回顾——科技与文化
数学 人物 祖冲之 朝代
南北朝
成就 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
农学 《齐民 作者 要术》 地位
贾思勰
朝代
北朝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书法 成为艺术 东汉以后,书法成为专门艺术
王羲之 时期
东晋
代表作 《兰亭集序》 特点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治上
民族关系上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时代特征/单元主题)
整体感知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 分裂 割据状态。 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推动了 民族融合 。 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成果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农业技术 领先世界,中医学已形成系统的理论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天文学、数学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D 考 面的内容。由此可知,这部书
演 A.图文并茂,艺术水平高
B.语言生动,可读性强

中国考古学 三国两晋南北朝卷

中国考古学 三国两晋南北朝卷

中国考古学三国两晋南北朝卷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众多古代文化遗产。

考古学是一门通过对物质遗存的研究来重建和理解人类历史的学科。

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得非常迅速,为我们揭示了许多古代文明的面貌。

本文将围绕中国考古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来探讨这段历史时期的考古发现以及对中国历史研究的影响。

一、三国时期的考古发现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也是著名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的背景。

在三国时期的考古发现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三国吴国的建筑遗址。

在江苏省无锡市的马山上,发现了吴国的都城遗址。

这个遗址定名为古灯山,是一处修建于三国时期的古都城。

在考古发掘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砖石遗迹、城墙、宫殿等。

这些遗迹以及出土的文物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吴国都城的重要资料。

在另一个吴国都城遗址——苏州木渎遗址,也有类似的考古发现。

木渎遗址是一处砖石建筑群,拥有完整的城墙、城门、府宅等。

考古人员在遗址内发现了大量的青瓷器物、铜器、石刻等,这些文物为我们了解吴国的社会、文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线索。

通过对三国时期的考古发现,我们可以了解到吴国的社会、城市规模以及吴国人的生活方式。

这对于研究三国时期的历史以及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人物和事件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两晋时期的考古发现两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也被称为六朝时期。

在两晋时期的考古发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晋文化的代表性建筑——东晋时期的禅宗寺庙——麓山寺。

麓山寺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佛教寺庙之一。

这个寺庙始建于东晋时期,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在考古发掘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佛像、经筒以及寺庙建筑的遗迹。

这些考古发现为我们了解两晋时期的佛教文化、建筑风格以及宗教信仰提供了重要线索。

此外,在江西省庐山上也有许多与两晋时期相关的考古发现。

庐山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同时也是两晋时期文人墨客的聚集地。

在庐山的山中山际,人们发现了很多两晋时期文人的墓葬,这些墓葬中出土了许多文物,如书画、文房四宝等。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
• 正史之中,范晔的《后汉书》首立《宦 者》、《党锢》、《列女》与《文苑》之 传;北齐魏收的《魏书》,根据佛道在社 会上广泛流行的现实,创立《释老志》。
• 4、史官设置和修史机构日趋完备
• 魏明帝时开始设置专掌修史之官,称为著 作郎。西晋惠帝时,著作郎改属秘书省, 并增置佐著作郎。
• 到北齐时修史机构有了明显的变迁,开始 设置史馆修史,以宰相领之,谓之监修国 史;下设著作郎著作佐郎,担任修史工作。
• (4)沈约与《宋书》。
• (5)常璩的《华阳国志》:记述晋代梁、 益、宁三州地区的历史,起自远古,止于 东晋穆帝永和三年。因该地区为《禹贡》 所记之梁州,且有“华阳黑水惟梁州”一 语,故以“华阳”名书。这是一部著名的 地方志书,创造性地把编年史、人物传、 地理志结合了起来。
• (6)《后汉纪》:
• 5、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 《汉书·艺文志》未把史学著作独立分类,而是附 于《六艺略·春秋经》之后 。
• 西晋荀勖“因魏《中经》,更著《新簿》”,将书 籍分为甲、乙,内、丁四部,丙部为史籍专类。 东晋李充所修《晋元帝四部书目》仍用四分之法, 又将史部由第三位进到第二位。萧梁阮孝绪的 《七录》虽用七部分类法但仍将史部紧排在经部 之后,并将史部分为十二类,《隋书·经籍志》又 以四分之法,类划图书,明文确定经、史、子、 集四部。
• 3、造纸术的不断进步,纸普遍用于书写, 为史书的大量撰写和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 的便利条件。
《隋书·经籍志》
二、史学大发展的主要表现
• 1、史书及史家数量大增 • 一是史书数量多,二是史家多 。 • 《隋书·经籍志》 :874部,165518
卷。 • 2、出现了不少高质量的史书。 • 二十四史中五部成书于这一时期。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_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_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氾胜之《氾胜之
②南朝祖冲之②,北把方圆经周济率的精恢确复到小数点第七位, 书》、北魏贾思
创 ③制北《魏大郦道明元历③④》,宗民。写教族出交文了往化《的和水传交经播融注,》丰,富是了一中部华综民族文勰 元 书《》化朝齐、王民明祯要朝《术徐》光农、
合性地理学著作。
启《农政全书》
书法 ①曹魏:钟繇—楷书鼻祖;胡昭—擅长隶书;
艺术“② ③飘北东魏晋若::浮王碑刻羲云字之—体,书,矫圣苍劲—厚《重兰,亭粗集犷序雄》浑;。 若惊龙” 绘画 ①发展趋势:宗教画—山水画—人物画
艺术 ②代表人物: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天下第一行书”
石窟
艺术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四大石窟:山西 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 窟、甘肃天水麦 积山石窟、甘肃 敦煌莫高窟
利工程、蜀锦行销三国、吴国的造船业发达)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C
贰:知识梳理
考点 03 西晋与东晋的兴衰
建立
西
统一
280年,灭吴,统一了全国。(魏灭 蜀—晋灭魏—晋灭吴)
晋 衰落 晋惠帝时发生“八王之乱”,历时16年,
西晋从此衰落。
灭亡 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了西晋。
D.海外贸易拓展
主要原因:北人南迁
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 安定的社会环境优越的自然条件 政府政策的支持人民的辛勤努力 先进的生产技术
贰:知识梳理
考点 05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
科学 技术
①北朝贾思勰《齐两民晋要南术北》朝,时我期国文现化存发最展早的的原因四大农书:西汉
一部完整的农①书江;南经济的开发
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国鼎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PPT课件

《三国鼎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PPT课件

官渡之战后形势图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结束分裂局面,消除军阀割据,使国家统一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的志在哪里? 一 统 天 下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刘璋据长江上游益州地区暗刘璋据长江上游益州地区暗刘表据长江中游荆州地区死后外戚夺刘表据长江中游荆州地区死后外戚夺孙权继父兄事业据长江中下游扬州地区孙权继父兄事业据长江中下游扬州地区南方势力分布图长江上长江上下游三州地下游三州地三顾茅庐刘璋据长江上游益州地区暗刘璋据长江上游益州地区暗刘表据长江中游荆州地区死后外戚夺刘表据长江中游荆州地区死后外戚夺孙权继父兄事业据长江中下游扬州地区孙权继父兄事业据长江中下游扬州地区南方势力分布图长江上长江上下游三州地下游三州地兵败投奔刘表208二赤壁之战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结果作用曹操和孙刘联军曹操和孙刘联军以少胜多以少胜多曹操失败曹操失败208208年年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
兵败投奔刘表
孙权继父兄事 业据长江中下 游扬州地区
曹 刘

208年
刘 刘
赤壁 大孙战、刘联军 孙
二、赤壁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208年 曹操和孙刘联军
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
结果
曹操失败
作用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
赤壁之战曹操战败的原因?
孙刘联军 1.组成联军,战略得当 2.采用火攻,战术得当 3.利用气候,地理条件
任何为失败找借口的人虽然他的心灵上得到了安慰,但是他将永远的拥有失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史籍,还有许多不讲究体例、规范的杂记、故事,随手记载、随事命篇,在史志目录的归类中也出入纷乱。例如晋郭颁《魏 晋世语》10卷、晋孔愉《晋咸和咸康故事》4卷、《晋故事》43卷、《晋宋 旧事》135卷等等。这些撰述,为后代史籍多样化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七)史注、史论与史评的发展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篇虽然仅为单篇之文,但在史评的 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与影响。
(八)史考著述的超前出现
《晋书》卷八十二《司马彪传》载:‚初,谯 周以司马迁《史记》书周秦以上,或採俗语百 家之言,不专据正经。周于是作《古史考》二 十五篇,皆凭旧典以纠迁之谬误。彪复以周为 未尽善也,条《古史考》中凡百二十二事为不 当,多据《汲冢纪年》之义,亦行于世。‛ 谯周《古史考》、司马彪之作,皆为历史考据 著述. 晋刘宝撰有《汉书驳议》二卷、南朝姚察撰有 《定汉书疑》二卷,虽然皆佚失不传,无法考 知其详,但依书名判断,很可能均是考史专书。
自北魏孝文帝另设起居令史、著作郎等史官编撰史书而不掌 管起居注,起居注与撰著本朝史分途,但撰著本朝史和前代史 却未分立,乃由著作郎等史官纂修,这与南朝的史职分途有所 不同。

北魏的许多史学举措,影响很大,北齐直接承 袭其体制,对修史机构出现‚史馆‛、‚史阁‛ 的非正式的称呼,又出现有‚监国史‛的设立。 官方修纂史书亦斐然有成。北周除了史官名称为 著作上士、下士外,记史、修史事务大致一样。 十六国特别是北朝少数民族的官方史学,源自 仿从汉族政权的官方记史、修史活动,但在与本 民族政治、文化的磨合中,也做出一些新的探索, 因而具有与南朝不同的特点。隋唐史学的发展, 汲取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史学的许多因素,促成 了古代史学的进一步繁荣与成熟。
《晋书·职官志》记载:‚魏明帝太和中,诏置著作郎,于是始有其官,隶中书 省。‛ 吴国也设立了专职史官,称‚左国史‛、‚右国史‛。 《三国志·后主传》:‚国不置史,注记无官……诸葛亮虽达于为政,凡此之类, 犹有未周焉。‛ 晋朝亦设置著作郎为史官,晋惠帝时著作郎改隶秘书省,增设佐著作郎。 南朝史官制度同于晋代,佐著作郎改称著作佐郎。宋文帝时立儒学、玄学、史学、 文学等四学,以何承天主持史学。 南齐、梁、陈还曾设过‚修史学士‛之职 。 南朝各代,皆开展修史活动。

中国传统的史学文化具备博大的包容性能,许多民 族都可以从华夏历史传说或历史著述中找到本族的衔 接口,促进各族由历史认同到祖先认同,因而形成凝 聚力,导致全面的文化认同与民族融合。
五、历史编纂学上的探索
(一)几项史书体例与史学方法的讨论
1、关于断代史的断限问题 2、关于修史条例的问题 3、关于史书撰写的繁简 4、编年体与纪传体的比较问题
三、史学发展中的矛盾、冲突与磨合
(一)汉人政权内史学发展中的矛盾 (二)各少数民族政权史学建设中的矛盾冲突与磨合 史书可使统治者的功业垂于后世,可使许多人物青史留名, 也可使撰史立言传世,不仅具有很强的社会功能,而且具有极 大的文化魅力,在这种政治功能与文化魅力的吸引下,在私修 史与前代或他国之史的启示下,在私家和他国撰述可能曲解、 误记的压力之下,一个存在年时较长的民族政权,会或早或迟 地意识到建立官方史学机制的必要性。因此,北朝少数民族统 治者在较为发达的华夏文化面前,逐步接受内地传统史学价值 观的进程是必不可免的。 十六国与初始时期的北魏政权,虽与内地传统的史学求真 观念存在矛盾甚或冲突,但不可能最终废止史学,因为少数民 族政权的统治者,一旦了解官方史学记述业绩的功能,都会引 为重视。
(四)通史著述的尝试与地方史志及地理书的撰写
《通史》:梁武帝倡导,吴均等编纂,‚起三皇,讫南齐‛ 。梁武帝曾说: ‚我造通史,此书若成,众史可废。‛(《梁书》卷三五《萧子显传》) 此书据称撰成620卷,一说480卷,基本是抄略了已有的史籍,价值不大。 《科录》:北魏宗室元晖撰,上起伏羲,下至于晋,达270卷。这是一部分 类叙事的通史,佚失。 《历帝图》:北魏张彝撰,起伏羲,终晋末,共五卷,实际类似于按年代 排列的历史大事记,是一个历史知识的普及之书。 《世谱》:北周明帝组织文官80多人采摭众书编纂 ,‚自羲农以来讫于 魏末‛,500卷。 《通史要略》:陈顾野王撰100卷。 《华夷帝王世纪》:杨晔撰,30卷。 《正史削繁》:阮孝绪撰 ,94卷。
地方史志、地理书也是此时期数量较多的书籍,《隋书·经 籍志》将之皆著录于史部,称为‚地理之记‛。三国至南北朝 时期,此类书籍知书名者有几十种,若计入唐初即已佚失失名 之书,则应达到200种左右。
这一时期的地方史志、地理书撰述形态复杂多样, 有偏于一时一地、单项内容,也有结构完整、内容 丰富者,有记述繁华内地,也有记述偏僻地区,乃 至外国. 如释法显《佛国记》等。 更出现一些大部帙撰述或地理书汇编,如晋挚虞 《畿服经》170卷. 陆澄《地理书》汇集此类书籍160种,后任昉又增入 84种,编纂成《地记》252卷。 这些史籍,至今留存者甚少,可言者有《华阳国 志》、《洛阳伽蓝记》、《佛国记》等。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虽然在历史编纂学上的探索留 下许多当时没有解决的问题,但其意义不可忽视。 促进了对史学理论与方法论的思考,是史学探索提 升的理论性层次。 梁刘勰《文心雕龙》有《史传》专篇,简要总结史 学发展、评论史书,提出不少理论性认识,与这种 探索的背景息息相关,唐代刘知幾史学理论著作《 史通》,也承袭了此时史学上种种探索的成果。

四、传统史学对民族大融合的关键作用
(一)文化是古代中国民族凝聚力的核心 自匈奴族刘渊称汉王始,便追溯自己的先祖到刘邦,说自己是刘氏皇族 的后裔,尊奉汉朝为正统。称自己建立刘汉是‚绍修三祖(汉高祖、汉文 帝、汉武帝)之业‛。 匈奴族的赫连勃勃‚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国称大夏‛,他雄心勃 勃地自称‚朕大禹之后‛,要‚复大禹之业‛。 前秦政权的氐族,谓自己是有扈氏的后代。而建立后秦的羌人姚氏,则 认为是有虞氏即虞舜的后裔。 鲜卑族自称是黄帝之苗裔,北魏拓跋族统治者也声称自己是黄帝的后裔。 道武帝拓跋珪定都平城之时,便议定‚以国家继黄帝之后‛ 。 高句丽族的北燕王慕容云‚自云高阳氏之苗裔‛,‚高阳氏‛即颛顼, 黄帝之孙。 鲜卑宇文氏自称炎帝神农氏之后,其政权命名为‚周‛,是表示继承周 朝大统。
鲜卑族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后燕和南燕政权,皆设置史官并 且实际进行了记史、修史活动。鲜卑族南凉秃发部君主乌孤 ‚初定霸基(按约387年),欲造国纪‛ 。 成汉李雄政权(賨族又称巴氐族),《晋书·李雄载记》记 述,李雄‚兴学校,置史官,听览之暇,手不释卷‛。
鲜卑拓跋部北魏政权, ‚初称制即有史臣,杂取他官, 不恒厥职‛,后来即于秘书省置著作局,著作郎二人、著 作佐郎四人。 魏孝文帝太和十四年(490),下令‚置起居令史,每 行幸讌会,则在御左右,记录帝言及宾客酬对。后别置修 起居注二人,多以余官兼掌‛。次年春,又分置左右史官。 孝文帝‚尝从容谓史官曰:直书时事,无讳国恶。人君威 福自己,史复不书,将何所惧?‛ 这是第一次明确地规 定‚起居注‛应为当时当地、如实地记录人君言论与行动。

(五)人物传记与族谱编纂的繁兴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独立成书的人物传记如雨后春笋, 仅《隋书·经籍志》著录者就有上百种。人物传记的撰写呈现 出多种类的形式。 单个一人的 ‚别传‛,例如《荀彧别传》、《孙资别传》、 《曹瞒传》 。 同类人物的合传,例如《高士传》、《良吏传》、《竹林 七贤传》。 同一家族的人物合传,如《裴氏家传》、《庾氏家传》、 《褚氏家传》。 一个地区著名人物的合传,如《益部耆旧传》、《襄阳耆 旧传》、《会稽先贤传》。 这些传记史籍无一完整留存着,但不少零散内容保存于 《三国志注》等书的征引之中。
第四章 多方探索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史学
(一)史学蓬勃发展 (二)编年体史书的编纂 按时间顺序记载史事的编年体史籍,是一种依照客 观历史之自然状态进行编纂的方式,具有线索明晰、 易于掌握的显著优点。 袁宏《后汉纪》30卷,是这个时期唯一完整留存至 今的编年体史著。
(三)断代纪传史的撰述 断代纪传史有班固《汉书》的成功范例,三 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也数量剧增,而且形成体例 上的一些新特点。 断代纪传史留存至今者远多于编年史,计有 范晔《后汉书》以及司马彪《续汉书》八志、 陈寿《三国志》、沈约《宋书》、萧子显《南 齐书》、魏收《魏书》,编纂意旨和编纂体例, 各有特点,展示了各自的史学探索。
史书的注释之作可简称‚史注‛,这种史籍卓有特色的发 展,是此时期史学的新景象之一。三国以后,注经之作迅速增 加的同时,史注也发展繁荣,出现了多种杰作。




1、韦昭《国语注》 2、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是经学上的名著 3、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4、郦道元《水经注》40卷.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历史论断与史学评论(简称 ‚史论‛、‚史评‛)在汉代的基础上发展迅速,还 偶有史论或史评的专书出现,如晋徐众《三国评》3 卷、晋何琦《论三国志》9卷、梁王涛《三国志序评》 3卷等。这些史籍皆佚 。

二、各个政权官方的史学建设
在史学著述多方探索的同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个政权 官方的史学建设,也在积极的探索中向前发展,为后来官方记 史、修史的制度化与规范化准备了充足的条件。少数民族政权 的官方史学建设,在整个古代文化史上,对中国的历史发展具 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一)三国、两晋和南朝政权的史学建设
(二)十六国与北朝官方史学的建树
匈奴族政权刘聪之时,有‚公师彧以太中大夫领左国史,撰其 国君臣纪传‛;‚领左国史公师彧撰《高祖本纪》(即刘渊)及 功臣传二十人,甚得良史之体‛。这是古代少数民族政权首见记 载的史官建置与官方修史活动。 后赵石勒(羯族)称王之后,即命任播、崔浚为‚史学祭酒‛, 后来设佐著作郎等史官。撰《上党国记》、《大将军起居注》等。 氐族前秦苻坚政权设‚著作郎‛等史官之职,赵渊、车敬、 梁熙、韦谭记录起居注等史书。




编年体优点: 1、便于表现历史事迹的时间顺 序。 2、便于表明历史事件之间的关 系。 3、可以避免叙述重复。 缺点: 1、不能连续叙述历史事件的全 部情况。‚一事隔越数年。‛ 2、难以记载年月不明或不能编 年的历史事迹,如经济文化有的 不好编年。 3、易于偏重政治事件,忽略经 济文化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