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

合集下载

中国美术史—魏晋南北朝美术

中国美术史—魏晋南北朝美术

14
• 龙门宾阳中洞主佛 北魏
15
16
响堂山佛像 北魏
四、佛教建筑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北魏
17
第三节 人物画的新发展
牵牛 甘肃嘉峪关6号墓壁画 西晋
18
绘画艺术
• 著名画家:这一时期人物画仍是主流,出现了以生活为题材的人物、 肖像画,风格手法上更加注重传神;山水画呈现出独立的趋势;花 鸟画艺术出现萌芽;宗教特别是佛教题材的绘画占有较大比重。
3、 顾恺之:东晋最伟大的一位画家,早期绘画理论家。创作以道释、人物、肖像为主,兼能山水、禽鸟。所作线 条以连绵不断的、悠缓自然的形式体现出节奏感,线条的力度略有控制,正如“春蚕吐丝”一样,他将战国 以来形成的“高古游丝描”发展到完美无缺的境地。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传·任智 图》。时人称顾恺之为三绝—画绝、文觉和痴绝。其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
4. 王微:《叙画》也是有关早期山水画的重要文献。文中阐明了山水画写生的方法, 主张不照抄自然和追求形貌的真实,要经过提炼、概括,表现景物的内在精神,特 别是景与情的联系:“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
32
二、书法艺术
• 魏晋南北朝时期,篆、隶、草、楷、行各种书体经过前代繁衍都已成熟,并各自形成体 系。孕育了钟繇、王羲之这样伟大的书法家,产生了一批不朽的杰作,形成中国书法史 上的黄金时代。
1. 钟繇: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擅长各种书体,尤以楷书见长。其楷书笔法 遒媚,结构朴茂,开创了有隶入楷的新貌,因此被奉为“正书之祖”。与王羲之并称 “钟王”。书法特点字形扁方,行笔古朴厚重,结字舒朗,笔画富有意趣。临摹本《宣 示表》、《荐季直表》。
2.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擅长各种书体,尤其是楷、行、草,其楷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 劲键,草书浓纤折衷。对王羲之的书法历来评价很高,后世尊他为“书圣”,并与其子 王献之合称为“二王”。小楷代表作有《乐毅论》、《东方画赞》,草书有《十七帖》, 行书有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以及《孔侍中帖》等。

国美术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2010

国美术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2010

国美术史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2010-11-08 16:48一、概述总体把握本期美术发展概貌。

汉朝结束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分裂的时代。

北方有曹操、曹丕建立的魏国,四川有刘备的蜀国,南方有孙权的吴国,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三国时代。

三国的时间并不长,大约前后五十年左右,司马炎又统一了中国,改国号为晋。

司马炎建立的晋朝,后来因为被北方几个少数民族联合进攻而灭亡了。

但是,晋朝残余的力量迁到南方,定都金陵(南京),在历史上称为东晋。

东晋时期,北方被许多外来的少数民族占据(十六国到北朝),汉族的文化大都被破坏。

许多原来住在北方的汉人,避难到南方。

他们保有传统的文化,重视教育,也产生了很多优秀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

从东晋开始,汉人在南方建立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南朝)。

文化的形式和北方有了很大的差距。

一、人物画的新发展时代新风的开拓者曹不兴、卫协;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画家陆探微,刘宋时期杰出画家,创造了“秀骨清像”的绘画形象。

张僧繇,萧梁时期代表画家,造型为“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的疏体。

曹仲达,北齐画家,创造了“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的“曹衣出水”的形象与风格。

杨子华,北齐宫廷画家,在表现当时题材的人物画和贵族生活的风俗画上有很大的成就。

人物品藻与传神写照——顾恺之和南朝人物画,顾恺之绘画理论“迁想妙得”,代表作《洛神赋》、《女史箴》、《烈女图》。

顾恺之的艺术成就与代表作品顾恺之(约346~407)是东晋画家,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江苏)人。

出身高门贵族。

多才艺,工诗赋,尤精绘画。

善画肖像、历史人物、道释、禽兽、山水等。

顾恺之人物画强调传神、注重点睛。

“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他认为人物形体的美丑对于绘画不是最重要的,而传神的关键是描绘眼睛。

顾恺之绘画笔迹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悠缓自然,将战国以来形成的高古游丝描发展到完美境地。

顾恺之善用睿智的眼光来审查题材和人物性格,在绘画中加以提炼,故其画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耐人寻味。

第四章__魏晋南北朝美术

第四章__魏晋南北朝美术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2
谢赫的《画品》
第二节
画学论著
谢赫是南齐前后的画家,理论家,以时装人物和肖像画为题材进行创作,但主要贡 献在绘画理论发面。他的《画品》是古代第一部对绘画作品、作者进行品评的理论 文章。《画品》中提出了绘画的社会功能以及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即“六法”: 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 传移模写。“六法”的提出是古代长期绘画实践和理论探讨的具有总结意义的完整 认识,在绘画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2
卫协
第二节
绘画艺术
西晋画家,他的创作多是人物、 故事以及道释题材的作品。谢赫 评价称:“古画皆略,至协始精。 六法颇为兼善,虽不备该形似, 而秒有气韵。凌跨群雄,旷代绝 笔。”卫协对六朝重气韵画风的 形成最有影响。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2
顾恺之
第二节
细劲联绵,色彩典丽、秀润。故宫博物院另藏有宋代摹本,水平稍逊,而多出樊姬、
卫女2段,亦有研究价值。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2
顾恺之-洛神赋图
第二节
绘画艺术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2
顾恺之-洛神赋图
【名称】:洛神赋图 【类别】:字画
第二节
绘画艺术
【年代】:宋
【文物原属】:原属圆明园珍品 【文物现状】: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简介】: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洛神赋图》卷,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绢本,设色,
石窟寺是在山崖上开凿出的窟洞型佛寺。自印度传入佛教后,开凿石窟的 风气在全国迅速传播开来。最早是在新疆,其次是甘肃敦煌莫高窟,创于 公元366年。以后各地石窟相继出现,其中著名的有山西大同云岗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等。这些石窟中规模最大的佛像 都由皇室或贵族、官僚出资修建,窟外还往往建有木建筑加以保护。石窟 中所保存下来的历代雕刻与绘画是我国宝贵的古代艺术珍品,其壁画、雕 刻、前廊和窟檐等方面所表现的建筑形象,是我们研究南北朝时期建筑的 重要资料。

中国美术史讲义4(魏晋南北朝部分)ppt课件

中国美术史讲义4(魏晋南北朝部分)ppt课件
佛教自西汉就开始传入中国,东汉“永平 求法”正式开始传播。
作为外来文化因素与艺术表现形式,佛教 与佛教美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与中国本土 文化发生融合、影响,最终完成中国化的 改造,取得了继续、快速发展的空间。
7
魏晋南北朝时期时代概论
美术创作题材范围扩大,人物画进一步发展, 尤其是表现士族生活面貌的现实题材作品增加, 以文学作品为题材的创作活跃,山水、花鸟画 有脱离人物画而成为独立画种的趋势
风格艺术典型代表为云冈最早开凿的昙曜 五窟造像。
54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艺术风格特点和影响:
云冈石窟主要保存了5世纪下半叶和6世纪初的 北魏佛教雕刻艺术。
地处北魏都城于一世”。
代表着北魏石窟艺术早期成就的昙曜五窟,在
移植外来佛教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同时,继承
46
魏晋时期绘画理论的建设
谢赫与“六法论”:
谢赫,南朝齐梁之间人,著有《画品》(《古 画品录》),是一部较为系统完整的绘画品评 专著。
《画品》对魏晋以来的27位画家进行评价,其 中对于品评绘画的标准对后世影响深远。
“六法”所指: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 形、随类赋采、经营位置、传模移写。
42
山西 大同 北魏 司马 金龙 墓漆 画屏

43
44
魏晋时期绘画理论的建设
宗炳、王微的山水画理论:
宗炳:刘宋时期画家、绘画理论家,字少文, 南阳人。
著有《画山水序》,提出“含道映物”、 “澄怀味像”、“畅神”等观点。
提出人与山水审美的关系:“圣人含道映物,
贤者澄怀味像”;山水与山水画的关系:
27
28
29
30
南朝绘画
张僧繇:萧梁时期,吴(今苏州)人。擅 画人物、山水、走兽,尤擅画道释人物画。

中国美术史第4讲 魏晋南北朝美术2PPT课件

中国美术史第4讲 魏晋南北朝美术2PPT课件
5
尸毗王本生图 敦煌254窟 壁画 北魏
6
鹿王本生图 敦煌257窟 壁画 北魏
7
萨埵那本生图 敦煌428窟 壁画 北周
8
狩猎图 敦煌249窟 壁画 西魏
9
六、雕塑 1、雕塑家 戴逵 戴顒
10
2、佛教雕塑
敦煌275窟主佛 敦煌莫高窟
彩塑 高334 十六国
11
敦煌259窟佛像 敦煌莫高窟 彩塑 北魏
宁懋石室 洛阳北邙山出土 石刻 北魏
1
孝子棺局部 美国纳尔逊美术馆 石刻 北魏
2
孝子棺局部 美国纳尔逊美术馆 石刻 北魏
3
四、谢赫《古画品录》 绘画功能:明劝戒,著升沉,千载
寂寥,披图可见 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
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4
五、石窟壁画 以克孜尔石窟、敦煌莫
高窟代表,内容有说法、佛 传故事、佛本生故事等。
37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38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39
高22.4 569年
26
金铜二佛并坐像 东京根津美术馆 高23.5 489年
27
2、陵墓雕刻
石狮 南京甘家巷梁萧景墓 石刻 高350,长380 南朝
28
天禄 南京陈文帝永宁陵 石刻 高300,长311 南朝
29
铜俑 湖南津孽龙岗晋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 高26 东晋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在我国,自魏晋、十六国、南北朝始凿的石窟有15处, 其中最有名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以下四个石窟群: ①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②甘肃敦煌石窟 ③山西大同 云冈石窟 ④河南龙门石窟
《牛橛造像记》(龙门二十品之一)
中国美术史 | 魏晋南北朝美术 | 中外美术史
35
2、石窟与寺观中的宗教雕塑 云冈石窟造像
中国美术史 | 魏晋南北朝美术 | 中外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 | 魏晋南北朝美术 | 中外美术史
2
○ 绘画艺术
一、卷轴画: 1、著名画家--曹不兴、卫协、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曹仲达 2、绘画理论--《论画》、《古画品录》 、《画山水序》、《叙画》 等。
风格: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 笔法:春蚕吐丝、紧劲连绵 造型样式:曹衣出水 表现技法上:1、顾恺之、陆探微”“笔迹周密”的密体;2、张僧繇 “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的疏体
18
壁画 一、壁画: 佛教壁画、墓室壁画 1、佛教壁画---- 包括石窟壁画、寺庙壁画 2、墓室壁画---- 包括墓室壁画、拼镶砖画
中国美术史 | 魏晋南北朝美术 | 中外美术史
19
○ 绘画艺术 壁画 1、佛教石窟壁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帝王的提倡,佛教传播十分迅速,随之而来的大量 寺院的兴建和石窟造像的流行,使佛教壁画逐渐成为绘画艺术的主流。
“六法”:
①气韵生动;表现的目的,即人物画要以表现出对象的精神 状态与性格特征为目的 ②骨法用笔;指作为表现手段的“笔墨”的效果,例如线条的运动感、节奏感和装饰性等 ③应物象形;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形 ④随类赋彩;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色 ⑤经营位置;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构图 ⑥传移模写:学习绘画艺术的方法——临摹
47
○ 工艺美术
中国美术史 | 魏晋南北朝美术 | 中外美术史

(整理)第四章魏晋南北朝美术.ppt

(整理)第四章魏晋南北朝美术.ppt

时代简介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时Hale Waihona Puke 代简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美术发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和过渡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 美术自身的各个方面都有划时代意义的进步。
魏晋南北朝玄学兴起并成为显学,实质上是自战国、秦汉以来各种哲学思想对世界本 质探求的继续和深入。经过战国秦汉以来的哲学思辩,中国的思维模式已实际上成为一种 无本体终极的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兴盛,除了动乱时代人之心灵慰济的需要,另外也是 玄学思维模式作用的必然结果。玄学的“有”“无”之间的思维模式从原理上消除了不同 思想、不同哲学之间身份认同上的障碍——“万物皆自有无之间”。
4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1 第一节 绘画艺术
曹不兴
三国吴人,是最早享有盛誉的一位画家。传说他画屏风是 落墨为蝇,使孙权误以为真,说明他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和 能力。 曹不兴是文献记载中知名最早的佛像画家。佛教在东汉时 候传入中国,但主要在中原地区,到三国时,由僧人支谦 和康僧会先后传入江南。相传康僧会远游至吴,孙权为之 建造建初寺,并令之设像行道。曹不兴看到西方佛像,便 据以绘之,由此,佛像便盛传天下。这是中国佛像绘画最 早的作品,曹不兴也成为我国最早的佛像画家。三国时期 的绘画,因政治动荡、社会混乱而没有取得更大的成就。 绘画内容在此时亦是由礼教宣传过渡到宗教宣传的时期。 画家也由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转移到长江流域。曹不兴之 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画家渐渐多了起来。其画人物衣服 布纹疏朗,有“曹衣出水”之称。
7
顾恺之-女史箴图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1 第一节 绘画艺术
8
9
顾恺之-女史箴图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工艺美术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

工艺美术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

1.瓷器
青瓷 黑瓷 白瓷

青瓷羊 三国
青瓷羊(局部)
东晋
青釉堆塑谷仓 三国
双系盘口壶 晋
青瓷莲花尊 南朝
青瓷莲花尊 南朝梁
青瓷莲花尊
青瓷莲花尊
青瓷兽形尊 西晋
青釉褐斑四系壶 东晋
狮形烛台 西晋
卧狮形烛台 西晋
青瓷双系鸡首壶 晋
青釉褐斑羊头壶 六朝
德清窑黑釉鸡头壶 西晋
二.陶瓷工艺
陶器:用普通粘土作原料,成型后经8001000℃高温烧成的器皿。坯体不透明,有 微孔,具有吸水性,叩之声音不清。陶器 分为细陶和粗陶,多数不施釉或施低温釉。 瓷器:以瓷土或瓷石为原料,在12001300℃高温下烧结,质地坚硬致密,基本 不吸水,叩之清脆,有金石之声,胎呈白 色,透光性好,表面施有高温下烧成的玻 璃质釉,胎釉结合紧密。
龙门石窟
宾阳洞
“竹林七贤”画像砖 南朝
竹林七贤

魏末晋初,文坛中的代表人物阮 籍、嵇康、阮咸、山涛、向秀、五戎、 刘伶七人,在腐败黑暗的现实面前, 不仅理想破灭,自身安全也无保障。 每当苦闷之时,就相约畅饮,然后带 上琴、棋、书、画和食物,躲进山后 竹林,抚琴吟诗,借酒浇愁,暂时忘 却人间烦恼,人称“竹林七贤”。
中国工艺美术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工艺美术
一.概况

三国、两晋、南北朝,前后近四百年间, 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战乱的一个时代。三 国、两晋、南北朝在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史 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转折期,起着承上启 下的重要作用。这一时期出现的一些新的时 代特征,影响着工艺美术的面貌和发展,主 要体现在: 1.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融合 2.各民族文化艺术的交流融合 3.工艺美术装饰纹样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
填空
1.曹不兴是(吴)国画家,画屏风有(点墨成蝇)之说,善画(佛像),画大象有(心敏手运,须臾立成)之说。

2.西晋卫协的绘画趋向(精细)和注意(风范气韵)的追求。

3.陆探微的人物画创(秀骨清相)的形象,他是(五)世纪后最有影响的画家,善画(宗教画)(名士肖像画)(风俗故事画),系(刘宋)时期的画家。

4.张僧繇yáo绘画用笔风格是(疏体线描),“笔才一二,象以应焉”,创佛教艺术中的(张家祥),吸收外来画法(南京一乘寺的凹凸花),活跃于(肖梁)时期。

5.曹仲达来自中亚曹国,是(北齐)时期的画家,善画梵像,宗教艺术中创(曹家祥),“其体稠叠而衣纹紧窄”被称为(曹衣出水)。

6.谢赫是(南齐)前后的画家,著有(画品录),谢赫提出绘画的作用是(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见)。

六法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模移写)。

7.戴逵是与(顾恺之)同一时期的画家赫雕塑家,他是首创(中国是佛像)的雕塑家。

8.戴逵把(脱胎漆器)的工艺技术运用于雕塑方面,创造了(夹纻zhù)形象,克服了造型尺寸增大而重量加重的矛盾。

9.(洛神赋图)取材于曹植的诗篇。

10.提出以形写神的画家是(顾恺之)。

11.西晋有最高水平的画家是(卫协)。

12.人物画创秀骨清相的画家是(陆探微)。

13.被称为“笔才一二,象以应焉”的画家是(张僧繇)。

14.佛教画创“曹衣出水”的画家是(曹仲达)。

15.六法处于(谢赫)。

16.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出土的(七贤图)画像砖,刻画魏晋之际的(竹林七贤)
17.江苏丹阳南朝墓出土的(羽人戏龙)等画像砖。

18.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屏风漆画)中的(孝子列女)在题材上与顾恺之的《女史箴
第9页
图》《列女仁智图》相似。

19.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云岗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三大石窟。

20.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县城东之四十里(鸣沙山)的断崖上,自符秦建元二年,公元(336)年,沙门(乐僔)开窟后,前后经历1000余年。

21.莫高窟现存壁画(四万五千余平方米)。

22.云岗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

23.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二十五里的(龙门),又名(伊阙)。

24.云岗石窟现存(53)个洞窟,最早开凿的一批石窟称为(昙曜五窟)。

25.云岗石窟现存最大的佛像市在(第二十窟)。

26.魏体书的十九品选自(古阳洞)。

27.龙门石窟刻有(帝后礼佛国)的洞窟市(宾阳中洞)。

28.敦煌壁画与(雕塑)(建筑)结合为有机的整体。

壁画按题材内容可分为(佛本生故事画)(佛传故事画)(经变故事画)(佛,菩萨像)(供养人)(装饰图案)
选择
1.顾恺之的作品《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画家有(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曹不兴、卫协、张墨、曹仲达、谢赫、戴逵、肖绎yì、杨子华、宗炳)。

3.谢赫在《画品录》中提出绘画的作用(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寥寥,披图可见)。

4.顾恺之人物画传神的方法有:
(!)特别注重眼神的刻画,提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2)借助人物细节来传神,画裴楷,脸上加三毫。

(3)用环境背景衬托表现人物性格,画谢幼舆,安置之丘壑中。

(4)借助人物之间的关系巧妙处理人物情思,如《洛神赋图》、
5.顾恺之的绘画理论著作有《魏晋盛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

6.莫高窟北朝时期的佛本生故事画有《尸毗pí王本生图》《萨陲那太子本生图》《须达那本生图》《鹿王本生图》《得眼林故事图》《狩猎图》《五百强盗成佛图》。

7.北魏时期开凿得石窟遍及北方各地,其中最为著名的和重要者为(云岗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其次有(永靖炳灵寺石窟)(巩县石窟)(义县万佛峡)等,北齐时期开凿的有(南北响堂山石窟)和(天龙山石窟)。

第10页
简答题:
1.卫协在绘画发展史上的意义?!
卫协是西晋时期具有最高水平的画家,南齐谢赫在《画品录》中说“古画皆略,至协始精”。

即古代的画都很精略简率,到了卫协绘画开始精细,所以说卫协在绘画发展史上有划时代的影响。

2.顾恺之的人物画的创作特点及方法?!
顾恺之是东晋画家,理论家,他人物画的特点是:明确提出传神的重要性,把传神的得失作为绘画优劣的标准。

方法:
①特别重视眼神的刻画,提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②借助人物细节传神,画裴楷,脸上加三毫。

③用环境背景衬托表现人物性格,画谢幼舆,安置之丘壑中“
④借助人物之间的关系巧妙处理人物情思,如《洛神赋图》
3.顾恺之的绘画理论著作机器主要观点?
顾恺之是东晋画家,理论家,其理论著作有《魏晋盛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等三篇著作。

其中主要观点:(1)以形写神(2)悟对神通(3)迁想妙得。

都是针对人物画创作提出的,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4.陆探微的绘画特点?
答:是刘宋时期的画家,善宗教画,名士肖像画,风俗故事画,创秀骨清相的瘦削型形象,是五世纪后最有影响的画家,被谢赫成为一品画家。

5.张僧繇的绘画特点?
活跃于肖梁时期,有较高的写实能力(“画龙点睛,写王子像,对之如面”)的传说,在传统画法上吸收外来画法的南京一乘寺的凹凸花,提炼概括的疏体线描“笔才一二,像以应焉”,创佛教艺术中的张家祥,为吴道子出现前影响最大的画家
6.什么是曹衣出水?
答:曹仲达善画梵像,宗教艺术中创曹家祥,其体稠叠面而衣纹紧窄,被称为“曹衣出水”。

7.谢赫“六法”的内容及意义?
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模移写。

意义:六法的提出是古代长期绘画实践和理论探讨的具有总结意义的完整认识,在绘画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8.《画品录》及其意义?
《画品录》首先提出绘画的目的和六法,即绘画的政治功能是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见。

把汉魏以来品评人物的风气应用于绘画评论,将曹不兴以来的二十七位画家分为六品,分别评述各家长短。

《画品录》的六法和采用史实与理论相结合的体例,对古代美术史论著述有着巨大的影响。

第11页
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美术发展的特点?
(1)宗教美术(特别是佛教美术)随着宗教的传布而发展,呈现空前的高峰,出现了敦煌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以及麦积山,炳灵寺规模宏伟的壁画和雕塑,以文学作品为内容的绘画行兴盛起来,山水画开始萌芽,绘画表现领域进一步扩大。

(2)美术作品仍以工匠为主,各民族美术的交流使美术技法得到了丰富,士大夫阶级进入了绘画专业队伍。

(3)美术表现技巧的进一步发展,多种绘画风格出现。

(4)绘画领域中的评述和理论总结开始出现,顾恺之,谢赫在美术理论上的成就。

10.简介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位于敦煌城东南四十里之鸣沙山的断崖上,自符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沙门东僔开窟后,至唐时极盛,五代宋元继续开凿或改建,前后经历一千余年,至今仍保存从十六国后期至元代洞窟492个,彩塑千余座,壁画四万五千余平方米,唐宋木构窟岩五座。

11.莫高窟北朝壁画特点?
北朝战乱频繁,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各族人民起义浪潮此起彼伏,当时壁画描绘佛前生“舍己为众生”的故事,宣扬苦修,忍耐,逆来顺受,终成正果,以次来麻醉人民,达到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尸毗pí王本生,萨陲那太子本生,须达那本生皆通过荒诞故事宣扬不择对象的施舍一切而终成正果的思想,然而妻儿离散弱肉强食正是当时人民普遍之遭遇,本生图则以宗教的形式和消极的态度进行了颠倒的虚幻的反映。

12.简介云岗石窟?
答:云岗石窟位于山西大同西郊约十五公里之五洲山的南崖,前临五洲山,现存洞窟53个,共计佛龛一千一百多个,大小造像五万一千多躯,西区第十六至二十窟,世称“昙曜五窟”,为云岗最早开凿的一批石窟。

13.云岗石窟造像的特点?
答:主要造像为三世佛,本尊(或坐或立)形体高大,占据窟内大部分空间,壁面大都遍雕千佛。

14.研究佛教美术的意义?
答:佛教美术的繁盛是这一时期美术领域中的突出现象,美术的重大成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表现为佛教美术的成就。

研究佛教美术在我国古代传播演变的社会、阶级、思想根源,探讨佛教美术反映现实,表达思想的特点,我们要分析佛教美术所包含的封建、宗教、迷信的糟粕和民主性的精华,批判的给佛教美术以科学的总结,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规律,吸取有益于我们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作品题:
1.《女史箴图》:(隋朝临摹)根据西晋张华《女史箴》分段绘画,宣扬宫廷妇女道德规范,但作品刻画了宫廷妇女的生活状况及精神面貌,线描优美流畅,具有春蚕吐丝的特色,表现了对用笔技巧和美感的追求。

2.《洛神赋图》:(宋临摹)取材曹植的诗篇,描绘富有浪漫色彩的爱情悲剧,连环故事的构图和洛神含情脉脉若往若还的创造。

第12页
第12页
名词解释
昙曜五窟:西区第十六至二是窟,世称“昙曜五窟”为云岗最早开凿的一批石窟。

论述题
顾恺之绘画创作特点及意义?
1.答:顾恺之在技法上创高古游丝描,具有春蚕吐丝的特色,表现了对笔墨技巧的追求,而且他是理论著述作品最早的画家,在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对后代颇有影响,代表着当时绘画达到的新高度,主要作品有《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

第1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