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工艺美术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工艺美术

青釉龙柄鸡头壶(南朝)
第五十九页
南朝 越窑青釉莲瓣纹鸡首壶
第六十页
东晋青釉褐斑羊头壶,
第六十一页
第六十二页
青釉双龙柄鸡首壶
泰州博物馆
青瓷莲花尊
C.莲花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艺术性的造型,设 计别致,意匠新颖。
尊体以腹为中心,下部 塑饰向上的莲花瓣,上部塑 饰向下的莲花瓣。又名仰复 莲花瓷尊。
第六十三页
黄釉贴花莲瓣纹尊(北齐) 高20厘米,口径11厘米,山 西省寿阳县出土,山西省博物 馆藏
第四十一页
东晋婺窑双复系盘口壶
第四十二页
婺州窑瓷器装饰简朴,均为刻划花纹,风格文雅大方。产品造型上与 越窑类似,但婺州窑有自己独特的造型。如三国时的人形互联,三圆柱形 足水盂,西晋时雕贻龙纹盘口瓶等。瓷器特征: (1)三国时期的胎普遍呈浅灰色,断面较粗,没有完全烧结;西晋以后,一部 分产品改用含铁量较高的红色粘土作坯,胎色泛红。 (2)三国时期釉色一般呈淡青色,也有呈青灰或青中泛黄的。釉层厚薄不匀,
虎头罐、扁壶、圈足唾盂、三足盘、平底盘、长方形多格盘、镂 孔香熏、熊形或兔形水注;
冥器,有谷仓罐、羊形器、神兽尊、熊形尊、灶、犀牛形镇 墓兽、鸡笼、狗舍、猪圈、男女俑、部族家丁形象等瓷塑。
第五十页
西晋对比汉、三国
西晋青瓷的胎质比汉、三国制品细腻,体薄精巧,颜色浅灰。
装饰方法流行在器物上印出一条不宽的装饰带,内印、刻 细小斜方格纹、菱形纹、联珠纹,或粘贴范印的铺首;在器物 上捏塑鸡、羊、虎、龙(多在器物的柄上);在香熏等器物上有 楼孔装饰。
第三十六页
第三十七页
②浙江窑系分布:越窑(曹娥江地区)、瓯窑(东部瓯江地区)、 婺窑(衢地区)、德清窑(北部东苕溪地区 黑瓷产地)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第一章原始社会工艺美术石器时代的美术是我国工艺美术的起源和萌芽时期。
这时期美术的明显特征是艺术与实用的结合。
从距今约8000年前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磨制石器和陶器为标志的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陶器、玉器、纺织品以及骨牙器、漆器制作日渐发达,工艺美术的大幕也就此拉开。
按陶质来分有红陶、灰陶、白陶和黑陶,著名的彩陶往往属于泥质红陶。
工艺美术讲究装饰和造型,原始陶器的装饰之美集中体现于彩陶,造型之美突出表现于黑陶。
彩陶和黑陶是新石器时代最灿烂的美术创造。
彩陶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然后入窑烧制。
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达到美化装饰效果。
这样的陶器通称彩陶。
彩陶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装饰纹样上,黄河流域是中国彩陶最发达的地区,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为其代表。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制作发达,其彩陶数量之众,装饰之丰富均令新石器时代其他文化的彩陶无法比肩,中国彩陶艺术至此达到顶峰。
代表作品:舞蹈纹彩陶盆黑陶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碳而成的。
黑陶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制作工艺和造型上,以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为代表。
以轮制技术烧成的薄胎蛋壳黑陶以器形别致,工艺精巧而著称。
陶质细腻、器胎极薄,陶色纯黑,表面打磨精细,漆黑光亮。
大多素面,有的器物表面饰以凹凸弦纹或纤细的镂孔花纹。
著名的蛋壳黑陶高柄杯出现在晚期。
由于这种陶器胎薄如蛋壳,最薄处仅为0.2-0.5毫米,人们还习称之为“蛋壳陶”。
蛋壳陶代表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
红山文化1935年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遗址。
年代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前3000年。
分布在内蒙古东部、辽宁西部、河北北部一带。
这里出土了已知最早的玉龙。
原始社会工艺美术的启示和影响:1、功能和美观的统一2、技术对艺术的制约3、形式法则的创造4、经济原则的发明5、原始工艺美术不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工艺美术史—6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陶瓷工艺 第三节 画像砖 第四节 染织工艺 第四节 金属工艺 第四节 漆器工艺
概述
汉代后的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长期分裂战乱的时代,社会经 济、文化遭到严重的摧残和破坏,我们把这一时期简称为六朝。 1、这一时期工艺美术中最有突出成就的是瓷器的完成,它替代了铜器而制作出 各种生活器皿。
龙虎镜
兽形生肖镜
新疆克孜尔石窟
克孜zī尔石窟位于新疆拜城,现有洞窟236个,其中有70余窟壁画保存完 好。石窟壁画内容以佛本生故事、因缘故事和佛传故事为主。壁画风格具有鲜 明的西域特色。
新 疆 克 孜 尔 石 窟 壁 画
新 疆 克 孜 尔 石 窟 壁 画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 窟麦积山位于甘肃 省天水市东南约35 公里处 。山峰的西 南面为悬崖峭壁, 石窟就开凿在峭壁 上,有的距山基二 三十米,有的达七 八十米。在如此陡 峻的悬崖上开凿成 百上千的洞窟和佛 像,在我国的石窟 中是罕见的。
金属工艺
1、在金属工艺中,一般日用器皿都被青瓷所代替,唯有铜镜尚有特色。 2、浙江绍兴的铜镜,多采用浮雕的手法,表现立体的效果,题材多为人神车马、神 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等。
漆器工艺
1、由于战争混乱,这一时期的漆器已不如汉代那样发达。同时,由于 陶瓷生产发展 很快,许多生活用品都可以用陶瓷代替,因此漆器的生产就相对减少。但漆器制作 技术方面仍是向前发展的。 2、漆器工艺:夹纻造像、斑漆、绿沉漆。
莲花和忍冬: 莲花和忍冬是我国古代装饰中最早见到的花草纹样。从商周到 六朝以前是以动 物纹为题材的装饰阶段,唐代以后则是以植物纹为题材的装饰阶段,而六朝时期则 是一个重要的过度时期。 这也反映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也随之 在发展和变化, 人们的审美逐渐摆脱宗教和神话思想的束缚,、以自然花草为欣赏对象,获得了思 想上的解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工艺美术——《中国工艺美术史》笔记及真题详解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艺美术——《中国⼯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工艺美术一、概说1.背景(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个⻓期混战的时代,社会经济、⽂化遭受到严重的摧残和破坏。
(2)这⼀时期是⼀个社会⼤动荡的时期,各⺠族⼈⺠四处迁徙,增加了相互交融的机会,促进了⼿⼯技艺的发展。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战争频繁,⼤量⼈⼝和⼯业技术⼒量不断向南转移,促进了南⽅的开拓和发展,改变了⻓期以北⽅为⼯艺美术⽣产中⼼的局⾯,⼯艺美术⽣产的重点,开始从北⽅转向南⽅。
2.⼯艺发展的表现(1)⼿⼯业⼯⼈已具有⼀定程度的独⽴和⾃由。
促进了⼯艺品种的发展。
(2)北⽅战争频繁,促进了南⽅的开拓和发展,⼯艺美术⽣产的重点从北⽅转向南⽅。
(3)佛教的流⾏,促进和扩⼤了国内外的交往。
(4)印度僧⼈和⻄域⼯匠为⼯艺⽂化带来了新的成分。
我国吸收并加以消化,创造出了新的⻛格。
二、陶瓷工艺⼈们在陶器制作的⻓期⽣产实践中,致⼒于胎料的精选,窑的改进和⽕度的掌握,把陶器制作得更精致,质地更坚硬细密,以提⾼实⽤性能和外观的纯洁度,因⽽产⽣了瓷器。
1.⻘瓷(1)陶和瓷的区别:①原料不同,陶器⽤黏⼟;瓷器⽤瓷⼟。
②烧窑⽕候温度不同,陶器较低,800℃左右;瓷器较⾼,12000℃左右。
③物理特性不同,陶器质地松脆,有微孔;瓷器质地致密、坚实、不漏⽔,敲击有⾦属声。
(2)产地及其系统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瓷产地,主要是以浙江地区为中⼼。
浙江地区的瓷窑,⼤体上可以分为四个系统。
①曹娥江地区的越窑。
品种繁多,制作精美,是六朝⻘瓷中的翘秀。
②东部瓯江地区的瓯窑。
瓯窑制品的含铁量较越窑低,胎⾊较⽩⽽釉呈淡⻘⾊。
③⻄部⾦、衢地区的婺窑。
婺窑制品含铁量较⾼,故胎⾊泛红,为了取得较好的⾊彩效果,运⽤了化妆⼟。
④北部东苕溪地区的德清窑。
烧制⻘瓷、⿊瓷。
(3)⻘瓷的造型①盘⼝壶。
⿎腹,细颈,⼝呈盘形,因此得名(如图6-1所示)。
②鸡头壶。
是具有时代特⾊的⼀种壶式。
它在盘⼝壶的基础上,肩的⼀⾯加饰⼀个鸡头,另⼀⾯安置把⼿,上接盘⼝(如图6-2所示)。
《大学美术鉴赏》气韵生动——三国两晋南北朝美术

所谓摹本,就是后人根据原来的底本描摹而成的作品。尽管这样,由于
这些摹本都是由唐宋时期的人绘制,它们还是比较忠实地反映出原作
的面貌。
《女史箴图卷》
顾恺之的另一件名作《洛神赋图》,则不再有道德说教的意味,反是平 添了不少哀婉动人的浪漫情愫。《洛神赋》曹植的一篇文章,描写他 在洛水河边,看到美丽的洛神,与之产生爱慕之情,但终因人神有别,不得 不含恨离别的故事。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至5世纪的古印度。其基本教义认为,一切幻象皆 空,人世终究是痛苦的,人只有消灭自己的各种欲望,才能跳出永无休止 的生死轮回,达到澄明的涅之境。佛教在汉明帝时期传入我国。最初 ,它是与道教含混地糅杂在一起的,填充中国人对于永生乐土的想象 。
到公元7世纪,中国已成为以佛教为主的国家,数以千计的寺院遍布全国 。石窟寺尤其表现出人们对新宗教的热忱。艺术家在洞窟石壁上雕刻 、绘制了大量令人惊叹的造像和壁画。
面对以伦理纲常为基础的儒家秩序越来越趋向于只剩下陈腐造作、虚 伪拘泥的形式。这种精神接近于老、庄的道家思想,将外表的潇洒飘 逸、清俊通脱与内在的智慧、忧伤相结合。这在中国历史上被誉为魏 晋风度。
这里介绍的东晋砖画——《竹林七贤 与荣启期》, 表现了当时风流名士的 典型形象。“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 的七位文人,他们是:阮籍、嵇康、王 戎、山涛、向秀、刘伶、阮咸。
它保存了大约一千年的绘画资料,真不愧 为“艺术的宝库”。其早期壁画主要描绘 佛祖释迦牟尼的前生如何忍辱牺牲、舍己 为人的故事。其中一幅画面非常美丽,它 描述的是鹿王的故事。
二、名士风流
动荡、混乱的时代,有些人信仰宗教,而有些人则寻求自我的解放。尤 其是那些受过良好教养的文士,经历了从东汉末期开始的党锢之争,又 遭遇了政权更迭带来的杀戮猜忌。
三国两晋南北朝美术史

5.山水画开始走向独立发展的行程,而且越来越明显地肩负起 重要的精神使命,逐步具备了充当中国传统古典文化形象表征 的精神品格。 6.花鸟画也受到称赏而在不断萌发之中,并逐步成为独立的审 美对象和绘画科目。 7.佛教题材在绘画中占有突出的位臵,许多著名画家正是在佛 教绘画中创立了成熟的风格得到公众的赞赏。 8.佛教雕塑以前所未有的宏大规模、气势和精湛的技巧而形成 一个新的雕塑艺术高峰。 9.书法艺术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产生了典范性的作品,成为以 后历代师法、尊祟的对象。 “ 10.对于绘画的深入研究,导致出现厂专门件的绘画理论著 作.表达了人们对绘画艺术的日益丰富、细微的认识. 11.陶瓷工艺美术中的青釉瓷器以其艺术上的成熟、完美而在陶 瓷史上开创了全新的发展前景,成为唐宋青瓷的先驱。
对书俑 湖南长沙出土 西晋
石麒麟 梁武帝陵前
南朝
第四节 书法
各种书法交相发展,隶书逐渐衰落,楷书趋向成熟,草书经章草 发展成今草,行书达到完美的境界,对书法艺术的审美追求已完 全成为自觉。 一、三国、西晋书法 隶书仍是官方通行书体,当时碑碣大多使用隶书。西晋禁止立碑, 墓志兴起。楷书取代隶书成为必然。 西晋:陆机《平复帖》 魏: 钟繇 二、东晋书法 东晋是行书、草书成熟期。隶书衰落,楷书兴起,章草向今草转 化。今草经王氏父子逐渐定型,达到成熟。行书经王氏父子的革 新,成为流行的一种书体。 书法家:王羲之 王献之 王珣 三、南北朝书法 此时期的碑刻是现存楷书的宝库 南朝碑刻: 龙颜碑、瘞鹤铭 北朝碑刻:比南朝更为丰富多彩 南朝书法家
仪仗图河北磁县湾漳墓
仪卫出行图 北齐 山西太原娄叡墓
运用铁线勾勒,人物力求体态、身段合理,比例适度,面部有神 韵。广泛运用色彩晕染、明暗映村和远近对比的手法,增加人们 形象的立体感和真实感。 整个画风已脱离了汉画 单调、比例失调的情况 ,出现了以形写神的 美学风范。
三国两晋南北朝工艺美术

石雕工艺制品大量表现为石窟雕刻的 石佛,以及陵墓前的各种石兽、石柱 等
著名的石窟有山西大同云岗、河南 龙门、河北响堂山、南京栖霞山等。 这些石的造像不仅数量多,而且规 模宏大,这是集体创造的艺术结品,
也是古代雕刻史上的明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石佛特征是:顶有肉髻, 花冠珠饰,袒胸、露臂、足、细腰歪身,佩珠挂 璧,立像少而坐像多。石兽多为天禄、辟邪。天 禄有角,立于墓前右方;辟邪有翼而垂舌,立于 墓前左方。石柱以南京肖景墓前的为代表。身有 校,宛如希腊殿柱。柱顶有莲瓣,上立辟邪。
画像砖
1.邓县画像砖
该墓是一座前有甬道的单室券顶砖墓,全长 9.8米。墓室及甬道均用带莲花等纹饰的花纹 砖砌成,并嵌砌模印加彩的画像砖,地面也用莲花图案小砖平铺。
2.南京“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砖画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由200 多块古墓砖组成,分为两幅,嵇康、阮籍、山涛、王戎4 人占 一幅,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4 人占一幅。人物之间以银杏、槐树、青松、垂柳、阔叶竹相隔。8 人均席地而坐,但各呈现出一种最能体现个性的姿态, 士族知识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在这块画像 砖上得到了充分地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石窟边缘常雕饰卷草花纹, 这是六朝时期流行的一种装饰纹样卷草纹 的枝干成二方连续的卷曲状,主要由叶子 组成,叶子的变化和组织丰富多样,响堂 山石窟的浮雕卷草图案是其代表。这种卷 草花纹还应用在佛光、石碑边侧,并大量 应用在敦煌的藻井图案中
感谢观看
肆 漆器工艺
夹贮
概述:
夹纻又称夹纾、挟纻。是一种古 老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作为漆 塑像的方法,先用泥塑成胎,后 用漆把麻布贴在泥胎外面;待漆 干后,反复再涂多次;最后把泥 胎取空,因此又有“脱空像”之 称,用这种方法塑像不但柔和逼
第六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工艺美术

• 南北朝的裤有小口裤和大口裤,以大口裤 为时尚,但穿大口裤行动不方便,故用三 尺长的锦带将裤管绑住,称为缚裤。
• 到晋朝裤褶就成了天子和百官都可以穿的 常服,在后魏,朝服都穿裤褶,此时,汉 族上层社会男女也都穿裤褶。南朝的裤褶, 衣袖和裤管都更宽大,即广袖褶衣、大口 裤,这种形式,又反过来影响了北方的服 装款式。
瓷釉莲花尊
第二节
漆器工艺、金属工艺、染织工艺、 家具工艺、建筑工艺、石雕工艺
• 一、漆器工艺、金属工艺
•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承袭了汉代传统的基础上,漆
器开始向多样化发展,工艺装饰手法也更加细致深。髹 漆工艺和金属工艺的制作技术有所改进、重心有所转移。 脱胎像的兴起,绿沉色漆的出现,金玉镶嵌漆器的发展, 是这个时期髹漆工艺的新贡献。六朝盛行佛教,教徒们 为了宣传教义,扩大宗教影响,开始利用夹苎工艺塑造 佛像。这一时期,漆器纹饰表现现实生活的内容增加, 各种各样的飞禽、走兽、草虫入画,舞蹈、音乐、宴会、 狩猎以及人物叙事等叙事性内容,开始较多地出现在漆 器上。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漆器的出土,比起前代显 得十分稀少,这与葬俗的改变有一定的关系。
北方民族的裤褶与裲裆
• 北方民族,泛指五胡之地的少数民族。他 们素以游牧、狩猎为生,因此其服式要便 于骑马奔跑并利于弯弓搭箭,以致使得其 服饰之便利形成一大特点。
• 春秋战国时,赵武灵王引进的胡服,即为 这种短衣长裤形式。
• 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有典型意义的服装为 裤褶与裲裆,一时随胡人入居中原,对汉 族服装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第一节 陶瓷工艺
• 1、概述
• 2、陶与瓷的区别:1)原料不同,陶器用粘土,瓷器用瓷土(又叫高岭土);2)烧制温度不同, 陶器约800度左右,瓷器约1200度左右;3)物理性质不同,陶器质地松脆,有微孔,渗水,敲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己大为增加,一些具有波斯或其他民族风格的纹样也时常见。
魏晋南北朝服装
概述
• 从公元220年曹丕代汉 • 到公元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共369年。 • 这一时期基本上是处于动乱分裂状态的,先为魏、蜀、吴
三国呈鼎立之势。后来,司马炎代魏,建立晋朝,统一全 国,史称西晋,不到四十年遂灭亡。司马睿在南方建立偏 安的晋王朝,史称东晋。在北方,有几个民族相继建立了 十几个国家,被称为十六国。东晋后,南方历宋、齐、梁、 陈四朝,统称为南朝。与此同时,鲜卑拓跋氏的北魏统一 北方,后又分裂为东魏、西魏,再分别演变为北齐、北周, 统称为北朝。最后,杨坚建立隋朝,统一全国,方结束了 南北分裂的局面。 • 这一期间,一方面因为战乱频仍,社会经济遭到相当程度 的破坏。另一方面,由于南北迁徙,民族错居,也加强了 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因此,对于服饰的发展产生了 积极的影响,初期各族服饰自承旧制,后期因相互接触而 渐趋融合
3、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全面自觉的时期,在以前,工艺美 术大多反映神秘的神鬼世界,而这个时期,人们以全新 的眼光来看待现实世界,在工艺美术出展现人类世界的 清新可爱。
4、秀骨清相:魏晋风度下的广义综合。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文化、东西文化的大
融合,为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这个时期的 工艺匠师,一方面继承秦汉以来工艺美术的优良传统, 一方面吸收各民族和外来的艺术形式,使工艺美术的各 个门类都有了新的发展,在工艺装饰手法和风格上都出 现了许多新特色。
• 履:分丝、锦、皮、麻 等质料,面上绣花、嵌 珠、描色。如陆机《织 女怨》中“足蹑(niè)刺 绣之履”。梁时沈约有 “锦履并花纹”等诗句。 新疆阿斯塔那墓中曾出 土一双方头丝履,足以 见其履式与精工。
• 其鞋头样式,有凤头、 聚云、五朵、重台、笏 头、鸠头等高头式,露 于衫裙之外,既可免前 襟挡脚,又可作为装饰, 男女都这样穿着。
认为是仪容轻慢,没有教养。但在江南一些地区,由于多 雨,木屐穿用范围可相应广泛。
汉族女子的衫、襦与华饰
• 魏晋妇女服饰多承汉制.
• 一般妇女日常所服,主要为衫、袄、襦、 裙、深衣等。
• 除大襟外还有对襟,领与袖施彩绣,腰间 系一围裳或抱腰,亦称腰采,外束丝带。
• 深衣:男子已不穿的深衣仍在妇女间流行,并有所 发展,主要变化在下摆。通常将下摆裁制成数个三
鹿角马头金冠饰 (北朝 内蒙古出土)
金铜佛坐像
鸡心形金饰 (北宋中期 南京幕府山)
错金银辕饰 (魏国)
鎏金嵌玉镶琉璃银带钩 (魏国 河南辉县 出土)
这件带钩质地为白银,器形较大 ,通体鎏金,钩身铸浮雕式的兽首 和长尾鸟。带钩的制造工艺十分精湛,采用鎏金、镶嵌、凿刻等多种 方法,将不同质地、不同色泽的材料,巧妙地配合使用,产生了绚丽 多彩的装饰效果。
北方民族的裤褶与裲裆
• 北方民族,泛指五胡之地的少数民族。他 们素以游牧、狩猎为生,因此其服式要便 于骑马奔跑并利于弯弓搭箭,以致使得其 服饰之便利形成一大特点。
• 春秋战国时,赵武灵王引进的胡服,即为 这种短衣长裤形式。
• 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有典型意义的服装为 裤褶与裲裆,一时随胡人入居中原,对汉 族服装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著名的青瓷“莲花尊”便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上下仰复两朵莲
花相对而成的造型,周身高凸而丰腴的莲花瓣纹饰,给人以奇特、雄伟、厚重之感,体现了北方 青瓷的特色。(青瓷莲花尊)
• 4、画像砖(与汉代的不同,见书130)
• 瓷熏炉
盘口壶
瓷虎子
/html/Culture/Click/2008-8/29/0882908543872298.html
第 六 章 的三 工国 艺两 美晋 术南 北 朝 时 期
要点: 陶瓷工艺; 漆器工艺; 家具工艺; 染织工艺; 金属工艺; 建筑工艺; 石雕工艺。
概述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社会状况概述
• 1、社会动荡
• 2、玄学兴起
• 3、佛教繁盛
• 4、中外文化、南北文化交流
•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文化、东西文化的大融合,为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
• 3、青瓷:由于青瓷的成熟,使陶瓷工艺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工艺领域中最值得注意的门类。南 方江浙一带的青瓷工艺最早步入成熟阶段,各种日用青瓷器皿和青瓷“明器”在南京、宜兴都有 不少遗存,其施釉均匀、明朗、雅致,独具风味。北方的青瓷虽然起步较晚,但至北朝时也渐入
佳境,尽管南北青瓷各有风貌,但是,继承传统朴素的特点,不以纹饰为主,而以造型和釉色取 长,却是这个时代青瓷工艺的共同特色。
角形,上宽下尖,层层相叠,因形似旌旗而名之曰 “髾(shǎo)”。围裳之中伸出两条或数条飘带,名 为“襳(xiān)”走起路来,随风飘起,如燕子轻舞, 煞是迷人,故有“华带飞髾”的美妙形容。
• 帔(pei):是始于晋 代,而流行于以后各 代的一种妇女衣物, 形似围巾,披在颈肩 部,交于领前,自然 垂下。《释名》云: “披之肩背,不及下 也。”庾信《美人春 日》诗曰:“步摇钗 梁动,红轮帔角斜。” 简文帝“散诞披红帔, 生情新约黄”。描绘 出其披戴后的形象, 延至后代又有所发展。
第一节 陶瓷工艺
• 1、概述
• 2、陶与瓷的区别:1)原料不同,陶器用粘土,瓷器用瓷土(又叫高岭土);2)烧制温度不同, 陶器约800度左右,瓷器约1200度左右;3)物理性质不同,陶器质地松脆,有微孔,渗水,敲击
时有沉闷的嗡嗡声;瓷器质地致密,坚实,不渗水,敲击时有铮铮的金属声。
•
由于他们都是水、火、泥的艺术和工艺,因而陶瓷不分家。
• ②纶巾:原为幅巾中一种,传说为“诸葛巾”。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曾提到“羽扇纶巾” 之服。
• ③小冠:前低后高,中空如 桥,因形小而得名,不分等 级皆可服用。
• ④高冠:继小冠流行之后兴 起,常配宽衣大袖。
• ⑤漆纱笼冠:是集巾、冠之 长而形成的一种首服,在魏 晋时期最为流行。它的制作 方法是在冠上用经纬稀疏而 轻薄的黑色丝纱,上面涂漆 水,使之高高立起,里面的 冠顶隐约可见。东晋画家顾 恺之《洛神赋图》中人物多 着漆纱笼冠。
汉族男子的衫、巾与漆纱笼冠
• 魏晋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 • 衫与袍的区别在于袍有祛(qū),而衫为宽大敞袖。
衫有单、夹二式,质料有纱、绢、布等,颜色多 喜用白,喜庆婚礼亦服白,《东宫旧事》记: “太子纳妃,有白縠(hú)、白纱、白绢衫、并紫 结缨。”看来看来,白衫不仅用作常服,也可权 当礼服。
• 由于不受衣祛限制,魏晋服装日趋宽博。一时, 上至王公名士,下及黎民百姓,均以宽衣大袖为 尚,只是耕于田间或从事重体力劳动者仍为短衣 长裤,下缠裹腿。
• 南北朝的裤有小口裤和大口裤,以大口裤 为时尚,但穿大口裤行动不方便,故用三 尺长的锦带将裤管绑住,称为缚裤。
• 到晋朝裤褶就成了天子和百官都可以穿的 常服,在后魏,朝服都穿裤褶,此时,汉 族上层社会男女也都穿裤褶。南朝的裤褶, 衣袖和裤管都更宽大,即广袖褶衣、大口 裤,这种形式,又反过来影响了北方的服 装款式。
• 二、染织工艺
• 1、蜀锦(蜀锦)
• 2、品种:丝织、丝毯、刺绣
• 3、产地、工艺特点、纹饰特点
•
在织绣方面,江南的广陵(扬州)、北方的定州和四川的成都是3大高
级织物中心。西北地区传统的毛织物、丝织品的制作也达到了很高的水
平。织物装饰纹样内容方面,传统的龙凤主体图案虽然仍然被广泛运用,
但其生动灵巧的风貌有异于浑穆古拙的汉代式样,新的花鸟、植物纹样
• 裤褶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服装,是用较粗 厚的毛布做的左衽大袖短上衣和肥管裤。
• 这种短上衣叫做“褶”,与下身穿的裤子合称 “裤褶”。
• 左衽是北方少数民族和西域胡人的衣服款式, 与汉族传统以右衽的习尚不同。
• 秦汉时期,汉族人也穿裤和短上襦,合称襦裤, 但封建贵族必于襦裤之外加穿袍裳,只有骑者、 刑徒等从事劳动的人为了行动方便,才直接把 裤露在外面,上身甚至不穿上衣。到了晋代, 受北方民族的影响,也穿起了裤褶。
上除首饰之外,还喜欢插鲜花,以图其香 气袭人。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 发式,与前代有所不同。 魏晋流行的“蔽髻”, 是一种假髻,晋成公 《蔽髻铭》曾作过专门 叙述,其髻上镶有金饰, 各有严格制度,非命妇 不得使用。普通妇女除 将本身头发挽成各种样 式外,也有戴假髻的。 不过这种假髻比较随便, 髻上的装饰也没有蔽髻 那样复杂,时称“缓鬓 倾髻”。
褒衣博带成为这一时 期的主要服饰风格, 其中尤以文人雅士最 为喜好。众所周知的 竹林七贤,不仅喜着 此装,还以蔑视朝廷、 不入仕途为潇洒超脱 之举。表现在装束上, 则是袒胸露臂,披发 跣(xiǎn)足,以示不拘 礼法。
• 除大袖衫以外,男子也着袍、襦、裤、 裙等。
• 男子首服有各种巾、冠、帽等。 • ①幅巾:更加普遍流行于士庶之间。
两 晋 南 北 朝 时 期 的 漆 器
彩绘贵族生活图漆盘
彩绘鸟兽鱼纹漆槅
朱漆“吴氏槅”
镶铜釦漆奁
彩绘季札挂剑图漆盘
彩绘季札挂剑图漆盘 局部
彩绘贵族生活图漆
屏 风 漆 画 列 女 古 贤 图
• 金银细工的兴盛,日用青铜器物的日趋衰 落,是这个时期的总趋势。在这些工艺品 中,传统装饰题材,如神话故事、历史故 事、宣扬封建礼教题材等逐渐被佛、菩萨 形象及佛国中的瑞禽、瑞兽、瑞草所取代。 特别是缠枝植物纹样和莲花纹样等更是在 工艺装饰中成为一种时尚。为中国的装饰 纹样开辟了新天地。
• 这种服式一直沿用至今,南方称马甲,北 方称背心或坎肩。也有单、夹、皮、棉等 区别,并可着于衣内或衣外。衣外者略长, 衣内者略短。
瓷熏炉
青釉堆塑谷仓罐
青釉龟形砚滴
青釉莲花尊
第二节
漆器工艺、金属工艺、染织工艺、 家具工艺、建筑工艺、石雕工艺
• 一、漆器工艺、金属工艺
•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承袭了汉代传统的基础上,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