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拓展阅读-咏雪诗欣赏
咏雪的诗句赏析

咏雪的诗句赏析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巍巍暖气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咏雪的诗句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一) 唐·李白《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赏析] 燕山一带的雪花大得像席子一样,一片一片吹落在轩辕台上。
这是李白描写雪花的名句。
燕山在今河北蓟县东南,这里泛指我国北方。
轩辕台遗址在今河北怀来县乔山上。
句中说“雪大如席”,这是高度的艺术夸张,但又不失其真实。
正如鲁迅在《漫谈“漫画”》一文中所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
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变成笑话了。
”(二)唐·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 夜深了,我知道雪下得很厚,因为经常能听到竹子折断的声音。
[赏析] 描写深夜的雪很难用视觉形象来呈现的,于是诗人把视觉改为听觉。
当然,下雪本身是没有声音的,所以诗人就通过“时闻折竹声”来表现。
在一个下着雪的深夜,彻夜难眠的`诗人不时听到外面传来竹子折断的声音,就知道雪已下了厚厚的一层,竟把许多竹子都压折了。
通过听觉来描写雪,是这两句诗的主要特点。
(三)岑参的《白雪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赏析]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
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四)韩愈的《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赏析] 这首咏早春飞雪的小诗构思新颖,独具特色,出奇制胜。
头两句写的是新年已经过去,却见不到芬芳的鲜花的影子。
早春二月,人们出门去惊奇地发现地上已长出了一点草芽。
度过漫漫寒冬的人们盼望早些见到春色,“都”正表现出人们盼春之切与毫不见春之音讯的怨怅。
“惊”字流露出看到春天即将来临时的喜悦之情。
(五)罗隐的《雪》: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赏析]瑞雪兆丰年,但对贫苦的人民说来,却成了灾难。
《咏雪》原文、译文及赏析

《咏雪》原文、译文及赏析《咏雪》这是一则千古佳话,表现了女才子谢道韫杰出的诗歌才华、对事物细致的观察和具有灵活想象力。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咏雪》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咏雪 / 咏雪联句南北朝:刘义庆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太傅大笑起来。
她就是谢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注释谢太傅:即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
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
死后追赠为太傅。
内集:家庭聚会。
儿女:子侄辈。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俄而:不久,不一会儿。
骤:急,紧。
欣然:高兴的样子。
何所似:像什么。
何,什么;似,像。
胡儿:即谢朗。
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
做过东阳太守。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未若:倒不如。
因:凭借。
即:是。
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
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赏析这是一则千古佳话,表现了女才子谢道韫杰出的诗歌才华、对事物细致的观察和具有灵活想象力。
据《晋书·王凝之妻谢氏传》及《世说新语·言语》篇载,谢安寒雪日尝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安欣然唱韵,兄子朗及兄女道韫赓歌(诗即如上),安大笑乐。
谢安所乐,在于裙钗不让须眉,侄女之诗才,更在侄子之上。
按谢朗少有文名,《世说新语·言语》篇引《续晋阳秋》称他“文义艳发”,《文学》篇引《中兴书》说他“博涉有逸才”。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咏雪》《雪》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咏雪》《雪》含答案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咏雪南北朝吴均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
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
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
雪唐代罗隐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14.(3分)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题目可知,这两首诗作都是以雪作为直接描写、吟咏对象的咏物诗。
B.吴诗通过“微风摇”“细雪下”“如雾转”等词体现出江南雪景的特点。
C.吴诗五六句对比鲜明,眼前不见杨柳的绿意,但见桂树枝头上的白雪。
D.罗诗在看似平和的叙写中流露出冷隽的讽刺,蕴含着诗人深沉的愤怒。
15.(6分)同样是写雪,两首诗的内容和情感却各不相同,请结合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14.A 15.内容:吴诗直接描写了庭院中的细雪在帘隙间、空中、阶上、桂枝头等的景象;罗诗并未直接写雪,而是借题发挥。
情感:吴诗表现诗人“不见杨柳春”的叹惋以及“相思”无人倾诉的感伤与孤独;罗诗表达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怒,流露出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这两首诗作都是以雪作为直接描写、吟咏对象的咏物诗”错误。
罗诗并未直接描写雪,且不是咏物诗。
故选A。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分析内容:《咏雪》首句写风摇庭院之树,是因树动而知风,并且知是微风,显然庭树之动不同于大风下之摇动。
次句的“细雪”与前面的“微风”相应,都具有江南雪景的特点。
“下帘隙”的“下”,正与风之微、雪之细相应,故能从竹帘缝隙中落入。
“萦空”二句写雪在空中、阶上之姿。
这里的“转”为回环飘动之意。
雪萦绕于空中如雾一样回转不定,这种状态唯“细雪”才能有。
“凝阶”与“萦空”相对,但见“萦空”,但见阶上之雪凝积如花,而不见其飘落。
这与“下帘隙”不同。
诗人立于帘下,见帘边之雪,故知从帘隙落下。
至于阶上,已为白雪凝积,则不觉其飘落。
咏雪文言文注释翻译赏析

【原文】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
撒盐空中似梅花,梅花满地尽皑皑。
【注释】1. 咏雪:以雪为题材进行吟咏。
2. 纷纷:雪花飘落的样子。
3. 所似:像什么。
4. 撒盐:比喻雪花飘落的样子。
5. 差可拟:大致可以相比。
6. 梅花:此处比喻雪花。
7. 皑皑:洁白的样子。
【翻译】雪花纷纷飘落,像什么样子呢?撒盐在空中,大致可以相比。
撒盐在空中,就像梅花一样;梅花满地,都是洁白一片。
【赏析】这首《咏雪》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雪花的美丽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首句“白雪纷纷何所似?”以疑问句的形式开头,直接将读者带入雪的意境之中。
诗人没有直接描述雪的形状,而是通过“何所似”引发读者的联想,使读者在心中自行构建出一幅雪的图画。
次句“撒盐空中差可拟”,用“撒盐”来比喻雪花的飘落,既形象又生动。
盐粒在空中飘洒,与雪花飘舞的景象相似,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第三句“撒盐空中似梅花”,将雪花与梅花相提并论,梅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坚强,这样的比喻使得雪花不仅具有了美丽的外表,还赋予了它一种高尚的品格。
最后一句“梅花满地尽皑皑”,描绘了雪花覆盖大地的景象,洁白的雪花将整个世界装扮得如同仙境一般,诗人通过这样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比喻和联想,将雪花的美妙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诗人以雪为题材,不仅描绘了自然之美,还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高洁的品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赏析这首诗时,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诗句更加生动形象。
同时,诗人在描绘雪的美丽景象时,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使读者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共鸣。
总之,《咏雪》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值得后世读者细细品味。
咏雪文言文及翻译赏析

白雪皑皑覆天地,纷纷扬扬舞晴空。
银装素裹山川秀,玉树琼花映日红。
寒风凛冽冰封地,皎洁月光照长空。
梅花傲雪迎春开,雪景如诗画图中。
译文及赏析:《咏雪》这首诗以冬季的雪景为主题,描绘了一幅雪后山川的美丽画卷。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翻译和赏析。
白雪皑皑覆天地,纷纷扬扬舞晴空。
(翻译:洁白的雪花覆盖了整个天地,纷纷扬扬地飘舞在晴朗的天空。
)赏析:首句以“白雪皑皑”形容雪的洁白无瑕,覆盖了整个世界,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壮观的氛围。
次句“纷纷扬扬舞晴空”则生动地描绘了雪花在晴朗天空中的飘舞,给人以轻盈、活泼的感觉。
银装素裹山川秀,玉树琼花映日红。
(翻译:山川被银白色的雪花覆盖,显得更加秀丽;玉树和琼花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鲜艳。
)赏析:第二句“银装素裹山川秀”通过“银装素裹”这一形象的比喻,表现了雪后山川的美丽和宁静。
第三句“玉树琼花映日红”则通过“玉树琼花”和“映日红”描绘了雪中的树木和花朵在阳光下的美丽景象,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
寒风凛冽冰封地,皎洁月光照长空。
(翻译:寒冷的北风凛冽,大地被冰雪覆盖;皎洁的月光照耀着广阔的天空。
)赏析:第四句“寒风凛冽冰封地”通过“寒风凛冽”和“冰封地”传达了冬季的严寒和雪后的寂静。
第五句“皎洁月光照长空”则描绘了夜晚雪景的宁静,月光如水,照亮了整个天空。
梅花傲雪迎春开,雪景如诗画图中。
(翻译:梅花在雪中傲然开放,迎接春天的到来;雪后的景象如同诗画中的美景。
)赏析:最后两句“梅花傲雪迎春开”以梅花作为春天的象征,展现了雪中生命的顽强和希望。
而“雪景如诗画图中”则将雪后的美景比作诗画,给人以无限遐想。
整首诗通过对雪景的描绘,展现了冬季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语言简洁而富有意境,读来令人心生向往。
咏雪古诗词意境赏析

咏雪古诗词意境赏析雪,这一自然界的奇妙景象,自古以来就引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诗兴。
在古诗词的世界里,雪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营造出了各种令人陶醉的意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的《江雪》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孤寂、清冷的画面。
在这茫茫天地间,所有的生命似乎都销声匿迹,千山万径,一片寂静。
唯有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垂钓。
那漫天飞舞的雪花,不仅渲染了环境的严寒,更烘托出了老翁内心的孤寂和超脱。
这种意境,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沉思考,以及对宁静、超脱境界的追求。
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则是另一番景象。
诗人以奇妙的想象,将纷纷扬扬的雪花比作春风中盛开的梨花。
这一比喻,瞬间让寒冷的雪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夜之间,大地被装点得银装素裹,那枝头的积雪,就像洁白的梨花般娇艳动人。
这里的雪,不再是冰冷的,而是充满了惊喜和美好的,展现出了诗人乐观向上的情怀。
再看韩愈的“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雪花似乎也有了人的情感,嫌弃春天来得太迟,于是纷纷扬扬穿过庭院的树木,化作飞花。
这一拟人化的描写,赋予了雪俏皮、活泼的性格,使雪景充满了灵动之美。
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春天的期盼和对自然变化的敏锐感知。
在王维的“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中,我们通过诗人的笔触,感受到了一种静谧而宏大的美。
隔着窗户听到风吹动竹子的声音,打开门,眼前是满山的积雪。
这种由听觉到视觉的转换,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体会到了那份宁静与壮美交织的意境。
刘长卿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在风雪交加的夜晚,柴门内传来犬吠声,原来是有人冒着风雪归来。
短短两句诗,营造出了一种温馨而又略带沧桑的氛围。
那风雪不仅是自然的景象,更象征着人生的艰难与坎坷,而归来之人,则让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对归宿的渴望。
卢梅坡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将雪与梅相比较,从颜色和香气的角度,巧妙地展现了雪的洁白和梅的芬芳。
《雪》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雪唐代:罗隐原文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赏析这首诗以《雪》为题,但其立意不在吟咏雪景,而是借题发挥,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怒和不满,流露出诗人对广大贫苦人民的深刻同情。
瑞雪兆丰年。
辛勤劳动的农民看到飘飘瑞雪而产生丰年的联想与期望,是很自然的。
但眼下是在繁华的帝都长安,这“尽道丰年瑞”的声音就颇值得深思。
“尽道”二字,语含讥讽。
联系下文,可以揣知“尽道丰年瑞”者是和“贫者”不同的另一世界的人们。
这些安居深院华屋、身袭蒙茸皮裘的达官显宦、富商大贾,在酒酣饭饱、围炉取暖、观赏一天风雪的时候,正异口同声地大发瑞雪兆丰年的议论,他们也许会自命是悲天悯人、关心民生疾苦的仁者呢!正因为是此辈“尽道丰年瑞”,所以接下去的是冷冷的一问:“丰年事若何?”即使真的丰年,情况又怎样呢?这是反问,没有作答,也无须作答。
“尽道丰年瑞”者自己心里清楚。
唐代末叶,苛重的赋税和高额地租剥削,使农民无论丰歉都处于同样悲惨的境地。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
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
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
这些诗句对“事若何”作出了明确的回答。
但在这首诗里,不道破比道破更有艺术力量。
它好象当头一闷棍,打得那些“尽道丰年瑞”者哑口无言。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两句不是顺着“丰年事若何”进一步抒感慨、发议论,而是回到开头提出的雪是否为瑞的问题上来。
因为作者写这首诗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抒写对贫者虽处丰年仍不免冻馁的同情,而是向那些高谈丰年瑞者投一匕首。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好象在一旁冷冷地提醒这些人:当你们享受着山珍海味,在高楼大厦中高谈瑞雪兆丰年时,恐怕早就忘记了这帝都长安有许许多多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露宿街头的“贫者”。
他们盼不到“丰年瑞”所带来的好处,却会被你们所津津乐道的“丰年瑞”所冻死。
一夜风雪,明日长安街头会出现多少“冻死骨”啊!“为瑞不宜多”,仿佛轻描淡写,略作诙谐幽默之语,实际上这里面蕴含着深沉的愤怒和炽烈的感情。
雪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雪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雪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雪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1原文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翻译都说瑞雪兆丰年,丰年情况将如何?在长安还有许多饥寒交迫的人,即使是瑞雪,也还是不宜多下。
注释尽:全。
道:讲,说。
丰年瑞:瑞雪兆丰年。
若何:如何,怎么样。
宜:应该。
赏析这首诗以《雪》为题,但其立意不在吟咏雪景,而是借题发挥,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怒和不满,流露出诗人对广大贫苦人民的深刻同情。
瑞雪兆丰年。
辛勤劳动的农民看到飘飘瑞雪而产生丰年的联想与期望,是很自然的。
但眼下是在繁华的帝都长安,这“尽道丰年瑞”的声音就颇值得深思。
“尽道”二字,语含讥讽。
联系下文,可以揣知“尽道丰年瑞”者是和“贫者”不同的另一世界的人们。
这些安居深院华屋、身袭蒙茸皮裘的达官显宦、富商大贾,在酒酣饭饱、围炉取暖、观赏一天风雪的时候,正异口同声地大发瑞雪兆丰年的议论,他们也许会自命是悲天悯人、关心民生疾苦的仁者呢!正因为是此辈“尽道丰年瑞”,所以接下去的是冷冷的一问:“丰年事若何?”即使真的丰年,情况又怎样呢?这是反问,没有作答,也无须作答。
“尽道丰年瑞”者自己心里清楚。
唐代末叶,苛重的赋税和高额地租剥削,使农民无论丰歉都处于同样悲惨的境地。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
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
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
这些诗句对“事若何”作出了明确的回答。
但在这首诗里,不道破比道破更有艺术力量。
它好象当头一闷棍,打得那些“尽道丰年瑞”者哑口无言。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两句不是顺着“丰年事若何”进一步抒感慨、发议论,而是回到开头提出的雪是否为瑞的问题上来。
因为作者写这首诗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抒写对贫者虽处丰年仍不免冻馁的同情,而是向那些高谈丰年瑞者投一匕首。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好象在一旁冷冷地提醒这些人:当你们享受着山珍海味,在高楼大厦中高谈瑞雪兆丰年时,恐怕早就忘记了这帝都长安有许许多多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露宿街头的“贫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雪诗欣赏
郊行值雪
[北周]庾信
风云俱惨惨,原野共茫茫。
雪花开六出,冰珠映九光。
还如驱玉马,暂似猎银獐。
阵云全不动,寒山无物香。
薛君一孤白,唐侯两肃霜。
寒关日欲暮,披雪上河梁。
解析:天上的风和云都黯淡了,原野上一片茫茫。
六瓣的雪花下了起来,雪光像九光灯一样明丽,还像驱赶着玉马,又像捕猎银獐。
云形似兵阵一动也不动,寒冷的山上什么也没有。
雪又像薛君(孟尝君)的白狐裘和唐侯(春秋时的唐成公)的马一样洁白。
寒关的天色将要晚了,我迎着雪走上了桥。
诗中的比喻用得好,显示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茫茫雪原的壮美图景。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解析:这首咏雪诗别开生面,前两句写春天姗姗还迟,一个“都”字反映了诗人久盼春天的急切心情,一个“惊”字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在见到初生的草芽时那种格外欢欣的心情。
后两句诗人赋情于雪,仿佛白雪也嫌春光来迟,像落花一样飘飞,来装点春色。
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衿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解析:诗人不正面描绘夜寒雪大,而是从侧面烘托陪衬的手法,从感觉入手,从视觉入手,从听觉入手写雪,尽现雪之寒,雪之大、厚,雪之重。
短短四句诗,把夜雪描写得曲折、细致。
咏春雪
[唐]韦应物
徘徊轻雪意,似惜艳阳时。
不悟风花冷,翻令梅柳迟。
解析:春雪轻轻飘飞,好像有意徘徊流连,珍惜那艳阳高照的明媚春光似的。
它不明白自己的飞舞会让风儿花儿都感到寒冷,反倒使梅花迟开,柳树迟绿了。
全诗融情于雪,以雪抒情,别有情趣。
前两句用拟人手法,把春雪轻飘漫舞、情意绵绵
的神态描绘得活灵活现。
后两句语气婉转,由扬而抑,对春雪迟了梅柳有责备之意。
既写了初春时节乍暖还寒的时令特征,又表现了作者呼唤春光早至的迫切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