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基本状态

合集下载

气候的形成与变化

气候的形成与变化

亚洲(印度 低压 亚洲 印度)低压 印度
D
G
G
D
G
海洋( 海洋(冷)
G
陆地( 陆地(热)
G
G
G
七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低压带
亚洲高压(蒙古 亚洲高压( 西伯利亚高压) 西伯利亚高压)
D D G
G
G
陆地(冷) 陆地(
D
海洋(热) 海洋(
D
D
G
G
G
一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低压带
气流上升
多雨 干燥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极地高压带 盛行西风带 多雨 少雨 多雨 少雨 气流下沉
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带
东北信风带 极地东风带 夏季 季风区 冬季
三、气候的变化
受太阳辐射的变化、下垫面条件的改变、大气环 太阳辐射的变化、下垫面条件的改变、 流的变化等自然原因的影响 地球气候是在不断变 等自然原因的影响, 流的变化等自然原因的影响,地球气候是在不断变 化的。
1、造成地球上气候差异最基本的因素是( 造成地球上气候差异最基本的因素是( A、大气环流 B、下垫面性质
C
) D、人类活动
C、太阳辐射
2、下列各组地区的气候差异主要受什么气候因子的影响? 下列各组地区的气候差异主要受什么气候因子的影响? A、海口——哈尔滨( 海口——哈尔滨( ——哈尔滨 B、拉萨——成都 ( 拉萨—— ——成都 C、罗马——上海 ( 罗马—— ——上海 D、北京——吐鲁番( 北京——吐鲁番( ——吐鲁番 太阳辐射 ) 地势高低 ) 大气环流 ) 海陆位置 )
3、在世界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中,北侧为热带雨林气候,南侧 在世界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中,北侧为热带雨林气候, 为亚热带湿润气候,西侧为高原山地气候的气候区是( 为亚热带湿润气候,西侧为高原山地气候的气候区是( D ) A、北美洲 B、非洲 C、大洋洲 D、南美洲

12种气候特征

12种气候特征

12种气候特征
气候是地球表面长期平均的大气状态,可以通过一些气候特征来描述。

以下是12种常见的气候特征。

1. 温度:气温是描述气候最基本的一种特征。

地球不同地区的温度差别很大,有些地方趋于极寒或非常炎热。

2. 降水量:气候中的降水量指在不同地区每年降水的总量,若干年来收到的平均值。

3. 湿度:空气中云和雾的出现和蒸发率的大小都能对湿度造成影响。

不同气候区域中的湿度也会有所区别。

4. 风速:风速是指空气的流动速度,它受到气压差异及地型、海流、潮汐等因素的影响。

5. 气压:气压指大气压强,它是由大气组成气体的压强所决定的,气压的大小会影响积聚的气团产生的影响力。

6. 雾霾:雾霾是由于大气中存在的一些污染物质的作用,使得空气不太容易透明,出现的迷雾及雾状。

7. 紫外线辐射:紫外线是一种给予生命很大伤害的辐射,特别是在没有防护措施时。

8. 辐射能量:辐射能量是指辐射物质的能量传递方式,例如太阳辐射能。

9. 水循环:水循环是由大气中水的蒸发、降水、地下水以及海洋生物的作用而形成的。

10. 植被覆盖度:植被覆盖度指地表植被覆盖的比例或面积,它会对气候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1. 冰川面积:地球的圆盘上有大量的冰功能,它们对气候的形成和演变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2. 地形:地形指地球表面各处的地貌类型和海拔高度,应考虑它对气氛的影响。

例如,高原地区往往温度低且通风性差。

以上这些气候特征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地球不同地区天气的变化规律,以及调节大气状态的机理,从而更好地掌握变化趋势。

常见的气候类型有哪些

常见的气候类型有哪些

常见的气候类型有哪些常见的气候类型有哪些气候类型即地区的自然条件,一般因为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地势和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常见的气候类型有哪些,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常见的气候类型有哪些11、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太阳辐射年变化小,并由于太阳在一年内的春分、秋分前后两次通过天顶,所以气象要素的年变化都具有双峰型的特点。

天气单调。

全年受赤道海洋气团控制,风力微弱,季相无变化,基本每日上午闷热晴朗,接着积云越积越厚,午后则暴雨倾盆,雨后天气稍凉,第二天又复如此。

2、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

年雨量700~1000毫米,多集中在湿季。

干季的气温高于热带雨林地区,每日平均气温在24~30℃之间。

大致每年5-10月大陆低气压北移,这时北半球热带草原上盛行从几内亚湾吹来的西南季风(又称几内亚季风),带来丰沛降水,形成湿季。

11月到次年4月,大陆低气压南移,北半球热带草原盛行来自北回归高气压带的信风(哈马丹风),十分干燥,形成干季。

南半球热草带草原的干、湿季节时间与北半球恰好相反。

3、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年平均气温在22℃以上,最冷月一般在16℃以上冬半年。

旱雨季明显,降水集中在雨季,且降水量大。

季风显著,旱季时陆地高压散发出来的东北季风汇入海洋上的赤道辐合带,雨季时南半球副高发出来的西南季风汇入塔尔低压。

盛行热带气旋,与“夏季风”同步,每年5月中旬至9月中旬为热带气旋盛行季节。

4、热带沙漠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的特点很多,比如晴天多,阳光强,干燥,夏季热,昼夜温差大,风沙多等等。

终年干旱炎热,尤其热季更是酷热难耐。

5、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十分适宜人类居住,主要位于太平洋边缘,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6、亚热带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是13种气候类型中唯一一种雨热不同期的气候类型。

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锋面气旋频繁活动,气候温和,最冷月气温在4-10℃之间,降水量丰沛。

地球气候的变化历程

地球气候的变化历程

地球气候的变化历程
地球气候的变化历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从地球形成开始,其大气层逐渐形成,气温、降雨等气象因素开始产生变化。

在地球演化的早期,由于自然因素的影响,地球气候始终处于极端的状态,如大气层中的甲烷、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比例高达数倍于现在。

这种极端状态一直持续到距今约25亿年前,随着植物的出现,大气层中
的氧气含量逐渐增加,二氧化碳含量逐渐降低,地球气候也逐渐趋于稳定。

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以及人类活动造成的大量污染物的排放,气候又开始发生变化。

自19世纪末以来,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呈指数级增长,这导致了全球气温的升高、海平面的上升、极端气候事件的加剧等问题。

2015年,全球各
国签署了《巴黎协定》,共同承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全球气温
上升幅度。

总的来说,地球气候的变化历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气候变化趋势更加复杂和不确定。

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地球气候环境,维护我们的家园。

- 1 -。

天气与气候知识点

天气与气候知识点

天气与气候知识点气候是地球大气长期统计平均状态的总和,它反映了某一地区在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

气候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球的自转、太阳辐射、海洋和地形等。

而天气是指某一时刻或者某一段时间内大气的瞬时状态,它包括气温、湿度、气压、风向和风速等要素。

一、气候的分类气候可以根据不同的细节进行分类,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气候分类方法。

1.柯本气候分类柯本气候分类法是目前最为流行和广泛应用的气候分类方法之一。

它以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为主要判断依据,将地球划分为五大气候区域:热带、温带、地中海型、大陆性和寒带。

每个气候区域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亚区。

2.气候带分类气候带分类法是根据不同地区的纬度和太阳高度角来进行分类的。

根据地球形状和自转的原理,不同地区的纬度决定了太阳辐射的强度和角度,从而决定了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常见的气候带包括赤道气候带、副热带气候带、温带气候带和寒带气候带。

3.按季节分类按季节分类是根据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季节变化来进行的。

在大部分地区,气温和降水往往会随着季节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形成明显的季节性。

常见的按季节分类有四季气候、干湿季气候和雨季气候等。

二、天气的要素天气是指某一时刻或某一天内大气的瞬时状态,它受到多种要素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天气要素。

1.气温气温是指空气的热度,它是人们感知天气的主要指标之一。

气温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

气温通常通过温度计进行测量,单位是摄氏度或华氏度。

2.湿度湿度是指空气中水蒸汽的含量,它表示空气中水分的多少。

湿度的大小决定了空气的舒适度和能见度。

湿度是通过湿度计进行测量的,常用的单位有百分比、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等。

3.气压气压是指大气对于单位面积的压力,它是天气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

气压的高低会影响到风的形成、云的形态以及降水的产生。

气压通常通过气压计进行测量,常用的单位有帕斯卡和毫巴等。

4.风向和风速风向是指风的吹向,它表示风的来自哪个方向。

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

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

《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它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了解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对于我们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至关重要。

一、气候变化的定义与表现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 30 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

其主要表现包括全球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增多等。

近年来,全球平均气温持续上升。

根据气象数据显示,自工业革命以来,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约 1.2 摄氏度。

这一升温趋势不仅在陆地上表现明显,海洋温度也在不断升高。

海平面上升是气候变化的另一个重要表现。

随着全球气温升高,冰川和极地冰盖加速融化,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不断上升。

据预测,如果气候变化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到本世纪末,海平面可能上升数米,这将对沿海地区的城市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

极端气候事件如暴雨、洪水、干旱、飓风等也在近年来频繁发生。

这些极端事件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同时也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

二、气候变化的原因气候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是长期而缓慢的。

例如,太阳活动的变化、地球轨道的变动等都可能导致气候的变化。

然而,在当前的气候变化中,人为因素起着主导作用。

人类活动主要通过排放温室气体来影响气候。

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

这些气体能够吸收地球表面散发的长波辐射,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从而产生温室效应。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

同时,森林砍伐、土地利用变化等也导致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增加。

此外,农业活动、废弃物处理等也会排放温室气体。

除了温室气体排放,人类活动还通过其他方式影响气候。

例如,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热岛效应加剧,使得城市地区的温度比周边地区更高。

大气污染也会影响气候,气溶胶等污染物可以反射和吸收太阳辐射,从而改变地球的能量平衡。

初中地理气候特征知识点

初中地理气候特征知识点

初中地理气候特征知识点地理气候特征是地球表面上各个地方在长时间内所表现出来的气候状态。

气候是指特定地区在长时间内所具有的天气现象的平均值和常态,而气候特征则是描述某一地区气候基本情况的要素和规律。

初中地理课程教授的气候特征知识点包括地球气候带、气候因素与气候要素、气候变化与气候类型等。

1.地球气候带地球气候带是指按照地球纬度划分的不同气候类型分布带。

主要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三大气候带。

寒带气候带位于地球的两极附近,气温极低,降水稀少,以冰雪覆盖为特征;温带气候带位于两极和赤道之间,四季分明,降水适中;热带气候带靠近赤道,气温高且稳定,降水充沛。

2. 气候因素与气候要素气候形成和变化与多个因素相关。

温度是指空气分子热运动的强度,是气候的重要要素之一。

地形地貌也对气候有影响,如山地与平原的气温、降水差异显著。

大气压力和风对气候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地球的自转和季风气候是风的形成机制。

其他气候要素还包括降水、湿度和云量等。

3. 气候变化与气候类型气候变化是指气候长期的趋势和变化规律。

气候类型是将同一类气候特征的地区进行归类,目前地理学上通常以科佩恩气候分类系统为基准。

科佩恩气候分类分为五大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温带、寒带与高山气候。

其中热带雨林气候在赤道附近,年平均降水量多,温度高且稳定;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在两热带之间,降水相对较少。

总结:初中地理的气候特征知识点主要包括地球气候带、气候因素与气候要素、气候变化与气候类型等内容。

地球气候带按纬度划分,主要分为寒、温和热三个气候带。

气候因素包括温度、地形地貌、大气压力和风等,这些因素影响着地球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气候要素则包括温度、降水、湿度和云量等。

气候类型是将具有相似气候特征的地区进行归类,科佩恩气候分类系统是目前常用的分析和归纳气候类型的方法。

初中学习地理气候特征知识点,有助于理解气候的形成规律和变化趋势,为进一步学习气候环境与生态系统提供基础。

全球十三个气候表

全球十三个气候表

全球十三个气候表1、十三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分布地区(要详细)热带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也称赤道雨林气候)的特点是:全年高温多雨。

位于各洲的赤道两侧,向南、北延伸5°~10°左右,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亚洲东南部的一些群岛等。

这些地区位于赤道低压带,气流以上升运动为主,水汽凝结致雨的机会多,全年多雨,无干季,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最少雨月降水量也超过60毫米,且多雷阵雨;各月平均气温为25°~28℃,全年长夏,无季节变化,年较差一般小于3℃,而平均日较差可达6°~12℃。

在这种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植物可以常年生长,树种繁多,植被茂密成层。

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干湿季气候(也称热带草原气候)的特点是:全年高温,降水分干季和湿季。

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多雨气候区的两侧,即南、北纬5°~15°左右(有的伸达25°)的中美、南美和非洲。

其主要特点,首先是由于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的南北移动、交替影响,一年之中干、湿季分明。

当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时,盛行赤道海洋气团,且有辐合上升气流,形成湿季,潮湿多雨,遍地生长着稠密的高草和灌木,并杂有稀疏的乔木,即稀树草原景观。

当受信风影响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干燥少雨,形成干季,土壤干裂,草丛枯黄,树木落叶。

与赤道多雨气候相比,一年至少有1~2个月的干季。

其次是全年气温都较高,具有低纬度高温的特色,最冷月平均温度在16°~18℃以上。

最热月出现在干季之后、雨季之前,因此,本区气候一般年分干、热、雨三个季节。

气温年较差稍大于赤道多雨气候区。

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也称热带荒漠气候)的特点是:全年高温干燥。

它分布于热带干湿季气候区以外,大致在南、北纬15°~30°之间,以非洲北部、西南亚和澳大利亚中西部分布最广。

热带干旱气候区常年处在副热带高气压和信风的控制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气流下沉,所以炎热、干燥成了这种气候的主要特征;气温高,有世界“热极”之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气候基本状态§2.1 大气平均状态大气是一个温、湿动力学系统,因而可以用三个热力学变量(气压、温度和比湿)所确定的热力学状态和三维运动场来描述。

这里我们只简单了解一下大气平均温度分布和降水分布状态,从而简单看一下大气圈基本状态。

一、气温大气温度的分布对于确定大气的热力学状态和风场结构湿十分重要的。

根据太阳辐射能分布可知,一般热带地区吸收的太阳辐射最多,温度最高;两极地区吸收的太阳辐射最少,温度应该最低。

但等温线并不是沿纬圈平行分布的,着主要是由于地球表面不均匀所造成的。

地球表明的不均匀主要包括海陆分布、冰雪分布(如南极、加拿大东北部和西伯利亚等地区是冬季全球温度最低的地区,而北极则不是)、山脉地形(高原地区)、地表特征(植被、陆地水体、沙漠等)。

1、冬季(一月份)(1)北半球一般而言:①冬季北半球陆地地区温度低于海洋地区温度。

②其中西伯利亚、加拿大东北部地区气温最低,这与这些地区的冰雪圈分布有关(表明了冰雪圈的作用)。

③另外高原地区是同纬度温度最低的地区(表明了地形的作用)。

另外从太平洋和大西洋地区杀过那个空气温等值线的分布可以看出,大洋冷、暖洋流的重要作用。

④冷洋流上空大气温度较低,暖洋流地区气温较高。

所以在大西洋地区的等温线有明显的向北的暖舌(这主要是由于暖平流引起的)。

(2)热带热带地区气温最高,但一般海上气温高于陆地地区。

(3)南半球南半球等温线比较平直,基本与纬圈平行,只是在海岸地区才出现较大波动,着又表明了海流分布的重要作用。

2、夏季(1)北半球:①夏季北半球陆地地区气温相对海洋地区略偏高,但偏差不象冬季那么明显,这表明了海洋热容量较大的重要作用。

②青藏高原地区仍然是同纬度气温最低的。

③北半球沙漠地区的气温明显比其周边地区偏高(如撒哈拉地区、中亚地区等),显示了地表特征的重要作用。

(2)南半球南半球等温线仍然呈现平直状态,与冬季分布形式比较一致,但温度明显降低。

特别陆地地区降温幅度较大。

二、降水降水是主要的气候要素之一。

它的时空变率很大。

但它的时间平均值都相当稳定。

1、年平均情况①年平均降水分布最显著的是赤道地区ITCZ强辐合带降水是全球最多的地区。

特别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非洲、印度尼西亚和太平洋的赤道地区降水可达2m/a以上。

其中又以印度尼西亚地区最大,最大降水可达5.5m/a。

②另外,大陆腹地降水明显少于海洋腹地。

如:由于永久性的副高的控制。

副热带地区多位下沉气流,降水较多。

这些地区大部分为沙漠。

撒哈拉地区是全球降水最少的地区之一。

③极地地区,大气含水量很低,所以降水也很少。

2、冬季冬季ITCZ位置南移,雨带也南移。

北半球降水都明显减少。

南半球中高纬地区降水明显增加。

3、夏季与冬季相反。

ITCZ北移,全球最大降水中心移到北半球热带地区。

北半球各区降水都有所增加,其中增加量最大的地区位于东亚、南亚季风区(显示了季风的重要作用)。

南半球降水比冬季有所减少。

§2.2 海洋的基本状态如前文所知,海洋是气候系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分量。

海洋有很大的热容量,能贮存大量的太阳能,尔后以感热和潜热的形式向大气输送。

所以海洋在调节地球气候中起着重要作用。

再者,海洋陆地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为地球主要河流提供径流。

一、海洋温度分布(1)全年平均来看,①热带地区海温最高,最大地区位于赤道太平洋和印度洋。

②等海温线基本呈纬向分布,但因受大陆的影响,也有一定的波动。

③海温分布最值得注意的是赤道西太平洋暖池地区的高温与赤道东太平洋向西的冷舌,这是与ENSO现象紧密相连的地区,是全球海气相互作用最重要的地区。

(2)从1月和7月海温的差异来看,①最大差值可达10ºC,发现在北半球45ºN附近大陆东岸地区。

这与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上空移动性气团的盛行路径有关。

这类气团夏季温暖,冬季干冷。

空气与下垫面海水之间的相互作用,造成这些地区冬季海温距平最大,这又显示了海气相互作用的主要性。

②赤道地区海温的季节变化很小,一般都低于2ºC。

③南半球海温变化也明显小于北半球,一般不超过6ºC。

二、海洋盐度分布从全球还表盐度的分布图上可知,①全球最大的盐度中心位于南北半球副热带(15º-35º)地区。

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地区的蒸发量很大所致。

②ITCZ地区的盐度最小,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地区的降水量较大所致。

③高纬地区的盐度也很小,这与海冰和积雪的融化有关。

另外在一些大河如亚马逊河、刚果河、恒河等的入海处,盐度也比较小。

④总体来看,大西洋比太平洋更咸,所以盐度更大。

这种差异与降水和蒸发有关。

三、海洋环流1、海洋表层洋流由于风应力作用,各大洋上都存在重要的洋流现象。

①总体来看各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基本都存在两个闭合环流圈,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但由于地形的作用,②北大西洋中北部地区又形成许多局地洋流。

由于受③季风的作用,印度洋北部形成季风洋流。

对我国气候有重要影响的是④黑潮暖洋流和亲潮冷洋流。

尤其黑潮暖洋流是我国短期气候预报的重要因子。

2、热盐环流(1)定义:洋流是风生流。

主要位于大洋上层和中层,即密度跃层以上。

而由于海面受热不均,蒸发降水不均所产生的温度和盐度变化,导致密度分布不均而形成的热力学海洋-热盐环流,可主要集中于大洋深层。

总体来说,全球大洋10%的水体受风生流影响,90%的水体受热盐流的影响。

(2)形成与分布深层水圈(大气中有水圈,海洋中也有水圈)是世界大洋中厚度最大的水圈,其中最显著的是北大西洋深层水(NADW)。

研究表明,从格陵兰冰雪融化和挪威海溢出的低温、低盐深层水,对NADW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有冰岛-法罗群岛间溢出的海水,形成北大西洋西部的深层水。

这些深层水沿大西洋西岸深层向南流,之后,绕南极形成绕极急流,之后分别流向太平洋和印度洋,在那里上翻穿过活跃层到达上层海洋。

之后分布沿南印度洋和南太平洋回流如南大西洋。

这被称为“NADW 输送带”。

§2.3 冰雪圈的基本特征冰雪圈包括格陵兰和南极洲的大冰原、海冰。

以及北美和西伯利亚的永冻带。

雪盖是冰雪圈的另一个主要分量。

在北半球冬季,雪盖在北美和欧亚大陆上南伸到50ºN ,以南的中纬度地区。

冰雪圈还包括若干主要山脉的冰川系统,如加拿大北极冰川系,阿拉斯加冰川系。

阿尔卑斯冰川系等。

从季节变化来看,北半球大陆上的雪盖季节变化巨大,环绕南极的南部大洋上海冰覆盖的季节变化也非常显著。

§2.4 补充:一 水分循环特征1、 引言 水资源问题――水循环研究的重要性气候系统由五个子系统组成,各子系统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是能量和物质的交换,而物质交换主要是水循环。

(1)水循环是气候系统的核心全球水圈由各种贮存体(子系统)组成,并且与各种相变过程中水分的输送相关联。

五个贮存体(子系统)分别为海洋、冰雪圈、陆地水、大气水分和生物圈。

水分循环贯穿了整个气候系统的五个子系统,因此在气候系统中起着核心的作用。

(2)水分循环过程图示(3)各子系统水分含量及交换量2、水文方程一般而言,最活跃的,对人类生活影响最密切的水文循环有两个主要分支,即陆地水分循环分支和大气水分循环分支。

(1)陆地水分循环(经典水文学)方程由连续性原则可知,某特定区域的陆地水分平衡方程为:① 完整方程: S =P -E -R 0-R uS :水的贮存率P :降水率(液态和固态)E :蒸发率(陆地蒸腾、蒸发、冰雪面的升华)R 0:地表径流R u :地下径流② 方程的简化a 、 对于较大的区域来说,地下径流量一般很小,故上述方程取时间平均和空间平均后,可简化为:}{}{}{0R E P S --=, 其中()为时间平均,}{为区域空间平均。

b 、 对于大面积长时间区域而言,}{S 也较小,方程可简化为 }{}{}{E P R -=0对于传统水文学而言,主要感兴趣的就是地表径流,由上述方程可见,降水是径流形成的主要原因。

可见要预报径流量,必须首先预报降水和蒸发(在水资源研究中,降水和蒸发的差又称为水资源总量),而降水和蒸发的预报是非常困难的。

(2)大气水文循环方程①方程 :一个地区一段时间平均的大气水分平衡方程简单地可如下表示 }{}{P E Q div t w -+-=⎪⎩⎪⎨⎧⎭⎬⎫∂∂ ⎪⎩⎪⎨⎧⎭⎬⎫∂∂t w ——大气中可降水量,{div }Q ——水汽的辐合辐散量,E ——地表蒸发,P ——降水。

②大气水文循环特征1)可降水量a 、 全球可降水量在赤道地区最大,由此向两极地区递减。

但由于地形和海陆分布等原因,气等值线的纬向受到破坏。

b 、 海洋地区的可降水量大于陆地地区。

c 、 沙漠地区的可降水量远小于同纬度其它地区。

2)近地面大气比湿a 、 最大值出现于赤道地区,随纬度升高而减小。

b 、 比湿分布形式与气温的分布形式非常一致,这是由于大气容纳水汽的能力强烈依赖于温度。

c 、 沙漠地区比湿很小,分布形式与温度分步形式不同。

d 、 低纬地区比湿的季节变化最大;亚洲季风区比湿的季节变化也很大。

北半球的季节变化大于南半球。

3)水汽的垂直分布a 、 比湿随高度几乎是按指数规律迅速减小的。

b 、 比湿大于50%的水汽量几种在850hpa 层以下。

c 、 500hpa 层以下,大气包含了水汽量的90%。

(3)陆气水分循环总方程陆地水文循环和大气水文循环是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整体。

结合陆地和大气水文循环方程(都有 {}P E -项),可以得到总循环方程 }{0R +}{}{⎪⎩⎪⎨⎧⎭⎬⎫∂∂--=t w Q div S§2.5 补充二 气候带及气候分布一、气候分类1、 气候分类的由来地球上的气候变化是千变万化的,不同的地区气候特征是不同的,气候是地理环境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不同气候特征与人类活动生产,各种生物的生存和进化、演变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不同地区各种不同特征的气候状态加以比较研究,从而有利于人类去认识、开发、李哟哦那个气候资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了对不同地区、不同特征的气候进行比较,人们需要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对气候进行归纳和总结,这就是气候分类。

2、气候分类和气候分类法(1)定义①气候分类:根据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将世界各地的气候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分门别类地归并成若干类型,称为气候分类。

②气候分类法:为使气候分类符合客观存在而采用的手段和方法,称为气候分类法。

③气候区划:在气候分类原则的指导下,按照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某种需要,把一定区域划分为若干个气候特征相似的小区域,称为气候区划。

气候分类着眼于全球,气候区划着眼于区域(气候分类现在已经研究的不多了,而气候区划还很活跃),这种区域可大可小,比如甚至四川省也可以划分为许多气候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