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气候的基本特征

合集下载

河南省烟区烤烟气候特征分析与适宜性评价

河南省烟区烤烟气候特征分析与适宜性评价

烤烟是一种高经济效益作物,对生长环境敏感,受生态因素的影响较大。

不同的光照、降水量和温度等气候条件对烟株的生长发育、生理代谢以及烟叶的产量和质量有显著影响,是决定烤烟种植区域布局、烟叶产质量以及风格的重要因素[1-4]。

有关烟叶品质及风格与气候条件关系的研究受到广泛重视,尤其是优质烟叶的生产需要特定的气候条件[5-7]。

河南省地处中国东部、黄河中下游,属暖温带-亚热带,气候为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具有雨热同期、无霜期长、四季分明的特点,烤烟生长条件得天独厚,是中国烤烟种植大省[8]。

有关气候条件对烤烟生产的影响,徐光辉等[9]分析并比较了移栽期不同的情况下,国内平顶山烟区与国外优质烟区的气候状况。

刘晓迎等[10]认为河南省烟区的气候趋势能够适应其具有浓香型特色烤烟的生长需求,且表现出旺长期雨热同期日照足与伸根期和成熟期温高雨少日照足的气候优势。

张燕燕等[11]用多变量聚类分析,将三门峡烟区分成了两类,同时计算并分析了国内外烟区的气候相似距离。

结果表明,三门峡烟区具备优质烟区的气候条件,其海拔落差大,气候条件与国外烟区相似。

孟寒冬等[12]的研究表明,气候条件对烤烟中石油醚提取物的含量影响显著,大田期最高温是上部叶片的主要影响因素,旺长期均温主要影响中、下部叶片。

蔡涛[13]采用气候倾向率、趋势系数、变异系数、R/S 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三门峡烤烟种植气候适宜性因子的变化特征和趋势,结果表明,三门峡各烟区气候适宜性因子多年平均值均在量化指标最优范围内,适合优质烤烟的种植。

气候条件是影响烤烟生产的主要生态因素,适宜的气候条件对于烟叶的优质生产十分重要。

已有的研究大多分析了河南省烟区植烟土壤和气候条件对烤烟质量的影响,鲜见对河南省烟区整体生态条件综合评价的报道。

本研究基于模糊数学原理,对河南省不同烟区的气候变化趋势和极端天气状况进行分析,并从农业气候角度对各烟区的气候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进行优质烤烟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河南地理必背知识点

河南地理必背知识点

河南地理必背知识点河南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著名的内陆省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下面是河南地理的必背知识点:一、位置和边界1.河南省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部,东北与山东接壤,东南与安徽相邻,西南与湖北接壤,西部与陕西相连,北部与河北相邻。

2.河南省的地理坐标为北纬31°23′—36°22′,东经110°21′—116°39′。

二、地形1.河南省地势主要由中原高原和华北平原构成,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大致呈南北走向。

2.河南省的地形特点有草原、黄土高原、平原和丘陵等多种类型。

三、气候1.河南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2.河南省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温差较大,昼夜温差也较大。

四、河流1.河南省是中国重要的河流网区域之一,汇聚着黄河、长江、淇河、颍河等众多河流。

2.位于河南省的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流,流经河南省边缘,是中国农业的发源地之一五、自然资源1.河南省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有煤炭、铁矿、铝土矿、玛瑙石等。

2.河南还拥有较多的水资源,包括河流水和地下水资源。

六、行政区划1.河南省下辖18个地级行政单位,包括郑州市、开封市、洛阳市等。

2.河南省辖2个地级市、6个副省级市、15个地级市、44个县级市、82个县和30个自治县,共计179个行政单位。

七、人口1.河南省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截至2024年底,河南省人口已经超过1.20亿。

2.河南省人口密集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地区,其中郑州市、洛阳市、开封市是河南省人口最多的三个城市。

八、经济1.河南省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以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和棉花、苹果等经济作物种植为主。

2.河南省也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主要产业包括煤炭、冶金、化工、机械、食品加工等。

以上是河南地理的一些必背知识点,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河南的气候特点是什么类型

河南的气候特点是什么类型

河南的气候特点是什么类型河南是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中国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造纸、火药三大技术均发明于河南。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河南的气候特点是什么类型,希望能帮到大家!河南的气候特点河南属暖温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

一般特点是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干旱风沙多,夏季炎热雨丰沛,秋季晴和日照足。

全省年平均气温一般在12℃—16℃之间,一月-3℃—3℃,七月24℃—29℃,大体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山地与平原间差异比较明显。

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均较大,极端最低气温-21.7℃(1951年1月12日,安阳);极端最高气温44.2℃(1966年6月20日,洛阳)。

全年无霜期从北往南为180—240天。

年平均降水量约为500-900毫米,南部及西部山地较多,大别山区可达1100毫米以上。

全年降水的50%集中在夏季,常有暴雨。

河南省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是我国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的省份之一。

暴雨(雪)、干旱、大风、雷电、冰雹、沙尘暴、霜冻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3%,全省平均每年由各种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200多万公顷,影响人口近3000万人次,直接经济损失100多亿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气象灾害已经成为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

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保障人民安全福祉将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河南的地理地形地貌河南地势总体呈西高东低之势,北、西、南三面分别环绕太行山脉、伏牛山脉、桐柏山脉、大别山脉,沿河南省界呈半环形分布,中、东部为华北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西部为豫西山地。

全省平原和盆地面积约9.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55.7%,山地和丘陵面积约7.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44.3%。

灵宝市境内的老鸦岔为全省最高峰,海拔2413.8米,全省最低处在固始县的淮河出省处,海拔23.2米。

主题7--河南省的气候

主题7--河南省的气候

主题7 河南省的气候学习目标:1、学习河南省的气候。

2、了解河南省的庄稼。

学习重点:了解河南省的庄稼。

学习过程:一、定向诱导1、导语河南省处在中国的中部地区,全年平均气温12.8℃~15.5℃,具有“春暖、夏热、秋凉、冬冷”的气候特点。

适合哪些庄稼种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2、出示学习目标1)学习河南省的气候。

2)了解河南省的庄稼。

二、自学探究出示自学思考题1)春、夏、秋、冬分别是什么气候?适合什么庄稼种植?2)河南省的气候有哪些特点?学生自学三、展示答疑1)春天,气候温和,日照充足,温度适中,雨量适中,十分适合各种花卉的生长。

尤其是洛阳的牡丹,更是妖娆多姿。

当地适宜的气候条件,使这里的牡丹全国闻名,每年4月的牡丹花会,更是吸引了中外大批游人前来参观。

但由于近年来环境的破坏,再加上气温偏高,降水偏少且多大风天气,致使全省沙尘天气明显增多,局部还出现罕见的沙尘暴天气,对农业,尤其对豫东兰考一带的农业影像较大。

夏天,烈日炎炎,干旱少雨。

干旱已成为影响河南近十年来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

有时也会突降暴雨,来势急,雨量大。

中牟地区的西瓜形好、色正、味美,是夏日里人们消暑的佳品。

秋天,天高气爽,阳光灿烂。

在河南广阔的土地上,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秋风宜人,万山红遍,同时也是人们出游的好季节。

冬天,北风呼啸,干燥寒冷。

河南大部分地区也会普降瑞雪,美丽的雪景会让孩子们兴奋不已。

鸡公山的雾凇更隆冬时节一大自然景观。

四、拓展延伸同学们说出自己喜欢的河南省的地方以及种植庄稼。

五、反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

河南旅游1

河南旅游1

《河南旅游》第一章测试题姓名分数一.填空题(37分)1.河南大部分地方属于豫州,因位居九州之中,故又有“”和“”之称。

2.河南省地貌,大致是由、和组合而成的。

3.河南省气候为向过渡的气候。

4.河南省气候的基本特征为、、和。

5.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就占有、、、四座。

6.河南省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位,被史学家誉为“”。

7.中国佛教禅宗祖庭是寺,佛教释源在寺。

8.河南的人文旅游资源,不仅具有起源的性、遗存的性,而且具有很强的性。

9.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是出土的。

10.河南位于南北方的自然过渡带,地跨、黄河、、四大水系。

11.郑州的新郑国际机场的级别是级。

12.河南省政府重点培育的旅游线路是。

13.“十五”期间,河南省要积极调整旅游产品的结构,以型产品为重点来做文章。

14.旅游的六大要素是。

15.河南省高速公路的标志性建筑是。

16.全国最大规模的三大铁路枢是、、。

17.河南省大型民航机场有三个,分别是新郑国际机场、机场和机场。

二.选择题(10分)1.炎黄子孙的祖先――黄帝出生地在():A 郑州B 新郑C 洛阳D 开封2.河南省拥有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个:A 3B 5C 7D 93. 现代常见的100个大姓中,有()姓氏源于河南:A 30%B 50%C 70%D 90%4.大黄河国际旅游节举办地在()。

A黄河游览区 B 新郑C开封 D 郑州5.河南省拥有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个:A 7B 23C 51D 1086.河南境内出现第一条具有现代意义的公路是在()年:A 1920B 1936C 1949D 19787.河南馆藏文物达130万件,约占全国的():A 1/2B 1/4C 1/8D 1/108.截至2004年底,我省公路总里程居全国第()位;A 6B 10C 22D 329.河南省的第一条高速公路是()线:A 开洛B 安新C 郑漯D郑开10.下列哪个是中原文化的核心:()文化。

A 二里头B 仰韶C 河洛D东方三.判断题(8分)( )1.“西山东川”是河南省典型的地形特点。

河南省冷暖变化气候特征分析

河南省冷暖变化气候特征分析
第 3 1卷
增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气 象 与 环 境 科 学
M ee r lg c la d Envr n ntlS inc s to oo i a n io me a ce e
Vo . S pp 13I u l S p. 0 e 2 08
20 0 8年 9月
河 南 省 冷 暖 变 化 气 候 特 征 分 析
引 言
气 候 作 为 地 球 自然 资 源 和环 境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是人 类生存 、 济 和 社 会 发展 的基 本 条 件 之 一 。 经
近 百 年 来 , 球 气 候 正 经 历 一 次 以 全 球 变 暖 为 主 要 地
上 升趋 势 ,0世纪 全球 增温 0 6± . 2 . 0 2℃ , 幅 最大 增 的两个 时期 为 l 1 —14 年 和 1 7 -2 0 年 , 以2 90 95 96 00 且 0
南 省 平 均 气 温 按 1 o a增 加O 2 . 2℃ 计 . 计 未 来5 估 0a升 高 l ~2℃ 。 关 键 词 : 暖 变 化 ;时 空 分 布 特 征 ;区域 差别 ;季 节 差 异 冷 中 图分 类 号 :P 6 47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 1 8 2 0 ) 刊 一 0 l 0 17 7 4 (0 8 增 O1一 4
由全 省年平 均 气温 、 年平 均最 高气 温 、 平均最 年 低 气 温逐 年变化 曲线 可 看 出 ( 1 , 总 体 趋 势均 图 )其 为增加 趋 势 , 且变 化 的态势趋 于 一致 , 而 只是各 要素
的变化 幅度 不一 样 。
世 界气 象组 织规定 , 最近 3个 年代 的 3 将 0年平
的在 于进 一步 了解该 区域 冷 暖变化规 律 。

河南 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

河南 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

河南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对河南省的气候条件进行可行性论证,以评估该地区的气候是否适宜农业、旅游和工业发展。

通过对河南省的气候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我们得出结论:河南省的气候条件适宜农业发展,但在旅游和工业方面存在一定的挑战和限制。

1.引言河南省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然而,气候对于农业、旅游和工业等领域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报告将对河南省的气候条件进行详细分析和论证,以期为该地区的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2.气候特点河南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而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具体而言,河南省的气候特点可以总结如下:年平均气温:河南省年平均气温为14-16摄氏度,夏季平均气温在25-28摄氏度,冬季平均气温在0-4摄氏度。

降水分布:河南省年降水量约为700-1200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占总降水量的70%以上。

季风影响:河南省受到季风的影响较大,冬季北方季风带来干燥寒冷的气候,夏季南方季风带来湿润炎热的气候。

3.农业发展的可行性3.1作物适宜性河南省的气候条件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种植。

例如,河南省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

此外,河南省还适宜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

3.2水资源利用河南省拥有丰富的水资源,适宜进行灌溉农业。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水资源,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发展。

3.3气候变化影响然而,气候变化对农业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气候变暖导致河南省的降水分布和季节性发生变化,可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产生影响。

因此,在农业发展中,应加强气候监测和适应性调整,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

4.旅游发展的挑战4.1暑热天气河南省夏季气温较高,加上湿润的南方季风,使得暑热天气较为常见。

这对于一些户外旅游项目和景点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尤其是对于一些需要长时间暴露在户外的旅游活动。

4.2雨季天气河南省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这也是一些旅游景点的高峰季节。

河南省气候的基本特征

河南省气候的基本特征

气候的基本特征河南省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气候过渡区,气候具明显的过渡特征。

我国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地理分界线-秦岭至淮河线正好贯穿境内的伏牛山脊与淮河沿岸,此线以南的信阳、南阳及驻马店部分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带,以北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

南北各地气候显著不同,山地与平原气候也有显著差异。

全年四季分明。

总的气候特征就是:冬季寒冷少雨雪,春短干旱多风沙,夏天炎热雨水多,秋季晴朗日照长。

一、热量1、光照与太阳辐射河南省南部冬春季节雨水较多,而夏季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晴朗天气。

全省实际日照时数在2000~2600h之间,各地年平均日照百分率在45%~60%之间。

其分布趋势为北部多于南部,平原多于山区。

黄河以北大部在2400~2600h,西部山地为2000h,其余地区都在2000~2400h。

全年太阳辐射量在113~510、7KJ/cm2,太阳辐射量最高值出现在夏季,与气温最高、降水量最多同期,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

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如南部的固始县比北部的安阳地区偏多33、7KJ/ cm2。

从时间上瞧也有明显的变化,最低月值出现在12月,全省大部分地区不到25、1KJ/ cm2;最高月值出现在夏季(北部出现在6月,南部出现在7月),一般均在54、4KJ/ cm2以上。

2、气温全省多年平均气温12、8~15、5 ℃,7月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27~28 ℃,1月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2~2 ℃(图1)。

气温分布趋势南部高于北部,东部高于西部。

豫西山地与太行山地,因地势较高,气温偏低,年平均气温在13℃以下;南阳盆地因伏牛山阻挡,北方冷空气势力减弱,淮南地区由于位置偏南,年平均气温均在15℃以上,成为全省两个比较稳定的暖温区。

全省冬季寒冷,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在0℃左右(南部在0℃以上,如信阳为2、3℃;北部在0℃以下,郑州为-0、3℃)。

春季四月气温上升较快,豫西山区升至13~14℃,黄淮平原可达15℃左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候的基本特征
河南省地处暖温带和亚热带气候过渡区,气候具明显的过渡特征。

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地理分界线-秦岭至淮河线正好贯穿境内的伏牛山脊和淮河沿岸,此线以南的信阳、南阳及驻马店部分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带,以北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

南北各地气候显著不同,山地和平原气候也有显著差异。

全年四季分明。

总的气候特征是:冬季寒冷少雨雪,春短干旱多风沙,夏天炎热雨水多,秋季晴朗日照长。

一、热量
1、光照和太阳辐射
河南省南部冬春季节雨水较多,而夏季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晴朗天气。

全省实际日照时数在2000~2600h之间,各地年平均日照百分率在45%~60%之间。

其分布趋势为北部多于南部,平原多于山区。

黄河以北大部在2400~2600h,西部山地为2000h,其余地区都在2000~2400h。

全年太阳辐射量在113~510.7KJ/cm2,太阳辐射量最高值出现在夏季,与气温最高、降水量最多同期,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

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如南部的固始县比北部的安阳地区偏多33.7KJ/ cm2。

从时间上看也有明显的变化,最低月值出现在12月,全省大部分地区不到25.1KJ/ cm2;最高月值出现在夏季(北部出现在6月,南部出现在7月),一般均在54.4KJ/ cm2以上。

2、气温
全省多年平均气温
12.8~15.5 ℃,7月气温最
高,月平均气温27~28 ℃,
1月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
-2~2 ℃(图1)。

气温分布
趋势南部高于北部,东部高
于西部。

豫西山地和太行山
地,因地势较高,气温偏低,
年平均气温在13℃以下;南
阳盆地因伏牛山阻挡,北方
冷空气势力减弱,淮南地区
由于位置偏南,年平均气温
均在15℃以上,成为全省两个比较稳定的暖温区。

全省冬季寒冷,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在0℃左右(南部在0℃以上,如信阳为2.3℃;北部在0℃以下,郑州为-0.3℃)。

春季四月气温上升较快,豫西山区升至13~14℃,黄淮平原可达15℃左右。

夏季炎热(7月),平均气温分布比较均匀,除西部山区因垂直高度的影响,平均气温在26℃以下外,其他广大地区都在27~28℃之间。

秋季气温开始下降,10月平均气温山地下降到13~14℃,平原下降到15~16℃,而南阳盆地和淮南地区都在16℃
以上。

全省无霜期大致在190~230d之间。

豫西山地的卢氏等地,无霜期最短,平均不到200d,尤其卢氏只有184d。

南阳盆地和沙河以南地区,无霜期较长,平均都在220d以上,尤其位于伏牛山南坡的西峡,无霜期可达237d。

其他地区在200~220d之间。

3、地温
河南省各地年平均地温悬殊不大,一般15~17℃,北部略低,南部稍高。

一般在11月下旬出现冰冻,2月下旬与3月上旬解冻,最大冻土深度20~30cm。

1月份地面平均温度北部在0℃左右,南部信阳在2℃以上。

7月份地面平均温度在30℃左右,南北相差不大。

1月份与7月份相差30℃以上。

1月份5cm以下平均地温多在0℃以上;7月份5cm以下平均地温大部分在30℃以下,且越深相差越小,各月悬殊也越小。

二、降水量、蒸发量和湿度
1、降水量
河南的降雨与气温同步,多年平均降水量600~1200mm,淮河以南1000~1200mm,黄淮之间(包括豫西山区)年降水量700~900mm,豫北及豫西黄土地区为600~700mm,
南阳盆地年降水量
750~850m,具有
从南向北递减趋
势。

因受季风影响,降
雨年内很不均匀,
雨量集中在6、7、
8、9月(图2),约
占全年降水量的
50%~60%,而且
降雨强度大,在多
暴雨区如鲁山和太
行山、伏牛山东麓
一带,常造成洪涝
灾害。

冬季全省降水量都很少。

黄河以北和豫西伊洛河流域,秋季降雨多于春季;北纬33°以南地区,春季降雨大于秋季。

降水量年季变化大,丰水年和干旱年降水量相差达2.5~3.5倍,年降水量的变异系数淮南和豫西山区为0.25,淮河流域以及豫东平原大部分地区为0.30,豫北为0.35~0.40。

2、蒸发量
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由淮南的1100mm向北递增到1700mm。

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最大值豫北出现在6月,豫南为8月。

年陆面蒸发量有随降水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淮南雨量多,陆面蒸发量多年平均值达700mm,为全省最高地区,中部为600mm,豫西、豫北为500mm。

蒸发量年际变化不大,这主要是受太阳辐射、温、湿、风、气压等年际变化不大的气候条件制约所致。

3、湿度
湿度反应一个地区的气候干湿程度,通常用降水量与可能蒸发量之比(即湿润系数做指
标,以K表示)来衡量。

河南省年湿润系数分布,南部大,北部小,同纬度西部山区大于东部平原。

大致驻马店和新蔡以南地区的K值普遍大于1.0,气候比较湿润,水分收入大于支出;黄河两岸及以北地区K值小于0.6,水分支出大于收入,气候比较干燥。

湿度系数的季节变化,除淮南外,各地冬、春季降水量小,各月K值均小于0.8;自春季到夏季,随着降水量的增加,各地月湿润系数也相应增加,特别是盛夏7、8月,最大湿润系数达2.3(如南阳);秋季9、10月随着降水量的迅速减少,湿润程度逐渐降低,各地湿润系数多小于0.6,回复到半干旱状态。

三、不利气候条件
河南地处我国中东部的中纬度内陆地区,气候存在着自南向北由北亚热带向暖温带气候过渡、自东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气候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因此,冷空气交流频繁,易造成旱、涝、干热风、大风、沙暴以及冰冻等多种自然灾害。

1、干旱
干旱是河南省农业生产中最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

全年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干旱。

但春季最为频繁,占37%,干旱期也相当长,无透雨日一般在60~70天左右,最长达80~90天。

初夏干旱出现较多,占37%,居第二位。

伏旱频率较低,占20%,干旱较短,无透雨日数一般约40~60天,秋旱最少,只占14%。

全省春旱北部出现较多,南部较少;伏旱南部较多,北部较少。

2、暴雨
由于降雨急骤的暴雨会带来洪涝灾害。

淮河两岸及遂平以南的驻马店、确山、泌阳一带,豫西的鲁山、豫东的永城是全省暴雨发生较多的地区,平均每年发生3~4次;豫北、豫东和豫南平原、登封平均每年发生2~3次暴雨。

发生时间多在7、8月。

3、干热风
河南春末夏初之交期间常常发生一种干热的西南风或南风,称为“干热风”。

这种风因为气温高,湿度小,风速和蒸发量都很大,对农作物正常生长极易造成危害。

豫东北平原发生干热风最严重,平均每10年可遇6~8次,最多可达8~9次,少者也有2~5次;淮南和豫西山区较小,平均每年1~2次,其分布由南向北、向西向东递增的趋势。

4、大风
大风是指≥8级的风,全省大风出现在冬、春两季,其分布为:5天以上的大风主要分布在鹿邑、周口、遂平、方城、三门峡一线以北的地区和淮河两岸及南阳盆地。

出现10天以上大风的地区基本处于长葛、平顶山、舞阳、鲁山、汝阳、伊川以及渑池一线以北地区。

郑州、平顶山、永城等地区每年出现20次以上。

5、沙暴
沙暴是一种水平能见度≤1000m的沙尘风暴。

黄河以南的沙丘、砂地为沙暴提供了物质基础。

巩义市以东的黄河两岸,平均出现3个以上的沙暴日,中心地带位于郑州-民权一线的沿黄河两岸地区。

郑州是全省出现沙暴最多的城市之一,年平均出现7天以上,开封6~7天。

另一个沙暴分布区在内黄一带,年出现3天以上,中心地带内黄县年平均6天以上。

6、冰雹
全省降雹地理分布特点:第一,降雹次数较多的地区多分布在太行山东南部、伏牛山地、桐柏大别山北部,呈一条弧状长带型,集中于山地和平原的交界地区;第二,北部多于南部,太行山东麓平原多于桐柏大别山北部;第三,山地多于平原,而山地中河谷盆地又多于一般山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