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主治考试传染病

合集下载

最新中西医结合主治考试--传染病[1]

最新中西医结合主治考试--传染病[1]

精品文档传染病学传染过程的三因素:病原体、人体、外环境感染后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感染病原体后不岀现临床表现,但产生了特异性免疫。

一一最常见显性感染一一最易识别病原携带状态一一重要的传染源潜伏性感染:人体与病原体处于相持状态,不岀现临床症状,不排岀病原体。

发病的两个因素: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三、感染过程的免疫应答1、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2、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变态反应流行过程的三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患性五、传染病的特征1、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2、临床特征分期: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与再燃;后遗症潜伏期是确定检疫期的重要依据及诊断的参考。

3、发疹性传染病按皮疹岀现先后次序排列:水痘,猩红热,天花,麻疹,斑疹伤寒,伤寒传染病分类: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首见IgM。

传染恢复期IgG 第二单元病毒性肝炎1、甲肝(HAV):属小RNA病毒秤嗜肝病毒2、乙肝(HBV ):属嗜肝DNA病毒3、丙肝(HCV ):单链RNA病毒4、丁肝(HDV ): 缺陷的单链RNA病毒5、戊肝(HEV ):属杯状病毒二、流行性1、甲、戊型传播途径:粪-口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和亚临床感染者。

发病前2周至发病后2-3周内有传染性。

以发病前后各1周的传染性最强。

2、乙、丙、丁型:传播途径:输血;母婴;密切接触;性接触。

传染源:急、慢性患者及病毒携带者。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1、发病机制:甲肝一一表现为肝细胞坏死和肝组织炎症反应。

乙肝一一以细胞免疫为主2、病理(1)急性肝炎:肝细胞变性坏死,气球样变。

(2)慢性肝炎:炎症、坏死及纤维化(3)重型病毒性肝炎:急性重型肝炎:肝体积明显缩小,边缘薄质软,包膜皱缩:亚急性重型肝炎:肝质稍硬,表面和切面见再生结节。

慢性重型肝炎:大块性或亚大块性新鲜的肝实质坏死。

出血倾向最主要的原因:凝血因子合成障碍。

中西医中级考试传染病部分总结

中西医中级考试传染病部分总结

伤寒病总结伤寒骨髓培养:阳性率较血培养为高,可达90%。

阳性率受病程及应用抗菌药的影响小,已开始抗菌治疗者仍可获阳性结果。

伤寒轻型:症状较轻,体温多在38℃左右,病程短,1~2周即可痊愈。

血培养是确诊伤寒最简便而可靠的检查目前诊断伤寒,血象检查最有价值的是:嗜酸粒细胞计数减少或消失伤寒出现肝脾肿大的主要原因是: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反应伤寒极期:病程第2~3周,持续性高热达39℃~40℃,多为稽留热型。

大多数患者于起病1周左右可有脾大,质软或有轻压痛。

部分患者肝脏亦大,重者可出现黄疸、肝功能异常,提示有中毒性肝炎存在。

伤寒白细胞计数减少或正常。

肥达反应对伤寒有辅助诊断价值,常在病程第1周末出现阳性,第3~4周阳性率可达90%,其效价随病程的演变而递增,第4~5周达高峰,至恢复期应有4倍以上升高。

伤寒患者自潜伏期开始即从粪便中排菌,发病后2~4周排菌量最多,传染性最强。

伤寒血培养:病程第1周阳性率最高,可达80%,以后阳性率逐渐下降,至第4周常转为阴性,复发或再燃时可又呈阳性伤寒慢性带菌者多为胆囊带菌伤寒溃疡多发生于:第三周伤寒第一次菌血症相当于临床上的哪一期:潜伏期治疗伤寒慢性带菌者,首选:氨苄西林治疗菌痢,氟喹诺酮类药物为首选;氟喹诺酮类是治疗伤寒的首选药物。

抗菌谱广,杀菌作用强,能抑制细菌DNA旋转酶,阻碍DNA复制,口服吸收完全,体内分布广,胆囊浓度高,副作用少,不易产生耐药。

少数伤寒患者病后可成为长期带菌者,持续带菌超过3个月者称为慢性带菌者。

伤寒顿挫型:起病较急,开始症状典型,但病程极短,约1周左右发热等症状迅速消退而痊愈。

伤寒逍遥型:发热及毒血症症状轻微,可照常工作。

部分患者以肠出血或肠穿孔就医时被发现。

轻型伤寒:症状较轻,体温多在38℃左右,病程短,1~2周即可痊愈。

多见于儿童,或早期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或已接受过伤寒菌苗注射者。

目前临床上较多见,易漏诊或误诊。

菌痢中毒型菌痢多见于2~7岁儿童。

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

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感染的概念1.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3.共生状态:微生物、寄生虫和宿主之间达到了相互适应、互不伤害对方的状态。

4.菌群失调症:由于宿主、外环境的影响,导致机体某一部位的正常菌群中各种细菌出现数量和质量变化,原来在数量和毒力上处于劣势的细菌或耐药菌株居于优势地位,在临床上发生菌群失调症。

举例:如过路军繁殖显著超过正常值的40%以上,则引起肠道食物的分解紊乱,而出现肠道菌群失调症状。

5.机会性感染:条件致病菌引起的感染。

寄生在正常人体时不致病,只在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引起感染的微生物为条件致病菌。

6.医院获得性感染(医院感染):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但在出院后发病的感染。

7.社区获得性感染: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即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

二、感染过程的的表现(掌握,名解/问答)(一)清除病原体(二)隐性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临床表现不明显,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三)显性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四)病原携带状态: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

(五)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引起显性感染。

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掌握,不出问答)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理论知识考核试题及答案

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理论知识考核试题及答案

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理论知识考核一、选择题1.预防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的主要措施是()[单选题] *A、室内消毒B、防蚊灭蚊√C、煮沸灭菌法D、高温消毒法2.被狂犬咬伤后,伤口初步处理顺序应为()[单选题] *A、清创、缝合、包扎B、止血、消炎、包扎C、以肥皂水冲洗、暴露√D、以碱性溶液冲洗、包扎3.“草莓舌”是下列哪个疾病的典型体征()[单选题] *A、麻疹B、猩红热√C、斑疹伤寒D、伤寒4.下列不是水痘皮疹特点的是:()[单选题] *A先从面部发际开始B初疹时为红色斑疹,数小时候变为大小不等,深红色丘疹C疱疹液初为溷浊,随后渐转入透明√D水疱壁薄E一般在10天内痂盖开始脱落,2周内脱尽,一般不留瘢痕5.引起猩红热的病原体是()[单选题] *A.金黄色葡萄球菌B.表皮葡萄球菌C.A组α溶血性链球菌D.A组β溶血性链球菌√6.水痘的主要流行时间正确的是哪项? ()[单选题] *A、夏季6~7月B、秋季9~10月C、常年发生,但春冬季较多见√D、冬季11~12月E、春季1~2月7、确诊疟疾最简便而迅速的方法是:()[单选题] *A、血涂片√B、血培养C、骨髓培养D、骨髓涂片8、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侵入肝脏最主要的途径是:()[单选题] *A、穿透结肠壁直接入肝B、经胆道逆行入肝C、经门静脉入肝√D、经肝静脉入肝9. 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主要表现为:()[单选题] *A 病毒被排除B 隐性感染√C 显性感染D 病毒携带状态10.乙脑惊厥或抽搐最常见的原因是()[单选题] *A 高热B 缺氧C 脑实质炎症及水肿√D 低钙11、中毒性菌痢最常见的特征是()[单选题] *A.发热、头痛、嗜睡、皮肤出血点B.发热、昏迷、休克√C.发热、头痛、腓肠肌压痛、浅表淋巴结肿大D.发热、昏迷、惊厥12、鉴别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最可靠的依据是()[单选题] * A.潜伏期的长短B.毒血症状的轻重C.大便常规检查红白细胞的多少D.大便检出病原体√13、细菌性痢疾的主要病变部位是()[单选题] * A.回肠末端B.乙状结肠与直肠√C.升结肠D.降结肠14、炭疽的主要传播途径()[单选题] *A.消化道传播B.经血传播C.接触感染√D.间接接触传播15、百日咳的好发季节()[单选题] *A.春夏B.夏秋C.春秋D.冬春√16、下列不属于典型登革热症状的是()[单选题] *A、发热B、皮疹C、出血D、四肢肿胀√17.以下哪个选项的说法是错误的()[单选题] *A莱姆病的易感人群男性略多于女性B莱姆病多发于南半球C蝉是莱姆病的传播媒介√D莱姆病的潜伏期为3~32天18.肠阿米巴病的主要病变部位在()[单选题] *A.近端结肠和直肠B.直肠和乙状结肠C.近端结肠和盲肠√D.乙状结肠和阑尾19.有关下述黑热病流行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单选题] *A.黑热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B.人源型以儿童多、成人少C.黑热病为地方性传染病,但分布较广,遍及亚、非、欧、美各洲√D.犬源型及自然疫源型以较大儿童及青壮年发病多20.弓形虫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应除外()[单选题] *A.母婴传播B.痰液、飞沫√C.输血和器官移植D.密切接触动物21、下列哪项不属于传染源()[单选题] *A.患者B.病原携带者C.隐性感染者22、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是()[单选题] *A.散发、流行、暴发流行B.病原体、人体、外环境C.自然因素、社会因素D.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23、根据传染病防治法,下列哪种疾病不按甲类传染病管理()[单选题] *A.AIDS√B.SARSC.肺炭疽D.鼠疫E.霍乱24、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类型不包括()[单选题] *A.急性肝炎B.慢性肝炎C.重型肝炎D.药物性肝损害。

中西医结合助理考试传染病学

中西医结合助理考试传染病学

中西医结合助理考试传染病学
中西医结合助理考试中的传染病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传染病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了解传染病的定义、传播途径和传染源,掌握传染病的分级和分类标准。

2. 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掌握一些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如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发病率、病死率、年龄、性别和地域分布等。

3.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了解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包括个人防护、社区防控、医疗卫生机构防控等方面的知识。

4. 传染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掌握一些常见传染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了解诊断方法和检测技术,掌握应急预案和处理流程。

5. 传染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了解传染病在中西医结合中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包括中药、中成药、中医针灸等中医治疗方法的应用。

以上就是中西医结合助理考试中关于传染病学的主要内容。

提醒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要结合教材进行系统学习,掌握相关知识点,多做习题和模拟试题,提高应试能力。

同时,也要关注最新的传染病防控知识和疫情动态,及时更新学习内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篇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篇

第一单元传染病学总论一、传染病复习重点1.病毒性肝炎**2.艾滋病**3.细菌性痢疾**二、科目特点:1.考题浅显,知识点容易理解,记忆。

2.与临床结合紧密。

三、复习方法抓住重点,考前突击。

第一单元传染病学总论细目一:感染与免疫一、感染的概念传染又称感染,是寄生物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

有些寄生物与人体宿主达到了互相适应、互不损坏对方的共生状态。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1.病原体被清除2.隐性感染3.显性感染4.病原携带状态5.潜伏性感染一般来说隐性感染最多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最少,但一旦出现则易识别。

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病原体侵入人体或能否发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这两个因素。

病原体的致病能力与下列因素有关:1.侵袭力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蔓延扩散的能力。

2.毒力包括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

3.数量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

4.变异性病原体可因环境或遗传等因素而产生变异。

四、感染过程中的免疫应答作用机体的免疫应答对感染过程的表现和转归具有重要作用。

细目二:传染病流行过程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三环节)1.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传播途径由外环境中各种因素组成。

3.人群易患性是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易感程度或免疫水平。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1.自然因素2.社会因素细目三:传染病的特征一、基本特征1.有病原体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的病原体所致,包括微生物和寄生虫。

2.有传染性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

3.有流行病学特征在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传染病的流行过程表现出各种特征。

(1)强度特征传染病流行过程中可呈散发、暴发、流行及大流行。

①散发性发病某种传染病在某地区近几年来发病率的一般水平。

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

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

第一章总论1、传染病:指病原微生物(病毒,立克次氏体,细菌,螺旋体等)和寄生虫(原虫和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3、感染:为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首发感染:初次感染某种病原体。

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复感染。

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体感染称为混合感染。

重叠感染: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感染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叠感染。

继发性感染: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称为继发感染。

4、感染过程的表现:①清除病原体②隐性感染(③显性感染④病原携带状态:⑤潜伏性感染5、致病能力:1.侵袭力 2.毒力 3.数量 4.变异性6、免疫应答可分为两类:1.协助机体抵抗病原体的保护性免疫应答2.加速病理改变及组织损伤的变态反应一、非特异性免疫1.天然屏障2.吞噬作用3.体液因子二、特异性免疫1.细胞免疫:T细胞2.体液免疫:B细胞浆细胞免疫球蛋白(抗体)7、感染过程中最早出现的IgM具有早期诊断的意义8、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1.传染源2.传播途径3.人群易感人群9、传染病的基本特征:1.病原体2.传染性3.流行病学特征4.感染后免疫10、病程进展的阶段性:1.潜伏期2.前驱期3.症状明显期4.恢复期5.复发与再燃6.后遗症复发: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 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

再燃:进入恢复期体温尚未稳定下降至正常, 病原体暂时受抑制而未被消灭,得以重新生长繁殖,又再发热,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

复发和再燃均可见于伤寒,疟疾,细菌性痢疾等。

11、发热:①稽留热:体温超过39℃,24小时波动小于1℃,见于伤寒、斑疹伤寒等的极期②弛张热;体温升高,24小时波动大于1℃,见于伤寒缓解期、肾综合征出血热等③间歇热:24小时体温波动于高热与正常体温之间,见于疟疾、败血症等④回归热:骤起高热,持续数日后消退,之后高热重复出现,见于回归热,布鲁菌病等,上述情况如多次重复出现,并持续数月之久,称为波状热⑤不规则热:发热患者体温无规律性,见于流行性感冒、败血症等12、传染病的预防:1.管理传染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法定传染病分为3类,37种甲类:强制管理传染病,城镇要求2h内、农村不超6h乙类: 严格管理传染病,城镇要求2h内、农村不超6h丙类:监测管理传染病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中医主治系列-中西医内科学-相关专业知识-传染病学(一)

中医主治系列-中西医内科学-相关专业知识-传染病学(一)

中医主治系列-中西医内科学-相关专业知识-传染病学(一)[单选题]1.下列不属于传染病流行病学资料的是A.发病地区B.发病季节C.预防接种史D.病原学检查E(江南博哥).既往患传染病情况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传染病流行病学资料:包括发病地区、发病季节、接触史、预防接种史、既往患传染病情况,还包括年龄、籍贯、职业、流行地区旅居史等。

D项属于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的范畴,不是流行病学资料。

掌握“传染病的诊治与预防,《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知识点。

[单选题]2.传染病的诊断依据为A.流行病学检查、病原学检查B.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C.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资料、病原学检查及其他检查D.临床资料、疫苗注射情况、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E.临床症状、体检及生化检查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传染病的诊断主要从三方面确诊:1.流行病学资料;2.临床资料;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掌握“传染病的诊治与预防,《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知识点。

[单选题]3.下列属于传染病西医治疗方法的是A.支持疗法B.康复疗法C.对症疗法D.特效疗法E.以上都是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传染病的治疗方法:包括一般及支持疗法,病原或特效疗法,对症疗法(如降温、给氧、解痉止痛、抗惊厥、补液、纠正酸中毒、抗休克、抗呼吸衰竭等),康复疗法等。

掌握“传染病的诊治与预防,《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知识点。

[单选题]4.下列属于传染病中医治疗原则的是A.审证求因B.审因论治C.分析病机,确定治法D.辨证与辨病相结合E.以上都是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传染病的治疗原则:审证求因,审因论治;分析病机,确定治法;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等。

掌握“传染病的诊治与预防”知识点。

[单选题]5.传染病的预防包括A.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B.管理食物、水源、粪便、消灭蚊蝇C.切断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D.环境卫生管理、水源食物管理、灭蝇E.管理水源、管理饮食、卫生管理、灭蝇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传染病的预防:1.管理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学传染过程的三因素:病原体、人体、外环境感染后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感染病原体后不出现临床表现,但产生了特异性免疫。

――最常见显性感染――最易识别病原携带状态――重要的传染源潜伏性感染:人体与病原体处于相持状态,不出现临床症状,不排出病原体。

发病的两个因素: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三、感染过程的免疫应答1、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2、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变态反应流行过程的三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患性五、传染病的特征1、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2、临床特征分期: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与再燃;后遗症潜伏期是确定检疫期的重要依据及诊断的参考。

3、发疹性传染病按皮疹出现先后次序排列:水痘,猩红热,天花,麻疹,斑疹伤寒,伤寒传染病分类: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首见。

传染恢复期第二单元病毒性肝炎1、甲肝():属小病毒秤嗜肝病毒2、乙肝():属嗜肝病毒3、丙肝():单链病毒4、丁肝():缺陷的单链病毒5、戊肝():属杯状病毒二、流行性1、甲、戊型传播途径:粪-口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和亚临床感染者。

发病前2周至发病后2-3周内有传染性。

以发病前后各1周的传染性最强。

2、乙、丙、丁型:传播途径:输血;母婴;密切接触;性接触。

传染源:急、慢性患者及病毒携带者。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1、发病机制:甲肝――表现为肝细胞坏死和肝组织炎症反应。

乙肝――以细胞免疫为主2、病理(1)急性肝炎:肝细胞变性坏死,气球样变。

(2)慢性肝炎:炎症、坏死及纤维化(3)重型病毒性肝炎:急性重型肝炎:肝体积明显缩小,边缘薄质软,包膜皱缩:亚急性重型肝炎:肝质稍硬,表面和切面见再生结节。

慢性重型肝炎:大块性或亚大块性新鲜的肝实质坏死。

出血倾向最主要的原因:凝血因子合成障碍。

(4)淤胆型肝炎:伴明显的肝内淤胆。

小胆管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

四、病原学检查1、现症感染者传染性强的指标:2、对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最有意义的依据是:肝穿刺活检3、诊断重型病毒性肝炎最有意义的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病程超过半年为慢性肝炎超过两个月——慢性菌痢 13、传染性强复制活跃 14、乙肝疫苗成分为急性肝炎—①阳黄湿热蕴蒸—清热解毒、利湿退黄-茵陈蒿汤(湿重:茵陈五散苓)②阴黄寒湿遏阻—健脾和胃,温中化湿—茵陈术附汤。

③无黄—肝郁气滞—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或逍遥散。

慢性肝炎-①肝胆湿热-清利湿热、凉血解毒-茵陈蒿汤②肝郁脾虚—疏肝和胃-逍遥散③肝肾阴虚—养血柔肝、滋阴补肾-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④瘀血阻络活血化瘀、散瘀通结-血府逐瘀汤鳖甲煎丸⑤脾肾阳虚健脾益气温肾扶阳-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或四君子汤合肾气丸。

重型肝炎①热毒炽盛清热解毒凉血救阴神犀丹②脾肾阳虚,痰湿蒙闭健脾温肾行气利水化痰开窍茵陈四逆汤合菖蒲郁金汤③气阴两虚,脉络瘀阻益气救阴,活血化瘀-生脉饮合桃红四物汤第三单元流行性出血热一、病原学:病毒感染(布尼亚病毒),为病毒。

二、流行病学1、主要传染源:大林姬鼠是林区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

褐家鼠是城市型或家鼠型出血热的传染源2、传播途径:接触传播,呼吸道,消化道,虫媒,垂直3、流行性:有季节性和周期性。

以青壮年为主。

三、发病机制和病理1、病机:出血原因:发热期血管壁受损,血小板减少,休克期发生致消耗性凝血障碍,继发性纤溶亢进和内脏微血栓形成肾损害原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和缺血性肾小管变性、坏死。

低血压的主要原因:小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外渗。

2、病理: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坏死,管腔内微血栓形成,周围组织水肿和出血。

四、临床表现特征:发热、出血、低血压、肾损害分期:1、发热期:弛张热及稽留热。

三痛症(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征(颜面、颈、上胸潮红)为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及小血管中毒性损害的表现。

2、低血压休克期:热通病情反而加重主要为中毒性内失血浆性低血容量性休克的表现3、少尿期:常有低血压。

伴高血容量综合征。

出血倾向加重4、多尿期:日尿量>2000可发生电解紊乱(低钾低钠)及继发感染、休克5、恢复期:尿量降至2000,血尿素氮、肝酐降至正常五、检查:外周血早期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尿蛋白于短期内急剧增加,如见膜状物及包涵体可明确诊断。

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

血或尿标本病毒抗原或病毒阳性发热期①邪袭卫表(发热初)清热解毒、透表散邪—银翘散②热播阳明(发热中期)清气泻热、解毒透邪-白虎汤合银翘散③热入营血清营凉血-清瘟败毒饮低血压休克①热厥清热凉血解毒,益气养阴救脱-清营汤合生脉散②寒厥回阳救逆-参附汤少尿期①肾阴亏虚滋阴生津、凉血化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合增液承气汤②阴虚热结滋阴利水,清热散结-导赤散合知柏地黄丸多尿期肾气不固-补肾益气、益阴生津-左归丸合生脉散恢复期-气阴两虚-生脉散第四单元艾滋病一、病原学: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为病毒。

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艾滋病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2、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母婴。

三、病理:1、淋巴、造血组织和神经系统的原发病变,是病毒直接引起的2、免疫功能障碍引起的机会感染和恶性肿瘤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卡波济肉瘤。

机会感染――卡氏肺囊虫肺炎多见四、分期: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感染期;艾滋病前期;典型艾滋病期。

五、检查:抗-阳性,4总数<0.2或(0.2-0.5)六、治疗:主要是抗病毒抗病毒指征:4+<0.35或-水平>5000拷贝或4+下降速率>每年0.08 瘟疫热病急性感染期①风热表实辛凉解表,疏散风热-银翘散②风寒表实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无症状感染期以逐邪为主,清热凉血,解毒化湿。

-甘露消毒、升麻葛根、银翘散艾滋病前期①脾肺亏虚健脾益气和胃-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②肺肾亏虚滋补肺肾-沙参麦门冬汤、麦味地黄丸、百合固金汤艾滋病期①热毒蕴肺清热解毒、化痰止咳-千金苇茎汤、麻杏石甘汤、银翘散、竹叶石膏、人参白虎②热入营血清热凉血解毒熄风-清瘟败毒饮、羚角钩藤汤、安宫牛黄丸③湿热中阻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藿扑夏苓汤④邪毒阻络(多发性肉瘤)凉血解毒,化瘀散结-血府逐瘀汤第五单元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一、病原学。

冠状病毒(-),为有包膜的病毒。

室温:尿中存活10天,痰及粪便5天,血液15天,物体表面2-3天。

二、流行病学。

1、传染原:患者2、传播途径:呼吸道和消化道3、易感人群青壮年为主,儿童发病率低于成人。

三、病理:主要累及肺和免疫器官(如脾和淋巴结)肺:不同程度的肺实变和肺泡损伤主要病理特点:透明膜形成,肺间质淋巴细胞浸润,肺泡腔中肺细胞脱屑性改变。

四、临床表现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和主要症状。

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

分期:早期,进展期,恢复期。

五、检查:血象正常或降低。

淋巴细胞减少<0.9。

3、4、8明显降低①邪毒范肺早清肺解毒化湿透邪-银翘散②疫毒蕴肺进展清热解毒宣肺化湿-人参白虎汤③肺闭喘憋进展及重症清热泻肺祛瘀化浊佐以扶正-葶苈大枣泻肺汤④内闭外脱重症益气敛阴回阳固脱化浊开闭-参附汤⑤气阴亏虚痰瘀阻络-恢复期-益气养阴化痰通络-一贯煎第六单元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一、病原学。

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脑膜炎球菌属奈瑟菌,革兰染色阴性。

病菌在体外能形成自溶酶。

我国以A群为流行菌株。

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带菌者和患者2、传播途径:飞沫3、流行特征:冬春季多。

发生于15岁以下的儿童。

三、病机和病理1、病机:抗荚膜多糖抗体是主要的杀菌抗体,有群特异性。

引起脑膜炎和暴发性脑膜炎的物质主要是:内毒素。

皮肤粘膜瘀点瘀斑:是细菌系列和裂解后释放内毒素引起。

2、病理:血管内皮损害,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内皮肿胀、坏死和出血,中性粒细胞浸润,有的血管内血栓形成。

病变以软脑膜为主。

四、表现(一)普通型1、上呼吸道感染期;2、败血症期:皮肢粘膜瘀点瘀斑,早现于眼结膜和口腔粘膜。

3、脑膜炎期:颅内压增高。

脑膜刺激征阳性。

(二)暴发型――多见于儿童。

高热、瘀斑、休克、呼衰1、败血症休克型:高热,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缺如。

脑脊液清亮,细胞数正常或增加。

血培养+2、脑膜脑炎型:中毒症状+精神症状+昏迷3、混合型。

五、诊断:突起高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或瘀斑,脑膜刺激征(+)。

血升高,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

米汤样。

特异性荚膜抗原+脑脊液涂片镜检六、治疗:1、普通型:首选――青霉素。

2、暴发型:大剂量青霉素钠盐。

不宜应用磺胺。

预防――可用磺胺类①邪范肺卫辛凉解表泻热解毒银翘散②卫气同病清热解毒泻卫清气银翘散合白虎汤③气营两番清气凉血泻热解毒清瘟败毒饮④内闭外脱扶正固脱生脉散合参附汤⑤气阴两虚养阴益气兼以清热青蒿鳖甲汤第七单元伤寒一、病原学:伤寒杆菌,属沙门菌,革兰阴性,有鞭毛,能活动。

含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体表()抗原。

二、流行病学1、传染原:患者和带菌者2、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三、病机及病理1、病机:伤寒杆菌的抗原是决定伤寒杆菌毒力的重要因素。

伤寒的持续性发热是由于伤寒杆菌及其内毒素所致。

2、病理: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炎性增生反应。

最显著特征是以巨噬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

特征性病变――伤寒细胞。

病变部位:回肠下段的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滤泡。

慢性带菌者常见的带菌部位:胆囊。

四、表现(一)临床分期。

潜伏期3-42天,平均12-14天。

1、初期(侵袭期):第1周,起病缓慢2、极期:2-3周。

高热,特殊的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玫瑰疹,脾肿大,右下腹压痛,便秘或腹泻。

易并发肠出血及肠穿孔。

3、缓解期:第4周。

体温下降,症状减轻,警惕肠穿孔肠出血4、恢复期:第5周以后。

排菌量最多的时期是第后第2-4周。

(二)类型1、普通型2、轻型3、暴发型4、迁延型:病程5周以上。

可伴有慢性血吸虫病5、逍遥型:起病轻,突然性肠出血或肠穿孔。

6、顿挫型:起病急,症状典型,但病程极短。

7、复发与再燃(三)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肝炎。

伤寒的第一次菌血症相当于临床上的潜伏期。

五、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偏低或正常,粒细胞减少。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2、病原学:细菌培养是确诊伤寒的主要手段血培养:病程第1周阳性率最高。

骨髓培养:阳性率最高。

受病程及合用抗菌药物的影响小。

粪便培养:第3-4周阳性率高。

尿培养:第2周后阳性胆汁培养3、肥达反应:阳性率最高的时期是病后第4周。

六、诊断原因不明的发热持续1-2周不退,特殊的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血白细胞减少,嗜酸粒细胞消失。

细菌培养阳性。

七、治疗。

抗菌首选――氟喹诺酮类。

头孢菌素――常用于耐药菌株的治疗及老年儿童。

氯霉素――用于非耐药菌株伤寒。

氨苄西林――慢性带菌者。

湿温①湿遏卫气清热透表芳香化湿藿朴夏苓汤②湿热中阻清热化湿理气和中王氏连朴饮③热重湿轻,蕴阻中焦――清泄胃热,兼燥脾湿――白虎加苍术汤④湿热酿痰,蒙蔽心包――清热化湿,豁痰开窍――菖蒲郁金汤合苏合香丸或至宝丹⑤湿热化燥,伤络便血――清火解毒,凉血止血――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⑥余湿留恋――轻宣芳化,淡渗余湿――薛氏五叶芦根汤竹叶石膏汤第八单元细菌性痢疾一、病原学:痢疾杆菌(肠杆菌科志贺菌属),属革兰阴性杆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