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课题研究共17页文档
气象学课题研究

•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全球
背景介绍
• • •
•
•
•
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 波动,总的看为上 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 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 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3.8-7.6nm,波长较短)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如红外 线)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出现全球变暖趋势的具体原因是,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 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了地球的大气层。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 据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2.5-10.4华 氏度)。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000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 而给全球环境带来潜在的重大影响。 为了阻止全球变暖趋势,1992年联合国专门制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 公约》,该公约于同年在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签署生效。依据该公约,发达国家 同意在2000年之前将他们释放到大气层的二氧化碳及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降至1990年时的水平。另外,这些每年的二氧化碳合计排放量占到全球二氧化碳 总排放量60%的国家还同意将相关技术和信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转让 给发展中国家的这些技术和信息有助于后者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 截止2004年5月,已有189个国家正式批准了上述公约。 毫无疑问我们这个星球正在升温,在上个世纪全世界的平均温度大约攀升了 0.6 摄氏度。北半球春天的冰雪解冻期比150年前提前了9天,而秋天的霜冻开始 时间却晚了10天左右。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目前世界范围内认为主要原因 很可能是因为由于温室气体(代表气体二氧化碳)排放过多造成。
气象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气象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现象的学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 气象要素的测量:气象学的研究首先从测量开始,包括对温度、湿度、气压、风速、降水等气象要素的测量。
这些测量数据可以帮助气象学家了解大气的状态和变化。
2. 气象过程的研究:气象学研究的内容还包括对气象过程的研究,如天气系统、气候系统、大气环流等。
这些过程涉及到大气中的许多物理和化学过程,是气象预报的重要基础。
3. 气象预报:气象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进行天气预报,包括短期、中期和长期预报。
气象预报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农业、航空、航海等领域。
4. 气候变化研究: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气象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包括气候变化的观测、模拟和预测等。
5. 灾害气象研究:气象学还涉及到灾害气象的研究,如暴雨、台风、雷电等灾害性天气的形成机制和预测方法,以及如何减轻这些灾害的影响。
总的来说,气象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大气科学、地球科学、物理学和化学等多个领域。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大气的奥秘,还可以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重要的支持和指导。
初中综合实践_《气象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活动介绍校园气象课在学校气象科普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指出:加强中小学校、幼儿园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教育,将防灾减灾知识和技术普及纳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在中小学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是我们国家的一项长期的科普任务,也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一个重点内容。
而校园气象课则是进行校园气象科普的优秀平台和重要的载体。
通过校园气象课这个平台,学生们不但能够学到基本的气象知识,了解到天气变化的过程及其原因,掌握一些基本的天气观测方法和技能,而且通过气象社团的活动和综合实践调查,可以提高学生的科技意识,引导他们对天气变化和气候异常问题的关注,从而培养他们防治自然灾害的科普知识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气象奥秘,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防灾减灾的实践之中。
还能把他们的知识和技能辐射到家庭和社会,成为防灾减灾的生力军。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因此,有必要在中学生中进行气象学相关课程。
二、设计思路:16世纪中叶以前,人们的生活、生产实际出发,进行了零星的、局部的气象观测,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和经验,对于某些天气状况做出了一定的解释。
到19世纪末,气象学成为独立的学科。
期间出现温度表、气压表、毛发湿度表,先后建立气象站,汇出了天气图。
到20实际50年代,气象观测开始向高空发展。
并且由于电子计算机和新技术如雷达、激光、遥感及人造卫星的使用,大大促进了气象的发展。
对全国大多数学校来说,气象科普教育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时间和范围的局限性。
主要是靠有关部门在"世界气象日"、"全国防灾减灾日"和科普宣传日等几个节日的时候集中进行宣传教育,而这种宣传教育的面又不广,只是集中在几所学校;二是宣传教育的内容比较单一,针对每年的主题内容进行科普宣传,形式也比较传统,不适应中小学生的年龄和接受知识的特点;三是教师队伍里普遍存在着对校园气象站和气象科普知识的缺乏,无法正确指导学生参与气象科普实践活动;四是防灾减灾的应急措光靠讲座和图板宣传起不了多大的作用,需要通过实地演练,而学校又没有这方面的设施与设备。
气象学中的数学应用问题研究报告

气象学中的数学应用问题研究报告示例文章篇一:《气象学中的数学应用问题研究报告》嘿,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每天我们抬头看到的天空,那些风云变幻的天气,其实和数学有着超级紧密的联系呢?就像我,以前可从来没想过,现在一研究,才发现这里面的学问大着呢!比如说,预测明天会不会下雨。
这可不是随便猜猜的哟!气象学家们会收集好多好多的数据,像温度、湿度、气压这些。
那这些数据怎么用呢?这就用到数学啦!他们会用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和算法,把这些数据放进去算一算,就能大概知道明天的天气情况啦。
这是不是很神奇?就像我们做数学题,给了一堆条件,然后通过公式算出答案。
气象学也是这样,只不过这个“题”更难,答案也更重要!有一次,我问我爸爸:“爸爸,为什么气象学要用数学呀?”爸爸笑着说:“孩子,你想想,如果没有数学,怎么能准确地知道风的速度、云层的高度呢?”我一听,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啊!还有啊,天气预报里说的什么概率,也是数学的应用呢!比如说,明天有80%的概率会下雨。
这80%可不是随便说的,那是通过大量的计算和分析得出来的。
再想想,如果没有数学,怎么能知道台风的路径?怎么能提前做好防范措施,保护我们的家园呢?这就好比我们在玩游戏,如果没有规则,那不是乱套了吗?气象学中的数学,就是这个规则,让一切都变得有秩序,让我们能提前做好准备。
我还和同学们讨论过这个问题呢!小明说:“这数学也太难了,我可搞不懂。
”小红却说:“我觉得很有趣呀,能帮助我们了解大自然。
”我在旁边听着,心里想:“是啊,虽然难,但是多有意思啊!”通过这次研究,我深深地觉得,数学在气象学里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天气的秘密之门。
它让我们不再对天气变化感到迷茫和无助,而是能够有一定的预测和准备。
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学习数学,去探索更多的奥秘吗?我觉得我们一定要好好学,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保护我们的生活!示例文章篇二:《气象学中的数学应用问题研究报告》嘿,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每天关注的天气背后,居然藏着好多数学的秘密!就说天气预报吧,气象学家们要预测明天是晴天还是下雨,气温是高还是低,这可离不开数学的帮忙。
气象实践活动研究报告范文

气象实践活动研究报告范文本次气象实践活动是我们学校气象社团的一次集体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观测和记录气象数据,提高同学们对气象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增强他们对天气变化的观察能力和预测能力。
活动开始前,我们进行了一些前期准备工作。
首先,我们确定了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和目的,以及学习和观测的重点。
为了更好地实施活动,我们还组织了一些小组讨论,明确了每个小组的任务分工和观测点。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有关气象观测和记录的基础培训,让同学们对实践活动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来到了学校外的气象观测点,进行了一系列的气象观测和记录工作。
在观测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参与,认真记录气压、温度、湿度等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
通过观测和记录,同学们对气象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学到了很多新知识。
同时,他们也提出了很多有关气象观测和记录方面的问题,通过讨论和交流,大家对气象现象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同学们不仅增加了对气象知识的认识和了解,还培养了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希望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同学们对科学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为以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本次实践活动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例如,在观测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了天气突然变化的情况,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气象预报的重要性。
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气象行为规律,比如某些气象现象在特定时段更容易出现,这让我们对天气变化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此外,我们在实践活动中也发现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在数据记录和分析过程中,有时候会因为设备性能或者人为操作不慎导致数据不准确,因此在日后的实践活动中,我们需要更加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在气象观测和记录中还存在许多专业知识和技能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这需要我们在日后的学习中不断加强。
最后,通过本次实践活动,我们学会了如何利用气象仪器进行准确的观测和记录,学会了如何分析和理解气象数据,提高了我们的实践技能和科学素养。
气象科普实践活动的研究计划

气象科普实践活动的研究计划一、课题的提出今天的学生是二十一世纪的栋梁,他们是否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
只有使青少年从小具有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具有在未知道路上勇敢探索的能力,才能成为新世纪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
气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据统计,我国每天大约有8亿人次收看天气预报节目。
气象科普实践活动更是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激发学生对气象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科学素质十分重要。
因此,在3月23日气象日,我们成立了气象科普小组,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宣传气象科普知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让气象这一科学实践活动在全体小学生中得到推广普及,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全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二、课题的研究措施1、组织学生参加气象站组织的“气象科普知识”讲座。
2、把气象科普知识内容与学科整合、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对广大学生进行天文气象科普教育并开展活动,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3、增强气象科普活动的魅力,实施课外实践活动和多媒体教育相结合,寓教于乐,切实提高学生对气象科学的兴趣。
4、开展气象观测活动。
学校成立校级活动小组,班级有班级活动小组,分别组织一系列观测活动。
5、对气象观测活动进行定期小结。
每周各班以及校级活动小组对自己的活动进行小结,然后由辅导教师指导小组长进行汇总。
6、加强气象观测活动的展示与宣传。
办好气象活动板报,举办气象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自编科技小报、撰写科学小论文。
不断丰富资料,加强宣传教育力度。
三、预期研究成果。
(1)2008年9月前,汇编相关论文、学生观测成果、记录、科学小论文。
(2)2008年11月前,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四、参加人员1.五年级全体师生。
2.指导老师:白世芬、冷贤兰、崔同富。
威宁二小科技活动小组2008年3月20日。
气象科研项目的选题及申报技巧课件

1
名人论科学研究
气
•
真理的大海, 让未发现的一切事物躺卧在我的 眼前, 任我去探寻。---牛顿(英国)
度 • 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 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妙,
为人类造福。---爱迪生
• ----------------------------------------------------------------
42
开发研究: 利用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 际经验所获得的现有知识,为产生新的产品、材 料和装置,建立新的工艺、设计、流程和系统而 进行的创造性活动。
• 但是, 仅有好的实验设备是远远不够的,, 关 键是研究人员要有思想,, 要有能够凝练核心 问题的科学素养。
•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科研人员在 自己熟悉的领域中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科 学问题并非易事。
27
问与答
• 科学问题的凝练过程可分为问项和答域两 个阶段。
• 问项涉及提问的内容, 而答域则是对求解范 围的限定。
16
3. 什么是技术?
• 技术是指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应用科学原理 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 各种生产手段和物质装备。
• 对客观世界的控制、利用和改造, 发明世界上尚没 有的东西, 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
• 侧重回答社会实践中“做什么”、“怎么做”以 及“有什么用”等问题。
• 以追求经济、军事和社会利益为主要目标, 通过先 进性、经济性和可行性衡量。
• 根据答域的限定范围度, 可将其分为三种类 型: 全域、类域和特域。
28
全域
• 对于解答范围不给予任何限制的科学问题, 其答域称为全域。
• 例如“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这个问题肯 定了地球气候变化的事实, 却没有规定答案 的范围。
气象预报和气候变化的研究

气象预报和气候变化的研究气象预报和气候变化的研究是地球科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涉及到大气科学、环境科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
以下是相关的知识点介绍:1.大气层结构:地球大气层由多个不同厚度的气层组成,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
每个气层的温度、密度和组成不同,对天气和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2.气象要素:气象预报和气候变化研究的基础是对大气状态的观测和描述。
主要的气象要素包括气温、气压、湿度、风速、风向、降水量等。
3.天气系统:天气系统是影响天气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高压和低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锋面系统等。
这些系统的生成、发展和消散对天气产生重要影响。
4.气候带:地球表面根据太阳辐射的分布被划分为不同的气候带,包括热带、温带和寒带。
每个气候带具有不同的气候特征和植被类型。
5.气候变化的原因:气候变化是指地球表面气候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
气候变化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太阳辐射变化、地球轨道变化、火山爆发等。
人为因素包括温室气体排放、土地利用变化等。
6.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地球生态系统、水资源、农业、人类居住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海平面上升、物种分布变化等。
7.气象预报方法:气象预报是通过分析观测资料和数值模型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状况。
主要的预报方法包括经验预报法、统计预报法和数值预报法。
8.气候模型:气候模型是用来模拟地球气候系统运行的数学模型。
气候模型包括全球气候模型、区域气候模型和气候系统模型等。
9.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人类社会需要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
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等。
10.国际合作与研究:气象预报和气候变化的研究是一个全球性的课题,需要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国际气象组织等国际机构在推动气候变化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上是关于气象预报和气候变化的研究的相关知识点,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