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慎独论》(清---曾国藩)

合集下载

清代-曾国藩《曾国藩诫子书》原文、译文及注释

清代-曾国藩《曾国藩诫子书》原文、译文及注释

清代-曾国藩《曾国藩诫子书》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曾国藩诫子书清代-曾国藩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

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

方寸之自欺与否,盖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

故《大学》之“诚意”章,两言“慎独”。

果能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力去人欲,以存天理,则《大学》之所谓“自慊”,《中庸》之所谓“戒慎”“恐惧”,皆能切实行之。

即曾子之所谓“自反而缩”,孟子之所谓“仰不愧”“俯不怍”,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皆不外乎是。

故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断无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之时。

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敬”之一字,孔门持以教人,春秋士大夫亦常言之。

至程朱则千言万语不离此旨。

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

程子谓“上下一于恭敬,则天地自位,万物自育,气无不和,四灵毕至,聪明睿智,皆由此出,以此事天飨帝”,盖谓敬则无美不备也。

吾谓“敬”字切近之效,尤在能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

庄敬日强,安肆日偷,皆自然之征应。

虽有衰年病躯,一遇坛庙祭献之时,战阵危急之际,亦不觉神为之悚,气为之振。

斯足知敬能使人身强矣。

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能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三曰求仁则人悦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

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

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

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

若但知自了,而不知教养庶汇,是于天之所以厚我者,辜负甚大矣。

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

立者自立不惧,如富人百物有馀,不假外求;达者四达不悖,如贵人登高一呼,群山四应。

君子需慎独

君子需慎独

君子慎独本文是对刘宗周“慎独”学说所做出的一种省思。

刘宗周之学并非是一种主观唯心的学说,其对“慎独”理论的发展在宋明理学之中有重要意义。

他将本体与工夫合一,将理气相统一的论述为人在主体意义上发展心性,培养个体道德自觉提供了指引。

如其学生黄宗羲所言,在儒者人人言慎独之中,唯刘宗周得儒家真义,因此研究刘宗周的慎独之说,对于省思个体的工夫涵养与内在道德,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慎独”是中国古代许多学者的重要关注点,在刘宗周的慎独之学以前,对这一概念就有过诸多阐释和论述。

慎独首先出现在《大学》《中庸》中,后受到汉唐之后的儒家特别是宋明理学家所重视。

慎独并非是一种唯心的自我修养方法,在对其义理的阐发之上,各家是各有所见,因此慎独概念至今看来对个体心性的塑造也有相当的指导意义。

明清思想家黄宗羲先师刘宗周的慎独之学说尤为推崇,他说道,“先生之学,以慎独为宗”,“儒者人人言慎独,唯先生始得其真”(《明儒学案》《蕺山学案》卷六十二)。

在他看来,只有其师刘宗周所建立的慎独学说,才可称之为得到儒家真义,才是“圣贤之学”的精髓之所在。

考察刘宗周为慎独所注入的独特内涵,有助于个体在主体意义上培养自由心性,避免外在干扰,对心、性二者及其关系的省思,也能使个体更好地把握儒学内涵,养成君子之气。

一、慎独之源“慎独”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大学》、《中庸》之中,其意为在独处无人觉察时,仍需谨慎地使用自己的行为合乎一定的道德准则,此为儒家传统的道德修养论。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中庸》)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

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学》)《中庸》之云,从性、道、教一体的角度阐述人不能片刻离开道,因此君子应该把慎独作为修身的要义,应该在独处之时保持谨慎,心怀戒惧。

曾国藩: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曾国藩: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曾国藩: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慎独,中国人的千年修行。

《礼记· 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两千多年后的曾国藩,在临终时告诫其子:慎独则心安。

慎独,不仅是某个人的修行,更是两千多年来,中国人的一场大修行。

君子慎独,是几千年来被奉为修身最高境界的法则。

“君子慎其独”的意思是,君子在独处、无人注意的时候。

也要小心谨慎,严格要求自己,不做违背道德的事,历史上有很多“慎独”的生动例证。

康熙将“慎独”概括为“暗室不欺”,林则徐在居所悬挂一块醒目的横额,上书“慎独”二字,以警醒、勉励自己。

晚清名臣曾国藩在遗嘱中第一条说到的就是“慎独”。

他说:“慎独则心安。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

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守身之先务也。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这天,曾国藩拜过父亲的牌位,让儿子纪泽扶他去花园散步。

父子俩拉着家常,不知不觉走近一片竹林。

忽然,一阵大风吹过,曾国藩连呼“脚麻”,便倒在儿子身上。

扶进屋时,曾国藩已经不能说话了。

他用手指指桌子:那是他早已写好的遗嘱。

曾纪泽双手把纸展开,第一条写的就是:一曰慎独则心安。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

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人如果能做到慎独,心里自然会平静、安定、富足。

自我修养的道理,没有比养心更难的了。

养心最难做到的,就是慎独。

能够慎独的人,自我反省时不会感到愧疚,可以面和天地、鬼神对质,绝对不会有行为无悔恨而心却退缩的时候。

人假如没有可以愧疚的事,面对天地便神色泰然,这样的心情是愉快平和的,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是最好的药方,修身养性的第一件大事。

慎独,智者的人生大境界。

龙应台说,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

曾国藩家书摘录

曾国藩家书摘录

《曾国藩传》经典摘录曾国藩是位杰出的理论家,他一生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重要的一点,与他的理论水平是分不开的。

我们在读他留下来的文字时,发觉了很有意思的一点,那就是他使用一些数字表述,将深奥的理论寓于浅显的告白中,富含哲理,提炼归纳非常经典,即使时至今日仍不失其参考借鉴价值。

随便举一例,他说:“君子有三乐: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一乐也;宏奖人材,诱人日进,二乐也;勤劳而后憩息,三乐也。

”我们评析一下,这段话粗看文采飞扬,再看哲味悠然,细思让人莞尔。

不是吗?人生的乐事或许我们从来没弄清过,他老夫子弄清了,乃此三乐也。

曾国藩使用数字将这样的箴言表达出来,内容非常之多。

他在咸丰九年十一月初二日的日记中说道:日来,每思吾身,能于十“三”字者用功,尚不失晚年进境。

十“三”字者,谓三经、三史、三子、三集、三实、三忌、三薄、三知、三乐、三寡也。

他于同治四年正月初二日的日记后留了一个附记也写了一段这样的话:三忌三薄三知三乐三不三经三史三子三集三实八本八常八德八败八国八源八理八文八考八书以上这些“三”和“八”条目其实就是他自己对这些格言警句的归总,他时时以这些文字来反省和约束自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完善自我教育和人格修养,这些,不但,让他成就了不朽的事业,也给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研究曾国藩,不能脱离“古为今用”的思想,要吸收他优秀的东西,有选择地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让每个人去把洋洋数千万字的《曾国藩全集》读完,可能不大可能,但要记住他这些极具经典性的数字箴言,却是很容易的。

读着这些箴言,弄懂了他的内涵,我们对曾氏也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更重要的一点,他这些数字箴言,一直到现在,我们尚可资利用。

他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现在,我们就从修身、治家、为政治事、相人、艺文、求学、养生等方面来分析学习一下他的数字箴言。

修身曾国藩的修身类箴言是很多的,人们称他为“理学大师”,被公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后一位集大成者,他的修身哲学具有中国儒家的典型特点,从下面这些修身的数字箴言中就可以看出来,读透他。

曾国藩: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曾国藩: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曾国藩: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慎独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慎独,这两个字贯穿了曾国藩的大半生,也正是对这两个字的坚守和坚持,成全了他。

什么是慎独?慎独是古代君子最重要的修身之法。

在孔孟儒家传统中,有一种重要的、行之有效的修炼方法,就是“慎独”。

《中庸》有云: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大学》云: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其不善,而着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慎其独也。

另外出土于湖北沙洋的郭店楚简儒家类的典籍《五行》各有二章特地议论'慎独'简本《五行》16~18云: '淑人小人,其义一也'。

能为一而后能为小人,小人慎其独也。

'展望弗及,兴高采烈'。

能差池共羽而后能至哀,小人慎其独也。

'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

意思是说,严格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别人监督,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

'慎独':是一种修为境界。

曾国藩在写给纪泽纪鸿的家书中是这么解读慎独的,非常经典:慎独则心安。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

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

方寸之自欺与否,盖他人所不及知,而已独知之。

故《大学》之“诚意”章,两言慎独。

果能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力去人欲,以存天理,则《大学》之所谓自谦,《中庸》所谓戒慎恐惧,皆能切实行之。

即曾子之所谓自反而缩,孟子之所谓仰不傀、俯不怍,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皆不外乎是。

故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断无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之时,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大意是说,慎独可以获得内心真正的安宁,自我修养,贵在养心,人的内心虽然懂得善恶之分,但总是不懂的为善去恶的道理,这是自欺欺人。

曾国藩:慎独——自强之道,寻乐之方,守身之先

曾国藩:慎独——自强之道,寻乐之方,守身之先

曾国藩:慎独——自强之道,寻乐之方,守身之先曾国藩说:“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

”注重心性修养,是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

儒家讲“正心诚意”,道家讲“心斋坐忘”,佛家讲“自净其意”,其落脚点都是要管理好自己当下的一念之心。

心性修养的功夫,不仅包括一个人在公众场合下,要管理好自己的言行举止;同时也包括在没有别人在场的情况下,同样要让自己的心处于清净、自律的状态。

后者,就是儒家所说的“慎独”。

俗话说,“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

每个人的内心在想什么,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别人是无法知道的。

所谓“慎独”,就是要管理好自己的起心、动念,绝不会因为别人不知道而故意放纵它们。

“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保持警醒。

“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的时候。

“慎”还有“诚”的意思,“慎独”也就还有“真诚地面对自己内心”的意思。

对于慎独,古人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叫做“不愧于屋漏”。

这里的“屋漏”,不是说房子漏了,而是指古人为了采光,在屋子的西北角开的一个天窗。

古代的房子一般是面南背北,门朝南开,所以西北角是最里面、最昏暗的角落,最需要光线。

“不愧于屋漏”,就是指一个人独处一室,在最隐秘的地方,也依然能够保持谨慎、敬畏的态度,依然在思想上、行为上没有丝毫放纵,能够做到问心无愧。

类似的说法还有“不欺暗室”。

“暗室”指的是人家看不见的地方。

“不欺暗室”的意思就是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

曾国藩有著名的“日课四条”,也就是每天要操练的四门功课,其中首条就是“慎独”,并且是根本,其他三条是枝叶。

他进一步指出,慎独“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自强之道古人说:“威震四海,勇冠三军;只没本事,降伏自心。

”俗话说:英雄难过美人关。

一个人可以征服外在的很多事物,但是克服内心的欲望,恐惧,情绪冲动等等,还是要困难得多,正如王阳明所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什么是强大?内心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只有净化自己的心灵,才能彰显人的生命力;只有内心强大,才能经得起外面的繁华和诱惑。

【写材料用典】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写材料用典】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写材料用典】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例文】“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慎独,是吾心自有光明的一身坦荡,是从见闻处至不见不闻处皆如其一的至诚纯粹。

究其本质,慎独乃一种内心敬畏、一场自我修行、一种人生境界。

(中国纪检监察报《不欺暗室不愧屋漏》)【典故】出自清代曾国藩《曾国藩诫子书》,一曰慎独而心安。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

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

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释义】意思是,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就能在处世时做到心安理得,心平气和。

修身养性做人做学问的道路,最难的就是养心,养心中最难的,就是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

【赏析】《中庸》有云,“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大学》有言,“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宋代陆九渊曰,“慎独即不自欺。

”沉思品味,慎独之要,在不欺暗室、不愧屋漏,俯仰天地间、浩然无所愧。

元代许衡的“梨虽无主,我心有主”,东汉杨震“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的“深夜拒金”,清代于成龙的“立檄拒礼”……义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慎独并非追求个体的独处、独居、离群,而是心中高悬是非明镜,知晓为人做事尺度,于无人时、无声处、细微间的高阶位自律、高层次修为、高境界操守,乃大定力、大智慧、大格局。

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应时刻保持“无须提醒的自律自觉”,始终坚守“根植于内心的坚定信仰“,不欺暗室、不愧屋漏,克己慎独、守心明性,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洗礼,不断涵养为大公、守大义、求大我的精神境界,严防诱惑之微、严堵蜕变之渐、严拒气节之失,一言一行作表率、一举一动为示范。

【用法】主要适用于廉政党课报告、警示教育讲话,侧重强调慎独,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时刻紧绷廉洁自律之弦,从小细小节严起,维护良好形象。

做人的学问

做人的学问

刚柔相济,以刚为本太柔了会萎靡不振,太刚了则容易折断。

刚并不是说要暴戾残忍,而只是强韧刚直而已;柔也不是说要卑下羸弱,而只是谦让恭敬而已。

办事为公,就应勉强争取;争名逐利,就应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应勉励为之;守成安乐,则应谦退;出外与人相接触,应当强矫,回家与妻儿享受,则要谦让。

2.柔是安身立命的基本哲学曾国藩说,在建功立业时要‚刚挺‛,而在争名夺利时就要谦退柔隐。

自古至今,能不被名利困扰的人少而又少。

即使是曾国藩,在青年时代也是好名心盛。

而在阅读了大量古代典籍后,曾国藩修身养性,渐渐克服了自己对名声的欲望。

不仅如此,他甚至认为名誉和权力是不祥的兆头。

曾国藩的诸位弟弟都在他的部队里,在承担责任方面,曾国藩总是督促他们抢在前面,论功劳时则让他们排在后面。

所谓‚有难先由己当,有功先让人享‛并认为‚此乃事业之基‛。

柔顺是什么?曾国藩说,‚柔顺,所以守其缺而不敢求全也‛。

有一点残缺和遗憾就让它有一点残缺和遗憾,不要求全、求圆、求满,这就是抱残守缺。

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一味追求大获全胜,功德圆满;可是一旦大获全胜或者功德圆满,那凶险和灾祸也就随之降临了。

修法十二课1.锻炼自制能力人生在世,许多环境条件是我们不可改变也不可控制的,这时,惟一能做的只有控制自己,控制自己的思想、行为、情绪、习惯,通过控制自己来控制环境、改变环境,进而把握自己的命运。

曾国藩就认为,‚培养自控能力,关键在于抓紧一人独处的时机,也就是慎独‛。

因为一个人的时候,做好事无人夸赞,做坏事也无人知道,这就全靠自制。

真正自制力强的人,在一个人的时候会分外警惕自己的言行举止、死刑情绪,不让邪念侵入自己的头脑,更不允许自己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来。

那么如何培养自制力呢?曾国藩以‚修法十二课‛来约束自己的身心,这里列出这十二课的内容,供大家参考:一、持身敬肃。

衣冠外貌保持整齐,心思神情端正严肃,时时刻刻都要警惕、检查自己的念头、举止中有无背离义理之处。

平日闲居无事的时候宁静安泰,保养德行,一旦投于事务之中则专心致志,不存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子慎独论
细思古人工夫,其效之尤著者,约有四端:曰慎独则心泰,曰主敬则身强,曰求仁则人悦,曰思诚则神钦。

慎独者,遏欲不忽隐微,循理不间须臾,内省不疚,故心泰。

主敬者,外而整齐严肃,内而专静纯一,斋庄不懈,故身强。

求仁者,体则存心养性,用则民胞物与,大公无我,故人悦。

思诚者,心则忠贞不贰,言则笃实不欺,至诚相感,故神钦。

四者之功夫果至,则四者之效验自臻。

余老矣,亦尚思少致吾功,以求万一之效耳。

尝谓独也者,君子与小人共焉者也。

小人以其为独而生一念之妄,积妄生肆,而欺人之事成。

君子懔其为独而生一念之诚,积诚为慎,而自慊之功密。

其间离合几微之端,可得而论矣。

盖《大学》自格致以后,前言往行,既资其扩充;日用细故,亦深其阅历。

心之际乎事者,已能剖析乎公私;心之丽乎理者,又足精研其得失。

则夫善之当为,不善之宜去,早画然其灼见矣。

而彼小人者,乃不能实有所见,而行其所知。

于是一善当前,幸人之莫我察也,则趋焉而不决;一不善当前,幸人之莫或伺也,则去之而不力。

幽独之中,情伪斯出,所谓欺也。

惟夫君子者,惧一善之不力,则冥冥者有堕行;一不善之不去,则涓涓者无已时。

屋漏而懔如帝天,方寸而坚如金石。

独知之地,慎之又慎。

此圣经之要领,而后贤所切究者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