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流行歌曲进行古诗词教学
流行音乐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整合

的生命空 间, 以增加现代人的生活情趣 , 予 “ 可 故事” 新的情 感诠 释 , 或将传统文化意 初的审美记忆 ,也相 当程度成为了我们民
从 而 使人 的生命 更 为 充实 与 富 有意 义 。 从 象借用 、 ” 整合与重组 , 构建新的意境 , 而 族情感和审美共鸣的基本诱因。在解读古 从 感应新课改精神而诞生的各类高 中语文新 传达现代人 的情感。在古诗词教学 中引入 诗词意象及意境时 ,引人现当代歌词 中承
炼 出敏锐 的文 化批 判 眼 光 , 升 文化 品味 , 成 , 提 颇具现代感的曲式 、 器乐 、 演唱, 现代文 伤,通过景物营构 的幽寂意境来烘托人事
凝 聚 人格 魅 力 。
化语境下的学生更容易接受 ,旋律启动心 无常 的概 叹和别后无依的孤寂。 灵、 酝酿情感 , 发想 象和联想 , 催 从而解读 语言符号, 重构感性形象 , 学生突破千年 使 2 意象比对, . 明情境营构异 同
二 、 词入 理 . 因 比 明 因 理
3 手法比对, . 明传情手段 多样 通过精选流行歌曲歌词与相关古典诗
在形象感受 的基础上 ,阅读 主体要对 词的对 比,评点其传 隋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
并 不 矛 盾 ,语 文课 堂教 学 与社 会 文 化 场也 作品品味体验 , 进而领悟判断。 如果曲的旋 在古今相通或相异的表现手法 中感 受中华
教材中的古诗词的编写情况 可见选文数量 这些歌曲 ,让学 生在现代旋律中透过古典 接 了我们古典记忆 中久 已浓 化的情绪 , 又 增加 , 选文风格丰富 , 单元模块更重人文精 意象的新组合 ,对世人相通的情感和古人 渗透着 当代个体生命体验 的意象群 ,在意 神 ,而且很多大学语文 中的古诗词篇 目都 今人不同的情愫有更 真的体验。比如张若 象的内涵和组构方式的比对中感受积淀 了 下放到高中新教材 中。这为当前的高中学 虚的《 春江花月夜 》在教学 中可 引入蔡琴 中华传统人文精神的古典意象之美 。如方 , 生 的阅读鉴赏提供 了更为鲜活丽广阔的阅 的《 明月千里寄相思》 的低婉忧伤以衬托游 文山作词的《 菊花 台》 中的“ 菊花残满地 伤, 读视野 ,但现实中古诗词课 堂教学依然春 子思妇缠绵纠结的相思情 , 曲应和 , 词 撩动 你的笑容 已泛 黄,花落人 断肠”与李清照 风难度 ,有的听着名家声情并茂 的朗诵或 人 心 。 可引 入 梅艳 芳 的 《 亦 床前 明月 光》 在 《 , 声声慢 》 中的 “ 满地 黄花堆积 , 憔悴损 , 如
六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10《古诗三首》《石灰吟》优秀教学案例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诗文的意象、情感和价值观。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3.教师强调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性和价值,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古诗三首》和《石灰吟》的鉴赏文章,或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诗歌。
3.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思考诗文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三)小组合作
1.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共同完成诗文鉴赏、分析和评论等任务。
2.教师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发挥团队精神,共同解决问题。
3.教师关注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制定改进措施。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组评,鼓励学生欣赏他人的优点,学会提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设性的意见。
3.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表现和课堂参与度,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一首流行歌曲《江南》作为导入,引导学生关注歌词中的古典意境,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
2.教师提问:“你们听说过哪些著名的古诗文?它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感受。
3.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六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的《古诗三首》和《石灰吟》,希望通过学习,大家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诗文的艺术魅力。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朗读《古诗三首》和《石灰吟》,指导学生注意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流行音乐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整合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近期几起学生安全事故的紧急通报》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公布日期】2005.11.01
•【字号】
•【施行日期】2005.11.01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校园安全
正文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近期几起学
生安全事故的紧急通报》的通知
本市各区县教育局、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
现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近期几起学生安全事故的紧急通报》(教基厅〔2005〕14号)转发给你们,请你们认真按照文件要求,把文件精神传达到每所学校。
要狠抓学校安全管理和学生安全教育,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强化安全责任,严肃纪律,切实落实各项安全措施,确保学生的生命安全。
附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近期几起学生安全事故的紧急通报(略)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二〇〇五年十一月一日。
寻找古诗词教学与流行乐曲之间的默契

寻找古诗词教学与流行乐曲之间的默契一、诗歌教学现状:1、批阅学生周记,我读到这样一段文字:“刘老师,说句您不要生气的话,我总觉得最近《唐诗宋词》你上得太乏味,总想打瞌睡。
《梦游天姥吟留别》有必要上那么多节课?有很多同学没有您那样喜欢李白,也难达到您欣赏水平。
虽说语文课上您也让我们敞开心河畅所欲言,可您不觉得那离我们太遥远了吗?”说实话,读了这段话,我很有些伤感,也有些埋怨。
2、我任教的两个班的语文课,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
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
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我的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
有时,我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
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
二、学生的学习生活现状:我们学校规定禁止学生把手机、Mp3、Mp4等各种通讯和娱乐工具带入校园,可是听听学生听得歌曲的名称,里面有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芳草无情》、周杰伦的《东风破》《青花瓷》等等。
看到这两种现象的巨大反差,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那么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的兴趣,使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一种默契?能不能在古典与流行之间寻找一个结合点,为此我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具体古诗词的教学操作中我选择以下几个方面实践:一、导入新课:借助流行歌曲来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感受作品的魅力。
教读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听听徐小凤演唱的《别亦难》,教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教师可以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胭脂泪》;教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听王菲演唱的现代版的《明月几时有》;通过“听”的形式,在悠扬旋律的伴奏下,诱导学生不再拒绝古典诗词,沉浸于诗词,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
试论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

试论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一,诗词配曲式.这种古词新唱,借古意表今情的形式,既有古典的雅调,又有当代的风格,细细体味,意蕴无穷.以苏轼的《水调歌头》为词的《但愿人长久》,借着王菲唯美的唱风不胫而走,感动着无数的痴男怨女,游人浪子,在大江南北大为流行,广受称颂,成为传统中秋节不可缺少的咏月抒情的精品. 在原文配曲式的古典诗词歌曲中,最有名的是邓丽君《淡淡幽情》的专辑,这专辑收录了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戏楼)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 ,秦少游的《桃园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 ,聂胜琼的《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 ,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美人》,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朱淑真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等,全是唐宋诗词上配曲的,典雅动听,引人入胜,广为传颂,使这张专辑成为现代音乐史上经典诗词与音乐的融合的极品. 《音像世界杂志》曾将该专辑评为"十张最适合在夜晚用心聆听的专辑",足见其魅力.另外,罗文《满江红》,徐小凤《别亦难》,杨洪基《滚滚长江东逝水》,童丽《月满西楼》和《春江花月夜》等等,广受欢迎,其魅力及影响毫不亚于邓丽君《淡淡幽情》. 歌诗本一家,"粗通中国文学史的人都知道,古典诗词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曾经, 是广为流行的歌曲,属于俗文化的一部分,至少是雅俗共赏"(杨海明) ,古典诗词与音乐有扯不断的因缘关系,古词新唱,促进经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雅俗共赏,既提高了流行歌曲的文化品味,更使世人得以享受一种温馨,安宁,优雅,纯淳的音乐文化大餐,带给人们的是与当今低俗的歌曲完全不同的听觉享受. 二,词句提取式.这种融合的形式很容易被广大词作者经意不经意地使用着.每个歌曲作者肯定都或多或少的掌握着古典诗词中的名言经典等一些知识,只需要基本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就可以构词成篇了.只是,如果没有很好的古典知识基础和灵感,技巧,创作激情等条件,使用这种方式创造出好的作品是有难度的.取用不当,则主题不好控制; 运用得少或不妙,则与一般的流行歌曲难有异同, 有标"旧"立异之嫌,而且对改变流行歌曲平俗的状况和文化格调的提高也没有多大好处.如欲运用, 则应该是古今雅俗之间的融洽生辉,应该努力发挥古典诗词词句在歌词中的画龙点睛的作用. 古典诗词中的名句精粹部分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有着强大的文化辐射影响,起着以点带面,以一胜百,画龙点睛的作用.提取古典诗词中的精粹部分,特别是那些熟为人知的名言精句,恰当地穿插融合在歌词写作中,用来增强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扩大歌词内容的表现力.这种提取方式通常在歌曲中具有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效果,听众也容易和乐于接受.以下徐雯的《梅花三弄》,便是一首不朽之作: 红尘自有痴情者/莫笑痴情太痴狂/若非一番寒澈骨/那得梅花扑鼻香/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看人间多少故事/最消魂梅花三弄/白梅花一弄断人肠/梅花二弄费思量/梅花三弄风波起/云烟深处水茫茫(徐雯—《梅花三弄》) 不论是标题还是歌词中使用古典诗词的词句,这方面的例子都是非常多的,如黄安《新鸳鸯蝴蝶梦》,刘海波的《人面桃花》,白雪的《声声慢》,AGIN 乐队的《烽火扬州路》,陈明的《回首灯火阑珊处有你》,蔡琴《明月几时有》,李政《一剪梅》,张伯宏《床前明月光》,唐朝乐队的《梦回唐朝》, 《月梦》等等,这些歌词创作往往只是借用古典诗词某些词句或其中某个著名词语,不一定是原诗词的现代演绎,但却表现了现代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种种丝丝缕缕,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例如花儿乐队的《鹊桥汇》: 心有灵犀/一点通体/只盼做鸳鸯不羡仙境/远隔地心/白头不离/如春蚕到死丝方尽/春艳柳绿/不如望你/谈着天下谁敢不识君/流水无情/佳人有意/不与你喝醉/难违天理(花儿乐队—《鹊桥汇》) 这首歌借助了"鹊桥"的典故,围着同一主题,把一些相关的诗词名句汇合起来,构成回环不绝的天造一对地设一双,心心相通的意境,引人思绪入鹊桥,流连忘返.歌词情意绵绵,音乐轻快流畅, 《鹊桥汇》尽管有堆名句砌熟语之嫌,但其凭着轻快动听的乐曲,歌词借音乐的东风,传唱八方.从这个角度说,古典诗词因流行音乐的流行而"流传"扩大影响,也不失为诗词与歌曲融合的一个有意义的例子.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词句提取式可以让流行歌曲从古典诗词宝库中汲取所需,在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素材营养中健壮成长. 三,语言改造式.这里的语言改造,主要是指具有深厚古文功底的作者以仿古的字词,意境,节律描述当代的情感,事件,意愿,审美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古典诗词的气息,充满古典诗词的味道, 以致一般不熟悉古典诗词的人难以分辨它是否来自古诗词.这类作品在言词上,句式上,意蕴上,甚至内容上都与古典诗词的风格形神皆似,是古典诗词作品的现代形式的再现.这类的作品很多,不乏成功之作,例如何炅的《看穿》,张晓松的《中华民谣》,陈涛的《英雄谁属》,吴奇隆的《转弯》(晏, 菲《黄鹤楼(现代版))等等,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如李叔同的《送别》》,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首《送别》是现代人的作品.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 这首婉约词风很浓的《送别》,清新淡雅,情真意挚,凄美柔婉,唱出了一种痴情,一种哀怨,一种无奈,一种眷恋,音律和谐优美,它的言语,意象,无不体现了对古典诗词的继承发展,有巧夺天工之妙.再来看看一首《转弯》: 天苍苍/路漫漫/人在人海里流着浪/风在飞/心在盼/爱在爱情里靠个岸/夜夜夜里高唱/唱尽人情冷暖世情如霜/深深深情几许/如果一刀能够化作两断/就让一切在这地方松绑/峰已回路已转/此情何苦枉断肠(吴奇隆《转弯》) 不论何炅"醉了红颜/也罢/断了琴弦//问天涯/放了天下/也罢/送给人家" 的《看穿》,还是胡歌"壮志凌云几分愁/知己难逢几人留/再回首/却闻笑传醉梦中/笑叹智穷不知今况/终成空"的《逍遥叹》;不论黄霑"江山笑/烟雨遥/涛浪涛尽红尘俗世几多娇"的《沧海一声笑》,还是吴品醇"古往今来又一春/百花怒放燕争鸣/独杯空照月无影/留得残烛待天明"的《忆长安》,展现的都是优雅深淳的歌词文化享受, 古韵今吟,耐人寻味. 这给了我们启示,借助流行歌曲"流行"的翅膀,古典诗词也可以像流行歌曲一样广泛流传开来, 甚至可以比网络上很多低俗,庸俗的流行歌曲更为流行.它在与流行歌曲的恰当相融中,可以用古典诗词的"优雅"融合流行歌曲的"流行",骏马配英雄,必定能成为文化的草原上最活跃最美丽的风景. 四,融合的意义流行歌曲除了是抒情,娱乐的工具,还有强大的教育功能,抒情偏颇,放纵娱乐的话,必然给青少年造成负面的影响,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不管你是男女老幼,不管你是主动还是被动,情愿还是不情愿,你的耳朵都无法拒绝它在你周围每个角落萦绕,或多或少,或重或轻,无所不在的流行歌曲甚至会影响一代人的情趣,思维和生活方式. 毕达哥拉斯认为,"音乐是能够影响宇宙的一种力量",孔子说:"移风易俗,莫过于乐."我国近代学者蔡元培,王光祈等人,则力倡"美育"与"乐教".实践证明,"寓教于乐"已成为一种有效的重要的教学思想.流行歌曲内容广泛,兼容并包,无所不有.在日常生活中,尤其看到追星一族为歌手疯狂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歌曲的巨大作用力.青少年所喜闻乐见传唱不已的流行歌曲无疑是他们培养情趣,学习模仿,认识社会的途径.正因如此,才有那么多有责任心的音乐人站出来抵制庸俗的歌曲,呼吁提高流行歌曲品质. 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入选台湾小学一年级教材,因为他的歌词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另外, 他的《上海1943》入选某小学教材, 《蜗牛》入选上海中学生爱国主义歌曲推荐目录, 《爱在西元前》成为台湾高中联招历史考题, 《发如雪》台湾某学校语文考题,还有台湾某大学生用"周杰伦现象"作为自己的论文题目.此外,他的歌还入选到日本日中通信社出版的《通过唱歌记住中国话》的汉语学习教材中. 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前贤圣者的名文佳作自然是流行歌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贵素材宝库.五千年的辉煌,五千年古典文化的精华,在古诗词上得到了极大的体现,或者可以说,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内蕴的取用,继承和发扬,是二十一世纪喧扰中的流行歌曲在内容上一次"超凡脱俗","返璞归真"式的进步."唐诗中运转不息的生命之力和千姿百态的生命节奏;宋词里轻巧尖新的意境美学和缠绵绮靡的人生情感;元曲苍茫寥廊的宇宙意象和风流倜傥的浪子情怀;明清文艺中的色彩斑斓的人世画卷,构成中国文化史中优美的旋律."①(葛金平《流行歌曲歌词创作源泉--古典诗词》)"用古典诗词的形式来创作现代流行歌曲,一方面使得词作上继承了传统诗词语言上的提炼与表达方法上的含蓄内敛,另一方面,在主题表达上也无疑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捷径,无论是说家国情怀,还是儿女情思,古典诗词往往具有将语言与情感一同浓缩,从而增添许多回味无穷的空间和意境悠长的韵味." 方文山大师的词不仅音律美,还以传统诗歌的创作方法,用意象形成意境,用蒙太奇打破时空界限, 扩大表现生活的容量,雅俗共陈,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以深厚的古典文化功底,创造了《菊花台》, 《青花瓷》《威廉古堡》等都是雅俗共赏的杰作.他的作品大受欢迎且常年不衰,还有个原因是富有, 意蕴,意味无穷.这些正是当下的流行歌曲远远不及的地方. 最后,在意蕴上.意蕴是指歌词里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比如说作品中渗透的情感,或者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风骨,表现的人生的某种精义,某种主旨,也包括歌词中的意象,意境等.意蕴丰富能引发读者的情思,给人以人生的启示,隽永的回味和诗意的美的感受.古典诗词中的"明月照积雪","大江日夜流","黄河落日圆",是千古壮观的意境. 写情李益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赠婢崔郊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江陵愁望有寄鱼玄机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木兰花张先相离徒有相逢梦,门外马蹄尘已动. 怨歌留待醉时听,远目不堪空际送. 今宵风月知谁共,声咽琵琶槽上凤. 人生无物比多情,江水不深山不重. 生查子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生查子牛希济春山烟欲收, 天淡星稀小, 残月脸边明, 别泪临清晓. 语已多, 情未了, 回首犹重道: 记得绿罗裙, 处处连芳草。
浅析流行歌曲中古诗词文化元素的应用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浅析流行歌曲中古诗词文化元素的应用邹飞飞 湖北工业大学摘 要:近些年来,有越来越多的流行歌曲开始引入古诗词文化元素。
本文主要从当前古诗词元素广泛应用于流行歌曲中的原因出发,阐述了古诗词文化元素应用于流行歌曲的形式以及其对流行歌曲自身文学性和文化传播的影响。
关键词:流行歌曲;古诗词;歌词作者简介:邹飞飞,男,汉族,河南周口人,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17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097-01引言:当前对古诗词引入流行歌曲的研究主要有刘洁(2013)在《浅论当代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的借鉴》中指出两者具有共通性且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可歌性,二、写实与尚俗,三、娱乐性。
这为古诗词元素引入流行歌曲的可行性奠定了理论基础。
刘伊萌(2014)在《解析流行歌曲中的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中指出将古诗词引入流行歌曲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一、歌曲的品位得以提高,二、丰富了歌曲的内涵,三、帮助创作者摆正心态。
本文则从原因、方式以及对歌曲本身的影响三个方面来阐述古诗词文化元素在流行歌曲中的应用。
一、古诗词文化元素在流行歌曲中广泛应用的原因(1)古诗词文化元素引入流行歌曲使歌曲能很好地迎合听众口味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人们精神压力较大,急需排解方式。
古诗词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它与流行歌曲两者的结合能更好地表达出我们的情感体验,演绎出人生的喜怒哀乐,满足听众的精神需求。
(2)古诗词文化元素引入流行歌曲可以让歌曲充满诗意、富有哲理流行歌曲通常被称为俗文化的代表,而古诗词则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阳春白雪”。
将古诗词引入到流行歌曲可以使歌曲充满诗意,从而可以拔高流行歌曲的文学和艺术价值。
古诗词中包含着许多关于人生、自然和社会的哲理。
将古诗词引入到流行歌曲可以让歌曲充满理性,富有哲理,这样就能增加流行歌曲的思想深度,丰富歌曲的内涵。
古诗词教学与音乐的融合

古诗词教学与音乐的融合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一直伴随着音乐的发展,处处体现出“诗中有乐”、“乐中有诗”的相融境界。
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融入音乐,能最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其领悟力,有利于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诗人之间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在强烈、愉悦的乐感声中强化对古诗词的内心情感体验。
音乐是人类的第二种语言,是一种更为形象、感人的沟通方式。
中国文学自古便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古诗词,更是与音乐相互依存。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大量尝试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融入音乐歌曲,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大改变了语文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现象。
一、古诗词与音乐我国的古诗词,远从上古的讴歌吟呼,历经《诗经》、《楚辞》、汉魏南北朝乐府、唐诗、宋词,均为合乐之诗,直到元曲以及明清时期的“俗曲”,也都体现文学与音乐的高度结合。
从艺术起源讲,诗、歌原本是一体的。
《尚书尧典》记:“诗言志,歌咏言,声依韵,韵和声。
”可见,诗与歌是并存的艺术形式,咏诗必歌之,歌咏则为诗。
《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礼记乐记》中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这些文献都将诗、歌、舞三者联系在一起加以论述,形象地指出诗与音乐的内在联系。
《诗经》就是第一部用文字记录流传在民间的诗歌的总集,是孔子搜集当时诸侯国的诗歌然后进一步选辑的,因其均为吟诵之作,305篇皆可入乐吟唱,故史书载曰:“孔子皆弦歌之”。
《楚辞》的形成,从直接因素来说,首先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
现在从《楚辞》中还可以看到众多楚地乐曲的名目,如《涉江》、《采菱》、《劳商》、《九辨》、《九歌》、《阳春》、《白雪》等。
屈原的《离骚》、《九歌》自古以来既是文学名篇,也是乐舞、祭祀歌曲和琴曲,为历代文人雅士津津乐道。
古诗词歌唱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应用

古诗词歌唱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应用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古诗词有着优美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和千姿百态的文化内涵,是小学音乐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音乐课堂中,通过唱诵古诗词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含义和美感,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音乐感。
下面结合具体案例来探讨古诗词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和美感,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比较简单的唐诗宋词,如《静夜思》《唐诗三百首》等,通过有趣、生动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例如,可以播放《唐诗三百首》的动画视频,让学生听唐诗的朗诵和音乐的配合,感受唐诗的优美和音乐的韵律。
二、通过古诗词演唱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音乐感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古诗词的美感,可以让学生通过唱诵来体验。
例如,可以在课堂上请学生一起唱一首《静夜思》,教授学生吟诵的技巧、节奏的把握和情感的表达等,让学生通过唱诵来体验唐诗的美。
另外,可以通过歌曲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古诗词。
例如,让学生学唱《青春舞曲》,这首歌曲是一首中国风格的流行歌曲,歌词中穿插了很多唐诗和宋词,旋律优美,易于唱响,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三、通过古诗词歌唱讲授音乐知识在教学中,古诗词歌唱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讲授音乐知识的方法。
例如,在讲述句子与乐句的关系时,可以通过唐诗《江雪》来展示。
这首诗的每个句子都对应着一个乐句,让学生在朗读唐诗的同时,学习如何把握乐句,并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特点。
此外,古诗词歌唱还可以用于讲解音高和节奏等基础知识,让学生在唱诵中掌握音乐内容和知识。
综上所述,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宝库,也是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古诗词的唱诵,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体验,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音乐感。
在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古诗词的歌唱来讲授音乐知识,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沉浸自然明亮的音乐世界,发掘音乐的无穷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流行歌曲进行古诗词教学
我是一名初三语文教师。
九月份一开学,按照惯例,我们先从古诗词讲起。
学完《词五首》后,便反复地检查学生的听写,内容包括作者、朝代、出处、名句、中心等。
印发了历年中考典型试题,分门别类进行归纳。
几天下来,学生和老师都苦不堪言,效果却不尽理想。
我开始思考寻找一些生动有趣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我在学生中进行调查:
1.你们喜欢这些诗词吗?为什么?
生:不喜欢,读不太懂。
没意思,除了考试就没多大用处了。
2.除了应付考试,你平时会主动读诗词吗?如果不读,一般都会做什么?
生:一般不会。
上网、听歌、看小说、聊qq……
90后的孩子们眼界开阔,思维灵活,接触外界信息的渠道很多,课余生活丰富多彩。
受年龄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他们比较浮躁,难以静下心来读书。
此外,古典诗词确实离现代生活较远,一些词语晦涩难懂,不易掌握。
如《诗经·蒹葭》中“蒹葭”“溯洄”“沚”“坻”等字,书写错误率极高。
但初中所选古典诗词,俱为文质兼美之作,且大多数作品通俗易懂。
学生出现学习效率低下的问题,是不是我们的教学方法出问题了呢?一味从字词句出发,割裂了诗词的整体美感。
学生看到的不是一篇篇意境优美、用词典雅的诗词,而是被肢解得七零八落的只言片语。
一味死记硬背,只能是错误百出了。
那么,究竟要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手机响了起来,王菲的声音飘了出来。
对啊,流行歌曲啊!如果能利用学生喜欢听流行歌曲这一特点,激发其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一定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为此,我特意留意了一下歌曲中的古诗词。
在流行歌曲中加入古典诗词元素渐渐成为时尚,受到年青一代的热烈追捧。
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一、直接为古典诗词谱曲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台湾歌手邓丽君曾经出版过一张名为《淡淡幽情》的个人专辑,其中收录了十二首诗词,包括后来被王菲翻唱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等名家作品,客观上起到了传承经典的作用。
八七版《红楼梦》也是直接给诗词谱曲,如《枉凝眉》《葬花吟》等。
《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即为明代杨慎的《临江仙》。
这些歌曲的出现为诗词的普及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借用或化用古典诗词中的典故或内容,创作出新作
如s.h.e的《长相思》的rap部分出自李清照的《声声慢》;陆毅、张静初的《明月光》(电影《七剑》插曲)中穿插了李白的《静夜思》;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中的结尾语句,化用了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的诗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伊能静的《念奴娇》引用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上阕:“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
灰飞烟灭。
”
华语歌坛“音乐文学”的创作才子方文山,更是将古典与现代的结合做到了极致。
其代表作《东风破》《发如雪》《菊花台》《青花瓷》《兰亭序》《千里之外》中诸如“灯盏”“古道”“漫草”“琵琶”“菊花”“阁楼”“戎军”“墨香”“青花”“秋心”“铜镜”“宣纸”,都可以联系到古典诗歌,透出一种典雅之美。
如《东风破》中“酒暖回忆思念瘦”,典出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水向东流”,容易让人联想到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经典的例子还有很多,不再赘述。
我想,学生在听这些歌的时候,如果能知道一些歌词的出处,或是意识到其中融入了古典诗词的因素,那就一定不只是觉得旋律好听、歌词优美,而且听觉会“敏锐”起来,心也跟着“敏感”起来。
无意识的“听”也就会变为有意识的“品”了。
时间长了,学生就会“主动”在那些带有民族风格的作品中“寻找”古诗词的影子。
这种“敏感性”一旦形成,将会延伸到流行歌曲以外的其他领域,学生的语文素养便会随之提高。
这与课标中提到的“大语文”概念是一脉相承的。
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一定会大幅提高。
把歌曲放到课堂上,在歌声中进行古典诗词教学,既可以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受到美的熏陶。
同时涉及语文与音乐学科的交叉融合,让一些平时成绩不太好但热爱音乐的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领会
到语文学习不只是局限在课堂狭小的空间里,只要用心,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只要热爱,就一定能学好语文。
此外,把流行歌曲的歌词,放到课堂上来分析,既丰富了教材内容,带给学生新鲜感、时尚感,又让学生把流行与经典联系起来,促进思维的碰撞、灵感的迸发,实在不失为一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