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生理学第六章(呼吸系统)
昆虫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特性

昆虫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特性昆虫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的动物群体之一,其成功适应各种环境与其独特的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特性密不可分。
本文将探讨昆虫的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特性,并介绍其对昆虫生存和适应能力的重要性。
一、昆虫的呼吸系统昆虫的呼吸系统在结构和机制上与其他动物有所不同。
昆虫没有真正的肺,而是通过气管系统进行呼吸。
气管贯穿整个昆虫体内,分布于各个器官和组织,通过与外界环境相连的气孔进行氧气的摄取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这一特殊的呼吸系统使昆虫能够快速、高效地进行气体交换,适应各种生态环境。
二、昆虫的循环系统昆虫的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但其结构简单且功能受限。
昆虫的心脏只有几个节段,通过收缩推动血液在体内循环。
相比于其他高等动物,昆虫的循环系统更为原始,但也能够满足其生存和活动的需要。
三、昆虫的消化系统昆虫的消化系统主要由口器、食管、胃和肠组成。
不同昆虫具有各自适应性强的口器形态,如长颚、针状口器等,以适应不同食物的获取和摄取需求。
昆虫的消化系统能够高效地分解和吸收食物中的养分,为昆虫提供能量和生长发育所需。
四、昆虫的生物化学特性昆虫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与其他动物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
例如,昆虫体内酶的种类和活性较高,能够帮助昆虫降解食物、合成物质等。
此外,昆虫体内的代谢过程也比较特殊,其中包括鸟苷酸循环、左旋糖酵解等,这些过程在昆虫体内起到了调节能量合成和利用的重要作用。
五、昆虫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在昆虫适应能力中的重要性昆虫的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特性决定了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昆虫通过调节呼吸、循环、消化等生理过程,能够适应不同的气候、食物和生境条件。
生物化学反应在昆虫体内起到了合成代谢物质、分解有毒物质、排除废物等重要作用。
这些适应能力使得昆虫能够在各种环境中生存、繁殖和演化。
综上所述,昆虫的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特性是其成功适应各种环境的重要因素。
通过了解和研究昆虫体内的呼吸、循环、消化等系统以及相关的生物化学反应,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昆虫的生物学特点,为昆虫防治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第六章 昆虫的呼吸系统╲t第六章 昆虫的呼吸系统╲t第六章 昆虫的呼吸

支气管
肌肉
端细胞 空气柱部分 液体柱部分
支气管
深入到肌肉中的微气管
第二节 气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2.4 微气管和气囊
——气囊
气囊是气管或支气管局
部膨大形成的囊状构造。
质薄而软; 无明显的螺旋
蜜 蜂
丝,可以借血压的变化或
工 蜂
体躯的伸缩而胀缩。主要
体 内
功能是增加气管内的通风
发
达
作用; 增加浮力; 促进血液
CO2的排除与O2的吸入一样,也是靠扩散作用。因大气 中CO2分压比虫体内低,所以CO2除通过气管系统排除外, 还可通过体壁扩散到体外。
第六章 昆虫的呼吸系统
第四节 呼吸代谢和能量供应
呼吸代谢是动物通过对能源物质的氧化,为肌体提供 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过程。这些能量一部分作为热能散 失,另一部分以高能磷酸化合物(ATP)的形式贮存起 来。以后当高能化合物分解时,把贮存的能量释放出来, 供生命活动使用。
的
循环。在飞翔力强的昆虫
气 囊
中气囊尤为发达。
第六章 昆虫的呼吸系统
第三节 气管系统的呼吸机制
气体交换包括大气与气管间、微气管与代谢组织间的扩 散作用、气管和气囊的通风作用和气门开闭的调控作用。
3.1 气体扩散机制
扩散作用的部位: 大气 气管
扩散作用的机制: 气体分压差:O2管外>管内
CO2管外<管内
第三篇 昆虫的内部解剖和生理
第六章 昆虫的呼吸系统
昆虫的呼吸系统(respiratory system)是由外胚层内 陷形成的管状气管系统(tracheal system)组成的。 以气管进行呼吸是昆虫及其它许多节肢动物的重要生理 特征。 昆虫的呼吸作用包括氧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除,以及 氧与基质结合产生能量的过程。前一过程是指虫体与外 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物理过程;后一过程是指代谢组织利 用氧分解能源化合物产生能量的生物化学过程,又称细 胞呼吸。
第6章呼吸系统共20页PPT资料

第二节2.气3管系气统的结管构与功能
——气管的分布和排列
【横向分布】伸向背面 的背气管,伸向腹面的 腹气管,伸向中央的内 脏气管。
【纵向排列】连接所有 气门气管的侧纵气管干, 连接背气管的背纵气管 干,连接腹气管的腹纵 气管干,连接内脏气管 的内脏纵气管干。
背膈 消化道
气门
背血管
背板 背气管
内脏气管 气门气管
关闭;闭肌松驰时,两唇瓣张开,气门开启。
【内闭式气门】 结构:筛板、闭弓、闭带、闭杆、闭肌 和开肌。 开闭:闭肌收缩时,闭弓牵动闭带推向对面,将气管
口关闭;闭肌松驰时,由于闭弓的弹性或开肌收缩,将 闭带拉回,而使气管开放。
2.3 气 管
——气管的组成及特点
【组织结构】 由外胚层内陷形成,因而与体壁构造相 同、但层次相反。由外向内由底膜、管壁细胞和内膜 组成。内膜通常局部加厚形成螺旋丝,以增强气管的 韧性。 【构造特点】 相当于体壁表皮层的内膜脱皮时作为 “蜕”脱掉;内膜因无蜡质层存在,因而是虫体失水 的重要部位。 【功能】 气体交换的通道;通风作用。
食
物
能
中
的
合成代谢
源 物
营
质
养
脂肪体
分解代谢
热能散失
能 量
生命活动
4.1能源物质及其代谢
生物用以氧化产生能量的化合物称为能源物质。这些物 质主要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和氨基酸。不同昆虫、昆虫 的不同组织,以及不同生理状态下的昆虫,常利用不同的 能源物质。如蜜蜂和丽蝇主要利用糖,蝗虫和蛾类飞行中 主要利用脂肪,马铃薯叶甲等以脯氨酸作为飞行时的燃料 化合物。
2.2 气 门
——气门的分布
【多气门型】 全气门式——具10对有效气门,在中、后胸上各1
昆虫生理学基础—昆虫的循环系统概述

2,血糖:
海藻糖 Trehalose 优点:它具有保护生物细胞和生物活性物质
在脱水、干旱、高温、冷冻、高渗透压及有毒试剂 等不良环境条件下活性免遭破坏的功能。
由于海藻糖具有广泛而独特的生物学功能, 广泛受到各个国家的密切关注,以致引发了世界性 的海藻糖研究和开发热潮。
海藻糖,海藻糖作为血糖对昆虫的开放式循环非常有利。
血液的组成和物理性状
昆虫的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浆两部分,除少数昆虫(如 摇蚊幼虫)因含血红素而呈红色外,大多数呈黄色、橙色 或蓝绿色。昆虫的血液一般占虫体容积的15%一75%。 一、血 细 胞
血细胞(Hemocytes)指悬浮在血浆中的游离细胞,约占 血液的2.5%,昆虫血细胞种类常因观察方法的不同而有较 大的差异,但最基本的血细胞可分为6类:原血细胞、浆 血细胞、粒血细胞、珠血细胞、类绛色细胞和凝血细胞。
通常位于触角、翅和附肢的基部或内部,一 般不与背血管相连,他们由含肌纤丝的薄隔所组 成,有膜状、瓣状、管状或囊状等多种形状。
三、造血器官 造血器官是昆虫体内不断分化并释放
血细胞的囊状构造,周围有膜包被,膜囊 内有相互交织的类胶原纤维和网状细胞。
造血器官只在幼虫时期存在,到成虫时期就会 消失。
在不同的昆虫中,造血器官的位置也不同: 1,膜翅目幼虫的造血器官位于胸部的脂肪体附 近。 2,鳞翅目幼虫的造血器官位于翅芽周围。 3,双翅目幼虫的造血器官位于大动脉上
5,其他: 非肽类的激素、色素、有机酸、多元醇、神
经调节物质以及消化道吸收和共生菌合成的其他 物质。
心脏的搏动与血液循环
昆虫的血液循环主要靠心脏和辅搏器的搏动以及膈 膜和肌肉的运动来完成。
一、心 搏 昆虫的心脏由单细胞层的心肌所组成,里面为一 层很薄的基膜,外周是结缔组织构成的围膜。昆 虫的心脏是肌原性的,它不受神经的支配,可自 发产生动作电位引起收缩,随后由心脏壁的弹性 产生舒张,从而进行有节律性的搏动。
储藏物昆虫的生理学—呼吸系统及其生理

第四节 呼吸系统及其生理
二、气体交换 昆虫的气体交换在气管系统中进行。其交换的方式主要靠气体的扩散和虫体的 通风作用来完成。 由于空气中含有充足的氧气,其分压远大于昆虫体内的氧分压,因此,昆虫体 内所需要的氧气依靠大气压与气管间、气管与微气管间、微气管与组织间的压力差而 获得。在进行剧烈运动时还可以借助于通风来补偿氧气的不足。 二氧化碳的输出也靠扩散的作用。虫体内的二氧化碳浓度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浓度高得多,而且二氧化碳的扩散速度为氧气20~30倍,所以二氧化碳极易经气管从 气门扩散到体外。二氧化碳的排除也可以通过体壁扩散到体外,鳞翅目幼虫的体壁很 薄,整个体壁都可以允许二氧化碳通过,而鞘翅目昆虫的幼虫则只有节间膜等少数部 位可以排出二氧化碳。
第四节 呼吸系统及其生理
四、杀虫剂对昆虫呼吸作用的影响 在呼吸代谢过程中,很多阶段都需要ATP及含有磷酸基团的辅酶参加,因此, 有机磷杀虫剂能显著地影响昆虫的呼吸作用。磷化氢、鱼藤酮、氢氰酸、一氧化 碳等都能抑制呼吸链中的某一种酶的活性,使昆虫的呼吸代谢受到抑制(图3-21)。
图3-21 呼吸链中氧化—还原连续反应示意图
第四节 呼吸系统及其生理
(二)气管 在昆虫体内还有许多次生的纵向分布气管,即连接各体节背气管的是背纵 干,连接各体节腹气管是腹纵干,连接身体两侧所有气管的是侧纵干等(图3-18 2)。昆虫体内各部位的气管分布不完全相同,一般昆虫的头部和前胸无气门 (蛾类幼虫前胸有气门)分布,头部和前胸的气管皆由中胸进入。有些昆虫的翅 肌和足肌发达,使胸部气管的分布非常复杂和多样化,腹部的气管分布一般较接 近于模式,但在高度特化的昆虫中,如甲虫,其腹部的气管系统也非常复杂。
第四节 呼吸系统及其生理
三、呼吸代谢 新陈代谢是指生物体不断地从周围环境中摄取适当的物质并将这些物质转变为 自身的化学组成,同时又将自身中较老的部分分解并排泄到周围环境中去的过程。 生物体的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方面。机体从外界环境中摄取 营养物质并把它们转化成为机体自身物质的过程,称为同化作用;机体分解自身的 物质,把分解产物排出,并在物质分解时释放能量供给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一 过程称为异化作用。 昆虫的细胞内代谢,主要功能是同化食物和释放能量,以供虫体的生命活动的 需要。昆虫的食物成分主要有糖类、脂肪、蛋白质等。其中蛋白质是结构物质,可 供虫体建造机体;脂肪、糖类是能源物质,在虫体内氧化分解后作为能量的来源。
昆虫的呼吸系统和气体交换

昆虫的呼吸系统和气体交换昆虫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和多样化的生物群体之一,它们通过一种独特的呼吸系统进行气体交换。
与人类和其他脊椎动物不同,昆虫没有肺部,而是利用气孔和气管网络来实现呼吸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昆虫的呼吸系统和气体交换机制的原理和特点。
一、气孔和气管网络昆虫的气孔位于身体的表面上,通过皮肤或外壳与外界相连。
气孔是呼吸系统的入口和出口,允许气体的进出。
每个气孔周围都有一对可开闭的小管状结构,称为气管。
气管将气孔与昆虫体内的各个组织和细胞相连接,形成一个庞大的气管网络。
这样一来,氧气可以通过气管网络进入昆虫体内,而二氧化碳则通过气管网络排出体外。
二、气体交换机制昆虫的气体交换主要发生在气管末梢的细小结构中,称为气管尖端。
氧气通过扩散从气管尖端进入细胞,而二氧化碳则相反地从细胞中扩散至气管尖端,再通过呼出的方式排出体外。
这种气体交换方式被称为气管扩散。
气管扩散的效率较低,因为气体分子在扩散过程中需要克服很大的距离和阻力。
因此,气管扩散只适用于昆虫体型较小且新陈代谢较低的物种。
对于较大和活动性较高的昆虫来说,气管扩散无法满足其氧气需求。
这些昆虫通常还会采用其他辅助呼吸器官来增加氧气供应。
三、昆虫的辅助呼吸器官有些昆虫在气管网络外发展出了辅助呼吸器官,以增加气体交换的效率。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腹部呼吸器官。
腹部呼吸器官通常是由融合的气管扩张形成的,形成了一个与气管网络相连接的空腔结构。
通过不断收缩和舒张,腹部呼吸器官可以产生气流,加速氧气的进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另一种辅助呼吸器官是翅膀的突起结构。
一些昆虫在翅膀的表面上发展出了微小的气孔,这些气孔与气管网络相连。
当昆虫飞行时,空气流经翅膀上的气孔,使得氧气更加迅速地进入体内,并促进二氧化碳的排出。
这种呼吸方式被称为飞行呼吸。
四、昆虫呼吸系统的适应性昆虫的呼吸系统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使得它们能够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生存和繁衍。
在干燥的环境中,昆虫可以通过调节气孔的开闭来减少水分的蒸发。
昆虫的生理学特征

昆虫的生理学特征昆虫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多样的动物类群之一,其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功能。
昆虫的生理学特征对于了解其生命活动、适应环境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昆虫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神经系统三个方面来探讨昆虫的生理学特征。
一、呼吸系统昆虫的呼吸系统相对简单,主要由气管和气孔组成。
气孔是昆虫体外部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而气管则负责将气体从气孔输送到细胞组织中。
这种呼吸系统的特点是高效、便捷、节约能量。
昆虫体内的气孔分布在身体的各个部位,比如腹部、腹侧、背部等,使得昆虫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都能进行气体交换。
此外,昆虫的气管还可以通过神经系统的调控来控制气体交换的速率和强度。
二、消化系统昆虫的消化系统包括口器、食管、贲门、糜公等器官。
昆虫的口器类型多样,适应了各种不同的食物类型,比如咀嚼式口器适用于咀嚼纤维质较多的食物,而吸吮式口器适用于吸食花蜜等液体食物。
昆虫的消化系统还具有天敌和寄生虫等外部入侵物的防御机制,对于保护昆虫自身的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另外,昆虫的消化系统还可以通过与共生微生物的关系来提高对特定食物的消化能力。
三、神经系统昆虫的神经系统主要由大脑、胸腹神经节以及神经纤维组成。
大脑是昆虫的主要感觉和调控中心,负责接收外界刺激并对其作出反应。
胸腹神经节主要控制昆虫身体的运动功能,使其能够自如地在复杂的环境中活动。
此外,昆虫的神经系统还具有记忆和学习的能力,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适应性反应。
在昆虫的生理学特征中,还有一些其他值得关注的方面,比如昆虫的生长发育、繁殖和生活史等。
昆虫的生命周期多样,有些昆虫需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而有些昆虫则只有卵和成虫两个阶段。
昆虫的繁殖方式也多样,有的通过交配产卵,有的通过孤雌生殖等方式。
不同昆虫种类在生理学特征上存在差异,这也是昆虫能够在各种环境中生存繁衍的原因之一。
总结起来,昆虫的生理学特征主要表现在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三个方面。
昆虫生理学第六章呼吸系统

2,通风作用
行动活泼和飞行的昆虫,除气体扩散作用外,还 需要有通风作用来保证氧的迅速供应,并尽快地排 除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
部位: 机制:
气管 、气囊 体躯的运动 气管、气囊的伸缩
为了有效地进行通风作用,气管系统产生了两 种适应结构:
③半气门式:(Hemipneustic): 具有8对有效气 门,即中胸1对,腹部7对。 如蕈蚊科幼虫
2,寡气门型 ① 两端气门式:(Amphipneustic):具有2对有效气
门,即前胸1 对,第8腹节上1对。 如蝇科幼虫 ② 后气门式: (Metapneustic)具有1对有效气门,
位于腹部最一节上。如蚊科幼虫 ③ 前气门式:(Propneustic)有1对有效门,位于前
(1)气管本身具有伸缩性 (2)气囊可被血压或体躯弯曲等压缩,表现出 风箱作用。 昆虫体躯的收缩运动是产生通风作用的主要原因, 这种体躯的收缩运动也可称为呼吸运动。
呼吸运动
a. 仅背板运动:鞘、半翅目 b. 背板和腹板同时运动:蝗虫 c. 左右和上下压缩同时进行:鳞、脉翅目 d. 沿腹部长轴伸缩:双翅目、蜜蜂
第一节 昆虫的呼吸方式
由于昆虫体躯结构不同生活习性不同,呼吸方式也不同, 主要呼吸方式有: 一、气管呼吸(大多数陆栖昆虫)
绝大部分陆生昆虫的呼吸方式。体内有完整的逐级分支 的器官系统,并以气门开口于体壁。
二 没交
、 有换
体 壁 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气。 管 系
吸 ( 如 弹
统 , 用 体
尾 目 )
壁 直 接 进
几丁质组成。
2 构造特点: (1)内膜上无蜡质 (2)气管可伸缩 (3)脱皮时可脱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通风作用
行动活泼和飞行的昆虫,除气体扩散作用外,还 需要有通风作用来保证氧的迅速供应,并尽快地排 除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
部位: 机制:
气管 、气囊 体躯的运动 气管、气囊的伸缩
为了有效地进行通风作用,气管系统产生了两 种适应结构:
家蚕幼虫气门
二、气管
(一)气管的组成及其特点
1.气管组织结构:
外表皮 管壁细胞厚,形成螺旋丝。 (A)抗压; (B)保持气管有弹性; (C)处于扩张状态,有利于气管气体交流畅通。
(2)分化:内层膜,相当于上表皮中的角质精层; 外层膜,相当于内表皮,由脂蛋白和
行
气
体
三、气管鳃呼吸(水生昆虫如蜉蝣的气管腮和 蜻蜓直肠腮)
四( 、水 气生 泡昆 和虫 气如 膜龙 呼虱 吸)
五、寄生昆虫的呼吸方式
通过体壁直接从寄主体内获得氧气
第二节 气管系统的来源、组成 气管的来源:外胚层
气管系统的组成
气门(spiracle):气管在身体两侧的开口 气管(trachea)(主气管、支气管) 气囊(air sacs):气管的膨大部分 微气管:气管分支末端位于组织的部分
胸上。如蚊科的蛹
半气门式(hemipneustic) 8对有效气门(蕈蚊幼虫)
后气门式(metapneustic) 1对有效气门(孑孓)
前气门式(propneustic) 1对有效气门(蚊蛹)
3,无气门型(apneustic):无有效的气门
(二)气门的结构
最简单的气门仅是气管 在体壁上的一个开口,称气 管口(tracheal orifice),它是 体壁内陷形成气管后留下的 原始孔。
③半气门式:(Hemipneustic): 具有8对有效气 门,即中胸1对,腹部7对。 如蕈蚊科幼虫
2,寡气门型 ① 两端气门式:(Amphipneustic):具有2对有效气
门,即前胸1 对,第8腹节上1对。 如蝇科幼虫 ② 后气门式: (Metapneustic)具有1对有效气门,
位于腹部最一节上。如蚊科幼虫 ③ 前气门式:(Propneustic)有1对有效门,位于前
气门腔(atrium) 气门腔口(atrial orifice) 围气门片(peritreme)
(三)气门的构造
外闭式气门 根据气门结构和开闭肌肉的有无
开闭构造位于气门腔口的气门。这种开闭构造包括1 对基部相联的唇形活瓣和垂叶。
垂叶上着生有闭肌,当闭肌收缩时,将垂叶往下拉,使 两活瓣闭合;当闭肌松驰时,活瓣由于垂叶本身的弹性而张开。 很多昆虫的胸部气门具有这种外闭式构造,如蝗虫、蜚蠊、蝽 类、龙虱和蜜蜂等。
气囊
气囊是气管的某些膨大成囊状,可被压缩的部分,常 见于有翅亚纲昆虫中。一种有螺旋丝,一种没有螺旋丝。
功能
(1)贮存O2; (2)强化通风作用; (3)增加浮力,有利于昆虫的蜕皮; (4)促进血液循环。
微气管
昆虫的气管由粗到细进行分枝,当分枝到直径为 2—5um时,伸入一个掌状的端细胞,然后由端细胞 再形成一个直径在1um以下,末端封闭的微管—微气 管伸入组织内或细胞间,微气管的内壁和气管一样 也具有螺旋丝,但在昆虫蜕皮时微气管并不随外表 皮一块蜕去。
(1)气管本身具有伸缩性 (2)气囊可被血压或体躯弯曲等压缩,表现 出风箱作用。 昆虫体躯的收缩运动是产生通风作用的主要原 因,这种体躯的收缩运动也可称为呼吸运动。
呼吸运动
a. 仅背板运动:鞘、半翅目 b. 背板和腹板同时运动:蝗虫 c. 左右和上下压缩同时进行:鳞、脉翅目 d. 沿腹部长轴伸缩:双翅目、蜜蜂
一、气门
气门是 与外界想 通的门户, 其位置大 多数在身 体的两侧。
(一)气门的类型 1,多气门型
① 全气门式:(Holopneustic)具有10对有效气门, 即在中、后胸 上各1对,腹部8对。 如蝗虫
② 周气门式:(Peripneustic):具有9对有效气门, 即中胸1对,腹部有8对。如鳞翅目幼虫
蝗虫气门
内闭式气门
开闭构造位于气管口的气门。这种开闭构造主要包括闭 弓和闭带。当闭肌收缩时,牵动闭带推向闭弓而将气管口关闭; 当闭肌松弛、开肌收缩时,将闭带拉回,气管口开启。
大多数昆虫的气门,特别是腹部气门属于这种类型。这 类气门的气门腔口没有活瓣,但常在气门腔口内侧有过滤结 构,以防止灰尘、细菌和水的侵入。
功能:气体交换的重要场所。
第三节 气管系统的呼吸机制和控制
{ 一、气体在气管里的传送 扩散 通风 1,气体的扩散 体躯较小或行动缓慢的昆虫,单靠气体的扩散 作用就能够满足呼吸的需要。在保证气体交换的条 件下,尽量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
{ 气体扩散 浓度梯度 气流压力梯度
部位: 微气管 机制 : 气体分压
第一节 昆虫的呼吸方式
由于昆虫体躯结构不同生活习性不同,呼吸方式也不同, 主要呼吸方式有: 一、气管呼吸(大多数陆栖昆虫)
绝大部分陆生昆虫的呼吸方式。体内有完整的逐级分支 的器官系统,并以气门开口于体壁。
二 没交
、 有换
体 壁 呼
气。 管 系
吸 ( 如 弹
统 , 用 体
尾 目 )
壁 直 接 进
第五章 昆虫的呼吸系统
Inspiration System
Mobile: QQ:
概论
昆虫通过管状气管系统直接将氧气输送给需氧组织、器官或细 胞,在经过呼吸作用,将体内贮存的化学能以特定形式释放,为生 命活动提供所需要的能量。
昆虫的呼吸过程和一般动物的相同,包括两个不可分割的环节。 一是外呼吸,指昆虫通过呼吸器官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即吸入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是一个物理过程;二是内呼吸,指利 用吸入的氧气,氧化分解体内的能源物质,产生高能化合物—ATP, 是一个化学过程。
几丁质组成。
2 构造特点: (1)内膜上无蜡质 (2)气管可伸缩 (3)脱皮时可脱掉
3 气管的功能:
通风作用
(二)气管的分布和排列
三、气囊(air sac)和微气管(tracheole)
气囊 1) 概念:气管的膨大部分 2) 特点:(1) 薄而软 (2) 无明显螺旋丝
微气管 1) 概念:直径在一微米以下的末端封闭的气管。 2) 特点:(1) 脱皮时不脱去 (2)通透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