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部编版上册教案:5藤野先生第二课时 (1)
《藤野先生(第二课时)》教案

《藤野先生(第二课时)》教案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yìyáng dùn cuò()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2)文段中画线的“良心”指什么?(3)文段中画线的“正人君子”一词该如何理解?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除下帽来,油光可鉴.。
(2)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感情色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A.(“清国留学生”)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B.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C.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D.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
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 ”,错误的画“×”。
(1)《藤野先生》属于小说,所以文中的“我”指的不是鲁迅先生。
()(2)作者描写藤野先生的外貌时,抓住人物的特点,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了一个普通平易、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3)《藤野先生》的主题:表现作者献身祖国、献身人民,不畏艰苦、不断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革命精神。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9题。
[甲]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教案:5 藤野先生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教案:5 藤野先生第二单元5藤野先生1.把握课文的组织结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重点) 2.学习本文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重点) 3.理解本文浓厚的语言感情色彩。
(难点)4.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
1.朗读法;2.品读法;3.讨论探究法。
第1课时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在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深情回忆了两位恩师,一个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他虽然施行的是封建私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
另一个则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藤野先生。
步骤二自学互研自我感悟1.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为救国救民,一生“三易其志”,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宛.如(wǎn) 抑扬顿挫.(cuò) 深恶.痛疾(wù)杳.无消息(yǎo)油光可鉴:这里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鉴,照。
标致:漂亮。
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客死:死在异国他乡。
不逊:傲慢无礼。
逊,谦逊。
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
匿:隐藏。
诘责:责问。
凄然: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了极点。
常写作“深恶痛绝”。
杳无消息:形容一点消息也没有。
杳,这里指音讯或形影消失。
物以希为贵:物品因稀少而珍贵。
5.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又是以什么作为中心记叙的?以什么为线索来记叙的?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6.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并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1~3):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5藤野先生

3.分析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之情,探讨鲁迅倡导的爱国主义精神。
4.解读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了解其严谨治学、关爱学生的品质。
5.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优秀人物的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增强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提升批判性思维。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5藤野先生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藤野先生》。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章阅读与理解,重点词汇、句式学习,作者鲁迅的思想感情分析,以及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解读。具体内容包括:
1.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结构。
2.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如“落魄”、“畸形”等。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藤野先生的形象特点和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不同人物的描写,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藤野先生品质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这个活动将让学生们体验并表达出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
-细节:通过文中具体事例,探讨藤野先生的严谨治学、关爱学生等优秀品质。
八年级部编版《藤野先生》课文教案5篇

八年级部编版《藤野先生》课文教案5篇一. 教学目标:1. 学习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组织材料,学习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 体会、理解文章含义丰富的语言,掌握文章叙事线索。
3. 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二. 教学重点、难点:1. 明确文章的线索,探讨文章的主题。
2. 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归纳其性格特征。
3. 联系材料,领会作者弃医从文的情感因素,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三. 教学安排:2课时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1. 让学生说说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的人,并阐述理由。
(有老师、父母、朋友、还有偶尔相识的陌生人)再让学生说说在成长中,哪件事最让你难忘?由学生的回答导入文章。
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讲述了他与先生的交往。
鲁迅先生怀念藤野先生的原因与我们刚才所讲的原因是不是一样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看课文。
2. 复习有关《朝花夕拾》的知识。
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两篇课文的名称。
然后说说在《从》《阿》及《藤野先生》三者之间的先后顺序。
顺序是《阿》《从》《藤野先生》,作品是按照作者成长的经历来排列的,《朝花夕拾》是一本回忆散文集。
二.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1. 速读课文,思考问题:(1) 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些事情?(2) 文章重点写了发生在哪里的事情?此外还写了什么地方的事情?你能说出文章中的地点变化吗?2. 明确:(1) 文章以作者在日本仙台求学的经历为线索,写了作者在日本求学的一段经历,即写了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时藤野先生的关心,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即离开仙台等一系列事情。
(2)重点写了发生在仙台的事情,此外还写到了东经等地的事情。
文章中的地点变化:东京——仙台——中国。
三. 理清文章层次结构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文章的叙事线索,以次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3):在东京的所见及去仙台求医的缘由。
八年级语文上册-6《藤野先生》第2课时【教案】

《藤野先生》教案(二)教学目标:1.重点研读,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2.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重点研读,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准备:学案、课前搜集资料、电脑、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文章内容,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了作者到仙台的原因。
那么藤野先生具体有哪些高贵品质能让鲁迅先生终生难忘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藤野先生》。
二、研读事例,感受人物形象请同学们朗读文章4~35段内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并在课本上进行圈点批注,写下你的见解。
(1)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四件事?给每一个事例拟一个小标题。
(2)这四件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优秀品质?(3)在文中找出描写藤野先生的句子,思考作者是用怎样的手法表现藤野先生形象的?学生圈点勾画后,小组讨论交流并发言,教师总结:明确:四个事例:添改讲义——认真负责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关于实习——热情诚恳了解裹脚——求实精神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运用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侧面衬托等多种手法,表现了藤野先生是一个不拘生活小节、热爱学术,工作认真负责、治学严谨,关爱鲁迅、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诚的人。
读到此,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
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日本学生怀疑鲁迅考试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题目,他们根本看不起中国人,因为当时中国是弱国。
二是因为看电影时,鲁迅看到中国人为俄国人作侦探被日本人抓获要枪毙时,日本学生拍掌欢呼,对中国人民大肆污蔑。
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同时感到中国人思想的麻木。
这时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藤野先生》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藤野先生精神品质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如何通过具体行为来体现藤野先生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理解:把握《藤野先生》一文的主旨,理解鲁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过程,体会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敬意与怀念。
-词汇学习: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如藤、野、博、文、谦、逊等,并学会运用这些词汇进行表达。
-写作手法分析:学习并领会课文中的记叙、描写、抒情等手法,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达情感的。
-在精神品质内化方面,教师可以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例子,如何将藤野先生的精神品质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藤野先生》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让你特别尊敬和感激的人?”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让我们一同探索鲁迅是如何通过对藤野先生的回忆来传递尊敬和感激之情的。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藤野先生的精神品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评价方案设计+反思

《藤野先生》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流程结构导入复习生字词、成语人物描写方法选取典型事例总结评价黑板展示复习导入小组展示总结师生互动课前导学外貌对照描写事例展示成果课后作业(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绯.红(f ēi) 解剖.(p ōu) 诘.责(ji é) 寒颤.(zh àn) 发髻.(j ì) 芋梗..汤(y ù g ěng) (2)根据给出的读音写出汉字杳.无音信 (y ǎo) 匿.名(n ì) 瞥.见(pi ē) 畸.形(j ī) (3)根据给出的意思写出成语①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油光可鉴②(声音)高低起伏和顿挫转折。
抑扬顿挫③厌恶、痛恨到了极点。
深恶痛疾(4)请用“抑扬顿挫”造句(5)本文选自 《朝花夕拾》 ,是一篇 回忆性散文/人物传记 。
【评价内容】目的是什么巩固复习第一课时的内容,理解并掌握语言基础知识与现代文基础知识。
【方式方法】做题核对答案完成题目,核对答案。
1.回忆已学过的人物描写方法。
2.阅读文章第6段,找出第6段中对藤野先生的外貌描写,找出鲁迅抓住藤野先生的哪几个典型特征。
3.阅读文章6-9段,找出本部分中对藤野先生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及侧面描写。
综合外貌描写,探讨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4.阅读文章1段,找出1段中的外貌描写。
谈谈对清国留学生的外貌描写和对藤野先生的外貌描写有何区分?作者对两者分别持什么态度?5.阅读文章中的典型事例2,谈谈这部分塑造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形象。
【评价内容】分析《藤野先生》中的人物刻画,学习写人的技能,进行写作训练。
【方式方法】通过反复研读、小组合作等方法,探究出人物描写体现出的人物形象,分析能够突出人物形象的典型事例,由此体会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感受鲁迅的爱国情感。
请大家选择一个你印象最深的人,以他的性情特点为中心,以他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为半径,完成一个刻画人物的段落。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藤野先生》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藤野先⽣》是现代⽂学家鲁迅于1926年在厦门⼤学时所写的⼀篇回忆性散⽂。
作者在⽂中回忆了在⽇本东北⼤学的留学⽣活,表达了深切的怀念之情。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课⽂ 东京也⽆⾮是这样。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辫⼦,顶得学⽣制帽的顶上⾼⾼耸起,形成⼀座富⼠⼭。
也有解散辫⼦,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姑娘的发髻⼀般,还要将脖⼦扭⼏扭。
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会馆的门房⾥有⼏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转;倘在上午,⾥⾯的⼏间洋房⾥倒也还可以坐坐的。
但到傍晚,有⼀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乱;问问精通时事的⼈,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 到别的地⽅去看看,如何呢?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处驿站,写道:⽇暮⾥。
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
其次却只记得⽔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先⽣客死的地⽅。
仙台是⼀个市镇,并不⼤;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
⼤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北京的⽩菜运往浙江,便⽤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着的芦荟,⼀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龙⾆兰”。
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个职员还为我的⾷宿操⼼。
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个客店⾥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却还多,后来⽤被盖了全⾝,⽤⾐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孔出⽓。
在这呼吸不息的地⽅,蚊⼦竟⽆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
饭⾷也不坏。
但⼀位先⽣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的饭⾷,我住在那⾥不相宜,⼏次三番,⼏次三番地说。
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的饭⾷和我不相⼲,然⽽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
于是搬到别⼀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的先⽣,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
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
最初是⾻学。
其时进来的是⼀个⿊瘦的先⽣,⼋字须,戴着眼镜,挟着⼀叠⼤⼤⼩⼩的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藤野先生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藤野先生是一个治学严谨、生活俭朴、为人正直,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的人。
读到此,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
可鲁迅最终却做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其中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将去解开这个谜底。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语文活动:你写我猜
选取一位你的现任老师,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的特征和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
写时隐去姓名,让大家来猜。
(二)探寻名人之路
鲁迅的这段留学生活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些事件?
交流点拨: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1)对东京清国留学生腐化生活的反感。
(2)途经“日暮里”、“水户”勾起作者的忧国之思和对爱国志士朱舜水先生的敬仰。
(3)受到日本所谓“爱国青年”的侮辱、诽谤,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
(4)看到电影里枪毙中国人的情景,痛感必须改变“中国是弱国”的现实,于是毅然弃医从文,寻求救国之路。
(三)品文中妙笔
朗读课文前三段,体会鲁迅文笔特点。
1.这部分文字所描写的对象是什么?作者对所描写的对象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你能够通过具体的语句来分析吗?
交流点拨:所描写的对象是“清国留学生”速成班的其他成员。
对他们是一种厌恶之情,从他们逛公园,赏樱花,梳辫子,学跳舞等事情中可以看出。
这也许也是鲁迅为什么要离开繁华的东京
的原因所在。
2.这些段落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交流点拨:比喻、反语的巧妙使用,使文章语言幽默、风趣而又不失力度。
文章中这样描写“清国留学生”:“但花下……实在标致极了。
”
这段文字在准确的形容与细致的描写的基础上,把“清国留学生”的精神风貌也刻画出来了。
本来是担当着救国重任的留学生,到东京之后,则不思进取,反而追逐时髦,将头发弄得油光可鉴,尤其可悲的是,始终不忘记那条象征落后和耻辱的大辫子,反而将其弄得十分醒目,令人恶心。
文章用比喻、反语、夸张等手法,将讽刺之情巧妙地流露在字里行间。
(1)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再现他们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2)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四)交流人生选择
1.鲁迅去日本留学的目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鲁迅原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
2.他为什么离开东京?
交流点拨: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去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
3.他为什么学医?
交流点拨: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4.又为什么弃医从文?
交流点拨: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对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
写课堂上看电影,决心弃医从文是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5.这些都表现了鲁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理文章线索
说说本文在记述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过程中,作者是如何通过自己的思想变化贯穿全文的。
交流点拨:感情线索。
主要表达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忧患情绪的一种表现,也可以看出作者到日本学习的目的;往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和“水户”也透露出作者的爱国情感;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不以为然的心情,对艰苦的生活条件不以为意的态度,也是作者爱国精神的体现;对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由于他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歧视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由于拯救民族危亡的考虑;最后把怀念之情转化为多写揭露黑暗现实的文章,则是当年弃医从文的目的,是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指导下的实际行动。
可见,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是统摄全篇的红线。
三、拓展延伸
夜深人静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
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境。
交流:敬爱的藤野先生:
您好!时间如白驹过隙一般,不经意间,我与恩师已经阔别20年了。
这些年来,我一直挂念您,由于琐事烦扰,没能给您写信,有时想写,但终因状况无聊,说起来无非使您失望,便连信也不敢写了,您不会怪罪我吧?
当年,我本是抱着救国救民的思想东渡日本,想靠医学救国,可后来发现中国国民的不觉醒,振奋民族精神势在燃眉,故而弃医从文,这个情形不好跟您直说,所以撒了谎,相信您一定理解我这片苦心。
先生对我的教诲是我一生的财富,您对我热情诚恳,没有民族偏见,令我终生感激。
您的照片就挂在我的墙上,每当写作疲倦之时,我都会抬眼看看您的照片,您的谆谆教导仿佛又在耳畔响起,给予我无穷的力量和勇气!
您现在过得还好吗?您的学术成果一定很丰硕了吧?身体还好吧?愿您还如以前一样硬朗。
未了,顺便便提一下,我现在已常用“鲁迅”这个笔名了。
再次向您表示敬意!
弟子周树人敬上
1926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