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三作品整理版本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

《诗经》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余冠英《诗经选》高亨《诗经今注》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闻一多《诗经新义》《诗经通义》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一、《诗经》的基本概况1、《诗经》的性质与名称《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

成童舞象、学射御。

”《论语·季氏》:“不学《诗》,无以言。

”《论语·子路》: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墨子·公孟》:“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史记·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礼记·孔子闲居》:志之所至,诗亦至焉。

诗之所至,礼亦至焉。

礼之所至,乐亦至焉。

《礼记·仲尼燕居》:“不能诗,于礼谬,不能乐,于礼素。

”《论语·泰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诗》称《诗经》《诗经》的批评史与研究史2、《诗经》作品产生的时间与地域附:十五《国风》地域分布详表周南河南省西南部湖北省北部(江陵)江汉之间召南同上卫风河北省磁县、东明、濮阳;河南省安阳、淇县、滑县、汲县、开封、中牟等地邶风同上鄘风同上王风河南省洛阳、孟县、沁阳、偃师、巩县、温县等地。

郑风河南省新郑(开封西南)洧水、溱水一带。

齐风山东省(北部、中部)临淄魏风山西省芮城东北唐风唐地就是晋地,山西晋水一带。

秦风陕西省甘肃东部陈风河南省淮阳安徽省亳县一带桧风河南省密县东北曹风山东省西南荷泽、定陶、曹县一带豳风陕西省彬县旬县3、《诗经》的结集与编定“采诗”说——《礼记·王制》:“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

”《汉书·艺文志》:“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下天下。

”“献诗”说——《国语·周语》:“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宋代(960—1279)文学✧宋代社会特点(1)对外关系特别软弱;(2)内部政权特别稳定;(3)文官制度相当稳定;(4)城市经济相当发达。

✧宋代文学的成就与地位。

(1)宋代散文的成就超越唐代。

吸收骈文的长处;笔记文;具有议论、抒情、叙事二大主要功能,且能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更好地结合;风格丰富多彩(2)从继承唐诗到摆脱唐人藩篱。

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生活活的细节,普通人)唐诗风格的陌生化(在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径)(3)宋词的艺术高度。

✧士大夫的文化性格(1)官吏与文人的结合;(文人由科举进入仕途,并成为权力的核心)(2)社会责任感强;(重视文学的政治教化功能、关注国家与社会)(3)兼擅多种文学样式。

✧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性格特征:(1)士大夫对传统的处事方式进行了整合,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个体自由不再是互相排斥的两极。

(2)宋代文人采取了新型的生活态度。

更加冷静、理性、脚路实地。

审美情趣:以俗为雅✧城市的繁荣与词的繁盛(1)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繁荣;城市经济繁荣、人口(2)都市生活滋生的文艺形式;说话、杂剧、影剧、傀儡戏、诸宫调等(3)词的兴盛。

官员的高官俸禄使得其生活奢华,纵情享乐文人的生活态度有利于词的兴盛(社会责任感与个性自由的整合,诗言志,词抒情)词是北宋社会文化消费的热点✧宋代文学的特点(1)主题上充满了沉甸甸的政治关怀与道德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悲凉情绪;(2)讲究理趣,好发议论;(3)讲究格律技巧以及法度和用典;(4)浪漫主义精神减少了,现实主义精神得以张扬,恢宏雄健的气概削弱,而深入细致的钻研精神则大大增强了。

✧宋诗的主要特点:(1)直接以诗歌议政。

(2)描写人民的苦难生活。

(3)表现爱国思想。

(4)描写经济生产民风民俗等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5)评诗、评书、评画、评音乐等论艺之作。

艺术特色:(1)议论化;(2)才学化;(3)散文化;(4)“小结裹”的表现手法。

中国古代文学第三册必背隋唐古诗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第三册必背隋唐古诗整理

中国古代⽂学第三册必背隋唐古诗整理⼀、唐诗渡汉江唐·宋之问岭外⾳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王勃(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

海内存知⼰,天涯若⽐邻。

⽆为在岐路,⼉⼥共沾⼱。

从军⾏唐·杨炯烽⽕照西京,⼼中⾃不平。

⽛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书⽣。

在狱咏蝉唐·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鬓影,来对⽩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信⾼洁,谁为表予⼼。

陈⼦昂感遇其⼆兰若⽣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朱蕤冒紫茎。

迟迟⽩⽇晚,袅袅秋风⽣。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少⼩离乡⽼⼤回,乡⾳难改鬓⽑衰。

⼉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多,近来⼈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春风不改旧时波。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作者:孟浩然(唐)⼋⽉湖⽔平,涵虚混太清。

⽓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泊烟渚,⽇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近⼈。

春江花⽉夜[ 唐] 张若虚春江潮⽔连海平,海上明⽉共潮⽣。

滟滟随波千万⾥,何处春江⽆⽉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照花林皆似霰,空⾥流霜不觉飞,汀上⽩沙看不见。

江天⼀⾊⽆纤尘,皎皎空中孤⽉轮。

江畔何⼈初见⽉?江⽉何年初照⼈?⼈⽣代代⽆穷已,江⽉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照何⼈,但见长江送流⽔。

⽩云⼀⽚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何处相思明⽉楼?可怜楼上⽉徘徊,应照离⼈妆镜台。

⽟户帘中卷不去,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成⽂。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流春去欲尽,江潭落⽉复西斜。

斜⽉沉沉藏海雾,碣⽯潇湘⽆限路。

不知乘⽉⼏⼈归,落⽉摇情满江树。

九⽉九⽇忆⼭东兄弟作者:王维(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处,遍插茱萸少⼀⼈。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共103页文档共105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共103页文档共105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共103页文档
6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
0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文学史 第三册 笔记

文学史 第三册 笔记

1、宋初三体A、白体诗人,是宋初效法白居易做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李昉、徐铉。

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现实生活,风格浅切清雅。

王俞偁(cheng)《秋霖二首》、《感流亡》、《村性》B、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常把贾、姚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晚唐体”。

代表是”九僧”即:希昼、惠崇、怀古等九位僧人。

他们继承了贾岛、姚合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遂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

形式上特别重视五律,尤喜在五律的中间二联表现其镂句絉字的苦心孤诣。

晚唐体的另一个诗人群体是潘阆lang、魏野、林逋等隐逸之士,其中,林逋最为有名,一方面模仿贾岛的字斟句酌,一方面颇有白体诗评议流畅的倾向,表现的生活内容也比九僧诗稍微充实一些,他的代表作《秋日西湖闲泛》。

C、西昆体,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

宋初馆阁文臣的唱和风气到真宗朝而臻于极盛,《西昆酬唱集》就是这种风气下的产物。

代表人:杨亿、刘筠、钱惟演。

代表作《汉武》、《梨》、《别墅》,西昆体最引人注目的是其艺术特征,西昆击中的诗大多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

诗体多为近体,七律即占十分之六,也体现出步趋李商隐、唐彦谦诗体的倾向。

2、江西诗派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黄、陈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

A、黄庭坚举起了以杜甫为诗家宗族的大旗,借鉴杜诗的艺术经验。

B、在艺术技法上提出“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诗中运用大量典故,注意讲究章法句法、字法的锻炼。

C、这个流派一直延续到南宋,到了宋末,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

3、诚斋体杨万里号“诚斋”,因此称为诚斋体。

艺术特征:a、杨万里主要的实行实在自然风舞和日常生活的情趣上面,这使得他的诗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富于理趣。

古代文学史三 权威版

古代文学史三 权威版

1西昆体:宋真宗翰林学士杨亿等18人奉命编书,杨亿将18人在编书之余的唱酬之作编成一部《西昆酬唱集》,西昆体因此得名。

杨亿、刘筠、钱惟演是其成就最高三人。

题材内容比较狭隘,缺乏时代气息,主要是咏史、咏物和描写流连光景。

(艺术特征)西昆体推崇李商隐,兼重唐彦谦,雕润密丽、音调铿锵、对仗工整、用事深密、文字华美、整饬典丽。

如杨亿的《南朝》工稳妥帖,辞采华美。

但又缺乏李商隐诗歌深刻的情感蕴涵,往往徒有其表而缺乏内在气韵,立足模仿,缺乏自立精神。

2王荆公体:着眼于王安石晚期含蓄深沉、深晚不迫、丰神远韵的诗风,称后期王安石主要以写景抒情绝句为代表的诗歌为“王荆公体”,雅丽精绝、脱去流俗,选语用字、间不容发,体现出向唐诗的复归是其特点。

如《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描写细致、修辞巧妙、韵味深远。

3山谷体:黄庭坚以其鲜明的风格特征自成一体,被称为“山谷体”。

其典型特征是句法奇矫、音节拗健、想象奇特不凡、且有一股兀傲之气。

如《寄黄几复》以故为新,在整体上取得了新奇的艺术效果。

山谷体首重章法,章法稠密,线索深藏,转折急陡,起结无端。

还重句法,领略古法生新奇,从而创造出自己特有的句法。

并且重字法,重典故,声律奇峭。

山谷体将唐诗的“丰神韵人”变成“思理见胜”,生新程度极高,最典型体现了宋诗的艺术特征。

4诚斋体:指杨万里活泼自然、饶有谐趣的诗风。

诚斋体艺术特点是杨万里把自己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身在客观事物上,想象奇特,不用生僻字句和夭矫奇崛的结构,用浅显语言和流畅章法,接近口语。

如“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从平常事物中扑捉到富有情趣瞬间,并用浅显自然语言表达出来。

再如“最是杨花欺客子,向人一一作西飞。

”(《都下无忧馆小楼春尽旅怀》)就是把自己主观情感最大程度投身客观事物典型,描写对象的盎然生机自然会给诗歌带来活泼的风格。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作品整理版本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作品整理版本

第一编隋唐五代文学作品选第一章隋代诗歌第一节隋代诗坛的总特征南北文风同时并存,相互影响却又合而未融,虽有发展却艰于创新,齐梁文风在新朝继续沿袭,整个文坛仍处于过渡阶段。

第二节主要作家(诗人)作品隋代文学(诗歌)的作者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北齐、北周旧臣,有薛道衡、卢思道、杨素等,他们是北朝诗风的代表;另一部分由梁、陈入隋的文人,有江总、虞世基等,他们把南朝诗风带入隋朝。

所以,隋代可以看作是南北文学合流并向唐过渡的最初阶段。

卢思道卢思道(约530-582),今传辑本《卢武阳集》一卷。

主要生活在北朝。

他有一些诗如《采莲曲》偏于齐梁风格,但他的《从军行》则体现了北方文人重“气质”的特点,是他的代表作。

《从军行》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祈连。

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

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

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

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

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

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

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

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

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

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

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前半写将士们英勇出征,杀敌报国,久戍不归,生活艰苦,思亲念家。

后半写思妇遥念亲人,情兼忧怨。

结句讽刺靠战争猎取功名的将军。

诗中不仅具有北朝诗歌刚健雄劲的风格,而且也具有南朝诗歌清丽流畅的特色。

两种风格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从形式上来看,这首诗采用的是南朝歌行体,对唐代七言歌行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胡应麟《诗薮》:“音响格调,咸自停匀,体气丰神,尤为焕发。

六朝歌行可入初唐者,卢思道《从军行》、薛道衡《豫章行》。

”杨素隋朝开国重臣,亲历征战,对军旅生活体验尤深。

《出塞》二首为代表作。

《山斋独坐赠薛内史》二首,格调清远,“转似出世高人”(沈德潜)《赠薛播州诗十四章》也是佳作。

中国古代文学史(3)复习要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3)复习要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3)复习要点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复习要点第一编宋代文学第一章宋代文学概论了解宋代文学发展的背景、基本特征及宋代文学概况(词、诗、文全面繁荣)宋代文学发展的背景:1、时代背景(宋朝建立,北宋南宋建立)320多年2、宋代政治的特点:高度集权,崇文抑武,军事孱弱,内忧外患宋代文学的基本特征:1、政治化2、道德化3、理性化宋代文学概况:词诗文全面繁荣1、宋词1)、宋初令词的继续发展和长调的兴起2)、词的雅化和词的两个流派3)、南宋词风的转变和苏辛派的确立4)、词的格律化和南宋后期的词风2、宋诗1)、唐宋诗之争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

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且其作多各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严明《沧浪诗话》2)、宋诗的主要倾向以文字、才学、议论为诗。

形式上讲究雕琢,重视技巧,对仗精益,过于人工化在艺术表现上,炫耀学问,善用典故,无一字无来历,卖弄才学。

3)、唐宋诗的异同唐诗如贵介公子,举止风流;宋诗如三家村乍富人,盛服佚客,辞荣鄙俗明代谢榛《四溟诗话》唐诗偏近风,故动人易,宋诗偏近雅。

故入人难张蔚然4)、宋诗发展的几个阶段前期:中晚唐诗风的延续中期:宋诗风格的形成期南北宋之交南宋后期:继承晚唐遗风第二章北宋前期的诗文一、宋初的诗文宋刬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

(方回《送罗寿可诗序》)(一)掌握宋初白体诗人王禹偁的诗文创作概况及代表作平易流畅,简雅古淡的诗风王禹稱散文:成通以来,诗文不竞,革弊复古,宜其有闻《送孙何序》推崇韩柳文章,清丽疏朗的文风(二)掌握宋初晚唐体诗人:九僧/林逋、魏野等隐逸之士的诗歌概况及代表作(三)掌握西昆体诗人的创作概况及代表作西昆派以杨亿编《西昆酬唱集》一书而得名西昆派学步李商隐,特点是对仗精工,词采妍丽,缀风月,弄花草,浮华侈丽二、欧阳修和诗文革新运动(一)了解欧阳修生平文坛领袖,一代名臣,团结同道,汲引后进(二)掌握欧阳修对西昆体和太学体的矫正及其文学革新主张1、明道、宗韩:六经之所载,皆人事之切于世者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2、反涩,、尚简孟、韩文虽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三)掌握欧阳修散文创作状况及代表作1、议论文《与高司谏书》、《朋党论》、《五代史》中的一些序论2、记叙文《丰乐亭记》3、哀乐而衷,情文并致之文4、文体贡献以单笔散体作赋,创造了文赋革新四六体《秋风赋》(四)掌握欧阳修诗歌概况及代表作资笑谈,助谐谑,叙人情,状物态,一属于诗而曲尽其妙《六一诗话》“诗穷而后工”1、现实之作《边户》2、清新自然,平易疏放之作《戏答元珍》《丰乐亭游记》三、梅尧臣与苏舜钦掌握梅苏的诗歌概况及其代表作梅尧臣:1、关心时事:《田家语》2、日常琐事之作3、平淡老成之作:《鲁山山行》《东溪》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苏舜钦:其诗直平自然,意境开阔,以雄豪奔放的风格见长《庆州败》《城南感怀呈永叔》四、王安石和曾巩(一)王安石掌握王安石散文简洁峻切的风格及其代表作风格:简洁峻切代表作:《答司马谏议书》、《读尝君传》掌握王安石诗歌前后期不同的创作风格及其代表作前期:注重反映社会现实,见解独到的咏史诗:《明妃曲》晚年:荆公暮年作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王荆公晚年诗律力精严,选语用字,间不容发《北坡杏花》、《书湖阴先生壁》(二)曾巩掌握曾巩散文平正周详的风格:《墨池记》曾巩散文平正周详,代表作为《墨池记》第三章北宋前期的词一、五代词风的延续——晏欧(一)晏殊掌握晏殊词的大致内容、理性圆融之词境及其代表作词的大致内容为富贵优游的生活,有着理性圆融之词境,代表作为《浣溪沙》、《蝶恋花》(二)欧阳修掌握欧阳修的大致内容、多样词风及其代表作内容大多描写爱情《六一词》和《醉翁琴趣外编》中收录240余首,未脱尽“词为艳科”之传统,但其题材和风格较为多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编隋唐五代文学作品选第一章隋代诗歌第一节隋代诗坛的总特征南北文风同时并存,相互影响却又合而未融,虽有发展却艰于创新,齐梁文风在新朝继续沿袭,整个文坛仍处于过渡阶段。

第二节主要作家(诗人)作品隋代文学(诗歌)的作者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北齐、北周旧臣,有薛道衡、卢思道、杨素等,他们是北朝诗风的代表;另一部分由梁、陈入隋的文人,有江总、虞世基等,他们把南朝诗风带入隋朝。

所以,隋代可以看作是南北文学合流并向唐过渡的最初阶段。

卢思道卢思道(约530-582),今传辑本《卢武阳集》一卷。

主要生活在北朝。

他有一些诗如《采莲曲》偏于齐梁风格,但他的《从军行》则体现了北方文人重“气质”的特点,是他的代表作。

《从军行》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祈连。

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

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

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

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

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

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

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

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

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

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

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前半写将士们英勇出征,杀敌报国,久戍不归,生活艰苦,思亲念家。

后半写思妇遥念亲人,情兼忧怨。

结句讽刺靠战争猎取功名的将军。

诗中不仅具有北朝诗歌刚健雄劲的风格,而且也具有南朝诗歌清丽流畅的特色。

两种风格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从形式上来看,这首诗采用的是南朝歌行体,对唐代七言歌行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胡应麟《诗薮》:“音响格调,咸自停匀,体气丰神,尤为焕发。

六朝歌行可入初唐者,卢思道《从军行》、薛道衡《豫章行》。

”杨素隋朝开国重臣,亲历征战,对军旅生活体验尤深。

《出塞》二首为代表作。

《山斋独坐赠薛内史》二首,格调清远,“转似出世高人”(沈德潜)《赠薛播州诗十四章》也是佳作。

《隋书·杨素传》:“词气宏拔,风韵秀上,亦为一时盛作”。

《出塞》汉虏未和亲,忧国不忧身。

握手河梁上,穷涯北海滨。

据鞍独怀古,慷慨感良臣。

历览多旧迹,风日惨愁人。

荒塞空千里,孤城绝四邻。

树寒偏易古,草衰恒不春。

交河明月夜,阴山苦雾辰。

雁飞南入汉,水流西咽秦。

风霜久行役,河朔备艰辛。

薄暮边声起,空飞胡骑尘。

这是隋代边塞诗的代表,感情真挚,粗狂深沉,透射出北方诗歌的劲健朴质之气。

薛道衡隋最着名的诗人。

薛道衡(539—609),字玄卿,河东汾阴(今山西荣河县北人),曾官至襄州总管、播州(今遵义)刺史,后因忤逆炀帝被杀。

受南方文学的影响,诗语骈偶工丽。

《人日思归》、《昔昔盐》是他的代表作。

《昔昔盐》垂柳复金堤,蘼芜叶复齐。

水溢芙蓉沼,花飞桃李溪。

采桑秦氏女,织绵窦家妻。

关山别荡子,风月守空闺。

恒敛千金笑,长垂双玉啼。

盘龙随镜隐,彩凤逐帷低。

飞魂同夜鹊,倦寝忆晨鸡。

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前年过代北,今岁往辽西。

一去无消息,那能惜马蹄。

诗写闺中怀远之情清辞丽句,委婉细腻,明显带有南朝文风的印痕“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二句,透过环境细节的描写,刻划出思妇的孤独寂寞的心境,显示出艺术上的独创性。

刘餗《隋唐嘉话》云:“炀帝善属文,而不欲人出其右。

司隶薛道衡由是得罪。

后因事诛之。

曰:‘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刘餗《隋唐嘉话》记载:“薛道衡聘陈,为《人日》诗云:‘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南人嗤之曰:‘是底言?谁谓此虏解作诗?’及云:‘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乃喜曰:‘名下固无虚士。

’”《春江花月夜》隋炀帝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第二章初唐诗歌第一节初唐诗坛概观初唐(高祖武德元年618——玄宗开元初713),唐代诗歌繁荣的准备时期。

初唐约百年,其中心问题是要批判地继承六朝文学,融合南北文风。

初唐的前五十年,诗歌深受齐梁诗风的影响,可说是宫廷诗的时代。

从作家来讲,主要是以李世民为代表,包括李百药、虞世南、魏征、上官仪、等人在内的作家群,而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为这一时期的代表。

初唐的后五十年是逐步突破旧的诗风,建立唐诗风范的时期。

初唐四杰把诗歌的题材从宫廷移到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塞漠,感情基调也清新健康起来;沈佺期、宋之问确立了律诗这种新形式。

陈子昂高举文学革新的旗帜,大力倡导“汉魏风骨”,主张“风雅兴寄”,批判齐梁“采丽竞繁”的形式主义诗风,把唐诗引向了健康发展的方向。

初唐诗人面临的课题用声律、辞采来表现大唐恢弘的气象和刚健的情思、合南北文学之两长、形成唐诗的风格。

第二节重要诗人诗作一、王绩王绩(589-644),字无功,自号东皋子。

太原祁人,一说绛州龙门人。

一生三仕三隐,思想上充满了矛盾。

早年也有一些功业抱负,但时代的风气,加上家族日渐衰落的命运,使他也染上了道家、阴阳家乃至佛教的思想,常以阮籍、陶潜自比。

王绩的创作有《东皋子集》三卷。

王绩的主要贡献在诗歌艺术上。

诗风朴素无华,以平淡自然的话语表现自己的生活情趣,创造出一种宁静淡泊而又纯朴疏野的意境。

而且对五言律诗的成熟,也有所贡献。

代表作品:《野望》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点评首尾两联抒情言事,易代之慨与全身避祸的思想融于其中。

中间两联写景,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全诗以朴素之笔,用白描的手段,描绘了一幅山间晚归图,清新质朴。

是一首较成熟的五言律诗。

首尾两联抒情,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的反复,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王绩的诗歌主要以写隐逸山水与田园见称。

上承陶渊明,下开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是六朝的山水田园诗到唐代的山水田园诗之间的过渡诗人。

但他在当时的影响不大。

二、上官仪上官仪(616?—664),字游韶,陕州陕县人。

贞观初年进士。

是继虞世南之后深受太宗、高宗宠信的文学侍臣。

《旧唐书·本传》云:“太宗雅好属文,每遣仪视草,又多令继和,凡有宴集,仪尝预焉。

”是当时着名的宫廷诗人。

上官体所谓上官体,就是指以初唐诗人上官仪为代表的诗体。

他的诗今存二十首,大都是奉和应诏之作。

其诗以“以绮错婉媚为本”,追求形式的工偶精对。

因其官居显位,时人争相效仿,称为“上官体”。

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归纳了六朝以来诗中的对偶方法,加以程式化,提出了“六对”、“八对”之说。

为后人写作律诗的对仗作了规范,对律诗形式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奉和山夜临秋》殿帐清炎气,辇道含秋阴。

凄风移汉筑,流水入虞琴。

云飞送断雁,月上净疏林。

滴沥露枝响,空蒙烟壑深。

此诗对仗工切,笔法精细,秀逸浑成三、沈佺期与宋之问二人为同年进士,在高宗武后时期都是活跃于宫廷的得宠的宫廷诗人。

《旧唐书·宋之问传》:“则天幸龙门,令从官赋诗,左史东方虬诗先成,则天以锦袍赐之。

及之问诗成,则天称其词愈高,夺虬袍以赏之。

”他们的人品都未足为人称道。

《新唐书·沈佺期传》:“之问与阎朝隐、沈佺期、刘允济倾心媚附,易之所赋诸篇,尽之问、朝隐所为,至为易之奉溺器。

”“匿张仲之家,会武三思复用事,仲之与王同皎谋杀三思安王室,之问得其实,令兄子昙等上急变,因丐赎罪,由是擢鸿胪主薄,天下丑其行。

”二人的创作大致以贬谪为界,内容与风格都有很大的不同。

贬谪之前,创作大多以奉和应制为主。

遭受贬谪后,由于生活境遇的变迁,诗歌有了更为真挚的感情,同时在风格上也显得清新自然。

如宋之问的《度大庾岭》、《渡汉江》,沈佺期的《独不见》。

《古意呈乔补阙知之》(沈全期)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点评诗人以委婉缠绵的笔调,描述了女主人公在寒砧处处、落叶萧萧的秋夜,身居华屋之中,心驰万里之外,辗转反侧,久不能寐的孤独愁苦情状。

内容上虽不脱征人思妇情感,但已是七律成熟定型的标志。

韵味接近古体,境界广远。

清代姚鼐推崇其为“高振唐音,远包古韵”的“神到之作”。

在艺术表现上,能将心情意绪与环境氛围密切结合,手法也较灵活。

《度大庾岭》(宋之问)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有归日,不敢恨长沙。

点评此诗抒发的是作者去国远谪的忧伤与怀土思归的向往。

感情很真挚,风格自然流畅结构严谨:首联叙事,二三联写景,尾联抒情《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诗人内心感受的刻画十分细腻沈宋与律诗的定型沈、宋创作的价值在于他们总结了六朝以来诗歌创作声律方面的经验,确立了律诗的形式。

王世贞《艺苑卮言》云:“五言至沈、宋始可称律。

”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四、杜审言他才高而狂傲,是一个恃才傲物、极为夸诞的人。

“恃才高,以傲世见疾。

苏味道为天官侍郎,审言集判,出谓人曰:‘味道必死。

’人惊问其故,答曰:‘彼见吾判,且羞死。

’又尝语人曰:‘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

’”“审言病甚,宋之问、武平一等省侯何如,答曰:‘甚为造化儿相苦,尚何言?然吾在,久压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见替人’。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中。

感情真挚,景色清新,结构缜密杜审言使五律的创作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

胡应麟《诗薮》:“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创。

”“初唐五言律,‘独有宦游人’第一”。

五、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指高宗武后时期出现在文坛上“以文章名天下”的四位“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的作家,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他们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在诗歌的题材、风格、形式上都有新的开拓和贡献。

题材上“由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代表了当时文学革新的方向;风格与宫体诗的绮靡不同,而是真实情感的抒发,或开朗豪放、积极进取,或悲凉雄放、铺张扬励;形式上王、杨长五律,卢、骆长于七言歌行,改造了宫体诗。

为唐诗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王勃王勃(649?— 676)。

字子安,绛州龙门人。

祖父王通,叔祖王绩。

自幼有“神童”之誉。

六岁为文,九岁作《指瑕》。

十五岁《上刘右相书》畅论国家利害。

十七岁对策及第,授朝散郎,后为沛王府中修撰。

因戏作《檄英王鸡》被逐出沛王府。

后一度任虢州参军,因藏官奴犯死罪,遇赦革职。

其父因受儿子牵连贬谪到南海交阯,为交阯令。

王勃渡海到交阯省亲,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才华横溢《唐才子传》云:“属文奇丽,请者甚多,金帛盈积。

心织而衣,笔耕而食,然不甚精思,选磨墨数升,则酣饮被覆而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人谓之‘腹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