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新世界》读后感
《美丽新世界》读书感悟

《美丽新世界》读书感悟《美丽新世界》读书感悟1书中描绘了一个科学无限发达、秩序极度稳定的乌托邦——人类的幸福是精英治国下的科学工程,人类的出生由“孵化和设置中心”用试管和器皿在流水线上精确地操作,“胎生”成了被淘汰的污秽词汇;人在出生前,被设定成五个从高到低的等级、不同等级人类将在出生后担任辛苦程度递增的工作,但无论被设置的条件好与坏,每一个人都乐于接受自己的社会角色,并因此感到庆幸和自豪;不愁吃穿,没有疾病,不害怕死亡,青春永驻,没有衰老和丑陋,人人彼此相属;想要什么就能立即得到,绝不会想要得不到的东西;万一出现了不良情绪,也不需要担心,吞几片对身体无害的药物便能立即忘记烦恼——人民热爱集体、热衷于消费,被设定为“永远幸福”。
这个世界被设定得“完美”,没有痛苦,没有冲突,没有求而不得的忧虑,没有面对困境的忍受或抗争——没有强烈的情感,没有闪耀的思维火花,没有美好高尚的品格。
这个“完美”世界听起来让人毛骨悚然。
人类再不需要依靠自由意志去通过个人创造、情感体验、艺术和美的追求来获得幸福;人自出生就已拥有一切。
刘瑜在序里问,“你还要些什么”,她给出的答案是:通过个体努力去争取幸福比“被幸福”更体现生命的价值。
整本书也通过用反讽意味十足的笔触来描绘出的可怕乌托邦,来证明,真实的自由的人生虽然伴随痛苦,但因此获得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距离这本书出版已过去近百年,事实证明乌托邦正在慢慢实现,反乌托邦文学的预言性让人起一身鸡皮疙瘩啊。
《美丽新世界》读书感悟2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是一本看了后觉得有些压抑的书,书本描绘了一个能称为“神奇”的未来世界,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这个世界里面,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受着控制:从胚胎到出生前,是在试管里培育的,在试管里,就被给予了身份的标识;出生后,接受睡眠教育;工作,生活,将按照固定的模式。
整个社会在我们看来暗淡无光,极其恐怖,“母亲”的称呼被当作耻辱,因为孩子的培育不是靠母体,而是靠试管,胚胎的成长,靠的是机械的添加日照,营养剂;孩童时期,孩子们接受睡眠教育,通过重复养成思维定势,怨恨什么,爱什么都通过重复的播音形成;以后干什么事情,从事什么职业按照等级早就固定好了,只需要在那个固定的岗位上机械化的操作即可。
小说美丽新世界读后感

小说美丽新世界读后感小说美丽新世界读后感篇1看完这本书,心情颇为复杂。
这是一个没有痛苦忧愁的世界,人人幸福社会稳定的美丽世界。
但这又是一个自我幻灭的世界,没有好奇没有艺术没有情与爱的丑陋世界。
你很难说它好,但也太难说它坏。
从宏观上来说,它实现了绝大多数人的幸福,尽管这种幸福是虚假的是被设定的,但是幸福本就是非常主观的感受,一辈子都在这种虚假的幸福里又何尝不是真实的幸福了一辈子呢?但就个人而言,大多数读者是断然无法接受这样一个世界,我要是我自己,而不是被设定好的机器,我要生命中有忧愁有孤寂有变幻的命运和命运迷人的不确定,而不是在日复一日欢乐蜜糖里享受永恒的喜悦而无所欲求。
然而,尽管被设定这个概念在书里读来如此可怕如此天方夜谭,但在现实生活里,我们何尝不是被家庭,被学校,被选择性的教育,被新闻书籍的审查所设定?我们以为的`自由的选择,实际上真的不是一种被设定下的自然而然的选择么?所幸,我们还可以热烈的相爱,偏执的相属,痛苦的追逐理想,为荒谬无用的艺术和诗歌荒度人生。
小说美丽新世界读后感篇2《美丽新世界》故事背景设定在福特纪元632年,即遥远的未来2532年。
在故事发生的公元26世纪里,人类把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尊为神明,并以1908年福特公司生产上市的第一辆T型车为始,开始算起,作为纪念初始单位年。
26世纪中,统治者运用类似于福特所发起的汽车统一生产方法,运用在生产一模一样的人类身上,因为统治者相信,这样可以提高生产力。
在这种统一制式的生产空间内,统治者创造出的“美丽新世界”,人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同时与之相对应的是,各自的家庭、个性,甚至喜怒哀乐却都倘然无存。
此时的人类人性已烟消陨落,成为了严密科学控制下,一群被注定命运、没有自主意识的奴隶。
在书中,所有人共说一种语言,共同住在城市,没有爱情的经历,全部人都出生于一个叫“繁育中心”的孵化基地。
在他们出生前,统治者根据他们自身的种族,依次划分为“阿尔法(α)”、“贝塔(β)”、“伽玛(γ)”、“德尔塔(δ)”、“厄普西隆(ε)”五种社会阶层。
《美丽新世界》读书笔记个人所感

《美丽新世界》读书笔记个人所感《美丽新世界》读书笔记个人所感1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的思想有了些许混乱。
在当今社会,许多人都沉浸在欲望之中,这些欲望包括对物质财富的渴望,对不再经历生老病死的折磨的希望以及对多位伴侣的向往等等。
但在新伦敦社会中,这些问题你都无需担心。
在这里,你不用经历出生,也不会生病,你的自然寿命很长,死亡也只会在睡梦中突然降临;你不用担心你会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更不用担心你会因为缺乏物质财富而被社会排除在外;你不用担心你会找不到适婚对象及婚后的生育问题而被长辈唠叨或者会因为复杂的男女关系受到社会谴责。
我想这在我们大部分人的眼里的确算的上是一个美丽世界了。
但如果将这个大部分人平移放到这个社会中,我想新伦敦的社会稳定有很大可能会被打乱。
因为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告诉我们:人应该是自由的。
而他们从睡眠时期就被灌输着追求稳定的观念。
当我们站在局外人的角度,用我们的观念来看新伦敦社会时,将我们的认知套在他们的世界上并且将二者进行比较,这样的做法本身就是不太妥当的。
一个社会的好坏究竟如何,应该是由当世的人决定的,而不是那些并不存在于那个社会的人所能评判的。
在许多看客眼里,新伦敦世界是不自由的。
书中的约翰也这么认为。
约翰是来自所谓的野蛮人保留地,他们的生活方式及观念和我们相似。
最初,他也十分向往母亲口中描述的新伦敦社会。
但当他真正生活在其中时,他感到了压抑与不快乐。
新伦敦的人接受的教育与他不同,他们来自两个社会。
当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很惶惑,我们每个人都过着自以为快乐且正确的生活,为社会发光发热,所有的一切看起来都非常的和谐美好。
但正如林达所言,刺破平静水面的锐利冰峰,它也许只露出了一角。
新伦敦社会的睡眠教育让我想到:我们现在所认为的“自由”“思辨”是否也是教育后的产物呢?究竟是人在改造世界还是世界一开始就把我们限定在一个范围内再任由我们去“玩耍”呢?人类之所以有着不同,根本原因是否是因为受到的环境教育不同呢?如果我们也像新伦敦社会一样,从婴儿时期便同时同地接受着教育,我们会不会是一模一样的?胚胎技术及医疗技术等等的发达让我想到:科技进步的意义在于解放人们的双手,给予人们更多的思考时间。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通用27篇)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通用27篇)《美丽新世界》读后感篇1如果可以选择,你愿意在温柔乡里耽于安乐,还是于荆棘丛中觅得自由?一直以来,我未曾将这个命题纳入思考——直到我邂逅了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
这本书令我惊艳又心折,于掩卷后仍久难平息。
《美丽新世界》得名于莎翁的剧作《暴风雨》中的台词:“人类有多么美!啊!美丽的新世界,有这样的人在里头!”赫胥黎用这高妙的隐喻为整个“新世界”蒙上了一层晦涩的阴影,毕竟这句台词恰恰充满了讽刺意味——说出这句话的米兰达从小与世隔绝,于是才会在初探人世时便被它迷住,对等待着她的种种无常乱象一无所知。
我曾以为“安乐”是幸福的至佳量度,而《美丽新世界》则用堪称绝妙的构想颠覆了我的观念。
赫胥黎笔下的“新世界”如一座虚架在现实世界上空的怪诞浮岛:它物质丰富,科技发达,可身在其中的人却失去个人情感,没有思想自由。
人们沉溺在和乐的“温柔乡”里,既无反省之思,又无抗争之实。
这个世界看似荒谬之极,却恰令人毛骨悚然——反乌托邦大师的离奇幻境下,影射的是刻骨的真实。
再稳定的社会都有涌动的暗流,而连暗流都不存在的社会,只能是混沌的死水,是病态的麻木。
而“美丽”的新世界中,比“死水”更可怕的是被精心设置的“温柔乡”。
“新世界”里,基因设计为每一个人塑造了人生轨道,药物麻醉则令他们不偏不倚地将这冰冷路途走到尽头。
这个世界里,没有爱情与亲情,婚姻成了匪夷所思的笑谈,生育被唾弃为最污秽可耻之事。
人们用合成药物满足各种身心需求,在肤浅庸俗的娱乐活动中令自己获得快感。
因为“愚钝”与“不反抗”是写在人民的基因里,于是每个人都达到了字面意义的“安居乐业”。
阶级矛盾不复存在,人民沉浸在愉快的蒙昧中,勤勤恳恳地侍奉上层,全心全意地化作社会的“齿轮”。
文中的主人公约翰是个“新世界”的闯入者。
作为一个从小意外流落到印第安部落的胎生子,约翰注定是个不为世俗所容的“野蛮人”。
他对新世界感到厌恶与恐慌,曾不顾一切地试图击碎它,却在“文明”的铜墙铁壁前败下阵来。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美丽新世界读后感1长久的无言,其实是面对这种看似想象可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又不得不去思考这何尝不是一种时代发展的印证,基因工程的发展加上试管婴儿的进步,似乎使得从受精卵的改造直至成长过程的培养变成想要所谓优生优育的结局。
取消随机变化的可能性,降低个体分化的.多样性,每个人都想着同样一件事情,期待同样的惊奇际遇,似乎使得世界再也没有那么多的可能性,不过是所谓的决策主宰者的一声令下,就可以决定很多人的结局。
看到最后就只有后怕和绝望,没办法去诉说究竟怎样才能够改变几乎是命定的一种结局,大概我们能够做的,就是保持自我思考的独立性。
保持个人成长,个人决断,不轻易被外界的声音影响到自身真正的情绪,尽管是一个很难的事情,但我们总要努力保有个体的存在性。
而不是,每周仰望苏摩的配给来获得所谓快乐的心情。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2美丽新世界,多么值得深思的书的名字啊!美丽如果换了一个时代,美丽是否还是我们所认知的美丽?阿道司赫胥黎,其祖父是著名生物学家赫胥黎,由于长期熏陶个和培养,作者的生物知识功力不浅,书中可见。
作为一本预言性小说,这本书里面的很多东西在现代社会都或多或少出现了。
比如嗦麻(现代叫百忧解),《人类简史》(尤瓦尔赫拉利)三部曲里面也有提到书中关于约翰和主管争论的'环节更显出作者对当时和后世的思考。
约翰这个人物,虽野蛮但是和文明反而更来带给我们长久…长久的思考。
书中论点,时隔久远,仍有借鉴意义。
但作为阅读理解小说,里面的故事线过于混乱,人物出场极少,有些甚至过于片面,甚至约翰这个角色后面的行为举止觉得…怎么说,有些过于累赘。
不是说不理解约翰的举止,是说那么去描述太浪费章节了。
另外,一些主要场景,东西展开的不够,看得云里雾里。
总之,我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喜欢。
但是为作者眼盲坚持写作,甚至还为人类预见未来的方向致以崇高敬意。
诚挚感谢作者,诚挚感谢出版社,又一次震撼心灵之旅。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3《美丽新世界》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世界:人们从出生到死亡都被程序计划安排好,每个人都按部就班的做着被程序设定好的工作。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通用8篇)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通用8篇)《美丽新世界》读后感(通用8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美丽新世界》读后感(通用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1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是一本看了后觉得有些压抑的书,书本描绘了一个能称为“神奇”的未来世界,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这个世界里面,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受着控制:从胚胎到出生前,是在试管里培育的,在试管里,就被给予了身份的标识;出生后,接受睡眠教育;工作,生活,将按照固定的模式。
整个社会在我们看来暗淡无光,极其恐怖,“母亲”的称呼被当作耻辱,因为孩子的培育不是靠母体,而是靠试管,胚胎的成长,靠的是机械的添加日照,营养剂;孩童时期,孩子们接受睡眠教育,通过重复养成思维定势,怨恨什么,爱什么都通过重复的播音形成;以后干什么事情,从事什么职业按照等级早就固定好了,只需要在那个固定的岗位上机械化的操作即可。
而活在世界里面的人却自得其所,干着从出生之前就已经赋予的工作,没有反抗,只有快乐,无尽的快乐,偶尔的不快,也被麻醉剂所抚平。
与之相对的一个世界,是一个被称为野蛮世界的地方,里面还保存着部分原始的东西,母体孕育生命,爱欲自然表达,伦理规范依然存在,宗教信仰仍然占统治地位。
从我们的当代眼光来看,这个世界尽管略显落后,但和新世界相比,似乎多了些人性。
作为反乌托邦的代表作,赫胥黎构建了一个来自野蛮世界但向往新世界的人,这个人最终又被新世界迫害而死。
作者通过描写“野蛮世界”与“美丽新世界”的矛盾冲突,在书中对高度发达的,机械化的社会做了批判,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唯技术论的荒谬。
赫胥黎要表达的正是这样的思想,技术诚然带来了进步,但是过分的依赖技术,造成的是人的理性的丧失。
看似美丽的新世界,正是一个技术至上的社会。
人们追求的社会稳定,是通过技术,规定人的一生,限制人的一切权利,控制人的自然欲望来造成的。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2篇)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赫胥黎如果生活在现代,一定会发现广告比他设想的未来世界里的睡眠教学更有效率,更无处不在,对人的影响也更大,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
睡眠教学只是期望通过在睡梦中不断的播放相同的内容来增加心理暗示,而广告提供的不仅是暗示,还有诱惑,让你集中注意力去接受灌输,这可比在睡眠教学有效率多了。
《美丽新世界》中的社会是一部完美的机器,每个人都是这个机器的零件,维持着机器的运转。
人的产生从不受控制的自然孕育变成了流水线作业,成为了标准化生产的一部分。
每个人虽然生下来就被分为五个不同的等级,注定要从事某个工作,但每个人都是快乐的。
通过各种化学或者生物手段,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工作,庆幸自己属于当前的阶层。
这种快乐当然也是标准化生产的一部分,相同阶层的人过着一模一样的生活,享受着同样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所有一切可能破坏这种快乐和整齐划一的东西都被毁灭,任何可能激发人的激情、狂乱的东西都被唾弃,从莎士比亚到爱情都是禁止事项,毕竟你已经得到快乐。
这种把人作为机器的愿景从古至今都有,从马克斯.韦伯的工具理性到近现代的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各种实践都有所体现。
资本主义最深层次的逻辑就是效率和生产,如果人能够像机器一样,那么生产的效率肯定会更高。
人类成为社会动物是自然的选择,我们的语言我们的文明等等一切在一开始只是为了维持我们的生存,但当我们开始思考我们为什么而活时,我们才真正的成为人,生存就不再是唯一的目标,我们和动物的区别就在这里,这就是我们的价值理性。
社会是我们生存的保障,也是我们实现价值的平台。
每个社会阶段自有它内部的运行逻辑,在当前和之前的阶段我们的社会需要分工、需要贫富差距、需要阶级分层、需要工厂、需要人劳动、需要更有效率的生产、需要消费才能维持整个社会的生存,在社会分工中、在贫富差距中、在劳动中确实会有人感到痛苦,但是这是当前阶段不能避免的,这就是工具理性。
工具理性是价值理性的前提,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不需要人们劳动就有足够的物质时,每个人才会有真正的自由去选择自己的价值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美丽新世界》读书心得.doc

《美丽新世界》读书心得人类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慈悲面具背后的伪善,当伪善成为一种公认的真善,世界就会如赫胥黎小说中写的那样令人可怖。
那么大家知道《美丽新世界》读书心得怎么写吗?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美丽新世界》读书心得”,供您参考,()查看。
《美丽新世界》读书心得【一】新年伊始,我坐在书桌前,合上书页,《美丽新世界》几个字映入眼帘,我的思绪却久久没有理顺,心里波澜起伏。
这本《美丽新世界》的作者阿道司。
赫胥黎,用讽刺的笔触,塑造了一个物质生活丰富,科技高度发达的“美丽新世界”。
在遥远的未来,人们在基因设计与药物麻醉下,失去了个人情感,失去了思考能力,只是消极被动服从于一种统治秩序。
这是一部著名的反乌托邦小说,强烈质疑了表面科技进步的社会是否真的是美好未来。
在本书中,新世界的人们像古印度的种姓制度一样被分成几个阶级,他们从小就被灌输某某(自己所处阶级)最好的概念,他们没有父母。
“父亲”和“母亲”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甚至是最下流的词汇,他们通过基因设计,一次可以培育出一万五千个以上的成人,再通过不同阶级的标准将他们催化至不同类型,各司其次的工作。
正如他们世界邦的座右铭:社群,同一,稳定。
书,知识。
在这里是严禁传播和翻阅的,没有人想看书,在他们刚出生时,他们会接触各种书籍,当他们扑上去准备看时,便会遭到电击,久而久之,他们心中就有了一个印象,会本能地痛恨书本。
说到这里,这个世界的性质已经不言而喻了——一个依靠科技手段维持统治的极权主义世界。
“人人都属于别人”这句在他们社会关系上被奉为公理的格言也让这个世界显得更加荒谬。
但这个世界并不只是有他们,野人,或者说“我们这样的人”约翰与西欧管制官的对话让我们知道,除了约翰,这个世界的统治者同样知道莎士比亚,知道文学,知道快乐,知道英雄。
而对于这个世界的统治者来说,约翰这样的人是不能够存在的。
因为当人们有了情感之后,社会将不再稳定。
在“没有幸福的自由”和“没有自由的幸福”中,《美丽新世界》只是后者的一个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赫胥黎如果生活在现代,一定会发现广告比他设想的未来世界里的睡眠教学更有效率,更无处不在,对人的影响也更大,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
睡眠教学只是期望通过在睡梦中不断的播放相同的内容来增加心理暗示,而广告提供的不仅是暗示,还有诱惑,让你集中注意力去接受灌输,这可比在睡眠教学有效率多了。
《美丽新世界》中的社会是一部完美的机器,每个人都是这个机器的零件,维持着机器的运转。
人的产生从不受控制的自然孕育变成了流水线作业,成为了标准化生产的一部分。
每个人虽然生下来就被分为五个不同的等级,注定要从事某个工作,但每个人都是快乐的。
通过各种化学或者生物手段,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工作,庆幸自己属于当前的阶层。
这种快乐当然也是标准化生产的一部分,相同阶层的人过着一模一样的生活,享受着同样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所有一切可能破坏这种快乐和整齐划一的东西都被毁灭,任何可能激发人的激情、狂乱的东西都被唾弃,从莎士比亚到爱情都是禁止事项,毕竟你已经得到快乐。
这种把人作为机器的愿景从古至今都有,从马克斯。
韦伯的工具理性到近现代的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各种实践都有所体现。
资本主义最深层次的逻辑就是效率和生产,如果人能够像机器一样,那么生产的效率肯定会更高。
人类成为社会动物是自然的选择,我们的语言我们的文明等等一切在一开始只是为了维持我们的生存,但当我们开始思考我们为什么而活时,我们才真正的成为人,生存就不再是唯一的目标,我们和动物的区别就在这里,这就是我们的价值理性。
社会是我们生存的保障,也是我们实现价值的平台。
每个社会阶段自有它内部的运行逻辑,在当前和之前的阶段我们的社会需要分工、需要贫富差距、需要阶级分层、需要工厂、需要人劳动、需要更有效率的生产、需要消费才能维持整个社会的生存,在社会分工中、在贫富差距中、在劳动中确实会有人感到痛苦,但是这是当前阶段不能避免的,这就是工具理性。
工具理性是价值理性的前提,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不需要人们劳动就有足够的物质时,每个人才会有真正的自由去选择自己的价值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但是认同工具理性存在的必要性,不代表我们认同把人物化。
对于什么是足够的物质,我想也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现在的物质生活相比于几十年前已经是极大的进步,更别说几百年前,没有理由相信以现在的消费主义倾向,人类会有满足的那一天。
消费主义和物化是发达工业社会所特有的问题,我们越来越生活在一个以消费定义人的社会,一个以你买了什么来定义你是什么人的社会。
在一个生产力富足的社会,物质生产的扩大是靠消费的扩大来维持的,而不是单纯依靠生产力的进步,所以社会展现的消费主义倾
向就不足为奇了,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是消费主义所带来的人的物化以及价值选择的丧失,让我们实现目的的手段变成了目的本身,简而言之物质生产是我们实现价值的手段,但在消费主义影响下它越来越成为唯一的目的,我们的价值变成了更多的消费。
在行政控制和消费引导下,人们从出生开始就被预定将要消费什么,以及将要从事什么工作。
消费平均主义和政治民主一样给了人们看似平等的想象,当我们所有人都消费同样的商品,都有投票权利时,它看起来确实是平等的。
"但这一切都无补于如下事实:个人无力控制有关生死、个人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各种决策的作出。
发达工业文明的奴隶是受到抬举的奴隶,但他们毕竟还是奴隶。
因为是否是奴隶既不是由服从,也不是由工作难度,而是由人作为一种单纯的工具,人沦为物的状况来决定的。
"
《美丽新世界中》的人是物化到极致的人,所有人的一切都是被预定好的,只是为了维持整个社会机器的运转,它确实给人提供了快乐,但是它也没收了所有人选择价值,认识价值的权利,而这种权利是我们之所以为人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