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新世界读后感
《美丽新世界》读书感悟

《美丽新世界》读书感悟《美丽新世界》读书感悟1书中描绘了一个科学无限发达、秩序极度稳定的乌托邦——人类的幸福是精英治国下的科学工程,人类的出生由“孵化和设置中心”用试管和器皿在流水线上精确地操作,“胎生”成了被淘汰的污秽词汇;人在出生前,被设定成五个从高到低的等级、不同等级人类将在出生后担任辛苦程度递增的工作,但无论被设置的条件好与坏,每一个人都乐于接受自己的社会角色,并因此感到庆幸和自豪;不愁吃穿,没有疾病,不害怕死亡,青春永驻,没有衰老和丑陋,人人彼此相属;想要什么就能立即得到,绝不会想要得不到的东西;万一出现了不良情绪,也不需要担心,吞几片对身体无害的药物便能立即忘记烦恼——人民热爱集体、热衷于消费,被设定为“永远幸福”。
这个世界被设定得“完美”,没有痛苦,没有冲突,没有求而不得的忧虑,没有面对困境的忍受或抗争——没有强烈的情感,没有闪耀的思维火花,没有美好高尚的品格。
这个“完美”世界听起来让人毛骨悚然。
人类再不需要依靠自由意志去通过个人创造、情感体验、艺术和美的追求来获得幸福;人自出生就已拥有一切。
刘瑜在序里问,“你还要些什么”,她给出的答案是:通过个体努力去争取幸福比“被幸福”更体现生命的价值。
整本书也通过用反讽意味十足的笔触来描绘出的可怕乌托邦,来证明,真实的自由的人生虽然伴随痛苦,但因此获得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距离这本书出版已过去近百年,事实证明乌托邦正在慢慢实现,反乌托邦文学的预言性让人起一身鸡皮疙瘩啊。
《美丽新世界》读书感悟2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是一本看了后觉得有些压抑的书,书本描绘了一个能称为“神奇”的未来世界,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这个世界里面,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受着控制:从胚胎到出生前,是在试管里培育的,在试管里,就被给予了身份的标识;出生后,接受睡眠教育;工作,生活,将按照固定的模式。
整个社会在我们看来暗淡无光,极其恐怖,“母亲”的称呼被当作耻辱,因为孩子的培育不是靠母体,而是靠试管,胚胎的成长,靠的是机械的添加日照,营养剂;孩童时期,孩子们接受睡眠教育,通过重复养成思维定势,怨恨什么,爱什么都通过重复的播音形成;以后干什么事情,从事什么职业按照等级早就固定好了,只需要在那个固定的岗位上机械化的操作即可。
小说美丽新世界读后感

小说美丽新世界读后感小说美丽新世界读后感篇1看完这本书,心情颇为复杂。
这是一个没有痛苦忧愁的世界,人人幸福社会稳定的美丽世界。
但这又是一个自我幻灭的世界,没有好奇没有艺术没有情与爱的丑陋世界。
你很难说它好,但也太难说它坏。
从宏观上来说,它实现了绝大多数人的幸福,尽管这种幸福是虚假的是被设定的,但是幸福本就是非常主观的感受,一辈子都在这种虚假的幸福里又何尝不是真实的幸福了一辈子呢?但就个人而言,大多数读者是断然无法接受这样一个世界,我要是我自己,而不是被设定好的机器,我要生命中有忧愁有孤寂有变幻的命运和命运迷人的不确定,而不是在日复一日欢乐蜜糖里享受永恒的喜悦而无所欲求。
然而,尽管被设定这个概念在书里读来如此可怕如此天方夜谭,但在现实生活里,我们何尝不是被家庭,被学校,被选择性的教育,被新闻书籍的审查所设定?我们以为的`自由的选择,实际上真的不是一种被设定下的自然而然的选择么?所幸,我们还可以热烈的相爱,偏执的相属,痛苦的追逐理想,为荒谬无用的艺术和诗歌荒度人生。
小说美丽新世界读后感篇2《美丽新世界》故事背景设定在福特纪元632年,即遥远的未来2532年。
在故事发生的公元26世纪里,人类把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尊为神明,并以1908年福特公司生产上市的第一辆T型车为始,开始算起,作为纪念初始单位年。
26世纪中,统治者运用类似于福特所发起的汽车统一生产方法,运用在生产一模一样的人类身上,因为统治者相信,这样可以提高生产力。
在这种统一制式的生产空间内,统治者创造出的“美丽新世界”,人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同时与之相对应的是,各自的家庭、个性,甚至喜怒哀乐却都倘然无存。
此时的人类人性已烟消陨落,成为了严密科学控制下,一群被注定命运、没有自主意识的奴隶。
在书中,所有人共说一种语言,共同住在城市,没有爱情的经历,全部人都出生于一个叫“繁育中心”的孵化基地。
在他们出生前,统治者根据他们自身的种族,依次划分为“阿尔法(α)”、“贝塔(β)”、“伽玛(γ)”、“德尔塔(δ)”、“厄普西隆(ε)”五种社会阶层。
《美丽新世界》读书笔记个人所感

《美丽新世界》读书笔记个人所感《美丽新世界》读书笔记个人所感1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的思想有了些许混乱。
在当今社会,许多人都沉浸在欲望之中,这些欲望包括对物质财富的渴望,对不再经历生老病死的折磨的希望以及对多位伴侣的向往等等。
但在新伦敦社会中,这些问题你都无需担心。
在这里,你不用经历出生,也不会生病,你的自然寿命很长,死亡也只会在睡梦中突然降临;你不用担心你会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更不用担心你会因为缺乏物质财富而被社会排除在外;你不用担心你会找不到适婚对象及婚后的生育问题而被长辈唠叨或者会因为复杂的男女关系受到社会谴责。
我想这在我们大部分人的眼里的确算的上是一个美丽世界了。
但如果将这个大部分人平移放到这个社会中,我想新伦敦的社会稳定有很大可能会被打乱。
因为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告诉我们:人应该是自由的。
而他们从睡眠时期就被灌输着追求稳定的观念。
当我们站在局外人的角度,用我们的观念来看新伦敦社会时,将我们的认知套在他们的世界上并且将二者进行比较,这样的做法本身就是不太妥当的。
一个社会的好坏究竟如何,应该是由当世的人决定的,而不是那些并不存在于那个社会的人所能评判的。
在许多看客眼里,新伦敦世界是不自由的。
书中的约翰也这么认为。
约翰是来自所谓的野蛮人保留地,他们的生活方式及观念和我们相似。
最初,他也十分向往母亲口中描述的新伦敦社会。
但当他真正生活在其中时,他感到了压抑与不快乐。
新伦敦的人接受的教育与他不同,他们来自两个社会。
当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很惶惑,我们每个人都过着自以为快乐且正确的生活,为社会发光发热,所有的一切看起来都非常的和谐美好。
但正如林达所言,刺破平静水面的锐利冰峰,它也许只露出了一角。
新伦敦社会的睡眠教育让我想到:我们现在所认为的“自由”“思辨”是否也是教育后的产物呢?究竟是人在改造世界还是世界一开始就把我们限定在一个范围内再任由我们去“玩耍”呢?人类之所以有着不同,根本原因是否是因为受到的环境教育不同呢?如果我们也像新伦敦社会一样,从婴儿时期便同时同地接受着教育,我们会不会是一模一样的?胚胎技术及医疗技术等等的发达让我想到:科技进步的意义在于解放人们的双手,给予人们更多的思考时间。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美丽新世界》是英国作家阿道斯·赫胥黎于1932年创作的一部反乌托邦小说,该小说以科幻的手法揭示了一个被科学与技术主导的未来社会。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触动,感受到了作者对人类命运发展的思考。
以下是我的读后感。
首先,小说中的社会设定让人深思。
在这个“美丽新世界”,每个人都被分配了特定的角色与任务,从孕育到成人,每个人都经过精心的培养与控制。
这种工业化式的生产与管理系统让人不禁思考,这样的社会究竟是否真正美丽,还是只是表面虚饰。
而在这个世界中,人们不再有自由选择的权利,甚至不再有爱情、家庭和情感。
个体的自由与尊严被剥夺,人们只是机器般地生活在社会的角落。
我不禁想起了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工业化的进程是否也将我们推向了类似的未来。
其次,小说中对科技与人性的探讨令我思索良久。
在小说中,人们被生物与工程科技完全操控,他们的行为和思维完全受制于外界的力量。
科技的发展让人类能够掌握更多的力量和知识,但同样也让我们更加容易迷失自己。
我们应该警惕科技带来的侵蚀性,同时保持对自身的把控和思考。
另外,小说中对性与欲望的描写也引起了我的思考。
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对于性的态度非常开放,性自由和滥交成为了常态。
作者通过这一刻画暗讽了当时社会对于性的放纵和不负责任。
正如书中一位人物所说:“投产后将其放归社会,约定每天互相交已,无制约”。
这种无止境的滥交让人感到惶恐不安。
通过阅读《美丽新世界》,我深深思考到自由、人性和科技与社会的关系。
我们应该警惕科技对于人类的操控,保持独立思考和对自由的追求。
这本小说给了我很多启示,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实生活中的自由与尊严。
总的来说,读完《美丽新世界》后,我对未来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充满了深思。
书中揭示的控制与束缚让人不禁警醒,引发了对人类命运的反思。
我们应该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警惕科技对于人类的侵蚀,同时珍惜和追求自由与尊严。
这本书对我的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读后让我更加坚定了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美丽新世界读书心得

美丽新世界读书心得《美丽新世界》是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于1932年创作的一部反乌托邦小说。
这部小说以虚构的未来社会为背景,探讨了科技与个体自由之间的冲突,对于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提出了深刻的思考。
在阅读该小说的过程中,我深受触动,也产生了许多思考。
下面是我对《美丽新世界》的读书心得。
第一部分:科技与进步的冲突《美丽新世界》描绘了一个不远的未来,科技高度发达,人类生殖与社会组织已完全由政府控制。
人们通过药物控制情绪,追求一种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
然而,这种幸福背后却隐藏着对自由、真相和精神追求的抑制与剥夺。
作者通过虚构的未来社会,探讨了科技与个体自由之间的冲突。
在这个社会中,科技使人们对自由和真相产生了麻木和忽视,追求享乐和娱乐成为主流。
然而,我深刻认识到幸福与自由不可分割,我们不能以牺牲自由为代价去追求一种表面的幸福。
科技的发展应当服务于人类的自由和精神追求,而不是对个体权利进行剥夺。
第二部分:对个体权利的思考《美丽新世界》中的人类克隆以及智能工程胚胎技术,使人类生殖和社会组织完全由政府控制。
每个人都在出生之前就被分配好了身份和未来的工作。
个人的选择和自由权利被彻底剥夺。
这让我深刻思考了个体权利和自由的重要性。
每个人都应该有权利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职业,而不是被强制安排。
我们应该努力保护个体权利,追求真正的平等和自由。
这也提醒我对权威和集体主义持有一定的警惕,不应为了方便和表面的秩序牺牲个体的权利和自由。
第三部分:真相与意识形态的矛盾在《美丽新世界》中,政府通过控制信息和教育系统,将人们置于无知和愚昧之中。
真相被扭曲和隐瞒,只有符合政府利益的意识形态得到宣传和灌输。
这引起了我对真相和意识形态之间矛盾的思考。
社会中的真相应该透过广泛的信息渠道展现给每个人,而不是被政府或任何其他集体力量所操控。
我们应当保持独立思考,审视和质疑周围的信息,不被单一的意识形态约束。
只有通过自由的思考与讨论,才能达到真理的共识。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通用27篇)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通用27篇)《美丽新世界》读后感篇1如果可以选择,你愿意在温柔乡里耽于安乐,还是于荆棘丛中觅得自由?一直以来,我未曾将这个命题纳入思考——直到我邂逅了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
这本书令我惊艳又心折,于掩卷后仍久难平息。
《美丽新世界》得名于莎翁的剧作《暴风雨》中的台词:“人类有多么美!啊!美丽的新世界,有这样的人在里头!”赫胥黎用这高妙的隐喻为整个“新世界”蒙上了一层晦涩的阴影,毕竟这句台词恰恰充满了讽刺意味——说出这句话的米兰达从小与世隔绝,于是才会在初探人世时便被它迷住,对等待着她的种种无常乱象一无所知。
我曾以为“安乐”是幸福的至佳量度,而《美丽新世界》则用堪称绝妙的构想颠覆了我的观念。
赫胥黎笔下的“新世界”如一座虚架在现实世界上空的怪诞浮岛:它物质丰富,科技发达,可身在其中的人却失去个人情感,没有思想自由。
人们沉溺在和乐的“温柔乡”里,既无反省之思,又无抗争之实。
这个世界看似荒谬之极,却恰令人毛骨悚然——反乌托邦大师的离奇幻境下,影射的是刻骨的真实。
再稳定的社会都有涌动的暗流,而连暗流都不存在的社会,只能是混沌的死水,是病态的麻木。
而“美丽”的新世界中,比“死水”更可怕的是被精心设置的“温柔乡”。
“新世界”里,基因设计为每一个人塑造了人生轨道,药物麻醉则令他们不偏不倚地将这冰冷路途走到尽头。
这个世界里,没有爱情与亲情,婚姻成了匪夷所思的笑谈,生育被唾弃为最污秽可耻之事。
人们用合成药物满足各种身心需求,在肤浅庸俗的娱乐活动中令自己获得快感。
因为“愚钝”与“不反抗”是写在人民的基因里,于是每个人都达到了字面意义的“安居乐业”。
阶级矛盾不复存在,人民沉浸在愉快的蒙昧中,勤勤恳恳地侍奉上层,全心全意地化作社会的“齿轮”。
文中的主人公约翰是个“新世界”的闯入者。
作为一个从小意外流落到印第安部落的胎生子,约翰注定是个不为世俗所容的“野蛮人”。
他对新世界感到厌恶与恐慌,曾不顾一切地试图击碎它,却在“文明”的铜墙铁壁前败下阵来。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美丽新世界读后感1长久的无言,其实是面对这种看似想象可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又不得不去思考这何尝不是一种时代发展的印证,基因工程的发展加上试管婴儿的进步,似乎使得从受精卵的改造直至成长过程的培养变成想要所谓优生优育的结局。
取消随机变化的可能性,降低个体分化的.多样性,每个人都想着同样一件事情,期待同样的惊奇际遇,似乎使得世界再也没有那么多的可能性,不过是所谓的决策主宰者的一声令下,就可以决定很多人的结局。
看到最后就只有后怕和绝望,没办法去诉说究竟怎样才能够改变几乎是命定的一种结局,大概我们能够做的,就是保持自我思考的独立性。
保持个人成长,个人决断,不轻易被外界的声音影响到自身真正的情绪,尽管是一个很难的事情,但我们总要努力保有个体的存在性。
而不是,每周仰望苏摩的配给来获得所谓快乐的心情。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2美丽新世界,多么值得深思的书的名字啊!美丽如果换了一个时代,美丽是否还是我们所认知的美丽?阿道司赫胥黎,其祖父是著名生物学家赫胥黎,由于长期熏陶个和培养,作者的生物知识功力不浅,书中可见。
作为一本预言性小说,这本书里面的很多东西在现代社会都或多或少出现了。
比如嗦麻(现代叫百忧解),《人类简史》(尤瓦尔赫拉利)三部曲里面也有提到书中关于约翰和主管争论的'环节更显出作者对当时和后世的思考。
约翰这个人物,虽野蛮但是和文明反而更来带给我们长久…长久的思考。
书中论点,时隔久远,仍有借鉴意义。
但作为阅读理解小说,里面的故事线过于混乱,人物出场极少,有些甚至过于片面,甚至约翰这个角色后面的行为举止觉得…怎么说,有些过于累赘。
不是说不理解约翰的举止,是说那么去描述太浪费章节了。
另外,一些主要场景,东西展开的不够,看得云里雾里。
总之,我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喜欢。
但是为作者眼盲坚持写作,甚至还为人类预见未来的方向致以崇高敬意。
诚挚感谢作者,诚挚感谢出版社,又一次震撼心灵之旅。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3《美丽新世界》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世界:人们从出生到死亡都被程序计划安排好,每个人都按部就班的做着被程序设定好的工作。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通用8篇)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通用8篇)《美丽新世界》读后感(通用8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美丽新世界》读后感(通用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1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是一本看了后觉得有些压抑的书,书本描绘了一个能称为“神奇”的未来世界,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这个世界里面,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受着控制:从胚胎到出生前,是在试管里培育的,在试管里,就被给予了身份的标识;出生后,接受睡眠教育;工作,生活,将按照固定的模式。
整个社会在我们看来暗淡无光,极其恐怖,“母亲”的称呼被当作耻辱,因为孩子的培育不是靠母体,而是靠试管,胚胎的成长,靠的是机械的添加日照,营养剂;孩童时期,孩子们接受睡眠教育,通过重复养成思维定势,怨恨什么,爱什么都通过重复的播音形成;以后干什么事情,从事什么职业按照等级早就固定好了,只需要在那个固定的岗位上机械化的操作即可。
而活在世界里面的人却自得其所,干着从出生之前就已经赋予的工作,没有反抗,只有快乐,无尽的快乐,偶尔的不快,也被麻醉剂所抚平。
与之相对的一个世界,是一个被称为野蛮世界的地方,里面还保存着部分原始的东西,母体孕育生命,爱欲自然表达,伦理规范依然存在,宗教信仰仍然占统治地位。
从我们的当代眼光来看,这个世界尽管略显落后,但和新世界相比,似乎多了些人性。
作为反乌托邦的代表作,赫胥黎构建了一个来自野蛮世界但向往新世界的人,这个人最终又被新世界迫害而死。
作者通过描写“野蛮世界”与“美丽新世界”的矛盾冲突,在书中对高度发达的,机械化的社会做了批判,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唯技术论的荒谬。
赫胥黎要表达的正是这样的思想,技术诚然带来了进步,但是过分的依赖技术,造成的是人的理性的丧失。
看似美丽的新世界,正是一个技术至上的社会。
人们追求的社会稳定,是通过技术,规定人的一生,限制人的一切权利,控制人的自然欲望来造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
《美丽新世界》是一本反乌托邦小说,这本书的背景设在未来2532年,他们把亨利·福德尊为神明(福德的英文是“Ford”,和我们现在的“Lord”,也就是上帝,有相似处),统治者把福特大规模生产汽车的方法,用在生物学上,生产一模一样的人类,人们从出生就被分成五个阶层:阿尔法(α)、贝塔(β)、伽马(γ)、德尔塔(δ)、和厄普西隆(ε)。
阿尔法和贝塔是最高级,他们聪明、相貌和身体都是最优异的,也是被培养成领导和统治各个阶层的人;伽马是普通的人;德尔塔和厄普西隆是最低级的阶层,他们的工作都是体力活,并且智力低下。
除了阿尔法和贝塔其他的阶层的受精卵在会被一种叫“波坎诺夫斯基程序”的方法进行尽可能大规模的复制,人们就像在流水线上的机器一样被“创造”出来。
最可怕的是:出生后的婴儿在睡觉时会被灌输阶级意识和道德教育知识。
从出生到被送到社会的每时每刻都被洗脑着,譬如:让厄普西隆讨厌美好的事情、遇到困难时使用唆麻、每一个阶级的人都有自己的用途,厄普西隆是永远当不上阿尔法的、等等。
不需要上学就可以学习的方法,似乎可以省下很多金钱、时间、和精力,而且也不会受到老师的不公平对待,没有考试、没有压力,但是这样的教育细思极恐,你的想法和知识都遭到控制,你没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自由,你放弃了人权,也放弃了你存在的意义。
接受这种
方式的教育的那一刻起,你就不是你自己了,而是被另一个人掌控的木偶。
这也是这个“美丽新世界”可怕之处:思想的掌控。
统治者会每天为各个阶层的人们分配一种叫唆麻(soma)的致幻剂,每当生活里遇到困难或者无聊的时候,人们都会使用唆麻,不像别的毒品,唆麻没有副作用。
唆麻是最快也是最简单的快乐。
唆麻就像是现在的奶茶,只是不会让你长胖,而且是免费的。
如果唆麻在我们现在的世界,可能会减少抑郁症和自杀率,听上去很美好,但是我们会失去对自己的掌控。
我们的喜怒哀乐全部都会因为这个唆麻而改变,我们掌控不了我们的感情,《美丽新世界》里的人的体型是人,但是本质已经不是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