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现代化研究成果精.docx
中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研究

中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研究一、引言中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是当前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中药在中国历史上已有几千年的应用经验,其中有许多药物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将中药和现代医学结合起来的新型医学。
本文旨在探讨中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研究现状及其意义。
二、中药和现代医学的结合研究现状1、中药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中草药是由众多化学成分构成的复杂体系,每种药材的药效都由多种成分共同作用而产生。
中药中的有效成分与其药效有直接关系。
因此,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是中药与现代医学结合研究的重要内容。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人员已经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如色谱、质谱、核磁共振等,对中药的化学成分和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2、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是中药与现代医学结合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中药的治疗作用主要是通过其药效物质和药效组分在机体内发挥作用。
中药治疗机制包括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和器官水平等多个方面。
目前,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已经深入到了分子水平,如研究表明黄芪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以通过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来减轻氧化应激损伤。
3、中药临床应用研究中药的临床应用是中药与现代医学结合研究的核心和重点,也是中药和现代医学结合的最终目标。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的地位已经得到了显著提高。
目前,中药在多个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大,如中药的抗疲劳作用已被广泛应用于运动医学领域;中药的免疫调节作用在肿瘤、风湿性关节炎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
三、中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研究意义1、中药能够降低西药的毒副作用西药的毒副作用是目前医学研究的难点之一,对患者身体造成较大的伤害。
中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研究正是通过减少西药的毒副作用,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2、中药能够提高现代医学的诊疗水平中药与现代医学结合研究将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融合在一起,不仅能够提高现代医学的诊疗水平,还可以丰富现代医疗的体系,开辟新的治疗手段。
21世纪与中国中药现代化报告(doc 5页)

21世纪与中国中药现代化报告(doc 5页)正文显示:在线词典【行业分类】中医药【地区分类】中国【时间分类】20000426【文献出处】中药研究与信息【标题】21世纪与中国中药现代化(2000年文献)(5324字)【副标题】中国药材公司总经理范洪哲【正文】21世纪已经到来,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和独特优势的中药,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中药的传统特色与优势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应用中药进行治疗、保健、预防、康复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积累和沉淀了资料浩繁的中医药知识和理效。
中药饮片炮制学是中药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中药学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但这一资源和特色往往容易被人忽视和误解。
3.中成药现代化进展显著。
目前,我国已有注册的中成药4000余种,近20年来,国家相继批准了1000余种各类中药新药。
当然这其中大部分是以传统中药汤剂学为基础的,又吸收了当代的化学、生物学等现代科学,采用了现代分离、分析技术,结合中医药理论发展起来的。
中成药已经从传统的丸散膏丹剂型,扩大到片剂、针剂、浓缩丸、气雾剂等40多种剂型。
中药水针已临床应用30多年,中药粉针也已临床应用10多年。
自1980年以来,中成药产值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长,连同以中药为原料的中药保健品在内的中药类工业总产值已近800亿元。
经过近半个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为建成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现代化中药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根据中药产业现代化规划设想,这一中国医药产业发展史上的巨大工程将在21世纪完成。
现代化的中药产业将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
二、现代化的中药产业基础与内涵现代化的中药产业包括四大产业:第一产业:以产业化经营和规范化生产(GAP)为特色的中药农业。
第二产业:以统一炮制规范、统一质量标准为特色的中药饮片工业和现代化制药技术设备与规范化生产(GMP)为特色的中成药工业。
第三产业:适合于市场经济的以总代理、总经销和连锁经营为特色的中药商业。
传统中药的现代化研究进展

传统中药的现代化研究进展中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医疗智慧和实践经验。
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中药也面临着现代化的挑战与机遇。
近年来,传统中药的现代化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中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是其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
过去,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对中药化学成分的认识较为模糊。
如今,随着分析化学、光谱学等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中药化学成分被鉴定和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GC)、质谱(MS)等先进的分析仪器的应用,使得对中药中复杂成分的分离和鉴定变得更加准确和高效。
通过这些技术,研究人员能够确定中药中各类有效成分的含量和结构,为中药的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时,对中药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成果。
了解中药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机制,有助于通过生物技术手段来生产和改造这些成分,提高中药的产量和质量。
二、中药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明确中药的药理作用机制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关键。
传统中药的治疗效果往往是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而来,但对于其具体的作用机制缺乏深入的了解。
现代药理学研究方法的引入,为揭示中药的药理作用机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例如,通过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研究中药对细胞信号通路、基因表达等方面的影响,从而揭示其作用的分子机制。
以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为例,研究发现某些中药可以通过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血脂代谢等多种途径发挥保护心血管的作用。
三、中药质量控制的现代化中药质量的稳定和可控是保障其疗效的前提。
传统的中药质量控制主要依靠外观、性状、气味等经验性的方法,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
现代质量控制技术的发展,使得中药质量控制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
采用指纹图谱技术,可以全面反映中药中化学成分的种类和含量,有效地评价中药的质量一致性和稳定性。
同时,建立中药的质量标准体系,明确中药中有效成分、有毒成分的限量标准,对于保障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材的研究成果

中药材的研究成果
中药材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中药材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首先,中药材的化学成分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通过现代分析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对中药材中的化学成分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探索其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
例如,对中药材中的天然产物和药效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可以为开发新型药物和提高中药疗效提供有力支持。
同时,中药材的药理学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研究人员可以探索中药材的作用机制和药效。
例如,一些中药材中的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抗癌等多种药理作用,可以为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此外,中药材的质量控制研究也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中药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其药效和安全性,因此对其进行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建立中药材的质量标准和检测方法,可以有效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
综上所述,中药材的研究成果是多方面的,涉及化学、药理、质量控制等多个方面。
这些成果为中药材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也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1 -。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新进展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新进展中医药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随着现代科技、生物技术等的发展,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本文将就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新进展进行探讨。
一、中医药单体与化学成分的研究传统中药复方中的有效成分相对较多,其具体作用亦难以厘清,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帮助下,人们逐渐将中药复方分解成单一成分进行研究。
目前,已经研究出了众多中药单体和化学成分,如当归内酯、黄芪苷、丹参酮等。
这些化学成分不仅对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更为精细的指导,还为开发新型中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支持。
二、中药制剂的现代化传统的中药制剂多数为煎汤、浸泡等传统制剂方式,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先进制剂技术的出现,使中药制剂现代化发展迅速。
特别是近年来,纳米技术的不断突破,不仅使中药制剂在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上进一步提升,也越来越多的新型中药制剂得以问世,如中草药纳米化、中药注射液、中药口服乳剂等。
三、中医药现代检验技术的研究现代检验技术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传统的中药检验主要依赖于药材的外观、气味、口感等进行判断,这种方法存在主观性较强、操作难度大等问题,现代技术的涌现则为传统中药检验提供了更为准确、简单、快速的解决方案,如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红外光谱技术等,这些技术不仅在中药鉴定、质量评价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还支持了中药与现代医学的融合。
四、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一直注重将中医药融合到现代医学的体系中。
不仅在中医药在癌症、慢性病、血管性疾病等领域的临床运用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而且有越来越多的结合性研究显示,中医药可以与现代医学治疗方法相互配合,尤其是在肿瘤、肝炎等多疾病领域中,目前已经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成果。
总之,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伴随着现代科技的进行而不断深入,丰富了中医药的理论知识和现代临床应用,也推进了中医药的转型升级和现代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中药现代化研究:从传统药材到新药的发现

中药现代化研究:从传统药材到新药的发现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中,中药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几千年来,中药被人们广泛使用,治疗各种疾病并保持身体健康。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中药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
如何将传统中药转化为现代新药,成为了当今中医药领域的关键研究方向之一。
一、中药现代化的背景与意义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治疗效果。
然而,由于中药的制备方法繁琐、功效不确定和药理机制复杂,导致中药的临床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为了更好地发挥中药的优势,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中药现代化研究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药现代化的研究意义重大。
一方面,中药具有丰富的资源基础和疗效潜力,可以为新药开发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另一方面,中药现代化可以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高中药在国际医药市场的竞争力,为传统中药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
二、中药现代化研究的主要内容1. 中药药物成分的提取与分离中药药物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环节。
传统中药中含有大量的生物活性物质,如碱类、甙类、酚类等,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中药的疗效,需要对中药药物成分进行提取与分离,确定其主要活性成分,并探索其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
2. 中药新药的研发与评价中药新药的研发与评价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核心内容。
利用现代药理学、药物化学、药代动力学等技术手段,可以对中药药物进行系统研究和评价,筛选出具有良好疗效和安全性的中药新药,并进行临床试验和注册申报,为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打下坚实基础。
3. 中药与西药的结合与创新中药与西药的结合与创新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中药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药效特点,与西药相结合可以互补优势,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通过中药与西药的结合与创新,可以拓展药物研发的思路和视野,为解决一些难治性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方案。
三、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挑战与机遇中药现代化研究虽然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力,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中医药现代化技术研究

中医药现代化技术研究中医药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并在治疗各种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但是,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药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
越来越多的中医药现代化技术应用于中医药研究,旨在揭示中西医学的异同,促进中医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成为当前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电化学分析技术在中药研发中的应用电化学分析技术是分析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响应时间快和便于自动化等特点。
它在中药研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些草药性质的检测,如水解程度的定量化,可以通过电化学方法进行。
电化学分析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加有效地评估草药来源的区别和草药质量的变化。
例如,电化学分析可以监测出一些中药中的有毒化学物质,以及某些草药中存在的重金属及其离子的含量。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制药业在中药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从源头上控制保障中药药品的质量安全。
生物技术在中药研发中的应用生物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尤其是在中草药成分活性物质的筛选和开发方面。
一些先进的生物技术,例如基因工程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和转录组学技术,被应用于中药高效成分分离、纯化和重组实验。
其中,转录组学技术已经成为新一代中药研发的热门生物技术之一。
转录组学技术可以分析全体细胞或组织中的mRNA表达,以识别主要基因,寻求中药的药理基础。
这种技术具有检测快、准确度高和校准程序简单等优点。
同时,它还可以铺平了中药新药研发道路上的传统障碍。
现代光谱学技术在中药研发中的应用现代光谱学技术指的是利用电磁波分析样品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方法。
它运用广泛,在分析、识别中药中。
中草药中含有数以千计的化合物,它们在不同波长下发生反应透过性不同的规律,因此,通过不同种类的光谱技术可以加以分析。
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NMR)和近红外光谱(NIR)是常用光谱学技术。
其中,远红外光谱技术更加适于提取草药样品的纯化,核磁共振则可应用于确定中药的化合物结构。
光谱学技术在中药产业中的应用已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技术宝库,使专家们在中药成分的提取、纯化、药效评价以及来源追溯等方面具有了更为丰富的选择。
中药现代化研究

名词解释1 、中药:中医用以治病的药物,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
2 、中药现代化: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制开发现代中药制剂,阐明其药效物质和作用机制,最终实现能大规模进行工业化生产,为国际市场接受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药产品3 、有效部位:所谓中药有效部位,是指当一味中药或复方中药提取物中的一类或几类化学成分的含量达到总提取物的50%以上,而且一类或几类已知化学成分被认为是有效成分,该一类或几类成分的混合体即被认为是有效部位4 、中药制剂:根据药典、药品标准或其它规定的处方,将中药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药物制品5、NCCL:天然的化学组合库,用以研究中药复方6、包合技术:一种分子被包嵌于另一种分子的空穴结构内形成包合物的技术7、超微粉碎技术:超微粉碎是近20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能把原材料加工成微米甚至纳米级的微粉的技术8、缓释及控释技术:缓释:按要求缓慢的非恒速的释放药物控释:按要求缓慢的恒速或接近恒速的释放药物9、脂质体制备技术: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应用—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内而形成微型包囊。
简答、论述(一)中药复方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请简述中药复方中有效成分研究的主要途径1.现代分离方法提取中药复方药物中有效组分2.现代分析技术定性3.指标成分定量4.有效组分活性筛选评价1)整方实验主要阐明复方的作用、作用机理,创制新方及新药的临床前药理研究等,但机制研究较困难。
目前复方研究大多限于对临床疗效的验证。
2)拆方实验研究药物的组方原则、阐明各药味间的关系,寻找最佳组方。
(二)中药新剂型包括哪些 1 口服缓控释制剂:骨架片,多层片,胃内漂浮片,微囊微球,缓释胶囊2 口服速释制剂:分散片,泡腾片,自乳化,自微乳,干凝胶,滴丸3 口服定位、定时制剂4.粘膜给药系统5.乳剂6 经皮给药系统1、片剂:素片、糖衣片、薄膜片、含片、咀嚼片、缓控释片、肠溶片、泡腾片、多层片,另有蚀解片、骨架片、分散片、冻干速溶片、漂浮片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从神农尝百草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 中药研究和使用在我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 是中华民族的一大财富。
近年来 , 中药现代化研究成为国家支持的一个热点 , 也成为一大研究热点。
这场研究热潮势必会为传统中药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中医药是我国璀璨的文化瑰宝 , 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 , 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近几十年来, 中医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 国内对此也更加重视。
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加快中药的新药研发和中药现代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制药新技术的应用与中药现代化。
实现中药现代化是我国药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 进行中药现代化研究 , 就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 , 结合传统中药生产的特点 , 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和方法 , 遵守严格的规范标准 , 探索、认识、发展传统中药 , 研究出优质、高效、安全、稳定、质量可控、服用方便 , 并具有现代剂型的新一代中药 , 这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途径。
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制药新技术的应用与中药现代化。
1、高通量药物筛选 (HTS 技术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是20 世纪 80 年代出现的新的药物筛选方式, 是多种技术方法有机结合而形成的新的技术体系。
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作为药物研究的新技术和方法 , 不仅在药物筛选寻找活性化合物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 , 在研究药物作用机制方面亦能发挥作用 [1] 。
2、提取新技术提取是中药制剂生产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提取技术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药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益。
以下面是几种提取分离新技术:(1 超临界流体萃取 (SFE-CO2技术。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一种以超临界流体代替常规有机溶剂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萃取的新型技术 [2] 。
有研究表明 , 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提取的有效成分与传统煎煮提取得到的有效成分相比 , 往往具有更强的药理活性 [3] 。
(2 超声波浸取技术。
超声浸取技术是利用超声波辐射压强产生的骚动效应、空化效应和热效应引起机械搅拌、加速扩散溶解的一种新型提取方法[4]。
(3 微波浸取技术。
微波浸取技术[5] 是利用微波能来提高浸取率的新技术, 微波一可使极性分子超高速旋转 , 平均动能迅速增加 , 使其温度迅速升高 ; 二是通过离子传导 ,离子化的物质在超高频电磁场中以超高速运动 , 做转向及定向排列 , 产生撕裂和相互摩擦引发热效应。
3、分离纯化新技术分离纯化的目的是将无效和有害组分除去, 尽量保留有效成份或有效部位, 为不同类别中药制剂提供合格的原料或半成品[6] 。
(1 大孔吸附树脂。
大孔吸附树脂是一种具有大孔结构的有机高分子共聚体, 是一类人工合成的有机高聚物吸附剂。
该技术在皂苷、黄酮、生物碱及其他类化合物的分离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7] 。
一般情况 , 中药复方提取液经该技术处理后 , 得到的固形物一般仅为原生药的2%-5%,而且吸湿性极强的糖、氨基酸、多肽等水溶性杂质被除去 , 便于后续工序的操作 , 有效部位或成分含量纯度可提高 10-14 倍, 而传统的水煮法约为 30%,醇沉法约为 15%;临床用药剂量可明显降低 [8] 。
(2 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9]主要利用膜的选择性分离实现料液的不同组分的分离、纯化和浓缩。
4、制剂新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 , 使中药产业的科技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 除了传统的丸散膏丹剂型外 , 已出现很多中药现代制剂 , 如注射剂、滴丸、软胶囊、缓释胶囊、咀嚼片、分散片、泡腾片、喷雾剂、膜剂、凝胶剂等 ; 但总体而言 , 目前中药生产的水平仍旧较低 , 中药制剂还普遍存在工艺落后、服用量大、起效慢、质量难以控制、疗效不稳定等问题。
5、中药指纹图谱中药指纹图谱是指某种 ( 或某产地中药材或中成药中所共有的、具有特征性的和某类或几类成分的色谱或光谱组成的图谱。
二、生物工程技术与中药现代化生物工程技术如发酵技术应用于中药的研究不仅可以保护中药活性成分 , 改善中药药理和毒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 而且为开发中药新药资源方面开辟新的途径和思路 ,这种新的发酵技术在中药发酵中正成为一种趋势。
中药作为天然药物,一直以来它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药有效成分是其发挥药效的基础 , 但由于其有效成分含量低、结构复杂、不易合成 , 以及同一药材不同产地的有效成分含量参差不齐等因素 , 往往造成疗效慢 , 作用不明显 , 临床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等缺陷 , 是阻碍中药现代化的进程关键。
近年来 , 研究人员发现利用微生物强大的生物转化能力可以提高中药中活性成分的含量 ,产生新化合物、增强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扩大用药品种等方面具有显着的应用价值。
随着发酵技术在中药生物转化方面的研究深入 , 中药发酵技术已成为中药现代化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 , 在中药二次开发、拓展中药资源、中药药理研究中。
目前 , 中药发酵技术己成为中药研究的新内容 , 并为中药的发展开辟了新空间 [10] 。
三、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十五”期间, 国家“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重大科技专项取得显着成果, 其中45 个品种取得新药证书,41 个品种完成了全部研究工作, 正在申报新药证书,109 个品种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 同时还有 206 个创新性强、前景较好的品种课题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
1、丁苯酞原料及系列制剂。
由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合作开发的国家级一类新药 , 于 2002 年 9 月取得了丁苯酞原料及软胶囊的新药证书及试生产批件, 其后成功完成丁苯酞原料及软胶囊了Ⅳ期临床试验, 并于 2005 年 2 月取得了正式生产批件。
主要生产丁苯酞原料及软胶囊的恩必普药业工程已经完工, 并于 2004 年底通过 GMP认证 , 丁苯酞软胶囊已经正式上市销售。
2、抗心律失常一类新药盐酸关附甲素。
盐酸关附甲素为我国首次发现的全新结构类型的安全、有效的广谱抗心律失常原创新药。
盐酸关附甲素对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律失常有明确的疗效 , 疗效达到并优于盐酸普罗帕酮 , 是非常有前途的抗心律失常新药。
3、注射用红花黄色素。
是一种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创新和现代化的原料药, 虽然目前只开发的是注射用的冻干粉针 , 但今后还可继续研制口服的片剂和滴丸 , 扩大临床使用范围和用途。
目前产品已销往全国各大医院 , 为广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提供了治疗疾病的良药。
4、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
以丹参乙酸镁为主要成分的多酚酸盐是丹参治疗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有效成分。
在此基础上, 创新性地提出了以丹参乙酸镁作为质量控制标准, 建立了拥有专利的提取精制工艺 , 成功研制出丹参多酚酸盐及其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
5、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冻干粉针/ 滴注液。
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冻干粉针/ 滴注液为纯中药制剂。
该品种提出以红花黄色素、羟基红花黄色素 A 含量作为质量控制标准研制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冻干粉针 / 滴注液。
其严格的质量控制指标及方法也大大减少了生药质量对成品质量制约这个传统中药的质量瓶颈。
6、强心力胶囊。
强心力胶囊是运用络病学说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经验方, 已作为医院制剂已临床应用多年, 赅括了西医强心、扩血管、利尿的三大治疗原则, 体现了复方中药多环节、多靶点、多途径治疗的独特优势。
7、重组葡激酶的临床研究及新剂型研制。
目前该新药正在进行批量生产 , 即将投入临床使用。
该药正在申请国际专利 , 为该项技术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进行准备。
8、人尿激肽原酶。
由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历经12 年研制的“人尿激肽原酶” ( 商品名为 : 凯力康是天普公司自主研发并拥有知识产权的药物, 已取得了三项发明专利 ,同时还申请了四项国内专利和三项国际专利。
9、一类心血管药心肌肽素。
心肌肽素是具有生物学活性的一组小分子多肽。
直接作用于细胞 , 提高心肌代谢功能 , 促进心肌在缺血、缺氧等多种因素下损伤的修复。
对心肌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该新药安全、有效 , 在心肌保护的临床应用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
10、氯氧喹。
按世界卫生组织对抗癌药品市场统计, 我国国产化学抗癌药的市场占有率不足1%,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氯氧喹的产业化实施 , 将为加大我国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 进入国际市场奠定科技基础。
对我国抗癌药物向高科技产业化方向发展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
11、重组腺病毒 -p53 抗癌注射液。
深圳赛百诺基因技术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的重组腺病-p53 抗癌注射液 ( 注册商品名 : 今又生于 2003 年 10 月获得国家 I 类新药证书 , 是世界上第一个获准上市的基因治疗药物 , 可特异性的引起肿瘤细胞程序性死亡 , 或者使肿瘤细胞处于严重冬眠状态 , 而对正常细胞无损伤。
[11]虽然我们国家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上颇有成效 , 但是目前 , 这些技术大多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 , 如何利用这些新技术来解决中药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 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 需要我们为之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1]杜冠华 . 药物筛选新技市与中药现代化研究 [J]. 世界科学技术一中药现代化 ,2000,2(4:47-59.[2]斯黎明 . 超临界流体技术及其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 [J]. 医药工程设计,2004,25(5:11.[3]郑琳颖 , 冯彪 . 保济丸超声提取工艺研究 [J]. 中医研究 ,2005,18(6:24-271.[4]冯自立 . 微波萃取新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进展 [J]. 医学信息 ,2006,19(10:1889-1892.[5]安建忠 , 许志惠 . 新技术新方法在中草药提取方面的应用 [J]. 时珍国医国药 , 2001,12(5:465-467.[6]乔五忠 , 王艳辉 , 李美粉 , 等. 利用大孔吸附树脂精制甘草酸的研究 [J]. 中成药 , 2006,28(6:794-7961.[7]张振秋 . 现代中药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J]. 中医药刊 .2006,24(8:1405-1409.[8]岑琴 , 周丽莉 , 礼彤 . 膜分离技术及其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 [J].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 2008, 25(1:77-80.[9]平其能 . 口服缓释及控释制剂发展动态 [J]. 药学进展 ,1995,19(3:144.[10] 王兴红 ,李旗德,曹秋娥,等Κ 微生物发酵中药应成为中药研究的新内容[J].中草药,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