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素材的运用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大雁归来》公开课名师教案

《大雁归来》公开课名师教案

《大雁归来》公开课名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大雁归来》,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和迁徙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2)懂得珍惜与家人、朋友相处的时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和迁徙特点。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理解大雁迁徙的原因和过程。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课文课件、生字词卡片、图片、视频等。

2. 教学工具: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大雁。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大雁的了解。

(3)简介课文《大雁归来》的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合作学习,讨论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运用。

(2)讲解大雁的生活习性和迁徙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实践环节:(1)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大雁,体验迁徙的过程。

(2)学生展示角色扮演成果,分享感受。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消化所学内容。

(3)拓展学生对大自然和动物保护的认识,培养爱护环境意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并表扬优秀的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跟上教学进度。

高中语文作文素材课教案

高中语文作文素材课教案

高中语文作文素材课教案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搜集、筛选和运用作文素材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引导学生学会结合素材进行有效论证。

教学内容- 作文素材的分类与特点。

- 如何高效搜集作文素材。

- 素材的选择与运用技巧。

- 实例分析与模拟练习。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开场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你们认为一个好的作文素材应该如何选择?”“为什么同样的素材,不同的人写出来的效果会截然不同?”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文素材的重要性和选择的标准。

讲授新知教师需要系统地讲解作文素材的分类,如历史典故、名人名言、自然现象、生活趣事等,并强调不同类型的素材在文章中的作用。

同时,教授学生如何根据作文的主题和论点来选择合适的素材。

实践操作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各自收集的素材,并讨论这些素材如何被有效地运用到作文中。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主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搜集和筛选素材,最后形成一篇短文。

案例分析选取几篇优秀的作文范文,分析作者是如何选择和运用素材的。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看到不同素材在文章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它们是如何支撑文章论点的。

总结提升在课程的教师需要总结素材选择和运用的要点,强调素材要服务于文章的中心思想,避免堆砌无关的素材。

同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大胆尝试,不断积累和创新。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话题,收集相关素材,并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在下一次课上,学生将交流自己的作品,并进行同伴评价。

教学反思教师应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评估学生在素材搜集和运用方面的进步,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我要的是葫芦》公开课教案

《我要的是葫芦》公开课教案

《我要的是葫芦》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我要的是葫芦》的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培养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分析: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难点:深入理解课文寓意,学会珍惜和耐心等待。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葫芦,引导学生关注并激发学习兴趣。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葫芦的了解和印象。

3.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找出并学习生字词,理解其含义。

3.3 课堂讨论:(1)分组进行讨论,探讨课文中的寓意。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3.4 角色扮演:(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绎课文故事。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表演心得和体验。

四、作业布置(1)请学生复述课文故事,并谈谈他们对课文中寓意的理解。

(2)请学生运用课中学到的生字词,写一篇小短文。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在课堂讨论和角色扮演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在作业布置中,学生能够运用课中学到的生字词,写出一篇小短文。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6.1 评价内容:(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学生对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能力。

(3)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现。

6.2 评价方法:(1)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对他们的口语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进行评价。

《月迹》公开课教案素材

《月迹》公开课教案素材

《月迹》公开课教案素材一、教材分析《月迹》的语言朴实无华却又生动无比,对话极短,又使情节延伸发展,把小朋友们中秋赏月的情景写得灵动而富有生趣。

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激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二、学生分析学生在本篇课文的课前参与时,表示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并通过第一课时的梳理,理清了文章的写作顺序,即空间位置的变化顺序。

同时,小朋友们既被作者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所吸引,又对其中的不少词语发生了困惑,提出了不少问题。

在课堂学习中,他们通过质疑、研讨、朗读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从而找到了学习中的喜悦,体会了合作学习的快乐,并将许多好词佳句在不知不觉中积淀了下来。

课后,许多小朋友自发地展开习作,在学习中多角度的理解月亮在不同人、不同心情时的不同含义,并在习作中自然而然地运用到了本课中学到的语言。

三、教学设想与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读通读懂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了解小朋友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并理解“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欣赏文章中优美而富有特色的语言。

4.结合课外阅读,摘抄、背诵描写月亮的文字,并体会到,同样的景物在不同人的眼中有着不同的含义。

四、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多种形式读通读懂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了解小朋友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并理解“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欣赏文章中优美而富有特色的语言。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老师:夜晚,当一轮皎洁的明月爬上树梢,把它那银色的光芒洒向大地的时候,古今中外有多少人被它所吸引、所感动,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老师相信,当你们仰望那皎洁的月亮时,内心深处也会有许多的感触,愿意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吗?学生:当我看到月亮时,我会想起李白的《静夜思》,(吟诵)因为我的爸爸总是出差,我想他一定会很想家,想和我一起看月亮。

《大自然的启示》公开课教案素材

《大自然的启示》公开课教案素材

《大自然的启示》公开课教案素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和规律,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从大自然中获取启示,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学生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1. 大自然的启示概述:介绍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和规律,以及这些现象和规律对人类社会的启示。

2. 生物的适应性:以自然界中的生物为例,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的适应性原理,并从中得到启示。

3. 自然界的平衡与和谐:探讨自然界中的平衡与和谐现象,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在人类社会中实现平衡与和谐。

4. 自然规律的应用:分析自然界中的规律,如力学、光学、声学等,并引导学生将这些规律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5. 人与自然的关系:讨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组织学生观察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引导学生从观察中获取启示。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从大自然中得到的启示。

3.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小实验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规律的应用。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规律及其在人类社会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教学素材,如图片、视频、案例等。

2. 准备实验器材和实践活动所需材料。

3. 设计好教学问题和讨论话题。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学生实践能力:评估学生在实验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检验学生对自然规律的应用能力。

3. 学生心得体会:收集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从大自然中得到的启示。

4. 学生环保意识:通过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评估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导入新课《大自然的启示》。

课内素材运用公开课教案

课内素材运用公开课教案

课内素材运用公开课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节课旨在通过课内素材的运用,提高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养。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并运用课内素材,提高学习效果;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对学科的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本节课所选素材均来源于教材,素材内容与学科知识紧密相连,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2.2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素材的基本概念和运用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深入了解素材的背景知识和相关概念,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3.2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素材的理解和运用方法,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3.3 教师点评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4.2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自主学习素材的相关知识,完成课堂练习。

4.3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素材的理解和运用方法,进行互动交流。

4.4 教师点评4.5 课后作业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5.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素材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作业完成的质量。

5.3 学习成果评价学生在课堂学习和课后作业中展现的综合素养和创新思维。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本节课所使用的教材,应包括素材的背景知识、相关概念和运用方法等内容。

6.2 辅助材料教师可以准备一些辅助材料,如相关文章、视频、图片等,以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素材。

6.3 网络资源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相关素材和学习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知识。

第七章:教学设计7.1 课堂导入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相关问题或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大雁归来》公开课名师教案

《大雁归来》公开课名师教案

《大雁归来》公开课名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大雁归来》。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和迁徙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运用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3)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分析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和团队精神的品质。

(3)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课文《大雁归来》的朗读与背诵。

2. 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学习与运用。

3. 大雁的生活习性和迁徙特点的了解。

难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生词和短语的准确运用。

3. 大雁迁徙原因的推理和分析。

三、教学准备:1. 课文《大雁归来》的文本。

2. 与大雁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3. 生词和短语的卡片或黑板。

4. 小组合作讨论的问题和任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大雁的迁徙场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简要介绍大雁的生活习性和迁徙特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课文学习:(1)让学生朗读课文《大雁归来》,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确保学生理解并能够运用。

(3)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和迁徙特点。

3. 小组合作:(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问题或任务,如:大雁为什么要迁徙?(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推理和分析问题,并得出结论。

(3)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大雁归来》。

2. 运用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写一段关于大雁迁徙的小作文。

3. 调查和研究其他动物的迁徙方式,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是否到位,是否需要在下一次教学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三年级美术课教案:用素材展现音乐创意

三年级美术课教案:用素材展现音乐创意

三年级美术课教案:用素材展现音乐创意一、教学目标1. 学会用不同的素材展现音乐创意。

2. 提高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3. 提高绘画和手工制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1. 理论知识:学生了解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了解素材的种类和用途。

2. 实践操作: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使用不同的素材进行手工制作。

三、教学过程1. 预热环节:老师让学生听一首流行歌曲,并要求学生跟着节奏手舞足蹈。

2. 理论知识讲解:老师向学生介绍素材的种类和用途,例如纸张、颜料、剪纸、线、布等。

3. 实践操作环节:(1)老师提供一段小提琴音乐,让学生使用纸张和颜料进行绘画,展现音乐的旋律和情感。

(2)老师提供一段钢琴音乐,让学生使用剪纸和线进行手工制作,展现音乐的节奏和速度。

(3)老师提供一段吉他音乐,让学生使用布料和线进行手工制作,展现音乐的轻盈和舒适。

4. 总结环节:老师和学生一起观察展示出来的作品,评价学生的创意和技巧,并提出改进意见。

四、教学方法1. 听觉教学法:通过音乐让学生感受旋律和节奏。

2. 实践操作法:通过手工制作让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3. 交互式教学法: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作品,实现互动和合作。

五、教学资源1. 乐器音乐素材:小提琴、钢琴、吉他等。

2. 手工制作素材:纸张、颜料、剪纸、线、布等。

六、教学评价1. 学生的创意和技巧。

2. 展示出来的作品的质量和美感。

3.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七、教学效果本课程通过让学生通过素材展现音乐创意的方式,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妙和欢乐,同时提高学生的绘画和手工制作能力。

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了发挥,并且在课程的展示中展示出了自己的才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内素材的运用【教学目标】1、以写作带动回归文本,以回归文本促进写作。

2、掌握从课文中提取素材的方法,学会使用素材。

【教学重点】1、古代名人事例的运用。

2、古诗文名作的巧用。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树立写作使用文本的意识,提高学生作文驾驭文本素材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论据段落的结构安排(汉堡包式结构:论点+解释+名言+事例+分析总结)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同学们在平时的作文写作中,常为无话可说,无话可写而苦恼不已。

其实生活中不缺少美,而缺少发现。

要解决“写什么”,首要任务是积攒素材。

议论文写作素材的缺乏一直是困扰广大高中生的一个难题。

很多同学平时花大力气死记硬背的一些素材,临到考试又都忘得差不多了,即使记起一些,也是零零碎碎,不够完整。

其实,不必刻意去记很多的材料,我们可以就从学过的课文入手,充分发掘其中的写作素材,进行多角度思维,思考素材可以为哪些观点服务,或对不同的课文素材进行分论题进行整理,这样就使得课文成为我们写作的“源头活水”。

所以我们很多同学可谓是:“捧着金碗去讨饭,躺在金山上哭穷”。

其实,“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们不必舍近求远,课文素材,就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库。

课文素材是鲜活的例子,是可供二度创作的不竭源泉。

对课文素材进行再次利用,既是对教材的深度挖掘,也是较好的素材积累方法。

纵观许多高考满分作文、优秀作文,不难发现,那些文质兼美,意蕴深刻的文章,其素材有很多就源自于我们的课本。

那么,我们该如何深挖课文素材,写出“高考作文阅卷细则”里要求的“材料丰富,论据充实,意境深远”的优秀作文来呢?二、技法指导1、从课文文学形象的角度挖掘和运用素材。

高中语文课文不仅涉及的内容丰富而广泛,而且人物众多而鲜活,只要我们认真挖掘并巧妙利用这些文学形象素材,便能很好地阐明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作文“材料丰富”。

并且使用课文文学形象作为议论文的论据既能显示出作者对文本钻研得深刻,也让评阅者读起来觉得格外亲切而更容易赢得“印象分”。

像高中课文中项羽、刘邦、窦娥、林黛玉、祥林嫂、别里科夫等在文学长廊中熠熠生辉的文学形象,无不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如果能够充分挖掘这些文学形象的思想内涵、性格特征,恰当地作为议论文的论据,必然显示出作者游刃有余的写作能力和对材料信手拈来的深厚功底。

如河南高考满分作文《我心飞翔》便使用了项羽和刘邦这一文学形象作为素材:纵观历史长河,又有多少的出人意料发生在情理之中呢?项羽、刘邦可谓一代枭雄,项羽正直守己、刘邦狡猾机智。

鸿门宴上,项庄为项羽舞剑刺沛公,本可助项王成就一代伟业,然而,项王却因固守正直的洁名纵虎归山,以致日后项王兵败乌江。

鸿门宴上刺沛公已在情理之中,岂料项王却甘愿保护自己日后的死对头,这倒是出人意料的。

然而情理毕竟是人的主观理念,出人意料的事在历史上也非罕见。

这个作文片段就是以《鸿门宴》中的项羽和刘邦作为素材,充分论证了“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这一论点。

文中的文学形象对每位学生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但作者得心应手地将它们准确运用到文中,使文章论点更加突出,论据更加充足,论述更加生动。

2、从课文语言角度挖掘和运用素材。

课文多为名家名作,有些课文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精致典雅,优美流畅,包含着深刻的哲理,甚至有些课文字字珠玑。

引用课文中的语言作为素材,具有充分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语言素材,就是语文课本中某些思想和文采兼美的句子和段落。

这些语言可以直接用在文中,成为写作的原始素材。

语言素材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直接从课文中进行截取,特别是每年高考大纲规定的必背篇目中的名言警句,适时适地使用,会让我们的识记发挥一石二鸟的功能。

如某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稳中求胜》,沉稳从志而来。

一个人若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沉迷于现实的花花世界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

班超投笔从戎,志在报国,在对匈奴一战中从容不迫,沉稳冷静,终弘扬国威,不教胡马度阴山。

林则徐斩钉截铁,志在禁烟,在与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稳中含刚,终虎门销烟,让洋人胆战心寒。

有远大的志向,眼光便放得远,心胸会沉稳下来,故曰:非有志者不能稳也。

沉稳从难而来。

一个人若没有经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身陷蜜水与襁褓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一遇困境,便心浮气躁,岂能成所谓大事哉?君不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没有经历磨难,便无法形成沉稳的性格,也就无法取得辉煌的成就。

始皇建秦以来,不居安思危,身陷声色犬马,终心浮气躁,毫无沉稳。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倘若秦王不念纷奢,经历磨难,以求沉稳,则可递三世以至万世而为君。

沉稳从无欲而来。

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

”无欲就是没有私欲,做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

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渡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

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

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

霸王之败,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作者将《出塞》、《过秦论》、《阿房宫赋》、《报任安书》等古诗文和孟子、孔明等的“名句”信手拈来,随兴驱遣,显得从容不迫。

古诗文蕴藏着丰富的语言资源。

现行的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必修),就有很多的古诗文,不啻为一个语言富矿。

坚持到底,不至于写作时语言干燥,怎一个愁字了得。

3、从课文思想观点角度挖掘和运用素材。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都是古今中外名家的佳作,文质兼美,情文并茂,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这些名家经典高屋建瓴,见解新颖,蕴含了作家许多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感悟,他们的思想观点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道理论据。

在写作中灵活巧妙地运用课文中的观点思想,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也能使自己的作文立意更加深刻。

如求学重知。

“学不可以已”,求知重学的美德,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发展。

可选用的例子,如《劝学》,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弥补自己的不足;学习要积累,持恒专一。

“古之学者必有师”,求知就离不开向老师学习,如《师说》,无论身份贵贱,无论年龄大小,都是学习的对象。

《师说》中提到求学要不耻下问,《游褒禅山记》中强调治学要“深思慎取”,《项脊轩志》中归有光用自己的行动说明为学要勤奋。

又如个人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要顾全大局,把国家利益放在前面。

可选用的例子,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面对廉颇的扬言,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装病不上朝,不和廉颇争列次,远远望到廉颇的车子,就赶紧掉头绕开。

廉颇虽然居功自傲,但最后还是改正了自己的错误,也是源于有一颗爱国之心。

《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因国家不能早早重用自己,心生嫌隙,但在国家危难之际,不计前嫌,以国家利益为重,最后凭着自己的智慧劝退秦师。

相反的例子如《鸿门宴》,项伯因张良曾相救,看重人情关系,泄露了军中机密,导致了项羽在鸿门宴上的彻底失败。

表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

最典型的当数《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屈原的《涉江》里“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虽表现的是忠君思想,不也从另一方面表现了他的忧国忧民吗?《过秦论》、《六国论》和《伶官传序》里“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则比较突出地体现了要牢记历史教训。

表现乐观、豁达的。

比较典型的如苏东坡《赤壁赋》中所写的“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作者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生都有变和不变的一面,应丢开个人愁怀,保持豁达开朗的性格。

表现批判继承、大胆借鉴的。

鲁迅的《拿来主义》中“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拿来主义主张,在当今正处于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表现青春激情与气概的。

如《沁园春•长沙》中“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体现的是青年人远大的理想和朝气蓬勃的斗志。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则是青年才俊春风得意、事业有成的写照。

而《滕王阁序》中“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则表现的是一种处境虽不如意但仍能坚持追求自己的理想的豪迈气概。

4、从课文作者生平的角度挖掘和运用素材。

入选语文教材的作品,大多出自名家大师的手笔。

这些名家大师们大多经历坎坷,他们的高尚德行堪称世之楷模,他们的智慧人生给予人们无尽的启迪。

学生如果能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走近大师,了解大师,从他们的人生经历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和精神的营养,并加以积累,无形中也就为自己构建了一个丰富的议论文写作的材料宝库。

写作中就可以运用宝库中的材料,妙说文章中要论证的天下之理。

如20XX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让未来记住今天》就用陶渊明为写作素材:陶渊明也许遇到了不顺心的事,五斗米岂能让他移白首之心,在“复得返自然”后,陶渊明走出了他自己时代的足迹,也许是魏晋时代那特有的无拘无束超逸的时风,也许是他本身就想过“有趣”的生活,总之陶渊明让未来记住了他。

又如《任尔东西南北风》恍惚间,我想到一个熟悉的名字,那是宋代大诗人苏轼。

在仕途失意时,在与家人分隔两地只能对月怀远时,他仍不忘送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这是何等的旷达胸襟!我知道,接踵而来的磨难让东坡品尝到“寂寞沙洲冷”的酸楚,让他不禁洒下“点点离人泪”,而最终,他选择了坚守自己的理想,游遍祖国山川,留下“大江东去”的豪迈,留下“樯橹灰飞烟灭”的气概,留下“会挽雕弓如满月”的壮志。

他始终记得自己的使命,不管处于什么状况都不曾放弃。

执著的东坡,你为华夏文化留下了多少令人惊羡的词章!又想到“人比黄花瘦”的易安――我最敬佩的女词人。

她坎坷的人生,向来让人欷�不已:她的晚年,战事不断、丈夫亡故、书画财产被扫荡一空,一下子就跌入到贫困的深渊。

在那么多的挫折面前,易安没有逃避,或许她的词中还有“最难将息”的时候,有舴艋舟载不动的“许多愁”,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可是她活下来了,如此顽强地活了下来。

偶尔地,她也做绰约多姿的江南女子,挥动蝉翼般的衣袖,捧一缕黄昏后的暗香。

坚强的易安,她执著的思考和不畏艰辛的精神,为中国婉约派词人留下了多少永恒的印记!以情动人,讴歌达观人生。

文章由风雨飘摇的小树联想到苏轼和李清照,通过对他们人生道路的追寻,阐述了“千磨万击还坚韧”的人生态度。

作者对古人的“惊羡”和“敬仰”,跃然纸上,很好地体现了“凡文皆情语”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