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的“归家”之思
三百首最经典的禅诗,让你一次读个够

三百首最经典的禅诗,让你一次读个够展开全文禅诗,指的是与念佛、参禅相关的诗,是富含禅理禅意的诗词作品。
自古以来,我国关于写禅诗的圣手非常多,作品数量达30000首之多,是我国古代诗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1、无相偈·六祖惠能大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僧院花·白居易欲悟色空为佛事,故栽芳树在僧家。
细看便是华严偈,方便风开智慧花。
3、赠衡岳僧·怀素祝融高座对寒峰,云水昭丘几万重。
五月衲衣犹近火,起来白鹤冷清松。
4、题僧院·灵一虎溪闲月引相过,带雪松枝挂薜萝。
无限青山行欲尽,白云深处老僧多。
5、简寂观·灵彻古松古柏岩壁间,猿攀鹤巢古枝折。
五月有霜六月寒,时见山翁来取雪。
6、法华寺上方题江上人禅室·皎然路入松声远更奇,山光水色共参差。
中峰禅寂一僧在,坐对梁朝老挂枝。
7、欲归山留别韩潮州愈偈·大颠辞君莫怪归山早,为忆松萝对月宫。
台殿不将金锁闭,来时自有白云封。
8、马上作·贯休柳岸花堤夕照红,风清襟袖辔璁珑。
行人莫讶频回音,家在凝岚一点中。
9、木仙庵吟诗·吴承恩禅心似月迥无尘,诗兴如天清更新。
半枕松风茶未熟,吟怀潇洒满腔春。
10、山中作·处默席帘高卷枕高攲,门掩垂萝蘸碧溪。
闲把史书眠一觉,起来山日过松西。
11、孤猿叫落中岩月偈·延寿孤猿叫落中岩月,野客吟残半夜灯。
此境此时谁得意?白云深处坐禅僧。
12、千尺丝纶·德诚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13、春晚书山家屋壁·贯休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14、赠质上人·杜荀鹤枿坐云游出世尘,兼无瓶钵可随身。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15、溪上遇雨二首·崔道融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次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禅诗的“归家”之思

[ 关键词] 归 家 ;审 美特 质 ;禅 宗;禅 诗
[ 中图分类号 】B 4 [ 96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0 4 6 (09)0 0 l 0 00— 7 9 20 5— l2— 5
禅 宗历来 主张 “ 不立文字 ” 教外别传” ,“ ,因此 ,棒
心本性 ,它是生命 的源头 ,也是精神的家 园。 “ 归家 ” 即
是 “ 明心见性 ” ,归到 “ 五行不到 处 ,父母 未生时 ” 的生 命 源头。“ 悟”是禅 的灵魂 ,禅 宗 “ ”的过 程乃是唤醒 悟
迷人之 生命 意识 ,使之觉悟 ,使之 “ 归家 ” 的过 程。 “ 归 家” 的过程是人从沉沦的生存状态转换为觉 醒的生存状态
而悟的过程,体现 了 宗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对生命存在本质的深沉思考 ,对生命终极 禅 价值 的探 索 。禅 僧们把 这种 独特 的生命体 验表现 在诗歌 中,形 成 了禅诗 独特 的 审美特质 。本 文
拟从 迷 失— — 呼唤—— 思 乡— — 寻路—— 回 家这一 条 “ 家” 之路 ,对 禅诗 如 何 展 现 存 在之 归
禅师们殷切的期望 、迫切 的呼唤 ,乃 是要唤醒沉 睡 中
迷于对尘世的享乐 ,频频呼唤 ,也不归 家。牡丹花 开了又
谢 ,谢了又开 ,年复一 年 ,游子仍 未 “ 家 ” 归 。频 频 的呼
唤中 ,不难见出禅师们的焦急与失望 。
几 回 沾水 又拖 泥 ,年 老心 孤 不 自知 。 游 子 不 归 空 怅 望 ,一 任 流 水 落花 随 。
故乡 ,却还到处寻 觅 ,持 宝 外求 , “ 认 他 乡作 故 乡” 反 , 犯 了禅家 “ 宝寻宝 ” “ 驴觅驴 ” 的毛病 ,这 是世 人 怀 、 骑
24首唐宋禅诗大全,值得一生品悟!

24首唐宋禅诗大全,值得一生品悟!禅诗表现的是一种超脱尘世,随缘任运,亲近自然,寓意劝世、智慧人生的思想和境界,使禅理、禅意通过诗的形式传达给我们。
南朝梁·善慧大士/傅大士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唐·鸟窠禅师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唐·布袋和尚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唐·白居易《寄韬光禅师》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唐·龙山禅师三间茅屋从来住,一道神光万境闲。
莫作是非来辨我,浮世穿凿不相关。
唐·某尼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唐·古灵禅师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
千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唐·马祖道一禅师为道莫还乡,还乡道不成。
溪边老婆子,唤我旧时名。
唐·龙牙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
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唐·灵澈《东林寺酬韦丹刺史》年老心闲无外事,麻衣草座亦容身。
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
唐·李翱《赠药山高僧惟俨》炼得身形如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唐·贯休《春送僧》蜀魄关关花雨深,送师冲雨到江浔。
不能更折江头柳,自有青青松柏心。
唐·德诚禅师《船居寓意》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唐·杜荀鹤《悟空上人寺院夏日题诗》三伏闭门披一衲,兼无松竹敞房廊。
安禅何须劳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
唐·佚名《杭州还乡和尚唱》还乡寂寂杳无踪,不挂征帆水陆通。
蹋得故乡回地稳,更无南北与西东。
宋·草堂禅师云岩寂寂无窠臼,灿烂宗风是道吾。
深信高禅知此意,闲行闲坐任荣枯。
最美禅诗十首,首首意味深长

最美禅诗十首,首首意味深长最美禅诗十首,首首意味深长原创2022-05-26 19:10·蒹葭别院禅诗作为诗词宝库的一员,一直以清新高雅、意境高远而流传于文学殿堂,本文特精选经典禅诗10首,可谓珍珠中的珍珠,它文字诗词尽风流,让你在享受诗词艺术之美的同时,更领略禅诗世界里那清新入耳,意味深长的文化瑰宝。
壹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间浮生事,只此浮生在梦中。
浮生若梦鸟巢禅师,唐著名僧人,据记载其行为怪异,常以树为栖,与鹊为邻,故世称鸟巢禅师。
据载,禅师与大诗人白居易多有来往。
有则小故事记载了该偈语出处:有次,白居易作偈语特请教禅师道:“特入空门问苦空,敢将禅事问禅翁;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
”鸟巢禅师当场以偈回答说:“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间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短短四句,二十八个字便把人生如梦似幻,短如朝露的特性点化的惟妙惟肖。
如果众生都能从中悟到生死,进而超越时空来去之限制,也许生命就达永恒,不生不灭。
贰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退方为进据记载,《插秧诗》是五代梁时的契此和尚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五代梁时著名僧人,号长汀子。
因他肩上经常背一个布袋并手拿锡杖及佛珠,因此又被称为布袋和尚。
插秧,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生活场景,在布袋禅师点化下,意趣无穷,妙理尽出。
不得不说布袋和尚道行之深,运化文字之妙。
叁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心中有佛佛常在这首诗偈是唐朝无尽藏比丘尼的大作。
也许辛弃疾的青玉案里的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可与其媲美。
肆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春花秋月何时了这是一首无门慧开禅师的诗偈,通过春夏秋冬人生四季对如何安身立命做了一个很绝妙的开示。
真可谓一语点醒梦中人,烦恼痛苦处,换个心境,也许凛凛白雪皆是春。
白居易的一首禅诗,28字都是大白话,却深蕴禅理

白居易的一首禅诗,28字都是大白话,却深蕴禅理从两晋时代起,佛教文化便逐渐为中国知识阶层广泛接受。
后来,僧人也逐渐将佛教赞颂诗歌化,他们自己则成为诗僧。
这必然影响传统的诗歌创作,在风雅之外又添了禅意,也使诗歌呈现出新的面貌。
如果不了解佛教,尤其是禅宗,也就无法深入了解唐宋以后的中国诗歌。
下面介绍白居易的一首禅诗,28字都是大白话,却深蕴禅理。
大图模式对酒唐代:白居易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大图模式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深受禅宗的影响,晚年又信仰净土,号香山居士。
所谓居士,就是在家修道,居家道士,也就是不出家的信佛人。
唐以后信佛的作家诗人,往往都以居士自称,如苏轼称东坡居士。
白居易对佛教持实用主义的态度,又合儒、释、道为一,所以养成了他任运随化、安贫乐道、自由旷达的性格,既礼佛参禅,又热爱世俗生活,关心民间疾苦,所以后来有人称他为“广大教化主”。
在诗歌内容方面,白居易逐渐由“新乐府运动”时期的积极入世态度而转向消极,佛教思想的影响是重要原因之一。
大图模式白居易自小聪慧好学,但由于生长在一个动乱的年代,他的亲人一个个相继离他而去,加之他被贬的经历,让诗人逐渐地认清了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
白居易晚年更加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禅宗和佛理,也写下了很多禅诗。
诗人在另一首诗中还这样说,“巧拙贤愚相是非,何如一醉尽忘机”,可见其旷达不羁的心态。
大图模式这首诗的前两句阐述作者的观点,“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 诗人认为,人活于世,就好像局促在那小小的蜗牛角上,空间如此狭窄,还有什么好争的呢?人生短暂,就像石头相撞瞬间发出的一点火光,很快就过去了。
大图模式虽然人生一般都要经历几十个寒暑,看似漫长,其实也是屈指可数。
时光的渡口,不经意间,来去匆匆,聚散两难。
再多的财富,到头来都是一场虚空。
苏轼曾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普通人无法息心观照自己,都是因为滚滚红尘中,看不清很多真实的面目。
骆玉明《诗里特别有禅》:满船空载明月归

骆⽟明《诗⾥特别有禅》:满船空载明⽉归什么也没有得到,空船⽽去,空船⽽归,但⼼是欢喜的。
禅宗六祖慧能在接受五祖弘忍传法之后,为了避免纷争,连夜逃到南⽅去了,过了⼗余年隐居⽣活。
后来他到了⼴州法性寺,参加了住持印宗法师讲《涅经》的法会。
会场上有⼀阵风吹动了旗幡,两个和尚注意到了,⼀个说是“风动”,⼀个说是“幡动”,争执不休。
慧能上前告诉他们:“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位⼼动。
”(《坛经》)令听到的⼈都吃了⼀惊。
这是禅宗史上⾮常有名的故事,中学政治课本也曾以此为例,讲解什么是“唯⼼主义”的问题,并加以批判。
慧能的说法,依据的是《⼤乘起信论》中两句很有名的话:“⼼⽣则种种法⽣,⼼灭则种种法灭。
”这⾥的“法”,简单说就是“现象”。
现象是依意念⽽起、⽽灭的吗?这看起来有点奇怪。
就像慧能说“⼼动”的那个例⼦,如果简单地去看,好像真的很荒谬:明明是“风吹幡动”,它跟“⼼”有什么关系?难道你⼼不动,风就不再吹着幡动了吗?佛教在这⽅⾯有⾮常复杂的理论,我们暂且只从⽐较浅近的层⾯来说:当⼈们判断⼀个事物“是什么”或“怎么样”的时候,他⾃⾝的⽴场、知识、经验以及价值尺度是在起作⽤的。
当⼀个⼈内⼼充满温情时,世界是美好的,春花固佳,秋叶亦美。
相反,如果内⼼充满仇恨,他看到的到处都是敌意,所有声⾳都似乎暗藏着阴谋。
圣严法师说:“我们看到仇⼈时,分外痛苦,但是,如果将⼼念转变⼀下——宽恕他、原谅他、同情他,以慈悲⼼对待他。
当慈悲⼼⼀⽣起,怨恨就消失了;当你没有怨恨的⼼时,他不再是仇⼈,‘仇⼈’这个想法、‘仇⼈’这个现象,也就不存在了。
”这就是“⼼灭⽽种种法灭”。
圣严的话不错,但也许还不够透彻。
实际上,⼈们常常是先有仇恨,再有仇⼈,⼼⾥的仇恨会带引我们找到仇⼈。
这时候“仇⼈”只是仇恨得到实现的对象。
⽽相反的⼀种情形是:只要有情欲,就会有爱⼈。
因为情欲也需要找到实现的对象。
汤显祖的名作《牡丹亭》如此动⼈,就是因为它描述了⼀个⽣命欲望渴求得到实现的故事。
有关归家的诗词

有关归家的诗词归家,是人类最原始也最美好的愿望之一。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许多关于归家的诗歌,其中一些著名的篇章如下:1.《登高》- 唐代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杜甫登高远望的情景,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归家的喜悦。
诗人用“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来形容自己离家已久,思乡之情愈发强烈。
2.《登高壮观富田山并序》- 宋代王安石壮观富田山,风度独全。
翠峰如黛,白浪跳珠。
天垂吴楚,地接江湖。
西风忽起,壮心偏感。
我欲自嗟还不敢,岂惟畏途巉岩险。
中年怀抱万斛愁,幸有明主赐归休。
浮生聚散似萍飘,往事崎岖载酒敲。
人到伤心处,情犹未忍看。
这首诗是宋代宰相王安石的代表作之一。
诗中描绘了富田山壮丽的景色,以及诗人思乡之情。
诗人用“壮观富田山,风度独全。
翠峰如黛,白浪跳珠”来形容家乡的壮美景色,表达了归家的渴望和喜悦。
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代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首诗是唐代宰相韩愈的代表作之一。
诗中描绘了早春时节的景色,诗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归家的喜悦。
诗人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来形容家乡的早春景色,表达了归家的渴望和喜悦。
这些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归家的喜悦,他们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妙,抒发了内心的感慨。
这些诗歌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和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安石的一首禅诗,道出心灵的故乡,灵魂的归宿

王安石的一首禅诗,道出心灵的故乡,灵魂的归宿文/绿窗花影图/山水清音“对我来说,内心宁静的话,守着几棵树一样可以过一辈子。
它们可以成为永久的知己。
山色这么美,看一整天也不会厌倦。
得到的愉悦,远胜过赚一千万,开奔驰和宝马。
”——《得未曾有》。
没有一点慧根的人,无法说出这番话。
选择宁静淡泊,把富贵名利当作浮云,把自然草木认作故乡。
这是一个摄影师的故事。
他四十岁时,回归田园乡居,结婚生子。
每日早起,去林中拍雾,拍四时景物,孜孜追求完美。
艺术是滋养灵魂的源泉。
使人想起米勒,三十五岁携家迁居巴黎郊区,一住就是二十七年。
劳动与作画两不相误。
在原野上劳作,获得心灵的舒坦与自由。
米勒远离了他认为是杂乱荒芜的城市,得到了属于他的成功,而名扬天下。
繁华盛世,几多诱惑,几多浮躁。
偶尔走访山林,亲近草木,是城里人的向往。
而真正把家安在僻静乡野,又有几人能做得到?不仅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还需要一点点财力。
遥远的山村,仿佛遥远的梦境,美丽飘渺,可望而不可及。
而在古代,辞官归隐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北宋时期,五十五岁的王安石,告别了叱咤风云的官场生涯。
意味着纷芸的过往,终于落下了帷幕。
余生时日不多,返璞归真才是最好的归宿。
他在南京郊外,修筑了一处“半山园”,自号半山居士。
此地距城里七里之遥,距钟山也是七里之遥。
可往返于红尘与山林之间。
换成现在,也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寄身之所。
晚年的王安石,皈依佛门,笃信佛教,写下了不少禅诗。
对于悠悠青山,尤其情有独钟。
近水楼台的钟山,更是他常去的地方。
“随月出山去,寻云相伴归。
春晨花上露,芳气著人衣。
”正如他所写的诗句,王安石寻云伴月,流连于山色花影之间,悠游山水,一身芬芳诗意。
闲逸隐居期间,他还写下了一首绝妙的禅诗,短短二十八字。
其中一个“山”字,被重复出现了八次。
不觉得突兀,且如行云流水般自然。
《游钟山》北宋王安石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常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译文终日看山都不觉厌倦,还想买山终老于山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禅诗的“归家”之思作者:余虹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05期[摘要] 明心见性是参禅悟道的旨归,禅宗常以“归家”喻回归本性真心,由此,“归家”便成了禅诗的核心主题。
大量的禅诗皆围绕“归家”主题而展开。
“归家”的过程即由迷而悟的过程,体现了禅宗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对生命存在本质的深沉思考,对生命终极价值的探索。
禅僧们把这种独特的生命体验表现在诗歌中,形成了禅诗独特的审美特质。
本文拟从迷失——呼唤——思乡——寻路——回家这一条“归家”之路,对禅诗如何展现存在之思作一粗略的探索。
[关键词] 归家;审美特质;禅宗;禅诗[中图分类号],B9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9)05-0112-05禅宗历来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因此,棒打叱喝成为禅宗的主要言说方式,而不落言诠、意在言外的诗歌也成了禅宗重要的言道形式。
宗白华先生曾言:“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
”禅诗可以说是“道”与“艺”完美结合的典范,机智、悠远的禅理与空灵、深邃的意境相结合,形成了禅诗独特的审美特质,表达了禅宗对生命独特的理解。
朱光潜曾说:“诗虽然不是讨论哲学和宣传宗教的工具,但它的后面没有哲学和宗教,就不易达到深广的境界。
”因此,带着生命智慧的禅诗无疑以其深广的境界而著称于世,为世人带来独特的审美享受。
刘小枫言:“诗是存在的歌唱,生命本身的言说。
”那么,禅诗又是如何承载着生命之“思”?承载着对存在的感悟?“归家”是禅诗的核心主题。
“家”指人人具足的真心本性,它是生命的源头,也是精神的家园。
“归家”即是“明心见性”,归到“五行不到处,父母未生时”的生命源头。
“悟”是禅的灵魂,禅宗“悟”的过程乃是唤醒迷人之生命意识,使之觉悟,使之“归家”的过程。
“归家”的过程是人从沉沦的生存状态转换为觉醒的生存状态的过程,也就是生命意义得以敞现的过程。
“归家”体现了禅宗对存在本质的深沉的思考,对生命终极价值的探索。
禅诗中有大量的山水诗、田园诗、咏物诗、哲理诗、艳情诗等等,题材内容丰富多彩,但仔细分析,无不围绕着“归家”主题而展开。
本文打算寻着:迷失——呼唤——思乡——寻路一回家这条“归家”之路,对禅诗如何展现存在之思作一粗略的探索。
一、“反认他乡作故乡”——迷失碧波深处钓鱼翁,抛饵牵丝力已穷。
一棹清风明月下,不知身在水晶宫。
此诗写世人的沉沦与迷失。
自心迷失的世人如垂钓碧波深处的渔翁,抛饵牵丝,费尽心力,却不知自己已置身清风明月的水晶宫中,宝藏就在自己身边。
这里,作者把费尽力气,致力于碧海深处垂钓的渔翁,置身于月明风清的美景之中。
碧波汹涌、用力垂钓的渔翁与悄然无声的清风明月,一静一动,形成鲜明对比,一边用功垂钓、劳而无功,一边清辉普照、杳无声息。
禅诗常以“明月”“清风”喻清净、莹洁之心性,这里体现渔翁对自我心性的视而不见,凸现用功的渔翁对自己当下生存状态的忽视。
有禅诗言:“半夜迷人问故乡,不知身在长安道”,已身在故乡,却还到处寻觅,持宝外求,“反认他乡作故乡”,犯了禅家“怀宝寻宝”、“骑驴觅驴”的毛病,这是世人的一种迷失。
观影元非有,观身亦是空。
如采水中月,似捉树头风。
揽之不可见,寻之不可穷。
众生随业转,恰似寐梦中。
此诗言外物原本虚幻,自身也是空虚。
现象世界的万事万物皆如“水中月”、“树头风”,可望而不可寻。
而迷失的众生则认幻为真,以虚为实,随众业而转,逐物迷己、迷己逐物。
“贪观天上月,失却掌中珠”,因执着于虚幻的外境而迷失了自我的真心本性,因此始终不得解脱,这是世人的另外一种迷失。
世人或沉迷于外境,认幻为真;或持宝寻宝,反失故乡。
沉迷的关键在于“执着”,或执着于外相,或执着于他求,反而忽略了自我,忽略了当下。
这便是禅宗所谓的“迷则凡”,迷失的凡人始终只能生活在迷雾般的虚幻世界之中,逐物迷己,徒生辛劳,徒生烦恼,难以解脱。
此类禅诗形象展现了世人沉沦的生存状态,并揭示出这种非本真生存状态的根源:迷失与执着。
看到世人的迷失、世人的沉沦、世人的痛苦,觉悟而慈悲的禅宗大师们不禁发出深切的呼唤:归去来兮!归去来兮!二、“南北行人归不归”——呼唤日入酉,梦幻空花能几久。
百岁光阴二分过,茫茫无限途中走。
告禅人,早回首,莫待春风动杨柳。
繁华似梦幻,名利如空花,虚幻的人生,转瞬即逝,忙碌于纷纷扰扰的虚幻世界,何时是尽头?不如早早回头、归家,莫再等待。
这是禅师们的呼唤,透露出禅师殷切的期盼。
春已暮,落花纷纷下红雨。
南北行人归不归,千林万林鸣杜宇。
暮春时节,落英缤纷,一片残红,南来北往的迷途行人,你们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奔波,迷途知返?你们听到千林万壑的杜鹃啼鸣了吗?它们正在催促你们早日归家。
诗歌把落英残红的暮春作为呼唤归家的背景,比喻生命的大好时光正在流逝,呼唤奔波的行人速速还家,莫再迟疑。
诗又以林中杜鹃啼鸣作衬托,暗示禅师们呼归心情之急切。
然而,要唤醒沉溺于繁华境域中的“行人”、“游子”,使之迷途知返,谈何容易?频频唤汝不归家,贪向门前弄土沙。
每到年年三月里,满城开尽牡丹花。
迷失自我的游子,如孩子般贪恋门前的泥沙尘土,执迷于对尘世的享乐,频频呼唤,也不归家。
牡丹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年复一年,游子仍未“归家”。
频频的呼唤中,不难见出禅师们的焦急与失望。
几回沾水又拖泥,年老心孤不自知。
游子不归空怅望,一任流水落花随。
禅师一生频频呼唤游子归家,沾水又拖泥,费尽心机,然而,年老力衰,仍不见游子归来,唯有带着一颗孤独的老心,枉自怅惘,一任落花随水而去,惆怅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禅师们殷切的期望、迫切的呼唤,乃是要唤醒沉睡中的世人,迷途知归,“罢却从前流浪,识取祖父契书,承认本家田业。
”三、“一听落梅悲故乡”——思乡老僧归家之唤并未全废,终归有人开始迷途知返,思念“故乡”。
海门山,长安道,茫茫烟水连芳草。
楼头客,马上郎,一听落梅悲故乡。
鬓发已苍浪,言归恨不早。
独立秋风前,相思望江岛。
此二首诗乃是两首“思乡”曲。
第一首,以物写境,暗喻“悲”情,意境深远。
前一句写游子流浪:翻山越岭,长亭古道,吃尽千辛万苦,可望眼前,芳草连连,碧水如烟,茫茫无有归路,故乡在何处?归乡之路又在哪里?漂泊的人生何时才能有个了结?后一句接着写失去故乡的羁旅游子,奔波流浪,无处安身的惆怅与悲凉。
楼头、马上,只是游子暂时的栖居,它们不能给游子以永久的安宁。
失去家园的游子,如飘落的梅花,没有了梅树的依托与滋养,随风飘散,转瞬即逝。
因此,游子听落梅而思故乡。
可故乡又在哪里?思家而不得归,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这便是“一听落梅悲故乡”了。
第二首诗,描绘了一位鬓发斑白的老人,独立秋风之中,远眺“故乡”,却无力回“家”的悲凉情境。
游子鬓发已白,生命将逝,才觉悟思归,可归家路遥,能回到“家”吗?“言归恨不早”,此时才悔恨年轻时未早日觉醒,只留得晚年独立秋风之中渺茫的相思之情了。
寻归不得便寄予相思之情,因此,“思乡”主题的禅诗常常以暮春、寒秋为背景,平添一份落寞与悲凉,而正是这份落寞与悲凉唤起了人们悠远的遐思与对生命存在价值的思索。
这两首诗以“游子思乡”为喻,写世人生命意识的觉醒和对生命意义的反思。
归家,回归生命本来面目,凸现生命本真,是“思乡游子”的追求。
“迷失”的世人沉沦于纷繁的现象世界之中,不可能产生这份悲凉之“思”,唯有开始思考生命意义的人,才有“思归”之心。
因此,我们说“思乡”源于“游子”对自我现实生存状态的反思,源于对“沉沦”生活的认识,源于游子生命意识的觉醒。
回首过去,历尽艰辛,展望前景,一片茫然,一生奔波繁忙于纷纷扰扰的人生旅程,意义何在?归宿何在?“思乡”主题的禅诗反映出禅宗大师们对生命存在意义、生命终极价值的思索,具有很深远的存在本体论的意义,也是“思乡”禅诗的深昧所在。
四、“一念回心便到家”——寻路游子思归,“家”在何处?归家之路又在哪里?一重山了一重云,行尽天涯转苦辛。
蓦扎归来屋里坐,落花啼乌一般春。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渠侬家住白云乡,南北东西路渺茫。
几度欲归归未得,忽闻岩桂送幽香。
此三首诗皆写游子寻归的艰辛与蓦然回首,“家”在眼前的喜悦。
三首诗的前半部分写“行人”、“游子”寻“家”的艰辛:翻越千山万水、行尽天涯海角,芒鞋踏破,然而归家之路南北东西,渺茫不知伺方?归家路在哪里?千辛万苦地寻求,能找到“家”吗?禅师们说:“一切佛法,自心本有。
将心外求,舍父逃走。
”原来“家”就在自身心中,寻寻觅觅,刻意追求,本身便是迷失,便是堕落。
将心外求,就如舍“家”寻家,注定元路,必将枉然。
那么,如何归家?“家”在何处?“蓦扎归来屋里坐,落花啼鸟一般春”、“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其实“家”不用寻,只要休歇一切外求驰骛之心,你便会发现,你就坐在“家”里。
落花、啼鸟、梅、桂幽香,你当下活泼泼的生活,处处是“家”。
三首诗皆把游子外求的艰辛与蓦然归家的喜悦相对比,凸现禅宗反身内观、不假它求的禅理。
这便是禅宗的一条“归家”之路。
我有牧童儿,执杖驱牛转。
不使蹈荒田,岂肯教驰践。
泉水落岩崖,青松长石畔。
牛饱取阴凉,余事谁能管。
我有牧童儿,骑牛入闹市。
不把一文钱,买断乾坤地。
种也不施工,收也无准备。
当市垛皮鞭,蛰户一齐启。
“牧牛”诗是禅诗的一个重要题材。
禅诗常以“牧牛”喻“调心”。
以上两首诗选自汾阳善昭的《南行述牧童歌》。
第一首诗,前两句写调心的初级阶段。
妄心如野牛,在思虑情欲支配下,放纵驰逸,狂野纵横,此时乃要横鞭执杖,不使“心”驰骛外逐。
后两句写石畔青松下,岩崖泉水边,一头吃饱喝足的牛,正安闲乘凉,不再外逐,不管它事。
此时的牛完全不同于前面的野牛,表现出驯服、安静、心满意足的特点。
这两句诗象征妄心凋息之后,真心显露,一片安闲,心无驰骛也无束缚的禅悟境界。
在这样的境界里,“种也不施工,收也无准备。
”无心无为,任运随缘,然而无为而元不为,“不把一文钱,买断乾坤地。
”不用一文钱,却能买断乾坤大地,把清风明月,山河大地尽收心中。
这两首诗以野牛喻妄心,以安闲之牛喻真心。
狂野的牛与安闲的牛形成鲜明对比,牧童执鞭,野牛驯服,一幅生动的牧牛图画,形象描述了调息妄心、显露真心的过程。
绝情去欲,降心息虑,抑制攀援驰骛之妄心,这也是禅家的一条“归家”之路。
但得心闲到处闲,莫拘城市与溪山。
是非名利浑如梦,正眼观时一瞬间。
三间茅屋从来住,一道神光万境闲。
莫作是非来辨我,浮生穿凿不相关。
这两首诗,皆突出一个“闲”字。
只要“心闲”,城市与溪山皆可修道。
“禅家能自静,住处是深山。
”心闲身自闲。
“闲”既是悟道归家的光景,又是一种归家之法。
作为归家之法,“闲”意为“休歇”。
何为休歇?“是非名利浑如梦”,“莫作是非来辨我”,不知是非,不辨名利,截断思虑,摒弃二元分别的理性思维,摒弃一切外逐驰骛的名利追求,便是“休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