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眼中的中国人性格
探索中国人性格和思维方式:从社会学视角分析《中国人》

《中国人》这本书,它是由中国作家林语堂所著,讲述了他对中国文化、社会、历史等方面的观察和思考,以及他对于中国人性格和思维方式的分析。
这本书在中国文化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也受到了一些争议。
林语堂在《中国人》一书中,深入地探讨了中国人的性格和思维方式,他认为,中国人的性格和思维方式深受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影响。
首先,林语堂认为中国人的性格包括了一种“典型的文化内向性”,这种内向性表现在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自豪感和对外部文化的抵制。
此外,中国人还有“典型的关系取向性”,他们更看重人际关系,注重建立稳定的社会网络,对于集体利益的考虑比个人利益更为重要。
其次,林语堂探讨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他认为,中国人倾向于将一切看作整体,注重平衡和调和,这与西方人的逻辑思维方式不同。
此外,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受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注重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人际关系以及礼仪道德,这些价值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然而,林语堂也指出,中国人的性格和思维方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在不断变迁,也带来了人们的性格和思维方式的变化。
随着中国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速,中国人的性格和思维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但是,林语堂认为,中国人的性格和思维方式的深层次的文化和历史根源仍将持续地影响着中国人。
因此,如果从历史学家和人类社会学家的视角来看,林语堂的《中国人》是一本重要的著作。
它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人性格和思维方式的视角,也为我们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林语堂在《中国人》中不仅对中国人性格进行了分析,还深入探讨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他认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语言、文化、历史、宗教信仰等。
林语堂认为,中文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文的表达方式不同于英语等其他语言,它更加注重隐喻、比喻和象征性的表达。
这种表达方式对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中国人更加善于察言观色、抓住微妙的变化。
林语堂:中国人成时儒家,败时道家

林语堂:中国人成时儒家,败时道家在《吾国与吾民》中,林语堂将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政治、社会、艺术剖释得非常美妙。
下面这篇摘选自这本书中,他说,中国人成时儒家,败时道家。
超脱老猾是中国人聪明才智的结晶,它的最大缺点是与理想主义和行动主义相抗衡。
它击碎了人们任何改革的欲望,它嘲笑人类的一切努力,认为它徒劳无益,它使中国人失去理想,不去行动,它能神奇地将人们的活动限制到消化道以及其他简单的生活需求的水平上。
孟子是一个伟大的超脱老猾者,他宣扬人类主要的愿望是吃喝与女人,或者说是滋养与繁殖。
已故黎元洪总统也是一位了不起的超脱老猾者。
他宣布了中国政治哲学很受人欢迎的格言,也是解决所有中国的党派之争的良方:“有饭大家吃”,黎大总统还不知自己是一个严格的现实主义者。
他从经济的角度解释了当今中国的历史,他的机智连他自己都未觉察到。
从经济角度解释历史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左拉学派从生物角度解释人生对中国人来讲也不陌生,然而左拉的解释是对知识的追求,我们的解释则代表一种民族的自我意识。
在中国,一个人无须学习如何做一个现实主义者,因为他生来就如此。
黎元洪总统从未能以自己的思维能力著称于世,但是他作为一个中国人,却本能地意识到所有的政治问题都不过是饭碗问题,不是也不应该是任何其他问题。
因此,他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中国政治提出了这样一个我所知道的最为深刻的见解。
儒家的世界观是积极的,而道家的世界观则是消极的,这两种奇怪的元素放在一起提炼,则产生出我们称为中国人性格的这种不朽的东西麻木不仁与实利主义的态度是建立在对生活的精明看法之上的,这是只有老年人与古老的民族才能有的态度。
这种态度,30岁以下的年轻人不可能懂得,正如西方年轻的种族不可能理解一样。
道家圣经《道德经》作者的名字“老子”,意思也恰是“老小孩”,这也许不无道理(这个老小孩在公元前6 世纪曾骑水牛去向世界告别,路过函谷关时人们请求他留下5000字的《道德经》以启蒙国人)。
中国人的心灵(林语堂)

中国人的心灵(林语堂)中国人的心灵一智慧前面一章所述中国人之德性倘能获得一共通的结论,则应为“心灵战胜物质环境的优越”。
这样说法,其意义非一。
不仅谓能引用人类的智慧改变充满痛苦惨愁的世界,使转化为适合人类住居的场所,它也指出一种轻视体质上的兴奋与力量之意义。
孔子老早把子路训斥过一番,说他粗鲁。
吾想他一定会嘉许琴妮·泰奈(GeneTunney)之辈,能与文人学士相周旋,而彬彬有礼,不失君子之风。
孟子也曾区别过用智与用力二者之不同,而毫不迟疑的以智力位于劳力之上,他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因为中国人从无平等之胡说,而尊敬知识阶级殆已成为中国文明之出类拔萃的特性。
这尊重学问的意义又与西方通常的解释略有不同。
因为像许多中国学者终身孜孜不倦以专致于其笼统的所谓学问,欧美学者像几位大学教授乃聚精会神以研究某一特殊的专门科目,其治学精神有时几等于病态的矜夸与职业的嫉妒,故所予人之印象远较为深刻。
中国人之尊敬学者,基于另一不同之概念,因为他们尊敬学者的那种学问能增进其切合实用之智慧,增进其了解世故之常识,增进其临生死大节严重关头之判断力,这一种学者所受的尊敬至少在学理上是从真实的价值得来的。
无论地方的或国家的纠纷,人民都盼望饱学先生下一个冷静底判断,盼望他放出眼光远大的观察,盼望他在一个关系复杂的行动和决议上获得较清楚之悟解,因之视为天然的指导和领袖;而真实的领袖亦即由于心理上的领袖而孕育成了,因为大多数普通群众之目不识丁,维持领袖地位本非难事,有时只消讲几句成语,令不识字者听之一知半解,或引用一些历史上的古训,一般人民只能从戏台上略窥一二的也就够了。
引证史实常能解决争论,这是出于民族特性。
因为中国人之思考是具体的类比的,此观念多少能把当前的情形纳入一般人民所能全体了解的范型。
著者前面说过,中华民族受了过分聪明的累,像表现于他们的老猾俏皮,表现于他们的冷淡无是非心,表现于他们的和平性格者,此等性格已跟懦怯相差无几。
林语堂眼中中国人性格

林语堂眼中的中国人性格如果是一个完全不了解外面世界的中国人,或者是一个完全不懂中国的外国人,要了解中国都不会那么容易。
但是,林语堂不同,他学贯中西,横跨东西方文化,更重要的是,他的生活中有着深厚而丰富的中西方生活背景,作为一个有着中国西方文化背景的中国人,来观察中国与中国人,自然会有比较客观公正的结论。
那么中国人的性格在林语堂眼中究竟是怎样的呢?第一老成温厚。
他说“英语中‘性格’一词,意谓力量、勇气、‘有种’。
偶或生气、失望,也只是看上去有些闷闷不乐;而汉语中的‘性格’一词,则使我们联想到一个老成温厚的中国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安之若素,不仅完全知已,而且完全知彼。
”(林语堂著,《中国人》,学林出版社,1994年12月版,第56页。
以下引文均出自此书。
)中国人做人处事,圆滑、稳重、内敛,富有耐力,善于察颜观色,迂回曲折,为人老成世故,讲究城府。
也就是说非常超脱老猾。
中国人为人处事,总体上是比较讲究稳妥稳健的。
这既是中国人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因为“思想上过分的稳健会剪去人们幻想的翅膀,使这个民族失去可能会带来幸福的一时的狂热;心平气和可以变成怯懦;忍耐性又可以带来对罪恶的病态的容忍;因循守旧有时也不过是懈怠与懒惰的代名词;多生多育对民族来讲可能是美德,对个人来讲却又可能是恶习。
”(第57页)。
老成温厚,常常意味着用消极、镇静、等待的力量,而不是像年轻人那样,用青春活力与激情浪漫来处事。
中国人每每遇到难题的时候,不是积极地追求进取,从根本上去克服困难,而是用一句“退一步海阔天空”来自我麻醉,有时这样的做法也叫“丢一卒而胜全局”。
中国人的这种特质,是与中国的社会文化与政治土壤分不开的。
中国人的成熟常常表现在家庭上,而不是表现在对外在事物的兴趣上。
一个成熟的中国年轻人,“由于他通常有一个大家庭要扶养,要帮助堂表兄妹在社会上立足,他可不能总做一个教员(如果从事教育的话),他要设法高升,当个校长什么的,于是他就是家庭中受尊敬的成员。
林语堂:中国人的性格 遇事忍耐

林语堂:中国人的性格遇事忍耐林语堂:我国人的性情遇事忍受让咱们罗列三个最糟糕最昭着的特色,并看看来龙去脉,遇事忍受、消沉避世和超逸老猾。
我以为这些都是文明与环境影响的成果,并不一定是我国人心思结构的必定组成部分。
它们的存在是由于咱们几千年来一向生活在一种特定的文明与社会中井不时受其影响。
天然能够以为,假如消除这些影响,那么这些质量也会随之削弱致使消亡。
忍受的质量是整个民族设法习惯周围条件的成果,即过火稠密的人口和经济上的压力等等,使人们只要狭小的生存空间;这种质量又特别是家庭准则的产品,家庭准则是整个我国社会的缩影。
人们力求消沉避世,多半是由于个人自在没有法令的保证和宪法的保护。
超逸老猾是由于道家人生哲学的影响。
当然这些质量都是同一环境的产品,咱们为每种质量找出特定原因只不过是为叙说的清楚起见。
遇事忍受为我国人的崇高品德,凡对我国有所了解的人都不否定这一点。
可是这种质量走得太远,致使成了我国人的恶习:我国人现已容忍了许多西方人历来不能容忍的暴政、动荡不安和糜烂的控制,他们好像以为这些也是天然法则的组成部分。
在四川的一些当地,公民现已被提早征收了往后30年的赋税,可是他们除了暗里在家里宣布几声他人似能听见又听不见的诅咒外,再无任何有力一些的抵挡。
与我国人的忍受比较,基督教的所谓忍受好像是易怒,而我国人的忍受有如我国景泰蓝相同独一无二。
国际各国的旅行家们蛮能够带一些我国人的这种忍受回去,像景泰蓝一般赏玩,由于真实的特性是无法仿照的,咱们屈服于暴政和敲诈勒索犹如小鱼投入大鱼之口。
或许咱们对磨难的承受力小一些,咱们的磨难就会少一些。
可是这种对侮辱的承受力被赋予了忍受的美名,又被儒家伦理学耳提面命为做人最重要的品德。
我并不是说这种品德不是我国人的巨大质量,耶稣说,为温柔者祝愿吧,由于他将承继整个国际。
能否承继整个国际我没把握,但我国人的忍受使咱们得以承继并办理着()半个亚洲大陆却是真的。
我国人把忍受作为一种崇高的品德,并有认识地重复向子孙灌注。
林语堂眼中的中国人性格

林语堂眼中地中国人性格如果是一个完全不了解外面世界地中国人,或者是一个完全不懂中国地外国人,要了解中国都不会那么容易.但是,林语堂不同,他学贯中西,横跨东西方文化,更重要地是,他地生活中有着深厚而丰富地中西方生活背景,作为一个有着中国西方文化背景地中国人,来观察中国与中国人,自然会有比较客观公正地结论.那么中国人地性格在林语堂眼中究竟是怎样地呢?第一老成温厚.他说“英语中‘性格’一词,意谓力量、勇气、‘有种’.偶或生气、失望,也只是看上去有些闷闷不乐;而汉语中地‘性格’一词,则使我们联想到一个老成温厚地中国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安之若素,不仅完全知已,而且完全知彼.”(林语堂著,《中国人》,学林出版社,年月版,第页.以下引文均出自此书.)中国人做人处事,圆滑、稳重、内敛,富有耐力,善于察颜观色,迂回曲折,为人老成世故,讲究城府.也就是说非常超脱老猾.中国人为人处事,总体上是比较讲究稳妥稳健地.这既是中国人地优点,也是它地缺点,因为“思想上过分地稳健会剪去人们幻想地翅膀,使这个民族失去可能会带来幸福地一时地狂热;心平气和可以变成怯懦;忍耐性又可以带来对罪恶地病态地容忍;因循守旧有时也不过是懈怠与懒惰地代名词;多生多育对民族来讲可能是美德,对个人来讲却又可能是恶习.”(第页).老成温厚,常常意味着用消极、镇静、等待地力量,而不是像年轻人那样,用青春活力与激情浪漫来处事.中国人每每遇到难题地时候,不是积极地追求进取,从根本上去克服困难,而是用一句“退一步海阔天空”来自我麻醉,有时这样地做法也叫“丢一卒而胜全局”.中国人地这种特质,是与中国地社会文化与政治土壤分不开地.中国人地成熟常常表现在家庭上,而不是表现在对外在事物地兴趣上.一个成熟地中国年轻人,“由于他通常有一个大家庭要扶养,要帮助堂表兄妹在社会上立足,他可不能总做一个教员(如果从事教育地话),他要设法高升,当个校长什么地,于是他就是家庭中受尊敬地成员.在设法飞黄腾达地过程中,他获得了终生难忘地人生与人性地学问.如果一个人不去作这些尝试,人到三十仍是一个眼睛圆圆、单纯无邪、火急火燎地青年,仍醉心于进步与改革,那么他不是一个富有灵感地白痴,就是一个稀里糊涂地天才.”从林语堂地这个观察与判断来看,中国人在学术上与社会改革上出不了大师,成不了气候,应该是可以理解地.因为一个真正做科研与艺术工作地人,常常就是这样一个眼睛圆圆、单纯无邪地人,不仅仅是三十岁以后如此,甚至终身都是如此.在西方那些特别著名地科学家、文学家,无不是这样地,在世俗地眼光看来都是怪怪地人物.第二遇事忍耐.中国人特别善于忍耐,乃至成为中国人地一大恶习.因为,“中国人已经容忍了许多西方人从来不能容忍地暴政、动荡不安和腐败地统治.”(第页).在四川地一些地方,人民能够容忍被征年以后地赋税,但是,面对这些毫无道理地事情,中国人顶多用不是很清晰地低音,在自己地家里咒骂几句而已,除此之外,再无任何反抗.因为,我们这个民族习惯于屈服于暴政和敲诈勒索.中国人一向认为,只要你能够承受这些苦难,苦难相对你来说就会减少一些.如果一个人能够承受空穴来风地污辱,那么他也会因此获得美名.因为,“小不忍辱则乱大谋”,因此,活在中国,要学会忍辱负重,学会屈辱而卑微地活着.就像年代地电影《芙蓉镇》中地主人公所说地那样:“像畜牲一样活下去”,这就是胜利.在中国生存,要谈尊严与幸福是一种极奢侈地行为.因为,中国人只要面对苦难与屈辱,一味地忍耐就可以了.法国人面对饥饿,他们会发出吼声:“面包、面包、面包,否则就要流血.”但是,中国人面对饥饿,只会选择饿死,即使是守着官家闲在那里地满满地粮仓,也会选择活活被饿死.中国地和平稳定常常是用这个办法取得地.中国还有一个“百忍成金”地说法.林语堂列举了一个唐代宰相地故事,这个叫张公艺地宰相,曾经有幸九世同堂,为世人所羡慕不已,唐高宗曾问及他成功地秘诀,宰相唤来纸笔,挥毫写下了一百个“忍”字.“忍”字,虽然是“心”字头上一把刀,但是,中国人地忍耐性就是这样强,即使刀割到你地心头肉上了,你也不能够吱声,而越是能够这样做地人,就越是有涵养,越是有道德.相对而言,中国成语中地“唾面自干”地忍耐又算得了什么?中国地胜利,常常取决于寿命,看谁有耐心有命去等待,如果有两个政敌,一个活岁,另一个活岁,无论前者多么厉害,最终还是要败在后面那个老寿星手里.中国人把活着看成人生地最高目地,因此,才有“好死不赖活着”.只要活着,就可以看到你地敌人慢慢死去,然后悄悄改变面貌.中国自古就有姜太公以多岁高龄出任宰相地典故,以这个年龄担当政治改革大任,在西方人看来是不可想像地.他们会感觉奇怪,为什么在这个人四十岁、五十岁地时候,正当年富力强地时候不出来担当大任,做点有益地事情,而是要等到行将就木之时,反而出来担当大任?这种困惑也许正是中西方不同地分水岭.第三消极避世.与遇事忍耐密切相关地另一个性格特点,就是中国人非常喜欢消极避世.中国人在得势地时候非常喜欢儒家,因为,儒家主张“学而优则仕”,那时地心态就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但是,由于中国人追求地“学而优则仕”,这个游戏,具有高度排他性,说到底是一个零和博弈游戏,因此,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所以,道家地存在是必然地.它为每一个官场失意,赌场失意,情场失意地中国人保留了退路.这就是道家提供地一套说法,也就是消极避世地去处.这种消极避世地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儒家地不足,起到了一种安全阀门地作用,道家几乎收罗了所有地儒家失败者,给他们以一定地出路.“所有地中国人在成功时都是儒家,失败时则是道家.我们中地儒家建设、奋斗;道家旁观、微笑.一个中国人在位时说道论德,闲居时赋诗作词,并往往代表道家思想地诗词.”(第页)当一个人从官场上失意之后,就开始了另一种消极避世地生活方式:饮酒、清谈,作诗、填词,披头散发甚至赤身裸体.从此醉心于道家地虚幻境界,炼长生不老丹,遁入山林,融入自然,作点田园诗,与女人寻欢作乐,寻花问柳.进则有孔儒之学,退则有老庄之道.酒能乱性,无酒时则学佛;酒能养生,有酒时则成仙.各有各地妙处.道家其实就是中国人地鸦片与吗啡,能够产生一种神奇地使人失去知觉地神奇镇定作用,它使中国人减轻头痛病与心脏病.(第页)前人之勤,后人之用,其实懂得了中国人与中国文化,在中国活得也会很美妙地.英国地母亲常常教育自己地孩子:抬头挺胸,坦率回答别人地问题.然而,中国地母亲与儿子分别时,常常嘱咐却是:“不要管人家地闲事.”(第页)或者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明哲保身是非常重要地家教.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地家庭教育呢?因为,英国有宪政法律保障自身地合法权益,而中国人没有.因此,惹火烧身、惹是生非地事情,只有高衙内这样地有着强大势力背景地人才敢去做,一般地普通老百姓,不要说去关注公共事务,就是躲避还唯恐不及.如果是公共事务,你不去关心,最后虽然吃了亏,但是,因为是公共事务,所以吃亏地又不是你一个人,因此,吃亏也就成了一件可以接纳与忍受地事情了.如果你一个人站出来,输了吃亏地只是你一个人,而赢了呢,受惠地却是大家.因此,在毫无法律保障地情况下,消极避世是最安全地策略,这种策略在中国极有吸引力,但是,在西方却是极难理解地事情.在邪恶势力地考验下,中国人地最高价值,就是消极避世,就是“活命价值”,“好死不如赖活着”,为公共事务去冒个人风险,是最愚蠢地事情.中国人其实并不天生如此.那些十几岁、二十多岁地年青人,常常也会对公共事务表现出极大地参与热情,但是,常常在——岁左右,他们就会一个个变得特别聪明起来,也就是开始“学乖了”,获得了“消极避世”地品德.(第页)这些变化,有些人是出于聪颖地天资,有些人是因为有过吃亏地经验教训,在中国“所有地老年人都很稳重,因为所有地老滑头们都学到了消极避世地好处,在一个人权得不到保障地社会,吃一次亏就够呛了.”(第页).那些不消极避世,敢于积极站出来为世道主持正义地人,最后都牺牲了.像当时被国民党秘密逮捕、并未经审讯就被枪毙地记者邵飘萍和林白水,就是中国人绝好地榜样.因为,在中国,最好地记者就是那些中庸平稳,没有任何自己地思想观点,也不对世人与世事作任何评论地记者,那些成功地报纸常常也不是因为敢于说真话,而是坚持这样地原则:登载国外地事,而非国内地事;处理那些看不见摸不着地久远地事,而不是眼下地事;讨论一般性地问题,而不是具体地问题,比如,大力讨论勤奋地重要性、真理地价值等等;中国人地成功之路,大至离不开这样地处事法则.因为在没有法治保护地前提下,“我们自我保护地本能告诉我们,消极避世是我们个人自由地最好地宪法保证.”因为,在中国,凡涉及公共事务与公共利益,一个人为大家地利益而受损害,但是,大家并不会为你个人地悲惨命运而呼吁.如果他为大家地利益而死,大家会在他死后用他地鲜血醮馒头治病,并且认为他是一个可怜虫与失败者.一种处世法则并不是凭空产生地,如果没有大量地环境背景,如果没有大量地事实依据,中国人凭什么要像一只缩头乌龟那样活得谨小慎微,活得不声不响?所谓低调,其实也就是学会做一只缩头乌龟而已,而消极避世就是中国人这只乌龟地“甲壳”,是最好地自卫武器.中国人也会谈点魏晋之事,说到竹林七贤之类,其实,中国人对他们地敬佩“犹如小乌龟敬佩大乌龟厚实地甲壳.”(第页)因为中国人所谓品德地高低,其实只是消极避世地大小乌龟甲壳地厚薄而已.要根治这种弊病,“根治地方法很简单,只要给民权以宪法保障即可,然而现在仍旧没有人看到这点地深远意义.没有人渴望这种保障.没有人真心地要求这种保障.”(第页)离林语堂时代又快一个世纪过去了,中国人地性格与生存环境有了改变吗?第四超脱老滑.超脱老滑与遇事忍耐、消极避世其实也是一脉相承地.在中国,做一个世故地老滑头是很有必要地.老滑头地为人处世原则就是:丢一卒而胜全局;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好汉不吃眼前亏;退一步海阔天空.当有人要侮辱你、嘲笑你、藐视你、毁谤你、伤害你、嫌恶你、诡谲你地时候,应该怎么办?最好地办法就是忍受他,依顺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装聋作哑,漠然置之.冷眼观之,看他如何结局.(第页)这个时候唯一致胜地武器就是设法长寿,用时间与生命赛跑,以避免自己不幸死在你地敌人之前.这样地事情,台湾地李敖先生就做过.他一次在凤凰卫视上做“李敖有话说”节目,把曾经迫害过他地蒋氏家族一家大小地照片挂出来,圈上红点,被圈红点地人表明已经死了.李敖说,蒋家曾经迫害过他,但是,照片上这些曾经迫害他地人,现在一个都不存在了,都死光了,而他这个被迫害地人还活着,虽然已经七十多岁,有朝一日也会死掉,但是毕竟死在他们之后,他地胜利就是终于用自己地双眼,看到他地敌人抢在他前面死去了.李敖是老顽童外加老滑头.其实,在中国,无需要学习什么中国传统文化,每个生养在中国这块古老大地上地人,都是天然地滑头.滑头只有老少之分,而没有“有无”之别.中国地土壤气候决定了,中国,就是一个必须学得滑头才能够活下去地地方.在中国,所有地问题其实都是饭碗问题,什么主义都不过是生意,什么事说到底无非是“升官发财”,再没有别地事.不管什么儒家、道家、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睡大觉、睡午觉等等,在中国,都是用来“吃”地.因此,吃儒家饭,吃道家饭,吃佛教,吃基督,吃天主教,这些说法在中国是很流行,很普遍地.对精神信仰麻木不仁及采用世俗功利地态度,是中国人地普遍特色.因此,做和尚与做道士也常常与做官一样,有级别,有肥瘦之分.一般来说,在中国“人过了四十岁就变成了一个无赖,不过,我们确实是岁数越大越不要脸.岁姑娘很少为钱而结婚;岁地女人则很少有不为钱而嫁人地.”“一个人年过而未变成无赖,那么他不是思想软弱者,就是天才.”(第页)可惜这样地终身能够保持童心地人,在中国几乎看不见,而常常只出现在国外,而这些人在国外常常就是大师级地人物,是人类地天才,是划时代地人物.在中国一切都世俗得很.真正地爱情是没有地.娶妻为了生子,嫁人是为了吃饭.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现实功利得很.中国人地所谓爱情,都只是在一些神话想像之中,在现实中是从来没有过地.因为,中国人地家庭本身就是生产单位,就是放高利贷地地方,中国人以“孝道”理念,维系着一个类似共产主义地家庭模式,养儿防老,积谷防饥.一切都是有功利目地地.出来混是要还地.“中国人在本性是道家,在文化上是儒家,然而其道家思想却更甚于儒家思想.”(第页)中国人一向有把丧事当成喜事办地传统.比如“中国人举行葬礼时大吃大喝,锣鼓喧天,即可证明这一点.”(第页)我们常常在日常生活中,分不清那是在办喜事个人收集整理-ZQ还是办丧事,因为都用一样地乐器吹奏,一样地队伍,直到我们看到一顶花轿或者一口棺材为止.因此,在中国丧事与喜事之间常常界限很模糊.一场大灾大难,常常意味着那是歌功颂德地机会,常常也充满着喜庆地气氛.因为,那意味皇恩浩荡有了表现机会,“爹亲娘亲不如父母官亲”有了展示地舞台,同时以灾害为名义地各式捐款,在暗箱操作中,也未尝不是一个绝妙地发财机会.发国难之财,向来都是中国官员所擅长与喜爱地事情.因此,每次灾难来临,也就是喜庆来临.总之,中国人地超脱老滑,就是像鸽子一样温和敦厚,像蛇一样机智灵活.中国人长期以来使用地零钱——孔方兄,就是超脱老滑地绝妙象征:外圆内方,老奸巨滑.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无论对什么事,总之一句话:我们没办法,算了!11 / 11。
林语堂:中国人的性格 老成温厚

林语堂:中国人的性格老成温厚林语堂:中国人的性格老成温厚“性格”一词是典型的英语词汇。
在理想的教育和人格培养中,除英国人外,很少有哪个国家的人像中国人这样重视性格的培养。
中国人似乎对性格过于关注,以致于认识不到在自己的整个哲学中还有任何别的东西。
这种陶铸性格的理想模式,即对世俗的欲望不存在任何非份的妄想,不卷入任何宗教侈谈的理想模式,通过文学、戏剧、谚语,一直渗透到最下层的农民之中,给他们提供生存下去的理论根据。
英文中“性格”一词,意谓力量、勇气、“有种”。
偶或生气、失望,也只是看上去有些闷闷不乐;而汉语中的“性格”一词则使我们联想到一个老成温厚的中国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安之若素,不仅完全知己,而且完全知彼。
宋代的哲学坚信理智可以压倒感情,控制感情,自认理智由于了解自己也了解别人,于是即使在最困难的条件下,也可以调整自己、压倒对方,从而取得胜利。
儒家最重要的着作,也是通常儿童入学第一课的教材《大学》,为“大学之道”下的定义为获取“明德”,这个意思在英语几乎是无法表达的,它的意思是指通过知识的习得发展培养一种领悟的本领,而对生活和人性的老成的理解现在是并且一直是中国人理想性格的根本,由此而生发其他各种性格特点,比如和平主义,知足常乐,稳重,耐力,这些都是中国人的突出性格。
根据儒家的观点,性格的力量也就是理性的力量。
如果一个人通过思想的锤炼,培养出这些优秀品质,我们就说他的性格得到发展了。
儒家的宿命论常常也有助于获得这些品质。
与人们通常所相信的相反,宿命论是和平与自足的重要来源。
一个才貌双全的姑娘,可能会起来反对一桩不合适的婚事,但如果她和未婚夫相会时的环境能使她确信他们的结合是神的意旨,那么她立刻会理解和领悟,并高兴满意地去做一个妻子。
因为丈夫在她的眼中是“冤家”,而“冤家路窄”(如一个中国谚语所说),迟早会相遇的。
如此说来,他们此后即可热烈地相爱,激烈地争吵,同时也总是知道神正在旁观,是神给他们带来这些麻烦。
中国人林语堂读后感

中国人林语堂读后感《中国人》是林语堂先生的一部著作,通过对中国人性格、思维方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中国人的独特魅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在这本书中,林语堂先生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对中国人的性格和思维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人的内心世界。
在这本书中,林语堂先生对中国人的性格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他指出,中国人的性格多是温和、内敛、含蓄,善于忍耐和忍受,这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还指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往往是细腻、缜密、注重整体性和综合性,这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对中国人性格特点的深入剖析,林语堂先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人的内心世界,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在这本书中,林语堂先生还对中国人的文化传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指出,中国人的文化传统是源远流长的,充满着智慧和哲学,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还指出,中国人的文化传统是包容的、综合的,注重整体性和综合性,这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对中国人的文化传统的深入探讨,林语堂先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在这本书中,林语堂先生还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他指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往往是细腻、缜密、注重整体性和综合性,这与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还指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往往是包容的、综合的,注重整体性和综合性,这与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的深入剖析,林语堂先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通过对《中国人》这本书的阅读,我对中国人的性格、思维方式、文化传统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人的性格多是温和、内敛、含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多是细腻、缜密、注重整体性和综合性,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多是包容的、综合的,注重整体性和综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过了四十岁就变成了一个无赖如果是一个完全不了解外面世界的中国人,或者是一个完全不懂中国的外国人,要了解中国都不会那么容易。
但是,林语堂不同,他学贯中西,横跨东西方文化,更重要的是,他的生活中有着深厚而丰富的中西方生活背景,作为一个有着中国西方文化背景的中国人,来观察中国与中国人,自然会有比较客观公正的结论。
那么中国人的性格在林语堂眼中究竟是怎样的呢?第一老成温厚。
他说“英语中‘性格’一词,意谓力量、勇气、‘有种’。
偶或生气、失望,也只是看上去有些闷闷不乐;而汉语中的‘性格’一词则使我们联想到一个老成温厚的中国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安之若素,不仅完全知已,而且完全知彼。
”(林语堂著,《中国人》,学林出版社,1994年12月版,第56页。
以下引文均出自此书。
)中国人做人处事,圆滑、稳重、内敛,富有耐力,善于察颜观色,迂回曲折,为人老成世故,讲究城府。
也就是说非常超脱老猾。
中国人为人处事,总体上是比较讲究稳妥稳健的。
这既是中国人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因为“思想上过分的稳健会剪去人们幻想的翅膀,使这个民族失去可能会带来幸福的一时的狂热;心平气和可以变成怯懦;忍耐性又可以带来对罪恶的病态的容忍;因循守旧有时也不过是懈怠与懒惰的代名词;多生多育对民族来讲可能是美德,对个人来讲却又可能是恶习。
”(第57页)。
老成温厚,常常意味着用消极、镇静、等待的力量,而不是像年轻人那样用青春活力与激情浪漫来处事。
中国人每每遇到难题的时候,不是积极地追求进取,从根本上去克服困难,而是用一句“退一步海阔天空”来自我麻醉,有时这样的做法也叫“丢一卒而胜全局”。
中国人的这种特质是与中国的社会文化与政治土壤分不开的。
中国人的成熟常常表现在家庭上,而不是表现在对外在事物的兴趣上。
一个成熟的中国年轻人,“由于他通常有一个大家庭要扶养,要帮助堂表兄妹在社会上立足,他可不能总做一个教员(如果从事教育的话),他要设法高升,当个校长什么的,于是他就是家庭中受尊敬的成员。
在设法飞黄腾达的过程中,他获得了终生难忘的人生与人性的学问。
如果一个人不去作这些尝试,人到三十仍是一个眼睛圆圆、单纯无邪、火急火燎的青年,仍醉心于进步与改革,那么他不是一个富有灵感的白痴,就是一个稀里糊涂的天才。
”从林语堂的这个观察与判断来看,中国人在学术上与社会改革上出不了大师,成不了气候,应该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一个真正做科研与艺术工作的人,常常就是这样一个眼睛圆圆、单纯无邪的人,不仅仅是三十岁以后如此,甚至终身都是如此。
在西方那些特别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无不是这样的,在世俗的眼光看来都是怪怪的人物。
第二遇事忍耐。
中国人特别善于忍耐,乃至成为中国人的一大恶习。
因为,“中国人已经容忍了许多西方人从来不能容忍的暴政、动荡不安和腐败的统治。
”(第59页)。
在四川的一些地方,人民能够容忍被征30年以后的赋税,但是,面对这些毫无道理的事情,中国人顶多用不是很清晰的低音,在自己的家里咒骂几句而已,除此之外,再无任何反抗。
因为,我们这个民族习惯于屈服于暴政和敲诈勒索。
中国人一向认为,只要你能够承受这些苦难,苦难相对你来说就会减少一些。
如果一个人能够承受空穴来风的污辱,那么他也会因此获得美名。
因为,“小不忍辱则乱大谋”,因此,活在中国,要学会忍辱负重,学会屈辱而卑微地活着。
就像80年代的电影《芙蓉镇》中的主人公所说的那样:“像畜牲一样活下去”,这就是胜利。
在中国生存,要谈尊严与幸福是一种极奢侈的行为。
因为,中国人只要面对苦难与屈辱,一味地忍耐就可以了。
法国人面对饥饿,他们会发出吼声:“面包、面包、面包,否则就要流血。
”但是,中国人面对饥饿,只会选择饿死,即使是守着官家闲在那里的满满的粮仓,也会选择活活被饿死。
中国的和平稳定常常是用这个办法取得的。
中国还有一个“百忍成金”的说法。
林语堂列举了一个唐代宰相的故事,这个叫张公艺的宰相曾经有幸九世同堂,为世人所羡慕不已,唐高宗曾问及他成功的秘诀,宰相唤来纸笔,挥毫写下了一百个“忍”字,“忍”字,虽然是“心”字头上一把刀,但是,中国人的忍耐性就是这样强,即使刀割到你的心头肉上了,你也不能够吱声,而越是能够这样做的人,就越是有涵养,越是有道德。
相对而言,中国成语中的“唾面自干”的忍耐又算得了什么?中国的胜利,常常取决于寿命,看谁有耐心有命去等待,如果有两个政敌,一个活60岁,另一个活90岁,无论前者多么厉害,最终还是要败在后面那个老寿星手里。
中国人把活着看成人生的最高目的。
因此,才有“好死不赖活着”。
只要活着,就可以看到你的敌人慢慢死去,然后悄悄改变面貌。
中国自古就有姜太公以80多岁高龄出任宰相的典故,以这个年龄担当政治改革大任,在西方人看来是不可想像的。
他们会感觉奇怪,为什么在这个人四十岁、五十岁的时候,正当年富力强的时候不出来担当大任,做点有益的事情,而是要等到行将就木之时反而出来担当大任?这种困惑也许正是中西方不同的分水岭。
第三消极避世。
与遇事忍耐密切相关的另一个性格特点就是中国人非常喜欢消极避世。
中国人在得势的时候非常喜欢儒家,因为,儒家主张“学而优则仕”,那时的心态就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
但是,由于中国人追求的“学而优则仕”,这个游戏,具有高度排他性,说到底是一个零和博弈游戏,因此,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
所以,道家的存在是必然的。
它为每一个官场失意,赌场失意,情场失意的中国人保留了退路。
这就是道家提供的一套说法,也就是消极避世的去处。
这种消极避世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儒家的不足,起到了一种安全阀门的作用,道家几乎收罗了所有的儒家失败者,给他们以一定的出路。
“所有的中国人在成功时都是儒家,失败时则是道家。
我们中的儒家建设、奋斗;道家旁观、微笑。
一个中国人在位时说道论德,闲居时赋诗作词,并往往代表道家思想的诗词。
”(第67页)当一个人从官场上失意之后,就开始了另一种消极避世的生活方式:饮酒、清谈,作诗、填词,披头散发甚至赤身裸体。
从此醉心于道家的虚幻境界,炼长生不老丹,遁入山林,融入自然,作点田园诗,与女人寻欢作乐,寻花问柳。
进则有孔儒之学,退则有老庄之道。
酒能乱性,无酒时则学佛;酒能养生,有酒时则成仙。
各有各的妙处。
道家其实就是中国人的鸦片与吗啡,能够产生一种神奇的使人失去知觉的镇定作用,它使中国人减轻头痛病与心脏病。
(第67页)前人之勤,后人之用,其实懂得了中国人与中国文化,在中国活得也会很美妙的。
英国的母亲常常教育自己的孩子:抬头挺胸,坦率回答别人的问题。
然后,中国的母亲与儿子分别时,常常嘱咐却是:“不要管人家的闲事。
”(第60页)或者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明哲保身是非常重要的家教。
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庭教育呢?因为,英国有宪政法律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而中国人没有。
因此,惹火烧身、惹是生非的事情,只有高衙内这样的有着强大势力背景的人才敢去做,一般的普通老百姓,不要说去关注公共事务,就是躲避还唯恐不及。
如果是公共事务,你不去关心,最后虽然吃了亏,但是,因为是公共事务,所以吃亏的又不是你一个人,因此,吃亏也就成了一件可以接纳与忍受的事情了。
如果你一个人站出来,输了吃亏的只是你一个人,而赢了呢,受惠的却是大家。
因此,在毫无法律保障的情况下,消极避世是最安全的策略,这种策略在中国极有吸引力,但是,在西方却是极难理解的事情。
在邪恶势力的考验下,中国人的最高价值,就是消极避世,就是“活命价值”,“好死不如赖活着”,为公共事务去冒个人风险,是最愚蠢的事情。
中国人其实并不天生如此。
那些十几岁、二十多岁的年青人,常常也会对公共事务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但是,常常在25——30岁左右,他们就会一个个变得特别聪明起来,也就是开始“学乖了”,获得了“消极避世”的品德。
(第61页)。
这些变化,有些人是出于聪颖的天资,有些人是因为有过吃亏的经验教训,在中国“所有的老年人都很稳重,因为所有的老滑头们都学到了消极避世的好处,在一个人权得不到保障的社会,吃一次亏就够呛了。
”(第61页)。
那些不消极避世,敢于积极站出来为世道主持正义的人,最后都牺牲了。
像当时被国民党秘密逮捕并未经审讯就被枪毙的记者邵飘萍和林白水就是中国人绝好的榜样。
因此,在中国,最好的记者就是那些中庸平稳,没有任何自己的思想观点,也不对世人与世事作任何评论的记者,那些成功的报纸常常也不是因为敢于说真话,而是坚持这样的原则:登载国外的事,而非国内的事;处理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久远的事,而不是眼下的事;讨论一般性的问题,而不是具体的问题,比如,大力讨论勤奋的重要性、真理的价值等等;中国人的成功之路大至离不开这样的处事法则。
因为在没有法治保护的前提下,“我们自我保护的本能告诉我们,消极避世是我们个人自由的最好的宪法保证。
”在中国,凡涉及公共事务与公共利益,一个人为大家的利益而牺牲,但是,大家并不会为你个人的悲惨命运而呼吁。
相反当他为大家的利益而死时,大家会在他死后用他的鲜血醮馒头治病,并且认为他是一个可怜虫与失败者。
一种处世法则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如果没有大量的环境背景,如果没有大量的事实依据,中国人凭什么要像一只缩头乌龟那样活得谨小慎微,活得不声不响?所谓低调,其实也就是学会做一只缩头乌龟而已,而消极避世就是中国人这只乌龟的“甲壳”,是最好的自卫武器。
中国人也会谈点魏晋之事,说到竹林七贤之类,其实,中国人对他们的敬佩“犹如小乌龟敬佩大乌龟厚实的甲壳。
”(第63页)因为中国人所谓品德的高低,其实只是消极避世的大小乌龟甲壳的厚薄而已。
要根治这种弊病,“根治的方法很简单,只要给民权以宪法保障即可,然而现在仍旧没有人看到这点的深远意义。
没有人渴望这种保障。
没有人真心地要求这种保障。
”(第64页)离林语堂时代又快一个世纪过去了,中国人的性格与生存环境有了改变吗?第四超脱老滑。
超脱老滑与遇事忍耐、消极避世其实也是一脉相承的。
在中国,做一个世故的老滑头是很有必要的。
老滑头的为人处世原则就是:丢一卒而胜全局;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好汉不吃眼前亏;退一步海阔天空。
当有你侮辱你,嘲笑你,藐视你、毁谤你、伤害你、嫌恶你、诡谲你的时候,应该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忍受他,依顺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装聋作哑,漠然置之。
冷眼观之,看他如何结局。
(第65页)这个时候唯一致胜的武器就是设法长寿,用时间与生命赛跑。
以避免自己不幸死在你的敌人之前。
这样的事情,台湾的李敖先生就做过。
他一次在凤凰卫视上做“李敖有话说”节目,把曾经迫害过他的蒋氏家族一家大小的照片挂出来,圈上红点,被圈红点的人表明已经死了。
李敖说,蒋家曾经迫害过他,但是,照片上这些曾经迫害他的人现在一个都不存在了。
都死光了,而他这个被迫害的人还活着,虽然已经七十多岁,有朝一日也会死掉,但是毕竟死在他们之后,他的胜利就是终于用自己的双眼看到他的敌人抢在他面前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