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性格》共22页

合集下载

中国人的性格

中国人的性格

中国人的性格《Chinese characteristics》(中国人的性格)是西方人介绍研究中国民族性格的最有影响的著作。

由美国公理会来华传教士明恩溥(Arthur Henderson Smith)撰写。

书中描述了100多年前中国人,有高尚的品格、良好的习惯。

也有天生的偏狭、固有的缺点。

此为1894年刊本。

明恩溥的《中国人的性格》一书的内容1890年曾在上海的英文版报纸《华北每日新闻》发表,轰动一时;1894年在纽约由弗莱明出版公司结集出版。

这位博学、不无善意的传教士力图以公允的态度叙述中国。

他有在中国生活22年的经验为他的叙述与评价担保,他看到中国人性格的多个侧面及其本相的暖昧性。

他为中国人的性格归纳了20多种特征,有褒有贬,并常能在同一,问题上看到正反两方面的意义。

《中国人的性格》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不仅影响了西方人、日本人的中国观,甚至对中国现代国民性反思思潮,也有很大影响。

张梦阳先生对此曾有过专门研究。

[注]史密斯是位诚实、细心的观察家。

读者在阅读中不难发现这一点。

然而,诚实与信心并不意味着客观与准确。

因为文化与时代的偏见与局限,对于任何一个个人都是无法超越的,尤其是一位生活在100年以前的基督教传教士。

西方文化固有的优越感,基督教偏见,都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史密斯在中国的生活经验和他对中国人与中国文化的印象与见解。

基督教普世精神、西方中心主义,构成史密斯观察与叙述中国的既定视野。

中国人的性格形象映在异域文化背景上,是否会变得模糊甚至扭曲呢?辜鸿铭说”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淳朴的”,”比如那个可敬的阿瑟。

史密斯先生,他曾著过一本关于中国人特性的书,但他却不了解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作为一个美国人,他不够深沉。

”(《春秋大义》”序言”)美国传教士眼里的中国人的形象,并不具有权威性。

它是一面镜子,有些部分甚至可能成为哈哈镜,然而,问题是,一个美国人不能了解真正的中国人,一个中国人就能了解中国人吗?盲目的自尊与脆弱的自卑,怀念与希望,不断被提醒的挫折感与被误导的自鸣得意,我们能真正地认识我们自己吗?《中国人的性格》已经出版整整l00年了。

中国人的性格

中国人的性格

中国人的性格
从大处说,中国人的信仰不够扎实,可虚可实,可进可退。

在中国,能够通权达变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历代君主和杰出大臣都是八面玲珑精通权术的阴阳两道通吃的人物。

一代抗倭名将——戚继光。

戚继光世袭爵位,世代为官,为官清廉。

他在读书时谨记父辈教导,勤习兵法,以报效国家为己任。

但在为官以后,他的朋友俞大猷的遭遇,让他深受启发。

俞大猷屡建奇功,但总不得重用,甚至莫名奇妙的被降职,被抓进大牢。

戚继光深刻的认识到,只有一腔热血是不行的,为了自己为国献身的志向人情世故还是要做的。

所以他也搞起了请客送礼,拉关系,找靠山,尽管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毕竟是违背了自己做人的原则。

在中国真正信奉儒学的只有读书时的知识分子和道学家。

读书人一踏入社会就学会了“变通”,不再做书呆子。

元钱,有的人半夜起来排队买五斤鸡蛋的有之,坐公共汽车抢座的有之,看到排队的不分青红皂白就去排队闹出笑话的有之,为别人多找给自己几毛钱暗自得意的有之。

对于一个个体来说,突破规则会给自己带来高效率。

而人人都不遵守规则,对于一个社会来说造成的是整个社会的低效,甚至是文明的丧失。

但是我们每个人都陷在这种低效中,不文明中不能自拔,甚至为自己的这点“小聪明“沾沾自喜。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作为社会的公民的我们从来没有把自己当做社会的主人,我们是被管理者,被控制者,所以能从管理者、控制者中小偷小摸得得到一点额外的“自由”,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重要的快乐的源泉,乐此不疲。

中国人的性格

中国人的性格
不敢断言。
在一个英国人看来,喜欢妥协和屈服于公众舆论的压力,是
中国人性格中的特点。很少有一种冲突发展成为轩然大波。满洲
皇帝的待遇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西方,国家一旦变为共
和国,人们向来是砍掉被废黜的君主的头,或至少将其流放到国
外。在中国给皇帝依然保留皇上的称号,华丽的宫殿,大批的太
推翻了“安福国会”的政府。
这种公众舆论的影响,在一次教师的罢工斗争中也起了关键
作用,那场教师罢工斗争在我离开北京时取得了胜利。当时政府
由于腐败,财政资金一直紧缺,拖欠了教师好几个月的工资。教
师们被迫在学生们的声援下向政府和平请愿,强烈要求颁发工资。
结果,士兵和警察出面镇压,双方发生冲突,许多教师和学生都
亲日派,并接受日本贷款。对日本人的切齿仇恨,是中国人的一
股最强大、最广泛的政治激情。这场反对“安福国会”的运动是
在学生们的宣传鼓动下发起的。一开始,“安福国会”有着占绝对
优势的军队力量,但当士兵们在舆论影响下明白了应当为谁而战
时,就开始倒戈。最后反对派进入了北京,几乎不打一枪就一举
们就像等待苏打水的泡沫会自行消失一样,等待着中国现状中的
弊端自行消失。而且,这种盲目的观望等待态度,也逐渐影响到
被搞糊涂的外国旅游者的理智。等一阵愤恨过去之后,他们开始
怀疑起自己原来一直确信无疑的信条是否正确。时刻提防不幸的
可能降临,是不是一种真正的明智?放弃现有的欢乐,终月想着
果就越好。在中国,政府懒散、腐败、愚昧,那里却有一定程度
的个人自由。这种个人自由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已丧失殆尽、
中国的法律像其他国家一样不完善。有时候,某人因宣传布
尔什维克主义而在国外势力的压力下坐牢,正如他会在英国、美

史密斯《中国人的性格》(中)

史密斯《中国人的性格》(中)

史密斯《中国人的性格》(中)史密斯《中国人的性格》(中)第十五章随遇而安我们这里要说的是,中国人对于舒适与方便的不讲究。

但这只是依照西方人而不足东方人的标准来说的。

因此,本章实际上主要是谈论东西方人在所谓舒适与方便问题上的根本差异。

首先看看中国人的服装。

在前面谈到中国人轻视外国人时,我们已经偶尔论及西方人的服装式样几乎不能力中国人所接受。

在这里,我们要说的是,中国人的外观打扮也会令西方人所难以接受。

中国人在外观打扮上,把头的前半部位的头发剃光,让本应得到保护的部位暴露于外;当我们看到—个伟大的民族居然会有这样一种反常的打扮习惯,肯定会感到意外。

如前所述,中国人是在刀尖之下被迫采取了这种削发方式,并以此作为忠诚于皇帝的标志,既然如此,我们就不必对此作进一步的关注,而只要看到这样一种事实:中国人自己并没有感到这样做有什么不舒适,或许她们压根儿就没想过要恢复明朝的削发方式。

同样,我们也只能这样地去看待中国人几乎一年四季,尤其是夏季,不戴帽子的习惯。

在炎热的夏季里,所有的行人都举着扇子遮挡太阳。

其中也有一些人是用阳伞,但肯定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中国的男人常常因为是戴帽子而引起别人的讨厌。

据我们观察,中国的女人只有装饰用的头巾,当然,在挑剔的外国人看来,这头巾根本起不到装饰作用。

中国人认为,夏天带一把扇子在身边,就够舒服了。

在夏天,经常可以看到苦力们光着膀子,拼命地拉着沉重的盐船逆水而上,一边使劲地扇着扇子。

即使是乞丐,经常也是打着把破扇子。

中国文明有许多不可理解的现象。

据说这个民族是最早的游牧民族,照理说,在利用这一天赐良机方面,他们肯定有相当高的水平。

但是,他们却不懂毛纺技术。

唯一的特例是,我们看到这个国家的西部有一些毛纺业。

但这种技术并没有得到普及,我们仍然看到成群的羊漫游在山野之中。

在棉花传人之前的古代,这个国家人们的衣服是用诸如灯心草一类的植物纤维制成的,这一点是可以相信的。

但同样可以肯定的是,现在整个国家完全是依靠棉花织布制衣。

史密斯《中国人的性格》(下)

史密斯《中国人的性格》(下)

史密斯《中国人的性格》(下)史密斯《中国人的性格》(下)史密斯《中国人的性格》(下)第二十四章相互猜疑没有一定的互相信赖,人就不能在有组织的社会中生存,这是个勿容置疑的事实。

对中国这样一个组织高度严密、复杂的社会,更是如此。

尽管人们都承认这一点,仍有一些现象需要注意。

这些现象并不符合我们的观念,可对于了解中国的人来说,却是十足的事实。

我们所要讨论的主题是中国人的相互猜疑,这一性格特征其实并无特别之处,所有的东方民族都具备。

不过,中国的天才们无疑大大地改变了它的表现形式。

知道一些与己无关、但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的事,就会十分危险,它会引起极大猜疑。

中国人如此,其他民族也不例外。

相互猜疑,在中国经久不衰。

最引人注意的是帝国各地的城中均围着高墙。

汉语中,“城”一词本身就包含着被墙所围的意思,就像拉丁语中的“军队”一词也有训练、锻炼的意思一样。

帝国的律法规定每个城市必须用一定高度的墙围起来,不过,它和许多其他法令相同,没有形诸文字,坚决要求实施,因为有很多城墙没有任何保护设施,任其颓毁。

在太平天国起义中,有一个城市曾被起义者攻破,并被占据了好几个月,尽管城墙没有被全部摧毁,可从那以后,十几年都没重修,还有许多城墙不过是薄薄的一层泥墙,连狗都可以任意爬进爬出。

所有这些颓败的现象只反映了帝国的贫困,一旦有危险警报出现,首先就是修城墙。

而修城又成了官吏或暴发户掠夺的最便捷的途径。

中国之所以有那么多城墙,是因为政府不信任百姓。

尽管从理论上说,皇帝是百姓的父亲,他的臣僚也被称为“父母官”,但所有的人都清楚,那只不过是一种说法而已,就像说“加”或“减”一样,百姓与统治者之间真正的关系是孩子与继父间的关系。

整个中国历史充满了起义,如果中央政府及时采取适当行动,大多数起义显然可以避免。

可是,政府并不想及时采取行动,也可能是它不希望这样做,或者有某些原因使它不能这样做。

起义正在悄悄地准备着,政府也知道,可官员们只是像乌龟一样地把头缩进壳里,或者像刺猬一样团成球,立刻躲进现成的防御城堡中,把动乱留给军队去收拾。

最终稿中国人的性格

最终稿中国人的性格
? 《中国人的性格》在近半个世纪 的时间里,不仅影响了西方人、 日本人的中国观,甚至对中国现 代国民性反思思潮,也有很大影 响。
内容介绍
1. 保全面子 2. 节俭持家 3. 勤劳刻苦 4. 讲究礼貌 5. 漠视时间 6. 漠视精确 7. 易于误解 8. 拐弯抹角 9. 顺而不从 10. 思绪含混
爱新觉罗 载湉
本书的历史意义
? 《中国人的性格》是西方人介绍 与研究中国民族性格的最有影响 的著作。
? 鲁迅先生在逝世前14天还提到:“ 我至今还希望有人翻译出斯密斯 的《支那人的气质》(《中国人 的性格》)来。”
? 本书能直探本心,完整生动地突 显中国人的性格,被公认为世界 上研究中国民族性最早、最详尽 的著作。
争议性格 ? 顺而不从 ? 随遇而安 ? 社会风波 ? 株连守法 ? 多元信仰
褒义性格 ? 节俭持家 ? 勤劳刻苦 ? 讲究礼貌 ? 顽强生存 ? 能忍能韧 ? 知足常乐 ? 孝悌为先 ? 仁爱之心
顺而不从
顺而不从
顺而不从
? 1.要一个苦力割草,给他一把锋利的外国镰刀,他微笑 地接过镰刀表示赞同。但后来在干活的那天,他用的却 是一把中国镰刀,由大约4英寸的旧铁片加上一个短柄做 成的他似乎在说:“旧的更好。”
信仰之多(崇拜先人)
? 我们不难追溯古代英雄和杰出 人物从受尊敬到被纪念、再到 被崇拜的各个阶段。中国所有 的神几乎都是死去的人,祖先 崇拜,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证 明所有的死人都是神,在皇帝 的恩准下,各地不断为生前就 闻名遐迩的人物建庙立祠。随 着时间的流逝,很难说其中没 有人会成为整个民族的神,不 管怎样,作为一个民族,中国 人是多神论者。
宗教冲突图片
有神论者
宗教间的相互融合 宗教内部的和谐不争

中国人的性格

中国人的性格

本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从外国人的眼中看清末时期的中国老百姓生活现状和性格,并不能代表文人士大夫
阶层。
对中国人性格揭露得非常淋漓尽致,实实在在,没有一点偏颇!虽然随着西学东渐,部分已经在逐步修正,
但骨子里的问题还是值得所有人反思。
我们经常讨论中国人的优点,并以此为自豪,但从来没有反思过,既然有这么多优点,为什么近代却被西方
他们认为这些困难是不可避免的。
盲目的自尊与脆弱的自卑,怀念与希望,不断被提醒的挫折感与被误导的自鸣得意,我们能真正地认识我们
自己吗?
使人感到愤怒的是,无数的死人支配着成千上万个活着的中国人,或者说“活着的一代受过去无数代人的控
制。”
中国人自己的历史就是他们的老师,而他们从中吸取了教训,于是他们变得因循守旧。这是中国人的知识的
人孝悌为先
第5章中国
人的生命活

3
第7章中国人的
勤劳
1
4
第8章中国人的
节俭
第9章中国人的
礼貌
第10章中国人
的面子
2
5
第11章中国人
的慈善
第12章中国人的同情

第13章中国人的优越

第14章中国人的间接
方式
第15章中国人的责任

3
第16章中国人
的诚信
1
4
第17章中国人
的时间观念
第18章中国人
对精确的概念
一个致命的缺憾,没有哪个国家是靠了解自己的历史来学习进步的,正如一个人如果只知道亲身经历的事,就不
能号称见识广博一样。
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那样,知识阶层才是思想和行动上的领导者。然而,知识阶层一直在竭力向人们宣扬,

(最终稿)中国人的性格,演讲ppt

(最终稿)中国人的性格,演讲ppt
பைடு நூலகம்
• 多元信仰
褒义性格 • 节俭持家 • 勤劳刻苦 • 讲究礼貌 • 顽强生存 • 能忍能韧 • 知足常乐 • 孝悌为先
• 仁爱之心
顺而不从
顺而不从
顺而不从
• 1.要一个苦力割草,给他一把锋利的外国镰刀,他微笑 地接过镰刀表示赞同。但后来在干活的那天,他用的却 是一把中国镰刀,由大约4英寸的旧铁片加上一个短柄做 成的他似乎在说:“旧的更好。” • 2.给洗衣工一台外国的洗衣机,洗起衣服来既节省时间 ,又省肥皂,省力气,最重要的是洗得干净;再加上一 台绞衣 机,既不费力又不损坏衣服的纤维。但是,洗衣 机和绞衣机都被丢在一边,成了“有用的废品”,洗衣 工仍然像往常一样搓洗和拧衣服,衣物都被洗坏了。 3.中国人能够不失风度地接受指责,正好说明中国人具有 “顺”的天性。中国人能够耐心地、专心地听你指出他的缺 点,并乐于接受,还说:“是我错,是我错。” 并保证, 他会将你所指出的缺点立刻彻底地改正。你知道,这些漂亮 的承诺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
中国人的性格
壹 作者及时代背景 贰 本书的历史意义 叁 内容简介(顺而不从.多元宗教) 肆 对待本书的正确态度 伍 最后的问题及我们的总结
作者介绍
42年 87年
明恩溥(Arthur Henderson Smith 1845—1932) 美国人,基督教公理会来华传教士。 1872年来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返回美国。
有神论者
宗教间的相互融合 宗教内部的和谐不争
崇拜自然 崇拜动物 崇拜先人 (多而无冲突)
无神论者
孔子曾说:“敬鬼神而远 之”,他的现代门徒也因此 认为,对中国五花八门的众 神敬而远之是最明智的。与 蒙古人、日本人相比,中国 人相对没有宗教偏见。在一 些庙宇的门媚上,我们还经 常看到古老的格言:“敬神 如神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