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五代宋元美术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滨州学院《中国美术史》重点名词解释

滨州学院《中国美术史》重点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重点名词解释1.彩陶:(P4)在打磨光滑的陶胚上用天然的氧化铁和氧化锰作颜料进行描绘,经入窑在摄氏1000的度的高温中烧制后,于橙红色的胎底上形成黑、红、白等色图案的一种瓷器。

2.画像石(砖)(P80)画像石(砖)是秦汉时期以石(砖)为地,用刀代笔的绘画,多见于墓室、石享祠、石棺、石阙、石碑、崖墓等石质建筑中。

3.迁想妙得(P116)东晋顾恺之的绘画理论主张。

“迁想”指画家艺术构思过程中的想象活动,把主观情思“迁入”客观对象之中,取得艺术感受。

“妙得”为其结果。

即通过艺术家的情感活动,审美观照,使客观之神融合为“传神”的、完美的艺术形象。

这是对绘画审美活动和艺术构思特点的最早的概括,成为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

4.六法论(P116)南朝齐画家谢赫在其绘画史籍《画品》中提出品画标准“六法”。

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5.“曹衣出水”(P116)北齐画家曹仲达所画人物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犹如刚从水中出来。

6.唐三彩(P146)唐三彩是一种在色釉中加入铁铜锰等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形成以黄鹤、绿为基本釉色,盛行于唐代的低温铅釉陶器。

7.吴带当风(P166)盛唐画家吴道子在用笔技法上,他创造了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的描法,加强了物象的份量感和立体感,所画人物、衣袖、飘带,具有迎风起舞的动势,故有“吴带当风”之称。

8.外师造化,中得心源(P166)由唐代画家张璪提出,指画家以自然为基础,以生活为源泉,通过画家主观情思的熔铸和艺术加工而诉诸于画面。

9.五代四家(P206)五代四家是指五代宋时期南派的董源、巨然和北派的荆浩、关仝。

10.米点山水(P210)宋代山水画派之一。

米芾所创,其子米友仁加以继承和发展。

描绘云烟掩映的江南山川景色。

采用泼墨法,参以积墨和泼墨,又常用焦墨提神,其精妙在于见笔见墨,属水墨大写意画法,自称“墨戏”。

对水墨山水发展影响很大。

第四章 五代宋元美术

第四章  五代宋元美术

第四章五代宋元美术五代两宋的绘画艺术人物画:五代十国承晚唐余绪,人物、宗教画仍有相当规模。

以释道人物画、人物鞍马画为主。

周文矩《重屏会棋图》,描绘中主李璟与其兄弟弈棋,李璟坐于正中,具有肖像画意义,因背景的屏风中又画一屏风,故名重屏。

衣纹勾线以细劲而带顿挫的颤笔形成独特的风格。

顾闳中顾以画人物肖像著称,《韩熙载夜宴图》是他唯一的传世作品,表现了南唐大臣韩熙载放纵不羁的夜生活。

《韩熙载夜宴图》刻画了失意官僚的心理矛盾和腐朽的生活面貌,较之其他表现贵族生活的画卷有着更深刻的意义。

山水画:出现南北体格。

花鸟画形成富贵、野逸两种风格。

青瓷发展。

山水画三大成就:1)找到了表现山石的皴法。

并逐渐形成斧劈皴(长于表现北方石质山崖)和披麻皴(长于表现江南丘陵土质山坡)两派。

2)初步完成写实性,成功地表现了空间深度和生动感。

3)出现了一批标程百代的山水画家,成为后人的典范和楷模。

“三家鼎峙,百代标程”是说五代宋初山水画坛三家,关仝、李成、范宽。

▲荆、关、董、巨和山水画的创造北方以荆浩、关仝为代表,南方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形成两种不同的风格和画派,体现了此一时期山水画的巨大成就。

荆浩,《笔法记》山水画“六要”说:气、韵、思、景、笔、墨。

补充谢赫六法对于山水画的不足。

此外又提出“神妙奇巧”、“笔有四势”(筋、肉、骨、气)荆浩的山水画艺术思想与兴起于晚唐的新儒家追究宇宙万物之“理”与“性”的理论很相似,要把握宇宙、参悟奥秘,而非仅仅限于模仿自然。

这种自然观决定了中国写实性山水图像没有采用焦点透视,而是散点透视,通过山石的纵深层次,造成真实可感的空气效果。

中国古代绘画,自五代以后以山水居首,而水墨山水又居山水画的主流地位,这与荆浩的影响密不可分。

在山水画领域发展了谢赫的六法论。

关仝,师荆浩,笔法简劲而气势雄壮,后人合称他们为“荆关”。

《秋山晚翠图轴》、《关山行旅图轴》。

誉为“百代标程”的三家之一。

他所创造的雄壮深远的北方全景式山水体格,世称“关家山水”。

中国美术史知识要点(五代辽宋金元)

中国美术史知识要点(五代辽宋金元)

中国美术史知识要点(五代辽宋金元)麒璁(韩洞)说明:这篇资料是依据邵彦教授的课堂讲授为基础编的。

书法与工艺美术暂时没有编入。

这篇资料文字较多,是本学期知识通览。

非常感谢各位同学共享笔记,这才能完成这篇资料。

因为这个做的挺赶的,麒璁最近又一直头晕得很厉害(当然我一直是要死要死的节奏),所以内容有疏漏多多包涵......建筑与雕塑平江图现代苏州(旧称平江府)的古代城市地图。

这里是一个地方政治中心,是两重城。

这也是南方的重要城市,很多地名现在还在用。

燕云十六州处于辽和北宋之间,是后唐和后晋之交中的历史遗留问题。

其在军事上十分重要,为此有两位中原皇帝死去。

这一地区属辽,但汉文化保留较好,属于汉文化地区。

在十六州以北的辽地,也受汉文化影响。

代表有大同宣化张世卿墓的十二宫星象图,有传统汉元素、佛教元素、西方元素。

2.26寺观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辽统和二年(980)。

外看两层,中有夹层,实为三层。

内有一尊巨大的观音造像(16m 高),直通三层。

建筑有较强的唐代样式,斗拱巨大,出檐硕大,柱子低矮粗壮,悬唐式竖彼匾。

现四角支柱是清代后加。

大同薄伽教藏殿(辽)内雕塑内有经橱,有模仿木构建筑的装饰,称为“天宫楼阁”。

该寺是皇家寺院。

二仙观道帐,山西晋城,北宋道帐是神仙上方的遮冕。

太原晋祠圣母殿及鱼沼飞梁,北宋建筑有一定的唐代风格。

鱼沼飞梁是木石混合结构桥梁,上桥面是石材,水面下是木材。

河北正定隆兴寺唐称龙藏寺,有隋代的龙藏寺碑。

现存建筑是宋代始建。

其摩尼殿是从檐歇山顶式。

入口处有两个抱厦,四面皆有抱厦。

抱厦及殿内都有壁画。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南宋其歇山顶边檐更斜,飞檐向上飞得更厉害,有窗户,是典型的南方风格苏州玄妙观三清殿,南宋晚清重修。

补间铺作由一个变为两个,也是宋元式的。

佛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外看五层,实为九层。

六面塔身,楼阁式。

此塔距今千年,几次修整但外形未大变,几次地震未倒。

全身木质,内有覆斗形斗拱。

五代宋元

五代宋元


全画用白描法,只在少数地方用淡墨略加渲染,很 好地体现了李公麟白描的特色。墨笔线条简练,以 提按、轻重、转折、回旋的手法,概括出马匹的不 同特征以及人物的不同风貌,形神毕肖,气韵飞动。
李公麟:《五马图一:凤头骢》
李公麟:《五马图二:锦膊骢》
李公麟:《五马图三:好头赤》
李公麟:《五马图四:照夜白》
该画是茶画中的传神之作,画面上四茶贩在
斗茶图
树荫下作“茗战”(斗茶)。人人身边备有茶炉、 茶壶、茶碗和茶盏等饮茶用具,轻便的挑担 有圆有方,随时随地可烹茶比试。左前一人 手持茶杯、一手提茶桶,意态自若,其身后 一人手持一杯,一手提壶。作将壶中茶水倾 入杯中之态,另两人站立在一旁注视。斗茶 者把自制的茶叶拿出来比试,展现了宋代民 间茶叶买卖和斗茶的情景。
《韩熙载夜宴图》
总的来说,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
构图严谨精妙,人物造型秀逸生动,线 条遒劲流畅,色彩明丽典雅,在技巧和 风格上比较完整地体现了五代人物画的 风貌,基本能够代表五代人物画的最高 水平,是一幅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和杰 出艺术成就的古代人物画精品。
宋代人物画画家及其作品
武宗元的宗教画
全画结构:《韩熙载夜宴图》卷以
时间为序列,共分五段----听乐,观 舞,歇息,清吹,散宴。每段以屏 风巧妙隔开,前后相连又各自独立, 使全画组织连贯流畅。
《韩熙载夜宴图》人物刻画
韩熙载在画中有左侧、右侧和四分之三正面
等频繁出现,但各自的形象却十分统一:他 形神不改,气宇不凡,眉头紧蹙,忧心如焚。 尤其是画面中乐曲悠扬,舞姿曼妙,笑语喧 哗的气氛更是突出了韩熙载心事重重,抑郁 无聊的精神状态。总之人物刻画尤为深入, 以形写神,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水平。
《 文 苑 图 》 局 部

考研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考研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考研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1.典型:“典型”一词在希腊文中原意为铸造用的模子。

艺术典型指的是艺术作品之中那些具有高度典型性的艺术形象体系,它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典型要求在个体中体现共性,在特殊中体现出普遍性,在偶然中体现出必然,在现象中体现出本质2.主题:艺术作品的主题,是透过题材所暗示出来的思想内涵,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题材本身的客观意义在契合中发生出的具有某种社会意义的思想;也就是作者对题材从中提炼出的明确的思想。

主题是构成艺术作品内容的可信和灵魂,是作者思想意义的集中体现,具有明确性与集中性的特点。

艺术作品的主题可以是政治性的、哲学性的、伦理性的、宗教性的、生活情趣的。

3.艺术流派:是指思想倾向、审美观念、艺术趣味、创作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一些艺术家所组成的艺术流派。

他们既要有明确的艺术主张,还要有具体的创作实践、艺术成果和成就显著的代表人物。

4.艺术构思:是艺术家在既定的艺术心理定式和创作目的的指导下,围绕着从生活的暗示中初步形成的主题意向,运用艺术思维对于此有关的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提炼和组合,从而在头脑中孕育出一个完美而独特的艺术意象。

其实质是艺术家对社会现象的一种审美认知活动。

艺术构思是艺术创作的中心环节,上承观察和体验生活,下接意向物化,是将生活表象和艺术家的思想感情高度融合的典型化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想象和情感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5.意象物化:意象物化是指艺术家运用艺术语言,将构思成熟的艺术意象变现为专供审美和鉴赏的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其是指是一种审美表现活动。

这是艺术创作过程的最后完成阶段。

6.题材:是艺术作品内容的主要构成因素,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题材,是指艺术作品中所表现、描绘的生活、情感的范围和性质,也称取材范围,如绘画中的人物题材、花鸟题材等。

狭义的题材,指的是构成了已被规定了的作品内容的基本的材料,也就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生活形态和情感形态,如在小说、电影中所具体描绘的时间、人物和故事7.艺术潮流:在中外艺术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由一批思想倾向、艺术主张(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等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流派。

第四章 五代宋元美术

第四章 五代宋元美术

第四章五代宋元美术五代两宋的绘画艺术周文矩作品有《重屏会棋图》描绘中主李璟与其兄弟弈棋,李璟坐于正中,具有肖像画意义,因背景的屏风中又画一屏风,故名重屏。

衣纹勾线以细劲而带顿挫的颤笔形成独特的风格。

顾闳中顾以画人物肖像著称,现在《韩熙载夜宴图》是他唯一的传世作品,表现了南唐大臣韩熙载放纵不羁的夜生活。

《韩熙载夜宴图》刻画了失意官僚的心理矛盾和腐朽的生活面貌,较之其他表现贵族生活的画卷有着更深刻的意义。

荆浩、关同、董源、巨然的山水画特色荆、关、董、巨和山水画的创造北方以荆浩、关仝为代表,南方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形成两种不同的风格和画派,体现了此一时期山水画的巨大成就。

重要的山水画理论著作《笔法记》中“六要”,即:气,韵,思,景,笔,墨六个要素,在山水画领域发展了谢赫的六法论。

关仝,现存传为他所画的《山待渡图》和《关山行旅图》,都画出了北方深山中幽僻荒寒的气氛。

特别是《关山行旅图》峰峦峻厚而富变化,山腰云气缭绕,山下板桥枯树、野店荒村,点缀以人物活动,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董源他的山水画有水墨和青绿二体,尤擅水墨山水,皴擦点染结合并用,创造了披麻皴和点子皴等表现方法。

《潇湘图》《夏山图》、《夏景山口待渡图》、《龙宿郊民图》等。

《龙宿郊民图》则以披麻皴和青绿赋色画出金陵。

巨然巨然名迹《万壑松风图》、《层峦丛树图》宋代院画的艺术特征;院体画:宋朝在建国之初就建立了翰林图画院。

两宋画院可称为历史上画院隆盛的时代,而画院之制度也以此最为完备。

出自院画作家的作品,反应了最高统制者的审美标准,谓之“院体画”。

宋代院画“高洁为工”的鲜明风格特征,给后代的传统绘画以良好的影响。

黄筌、徐熙的花鸟画艺术;黄筌:杰出画家。

为宫廷御用画师。

他的花鸟画多用淡墨细勾,然后再以重彩渲染,即“双勾填彩”法。

作品多描写宫廷中的珍禽异卉,画鸟羽毛丰满,画花艳丽工致,勾勒精细,几乎不见笔迹,而以轻色染成,谓之“写生”。

与江南的徐熙并称“徐黄”,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之说。

五代宋元美术

五代宋元美术

《雪竹图》
“黄家富贵,徐熙野逸” 徐熙 黄筌
«豆花蜻蜓图»
«蘋婆山鸟图 »
五代绘画小结
五代绘画为宋代绘画的进一步发展作了准备, 在隋唐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江南的南唐和四川的西蜀政权,两地的统治 者酷爱书画,开创了宫廷画院,绘画上呈现 出繁荣活跃的局面。其中,西蜀更多的继承 了唐代中原绘画传统,在宗教画和花鸟画方 面颇有建树。南唐绘画发展全面,特别在山 水、花鸟画领域颇有创新。
元代士大夫绘画
高逸成为元代文人书画追求的最高境界。 赵孟頫,在艺术主张上标榜“古意”。提倡继承唐与北宋绘 画,追求清雅朴素是画风著名者有青绿着色而简括雅逸的 《秋郊饮马图》,“粗有古意”的《幼舆丘壑图》。他的低 位和艺术造诣使他成为元代画坛上的中心人物。
《秋郊饮马图》
元四家
元代中晚期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画家当数被称为“元四 家”的黄公望、吴镇、倪瓒和王蒙。 黄公望,字子久,号大痴道人,隐遁山林,以书画寄托,受 赵孟頫的指授,取法于五代北宋荆浩、董源的山水画法加以 融化吸收,以水墨或浅降色作画,淡墨干皴,苍润浑厚。作 品有《溪山雨意图》、《富春山居图》等。 《富春山居图》为横卷,以苍润精练的笔墨和优美动人 的意境描绘浙江富阳、桐庐一带的山容水貌及富春江上的旖 旎风光。
人物、仕女。主要作品《重屏会棋图》,描绘中主李璟与其 兄弟弈棋,李璟做于正中,具有肖像画意义。此图把南唐皇 帝美化为友爱谦恭、风度文雅的形象,衣纹勾线以细劲而带 顿挫的颤笔形成独特的风格。
《重屏会棋图》

顾闳中,与周文矩同时为南唐画院待诏,以人物肖
像著称。现存《韩熙载夜宴图》是他唯一的传世作 品,表现了南唐大臣韩熙载放纵不羁的夜生活。 夜宴图以长卷形式分为夜宴、观舞、休息、演 乐、宾客应酬等五个场面。画面笔致细劲,明丽的 色彩与床案及男性衣冠的沉着色彩相协调,取得很 好的效果。《韩》刻画了失意官僚的心理矛盾和腐 朽的生活面貌。较之其他表现贵族生活的画卷有着 更深刻的意义。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简史》名校考研真题(五代宋元美术)【圣才出品】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简史》名校考研真题(五代宋元美术)【圣才出品】

第4章五代宋元美术一、名词解释1.“马一角,夏半边”[厦门大学2008年研;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研]答:“马一角、夏半边”是指南宋四家中马远和夏圭在绘画中得构图风格。

马远在构图时常取一角、半边的景致,被称做“马一角”。

夏圭在构图上喜欢取半边之景,侧重一隅,意境开阔,被称为“夏半边”。

马、夏的边角之景是艺术上的高度提炼,他们把富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加以突出,使画面情景交融,有浓郁的诗意,是对传统山水画的发展和丰富。

两人新的山水画风,左右了南宋150余年的画坛,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2.元四家[厦门大学2003、2007年研,清华大学2005年研,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2004年研,湖北美术学院2006年研]答:元四家是元代山水画的四位代表画家的合称。

分别是黄公望、吴镇、倪瓒和王蒙。

他们是江浙一代的文人,擅长水墨山水,又兼工竹石。

他们生活于元末社会动乱之际,虽然每个人的社会地位及近况不同,但他们不得意的遭遇是相似的,在艺术上都受到赵孟頫的影响,通过他们的探索和努力,使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技巧达到了一个高峰,对后世的绘画,尤其是“南宗”一派影响巨大。

他们在艺术功能上标榜“写胸中逸气”“自娱”而不趋附社会审美爱好。

如倪瓒“仆之所谓画者。

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四家的艺术观和画风对明代江浙地区文人画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3.山水画[厦门大学2005年研]答:山水画是中国的一个有特色的分支,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

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

它强调“平远”“高远”和“深远”,运用散点透视法,可以画出非常长的长卷。

山水画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意向性,使中国画的情趣美具有很大的挖掘潜力和展示空间。

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4.徐黄异体[厦门大学2003年研;清华大学2008年研;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研] 答:黄筌继承唐代花鸟画的传统,所画多为宫廷中的奇禽名花,由于他所画的题材和由于装饰宫廷的特点,画中具有精记艳丽的富贵气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家富贵,徐熙野逸”1、形容五代时期花鸟画画家黃筌、徐熙的不同绘画风格。

2、他们因为不同的生活环境、思想悄怀及不同的笔墨技巧,形成了面貌迥异的风格:黃筌为西蜀宫廷画家,所画多为宫廷中的奇禽名花,画法多采用双钩填彩,以极细的线条勾勒配以柔丽的赋色,线色相溶,儿乎看不到勾勒的墨迹,情态生动逼真,具有精谨艳丽的富贵气象。

因此被称为“黄家富贵”,代表作有《写生珍禽图》等。

3、徐熙出身于南唐士大夫名族,终身不仕,过着放达闲适的生活。

常游于田野园圃,取材多为民间河花野竹,水鸟渊鱼。

4、徐熙注重“落墨”,用笔不拘泥于精匀细描,而是信笔抒写,略加色彩,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唐以来细笔添色表现奇花异鸟的格式, 画面清新雅致,野趣映然,被称为“徐熙野逸”。

5、宋人曰“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从而出现中国美术史上第一次以画家风格为分野的花鸟画派。

周文矩与顾阂中的人物肖像画1、周文矩,五代南唐画院待诏,仕女画近似周肪,而纤丽过之。

2、现存作品有《重屏会棋图》与《宫中图》卷。

3、《重屏会棋图》描绘中主李璟与其兄弟弈棋,李璟坐于正中,具有肖像画意义。

4、《宫中图》分十二段,画宫廷妇女按乐、戏耍、出浴、簪花、弄鸟、观画等种种生活,较细致地表现了人物精神情态,写实技巧超出了唐人的水平。

5、顾阂中同为南唐画院待诏,以画人物肖像画著称,现存《韩熙载夜宴图》,表现南唐大臣韩熙载放纵不羁的夜生活。

《韩熙载夜宴图》1、五代画家顾闵中的代表作品,表现了南唐大臣韩熙载放纵不羁的夜生活,刻画了失意官僚的心理矛盾和生活面貌。

2、全图以长卷形式共分夜宴、观舞、休息、清吹、宾客应酬五个既互相联系乂相对独立的部分,画中人物形象传神,不同的身姿容貌都处理得十分成功,特别是韩熙载的形象刻画有肖像画特点,衣冠穿着反映了他的放纵。

3、家具器皿、乐器等描绘细致精微,线条劲健洗练,色泽匀净富丽,起到烘托主题的作用。

4、该图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工艺美术史和音乐、舞蹈史及绘画史的重要形象史料。

宋四家1、宋四家指北宋书法家中的代表人物苏轼、黃庭坚、米芾、蔡襄。

2、四人书法皆属“尚意” 一派,但又各自成法。

3、苏轼是“宋四家”之首,是“尚意”书风的倡导者。

其用笔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执笔为“侧卧笔”,其代表作如《黃州寒食诗帖》。

4、黃庭坚同为“尚意”书风的倡导者。

擅草书,为宋代唯一的草书大家,楷书自成一家,创“辐射式书体”、习惯“高执笔”,代表作如《诸上座帖》。

5、米芾“尚意”但更多属于传统“尚法”派,擅长临摹,人称其字为“集古字”,其行书成就最高,运笔迅疾,用笔中侧锋相互配合, 有“八面出锋”之誉自称“刷字”,代表作如《蜀素帖》。

6、蔡襄楷、行、草书皆能,书法风格和平蕴藉、端庄婉丽,讲究结构、运笔严谨,很少有放纵之笔,传世书迹有《自书诗卷》等。

米氏云山1、米氏云山乂称“米家山水”,由北宋画家米芾所创,其子米友仁加以继承和发展。

2、米芾借鉴了董源的山水画法,又根据对江南山水的亲身感受,以水墨挥洒点染表现烟雨掩映树木,借笔作画不求工细。

3、米友仁画山水“点滴烟云,草草而成”,自题为“墨戏”,以落笳表现江南山川景色,不求修饰,崇尚天真,表现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悄趣开创了文人画的新局面。

4、对水墨山水发展影响很大,是北宋中期山水画变革的主要形式之一。

米芾山水画真迹已不存、米友仁有《潇湘奇观图》。

南宋四家1、南宋四家指的是南宋著名的山水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和夏圭。

2、“靖康之变”后,随着宋室南迁,绘画中心转向南方,画风由改,以四人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以清奇悄拔的形象、简括的笔墨章法和截景式构图塑造了空灵雅秀的江南山水,开创了南宋山水画艺术的新风格。

3、李唐的山水画严谨质朴,气象雄伟,犹存北宋风范,但造型章法及笔墨上均趋于概括,传世作品有《万壑松风图》4、刘松年山水皴法受李唐影响,但变雄健为典雅,画风严谨不苟,水墨青绿兼工,又精于界画,代表作品有《四景山水图》等5、马远继承并发展了李唐的画风,以雄健的大斧劈皴画奇特坚实的山石峰峦,代表作品有《踏歌图》《寒江独钓》《水图》等6、夏圭主要精于山水用笔苍老,水墨淋漓,点景人物笔简神全,寥寥数笔而神态迥出,作品如《溪山清远图卷》等。

7、马、夏山水由于大胆剪裁、突破全景式而画边角之景,因而被称为'‘马一角” “夏半边”。

“马一角” “夏半边”1、南宋画家马远、夏主的山水画由于大胆剪裁,突破全景程式而画边角之景,因而被称为“马一角” “夏半边”2、这种“边角之景”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留出大幅空口以突出景观,通过虚实的对比来表现空蒙的空间及浓郁的诗意。

3、马、夏的边角之景是艺术上的高度提炼,把富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加以突出,使画面情景交融富有浓郁诗意,是对传统山水画的发展和丰富。

元四家1、指元代画家黃公望,吴镇、倪瓒和王蒙,2、他们生活于元末社会动乱之际,生活中都有不得意的遭遇,艺术上受赵孟頫的影响,善画山水,兼工竹石,以绘画作品表现其心境和生活悄趣。

3、'‘元四家”山水重于笔墨,讲求风格,他们在作品中通过山水抒发一定理想并题跋诗文加以阐述,诗、书、画的结合达到统一和谐,在笔墨方面各有独特创造。

4、他们在艺术功能上标榜“写胸中逸气” “自娱”,而不趋附社会审美爱好,但情调多流于伤感、淡泊和孤寂,反映了时代动乱中无可奈何的情绪。

5、黄公望专工山水、水墨或浅降设色作画,苍润浑厚,多表现常熟虞山、浙江富春山一带风景,代表作品《富春山居图》6、吴镇笔墨雄秀清润,表现苍茫气象,喜作渔父图,抒写其安贫乐道、自鸣高雅的情怀,代表作品《渔夫图》7、倪瓒作画少设色,笔墨松秀简淡,所画山水主要表现太湖风光,意境清幽而荒寒萧索,带有孤独寂寞的感情色彩,代表作品《渔庄秋霁图》《秋亭嘉树图》8、王蒙画山水多表现隐居生活,但运笔和写景富有层次变化,章法稠密,景色郁然深秀,并能画人物,代表作品《青卞隐居图》9、“元四家”的艺术观和画风对明代江浙地区文人画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黄公望1、黃公望为中国元代山水画“四家”之首,江苏常熟人。

2、原名陆坚,因过继浙江永嘉黄氏,遂改姓名,号大痴道人,黄公望自年轻时就工书法,善诗词、散曲,且颇有成就,五十岁后始画山水,师法赵孟頫、荆浩、关全、董源、巨然、李成等,晚年大变其法,自成一家。

3、其画注重师法造化,常携带纸笔描绘虞山、三溯、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胜景。

4、他以书法中的草籀笔法入画,有水墨、浅绛两种面貌,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

5、黄公望的绘画在元末明清及近代影响极大,画史将他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

6、著有《山水诀》,闻述画理、画法及布局、意境等。

代表作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等。

《鹊华秋色图》1、元代画家赵孟頫的代表作,纸本设色,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2、《华秋色图》描绘的是元代齐州郊区华不注和鹊山及其周围的秋天景色。

3、图中,赵孟頫采取平远法构图,画平川洲渚,红树芦荻,渔舟出没,房舍隐现。

4、绿荫丛中,两山突起,山势峻悄,遥遥相对。

5、全图,作者将诸多景物安排得错落有致,把水墨山水与青绿山水融为一体,笔法灵活,画风简逸,含有寄趣林泉、向往自由的情感显示出高度的概括能力和创新能力。

后人评价该画巻既有唐人之致而去其纤,乂有宋人之雄而去其犷。

1、古代画论词语。

五代荆浩在他重要的山水画理论著作《笔法记》提出“六要”:一日气,二日韵,三日思,四曰景,五日笔,六曰墨。

(气韵思景笔墨)2、在山水画领域发展了谢赫的“六法论”。

“逸、神、妙、能”论1、古代画论词语,是评画的标准之一。

2、如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中,把评画的标准分为神、妙、能三品,外增逸品。

3、到北宋的黃体复《益州名画记》中,分为逸、神、妙、能四品。

4、这些品级评定从对形象的再现到以形写神,注重绘画的精神性, 为后世画家和画论家所重视。

三远1、山水画传统的观察和创作方法,山水画的三种取景法即高远、深远、平远,通过这三种方式表现的分别是高度、前后纵深和远景,是中国画特有的透视法。

2、由北宋郭熙在其山水画论《林泉高致》中提出,“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

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飘飘渺渺”。

白描1、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不着色彩而完全以墨笔线描塑造形象的画法称为"白描”。

2、因其不施色彩,纯用墨线勾勒表现形象,风格朴素优美,在造型技巧上有很高的要求。

3、白描源出于“白画”,魏晋时多为粉本画样,经隋唐至宋,逐渐发展为独立的绘画样式。

4、宋代文人画家李公麟对发展这一样式作出了贡献。

1、风俗画是以社会生活风俗习尚为题材的人物画。

2、风俗画在宋代有独特发展,且题材相当广泛,市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如货部、要戏、仕女、车马、街市、城郭、耕织、盘车以及村牧、村医、村学粮运等。

3、画家们熟悉市民群众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并在深入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生动具体的描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普通大众的生活、思想、情感与审美时尚,代表了社会中相当数量的市井白姓们的精神要求和审美需求,代表了人物画发展的新成就。

4、北末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南宋李嵩的《货郎图》最为典型。

小景山水1、小景山水是北宋流行的山水样式。

2、它以表现幽情美趣、水边沙岸、柳溪野趣的小景见长。

3、景小却富有诗意,幅小但清丽可人,引人入胜。

4、以其玲珑景致和清远意境深得宫廷贵族与文人的欣赏和爱好,并取得不凡成就。

5、代表画家为北宋画家赵令穰《湖庄清夏图》为其小景山水的代瘦金体1、瘦金体乂名“瘦金书”,是由北宋微宗赵佶所创的书法风格。

2、这种书法由薛稷、薛曜兄弟上溯褚遂良发展而来,其特点是:笔画瘦直挺拔,结体内紧外展,顿挫分明,收放有致。

3、书体介于行、楷之间。

代表作为赵信的《闫中秋月》《楷书千字文》。

灵岩寺彩塑1、灵岩寺彩塑为中国古代寺庙著名彩绘泥塑,存于山东济南市长清灵岩寺千佛殿内,共有四十尊彩绘泥塑罗汉。

2、他们高与真人等,形貌上可看出不同年龄、阅历及性格特征,眉H神情生动入微,衣纹刚劲而有质感,体现了宋塑高度的写实水平。

3、塑像完全是现实生活中的僧人形象而较少“佛性”,体现了宗教雕塑的世俗化倾向。

翰林图画院(院体画)1、宋代宫廷绘画机构。

2、宋初建立,专为官延及皇室贯族服务,设有待诏、画学正、艺学、画学生等职位。

3、宋徽宗赵佶时乂增设画学以培养官廷绘画人才,画院制度以此时最为完备,规模最为兴盛。

4、两宋画院可称为历史上画院隆盛的时代,而画院制度也以此最为完备。

5、出自院画作家的作品,反映了最高统治者的审美标准,谓之“院体画”。

6、其艺术特征表现为造型准确,格法严谨,精微细膩;赋色浓艳、华贵富丽;既有精密不苟之长,某些作品乂有萎靡柔媚的倾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