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元朝
元明清知识点总结

元明清知识点总结一、元朝(1271年-1368年)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的代表,其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瓦解。
元朝的建立是蒙古族成吉思汗征服中国后建立的,它代表了蒙古族与汉族的政治统一。
元朝的政治制度为中央集权制,实行行省制度,把中国各地划分成一定的行省,由行省官员管理。
行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保证了统一国家的稳固。
元朝的经济政策采取屯田与屯驻的方式,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发展了手工业,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同时,元朝对外交有所开放,实行了对外贸易政策,促进了对外交流。
元朝的文化艺术表现出了蒙古族的特色,文学艺术发展迅速,当时的戏剧、诗词等文学形式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此外,元朝的雕塑、绘画等艺术也有了较为显著的成就。
总的来说,元朝是一个有着独特文化、特殊政治制度的朝代,不可忽视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二、明朝(1368年-1644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复辟。
明朝建立时实行了一系列的民族政策,主张本民族为主的思想,加强了对外敌的抵抗。
明朝时期实行了明君专制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特殊政治制度。
明朝政权实行了三公九卿的官制,此外还有太监与内阁的存在。
在经济政策上,明朝实行了市易税制,加强了对农业的扶植。
明朝的文化艺术方面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文学、绘画、雕塑等艺术都有了一定的成就,尤其是明朝的戏曲艺术,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此外,在科技、军事等领域,在明朝时期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总的来说,明朝是一个有着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的朝代,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带动作用。
三、清朝(1644年-1911年)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形态。
清朝的建立代表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政权更迭,也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变革。
清朝的政治制度为封建君主制,实行了一系列的专制政策,强化了中央政权。
七年级下册元朝历史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元朝历史知识点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朝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作为中学生,对于元朝的历史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是很有必要的。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七年级下册元朝的历史知识点。
一、元朝的建立元朝是由蒙古族的铁木真(成吉思汗)建立的。
他在13世纪初统一了蒙古草原上的各个部落,并开始征服周边的国家。
1211年,他率领军队入侵金朝,金朝宣宗自杀,金朝灭亡。
此后,铁木真开始统治中国北部,并在1234年称皇帝,建立了元朝。
二、元朝的制度元朝的政治制度是蒙古族的部落制度和中国传统制度的结合。
元朝建立后,颁布了《大定律》和《元典章》等法律法规。
元朝的官制包括丞相、尚书、中书省、侍郎等,与宋、元、明、清四朝相似。
但元朝的官员需要通过科举考试才能上任。
此外,元朝还设立了伯颜书院等学校,为后来明朝的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三、元朝的文化元朝时期是蒙古族和汉族文化交流的时期。
元朝皇室鼓励蒙古族人学习汉文化,汉族人也开始学习蒙古文化。
此外,元朝还崇尚哲学思想,诗文歌赋等文学和绘画在元朝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金朝的《金瓶梅》就是元朝时期写成的小说。
四、元朝的经济元朝统一了中国北部后开展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
元朝时期,通商口岸成立,外交贸易得到了发展。
同时,元朝还开始开疆拓土,垦荒种地,发展了农业生产。
元朝产生了丝绸之路和蒙古草原上的贸易路线,使中国的经济活动得以发展。
五、元朝的灭亡元朝在13世纪末于南方建立了大都(今北京),之后逐渐向南扩张,统一了南方的地区,足迹传至今日的缅甸、越南等。
但元朝后期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逐渐走向衰弱。
1368年,中国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明朝,并割据南方,最终消灭了元朝。
以上就是七年级下册元朝的历史知识点。
元朝虽然在中国历史上的存在时间并不长,但其政治、文化、经济上的贡献都是不可忽视的。
了解元朝历史知识点,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历史具有一定的帮助。
元朝历史讲解

元朝历史讲解
元朝,也被称为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由蒙古人建立。
它的建立者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汗。
元朝的统治者都是蒙古人,他们以马背上的猛攻和迅速的军事行动而闻名于世。
元朝的建立发生在13世纪末,于1271年。
在成吉思汗逝世后,他的儿子们通过一系列斗争争夺领导权。
最终,忽必烈成为汗位继承者,并在几年后定都大都(今北京)。
忽必烈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并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元朝在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都有许多成就。
忽必烈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改革措施,包括建立了官僚体系和设立了行省。
此外,他还实行了随时听取朝廷党派的意见的制度,称为“从中取贤”。
这些政治改革有助于巩固统治,稳定国家。
元朝的军事实力也非常强大。
他们的军队拥有一支庞大的骑兵部队,以及训练有素的步兵和弓箭手。
元朝征服了大部分亚洲地区,包括中国、蒙古、西亚和俄罗斯等地。
他们还曾两次对日本进行侵略,但都以失败告终。
在文化方面,元朝对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忽必烈推动了书法、绘画和剧院等艺术形式的繁荣。
元朝还引入了蒙古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促进了文化多元化。
然而,元朝也面临着一些内外因素的挑战。
内部,由于统治者的种族和文化差异,元朝经常面临蒙古人与汉族的矛盾。
外部,元朝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和冲突逐渐加剧,最终导致了它的衰落。
元朝最终在1368年被明朝推翻。
明朝是由汉族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建立的。
元朝的统治结束后,中国进入了明清两个朝代,这标志着中国历史中一个新的时期的开始。
元明清的各朝代知识点总结

元明清的各朝代知识点总结1. 元朝知识点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宋朝之后的第二个大一统王朝,主要是蒙古族创立的王朝。
元朝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以下是元朝的知识点总结:(1)政治制度:元朝初期采用了蒙古的政治制度,设立了行省、路、州等行政单位,建立了蒙古人与汉人并存的政治体制。
后期,元世祖忽必烈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强化中央集权,建立了行省制度,直接管理各地行政事务。
(2)经济发展:元朝时期,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同时也发展了手工业和商业,对中国的经济有一定的贡献。
元朝还实行了一些经济政策,如发行纸币、设立钱局等,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3)文化传播:元朝时期,蒙古人与汉人之间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文化传播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元朝还实行了一系列文化政策,如设立国子监、创设翰林院等,对中国的文化传统进行了一定的保护与继承。
2. 明朝知识点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汉族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对中国的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明朝的知识点总结:(1)政治体制:明朝初期建立了明代的政治体制,实行了许多改革措施,如设立六部制度、设置监察机构等,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加强了专制统治。
(2)农业经济:明朝时期,农业对中国的经济贡献较大,新的耕作制度得到了推广,同时还实施了一些农业政策,如保护水利、改善农田等,提高了农业产量。
(3)文化教育:明朝重视教育,设立了许多学校,如国子监、府学等,推动了中国的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明代还出现了一些文化名人,如李时中、张居正等,他们对中国的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清朝知识点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由满族人建立的王朝。
清朝的成立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清朝的知识点总结:(1)政治改革:清朝实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如设立八旗、实行科举制度等,加强了中央集权,确立了专制统治的政治格局。
元朝部分知识点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本文将从元朝的起源、政权建立、社会制度和文化发展等几个方面,逐步介绍元朝的部分知识点。
一、元朝的起源元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蒙古帝国的建立。
蒙古人的首领成吉思汗于13世纪初统一了蒙古各部落,并开始了对外扩张。
他的孙子忽必烈在成吉思汗去世后继承了蒙古帝国,成为新的汗王。
忽必烈汗经过多年的征战,最终攻占了中国北方的金朝首都中都,建立起元朝政权。
二、元朝政权的建立元朝政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政权更迭。
在忽必烈汗的统治下,元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首先,他废除了旧的科举制度,建立了新的科举制度,改变了以往士人对朝廷的掌控。
其次,元朝还采取了分封制度,将全国划分为多个行省,由亲信官员掌控。
这些行省的官员都由忽必烈汗委任,以确保自己的统治得到有效控制。
三、元朝的社会制度元朝是一个农耕社会,农业是元朝社会经济的基础。
在元朝的社会制度中,农民是社会的主要生产力。
元朝政府采取了一些政策来保障农民的利益,例如实行“均田制”,将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减轻了他们的负担。
同时,元朝政府还采取了一些措施来鼓励农业生产,例如修建水利工程,改善农田灌溉条件。
在元朝的社会制度中,还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
社会被划分为四个等级:蒙古人、汉人、南人和胡人。
蒙古人拥有最高的地位和特权,而汉人则处于较低的地位。
这种等级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
四、元朝的文化发展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
元朝政权对各个民族文化的包容和融合,使得元朝成为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
元朝的文化交流主要表现在戏曲、绘画、诗词和建筑等方面。
元朝时期的戏曲以元曲为代表,被认为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阶段。
元曲分为杂剧和元曲两大类,其中杂剧以元朝宫廷剧为代表,元曲以民间剧为代表。
元曲在艺术形式、题材内容和表演方式上都有独特的风格,对后世的戏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元朝时期的绘画也有着独特的风格。
元朝的绘画追求写实和生动的表现方式,注重描绘人物的神态和情感。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元朝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元朝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元朝随着中国的历史演变,元朝是中国蒙古族政权的时期。
它是由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在1271年建立的。
元朝在1279年统一中国南北,结束了南宋时期的割据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本文将会介绍元朝的起源、政治制度、文化发展以及社会变革等方面的知识点。
一、元朝的起源元朝是由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的。
他自1235年开始统辖蒙古草原,于1271年在中都(今北京)称帝,创立了元朝。
元朝在忽必烈的领导下,统一了中国南北,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二、元朝的政治制度元朝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以皇帝为核心,设立了三省六部制度。
君权凌驾于法律之上,皇帝拥有无限的权力,可任免、罢免所有官员。
朝廷实行“行省制”,即设立行省,由巡按使来管理。
三、元朝的文化发展元朝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统一国家,它吸收了蒙古、汉、回、藏、女真等多个民族的文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时期。
元朝在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发展。
其中蒙古文学和戏曲艺术是元朝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形式。
元朝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开展对外贸易的时期之一,吸引了很多外国商人前来贸易。
四、元朝的社会变革元朝的社会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人民疾苦加重。
在元朝的统治下,人民的负担加重,农民的疾苦愈加深重,出现了很多起义。
(二)妇女地位提高。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统治阶级不是汉族的朝代,这为妇女的地位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社会环境。
元朝的妇女可以接受教育、从事产业生产、从政等等。
(三)手工业迅速发展。
元朝期间,手工业的发展程度较高,纺织业、陶瓷业、冶金业等都有了新的发展。
总之,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它的建立和发展对中国历史的进程有着深刻的影响。
元朝的起源、政治制度、文化发展以及社会变革等方面的知识点,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内容,对于理解中国历史的整体发展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一、夏、商、周三代1. 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存在。
夏朝是由夏启(相传为大禹的后代)建立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传说时期。
夏朝是一个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封建王朝,政权建立在血缘制度的基础上。
2. 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存在。
商朝是由少康(相传为夏朝后裔)建立的,他将商都建在河南商丘地区。
商朝商代是中国历史上青铜器使用最广泛的时期,商代青铜器精美,成为其时期的代表。
3. 周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王朝,约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存在。
周朝是由周文王及其子周武王建立的,分为东周和西周两个时期。
周朝是中国古代最为长久和影响深远的朝代之一,周朝奠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实行分封制度。
二、春秋战国时期1. 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指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的一段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转折时期。
春秋时期始于鲁穆公襄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五年。
春秋时期是以鲁国的史书《春秋》为主要史料的,这一时期发生了许多政治、军事和文化上的重要事件。
2. 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指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之间的中国历史时期。
战国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后半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和战乱的时期之一。
战国时期的七大国家(秦、齐、楚、燕、赵、韩、魏)相互争霸,国与国之间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三、秦汉时期1. 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存在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
秦始皇嬴政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征服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推行了一系列的中央集权和统一政策。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汉族政权,存在于公元前202年至公元8年。
汉武帝是西汉最为杰出的皇帝之一,他推进了中央集权,推行士族统治政策,扩大了国土,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内外政策。
四、唐宋元明清时期1. 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封建王朝,存在于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
【元朝历史】元朝历史,元朝历史概括

【元朝历史】元朝历史,元朝历史概括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统一帝国,定都大都(今北京)。
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统”。
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先后消灭金朝、西夏、大理等政权。
1276年攻占临安,南宋覆亡。
1279年经崖山海战后消灭南宋残余势力,完全统一中国,结束了自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局面。
元朝疆域空前广阔,北至北海、东到日本海,在澎湖列岛设置巡检司。
元朝实行一省制,在中央设中书省,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处理政务。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开中国行省制度之先河。
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较繁荣,其整体生产力不如宋朝,期间出现了元曲和散曲等文化形式。
元朝建立后持续对外扩张,但在出海征伐日本和东南亚诸国时屡遭失利,其中在元日战争中战败。
元朝中期皇位更迭频繁,政治始终未上正轨,经济有所发展但未能恢复到宋朝时期水平。
后期统治腐败,宰相专权内乱频发,民族矛盾日益加深,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
1368年,朱元璋领导农民军攻占南京,随后北伐占领大都,元朝灭亡。
此后元朝政权退居漠北,史称“北元”。
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夺政权建国“鞑靼”,北元灭亡。
元朝历史概括元朝(1271年-1368年)全称大元或蒙元,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大一统的少数民族王朝。
元朝由元世祖忽必烈于1271年所建。
他的前身是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大蒙古国。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漠北诸部,于斡难河(鄂嫩河)建立大蒙古国。
当时蒙古的宗主国为金朝,而金朝与西夏走向衰落,蒙古先后攻打西夏与金朝,并分别于1227年和1234年攻灭西夏和金朝,完全占领中国华北。
在西方,蒙古先后发动三次西征,使蒙古人称霸欧亚大陆。
1259年元宪宗蒙哥于征伐宋战争去世后,领有汉地的四弟忽必烈与受漠北蒙古贵族拥护的七弟阿里不哥为了争夺汗位而发生战争,最后于1264年由忽必烈获胜。
忽必烈于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即元世祖。
这场战争让蒙古四大汗国先后脱离于大汗忽必烈的关系,直到元成宗时期才承认元帝为大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朝
1215-1294)即元世祖,•成吉思汗的孙子。
•1260年,在开平继承蒙古汗位。
1264年,迁都大都。
1279年,灭南宋,统一了中国。
他在位期间,任用汉族官僚,注意吸收中原地区历代封建统治的经验,建立了包括行省制度在内的各项制度,并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他重视农业,设置司农司,劝课农桑,还设置河渠司,兴修水利,使农业生产
在诸路重要都会设立了10个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简称行省。
最高长官一般称
中书省长官领其事,用行某省事系衔。
后渐为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秩正一品,掌统管内军政要务。
先后设立岭北、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等十行省。
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等官。
丞相或设或不设,无丞相则以平章统理。
十行省之外,因军政所需,又增设若干临时性行省。
至元二十四年(1287)、武宗至大二年(1309),曾两度改称行尚书省。
明初沿置,秩从一品,各设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等官。
下设左、右司郎中、员外郎及都事、检校、照磨、管勾、理问、知事等。
洪武九年(1376)罢,改为承宣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称行省,或简称省。
清初增至十八行省,
元朝实行的民族等级制度。
元朝建立后,蒙古人作为统治民族列为第一等级。
其次根
西域及欧洲来华的各族人。
汉人指原金朝统治下的汉人、女真、契丹、渤海等族及南宋灭亡前归附的云南、四川的汉族人。
南人指原南宋治下的人民,包括江浙、江西、湖广行省与河南江北行省南部各族。
四等人。
辽代按南北面官分设北枢密院与南
至元初年(约1264年)设立,原名总制院。
年(1288)改名宣政院。
宣政院设院使二人,其中一人以吐蕃上层喇嘛国师充任。
其下设官分职,僧俗并用。
吐蕃喇嘛教主八思巴被任命为国师,兼宣政院的第一任长官。
遇地方有事,则临时在当地设立
猛安、谋克的驱口放免为良者,止隶本部为正户;没入官的良人,隶宫籍监为监户;没入官的驱口,隶太府监为官户。
官户、监户、奴婢(驱奴)户,均为金户籍中的奴隶户。
据《金史·食货志》统计,大定23年(1183)在京都的宗室将军司,有户170,正口982,占有驱口27808,平均每户占有驱奴160人。
这说明金
1262)以张文谦荐,任提举诸路河渠,次年升1264)从张文谦行省西夏,治复唐来、汉延等大渠。
二年,为都水少监,掌河渠、堤防、水利、桥梁、闸堰等事。
十三年起,参与制订《授时历》,创制天文仪器十余种,所制简仪系世上最早之大赤道仪,高表比原来八尺之表高五倍,使测影更精密;在全国设27个观测站,主持从北纬15度(今14.8度)至65度(今64.1度)的大规模纬度测量,推算一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曰,测定黄赤交角为23度33分34秒;与王恂共创招差术,为中国独特而先进的球面三角学。
二十三年,任太史令。
二十八年,
1254—1324)意大利威尼斯人。
其父、叔经商至中国,奉元世祖命出使罗马教廷。
1271年,
1275年抵上都。
从此侨居中国十七年,所次奉使各地,到过陕西、四川、云南、河南、江浙等行省数十城,又自称曾治理扬州三年。
后获准回国,1291年随伊利汗阿鲁浑请婚使者护送伯岳吾氏女阔阔真去波斯,从泉州由海道西行。
1295年回到威尼斯。
次年,在参加威尼斯对热那亚的海战中被俘,居热那亚狱中,讲述其游历东方诸国见闻,同狱鲁思梯切诺笔录成《马可波罗行纪》。
所述元朝重大政治事件、典章制度及各地情况,基本属实。
1298年获释回家,成为巨富。
其书流
(971)设市舶司于广州,以后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陆续于杭州、明州(今浙江宁波)、泉州、密州(今山东诸城)设立市舶司。
北宋中期以前,各处市舶机构皆称为市舶司。
北宋末大观元年(1107)始将各处管理外贸的机构改称提举市舶司,而将各港口的市舶司改称市舶务。
宋代市舶官制变化十分频繁。
北宋前期,市舶司由所在地的行政长官和负责地方财政的转运使共同领导,而由中央政府派人管理具体事务。
元丰三年(1080),免除地方行政长官的市舶兼职,而由转运使直接负责市舶司事务。
后又专设提举官。
市舶收入是宋王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在一定程度上支撑着财政。
宋政府还通过出卖一部分舶物增加收
入。
宋代的造船技术十分发达,所造海舶载重量可达5000石(300吨)。
北宋后期,指南针已广泛应用于航海,还出现了记载海路的专书——《针经》。
与宋王朝有海上贸易的达五六十国,进出口货物在400种以上。
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元朝政府在攻取浙、闽等地后,立即在泉州、庆元(今浙江宁波)、上海、澉浦(今属浙江海盐)4处港口设立市舶司。
后来又陆续添设广州、温州、杭州三处。
经过裁并,到13世纪末,只在庆元、泉州、广州3处港口设置。
市舶司初建时,一般均沿用南宋制度,日久弊生,严重影响市舶收入。
至元三十年,元政府制订了整治市舶司勾当的法则22条。
延祐元年(1314),又修订颁布了新的市舶法则22条。
这两个法则,对市舶司的职责范围作了明确的规定,其目的是为了加强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控制,增加更多的收入。
元代见于记载的与中国建立海道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在100个以上,海外贸易的开展,有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明代沿袭前朝之制,市舶司管理海外诸国朝贡和贸易事务。
市舶司隶属于布政司。
因此税收大权完全掌握在布政司等长官手中。
直至明末,采取了定额的包税制,才改
,即商队伙伴之意,。
斡脱钱当年本利相等,以后本利合并生息,在元朝很普通。
政府为了管理,至元五年设斡脱所,后扩大为斡脱总管府,私办成为官办,后来凡用官本从事高利贷及其它商业活动的,皆称
曾将南宋及各地不同的交子等纸币统一换成中统钞。
至元二十四年又发行“至元钞”,与中统钞并行,面额
各自的私属,形成若干投下。
投下人平时向领主纳赋服役,战时由领主率领出外作战,如进军河南灭金时,史载有十七头项,也称十七投下。
由于中原人不适应草原的生产和生活,投下领主又将俘虏寄留于各州县,派人管理。
元朝陆续专设官府,有本投下人匠总管府之类各种名目。
从太宗开始,曾几次在中原括户,并将人户按州县分封,每五户应向领主纳丝一斤。
因为这类人户集中在固定的州县,故又有汤沐邑、五户丝分地之称。
元平江南,又将江南各县人户分赐给各个贵族,向领主纳钞。
无论是漠南北、中原、江南的人户,凡属某领主所有者,通称某投下或某位下,由领主世袭继承。
漠南北投下事务由领主自理,中原投下
剧作家有八十余人,作品五百多种,今流传下来一百六十多种。
其中,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为“四大元曲家”。
王实甫的《西厢记》也是名作。
关汉卿,元大都人,一生作六十多种杂剧剧本,今流传下来八个,代表作是《窦娥冤》,描写一个被黑暗统治冤枉致死的反抗的妇女形象,对封建神权,王权进行了
年,韩山童和刘福通首义。
不久,韩山童被杀。
1355年,刘福通拥立韩山童之子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