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的护理常规

合集下载

破伤风的个案护理

破伤风的个案护理

破伤风的个案护理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破伤风的个案护理【摘要】通过一例重症破伤风患者的护理,探讨破伤风相关的临床护理措施。

【关键词】破伤风;护理【】破伤风系由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伤口并生长繁殖,引起局部及全身肌肉阵发性痉挛或抽搐的为15%~40%。

随着国内外对重型破伤风治疗水平不断提高,护理观念的不断加强,死亡率逐渐呈下降趋势。

一、临床资料一般资料病史摘要患者杨玉琴,女 41岁,,因“左脚底铁钉刺伤8天,张口困难1天”入院。

8天前因家中建房不慎踩到废弃铁钉,当时直接穿透鞋底,铁钉拔出后出血较多,未注意刺入铁钉深度,立即于当地卫生室进行碘伏消毒,并于口服消炎药及输液治疗,未予肌注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具体治疗不祥)。

一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张口困难,伴肩背部紧绷绷感,不能进食、说话,病程中出现2次黑朦,持续数秒恢复,过程中意识清楚。

无呼吸困难、憋喘,无抽搐、晕厥、角弓反张,无寒战、高热,无胸闷、心悸,无头昏头痛,无恶心、呕吐,我大汗淋漓、大小便失禁,无咳嗽、咳痰。

就诊于仁怀市人民医院肌注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后建议转上级医院,遂就诊于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并予双氧水清创包扎、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多部位肌注等急救处理,以“左足铁钉刺伤并感染”收入综合ICU2病区。

入院查体:℃;P125次/分;R40次/分;BP115/70mmHg,spo2 98%。

入院后治疗以流质饮食,一级护理,下病危,心电监护,嘱患者及家属注意观察患者呼吸,抽搐情况;积极抗破伤风、抗感染:青霉素320wu ivgtt q8h;镇静、解痉:安定针 10mg im,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积极完善相关检验等治疗为主,经积极治疗15d后,病情明显好转,目前继续治疗中。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病史,否认“伤寒、结核、肝炎”等传染病史,无外伤、手术、输血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疫苗接种史不祥,无烟酒等不良嗜好。

破伤风护理常规

破伤风护理常规

破伤风护理
破伤风是由于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伤口并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特异性感染。

常继发于各种创伤后,亦可发生于不洁条件下分娩的产妇和新生儿。

【常见护理问题】
1、有窒息的危险与持续性喉头和呼吸肌痉挛、误吸、痰液堵塞气道有关;
2、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反复肌痉挛消耗、大量出汗有关;
3、有受伤的危险与强烈的肌痉挛有关;
4、尿潴留与膀胱括约肌痉挛有关;
5、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肌痉挛消耗、摄入障碍有关。

【护理常规】
1、按普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2、严密隔离。

置病人于单人隔离病房,保持安静,室内遮光。

3、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4、床边备气管切开包、氧气、吸痰器及急救药品和物品。

5、重症病人专人护理,保护病人,防止意外损伤。

6、严密观察病情,详细记录抽搐时间、次数和间隔时间,观察并记录用药后的效果。

7、频繁抽搐者,禁止经口进食,防误吸。

8、加强饮食营养,必要时使用静脉内高营养。

9、避免各类干扰,减少探视,合理集中安排各项治疗和护理操作,尽量在使用镇静剂后30
分钟内完成。

10、严格执行接触隔离措施,所有器械及敷料均需专用,使用后器械严格消毒、敷料予以焚
烧,病人的用品和排泄物均应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健康指导】
1、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创伤。

2、伤后及时、正确处理伤口,及时就诊。

1例重症破伤风患儿的护理

1例重症破伤风患儿的护理

1例重症破伤风患儿的护理齐 欣关键词:破伤风;重症患儿;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2.04.068文章编号:1674-4748(2012)2A-0382-02 破伤风杆菌为革兰阳性厌氧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粪便中。

破伤风杆菌必须通过皮肤或黏膜的伤口侵入,并在缺氧的伤口局部生长繁殖,分泌毒素而引起急性特异性感染,主要表现为全身或局部肌肉的持续性收缩和阵发性痉挛。

破伤风杆菌可产生3种毒素:毒性较强的外毒素,即破伤风痉挛毒素,可引起本病的典型症状;破伤风溶血毒素、破伤风溶纤维素,可导致局部组织坏死。

临床表现分为潜伏期、痉挛期、恢复期;临床分型根据潜伏期的长短、痉挛出现的迟早以及临床表现的轻重将患儿分为轻型、中型、重型[1]。

2011年7月我科收治1例重型破伤风患儿,在医护人员精心治疗和护理下,最终康复出院。

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儿,女,14岁,入院前50d有右足趾外伤史,入院前3d出现颈部疼痛,后出现背部疼痛及抽搐、吞咽困难。

查体:呈角弓反张位,病人牙关紧闭、腹肌紧张,入院后患儿全身强直性阵挛发作频繁,伴高热、大汗、口唇发绀。

诊断为破伤风(重型)。

给予青霉素、甲硝唑联合抗感染,苯巴比妥、地西泮、咪达唑仑、氯丙嗪等镇静止痉,甘露醇、甘油果糖降颅压,甲强龙减轻炎症反应及保护脏器功能等对症治疗。

住院第3天患儿频繁全身强直性阵挛发作,呼吸浅快,口唇发绀,血氧饱和度下降,大流量吸氧情况下查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PaO2)40mmHg(1mmHg=0.133kPa),诊断:呼吸衰竭(Ⅰ型)。

行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住院第11天患儿全身强直性阵挛发作仍较频繁,发作时伴口唇发绀及血氧饱和度下降,球结膜水肿明显,给予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加用肌松药顺苯磺酸阿曲库铵静脉输注。

患儿病情18d后逐渐好转,抽搐次数逐渐减少,幅度减轻,反应好转。

1例破伤风的护理

1例破伤风的护理

1例破伤风的护理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侵入伤口,产生强烈的外毒素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其外毒素主要侵袭神经系统中的运动神经细胞,患者表现为全身肌肉阵发性痉挛、肌肉强直、牙关紧闭、甚至因呼吸肌痉挛引起呼吸肌麻痹、引起窒息而致命。

[1]本病病死率高,护理在降低该病的死亡率,减少后遗症中起到关键作用。

我科2008年6月收治1例破伤风病人,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患者,男,44岁,2008年6月22日入院,以“摔伤后10天,出现咀嚼无力、肌紧张3天”之主诉入院。

患者10天前骑自行车时不小心摔伤右前臂,当时在家自行酒精消毒后未做任何处理,3天前出现咀嚼无力,全身乏力,头晕、颈部肌肉发紧等,遂在县医院给予破伤风抗毒素、抗感染等治疗,住院期间出现肌紧张行收缩,阵发性强烈痉挛,每次发作间隔0.5~1小时,发作时持续时间约1分钟左右,发作时角弓反张,神志清,表情痛苦。

因治疗期间上述症状未见明显缓解,遂随来我院。

来院患者患者仍频繁发生阵发性强烈痉挛、角弓反张、牙关紧闭伴呼吸困难,约20~30分钟1次,持续10余秒,因患者频发痉挛,为防止膀胱括约肌肉因痉挛而导致尿潴留,入院第二日给予留置导尿。

6月30日15:30分患者出现持续性痉挛,牙关紧闭,握拳、全身肌紧张、角弓反张伴明显的呼吸困难,痰鸣音明显,血氧饱和度84%,遵医嘱给予气管切管。

经治疗后7月21日给予拔除气管套管。

7月24日出院。

2.护理措施2.1 病房环境的准备及伤口处理住隔离病房,房间光线宜柔和,避免强光,病房温度保持在16~22度,湿度60%。

床旁应备吸痰器、气管切开包、舌钳、开口器、牙垫等。

开关门要轻,操作要集中、轻巧,避免因外界光线和声音刺激引起病人的抽搐,以防坠床,约束带松紧适度,保证局部血液循环良好,保持皮肤清洁,定时翻身拍背,防止褥疮及促进痰液容易咳出。

未愈合的伤口每日给予碘伏消毒后大量双氧水冲洗伤口、破伤风6000u伤口每日注射。

破伤风护理常规

破伤风护理常规

破伤风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病人住隔离病室,减少一切刺激,保持安静。

室内光线宜均匀柔和,避免强光照射。

各种动作包括走路、说话都要轻巧、低声。

治疗、护理、操作等尽量集中,可在使用镇静剂后30min内进行,以免经常刺激打扰病人,而增加抽搐。

病人生洁多不能自理,需加强基础护理,如口腔护理、预防褥疮护理等。

注意心理护理,多作安慰和鼓励,以减轻病人焦虑和恐惧。

重症病人需专人护理,密切观察病情。

加强安全措施,防止意外,必要时用床栏防止病人坠地。

抽搐发作时用牙垫避免舌咬伤。

室内应执行接触隔离制度。

密切接触病人时须穿隔离衣,所有器械及敷料均需专用,使用以后,器械要用1%过氧乙酸溶液浸泡10min,清洗后高压蒸气灭菌。

敷料应焚毁,严格防止医院内交叉感染。

2创口处理协助医生施行清创术。

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及异物,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1: 5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和湿敷。

伤口完全敞开,并充分引流。

3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作用为中和血液中的游离毒素。

一般首次剂量用2万~5万U加入5%葡萄糖液500~1000ml内静脉缓慢滴注,以后每日1万~2万U做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共用3~6天。

或用人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一般只需深部肌内注射1次,剂量为3000~6000单位。

4镇静、解痉(1)病情较轻者,可使用一般镇静剂,减少对刺激的敏感性。

选用:①地西泮10mg静脉注射,3~4次/d;②苯巴比妥钠0.1~0.2g肌内注射;③10%水合氯醛20~40ml直肠灌注,3次/d。

(2)病情较重者,可用氯丙嗪100mg、哌替啶(度冷丁)50mg、异丙嗪50mg 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内静脉滴注,2~3次/d。

用药过程中应严密观察呼吸和血压。

(3)抽搐频繁者,用上述药物仍不能控制痉孪时,可使用硫喷妥钠和肌肉松弛剂,但必须在气管切开及控制呼吸的条件下使用。

5保持呼吸道通畅对病情较重者,应早做气管切开,以利排除呼吸道分泌物,维持良好的通气功能,预防或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破伤风防治原则和措施

破伤风防治原则和措施

破伤风防治原则和措施
破伤风的防治原则和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预防为主:对易受外伤的人员及儿童、军人等人群进行有计划的破伤风类毒素预防接种,以刺激机体产生破伤风抗毒素,获得免疫力。

2. 及时处理伤口:对于外伤严重、特别是有泥土污染物的伤口,应及时清创、扩创,用过氧化氢溶液冲洗伤口。

3. 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受伤后应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以中和游离的毒素。

但必须做皮肤试验,皮试阳性者采用脱敏疗法。

注射应早期、足量,具体剂量、途径、次数因病情而定。

4. 综合治疗:对于已发病的病人,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疗措施,包括清除毒素来源、中和游离毒素、控制和解除痉挛、保持呼吸道通畅和防治并发症等。

5. 控制痉挛:患者入院后应住隔离病室,避免光、声等刺激,减少痉挛发作。

可交替使用镇静、解痉药物,以减少患者的痉挛和痛苦。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请及时就医。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精选5篇)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精选5篇)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精选5篇)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范文第1篇【关键词】破伤风;临床察看;护理一、前言破伤风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的肢体损害类的症状,必须要适时的诊断,适时的进行治疗和护理,这样才略够尽量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尽可能的帮助患者渡过不安全期。

二、临床资料12例均有外伤史,伤后无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男8例,女4例,旧法接生新生儿6天1例。

20—40岁9例,40—60岁3例。

中型8例,重型4例。

伤口感染者3例,伤口自愈9例。

三、临床表现潜匿期最短6天,最长2^—3个月,平均15天。

每天抽搐发作数十次,连续时间5分钟者3例,10分钟者9例。

张口困难,颈强直,腰酸痛,大汗发作性抽搐5例。

表现为苦笑面容、张口困难、颈强直、头晕、发作性抽搐、全身肌肉猛烈收缩、大汗、面部青紫等症状。

四、护理方法1、一般护理将病人安排于单人暗室,并紧靠治疗室,保持病室的安静、清洁;躲避声光的刺激,保持室内空气对流,室内温度维持在22~26℃、湿度50%~60%。

每天用消毒液抹拭物体表面并紫外线消毒1次,定时消毒病房,严格消毒与病人接触的物品、用具、医疗器械,最好使用一次性物品,拒绝家属与亲友探望;保持全身皮肤的清洁干燥,加强会的皮肤护理,皮肤皱折处扑爽身粉保持干燥可躲避皮肤的感染。

2、保持呼吸道通畅护士必须娴熟、正确吸痰,注意无菌原则,恰本地调整负压吸引器,将刺激削减到最小程度,吸痰时间每次不应超出10秒。

动作轻柔,手法标准,如痰液黏稠,可先行雾化吸入或气管内滴人生理盐水。

使痰液稀释后吸出,以免损伤呼吸道黏膜。

吸痰管粗细、软硬度应适当,吸痰管插入深度以病人显现咳嗽反射或碰到阻力后向上提取1cm为准,予以负压吸引,且边吸边提取、旋转;吸痰导管和吸痰杯应每次更换、消毒,吸痰器要定期消毒,躲避交叉感染。

翻身拍背于每次冷静药物使用后进行,利于痰液引流,有时可缓解因痰液堵塞导致的全身紫绀,但拍背的力度应适度。

3、保持良好的静脉通路依据病人的静脉情况分别选用20号或22号套管针,留置套管针的部位分别选用左/右前臂阔别关节外,置管操作由固定的护士专门负责。

破伤风病人消毒隔离和防护指导意见

破伤风病人消毒隔离和防护指导意见

破伤风病人消毒隔离和防护指导意见对病人实行床旁接触隔离。

(1)置病人于单间。

房间每天开窗通风>2次,30′/次。

平时保持门窗紧闭。

(2)房间外有醒目的隔离标识,房间内备有隔离基本用物,如洗手液、消毒液,器械浸泡盆等。

(3) 向病人家属交代本病感染的途径,帮助配合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4)工作人员进入室内戴口罩、帽子、手套,并尽量集中治疗和护理。

手部有伤口的要带双层手套。

护理被分泌物、引流物污染的患者时要穿隔离衣或防水围裙。

(5)凡接触病人及伤口污物后彻底洗刷、消毒双手,才能接触其他患者。

(6)固定专用治疗、护理用具于房间内,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用物等。

(7)患者宜使用一次性器械、器具和物品。

重复使用的器械用后先用2000 mg/L过氧乙酸浸泡后30min再清洗,或者采用含氯消毒剂1000mg/L—2000 mg/L浸泡消毒30min—45min,有明显污染物时应采用含氯消毒剂5000mg/L—10000 mg/L浸泡消毒≥60min,然后按规定清洗,灭菌。

(8)使用过的布类,先用2000 mg/L过氧乙酸或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后装入双层黄色医疗废物袋内密闭运送至洗衣房清洗。

对污染程度大的布类予以焚烧。

(9)所用敷料、患者用过的纸、生活物品、医疗废物等及时装入双层黄色医疗废物袋内密闭运送统一焚烧。

(10)地面和物体表面保持清洁,每天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湿的干净抹布和拖布湿式擦拭后用干净抹布和拖布擦干。

(11)谢绝探视。

(12)解除隔离或出院后严格终末消毒:3%过氧化氢或过氧乙酸熏蒸,3%过氧化氢按照20ml/m3气溶胶喷雾,过氧乙酸按照1g/m3加热熏蒸,湿度70%—90%,密闭24h;5%过氧乙酸溶液按照2.5ml/m3气溶胶喷雾,湿度为20%—40%。

熏蒸或喷雾时床单位抖动开床垫、被芯、褥子、枕芯,打开床桌抽屉。

次日打开门窗,彻底地通风换气然后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湿式擦拭床、床旁桌、陪侍椅、地板、墙壁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表现】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三期:

潜伏期、前驱期、发作期
1.潜伏期 通常为7-8日,最短24小时,最长可 达数月。潜伏期越短,预后越差。新生儿破伤 风常在断脐后7日左右发病,俗称“七日风”。
2.前驱期 表现为乏力、头晕、咀嚼无力、 张口不便、烦躁不安、打哈欠,局部肌肉发 紧、酸痛、反射亢进等。以张口不便为主要 特征。
早期应用有效,用法为3000-6000U肌内注射,一般只用1次。
辅助检查
伤口渗出物涂片可发现破伤风梭菌。
【处理原则】
3.控制和解除肌痉挛 是治疗的重要环节。目的是使病人镇 静,降低其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控制或减轻痉挛。可根据 病情交替使用镇静、解痉药物。
4.防治并发症
【预防措施】
并发症: 强烈肌痉挛可致肌肉断裂,甚至骨折。膀胱括约肌痉挛可引
起尿潴留。持续呼吸肌群和膈肌痉挛可致呼吸骤停,甚至窒 息。肌痉挛及大量出汗可导致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严 重者可发生心力衰竭。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为窒息、心力衰 竭或肺部感染。 病程一般为3~4周,自第2周起症状缓解,肌紧张和反射 亢进可持续一段时间。部分病人在恢复期间还可出现一些精 神症状,如幻觉、言语或行动错乱等,多能自行恢复。
(2)出现下列情况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①任何较深而窄的外伤切口,如木刺、锈钉刺伤;②伤口虽 浅,但沾染人畜粪便;③医院外未经消毒处理的急产或流产; ④陈旧性异物摘除术前。
(3)儿童应定期注射破伤风类毒素或百白破三联疫苗,以 获得主动免疫。
【处理原则】
1.消除毒素来源 有伤口者,需在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后, 进行彻底清创。清除伤口的异物、坏死组织或脓液,敞开伤 口充分引流,并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同时肌内注射青霉 素120万U,每6~8小时1次,或大剂量静脉滴注,可抑制破伤 风梭菌。
2.中和游离毒素 早期使用破伤风抗毒素(TAT),常规用 量2万~5万U,肌内注射或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1000ml中缓 慢静脉滴注,剂量不宜过大,用药前应作皮内过敏试验,以 免引起过敏反应或血清病。破伤风人体免疫球蛋白(TIG)
(2)用药护理:一般应用TAT、破伤风人体免疫球蛋白、镇静解 痉药物、抗菌药物、降温药等。
(3)隔离消毒:破伤风梭菌具有传染性,应严格执行接触隔离 制度。接触病人应穿隔离衣、戴帽子、口罩、手套等,身体有伤 口者不能参与。
【健康教育】
(1)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皮肤受伤。避免不洁接产, 以防止发生新生儿及产妇破伤风等。
.发作期 典型症状是在肌肉紧张性收缩(肌强直、发硬)的基础上, 呈阵发性强烈痉挛,通常最先受影响的肌群是咀嚼肌,出现咀嚼 不便、张口困难,甚至牙关紧闭;病情进一步加重出现苦笑面容、 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膈肌受影响时表现为通气困难,甚至呼吸 暂停。在肌肉紧张性收缩的基础上,任何轻微的刺激,如光线、 声音、触碰、饮水等,均可诱发全身肌群强烈的阵发性痉挛。发 作时,病人口吐白沫、大汗淋漓、呼吸急促、口唇发绀、流涎、 牙关紧闭、磨牙、头颈频频后仰,手足抽搐不止。每次发作持续 数秒或数分钟不等,间歇时间长短不一。)被动免疫:是对伤前未接受主动免疫的伤员尽早皮下 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1500~3000U或人体破伤风免疫球 蛋白。因为破伤风的发病有潜伏期,尽早注射有预防作用, 但其作用短暂,有效期为10日左右,因此,对深部创伤、有 潜在厌氧菌感染的病人
【护理措施】
1.保持呼吸道通畅 病人进食时注意避免呛咳、误吸;频 繁抽搐者,禁止经口进食。
2.保护病人,防止受伤 使用带护栏的病床,必要时加用约 束带,以防止痉挛发作时病人坠床和自我伤害;关节部位放 置软垫保护,防止肌腱断裂和骨折;抽搐时,应用合适的牙 垫,防止舌咬伤。
【护理措施】
(1)安置修养环境:将病人安置于单人隔离病室,温湿度适宜, 保持安静,遮光。避免各类干扰,减少探视。
破伤风护理常规
一个巨大的坑
定义:破伤风(tetanus)是由破伤风梭 菌经由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在 缺氧环境下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 起阵发性肌肉痉挛的特异性感染。常 继发于各种创伤后,亦可发生于不洁 条件下分娩的产妇和新生儿。
病因:
致病菌为破伤风梭菌,是革兰阳性厌氧性芽胞梭 菌。平时存在于人畜的肠道内,随粪便排出体外, 以芽胞状态分布于自然界,广泛存在于灰尘、粪 便和土壤中。破伤风梭菌不能侵入正常皮肤和黏 膜,一旦发生开放性损伤,可直接侵入人体伤口 发生感染。尤其是伤口窄而深、局部缺血、异物 存留、组织坏死、填塞过紧、引流不畅或同时混 有其他需氧菌感染等导致伤口缺氧,当机体抵抗 力弱时,更利于破伤风的发生。
1.正确处理伤口 遇到可疑伤口应彻底清除伤口内异物、 坏死组织、积血等,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和湿敷伤口,破 坏有利于细菌生长的缺氧环境。
2.人工免疫 包括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
(1)主动免疫:注射破伤风类毒素抗原,使人体产生抗 体以达到免疫的目的。有主动免疫力的伤员,伤后仅需肌内 注射类毒素0.5ml,便可迅速强化机体的抗破伤风的免疫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