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度融合(最新)

心得体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度融合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因马克思主义的融入而枯木逢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当前,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而且将影响到中国的发展方向、道路和未来。

一、澄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哲学高度繁荣的时期,儒家、法家、兵家、道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为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深厚的积淀。例如,儒家和法家的社会治理思想,兵家的战略思想,道家的朴素唯物主义,都对中国历史其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在实践中,许多人虽然表面上认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却对中国传统文化存在许多错误认识。

1.将中国传统文化不加筛选地照搬。有些人以为把古代的思想和文化原封不动地搬到今天来,就算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了,结果简直成了荒诞的闹剧。更有甚者,在“国学教育”的幌子下把二十四孝、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等封建礼教重新搬出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绝不是“复活古代文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封建社会及其生产关系皆已作古的当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成分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土壤,绝无可能复活。更何况它们放在当下社会环境来看并不正确。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应着眼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并不冲突的积极成分。也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值得弘扬的、可以被称为“优秀传统”的成分,应当是历经中华民族自1840年以来一百多年救亡图存、走向复兴的历史实践,被证明仍然有价值的适应当今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分。

2.将中国传统文化简单等同于儒家思想。由于汉朝以后的封建王朝大多以儒家思想为官方意识形态,古代中国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社会伦理而非宗教的道德体系。现在的一些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过于狭隘,局限于一家乃至一人之言。说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他们只会搬出“四书五经”来讲讲注解。中国传统文化拥有远比儒家思想更为丰富的内涵,囊括了中国古代的政治、

军事、哲学、道德、文化思想等多方面的内容。例如,法家思想提供了许多来源于实践的、有价值的社会治理理念,强调国家确立的利益分配格局要与提倡的价值体系相匹配;墨家思想提倡人与人之间互爱互利的“兼相爱、交相利”,反对人与人之间互争互害的“别相恶、交相贼”,对于当下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兵家思想的代表作《孙子兵法》是世界范围内最早的战略学著作,《孙子兵法》提出的“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等战略威慑的理念,仍有积极意义。如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局限于儒家一家之言,就过于简单化了。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提是真正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就要求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宏观的、整体的了解。这样才能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个源流、发展脉络中汲取对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积极意义的成分。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1.坚定文化自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都发挥了十分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