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教案资料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渔家傲》教案

4.教学内容:
a.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
b.诗词的字词解释:傲、渔家、秋水、长天等
c.诗句解析:重点解析诗句的意境、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d.诗词鉴赏:分析《渔家傲》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等
e.课堂讨论:探讨诗人通过《渔家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最后,关于课堂总结部分,我觉得可以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让他们谈谈自己在学习《渔家傲》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渔家傲》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曾经感受到过秋天的美丽?”(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中描绘的秋天意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渔家傲》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描绘秋天景色的古诗,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句,了解诗人在诗中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描绘秋天的景色,以及表达的情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诗词背诵环节,有的学生背诵效果不佳。针对这一问题,我打算在课后加强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提高背诵效果。同时,也可以通过举办诗词朗诵比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背诵积极性。
在教学内容方面,我觉得本次课对《渔家傲》的文化背景介绍还不够充分,导致部分学生对诗人的创作背景了解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对诗词背景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范仲淹渔家傲的教案

范仲淹《渔家傲》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渔家傲》。
分析并欣赏范仲淹的词风和表达技巧。
了解范仲淹的历史背景和词的历史地位。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学会通过词句的赏析,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渔家傲》词的内容理解和背诵。
范仲淹的词风特点和文学价值。
2.2 教学难点:词中某些生僻词汇和古文表达方式的理解。
对范仲淹词中深层次情感和哲理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对范仲淹的生平、历史背景进行介绍,对词的文学价值进行分析。
3.2 互动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3.3 情境教学法:通过朗读、音乐等手段,营造适合词欣赏的情境。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对《渔家傲》进行深入研究,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收集相关的资料和背景信息。
4.2 学生准备:预习《渔家傲》,对词的大意有所理解。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范仲淹的生平和历史背景。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图片或音乐等方式,引出范仲淹和《渔家傲》的话题。
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和历史背景。
5.2 讲解:详细讲解《渔家傲》的词意、词风和表达技巧。
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的欣赏和理解。
5.3 讨论与互动:提问,引导学生分享对词的理解和感受。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探讨词中的情感和哲理。
5.4 应用与拓展: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词,运用所学的表达技巧。
推荐相关的词作品,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欣赏。
5.5 总结与作业: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布置作业:背诵《渔家傲》,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互动环节的积极参与程度,以及对词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6.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渔家傲》的背诵情况和相关的练习题的完成质量。
2023《渔家傲》教案【10篇】

2023《渔家傲》教案【10篇】《渔家傲》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能力目标:能够有感情地吟诵词作,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作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教学重点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有感情地吟诵品读词作,感受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质疑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歌由《岳阳楼记》最后一段朗读导入:一篇《岳阳楼记》感动了历代的文人墨客,让我们了解了范仲淹作为政治家的忧国忧思。
其实他还是一名武将,曾驻守边塞多年,今天我们通过《渔家傲·秋思》这首词来领略一下他的边塞情怀。
(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介绍:2、背景简介:3、释题:“渔家傲”是什么?“秋思”这一题目提示了什么信息?三、检查预习情况1、读准字音2、说说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四、小组合作,提出质疑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1、“衡阳雁去无留意”这句诗如何理解?2、“燕然未勒归无计”是什么意思?五、全班讨论,解决疑问六、有感情地品读诗歌今天咱们重新认识了范仲淹。
在苍凉悲壮的情境里,作者用短短几句词写出了自己和许多的将士们思乡又忧国的矛盾心理,一位巍然的令人敬畏的文人形象仿佛就在眼前,让我们也仿佛置身于边塞的萧索中感受着将士们悲凉的心情,这就是诗词文化的魅力。
七、背诵诗歌八、课堂小结:综观全词,词的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真实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九、课堂练习《渔家傲》教案2【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品味词中描写的边塞风光;2、体会词的韵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3、感知这首词慷慨壮烈的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清晰地了解整首词分上、下两阕写景和抒情,以及词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第26课《渔家傲》教案+解读

(3)辛弃疾的爱国情怀:通过词作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讲解“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所表达的家国责任感和忠诚。
2.教学难点
(1)词的节奏与韵律:学生往往难以把握词的节奏和韵律,需要教师引导和示范。
-例如:指导学生如何朗读《渔家傲》,感受词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2)意象的理解与运用:学生对意象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体会其内涵。
-例如:解释“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中的意象,如何传达孤独与坚毅。
(3)诗词创作:学生可能对古诗词创作感到陌生和困难,需要教师提供具体的指导和方法。
-例如:给出创作提示,如选择一个主题,运用所学意象和手法,尝试创作一首《渔家傲》。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识。
3.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感悟我国古代诗词的魅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4.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会从意象、手法等方面赏析《渔家傲》,提高审美能力,并尝试进行诗词创作,培养创新意识。
4.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通过学习《渔家傲》,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报国之志、忧国忧民之情。
5.赏析与创作:学会赏析《渔家傲》,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尝试以《渔家傲》为词牌,创作一首表达自己情感的词。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阅读、分析《渔家傲》,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掌握词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词的基本知识:《渔家傲》的词牌、词律、词韵等,这部分是学生掌握诗词的基础,教师需重点讲解并举例说明。
李清照《渔家傲》教案(精选7篇)

李清照《渔家傲》教案李清照《渔家傲》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清照《渔家傲》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李清照《渔家傲》教案篇1一、激趣导入:请根据我的描述说出古代诗词作家的姓名。
1、他,唐代著名诗人。
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称为“诗仙”。
代表作有《静夜思》--李白2、他,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民生疾苦,有“诗史”之称,他的组诗“三吏”“三别”脍炙人口,他本人被誉为“诗圣”--杜甫3、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散文,并开创了豪放词派,字子瞻,我们学过他的词《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4、他,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曾在《岳阳楼记》中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志。
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反映边塞生活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渔家傲》,那是一位跨南北两宋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二、知人论世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历城人(今山东济南),是婉约派的代表。
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变”为界分前后两期。
前期生活幸福美满,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地度过了晚年。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
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
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有《漱玉词》传世。
三、感知内容1、读准字音:帆殷勤嗟谩2、读出节奏3、哪些词句你读不懂?谁能帮帮他(她)?4、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梦)四、欣赏意境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用原句回答)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26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教案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学习目标1.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词的语言美;2.体悟作者的情感,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3.体味本词豪放的艺术风格,感受词人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1.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词的语言美;2.体悟作者的情感,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3.体味本词豪放的艺术风格,感受词人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教学思路一、读梦——初读文本,感知梦境内容二、绘梦——深入文本,品味梦境语言三、品梦——理解文本,感受作者的悲四、议梦——理解文本,感受作者的豪五、梦醒——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情同学们,大家好。
在灿若繁星的中国古代作家中,有一位女词人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在中国文学史上大放异彩,她被称为“婉约词宗”。
她就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代表作:《漱玉词》。
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李清照的诗词?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生:老师,我读过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生:我也知道一首《如梦令》“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生:我还读过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师:没错,这些细腻、婉约的词,犹如一个个深情、美丽的故事,讲述着词人跌宕起伏的人生。
今天,让我们跟随《渔家傲》这首词,一起走进李清照不一样的内心世界。
一、读梦——初读文本,感知梦境内容让我们初读文本,感知词作内容。
生: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师:请同学们在词中选一个字,为这首词拟一个标题,并简要概括词的内容。
生:老师,我想选“梦”字。
这首词写的正是李清照梦中的所见、所闻、所思。
师:没错,这首词是作者的记梦之作。
二、绘梦——深入文本,品味梦境语言我们先来看看梦中之景“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范仲淹渔家傲的教案

范仲淹《渔家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渔家傲》。
(2)理解《渔家傲》的创作背景和诗句的含义。
(3)分析范仲淹的政治家身份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渔家傲》。
(2)学会欣赏古代诗词的韵律美,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情怀。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品德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渔家傲》。
(2)理解《渔家傲》的创作背景和诗句的含义。
(3)分析范仲淹的政治家身份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
(2)范仲淹的政治家身份对其词作风格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范仲淹的生平和政治成就。
(2)引入《渔家傲》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渔家傲》,感受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范仲淹的政治家身份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诗句,体会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情怀。
(2)引导学生培养爱国情怀,提高品德素养。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渔家傲》的艺术特色和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情怀。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渔家傲》。
2. 写一篇关于《渔家傲》的赏析文章,分析范仲淹的政治家身份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范仲淹的政治家身份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生感受到了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情怀,培养了爱国情怀。
但在课堂实践中,部分学生对诗句的意境和情感把握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渔家傲》的词谱,帮助学生理解韵律特点。
2. 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范仲淹的思想情感。
《渔家傲》教案(精选5篇)

《渔家傲》教案(精选5篇)《渔家傲》篇1课前要求收集有关边塞诗词,课上交流[越多越好]一、回顾有关范仲淹的作品及生平简介:1、背诵《岳阳楼记》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与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简介: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江苏省]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
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著有《范文正公集》二、导入: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分组比赛交流]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4、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三、学习《渔家傲》:背景简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
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
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
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
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1、自读欣赏,体会词中韵味,及词人的思想感情。
2、小组赏析讨论,理解词中意境:3、讨论: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什么?4、创造性的赏析上阕:[可进行口头描述或书面描写,将范仲淹笔下的塞外边关图扩写出来]赏析: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引导学生想象进行口头笔头训练,互相补充]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 并从三处来体现:[分写]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①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整体把握:
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
而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乃是湖北黄冈的赤鼻叽,所以说杜牧此诗只是借相同的地名,寄寓吊古之意,并抒写自己的感慨。
宋代苏轼在黄州所作的《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是类似的情况。
诗的前两句写兴感之由,颇有情致:从沙中发现了一根折断的铁戟,拿出来自己磨洗,认出那是数百年前赤壁之战的遗物。
锈迹斑斑的断戟,无疑带有极强的沧桑感,能令人联想的战争的残酷,甚至“神游”于那硝烟弥漫的古战场。
诗人“自将磨洗”和“认”的动作,也显示出他对这一前朝故物的兴趣和对历史的思索,一个于江畔凭吊古迹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后两句发议论,抒感慨,深刻警策。
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影响,而是反说其事,设想“如果当年没有东风的帮助会怎样”,可谓“无中生有,死中求活”(谢枋得《唐诗绝句注解》),翻出新意。
末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更以两名女子可能的命运来暗指曹、孙双方的“势”与“运”,以小见大,含蓄、形象而又颇见风致。
古人写咏史怀古这类题材,往往不止于就事论事,而是有着明确的现实指向,或托古讽今,或怀古伤己,《赤壁》一诗也不仅仅是故作奇谈、驰骋议论。
杜牧是宰相之孙,自视甚高,喜好谈兵,对自己的军事才能十分自负,怀抱用世之心,却始终郁郁不得志。
“东风”一语,除了实指之外,也可以理解为周瑜取胜的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的条件,特别是孙权对他的信任。
细细品味诗意,不难读出诗人对周瑜的那一丝不屑与嘲讽,还有一股“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平。
题型示例:
(一)整体把握:
这首诗属于咏史诗。
最突出的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物抒怀。
作者借“折戟”这一古物引出前朝周瑜和曹操的故事,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写法),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诗的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发议论感慨。
(二)赏析名句:
1、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
因为原句以两位女子可能的命运来暗指曹、孙双方的“势”与“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含蓄、形象而又颇见风致。
改句过于直白,缺乏诗味。
2、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方便,取得胜利的可能是曹操,历史将会重写。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相信自己只要有机遇总会有作为,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3、请从写法上和内容的角度,说说你对“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理解。
———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女子的命运来来暗指曹、孙双方的“势”与“运”,。
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
深刻警策,含蓄、形象而又颇见风致。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整体把握:
《渔家傲》大约是李清照南渡之后的作品。
一般来说,李清照南渡后的词作大多沉痛愁苦,而这一首却充满了浪漫幻想的气息。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词的一开头便写梦中所见景象。
天上云海茫茫,那一团团的白云相接,就像奔涌的波涛,又和拂晓的晨雾连在一起,越发显得迷蒙。
透过云雾远远望去,那天河好像也在流转,河中似乎漂浮着许多船,风帆舞动,随云涛起伏。
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创造了这样一个似梦似幻、美妙神奇、富有浪漫色彩的境界。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作者在梦中穿过云涛、晓雾、星河,来到天帝居住的宫殿,用一个“归”字,好像她原来是从天上宫阙来到人间,经历了千辛万苦后又回到天帝身旁。
这大概是她经历了人生道路的流徙奔波之苦后,希望的得到一个美好归宿的潜意识促成的吧。
她不仅回到了“帝所”,还听到天帝对她讲话,关心她想要回到哪里去。
经受了人间的冷漠之后,听到天帝殷勤的垂问,多少心愿,终于得到了诉说的机会。
于是自然引出下阕。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上句是说作者回告天帝:我所走的路很漫长,天色却已黄昏,前程遥远,难以到达。
一个“嗟”字,生动的传达出作者对日暮途远的叹息。
下句是说我学习作诗,空自写出惊人的诗句,又有什么用呢?这一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感慨自己空有才华,但毕竟是个弱女子,能有什么作为呢?二是正值战乱年代,国难当头,诗词文章又有何用?这一句有怨嗟,有感慨。
现实如此,只有把希望寄托于虚幻的想象。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看,大风刮起来了,那搏击长空的大鹏正乘着风振翅高飞。
作者希望自己也能像大鹏一样高飞远走。
她大声疾呼:大风啊,不住地吹吧,把我的小船吹到海外仙山去吧!她为什么要去海外仙山?这并非消极游仙思想。
从前面两句可以看到,她尽管有才华有理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处于日暮途远、孤苦无依的困境中,她想去那没有战乱、没有离散、没有悲伤的仙境。
这正反映了她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但仙山毕竟是不存在的,她只能在自己创造的理想境界中求得暂时的安慰。
李清照后半生遭遇国破家亡的变故,只身漂泊江南,过着孤寂困窘的生活,但她又是一个有才华有理想的诗人,不甘忍受这样的现实,却又无能无力,只好借助想象去营造一个理想的世界。
这首词正是通过记梦,展示一个神奇的境界,抒发内心的苦闷,也表现自己不为苦难所磨灭的追求与向往。
这首词在写作上突出的特点就是想象丰富,意境壮阔,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它所描绘的梦幻境界丰富多姿,使人神往。
李清照本是宋词中婉约风格的代表作家,这首词却带有气魄雄壮的豪放词风,在她的作品中别具一格。
题目再现:
1、《渔家傲》大约是李清照南渡之后的作品。
一般来说,李清照南渡后的词作大多沉痛愁苦,而这一首却充满了浪漫幻想的气息。
2、赏析: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天上云海茫茫,那一团团的白云相接,就像奔涌的波涛,又和拂晓的晨雾连在一起,越发显得迷蒙。
透过云雾远远望去,那天河好像也在流转,河中似乎漂浮着许多船,风帆舞动,随云涛起伏。
写梦中所见景象,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创造了这样一个似梦似幻、美妙神奇、富有浪漫色彩的境界。
3、一个“嗟”字,生动的传达出作者对日暮途远的叹息。
4、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看,大风刮起来了,那搏击长空的大鹏正乘着风振翅高飞。
作者希望自己也能像大鹏一样高飞远走。
她大声疾呼:大风啊,不住地吹吧,把我的小船吹到海外仙山去吧。
,她尽管有才华有理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处于日暮途远、孤苦无依的困境中,她想去那没有战乱、没有离散、没有悲伤的仙境。
这这正反映了她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4、赏析: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我所走的路很漫长,天色却已黄昏,前程遥远,难以到达。
我学习作诗,空自写出惊人的诗句,又有什么用呢?这一句有怨嗟,有感慨。
现实如此,只有把希望寄托于虚幻的想象。
5、这首词正是通过记梦,展示一个神奇的境界,抒发内心的苦闷,也表现自己不为苦难所磨灭的追求与向往。
6、这首词在写作上突出的特点就是想象丰富,意境壮阔,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它所描绘的梦幻境界丰富多姿,使人神往。
李清照本是宋词中婉约风格的代表作家,这首词却带有气魄雄壮的豪放词风,在她的作品中别具一格。
课后习题:
细读《赤壁》《渔家傲》,想一想:这两首诗词分别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的哪些认识?
答案:杜牧的《赤壁》,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李清照的《渔家傲》,借梦境中与天帝的对话,表达了对自己空有一身文学才华却屡遭丧乱,甚至连个人的安定幸福都无法保障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