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全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导学案学生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是什么,最后拿出事先准备的表格来总结。
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主张轻徭薄赋,实行仁政庄子主张“无为而治”,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不要加重人负担韩非子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孙武“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2.诸子百家中的学说有哪些积极的东西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孔子“仁”的学说和孟子的“仁政”;孔子关于教育的主张;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墨子的“兼爱”“非攻”;韩非子的法制思想都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和借鉴。
3.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一派的学说对战国时期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4.学生阅读课本第39页内容,归纳“百家争鸣”产生的背景和影响。
思维延伸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三、课堂总结:诸子百家针对战争和统治者如何统治人民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
他们的思想和主张在一定程度是社会发展的反映。
诸子百家通过百家争鸣,相互辩驳,又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诸子百家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有很深的影响四、课堂检测1.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思想受到了学员的追捧。
这个人是(D)A.孙膑B.孔子C.韩非子D.孙武五、课后作业观察下图哲理漫画,回答问题。
图一图二图三(1)以上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战国时期哪家的思想学说?图一体现了道家思想;图二体现了法家思想;图三体现了儒家思想。
(2)今天生活中有许多方面都体现了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请举例说明。
依法治国(法家),构建和谐社会;资源可持续利用;用和平方式,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保护环境(儒家);等等。
(3)你认为哪家观点最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并说出理由。
法家,法家提倡的改革和法治更适合当时的乱世局面。
(4)你最欣赏三幅图片中哪一家的治国思想?请说出你的理由。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导学案

2、刘邦3、长安4、残暴统治秦末的战乱5、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秩序休养生息6、兵皆罢归家平民轻徭薄赋7、休养生息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8、汉文帝和汉景帝9、农业生产以农为本以德化民勤俭治国10、清明发展安定增强文景之治自主检测:1.西汉都城位于()A.咸阳B.长安C.镐京D.殷2.汉初首先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皇帝是()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3.下列哪一措施是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采取的()A.让士兵还乡务农,免除若干年徭役B.释放一些奴婢为平民C.减轻刑罚,废除断残肢体的肉刑D.把田租定为“什五税一”4.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是()A.“文景之治”B.百家争鸣C.秦始皇统一六国D.汉武帝的大一统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
那时牲畜奇缺,皇帝的马车都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的将相出行只能乘牛车。
材料二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
他们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
材料三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殷实,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了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因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都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盛世与乱世》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社会状况?(2)依据材料二,概括汉初统治者为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采取了哪些措施。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状况?6.经典诵读是当今中国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
《三字经》中“嬴秦氏,始兼并。
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所包含的朝代顺序是()A.秦—西汉B.西汉—东汉C.东汉—三国D.三国—东晋7.“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这里被称作“高祖”的是()A.陈胜B.吴广C.刘邦D.项羽8.今天我们采用“以德治国”的方略,而西汉重视“以德化民”是在()A.高祖时期B.文景时期C.汉武帝时D.光武帝时9.诗人李商隐的千古名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道出了勤俭对于持家、兴国的重要性。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导学案部编人教版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自主学习(一)我国最早的人类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时间:;地点。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二)北京人1、距今时间:;地点。
2、使用工具和火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
北京人使用工具:____________;使用火:————。
3、北京人的生活:。
4、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三)山顶洞人1、距今时间:;地点。
2、山顶洞人的生活与北京人相比,其进步之处:体质特征;制造工具的技术————;火的使用;社会组织。
二、合作探究1、你同意教材中“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这一看法吗?2、打制石器和天然石块有何区别?3、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间是_ _____ ;生活位置:__ ___流域;使用___ ___石器。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 ____和的国家。
河姆渡居民居住在,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半坡居民居住在_ __。
会制造,上面的符号是我国的雏形。
会纺线、织布、制衣。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时间是_ ____;生活位置:__ 流域 __村;使用工具---_ ___石器;半坡居民种植___ _。
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3、大汶口居民距今时间是_ _ ;地点__ __;出现_ __陶和__ __陶;在后期,出现了_ ____和,原因是:_____ __的发展。
[合作探究】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第三课远古的传说[自主学习]一、炎黄战蚩尤1、“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2、华夏族是怎样形成的? 二、黄帝----“人文初祖”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回答:“后人为什么称黄帝是‘人文初祖’ ? 谈一谈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合作探究】远古传说和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自主学习1.人物:①夏朝第二代国王是_________。
第16课 三国鼎立 导学案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三国鼎立学案【学习目标】(一)学习目标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和影响;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以及三国经济发展概况。
2.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理解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同时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体验学习中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
3.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知道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标准是是否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学习重难点】(一)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预习新知】(一)预习新知一、官渡之战“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指的是哪一著名战役?这次战役结果如何?有何影响?1.战役:200年,官渡之战。
2.结果:曹操以少胜多。
3.影响:为以后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二、赤壁之战曹操的“志”和“壮心”是什么?为此发动了什么战役?这次战役结果如何?产生了什么影响?1.“志”和“壮心”:统一全国。
2.战役:208年,赤壁之战。
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思维导引: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而是东汉末年。
三、三国鼎立1.完善下列表格。
2.简述魏、蜀、吴三国经济发展。
(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2)孙吴。
①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②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3)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深化探究】(一)深化探究探究1、结合课本80页第一段内容,分析曹操势力崛起的原因?探究2、结合课本81-82页内容,分析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战败的原因?探究3、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探究4、有人说曹操是英雄,有人说他曹操是奸雄,你眼中的曹操是怎样的?【巩固训练】(一)巩固训练1.据历史文献记载:公元230年,三国时期东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今台湾,首次加强了海峡两岸的交流。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导学案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秦末农民大起义学案【学习目标】(一)学习目标1.了解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认识到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2.讲述陈胜、吴广起义的故事,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认识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光辉。
3.知道项羽、刘邦起义和楚汉之争,理解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4.通过对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楚汉之争中项败刘胜的原因分析,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一)学习重难点1、重点:秦末农民战争,楚汉之争。
2、难点:秦的暴政,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预习新知】(一)预习新知一、秦的暴政1、秦始皇:(1)赋税沉重:要将收获物的2/3上缴国家。
(2) 和兵役繁重①表现:修建,征伐南方,修筑,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人。
②影响: 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使遭到严重破坏。
(3)法律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一人犯法,都要受到牵连,刑罚极为残酷,有各种种残害肢体的肉刑’。
2、秦二世:(1)更加残暴,埋葬秦始皇时下令大量宫女,把修建墓室的所有工匠闷死在墓里。
(2)凶残地杀害自己的,屠杀。
(3)对民众的剥削更为残酷,使人民处于无法生活的境地。
二、陈胜吴广起义1原因:(1)根本原因:(2)直接原因:戍守遇雨误期,按律要被处死。
2概况:(1)爆发:,陈胜、吴广在领导农民起义。
(2)发展:攻占后,陈胜称王,建立了政权,各地农民纷纷响应,起义军不断壮大,派主力向西进攻,直逼。
(3)结果:由于,起义军最终失败,吴广、陈胜相继被部下杀害。
3.评价:(1)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2)影响::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但的浪潮没有因此平息。
领导的军队逐渐壮大。
项羽在之战中以少胜多,将秦军的主力歼灭。
则率军直抵咸阳,公元前年,秦朝统治者投降,秦朝灭亡。
三、楚汉之争1.含义: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自封为西楚霸王,封为汉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导学案导学案课题: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材: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教学目标:1.了解秦灭六国后,中央集权的影响。
2.了解秦朝政治腐败和民生困苦导致农民大起义的背景。
3.了解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教学重点:1.秦末时期的政治腐败和民生困苦。
2.农民起义的形式和影响。
教学难点:1.秦末农民起义的组织和领导。
2.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通过提问活跃课堂氛围,引起学生兴趣。
-在秦朝统一六国后,秦朝的统治如何?-秦朝的统治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2.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秦末农民大起义。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教师通过投影或黑板写下本节课的标题:《秦末农民大起义》。
2.教师向学生介绍秦末时期的政治腐败和民生困苦。
-秦朝统一六国后,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什么?-中央集权给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哪些问题?3.教师讲解农民起义的背景。
-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农民起义的形式和规模如何?三、读文讲解(20分钟)1.教师让学生分组读取课文《秦末农民大起义》。
2.教师对课文进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课文中提到的农民起义中的领袖是谁?他们的要求是什么?-农民起义的活动范围有哪些?他们采取了怎样的形式?四、小组讨论(1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农民起义对后来的历史有哪些影响?2.各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发言。
五、展示评价(10分钟)1.教师邀请学生上台展示小组讨论结果。
2.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并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六、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
2.教师布置作业和课后阅读任务。
作业:请同学们写一篇关于农民起义历史意义的文章。
课后阅读:读取相关资料,了解其他历史时期的农民起义案例。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讲解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背景、形式和历史意义。
通过教师向学生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掌握了秦末时期的政治腐败和民生困苦导致农民大起义的原因,了解了农民起义的组织和领导,以及农民起义对后来历史的影响。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有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导学案)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课标要求】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学习目标】1. 掌握汉武帝为巩固国家“大一统”在政治、思想、经济上采取的措施。
2. 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评价汉武帝,初步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 通过分析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认识到这一局面是西汉王朝强盛的顶点,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习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学习难点】评价汉武帝【学习过程】本课内容设计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政治上的大一统”,第二部分为“思想上的大一统”,第三部分为“经济上的大一统”,第四部分为“评价汉武帝”。
一、政治上的大一统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
像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则千乘百骑,和天子一样威风。
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摘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原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候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史记•平津候主父列传》(1)材料反映了汉初社会的哪一问题?(2)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了这一问题?二、思想上的大一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1)根据材料归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汉武帝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采取了哪些措施?三、经济上的大一统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对社会经济的控制,采取了哪些措施?四、评价汉武帝【知识构建】【直击中考】1.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底分给其他子弟。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导学案)-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导学案)1)学习目标:1.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推恩令” 强化监察制度等史实,理解这些措施的作用,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历史功绩。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认识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作用,“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政策,从思想上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3.认识汉武帝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经济上的发展是政治局面形成的物质基础,从而认识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2)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学习难点:理解“大一统”;评价汉武帝一生的功过。
一、“推恩令”的实施1.背景:西汉初,势力强大,地方发展起来,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2.内容:提出,规定诸侯王除以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3.影响: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从此一蹶不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1.背景:西汉初,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统治者奉行“ ”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
2.措施(1)接受董仲舒“ ,”,把儒家学说立为,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2)汉武帝在长安兴办,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儒学人才。
3.影响: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三、盐铁专卖1.背景:私人铸币没有完全禁绝,盐铁经营权大都掌握在豪强手中,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2.措施(1)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
(2)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专卖。
(3)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平抑物价;3.作用:使国家的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基础。
四、北击匈奴1.汉初与匈奴关系(1)背景:匈奴首领单于统一蒙古草原,南下袭扰;汉初国力疲弱。
(2)关系:对匈奴实行“ ”。
2.汉武帝时北击匈奴(1)原因:西汉强盛起来,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