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语文版(教案)第24课 诗词五首

八年级语文下册语文版(教案)第24课 诗词五首

第24课诗词五首【导学目标】1.准确而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古诗词。

2.了解诗词的作者,整体把握诗词的内容和中心。

3.欣赏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

(难点)【课时计划】2课时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深悟文本”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第一课时学习《十五从军征》《诉衷情》精彩导入激发兴趣古代诗歌是我国传统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它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情,而且记载着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情绪和心理记忆。

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踏进诗歌艺术的殿堂,去寻觅属于我们的那份真心与感动。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冢.累累(zhǒng)狗窦.(dîu)雉.(zhì)舂.谷(chōng)作羹.(gēng) 贻.(yí) 戍.梁州(shù)(2)词义冢累累:坟墓一个连着一个。

冢,坟墓。

累累,连续不断的样子。

狗窦:让狗出入的墙洞。

窦,洞穴。

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

贻:送,赠送。

戍:以兵守边。

2.作者名片《乐府诗集》,宋朝人郭茂倩将两汉至唐代乐府诗汇编而成,共分为十二类。

“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后的又一种新诗体。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词人。

八下24《诗词五首》教案

八下24《诗词五首》教案

24《诗词五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和曲。

二、能力目标:1、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

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

2、指导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诗的优美意境、语言美,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教学设想:一、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语言风格,理解诗歌的独特表达手法。

2、通过多读多背,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

二、教学难点:领会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ppt课件。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五、课时安排:5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十五从军征》课时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一、回顾导入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课文?【《赤壁》、《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

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与战争有关,题目是:《十五从军征》。

(学生齐读诗名)二、介绍《乐府诗集》本文是一首乐府诗。

汉乐府,指汉朝的乐府诗。

乐府,是古代音乐机关的名称。

乐指音乐,府是官署。

乐府作为掌管音乐的机关,始建于秦代,到汉武帝时规模扩大。

乐府的任务是制定乐谱、训练乐工、搜集歌辞、整理配乐并演唱。

后来所配的乐谱都失传了,只保留下歌词,人们就把乐府歌辞称作乐府,这样乐府的含义就由音乐机关的名称演变为一种新的诗体名称。

宋人郭茂倩编有《乐府诗集》,我们曾学过南北朝时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

今天学习乐府诗《十五从军征》。

三、诵读活动1、检查朗读情况(正音):冢zhǒng 窦dòu 雉zhì舂chōng 羹gēng 贻yí2、欣赏录音朗读。

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诗词五首《使至塞上》《泊秦淮》《无题》《浣溪沙》《水调歌头》教学目标1. 诵读诗词,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2. 知人论世,指导学生查找资料,了解相关背景.3. 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这课的五首诗词都是名家名篇,文字出神入化,意境引人入胜.有令人震撼的场面描绘,有稍纵即逝的感慨感悟,也有不同寻常的经历追寻.让我们继续沿着我国古典诗词的长河漫游,领会独具风格的诗词魅力和韵味.第一首《使至塞上》王维一.导入新课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简介作者王维,字摩诘,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

所写山水田园诗数量多,艺术成就高,最能代表王维的艺术风格. 如《山居秋瞑》,用细腻的笔触,勾画月照、泉流、竹喧、莲动等许多富有特征性的事物,献给读者一幅清新秀丽、优美和谐的秋雨之后的山色图。

宋代大诗人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整体感知1. 教师范读2.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四.理解诗意思考下列问题:1. 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明确: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

王维轻车简从,驾车经过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可见虽然打了胜仗,都护并没有放松警戒.诗句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2.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赏析: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

《诗五首》的八年级语文教案

《诗五首》的八年级语文教案

《诗五首》的八年级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熟读并背诵《诗五首》中的五首诗。

理解并分析五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掌握诗中的关键词句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学会运用诗歌鉴赏的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热爱生活、关注自然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1.理解五首诗的主题思想。

2.分析诗中的关键词句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深入解读诗人的情感。

2.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首轻松愉快的歌曲作为导入,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简要介绍五首诗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阅读五首诗,标注不理解的词句。

指导学生运用注释、工具书等资源,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3.合作探讨将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每组负责一首诗的讨论。

各小组分别讨论诗的主题思想、关键词句和修辞手法。

4.小组分享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介绍本组讨论的成果。

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5.诗歌鉴赏指导学生运用诗歌鉴赏的方法,深入解读五首诗。

分析诗人的情感、意境和艺术特色。

6.背诵与默写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背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进行诗歌默写,检查学生对诗的记忆和理解。

7.作业布置布置一道诗歌鉴赏题,让学生课后完成。

要求学生选择一首喜欢的诗,进行仿写或创作。

2.鼓励学生多读多背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1.《登鹳雀楼》介绍作者王之涣及其创作背景。

分析诗的主题思想:描绘鹳雀楼的美景,抒发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

解读关键词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鉴赏诗的艺术特色:层次分明,意境开阔。

2.《春望》介绍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分析诗的主题思想:描绘春天的美景,抒发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

解读关键词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鉴赏诗的艺术特色:情景交融,寓意深远。

3.《静夜思》介绍作者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分析诗的主题思想:表达诗人在夜深人静时对家乡的思念。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词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美。

2.掌握诗词的基本表达技巧,提高欣赏和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默写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词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美,掌握诗词的基本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人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如:“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著名的诗词?它们分别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诗词介绍简要介绍本课的五首诗词:《钱塘湖春行》、《泊船瓜洲》、《游园不值》、《题临安邸》、《江南逢李龟年》。

包括作者、创作背景、诗词主题等。

3.诗词欣赏(1)分组朗读将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每组选择一首诗词进行朗读。

要求:声音洪亮,感情饱满。

(2)个人展示鼓励学生主动展示自己的朗读、背诵和默写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3)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就诗词内容、意境、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讨论交流。

教师适时点拨,帮助学生理解。

4.诗词解析(1)解析《钱塘湖春行》重点分析诗句:“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2)解析《泊船瓜洲》重点分析诗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离愁别绪。

(3)解析《游园不值》重点分析诗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寓意。

(4)解析《题临安邸》重点分析诗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讽刺意味。

(5)解析《江南逢李龟年》重点分析诗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怀旧情怀。

5.课堂小结6.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本课五首诗词。

2.结合诗词内容,写一篇300字左右的作文,题目自拟。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下《24诗词五首》word教案 (2)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下《24诗词五首》word教案 (2)

《诗词五首》教案长歌行-教案1学习目标:认知目标:会读会写生字葵字。

情意目标:体会古诗中告诉我们的惜时的道理,激发努力学习做事的情感。

技能目标:体会诗句的感情,有感情地读诗。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生:可能想起学过的古诗,就让其背诵;或想起学诗的方法,引导学生补充,教师板书;或问本节学哪首诗,板书课题——长歌行。

二、学习师:请同学们各自放声读一读。

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生:读课文。

(教师关注读的不好的学生)(指名几个学生读,大家评价)生:说不懂的字句。

师:请你和同桌议议这些字句的意思。

生:讨论交流。

(指名有感情读诗)(悟情)配乐唱。

三、总结生:或是从中获得的道理;或是别的惜时名言诗句。

(根据情况出示今日歌和明日歌,选择你喜欢的背诵)(延伸)师总结:是呀,燕子去了,会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我们的日子,却是一去不复返的。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希望我们少壮多努力,老大不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呀。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目的】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这些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某种困难。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解说:这个导语既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交代了这一课的教学安排,同时引发大家的思考和想像。

)二、解题《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

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诗词五首》诉衷情教学设计 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诗词五首》诉衷情教学设计 语文版

《诉衷情》【教材分析】本课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的一首词,是南宋词人陆游的一首爱国词作。

陆游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词人、诗人之一,他一生诗词创作的基调豪迈而悲壮深沉,他为祖国留下大量的作品,这首词正是作者诗词中反复抒写的爱国主题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作者晚年隐居山阴农村以后写的。

整首词抒写回顾了作者当年慷慨从军征战沙场的英雄气概,表达“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悲愤之情。

这首词非常鲜明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写出了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悲愤,壮志难酬与时光飞逝的无奈。

【学情分析】这是一首充满爱国情怀的词作,也满含着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八年级学生正是处于情感迅速发展、思维活跃的时期,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但是这种分析和鉴赏能力需要不断地引导和提高。

这首词感人至深,独具风格,深沉豪迈悲壮,抒写壮志与现实的冲突,这一点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鉴赏、感悟能力,有助于启发他们思考现实人生,思考如何面对、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冲突,有助于增强他们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认识2个生字,1个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体会词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壮志难酬的愤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播放影音文件、学生分组讨论等教学手段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使学生能够理解词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态度体会陆游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对词中运用的典故和创作背景的了解,借助品读、联想、概括等方法,理解作者在词句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

2、难点:通过讨论、感悟、联系历史背景等方法,让学生理解作者在悲愤之中透射出来的爱国情感。

设计意图:教学重点的设计为通过多种阅读的方式,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读词的方法,这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诗词品读能力之后的阅读思维能力的强化培养。

教学难点的设计主要是根据这首词的主旨确立的,是针对学生在诗词的整体感知上比较薄弱这种现状而设定。

诗词五首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诗词五首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诗词五首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29.诗词五首新丰初中傅依梅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与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归园田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终南别业》)一、新课导入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

本课我们要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1检查预习2 作者名片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文学家,著名诗人。

孟浩然(689-740),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襄阳(今湖北襄阳)人。

他的诗多写个人抱负与山水景物,以五言诗成就为最高,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

所作田园诗数量虽不多,但却清淡简朴,生活气息浓厚,给人以亲切之感。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属山西祁县)人,后随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唐代诗人,外号“诗佛”。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为题材的诗篇。

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神,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兼通音律,工书画。

有《王右丞集》。

3 背景追溯《归园田居》:晋义熙二年,即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

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

《终南别业》: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位可谓不小。

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五
首》教案
来源:语文网作者:匿名
内容预览: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和曲。

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

2、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

指导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

过程与方法
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

方法可采用点播法、诵读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略诗的优美意境、语言美。

2、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让学生反复诵读五篇作品,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语言风格。

2、理解诗歌的独特表达手法。

通过多读多背,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

难点:
1、领会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也是影响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学突破
多媒体综合教学法、诵读法、点拨法问答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对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要有相当了解。

学生准备:
预习这五篇作品,准确认读文中字词,初步感受作者感情。

并在疑难之处作标记。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研讨《采薇》 1、通过诵读、回答问题等方式学习
2、学习《十五从军征》 2、通过诵读、回答问题等方式学习
3、研读《送别》 3、细心体会此诗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一、学习《采薇》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师:同学们都能背诵哪些诗歌呢?诗歌是一种纯文学的代表,也是张力很强,容量很大的体裁。

这课有五首作品,有古诗,有乐府诗,有七言绝句,也有词和曲。

内容涉及叙事、写景抒情、讽刺等很多方面,下面我们就进入具体的学习。

2.转入《采薇》的学习,先范读,再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解决:《诗经》是一部什么样的诗集。

3.引导学生感受诗的思想内容。

注意:
(1、)对诗句含义适当讲解,不宜做繁琐分析。

(2、)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不懂处提问解决。

(3、)思考:将“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有何意义?
1、背诵自己能想起的诗歌,对课文产生兴趣。

2、文注释,认真阅读《采薇》,读诗的整体印象有一个大概的把握,反复读课文,做到当堂背诵,
1、理解诗的意境,和诗的形式上的美感及古诗特点。

明确:对于家乡的怀念和对长年在外戍守的无奈。

二、学习《十五从军征》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介绍乐府诗的特点和内容。

2.范读《十五从军征》,注意读准字音。

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中同样描写士兵,在手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点拨:前诗更中于对情景的描写以反衬哀伤心情。

这首诗通过一个老兵的自述揭露了当时兵役制度的黑暗,抒发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控诉。

1.了解与此诗内容相关的知识。

2.学生诵读这首诗,体会隐藏在诗歌背后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送别》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介绍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

2、让学生朗读此诗,并讲述诗的大意。

3、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

(1、)这首诗歌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点拨:形象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点拨:对友人依依不舍,还没分别就盼归的心情。

1、认真读诗,体会诗的形象性。

2、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想一下扬花漫天飞舞的景象,这时去为友人送别,会有一种怎样的心情。

3、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所描绘的情景。

用心体会作者写景的技巧和借景抒情的手法。

四、小结:这课学习的三首诗的主角都是士兵,在诗中都通过对景物与人物动作心情的描写,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

《送别》是送人着急作,写的是远行人的思念之情。

在写景状物上三首诗各有特点,一个是有暖景和冷景做对比彰显相反的两种心情;一个是对故园的荒凉,亲人的凋零进行细致的刻画,让人倍感凄凉;一个是对春天杨柳扬花的描写,但怀人之情跃然纸上。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研析《清平乐》了解文章大意,理清作者思路及作品内涵
2、学习《朝天子咏喇叭》了解文章大意,理清作者思路及作品内涵
一、研析《清平乐》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讲解词的基本常识。

2、介绍辛弃疾的基本情况,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3、范读《清平乐》,注意读准字音。

4、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词。

问:这首词在写作风格上有什么特点?
点拨:辛的词虽然以大题材入词为主,但作者写了不少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这首词就是其中之一。

1、作好记录
2、听教师介绍
3、跟读,注意节奏的变化以及词中的难字
4、体会作者怎样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的。

二、学习《朝天子咏喇叭》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背景知识介绍
(1、)散曲知识介绍
(2、)作者的基本情况及作品背景
2、要学生诵读课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掌握重点字词,理清文意,体会作者感情。

3、组织课堂讨论:作者巧妙地借咏喇叭讽刺了哪些现象?
1、仔细听,了解相关知识,作好记录。

2、诵读课文,理清文意,领会作者巧妙的讽刺技巧和形象的语言,并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感情。

3、积极进行讨论,并品味这种讽刺产生的艺术效果。

三、小结:《清平乐》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

把着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的3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真实的反映了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实安逸的农村生活。

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朝天子咏喇叭》是一曲讽刺散曲,全曲用近乎口语化的语气,借托对喇叭的嘲讽,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的控诉。

四、练习设计
1、随堂练习设计:背诵这几首诗词
2、个性练习设计:进行比较式学习,归纳总结诗词的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