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教学设计(公开课)

合集下载

《渔歌子》教学设计(公开课)

《渔歌子》教学设计(公开课)

《渔歌子》教学设计(公开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渔歌子》。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生活、珍惜自然的情感。

本课则通过唐代诗人张志和笔下的渔翁形象,展现了渔翁自由自在的生活情趣,以及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渔歌子》,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文主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解读古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渔歌子》,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文主题。

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册、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大自然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渔歌子》,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探讨(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如“西塞山”、“白鹭”、“桃花水”等,体会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描绘手法。

讨论结束后,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以《渔歌子》为例,讲解如何分析古诗的意象和情感。

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如“独钓”、“寒江雪”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5.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检验学习效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渔歌子》意象:西塞山、白鹭、桃花水、寒江雪情感:自由、悠闲、热爱生活、珍惜自然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课后背诵《渔歌子》。

2. 请学生结合诗句,描绘出诗中所展现的大自然美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例题讲解等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渔歌子》的诗意。

渔歌子古诗优质教案精选(公开课优质教案

渔歌子古诗优质教案精选(公开课优质教案

渔歌子古诗优质教案精选(公开课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七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宋词”,详细内容为《渔歌子》古诗的学习。

《渔歌子》是宋代著名词人范仲淹所作,以其意境优美,寓意深远而著称。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古诗的朗读、解析、欣赏以及诗词背景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渔歌子》,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体会诗词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渔歌子》,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中难懂词语的理解,诗词意境的体会。

教学重点:诗词的朗读与鉴赏,作者背景的了解,诗词意境的感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渔歌子》朗读录音、词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渔歌子》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词的韵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渔歌子》,指导学生把握诗句的节奏和语气,体会诗词的音韵美。

3. 解析: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如“江上”、“风波”等,讲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

4. 欣赏:引导学生从诗词的意境、情感、修辞等方面进行欣赏,深入剖析诗词的内涵。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词语解释、诗句翻译等。

6.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诗词《渔歌子》2. 作者:范仲淹3. 诗词背景:宋代词人,政治家,文学家4. 关键词语:江上、风波、渔舟、歌声5. 意境:宁静、淡泊、自由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方法,分析并欣赏《渔歌子》,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渔歌子公开课完美版

渔歌子公开课完美版

渔歌子公开课完美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渔歌子》。

这是一首描绘江南水乡春色的古诗。

诗中通过渔翁的视角,展现了春天景色的美丽和生机盎然。

我们将学习这首诗的词意、韵律和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渔歌子》的意境和情感。

2.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渔歌子》。

3.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渔歌子》的意境和情感,正确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难点: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PPT、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江南水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春天的景色和氛围。

2. 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渔歌子》,注意停顿和韵律,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

3. 讲解:教师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解释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4.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艺术特色,如对仗、夸张等修辞手法。

5. 练习:教师给出练习题目,让学生翻译诗句,解释意象,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6. 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7. 背诵:教师鼓励学生背诵《渔歌子》,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渔歌子》板书设计:渔翁垂钓江南水乡春色美丽生机盎然七、作业设计1. 抄写《渔歌子》两遍。

2. 解释诗中的生词和意象。

3. 分析诗中的艺术特色,写在练习本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次公开课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对《渔歌子》的意境和情感有了一定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

但在艺术特色的分析上,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讲解。

拓展延伸: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共同欣赏《渔歌子》的朗读和背诵,增进家校合作。

组织学生进行古诗创作,鼓励他们运用《渔歌子》的艺术手法,创作自己的古诗作品。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古诗阅读,推荐其他有关江南水乡的古诗,拓宽视野。

《渔歌子》教案(精选18篇)

《渔歌子》教案(精选18篇)

《渔歌子》教案(精选18篇)《渔歌子》篇1教学目标:1、认识词中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悠闲自在的情感。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悠闲自在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来说两句。

(姜太公钓鱼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

他的钩离水面三尺,这能钓到鱼吗?他是在钓个人——周文王。

后来周文王果然来了。

姜太公是钓来周文王对他的重用,果然帮助周文王推翻了暴政,建立周王朝。

)2、唐代词人张志和钓鱼与姜太公钓鱼有几他相似之处,也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

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词——《渔歌子》感受他的钓鱼世界。

(读课题)二、初读感知,读出“词”味1、读这首词,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注意生字,把每个字读准。

第二次,要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2、指名朗读。

3、结合进行生字教学。

三、精读感悟,悟出“词”画1、什么叫“不须归”?为什么“不须归”?2、找出景物:(1)导言:张志和这个人啊,非常了不起。

他不仅是著名的词人,还是有名的大画家。

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他的“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

里边藏着很多的景物和很多的色彩。

读一读书,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

可以默读,也可以小声地读。

(2)生标画,师巡堂。

(3)、交流:现在请同学来汇报一下发现了哪些景物?3、想象色彩:如果你们把这些景物画出来,你们会用上那些色彩呢?为什么?假如这黑板就是一张画纸,老师想让同学们把这些景物用彩色粉笔画下来,使这幅画看起来更美。

怎么画呢?(生板演)4、想象画面:(1)短短的27个字,就让我们读出了这么多景物,这么多的色彩,想一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它?(2)想像,此刻的你,正漫步在西塞山脚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5、体会心情:你的心情怎么样啊?当你置身在这样的美景中,你有什么想说的?(读全词)四、拓展延伸,品出“钓”情:1、这么美的景象,你愿意归去吗?张志和呢?你们怎么知道的?“青箬笠,绿蓑衣”留给我们的只是背影而已,你猜他是怎样的神情呢?2、作诗和诗:他不愿意回去,他的哥哥却很担心他。

渔歌子古诗教案精选(公开课教案

渔歌子古诗教案精选(公开课教案

渔歌子古诗教案精选(公开课教案教案名称:《渔歌子》教学内容:一、教材章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

二、详细内容:学习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会朗读、默写,并进行适当的创作。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默写《渔歌子》。

2. 能够理解诗文内容,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学会通过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自然美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与重点:一、教学难点:1. 诗句的意义理解。

2. 诗文中的修辞手法。

二、教学重点:1. 朗读和默写《渔歌子》。

2.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与学具准备:一、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二、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欣赏《渔歌子》的音乐,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请学生分享对这首诗的初步理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渔歌子》,理解诗文内容。

2. 学生通过课本注释,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诗句的意义,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

2. 引导学生通过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合作学习(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朗读《渔歌子》,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2. 学生进行默写练习,巩固记忆。

六、课堂小结(5分钟)2. 引导学生课后进行拓展学习。

板书设计:黑板上书写《渔歌子》的诗句,旁边标注重点字词的解释和修辞手法。

作业设计:一、请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渔歌子》的诗句,并讲解诗句的意义。

答案:略二、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以“渔歌子”为主题的小作文。

答案:略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渔歌子》的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

渔歌子公开课教案

渔歌子公开课教案

渔歌子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渔歌子的起源和发展背景;2. 学习渔歌子的基本唱法和演唱技巧;3. 培养学生对渔歌子的鉴赏能力和表演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渔歌子的音频或视频材料;2. 渔歌子的歌词和乐谱;3. 演唱渔歌子的音乐伴奏。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为了引起学生对渔歌子的兴趣,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渔歌子的音频或视频材料,并简要介绍渔歌子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步骤二:介绍渔歌子的基本唱法(15分钟)1. 渔歌子的基本唱法有哪些?渔歌子的基本唱法包括滑音、咽音、颤音和连音等。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学生跟唱的方式,让学生熟悉和掌握这些唱法。

2. 渔歌子的语调特点是什么?渔歌子的语调特点是高亢、激情四溢,音调上升时情感高涨,音调下降时表达深情。

步骤三:学习渔歌子的歌词和乐谱(30分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一首简单易学的渔歌子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先逐字逐句地教导学生歌词的意义和发音,再引导学生用正确的音准和节奏唱出歌曲。

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分发渔歌子的乐谱,让学生了解歌曲的节奏和音高变化。

步骤四:分组练唱(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分别练习渔歌子的不同部分,互相学习和交流。

教师可以在每个小组之间进行比赛,评选出最佳表演小组。

步骤五:表演展示(20分钟)让每个小组轮流进行表演,让其他同学欣赏和评价。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表演的建议和指导。

四、教学总结和展望(10分钟)总结渔歌子公开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和表演渔歌子。

同时,展望未来,鼓励学生有机会参与更多的渔歌子表演活动。

通过本公开课的教学,学生们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学习渔歌子的唱法、歌词和乐谱,培养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表演能力。

希望学生们能够从中感受到渔歌子的魅力,并深入探索中国传统音乐的宝库。

《渔歌子》教学设计精选3篇

《渔歌子》教学设计精选3篇

《渔歌子》教学设计篇6(一)教学目标:1、读通读顺全词,理解大意,感受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背诵全词。

3、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

(二)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诵读体会词的意境之美和语言之美。

(三)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较为生动具体表达词中意境。

(四)教学流程:一、揭题导学,初探词意1、同学们,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诗词中,有很多都是写钓鱼的。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词人张志和的《渔歌子》。

(板书课题)又叫《渔父乐》。

2、读题(强调子读zǐ);①这是一首词,你们知道词与诗有什么不同吗?②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它就成了词牌名。

3、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10页,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4、展示读,师正音①请你读(刚开始学,读通了,读准了,也不错)②谁还想再读?(虽然读得不怎么流畅,但相信学了以后,会读得更棒)③下面老师和大家对对读,好吗?(老师读一句,你们对一句,好不好?)④就这样,我们跟着感觉读。

(师读题目,朝代和作者,生读整首词)二、寻找词眼,质疑细学1、读着、读着,你们在词中看到词人的身影了吗?是从哪几句看到的?2、生读3~4句(1)认识箬笠,蓑衣:是什么工具?(你怎么知道的?你能借助注释读懂词语的方法真好。

你是看插图读懂的,非常直接的一个方法。

)(2)(出插图)你看到了怎样的词人?(他在干什么?)(生①他头戴箬笠,身穿蓑衣,手握鱼竿,在钓鱼呢?)你又看到了怎样的词人?(生②在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在河边钓鱼。

生③在桃花丛中,他??生④刮小风,下小雨时,词人坐在小船上。

)(3)在怎样的日子里,词人在钓鱼呢?A起风:这是怎样的风?你从哪个词语读出风很小?这样的风,我们可以叫什么风?(和风、微风、轻风、习习凉风)B下雨:那这雨呢?(生①很细很细;生②像牛毛,像绣花;生③像发丝)让我们想起了哪些词语?春风拂面微风吹拂凉风习习清风徐徐毛毛雨毛毛细雨细雨如丝牛毛细雨蒙蒙细雨细雨绵绵绵绵小雨细雨如烟烟雨蒙蒙细雨飘零阴雨绵绵淅淅沥沥雨丝飘洒C这样的风,这样的雨叫什么?(斜风细雨)D还可以叫?(微风细雨,和风细雨)F春天:你是从哪些词语读出来的?4、起风了,下雨了,词人回家了吗?(没有)你怎么知道的?(板书理解:不须归)为什么不想回家?答案就藏在词的27个字中。

《渔歌子》教案15篇

《渔歌子》教案15篇

《渔歌子》教案《渔歌子》教案15篇《渔歌子》教案1一、导入: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

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

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大自然)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白鹭飞斜风细雨渔歌子桃花流水热爱大自然鳜鱼肥不须归《渔歌子》教案2教材分析:这首词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2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作者是唐代诗人、画家张志和。

词中描绘了一片画意诗情。

色彩明丽,画面清新,加上斜风细雨,显得宁静而美好。

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学生分析:学生初次接触词,对词的特点不熟悉,这首词内容浅显,指导学生先自学,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读中感悟,体会诗中意境。

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生字词,有感情朗读、背诵《渔歌子》。

2.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词中有画,词中有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感情,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资料卡、彩笔。

教学过程:一、班级诗词大会1.诗词比赛:老师说前一句,学生答后一句。

2.图中有诗:根据图片回答诗句。

二、初步感知1.出示《渔歌子》和《江雪》。

学生根据课本注音读一读,找找它们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引出词的特点。

2.介绍词和作者: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词,又叫长短句,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歌子》教学设计
一、读词语,观视频,未成曲调先有“感"
1、孩子们,准备好了吗?上课!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班的小朋友特精神,漆老师期待你们出色的表现。

2、漆老师知道我们四〈4〉班的同学们最喜欢积累词语了。

漆老师带来了三组词语,你们看——先自己轻轻地读读。

3、齐声快速朗读一下这些词语。

读完了,聪明的你发现三组词都是写什么的呢?第一组……(生:颜色)第二组(生:景色)第三组……(生:心情)现在大家不看大屏幕,看看最多能记住几个?
4、短短的时间,同学们记得词语真不少。

漆老师想奖励一下你们。

(为了让学生注意大屏幕,师可以说:“坐好来,睁大眼睛,让漆老师能感受到你们特想要这个奖励,好吗?”)
5、播放《西塞山前》视频.看完了,你都看到了什么呢?(如果学生能用上积累的词语,要大力表扬)
6、孩子们,这个视频里不仅有这么多的美景,还包含着一首千古流传的词。

7、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题目就是-—(事先写好板书,然后用东西遮起来,然后掀掉)《渔歌子》。

词的句子长短不一,又叫——长短句,我们读读课题.
8、这是一个词牌名,渔歌子中的“子”不读轻声,就读三声。

我们再来读读!
二、初读,读出词的节奏
1、孩子们,你们想不想读读这首词?读这首词前,漆老师有要求:每人至少读词三遍,第一遍要求把字音读准确,字正腔圆;第二遍看看能不能读出节奏来,有板有眼;第三遍要是能读出点词的味道来,那就更了不起了!听清楚了吗?开
始读吧!
2、(出示整首词)谁来读给大家听?(有错误就正音,如果学生没有读错,那么为了进行词语教学,我这样反馈“刚才同学们在读词的时候,漆老师发现这几个词语读得不是很好,你们看")
3、西塞山,“塞”是多音字,在这里读平舌音sai,四声,它还有两个读音,分别是sāi,组词“瓶塞",sè,组词“堵塞";
4、“蓑衣”我们一起再来读读。

你们见过蓑衣吗?你们看,(课件出示图片:蓑衣)这就是蓑衣,人们遮雨用的,它是用什么编制的呢?(出示草)所以“蓑衣"的“蓑”是—-草字头。

5、同学们这是箬笠,看着这个词你们猜一猜它是用什么东西制作的呢?(上面的识字方法来应用)
6、扫除了字音障碍,咱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词。

7、诗词的读法和文章不一样,诗词在古代都是用来唱的,所以,词句本身就含有很强的音乐感,这就要求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刚刚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漆老师也想来读读。

注意听,自己用铅笔在书上做做标记。

(师范读)
8、做好标记了吗?看看你们划的停顿和漆老师是不是一样,不一样的就修改一下.改好了吗?谁再来读,通过朗读表现出你的停顿?
9、孩子,我最欣赏你读西塞山前—-中的“前”字拖那么长音,我仿佛看到了高高的西塞山。

谁再来读读!
10、了不起,桃花你读得特别的美,我眼前浮现了那一望无际的桃花海洋。

11、咱们男生女生比一比,看下谁读的更有词的韵味?(及时予以表扬)
三、深读,读出词的“味道”
板块一:一幅美丽如画的景
1、找一找:同学们,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诗词很多时候是一幅画,我想知道,你从这首词中看到了哪些景物呢?迅速地用笔圈出来.我们来交流一下你圈了哪些呢?(如果没有说全,师反馈“嗯,还有补充吗?把景物找全,一个也不要漏掉。

”)
2、说一说:
a、全词只有27个字,却描写了9种景物,所以说诗词是凝练的艺术.但正因为它的凝练,词中没有为我们描述这些景物的颜色、姿态,下面就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这这些景物吧,别忘了,课前我们可积累了不少这方面的词呢。

()西塞山()桃花()箬笠和蓑衣
流水()鳜鱼()白鹭( )
()斜风()细雨
注意:当学生用上了课前积累的词语要及时进行表扬。

然后一一交流,注意时间,选择前两个多样化说,后面逐一减少说的人数。

b、你们可真会形容。

同学,我们把刚才的描述串联起来,集中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

其实啊,这就是这首词的表达意思了.
4、写一写:下面请同学们拿出纸笔,把你脑海中浮出的画面,运用你丰富的语言将它写下来。

a、学生动笔描写诗意,教师巡视指导
b、学生汇报
5、多么优美的蚊子啊,在他们的描述中,你们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
6、好一幅江南的景色!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这里的景色?
7、刚才同学们的词语都很恰当,但是少了点特色.北国的大雪纷飞是美丽,中原一望无际的麦田是美丽,南国的满目的翠绿也是美丽。

春天有春天的美丽、夏天有夏天的美丽。

所以,美丽这个词有点空洞。

我们抓住这里景色的特点来说:(出示:填空:-—————的江南)
生:花红柳绿的江南、青翠欲滴的江南、一碧千里的江南、细雨绵绵的江南8、所以我们说,这真是如画醉人的景!(贴词卡:如画醉人的景)这青的山,白的鸟,粉红的桃花,青绿的流水,吹面不寒的微风,细如牛毛的细雨,真是让人感觉像是走进了画中一般,难怪这么多诗人喜欢描写江南的美景。

李白写过这样的诗“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还有白居易也写过一首词来赞美江南的春天,题目是——“忆江南”。

生: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9、看到这美丽的景色你开心吗?(生:开心)开心的时候我们脸上往往会带着笑容,下面大家一起开心的、带着微笑的表情一起美美地读读这首词。

10、瞧,带着表情读以后,你们的声音和语调都发生了变化,读得真好.
11、同学们,通过我们的想象与理解,我们既看到了远处青翠的西塞山,高飞的白鹭,我们也看到了飘飘悠悠的粉红桃花,味美的鳜鱼.张志和就像一个画家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江南美景图。

让我们一起再美美地读读这首词。

板块二:一个悠闲自在的人
师:从这首词中,你仅仅看到这里有美丽的风景吗?词中还描写了谁?
生:一个钓鱼的人
师:这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悠闲自在、无忧无虑、悠然自得的人
师: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在斜风细雨中,他都不想回家了。

师:是呀,不须归就是不想回家的意思。

(贴词卡:悠闲自在的人)
四、回归板书,为拓展“铺路"
1、天下起了蒙蒙细雨,诗人不想回家,诗人不想回家,是因为这里有—-(指板书)生读:如画醉人的景;更是因为在这里诗人能做一个—-(指板书)生读:悠闲自在的人,也是因为这里没有烦恼,让诗人的心情非常轻松愉快。

2、诗人不想回家,不错。

那么诗人仅仅是不想回家吗?我们来走进张志和。

课件出示:【张志和】浙江人,本名龟龄,精通书画,音律、作诗。

少年时得到皇帝器重,皇帝赐名“志和”。

后来被降职,他干脆辞官,整日泛舟垂钓,却从不放鱼饵,钓的是悠闲自在的生活。

从此漫游山水之间,再也不想回朝廷做官了。

3、读完材料,作者仅仅是不想回家吗?
4、是啊,他厌倦了官场的生活,他再也不愿意回到官场了,只愿意陶醉在着如画风景中,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

让我们津津有味地读读这首词.
5、(古筝音乐起,引读)晨曦为露的早上,诗人独自划着小船,顺着春水,绕过西塞山,慢慢地朝着桃林移动,张志和在心里轻轻吟着--
6、时间过得真快,已近黄昏,岸上的人家已经升起炊烟,天空渐渐飘起了细细的雨丝,但诗人依然坐在船头,一点儿也不想回家,他高兴地吟着——
五、拓展练习,以诗写文
练一练:试着用自己的话描绘以下诗句的画面,注意景物的颜色美和姿态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咏柳》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翻译: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板书设计】
渔歌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