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苏轼词两首·定风波

合集下载

《定风波》优秀教案

《定风波》优秀教案

《定风波》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定风波》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2、引导学生品味词中的语言艺术,包括意象的运用、词句的锤炼等。

3、培养学生面对人生挫折时的乐观豁达态度,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2)分析词中的艺术手法,如借景抒情、以小见大等。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在困境中表现出的超脱心境。

(2)让学生将词中的哲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其中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苏轼的生平背景、词的创作背景以及相关的文学知识。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重点词句和思想内涵,激发学生的思维。

4、比较法:将《定风波》与苏轼的其他词作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其风格特点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风雨交加的视频,然后提问学生:在这样的恶劣天气中,你们会有怎样的感受和想法?(2)引出苏轼的《定风波》,并简单介绍苏轼的生平,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朗读感知(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词的情感。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3、背景介绍(1)介绍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2)让学生了解苏轼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心态变化,为理解词的内涵做好铺垫。

4、词句赏析(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引导学生思考:苏轼为何不听风雨声?“吟啸且徐行”又表现出他怎样的心态?(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分析“竹杖芒鞋”与“马”的对比,体会苏轼对物质生活的超脱。

“谁怕”“任平生”体现了他怎样的勇气和决心?(3)“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探讨“酒醒”后的感受,以及“斜照”的象征意义。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典型教案

《定风波》典型教案

《定风波》典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坚定的信念;(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的心态;(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定风波》;(2)理解诗中的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3)分析诗中的情感内涵和哲理。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诗中深层次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3)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鉴赏的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的大意;(2)要求学生注意诗中的韵律、节奏和意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讲解诗中的生僻字词和难懂句子的含义;(2)解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阐述诗中的哲理和情感内涵。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诗文填空练习;(2)选取一些相关题材的诗词进行比较阅读。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2)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诗文填空练习的完成质量;(2)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巩固程度。

3. 单元测试:(1)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定风波》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分析学生的成绩,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定风波》优秀教案

《定风波》优秀教案

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个 人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 学习和探究。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 、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 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置课后作业,督促学生巩固 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苏轼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和 乐观精神,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 培养其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激发兴趣和热情
详细描述
布置拓展练习题,如阅读相关文献、 了解作者生平等,以拓宽学生的知识 面和视野。
详细描述
通过有趣的拓展练习,激发学生对文 学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的自主学 习能力。
05
CATALOGUE
教师自我反思
课堂效果评估
01
02
03
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 是否积极参与讨论。
教学目标达成
总结词:强化记忆
详细描述:通过反复练习,强化学生 对《定风波》中的重点词汇、句子的 记忆。
提升练习
总结词
提高应用能力
总结词
培养思维能力
详细描述
布置提升练习题,如翻译、写作等,以提高 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详细描述
通过提升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 批判性思维能力。
拓展练习
总结词
拓宽知识面
总结词
通过诗词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 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02
CATALOGUE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新课
01
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引 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02
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苏轼作品 ,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课文解析
逐句解释《定风波》的词意,让学生理解词中表达的情感和 意境。

定风波 苏轼教案

定风波 苏轼教案

定风波苏轼教案教案标题:《定风波》——苏轼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并理解《定风波》的创作背景和主题;2. 分析并解读《定风波》的诗意表达和艺术形式;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于宋词的理解和欣赏水平;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教案步骤:导入活动:1. 引入《定风波》的背景知识,介绍苏轼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特点,并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核心内容教学:2. 分段解读《定风波》,注重诗歌的语言、意境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苏轼内心的冲突和沉痛感受。

3. 分组讨论,让学生自由表达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分享自己的见解。

4. 引导学生分析《定风波》中的诗意符号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鼓励学生通过写作、绘画或其他创意表达方式,展示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巩固练习:6. 提供相关文献资料或诗词赏析网站链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研究其他苏轼的作品,拓宽文学视野。

7.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苏轼的诗歌为灵感,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或写一篇评论文章,同时在作品中运用苏轼的诗意手法。

课堂总结:8.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进行回顾和思考;9. 结合平时的学习情况,点评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拓展延伸:10. 继续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了解其他诗人和作品,比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登高》等,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

教案评估:1. 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表达自己的见解;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是否按要求完成作业,表现出对于诗歌的理解和创作能力;3. 学习成果展示:学生的创意表达作品是否符合苏轼的诗意风格。

注意事项:1. 教师应提前准备相关资料和素材,确保教案的顺利进行;2. 鼓励学生多表达,尊重每个学生的观点和见解;3. 适当调整教学步骤和节奏,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安排教学内容;4.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和批判,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6篇)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6篇)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6篇)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多次诵读,把握词人的情感态度。

2、解析探讨,欣赏词的写作特色。

3、结合资料,体会豪放派的特征。

教学方法:1、通过诵读感悟法、默读咀嚼法,品味本词“言”之味,“意”之美。

2、通过自主鉴赏、合作交流,探究豪放词派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鉴赏关键字词所包含的情感态度,探究豪放派词作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介绍苏轼。

二、读定基调,感知大意1、小序请学生朗读这首词的小序部分,归纳小序交代的信息。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感情基调根据本词写作背景,联系苏轼在这段时间里的其它作品,奠定感情基调。

请学生一读定基调。

3、感知大意请学生归纳词的上阙和下阙各侧重写的内容。

疏通文意,明确:上阙写途中遇雨的情景,下阙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三、读明态度、赏析内容1、请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讨论词中有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态度。

明确:“莫听、何妨、轻、任、迎、也无”等词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2、探究本词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明确:“一蓑烟雨任平生”等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3、提问本词给学生的启发。

4、归纳苏轼词的写作特色。

明确:以小见大。

请学生二读明态度。

四、读懂豪放,理解风格1、请学生阅读辛弃疾的作品,进一步体会豪放词派的特点。

太常引辛弃疾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嫦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斫:zhuó,砍。

婆娑:pósuō枝叶茂盛的样子。

明确:从内容、情感、写景等入手,鉴赏本词。

2、结合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总结豪放派的诗歌的特点。

明确:课本57页:豪放词题材较广泛,抒怀言志,关注社会现实,涉及人生重大主题。

格调相对高昂,较多慷慨悲壮之音,颇具阳刚之美。

请学生三读懂豪放。

五、结束语以苏轼作品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做结束语,请学生在朗读中结束。

《定风波》说课稿4篇

《定风波》说课稿4篇

《定风波》说课稿4篇《定风波》说课稿1一、说教材。

《定风波》是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的第5课《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两首苏词都是在其被贬黄州后而作,其中的《定风波》词人用一件生活小事,以事喻理,表达了词人豁然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习该词为了提高学生摸索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达观积极的心理素养。

二、说学习目标。

我根据大纲及教材的要求以及结合本文的特点,现制定学习目标下:1、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词中寄寓的感情。

2、用心体会,能有感情的朗诵并背诵这首词。

3、理解苏东坡达观处世的态度,领会其旷达乐观、从容淡定的人生态度。

三、说重点、难点、课时。

学习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1课时。

四、说教法。

本课拟采取诵读法、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词与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探究。

五、说学法。

为便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结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故引导学生作如下准备:1、充分预习:主要包括疏通文字,熟读课文;了解本词写作背景,作者生平。

2、反复诵读:通过反复的朗读,对词这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涵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3、小组讨论,分析评价:主要是通过重点难点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和人生态度的认识与理解。

六、说过程。

(一)首先,导入新课。

列出有关苏轼的资料让学生猜测是哪一位词人。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学生独学,圈点、勾画、思考,自己完成导学案“自研自探”环节中的问题。

1、写作背景。

2、苏轼被贬官的路线图:3、诵读全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狼狈,遂晴,吟啸,芒鞋,一蓑,烟雨,料峭,萧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理解《定风波》的创作背景、作者苏轼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定风波》的文学特色,把握其艺术手法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的意境和哲理。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保持乐观心态。

二、教学重点:1. 《定风波》的诗意和哲理。

2. 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定风波》中涉及的生僻词语和古文知识。

2. 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定风波》的原文、注释和译文。

2. 相关资料:苏轼的生平介绍、古代诗词鉴赏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定风波》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定风波》,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自学生僻词语和注解,理解诗句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定风波》的诗意和哲理。

(2)分析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背诵《定风波》。

(2)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鉴赏文章。

(3)收集其他苏轼的诗作,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拓展:1. 对比苏轼的其他作品,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分析其艺术特点和思想情感。

2. 了解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探讨其对后世文学的意义。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定风波》的内容,完成填空题:(1)《定风波》的作者是____,他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____家。

(2)《定风波》中表现了苏轼____的人生态度,____的价值观。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定风波》篇1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检查阅读,点评指正。

1、抽查朗读。

2、其它学生点评,比较。

三、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1、齐读小序。

2、思考:交代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

3、具体分析。

(1)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2)地点:沙湖道中谪居黄州的背景:(学生先讲,教师总结)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3)天气:雨,晴。

(4)人物:雨具,同行,余雨具,借代,拿这雨伞的仆人。

狼狈,进退都感到困难。

独,风雨无惧,特立独行。

(5)故,交代写作缘由。

四、再读诗文,鉴赏形象;理解思想,学习手法。

1、生齐读。

2、讨论:读完这首词,那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3、探讨表现手法。

(1)再读语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词人“回首”的是什么?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这也是我们这首词写法上最大的特色——以小见大。

4、小结:再大的风雨,再多的困难,词人都能坦然面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定风波
教学目标:
1.学习诵读古诗文的技巧。

2.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3.立体全面地认识苏轼。

教学重点:
学习诵读古诗文的技巧。

教学难点:
1.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2.多角度全面地认识苏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代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话说当年,苏轼官至翰林学士时,问自己的幕僚说:“我的词跟柳永的词这么样?”对方答道“柳永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女孩,手执红牙板,吟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的词,必须要找关西大汉,怀抱铜琵琶,手绰铁板,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为什么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只有女孩才能把那种韵味唱出来,而苏轼“大江东去”就必须找关西大汉唱呢?
不同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在诵读时就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方式。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趟关西大汉,通过诵读来学习苏轼的另一佳作《定风波》。

希望可以打破时空限制跟苏轼达到心灵相通。

二、请同学们看教材注释一以及题记,了解《定风波》的写作背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官)至黄州。

同学们想一想:被贬官的人的心情如何?有一天,他出访友人,天公不作美,却在沙湖道中(遇雨),没有雨具,大家极为(狼狈),只有他独(不觉),同学们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苏轼这个人真是……大家带者省略号,放声朗读《定风波》
三、研读课文
阅读本首词,思考问题
1.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明确: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2.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
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四、重难点探究: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
讨论明确:雨骤风狂。

2.“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
讨论明确:闲适、坦然的心态。

3.“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讨论明确: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4.过片到“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讨论明确:
⑴阳光总在风雨后。

⑵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⑶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⑷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⑸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讨论明确:
⑴“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⑵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

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

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五、课堂小结
1.写眼前景,想心中事,异质而同构
2.若即若离,隐喻寄托
3.以小喻大,言外无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