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分析方法进展

药物分析方法进展
药物分析方法进展

药物分析方法进展

摘要:

药物分析的发展已从一种专门技术逐步发展成为一门日臻成熟的科学,所涉及的研究范围包括药品质量控制、临床药学、中药与天然药物分析、药物代谢分析、法医毒物分析、兴奋剂检测和药物制剂分析等。随着药物科学的迅猛发展,各相关学科对药物分析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它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对药物进行静态的质量控制,而是发展到对制药过程、生物体内和代谢过程进行综合评价和动态分析研究。

关键词药物分析研究进展

药物是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和帮助机体恢复正常机能的物质。药品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关系到用药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危。虽然药品也属于商品,但由于其特殊性,对它的质量控制远较其他商品严格。因此,必须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包括物理、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以及微生物学的方法,通过各个环节全面保证、控制与提高药品的质量。传统的药物分析,大多是应用化学方法分析药物分子,控制药品质量。然而,现代药物分析无论是分析领域,还是分析技术都已经大大拓展。从静态发展到动态分析,从体外发展到体内分析,从品质分析发展到生物活性分析,从单一技术发展到联用技术,从小样本分析发展到高通量分析,从人工分析发展到计算机辅助分析。

具体一点的讲,药物分析是分析化学技术在药学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分析化学的进步,尤其是近年仪器分析和计算机技术的进展,为药物分析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药物分析的任务是在药学各个领域中,对出于不同的目的和要求, 不同来源和组成的样品中的某些成分进行检出、鉴别和测定。药物分析发展的主要趋向就是如何能够简便、快速地从复杂组成的样品中,灵敏、可靠地检测一些微量成分。

药物分析学的研究范围包括药物质量控制、临床药学、中药与天然药物分析、药物代谢分析、法医毒物分析、兴奋剂检测和药物制剂分析、创新药物研究,以及药品上市后的再评价等,哪里有药物,哪里就有药物分析。

1、药物分析技术的发展

光谱法如紫外分光光度法、核磁共振光谱法、质谱法、拉曼光谱法、红外光谱法、荧光、磷光及化学发光光谱法、原子吸收和原子发射光谱法以及X 2射线衍射谱法等,方法较多。近年来发展虽不如色谱那么迅速,在药典中所占的比重有下降的趋势,但是仍出现了很多新方法,如二维核磁共振谱法、近红外光谱法、激光拉曼光谱以及色谱光谱联用技术等。在新的世纪中,这些方法会有更快的发展,并广泛地应用于药学科学各领域中。电化学部分分别为化学传感器、离子选择性电极和动力电化学方法与应用。近几年生物传感器的发展,成为电分析化学中活跃的研究领域。微电极技术是一种新的电化学测试技术,在活体分析中,微电极用作电化学微探针,检测动物神经传递物质的扩散过程,成为微柱液相色谱和高效毛细管电泳的电化学检测器。在将来药物分析的发展中,将会显示出光辉的应用前景。

复杂样品中微量成分的检测是在药物分析工作中比较困难的问题。色谱法对复杂样品具有较高的分离能力,是药物分析中常用的分析技术。

薄层色谱法主要用于药物及制剂的鉴别、杂质检查以及中药成分分析,已成为当今药

物色谱领域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分支。薄层色谱法在自动化程度、分辨率及重现性等方面仍不如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被认为只是一种定性和半定量性的方法。但近年来,薄层色谱法操作正走向标准化,仪器化和自动化,如自动点样仪,自动程序多次展开仪,薄层扫描仪等多种仪器出现,还引入了强制流动技术,如过压薄层色谱、旋转薄层等,使薄层色谱法发展成为有相当好的重现性、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定量方法。薄层色谱的优点是操作简单、薄层板一次使用, 不怕污染。定性鉴别时可以选用多种不同显色剂,有利于鉴别。同时可点多个样品,节省分析时间。但用作定量时,由于影响因素多,准确性不如其它色谱法。

气相色谱对挥发性成分的检测,尤其是毛细管气相色谱,仍是常用手段。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已成熟,对分析物的确认非常有用。原子发射检测器,可同时用于无机和有机元素的检出及定量。对分析物实验式的确定,或某些特定元素的检出很有价值。付里叶红外的发展使灵敏度大大提高,,导致GC -FTIR 的发展与CG-MS可以互相补充。

高效液相色谱(HPLC)仍是药物分析中最常用的分析手段。近年来HPLC较重要的发展方面是检测器的发展,如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已普遍应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对无近紫外吸收的药物,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高灵敏度的方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在体内药物代谢研究、临床药物检测和生物大分子测定有着广泛的用途。多维色谱,如LC- LC-MS,LC- LC- LC-LC-MS-MS 等用于药物、蛋白质、多肽结构测定,并使整个操作完全自动化,这是21 世纪色谱分析的发展方向之一。微柱液相色谱的研究也十分活跃,由于分析所需的样品量及流动相的消耗大大下降,检测灵敏度又大大提高,为未来发展带来广阔的前景。

高效毛细管电泳是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一种新的高效分离技术,具有高效、低耗、快速、灵敏等特点。随着仪器的完善,已应用于药学各学科领域中。各种不同的预浓缩技术、堆积技术、场放大技术、等速电泳技术、固相预柱等将被广泛使用,以克服进样量小的缺点。毛细管区带电泳、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以及崭新分离模式毛细管电色谱都将进一步应用于药物分析中。

2、中药分析

中药是我国的宝贵遗产,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品种繁多。目前中药正处于一个大发展阶段。我国现正集中力量全面研究提高中药质量标准的水平,并正在此基础上开发一些中药制剂打入国际市场。在研究开发中药的任务中,药物分析有其重要位置。

经多年的工作,目前中药的质量分析已具有一定的水平。药典中对中药的检验方法,已初步形成我国对中药质量分析上的一些特色。国内每年发表的中药分析及质量评价的文献很多,用得最多的是色谱法,分光光度法也常用,但一般只能测总量。薄层色谱在中药分析中,应用普遍,方法简便、快速,且不怕污染。作为鉴别手段,可根据成分类型,选用不同显色剂显色鉴别,直观而且比较可靠。薄层扫描定量的准确性尚不够理想,所以世界各国采用薄层扫描定量作为法定方法的尚不多见,用作半定量或限度试验。

对含有挥发性成分的中药,气相色谱,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是其主要分析工具。对非挥发性成分,高效液相色谱仍是主要手段。但由于中药成分复杂,提出物直接进入色谱柱,易于污染色谱柱,必须加以前处理,样品经净化后再进入色谱柱。除常用的溶剂提取法净化外,使用固相提取净化法的报道日益增加。近年,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法从中药中将有效部分提出,然后用色谱法分析,是一种新的有效方法,但需一定设备,成本较高。

毛细管电泳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已成为一个新的热点,如对黄连、人参、钩藤、麻黄、大黄、银杏等有效成分的分析,已陆续有所报道。

3、体内药物分析

体内药物分析是药物分析的重要分支,是一门研究生物机体中药物及其代谢物和内源性物质的质与量变化规律的分析方法学。体内药物分析借助于现代化的仪器与技术来分析药物在体内数量与质量的变化,以获得药物在体内的各种信息,有助于从生产、研究、临床使用等方面对药物作出估计与评价,从而改进和发展。

目前,应用于体内药物分析的方法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色谱法、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和免疫分析法。

色谱技术具备分离和分析的双重功能,且有很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可同时分析结构相似的药物和代谢物等,一直是研究体内药物及其代谢物最强有力的手段。其中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最为常用,特别是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现已成为体内药物分析方法中最重要的方法,并常作为体内药物分析中评价其它方法的参比方法。

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分离、分析技术,HPCE和HPLC相比,相同处在于都是高效分离技术,仪器操作均可自动化,且均有多种不同分离模式。差异在于:HPCE用迁移时间取代HPLC中的保留时间,分析时间比HPLC短;对HPCE而言,从理论上推得其理论塔板高度和溶质扩散系数成正比,对扩散系数小的生物大分子而言,其柱效就要比HPLC高得多;HPCE所需样品为nL级,最低可达270 fL,流动相用量也只需几毫升,而HPLC所需样品为μL级,流动相则需几百毫升乃至更多;但HPCE仅能实现微量制备,而HPLC可作常量制备。HPCE和普通电泳相比,由于采用高电场,分离速度要快得多;检测器除了未能和原子吸收及红外光谱连接以外,其他类型检测器均可连接检测;一般电泳定量精度差,而HPCE和HPLC相近;HPCE操作自动化程度比普通电泳要高得多。

免疫分析法的原理是被分析药物(Ag)和标记后的该药物(Ag*)与该药物的专属性抗体(Ab)竞争有限的结合部位,未标记药物(Ag)的浓度决定于标记药物(Ag*)与专属性抗体(Ab)结合的量。它将分析方法与免疫原理相结合,进行超微量分析,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强、操作简便、快速、用量少、样品一般不需进行预处理等优点。因此,该法特别适合分析大批量低浓度的体液样品。其缺点是测定药物的种类受试剂盒供应的限制,且测定结果的准确度不如色谱法。

4、药物分析新技术

随着药物科学的迅猛发展,各相关学科对药物分析学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为了确保药物的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在新药、新剂型的开发研制中,研究者要求了解和提供药物在体内的各种信息,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因此,药物分析学不再局限于对药物进行静态的质量控制,而发展到对生物体内和代谢过程进行综合评价和动态分析研究。另外随着医药工业的发展,药剂学的剂型不再局限于片剂、胶囊剂、注射液、控释与缓释制剂、微囊制剂、靶向制剂等,新剂型、新型给药系统不断出现;生物技术药物的兴起;生物技术药物和中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这些都对药物分析学提出了新问题和新挑战,例如:中药现代化有关物质基础研究所涉及的关键分析技术和鉴定技术,手性药物分析,药品中微量杂质的分离纯化与结构解析,体内药物及其代谢物的鉴定和超微量测定,复杂体系中药物的分析,计算药物分析,制药过程质量控制等。

参考文献

[1]刘文英.药物分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安登魁.现代药物分析选论.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

[3]贺浪冲,李绍平,田颂九等. 中国药物分析的发展状况与前景. 中国药学杂志,2007年10月第42卷第20期.

[4] 李好枝.体内药物分析.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

[5] KON H L,YAU W P,ONG P S, et al. Current trends in modern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for drug discovery. Drug Discovery Today,2003,8(18);889-897.

[6] Qing Y, Kus H ,Sam FY. Trends in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 J Chromatogr Sci , 1997 , 35 (8) :358.

[7] V ALORAN P,HANKO JEFFREY S,ROHHRER.Determination of neomycin sulfate and impurities using high performance an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 with integrated pulsed amperometric detectio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2006,43(1);131-141.

药物分析简答题

1.药物分析的任务是什么? ①.药物成品的化学检验工作 ②.药物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③.药物贮存过程的质量考察 ④.临床药物分析工作 2.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查药物的杂质方法有几种? ①.内标法加校正因子测定供试品中某个杂质含量 ②.外标法测定供试品中某个杂质含量 ③.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④.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⑤.面积归一法 3.杂质有哪些来源和途径? 来源; ①.从药物生长过程中引入 ②.由药物储藏过程中引入 途径:在合成药的生产过程中,未反应完全的原料、反应的中间体和副产物,在精致时未能完全出去,就会成为产品中的杂质。药品在储藏过程中,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或因微生物的作用,可能发生水解、氧化、分解、异构化、晶型转变、聚合、潮解和发霉等变化,产生有光的杂质。具有酚羟基、巯基、亚硝基、醛基以及长链共轭多烯等结构的药物,在空气中易被氧化,引起药物变色、失效甚至产生毒性的氧化产物等。 4.铁盐检查法中加入硫酸铵的目的是什么? 加入氧化剂过硫酸铵,一方面可以氧化供试品中Fe2+成Fe3+,同时可防止光线导致的硫氰酸铁还原货分解褪色。 5.为什么标准铅液、标准铁液、标准砷液都要事先配制成储备液存放,用时稀释?铅离子、铁离子和亚砷酸根离子在低浓度、近中性溶液中易水解,故先配成高浓度的酸性储备液,使其稳定。用时稀释即可。 6.薄层色谱法检查杂质的类型有哪几种? ①.选用实际存在的待检杂质对照品法 ②.选用可能存在的某种物质作为杂质对照品 ③.高低浓度对比法 ④.在检查条件下,不允许有杂质斑点。 7.用对照法检查杂质,应注意哪些方面的平行? 供试液的处理和对照液的处理在所用试剂、反应条件、反应时间、实验顺序登方面要相同,以保证结果的可比性。 8.重金属检查的常用四种方法反别在什么情况下应用? 第一法(硫代乙酰胺法):适用于无需有机破坏,在酸性条件下可溶解的,无色的药物的重金属检查。 第二法(炽灼破坏后检查重金属):适用于含芳香环、杂环以及不溶于水稀酸及乙醇的有机药物的重金属检查。 第三法(硫化钠法):适用于溶于碱而不溶于稀酸或在稀酸中生成沉淀的药物。第四法(微孔滤膜法):适用于含2~5μg重金属杂质及有色供试液的检查。 9.制定杂质检查项目和限量的原则是什么? 凡是影响疗效和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杂质均应制定相应的检查项目和限量。

药物分析学

药物分析学 药物分析学是药学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是我国高等教育药学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设置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也是我国执业药师考试中指定考试的专业课程之一。本课程主要介绍药品质量标准及其制订和药品质量检验的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从事药品质量检验和新药的研究开发工作奠定基础。 第一节药物分析的性质和任务 药物分析学是药品全面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学科,它主要运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化学的方法与技术研究、解决化学结构已经明确的合成药物或天然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问题,也研究有代表性的中药制剂和生化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因此,药物分析学是一门研究与发展药品质量控制的“方法学科”,是药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药物分析学科和药物分析工作者的任务,除了药品的常规理化检验以及药品质量标准的研究和制订外,尚需深入到生物体内过程并进行综合评价的动态分析研究中;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应该更加准确、灵敏、专属和快速,并力求向自动化、最优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第二节药物分析与药品质量标准 一、我国药品质量标准体系 我国药品质量标准体系包括:法定标准和非法定标准;临时性标准和正式标准;内部标准和公开标准等。其中,法定标准又可分为中国药典、局颁标准和地方标准等三级药品标准。 (一)法定药品质量标准 我国现行的法定的药品质量标准体系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标准、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标准,人们习称为“三级标准”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为中国药典。是由国家药典委员会主持编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并颁布实施。中国药典是我国记载药品标准的法典,是国家监督管理药品质量的技术标准。凡生产、销售和使用质量不符合药典标准规定的药品均为违法行为。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简称局颁标准),系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并颁布实施的药品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标准,系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卫生行政部门〔卫生厅(局)〕批准并颁布实施的药品标准,属于地方性药品标准(简称地方标准),主要收载具有地方性特色的药品标准。 (二)临床研究用药品质量标准 该标准仅在临床试验期间有效,并且仅供研制单位与临床试验单位使用,属于非公开的药品标准。

体内药物分析方法进展

体内药物分析方法进展 摘要】体内药物分析是药物分析的重要分支,能获得药物在体内的各种信息。 随着近年的科技进步,体内药物分析发展迅速,更快速、更高灵敏度、更高选择性、更高自动化的分析方法已成为今后体内药物分析发展的新方向。通过查阅文献,本文综述了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进展。 【关键词】体内药物分析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免疫分析联用 体内药物分析是药物分析的重要分支,是一门研究生物机体中药物及其代谢 物和内源性物质的质与量变化规律的分析方法学[1]。体内药物分析借助于现代化 的仪器与技术来分析药物在体内数量与质量的变化,以获得药物在体内的各种信息,有助于从生产、研究、临床使用等方面对药物作出估计与评价,从而改进和 发展[2]。目前,应用于体内药物分析的方法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1 色谱法 色谱(Chromatography )技术具备分离和分析的双重功能,且有很高的选择性 和灵敏度,可同时分析结构相似的药物和代谢物等,一直是研究体内药物及其代 谢物最强有力的手段。色谱法可分为薄层色谱法(TLC)、气相色谱法(GC)、高效液 相色谱法(HPLC)等。其中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最为常用,特别是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现已成为体内药物分析方法中最重要的方法,并常作为体内药物分析中评价 其它方法的参比方法。 1.1 柱切换技术 柱切换技术(column switching, CS)是指用阀来改变流动相走向和流动相系统, 从而使洗脱液在一特定时间内从预处理柱进入到分析柱的在线固相分离技术。CS 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分辨率和选择性高;(2)使待测组分富集,灵敏度高;(3)在一个色谱网络系统中实现多个分离目标;(4)可在线衍生化,灵敏度高和重现性好; (5)在线纯化样品,使预处理过程自动化。CS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已广泛应用于体内药物分析。 1.2 手性色谱技术 为了评价药物对映体的生物学活性,检查其光学纯度,近年来药物对映体测 定技术尤其是拆分和定量方法有了迅速发展。测定药物对映体的方法有直接法和 间接法,在体内药物分析中,待测药物浓度很低,一般采用直接法(即在色谱中 运用手性固定相或手性流动相添加剂)进行测定。目前,在药物分析领域中应用 较为广泛的手性固定相主要有环糊精手性固定相、蛋白质手性固定相及Pirkle型 手性固定相。常用的手性流动相添加剂有手性蛋白、环糊精手性试剂、手性冠醚等。 1.3 超临界流体色谱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是以超临界流体为流动相的新型色谱技术。超临界流体是 指物质在高于其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时的一种物质形态,此物态的物质兼有气体 的低粘度、液体的高密度以及介于气液之间的扩散系数等特征。CO2是一个较理 想的流动相,在SFC中应用最为广泛。 1.3.1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色谱与质谱的联用是应用于药物分析中最为活跃的技术,能够使样品的分离、定性、定量一次完成。目前,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主要包括气相色谱-质谱(GC-MS) 联用和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文红梅等[3]用LC/ESI/TOF/MS测定了环维黄杨星D在Beagle犬血浆中的浓度,对环维黄杨星D在犬体内的药动学进行了研究。

原料药分析方法开发流程

原料药分析方法开发流程 分析方法在药物的研发过程中起到的是灯塔”的作用,是原料药及制剂开发、质量控制 的标尺及眼睛,因此分析方法在药物开发过程中起到了领航员的作用。下面简单的介绍一下 原料药分析方法的开发流程。 原料药的分析方法开发一般分为两大部分:1、起始物料的分析方法开发;2、中间体及API 的分析方法开发。按照正常的逻辑顺序,应该是起始物料的分析方法开发先行,但是一般在 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是中间体及API的分析方法先行开发。主要是因为,在打通工艺路 线时期或者是文献调研的阶段,主要是针对中间体及API的分析方法的工作。只有在工艺 优化的中期或者中后期,对起始物料厂家基本选定时才会有针对性的启动起始物料的分析方法开发工作。虽然如此,考虑到逻辑顺序,还是按照起始物料、中间体、API这样的顺序进 行逐一介绍。 一、起始物料 1、合成路线的获取 在启动分析方法开发工作之前,一定要获得起始物料厂家提供的合成路线,需要包括以 下几点:起始物料、中间体、反应溶剂、后处理溶剂及关键催化剂等。如果厂家提供反应步骤过长,一般选择3-5步即可。 2、杂质分析 结合起始物料厂家提供的工艺路线,对可能存在或者产生的各种杂质进行详细的分析, 为分析方法开发的方向奠定一个基础,也好对所需要的仪器耗材有提前的准备。一般涉及杂 质如下: 3、分析方法的开发

起始物料路线中所涉及的杂质种类,进行对应分析方法的开发。以厂家COA及提供的 分析方法为基础,结合自身工艺对起始物料质量的要求,建立适合自己的起始物料内控方法。 4、分析方法的验证 在API工艺进行逐级放大前,取得起始物料供应商提供的不小于3批的中试生产批量 样品,使用一批次进行分析方法验证工作,其余批次进行分析方法重现工作,同时也是为了验证厂家提供起始物料质量的稳定和可控。 5、杂质限度制定的依据 根据多批次起始物料的检测结果,以及API杂质限度的要求,结合工艺路线对杂质的 二、中间体 中间体分为过程控制及质量控制,过程控制主要监控反应进行的程度,质量控制是制定 中间体的中控标准。 1、过程控制方法 1)过程控制方法的开发 根究反应液的具体情况以及涉及物料自身的性质,中间体的过程控制方法可以选择TLC 或者HPLC的手段进行控制。一般在反应过程中主要关心的是原料的剩余及产物的生成情 况,所以确保在原料及产物峰周围没有干扰。如果有需要特殊关注的杂质,也需确保杂质的 分离度、峰纯度等。

药物分析简答题(部分来自历年)

1.简述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鉴别药物时常用的方法,以及薄层色谱法检查药物中特殊杂质的方法。 答: 1)测定最大吸收波长,或同时测定最小吸收波长 2)规定一定浓度的供试液在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收度 3)规定吸收波长和吸收系数法 4)规定吸收波长和吸收度比值法 5)经化学处理后,测定其反应产物的吸收光谱特性 1)杂质对照品法 2)供试品溶液自身稀释对照法 3)杂质对照品与供试品溶液自身稀释对照并用法 4)对照药物法 2.试述古蔡法测砷原理。操作中为何要加碘化钾试液和酸性氯化亚锡试液?醋酸铅棉花起什么作用? 答:1)原理:金属锌与酸作用产生新生态的氢与药物中微量的砷盐反应生成具挥发性的砷化氢,遇溴化汞试纸,产生黄色至棕色的砷斑,与一定量标准溶液所生成的砷斑比较,判断供试品中重金属是否符合限量规定。 2)五价砷在酸性溶液中也能被金属锌还原为砷化氢,但生成的砷化氢的速度较三价砷慢,故反应中加入碘化钾及氯化亚锡将五价砷还原为三价砷,碘化钾被氢化生成的碘又可被氯化亚锡还原为碘离子,后者与反应中产生的锌离子能形成稳定的配位离子,有利于生成砷化氢的反应进行,还可抑制锑化氢的生成,因锑化氢也能与溴化汞试纸作用生成锑斑。 3)锌粒及供试品种可能含少量硫化物,在酸性液中能产生硫化氢气体,与溴化汞作用生成硫化汞的色斑,干扰试验结果,故用醋酸铅棉花吸收硫化氢 3.简述薄层色谱法检查药物中的杂质,可采用高低浓度对比法检查,何为高低浓度对比法?答: 先配制一定浓度的供试品溶液,然后将供试品溶液按限量要求稀释至一定浓度作为对照溶液,将供试品溶液和对照溶液分别点样于同一薄层板上,展开、斑点定位。供试品溶液所显示杂质斑点与自身稀释对照品溶液或系列浓度自身稀释对照溶液的相应主斑点比较,不得更深。 4.药物分析在药品的质量控制中担任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 答: 保证人们用药安全、合理、有效,完成药品质量监督工作。 5.常见的药品标准主要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答: 国家药品标准(药典);临床研究用药质量标准;暂行或试行药品标准;企业标准。 6.药品检验工作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答: 取样、检验(鉴别、检查、含量测定)、记录和报告。 7.简述RPHPLC法测定有机含氮类药物时色谱峰拖尾的原因,以及克服的措施。 一、造成色谱峰( 不对称)拖尾的原因 1.色谱柱本身填装问题,筛板堵塞或填料塌陷; 2.柱头有污染;

药物分析方法进展

药物分析方法进展 摘要: 药物分析的发展已从一种专门技术逐步发展成为一门日臻成熟的科学,所涉及的研究范围包括药品质量控制、临床药学、中药与天然药物分析、药物代谢分析、法医毒物分析、兴奋剂检测和药物制剂分析等。随着药物科学的迅猛发展,各相关学科对药物分析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它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对药物进行静态的质量控制,而是发展到对制药过程、生物体内和代谢过程进行综合评价和动态分析研究。 关键词药物分析研究进展 药物是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和帮助机体恢复正常机能的物质。药品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关系到用药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危。虽然药品也属于商品,但由于其特殊性,对它的质量控制远较其他商品严格。因此,必须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包括物理、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以及微生物学的方法,通过各个环节全面保证、控制与提高药品的质量。传统的药物分析,大多是应用化学方法分析药物分子,控制药品质量。然而,现代药物分析无论是分析领域,还是分析技术都已经大大拓展。从静态发展到动态分析,从体外发展到体内分析,从品质分析发展到生物活性分析,从单一技术发展到联用技术,从小样本分析发展到高通量分析,从人工分析发展到计算机辅助分析。 具体一点的讲,药物分析是分析化学技术在药学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分析化学的进步,尤其是近年仪器分析和计算机技术的进展,为药物分析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药物分析的任务是在药学各个领域中,对出于不同的目的和要求, 不同来源和组成的样品中的某些成分进行检出、鉴别和测定。药物分析发展的主要趋向就是如何能够简便、快速地从复杂组成的样品中,灵敏、可靠地检测一些微量成分。 药物分析学的研究范围包括药物质量控制、临床药学、中药与天然药物分析、药物代谢分析、法医毒物分析、兴奋剂检测和药物制剂分析、创新药物研究,以及药品上市后的再评价等,哪里有药物,哪里就有药物分析。 1、药物分析技术的发展 光谱法如紫外分光光度法、核磁共振光谱法、质谱法、拉曼光谱法、红外光谱法、荧光、磷光及化学发光光谱法、原子吸收和原子发射光谱法以及X 2射线衍射谱法等,方法较多。近年来发展虽不如色谱那么迅速,在药典中所占的比重有下降的趋势,但是仍出现了很多新方法,如二维核磁共振谱法、近红外光谱法、激光拉曼光谱以及色谱光谱联用技术等。在新的世纪中,这些方法会有更快的发展,并广泛地应用于药学科学各领域中。电化学部分分别为化学传感器、离子选择性电极和动力电化学方法与应用。近几年生物传感器的发展,成为电分析化学中活跃的研究领域。微电极技术是一种新的电化学测试技术,在活体分析中,微电极用作电化学微探针,检测动物神经传递物质的扩散过程,成为微柱液相色谱和高效毛细管电泳的电化学检测器。在将来药物分析的发展中,将会显示出光辉的应用前景。 复杂样品中微量成分的检测是在药物分析工作中比较困难的问题。色谱法对复杂样品具有较高的分离能力,是药物分析中常用的分析技术。 薄层色谱法主要用于药物及制剂的鉴别、杂质检查以及中药成分分析,已成为当今药

美国FDA药物分析程序及方法验证指导原则(中文版)

药品及生物制品的分析方法和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目录 1.介绍...................... (1) 2.背景..................... .. (2) 3.分析方法开发. ..................... . (3) 4.分析程序内容.............................................. ......... ..................................... .. 3 A.原则/范围 (4) B.仪器/设备............................................. . (4) C.操作参数.............................................. .. (4) D.试剂/标准............................................. . (4) E.样品制备.............................................. .. (4) F.标准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5) G.步骤......... ....................................... (5) H.系统适应性..... (5) I.计算 (5) J.数据报告 (5) 5.参考标准和教材............................................ (6) 6分析方法验证用于新药,仿制药,生物制品和DMF (6) A.非药典分析方法............................................. (6) B.验证特征 (7) C.药典分析方法............................................. .. (8) 7.统计分析和模型 (8) A.统计 (8) B.模型 (8) 8.生命周期管理分析程序 (9) A.重新验证 (9) B.分析方法的可比性研究............................................ . (10) 1.另一种分析方法............................................... .. (10) 2.分析方法转移的研究 (11) C.报告上市后变更已批准的新药,仿制药,或生物制品 (11) 9.美国FDA方法验证............................................... . (12) 10.参考文献

药物分析的方法学验证所要做到的事项

药物分析的方法学验证所要做到的事项(一) 新药申报时,药品质量标准中分析方法必须验证;药物生产工艺变更、制剂的组分变更、原分析方法进行修订时,则质量标准分析方法必须进行验证;2005版药典中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只规定了项目和基本方法而没有合格标准:附录XIX A;中国GMP(98)非常关注验证的过程,分析方法验证不完善是常见的问题 药物分析检验时药品生产的GMP的药物分析的方法学验证,是保证药物分析结果准确性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实现药物分析检测GMP的必然要素。 构成药物分析中的检测方法验证,这要涉及到以下些方面的内容: 1、分析方法验证成功的前提条件: (!)仪器已经确认、校正并在有效期内(2)经过培训的人员(3)可靠稳定的对照品 (4)可靠稳定的实验试剂(5)确认受试溶液的稳定性,在规定时间内无降解。 2、分析方法学验证所要求验证的内容:(1)含量的测定(2)杂质的含量测定(3)药物的定性鉴定(4)药物的含量均匀度测定(5)药物的微生物检测(6)药物的细菌内毒素的检测 验证内容: 准确度:准确度是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用百分回收率表示。 测定回收率R(recovery)的具体方法可采用加样回收试验法来进行测定。加样回收试验已准确测定药物含量P的真实样品+已知量A的对照品(或标准品)测定,测定值为M。数据要求:规定的范围内,至少用9次测定结果评价,如制备高、中、低三个不同浓度样品各测三次 精密度:(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重现性精密度是指在规定条件下,同一个均匀样品,经多次取样测定所得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用偏差(d)、标准偏差(SD)、相对标准偏差(RSD)(变异系数,CV)表示。 (1)重复性(repeatability):在相同条件下,由同一个分析人员测定所得结果的精密度;在规定的范围内,至少用9次测定结果评价,如制备三个不同浓度样品各测三次或把被测物浓度当作100%,至少测6次进行评价 (2)中间精密度同一实验室,不同时间由不同分析人员用不同设备

体内药物研究分析的方法和重要性

体内药物分析的方法和重要性

————————————————————————————————作者:————————————————————————————————日期: 2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体内药物分析的方法和重要性 专业药学 学习中心衢州 姓名袁奕艺学号710013222002指导教师周新高 2012 年03月24日

一、文献综述 体内药物分析是指通过分析手段了解药物在体内的数量和质量的变化,获得药物动力学的各种参数,以及药物在体内转变、代谢的方式、途径等信息。从而为药物的生产、医疗临床、实验研究等方面对所研究的药物做出估计与评价,对药物改进和发展做出贡献。随着体内药物分析的深入,必将对药物和人的内在关系作出更准确的表达和描述。 体内药物分析的首要任务是为临床药学和临床实际工作提供分析数据,这就决定了其独特的分析方法。1样品必须净化。供分析的样品来自不同生物体,组成复杂,干扰物质多。如体液和组织中的内源性物质的成分可以与药物结合,且干扰测定。因此测定前需进行不同程度分离、纯化,方可进行测定。2样品浓缩。一般而言,能供分析的样品量较少,其中所含药物及其衍生物的量更少,实际进行的是微量分析,另外,样品不易重新获得,所以经进化后的样品还应进行必要浓缩。3方法简便、快速和准确。样品若是临床药物浓度监测的分析,由于工作量大,故分析方法越简单越好;若为有关科研提供数据,则要准确性高;若与中毒解救有关,则要求越迅速越佳。4还需有一定为检测服务的仪器设备。总之体内药物分析的首要是适合体内样品中药物的灵敏性高、选择性好、准确可靠地分析方法。 生物样品经过适当的前处理后,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常用的体内药物分析方法包括:色谱法、各种联用技术、免疫分析法、光谱分析法、放射性核素标记法和微生物法等,其中色谱法和色—质联用技术是体内药物分析的最常用方法。1色谱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薄层色谱法等,是分析混合组分最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当色谱与质谱、色谱与核磁共振波谱联用时,更显示出其强大的分离分析、定性定量的功能。与其他方法相比,色谱法具有准确、精密、灵敏、专属、适用范围广等优点,常用作评价其他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参比方法。2免疫分析的基本原理是抗原—抗体结合反应,利用标记抗原与未标记抗原(被测物)与一定量抗体的竞争抑制作用的数量关系,来测定体内药物的含量。该法包括放射免疫分析、酶免疫分析、荧光免疫分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等,具有灵敏度高、专属性较强、操作简便、快速等优点。3光谱分析法是体内药物分析中应用较早的一种方法,主要包括比色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比色法灵敏度不高,但具有快速、简便、对仪器要求不高等特点。只要采用具有选择性的显色剂和反应条件,可不经分离提取等步骤,直接用于血药浓度监测和人群代谢分型研究。4放射性核素标记法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药物与其他分析方法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根据生物样品中被测物的放射性强度测定体内药物浓度。该法具有灵敏度高、方法简便、定位定量准确等特点。微生物测定法主要用于抗生素类药物的测定,在适宜条件下,根据量反应平行线原理设计,通过检测抗生素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计算抗生素活性,具有灵敏度高、供试品用量少等特点。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建立是体内药物分析的首要任务,如何建立一个分析方法,建立的方法是否能应用于实际生物样品的测定这是从事体内药物分析研究工作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应根据药物的结构、理化性质、体内药物浓度大小、干扰成分的多少、样品的预处理方法、分析目的等因素,结合各种分析方法的特点和实验现有条件进行综合考虑。 药品质量的优劣、使用是否合理以及使用后是否安全有效,最终是以临床征象和实际疗效决定。体内药物分析的开展对于药品质量管理、药物的临床应用和

药物分析简答题

1.药物分析的任务是什么 ①.药物成品的化学检验工作 ②.药物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③.药物贮存过程的质量考察 ④.临床药物分析工作 2.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查药物的杂质方法有几种 ①.内标法加校正因子测定供试品中某个杂质含量 ②.外标法测定供试品中某个杂质含量 ③.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④.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⑤.面积归一法 3.杂质有哪些来源和途径 来源; ①.从药物生长过程中引入 ②.由药物储藏过程中引入 途径:在合成药的生产过程中,未反应完全的原料、反应的中间体和副产物,在精致时未能完全出去,就会成为产品中的杂质。药品在储藏过程中,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或因微生物的作用,可能发生水解、氧化、分解、异构化、晶型转变、聚合、潮解和发霉等变化,产生有光的杂质。具有酚羟基、巯基、亚硝基、醛基以及长链共轭多烯等结构的药物,在空气中易被氧化,引起药物变色、失效甚至产生毒性的氧化产物等。 4.铁盐检查法中加入硫酸铵的目的是什么 加入氧化剂过硫酸铵,一方面可以氧化供试品中Fe2+成Fe3+,同时可防止光线导致的硫氰酸铁还原货分解褪色。 5.为什么标准铅液、标准铁液、标准砷液都要事先配制成储备液存放,用时稀释铅离子、铁离子和亚砷酸根离子在低浓度、近中性溶液中易水解,故先配成高浓度的酸性储备液,使其稳定。用时稀释即可。

6.薄层色谱法检查杂质的类型有哪几种 ①.选用实际存在的待检杂质对照品法 ②.选用可能存在的某种物质作为杂质对照品 ③.高低浓度对比法 ④.在检查条件下,不允许有杂质斑点。 7.用对照法检查杂质,应注意哪些方面的平行 供试液的处理和对照液的处理在所用试剂、反应条件、反应时间、实验顺序登方面要相同,以保证结果的可比性。 8.重金属检查的常用四种方法反别在什么情况下应用 第一法(硫代乙酰胺法):适用于无需有机破坏,在酸性条件下可溶解的,无色的药物的重金属检查。 第二法(炽灼破坏后检查重金属):适用于含芳香环、杂环以及不溶于水稀酸及乙醇的有机药物的重金属检查。 第三法(硫化钠法):适用于溶于碱而不溶于稀酸或在稀酸中生成沉淀的药物。第四法(微孔滤膜法):适用于含2~5μg重金属杂质及有色供试液的检查。 9.制定杂质检查项目和限量的原则是什么 凡是影响疗效和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杂质均应制定相应的检查项目和限量。 ①.质量标准中规定的杂质限量是指正常生产和储藏过程中可能引入的杂质。 ②.制定杂质的检查项目和限量要不断完善和提高 ③.杂志项目和限量的制定要有针对性,能反映生产水平的高低以及生产工艺是否正常 ④.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影响药物稳定性的杂质必须制定相应的检查项目,并严格控制其限量 ⑤.药物的杂质检查项目和限量制定与化学制剂的杂质控制项目和限量不同,不能混淆。 10.苯甲酸钠含量测定的原理。 苯甲酸钠易溶于水,水溶液呈弱酸性,可用盐酸直接滴定。但生成的苯甲酸

体内药物分析方法介绍

体内药物分析 体内药物分析是通过分析的手段了解药物在体内(包括实验动物等机体)数量与质量的变化,获得各种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各种参数和转变、代谢的方式、途径等信息。从而有助于药物生产、实验、研究、临床等各个方面对所研究的药物作出估计与评价,以及对药物的改进和发展作出贡献。 体内药物分析任务和对象的特点: 1、被测定的药物和代谢物的浓度或活性极低; 2、样品中存在各种直接或间接影响测定结果的物质,大多需要分离和净化; 3、样品量少,尤其是连续测定时,很难再度获得完全相同的样品; 4、工作量较大,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会成倍地甚或按指数级数增加; 5、往往要求很快地提供结果,尤其在毒物检测工作中; 6、实验室应有多种检测手段,可进行多项分析工作; 7、测定数据的处理和阐明有时不太容易。 样品的种类、采集和储存 一、样品的种类和选取原则:(一)血样:血浆(plasma)和血清(serum)是体内药物分析最常采用的样本,其中选用最多的是血浆。因血浆中的药浓可反映药物在体内(靶器管)的状况。而且血浆中药物浓度的数据报道较多,可供借鉴。血浆是全血(whole blood)在加肝素、枸橼酸、草酸盐等抗凝剂的全血经离心后分取,量约为全血的一半。血清则是在血液中纤维蛋白元等影响下,引起析出血块,离心取得。血块凝结时往往易造成药物吸附损失。全血也应加入抗凝剂混匀,以防凝血。对大多数药物来说血浆浓度与红细胞中的浓度成正比,所以测定全血也不能提供更多的数据,而全血的净化较血浆与血清麻烦,尤其是溶血后,血色素等可能会给测定带来影响。但是一些可与红血球结合或药物在血浆和血球的分配比率因不同病人而异的情况下,则宜采用全血。血样采取量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血样取样时间间隔问题也常随测定目的不同而异。目前大都是测定原型药物总量。当药物与血清蛋白结合率稳定时,血药总浓度可以有效表示游离药物的浓度。但对低蛋白症或尿毒症患者,药物结合率降低,则在通常安全有效的血药总浓度中,游离型药物浓度可显著增加。 (二)尿样(urine):尿样测定主要用于药物剂量回收研究、药物肾清除率和生物利用度等研究,以及测定代谢物类型等。体内药物清除主要是通过尿液排出,药物可以原型(母体药物)或代谢物及其缀合物形式排出。尿液药物浓度较高,收集量可以很大,但尿液浓度通常变化较大,所以宜测定一定时间内尿中药物的总量(如8、12、24小时内的累计量),需记录排出尿液体积及尿药浓度。尿药浓度改变不直接反映血药浓度,受试者肾功能将影响药物的排泄。尿中药物大多呈缀合状态,测定前要将缀合的药物游离。此外,采集尿液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多次取样,排尿时间较难掌握(尤其是婴儿),同时也具有不易采集完全的缺点。(三)唾液(saliva):唾液中的药物浓度通常与血浆浓度相关。样品易得,取样无损害,尤易为儿童接收。有些可从药物唾液浓度推定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但有些蛋白结合率较高的药物在唾液中的浓度比血浆浓度低得多,需高灵敏度的方法才能检测。唾液pH值6.9±0.5,每日分泌量1~1.5L,含有的主要电解质有Na+、K+、Cl-、HCO3-等,主要有机成分是粘液质和淀粉酶。采样一般是在漱口后15分钟,收集口内自然流出或经舌在口内搅动后流出的混合唾液(吸管内吸附的少量唾液用稀释液洗出),用2000~3000rpm离心15分钟,小心吸取上清液,进一步分离、净化。也可采用物理(嚼石蜡片、小块聚四氟乙烯或玻璃大理石)或化学(酒石酸、维生素C)的方法刺激,在短时间内可得到大量唾液,但药浓也可能会受到影响。

药物分析的性质和任务

药物分析的性质和任务 药物分析是我国药学专业中规定设置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是整个药学科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药品不同于一般产品,是用于防病、治病、诊断疾病、增强机体抵抗力的持殊商品。为了保证用药的安全、合理和有效,在药品的研制、生产、供应以及临床使用过程中部应该执行严格的科学管理制度,并采用各种有效的分析方法,物理学的、化学的、物理化学的、生物学的乃至微生物学的方法等,对药品进行严格的分析检验,从而对各个环节全面地保证、控制与研究提高药品的质量,实现药品的全面质量控制。因此药品质量的全面控制不是某一个单位或部门的工作,所涉及的整个内容也不是一门课程可以单独完成的,而是一项涉及多方面、多学科的综合性工作。药物分析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主要运用化学、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化学结构已经明确的合成药物或天然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也研究有代表性的中药制剂和生化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因此,药物分析是一门研究与发展药品质量控制的“方法学科”。 为了全面控制药品的质量,药物分析工作应与生产单位紧密配合,积极开展药物及其制剂在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严格控制中间体的质量,并发现影响药品质量的主要工艺,从而优化生产工艺条件,促进生产和提高质量;也应与供应管理部门密切协作,注意药物在贮藏过程中的质量与稳定性考察,以便采取科学合理的贮藏条件和管理方法,保证药品的质量。值得重视的是,药品质量的优劣和临床用药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临床征象和临床疗效。所以,配合医疗需要,开展体内药物分析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药物进入体内的变化,如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转化过程,有利于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研究药物分子与受体之间的关系,也可为药物分子结构的改造,合成疗效更好、且毒性更低的药物提供信息。 随着整个药学科学事业日新月异的迅速发展,各相关学科对药物分析提出了新的要求。药剂学的剂型研究不再是一般的片剂、胶囊剂或注射剂。我国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口服缓、控释制剂和靶向制剂的研究.现己进入释药系统(drugdeliv。ry syMem,DDs)的研究开发时代。对于这些制剂质量标准的研究和制订,以及生物利用度和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必须采用灵敏度高、专属性好的分析方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际、国内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正日益制约着专利品种的仿制,市场竞争也威胁着非保护品种生产的低水平重复,新药研究与开发要求多学科的协作,当然也离不开现代分析手段的辅助。天然产物或中

药物分析习题-(1).

药物分析复习题(红色是答案或提示) 第一章 一、最佳选择题 1. ICH有关药品质量的技术要求文件的标识代码是 A. E B. M C. P D. Q E. S 2. 药品标准中鉴别试验的意义在于 A. 检查已知药物的纯度 B. 验证已知药物与名称的一致性 C. 确定已知药物的含量 D. 考察已知药物的稳定性 E. 确证未知药物的结构 3. 盐酸溶液(9→1000)系指 A. 盐酸1.0 ml加水使成1000 ml的溶液 B. 盐酸1.0 ml加甲醇使成1000 ml的溶液 C. 盐酸1.0 g加水使成1000 ml的溶液 D. 盐酸1.0 g加水1000 ml制成的溶液 E. 盐酸1.0 ml加水1000 ml制成的溶液 4. 中国药典凡例规定:称取“2.0 g”,系指称取重量可为 A. 1.5-2.5 g B. 1.6-2.4 g C. 1.45-2.45 g D. 1.95-2.05 g E. 1.96-2.04 g 5. 中国药典规定:恒重,除另有规定外,系指供试品连续两次干燥或炽灼后的重量差异在 A. 0.01 mg B. 0.03 mg C. 0.1 mg D. 0.3 mg E.0.5 mg 6. 原料药稳定性试验的影响因素试验,疏松原料药在开口容器中摊成薄层的厚度应 A.>20 cm B.≤20 cm C.≤10 cm D. ≤5 cm E. ≤10 mm 7. 下列内容中,收载于中国药典附录的是 A. 术语与符号 B. 计量单位 C. 标准品与对照品 D. 准确度与精密度要求 E. 通用检测方法 8. 下列关于欧洲药典(EP)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EP在欧盟范围内具有法律效力 B. EP不收载制剂标准 C. EP的制剂通则中各制剂项下包含:定义、生产、和检查 D. EP制剂通则项下的规定为指导性原则 E. EP由WHO起草和出版 二、配伍题 [1-2] A. SFDA B. ChP C. GCP D. GLP E. GMP 下列管理规范的英文缩写是 D 1.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E 2.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3-5] A. 溶质1 g (ml)能在溶剂不到1 ml中溶解 B. 溶质1 g (ml)能在溶剂1-不到10 ml中溶解 C. 溶质1 g (ml)能在溶剂10-不到30 ml中溶解 D. 溶质1 g (ml)能在溶剂30-不到100 ml中溶解 E. 溶质1 g (ml)能在溶剂100-不到1000 ml中溶解

中国医科大药物分析考查课考试带答案良心版

导读:1、《中国药典》受灾的测定黏度的方法有几种?(C)A.1B.2C.3D.4E.5,3、测定氧金属键相连的含金属有机药物(如富马酸亚铁)的含量时,5、对药物经体内代谢过程进行监控属于:(B)(分值:1,A.静态常规检验B.动态分析监控C.药品检验的目的D.药物纯度控制E.药品有效成,6、含金属有机药物亚铁盐的含量测定一般采用(B),8、江西省药品检验所对南昌某药厂生产的药品进行哪些检验?(A)( 1、《中国药典》受灾的测定黏度的方法有几种?(C)A.1 B.2 C.3 D.4 E.5 2、Chp(2010年)收载的维生素E的含量测定方法为(B)A. HPLC法B. CG法C.荧光分光光度法D.UV法E.比色法 3、测定氧金属键相连的含金属有机药物(如富马酸亚铁)的含量时,通常选用方法是(B)A.直接测定法B.汞齐化测定法 C.碱性、酸性还原后测定法D.碱性氧化后测定法E.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4、醋酸氟轻松应检查的杂质为:(A)(分值:1分) A.甲醇和丙酮B.游离肼C.硒D.对氨酚基E.对氨基苯甲酸 5、对药物经体内代谢过程进行监控属于:(B)(分值:1 分) A.静态常规检验 B.动态分析监控 C.药品检验的目的 D.药物纯度控制 E.药品有效成 分的测定 6、含金属有机药物亚铁盐的含量测定一般采用(B) A.氧化后测定B.直接容量法测定C.比色法测定D.灼烧后测定E.重量法测定 7、加氨制硝酸银产生气泡,黑色浑浊和银镜反应的是:(A)(分值:1 分) A.异烟肼 B.尼可刹米 C.氯丙嗪 D.地西泮 E.奥沙西泮 8、江西省药品检验所对南昌某药厂生产的药品进行哪些检验?(A)(分值:1分) A.静态常规检验B.动态分析监控C.药品检验的目的D.药物纯度控制E.药品有效成分的测定 9、可采用三氯化锑反应进行鉴别的药物是:(C)(分值:1分) A.维生素E B.尼可刹米C.维生素A D.氨苄西林E.异烟肼 10、三点校正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A醇含量时,采用的溶剂为:(E)(分值:1分) A.水B.环己烷C.甲醇D.丙醇E.异丙醇 11、维生素A可采用的含量测定方法为:(A) A. 三点校正紫外分光光度法B. GC法C. 非水溶液滴定D. 异烟肼比色法E. Kober反应比色法 12、维生素A可采用的鉴别方法为:(B)(分值:1分) A.硫色素反应B.三氯化锑反应 C.与硝酸银反应

药物分析一般程序

新药开发中药物分析一般程序 1.原料药质量标准的确定 原料药的质量标准确定一般程序,这里将它分为三大阶段:合成工艺待确定期,合成工艺确定期,稳定性试验考察期。 1.1 合成工艺待确定期 一个原料药首先由药物合成部进行合成工艺的确定,在其进行工艺确定期间,就已经与药分部门有了密切的联系。 协助合成部门的工作:帮助确定反应步骤的终点控制、反应产物的纯度监控,所能提供的分析方法可能有薄层色谱、液相色谱或熔点等。 做好自己的准备工作: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查阅有关该药品的各方面信息,比如该药的理化性质(性状、溶解度、熔点、旋光性质、紫外光谱、鉴别方法等)、检查项(一般杂质检查、有关物质检查)、含量测定方法和该药物的稳定性等等。 1.2 合成工艺确定期 合成工艺路线打通后,合成部门将会提供试制的三批样品(已确定该药物结构)供分析部门质量研究及稳定性试验用,一般来说,所提供三批样品应该是成熟的工艺条件,以一定规模制备得到样品,此时我们的质量研究工作正式开始。 1.2.1 质量研究工作 理化常数:性状(外观、臭、味)、溶解度、熔点、比旋度、紫外吸收系数 鉴别:化学法、色谱法、光谱法 检查:酸碱度、溶液澄清度与颜色、干燥失重或水分、炽灼残渣、重金属、无机盐、无菌、热原或细菌内毒素、有机溶剂残留、有关物质 含量测定:容量法、光谱法、色谱法 1.2.2 质量研究试验顺序安排 1.3 稳定性试验考察期 按照中国药典稳定性研究指导原则规定,我们的稳定性研究包括三大部分—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留样试验。 考察项目:样品性状、有关物质和含量这三项必须考察(对于某些特殊药物可能无法考察有关物质),另外诸如:熔点(若质量标准中规定了熔点检查,或能测出准确熔点且熔点低于250℃的样品,稳定性研究中必须对其检查)、溶液颜色与澄清度(若为供注射用原料,稳定性研究中必须对其检查)、pH值(若为供注射用原料,稳定性研究中必须对其检查)等项目则根据各药物的性质而具体制定。 上面将原料药分析工作分三大块做了简单讨论,文中所讲的多是实际试验的简单思路和一些注意事项,但对于新药研究这样一个很严肃的工作有很多法定性的规定内容在文中并未详细说明,在《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和《新药质量研究与质量标准指导原则》中有详细的说明。 2.药物溶解度试验 1.试验溶剂的选择可参考有关文献制定,若无文献一般选择常用的水相溶剂(水、酸、碱溶液)和有机溶剂(甲醇、乙醇、乙腈、乙醚、丙酮、氯仿、冰醋酸、DMF、DMSO)。 2.若按照中国药典要求的做法将用去大量的原料和溶剂一般我们都按倍数减量试验,但在做极易溶解或易溶时因溶剂量较小可适当放大原料量试验。 3.药物稳定性试验 药物的有关物质检查:它是药物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包括未反应完全的化学原料、合成副产物和药品贮存过程中产生的降解物两部分,检查方法首选HPLC检查,该方法亦是现在最

生物药物分析方法

谈谈生物药物分析方法 —现状与发展趋势 药物制剂0301 许敏华 3031901053 摘要:本文对生物药物分析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并对近年来生物药物分析的新方法、新技术的进展及应用前景进行探讨。 关键词:生物药物分析 生物药物包括直接从生物体分离纯化所得生化药物及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或其它生物技术研制的生物技术药物及生物制品[1]。由于生物药物具有毒性低、副作用小、易被吸收的特点,同时具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及功能,在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方面有着突出贡献。随着人们对生命本质及身体健康的日益关注,生物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日趋增加,控制生物药物的质量,加强药物分析检测技术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将对用于生物药物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的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并对近年来生物药物分析的新方法、新技术的进展及应用前景进行探讨。 一.生物药物分析方法 生物药物分析主要包括化学方法、仪器分析方法和生物检定法。 1.化学法 化学法包括重量法和滴定法 重量法:指待测物经处理后分离出与待测组分相关的单质或化合物,根据其质量,确定该组分的含量。硫酸软骨素的测定及胰酶中脂肪含量的测定均采用重量法[2]。 滴定法:指利用化学反应定量关系,根据消耗标准溶液的体积确定待测物的含量。目前滴定法在我国药典中仍占有一定的比例,氨基酸类和糖类药物多用滴定方法进行含量测定[3]。 化学方法主要用于常量分析,准确度较高,但操作繁琐,耗时较长,不利于实现自动化,在药典及近年来的研究中有所下降。而仪器分析方法的研究、应用与改进则是生物药物分析的热点。 2.仪器分析方法 仪器分析方法用于微量和痕量分析,灵敏度较高。主要包括光学法、电化学法、色谱法、电泳法、酶法、免疫法。 2.1光学法 在生物药物分析中常用的光学分析方法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荧光法、红外吸收分光光度法、核磁共振、质谱等。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主要是利用生物大分子中的某些基团对特定波长具有光吸收作用或某些特殊基团可与某些化学试剂反应生成稳定的颜色,根据吸收光的波长及强度对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由于其设备简单,价格低廉,操作方便易于普及等特点在药物分析中应用很广泛。测定的药物涉及蛋白质多肽类、酶类、抗生素、维生素及嘌啉类药物的测定[4,5]。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灵敏度不高,一般可达10-4~10-7g/mL。 荧光法:利用某些基团在吸收了能量以后能够发射出一定波长的荧光等性质,对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近年来镧系敏化发光的方法在对氨基酸、肽类、蛋白质、核酸、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等的分析及药代动力学的研究中应用较为广泛[6]。荧光法灵敏、准确、选择性好、荧光特性参数多,动态线性范围宽、灵敏度比分光光度法高2~4个数量级,对微量和痕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