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郑板桥开仓济民》原文及翻译 精品
郑板桥知潍县文言文翻译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板桥开仓赈济,或阻之,板桥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板桥知潍县,时值连年灾害,民不聊生。
他积极抗灾救灾,招募远近受灾的饥民,修整受损房屋,开凿河道,以饥民工作代替对他们的救赈。
又劝说城里的富裕人家,打开粮仓煮粥救济饥民,使饥民轮流得以饮食。
对于囤积居奇的粮商,板桥全部查封,责令他们平价出售粮食。
遇有诉讼的事件,则维护穷弱的利益而抑制富商。
用钱捐的监生以事求见,则立即坐在衙门大堂,召他们进来,睁着愤怒的眼睛大骂着说:“驮着钱的骡子有怎么要说的?”或者命令衙役摘掉他们的冠帽,踩在脚下,或者敲打他们头部刺击他们面部,然后赶出云。
一时间豪绅富人都很害怕,而贫苦人民得以存活下去的很多。
板桥在潍县任职期间,关心民生,政绩显著。
他不仅关注灾民,还关注贫困学子。
有一次夜里出去,听到有间茅草屋里传出阵阵读书声。
一看原来是一个叫韩梦周的贫困青年在苦读。
板桥就拿出自己的银子资助他,后来韩梦周参加科举考试中了进士。
板桥因失去独子,经常寻访孤儿,倾力相助。
县学里的孩子放学碰上雨天不能回家,他就让人给送饭,又想到孩子们走泥路容易坏鞋,就让人找些旧鞋送给他们。
在灾荒严重时,板桥毅然决定开官仓借粮给百姓应急。
下属们都劝他慎重从事,因为如果没有上报批准,擅自打开官仓,要受惩处。
但板桥认为,此时此刻,百姓的生命比任何规矩都重要。
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打开了官仓,救活了万余人。
板桥知潍县期间,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
他的事迹流传千古,成为后世学习的楷模。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爱民如子”的真正含义,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光辉。
《郑板桥开仓济民》阅读答案及解析翻译

郑板桥开仓济民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①,我任.②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15.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A. 值.岁荒,人相食(遇,遇到)B.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或者)C.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官府的公文)D.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16. 下列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画竹,兰为长。
A.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B.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 策之不以.其道。
D. 不以.千里称也。
17. 翻译句子: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18. 联系文章具体内容,探究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15. B 16. D17. 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
18. 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
①从“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体现了他有才华。
②从“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中可以体会到他勤政、爱民、清廉。
③从““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
”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有责任感,敢于担当。
【解析】【15题详解】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B.“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的意思是:郑燮打开官仓发放粮食来赈济灾民,有人阻止他。
其中“或”是“有人”,不是“或者”。
故答案为B。
【16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题目中的“以画竹,兰为长”中的“以”是“用,把”;A项中“以”是“因为”;B项中的“以”是“因为”;C项中的“以”是“按照”;D项中的“以”是“用,把”,代指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郑板桥开仓济民 课外文言文

分析郑板桥形象。
他是一个有才、清廉、 勤政、爱民、敢于承担 责任的好官。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
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
擅长 别人送的东西 桌子 没有没办完的公事 家
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
,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
至于 遇到
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 辗 有人 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 负责 与
使……活 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郑燮,号是板桥先生曾经在范县作县令, 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其实可以直 接说爱民如子)。为官清廉,不受贿赂,兢兢业 业,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郑公空闲的时 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文人们经常忘记他是 一县的长官。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 百姓饥饿的吃人。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 人阻止。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 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 我一力承担。”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 以活命。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
郑燮赈灾的文言文翻译

昔者,郑燮者,山东东昌府人,字克己,号板桥。
性刚直,好直言,才情横溢,尤善书画。
康熙五十四年,山东遭逢大旱,禾苗枯槁,百姓疾苦,哀鸿遍野。
时郑燮为东昌府通判,闻之痛心疾首,遂决意赈灾救民。
时值盛夏,酷暑难耐,郑燮不辞劳苦,跋山涉水,遍历灾区。
所见之处,皆是饿殍满地,饥民号泣。
郑燮遂开仓放粮,赈济灾民。
然而,仓中粮食有限,不足以救济众口。
郑燮乃思良策,欲筹措赈款,以解民困。
于是,郑燮四处奔走,联络官绅,恳请资助。
然时值国库空虚,官绅亦多吝啬,无人肯解囊相助。
郑燮不灰心,乃自筹银两,变卖家产,以助赈灾。
其家人亲友,亦纷纷解囊,共襄义举。
赈灾之初,郑燮亲自主持,分派赈粮,确保每户灾民都能得到救助。
又设粥厂,煮粥施舍,使饥民得以充饥。
此外,郑燮还设立医馆,招募医士,为灾民治病疗伤。
一时间,灾区景象大有改观。
然而,赈灾之事非一日之功,郑燮深知。
于是,他制定了一套长期赈灾计划。
一方面,他倡导节俭,禁止奢侈,以节省赈灾资金。
另一方面,他提倡兴修水利,改良土壤,以增强农业生产力,防止灾荒再次发生。
在郑燮的带领下,灾区百姓逐渐恢复生机。
然而,赈灾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时有奸商趁机囤积居奇,抬高物价,企图从中渔利。
郑燮得知后,严惩不贷,维护了市场秩序,保障了灾民的切身利益。
经过一年的努力,郑燮终于将灾区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
百姓们感念郑燮的恩德,纷纷称颂其为“救星”。
而郑燮却谦逊地说:“吾辈为民父母,救民于水火,乃分内之事耳。
”赈灾之事,郑燮不遗余力,耗费了大量心血。
然而,他并未因此而骄傲自满。
他深知,赈灾只是权宜之计,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灾荒问题,还需从长计议。
于是,郑燮继续致力于兴修水利,改良土壤,为百姓创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
岁月流转,郑燮的赈灾事迹传遍了大江南北。
后世之人,无不敬佩他的仁爱之心和崇高品德。
而郑燮赈灾之举,亦成为千古佳话,激励着后人不断为民众谋福祉,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
综上所述,郑燮赈灾之事,乃我国古代赈灾史上一段佳话。
《郑板桥开仓济民》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郑板桥开仓济民》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郑板桥开仓济民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咯,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试题】1.选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A.值岁荒,人相食(遇,遇到)B.燮开仓赈济,或阻之(或者)C.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离开)D.至有忘其为长吏者(他,指郑板桥)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3.阅读本文和下列链接材料,探究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相关材料】材料一: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
——摘自《百度百科网》材料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参考答案】1.B2.(郑燮)立即发放谷子给灾民,救活了一万多人。
3.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注释】长:擅长。
室:家。
贿赂:别人送的东西。
案:桌子。
无留牍(dú ):没有没办完的公事。
之:的辄:就。
至:至于。
迁:工作调动。
值:遇,遇到。
或:有人。
谴:谴责。
任:负责。
活:救活。
岂:怎么其:他,指代郑板桥去:离开余:空闲为:作为,当食:吃【译文】郑燮(xiè),号是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的进士。
擅长画竹和兰花,曾经在范县做县令,爱护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
家里没有收受的贿赂,桌子上没有遗留的公文。
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至于有人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
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正逢上荒年,到了人吃人的地步。
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
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人承担。
《郑燮传》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郑燮传》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郑燮传》原文: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
知范县爱民如子。
绝苞苴,无留牍。
公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
有谴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令民具领券借给,活万余人。
上宪嘉其能。
秋又歉,捐廉代输,去之日,悉取券焚之。
潍人戴德,为立祠。
燮有奇才,性旷达,不拘小节;于民事则纤悉必周。
尝夜出,闻书声出茅屋,询知韩生梦周,贫家子也,给薪水助之。
韩成进士,有知己之感焉、官山东省先后十二载,无留牍,亦无冤民。
乞休归,囊槖萧然,卖书画以自给。
以余事写兰竹,随意挥洒,笔趣横生。
一缣一楮,不独海内宝贵,即外服亦争购之。
著《板桥诗钞》诸书。
《郑燮传》翻译:郑燮,号叫板桥,乾隆元年考中进士。
他做山东范县知县时,爱老百姓,像对自己的儿子一样。
他拒绝别人的馈赠和贿赂,处理政务勤敏,公文案卷不积压。
公事之余就和文人们一块饮酒咏诗,有人都忘记他是县官了。
后来调任山东潍县知县,遇上饥荒年景,出现人吃人的局面。
郑燮打开官家的粮仓救济百姓。
有人劝阻他(让他向上级请示),他说:“这是什么时候?等辗转向上级请示报告,老百姓就剩不下一个了。
上级有什么谴责,由我来承担责任。
”于是拿出粮食若干石,让百姓办好领粮的借据,然后把粮食发给他们,救活了上万的人。
上级长官也表扬他有办事才干。
到了秋季又歉收,他就拿出自己的养廉钱替老百姓交赋税。
他在去职离任的时候,把百姓的借据全都烧了。
潍县人民对他感恩戴德,给他修建了生祠(来奉祀他)。
郑燮天生有奇才性格旷达,不拘小节,但对于老百姓的事情却处理得细微详尽,一定要做得十分周到。
曾有一次夜里外出,听见从一所茅屋中传出读书声,一打听,知道这人叫韩梦周,是穷人家子弟,就供给他一些生活费帮助他。
韩生中进士后,感念郑燮是自己的'知己。
郑燮在山东省先后做了十二年官,从没有积压的公事,也从没有受冤枉的百姓。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板桥开仓济民
原文: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
②任:承担责任。
翻译:
郑燮,号是板桥先生,清朝乾隆元年科举得中进士。
擅长画竹和兰花,当时的人们称他为扬州八怪之一。
曾经在范县作县令,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其实可以直接说爱民如子)。
为官清廉,不受贿赂,兢兢业业,案
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
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文人们经常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
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饥饿的吃人。
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
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力承担。
”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
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百姓对其的爱戴可见如此。
郑板桥开仓济民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郑板桥开仓济民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郑板桥开仓济民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咯,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试题】1.选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A.值岁荒,人相食(遇,遇到)B.燮开仓赈济,或阻之(或者)C.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离开)D.至有忘其为长吏者(他,指郑板桥)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3.阅读本文和下列链接材料,探究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相关材料】材料一: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
——摘自《百度百科网》材料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参考答案】1.B2.(郑燮)立即发放谷子给灾民,救活了一万多人。
3.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注释】长:擅长。
室:家。
贿赂:别人送的东西。
案:桌子。
无留牍(dú ):没有没办完的公事。
之:的辄:就。
至:至于。
迁:工作调动。
值:遇,遇到。
或:有人。
谴:谴责。
任:负责。
活:救活。
岂:怎么其:他,指代郑板桥去:离开余:空闲为:作为,当食:吃【译文】郑燮(xiè),号是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的进士。
擅长画竹和兰花,曾经在范县做县令,爱护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
家里没有收受的`贿赂,桌子上没有遗留的公文。
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至于有人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
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正逢上荒年,到了人吃人的地步。
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
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人承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板桥开仓济民》原文及翻译
篇一:《郑板桥开仓济民》阅读附答案文言文阅读。
郑板桥开仓济民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1.选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值岁荒,人相食(遇,遇到).燮开仓赈济,或阻之(或者).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离开).至有忘其为长吏者(他,指郑板桥)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本文和下列链接材料,探究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相关材料】材料一: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
——摘自《百度百科网》材料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2.(郑燮)立即发放谷子给灾民,救活了一万多人。
3.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意对即可)篇二:郑板桥开仓济民阅读答案仓济民(7分)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