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七律长征 (自动保存的)

合集下载

25七律长征

25七律长征

25七律长征教学目标:1、理解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能准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1、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2、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搜集相关长征的资料。

教学设计:一、介绍长征,激情导入。

1.介绍作者。

你理解画面上的这个人吗?他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

他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理论家,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和书法家。

2.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的这首诗《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3.介绍背景学生汇报交流。

二、初读全诗,交流阅读收获。

1.请同学们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全班同学有节奏的齐读这首诗。

3.读完这首诗你发现了什么?4.汇报交流。

(1).全诗共八行,每行有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是一首七言律诗。

押an韵。

小结:四句诗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诗中有很多优美词句,如:等闲,逶迤,磅礴,尽开颜。

(解释词语:“等闲”:平平常常的事。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持续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

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3).诗中还出现了三处地方名,如:五岭,雾蒙和岷山。

(“五岭”:指五座山岭。

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这五座山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乌蒙”:指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岷山”:在四川,甘肃交界的地方。

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小结:看样子,我们的同学都很聪明,个个都是善于发现问题,的孩子。

三、细读诗句,情感升华。

1.出示《七律长征》,请同学们默读诗句,说说你从哪些地方知道了红军长征途中的“难”?哪些地方描写了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学生默读,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读情况,鼓励学生画出感受最深的词语。

七律 长征资料

七律 长征资料

《七律长征》资料《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

本诗写于1935年10月6日,红军攻占腊子口之后、在六盘山前。

共8句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饱含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万水千山在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平常事。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小泥丸。

金沙江拍击着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不费一兵一卒就将敌人要地拿下,使将士们的心里暖暖的,大渡河上一桥横架,铁链晃动,摇摇欲坠,且伤亡惨重,血肉横飞,不禁使将士们心里感到阵阵寒意。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登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在翻越雪山之后,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便个个笑逐颜开。

[2]作品注释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1]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1]难:艰难险阻。

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乌蒙:山名。

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

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25.七律长征(完美版)

25.七律长征(完美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wēi yí pá ngbó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mí n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拓展延伸
同学们,我们的红军战士在如此 艰难的情况下能战胜一切困难,能时 刻保持乐观主义精神。那么,当我们 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这样那样的困 难时,我们该怎么做呢?
泸定桥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 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 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 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 根,铺上木板,就是桥 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 晃,就像荡秋千似的。 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 掉了,只剩下铁链。向 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 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 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 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 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 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 桥对岸的泸定桥背靠着 山,西门正对着桥头。 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 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 工事.
遵义会议 突破四道 封锁线 巧渡金沙江
七 律 ·长 征
பைடு நூலகம்
这是一首七言诗。所谓的七言诗就是 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 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七律诗中间四 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 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两句子为一联, 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 联。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浪急
悬崖高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横跨
千里皑 皑白雪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wēi yí pá ngbó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mí n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5__七律·长征

25__七律·长征

等闲
1.寻常;平常。 2. 轻易;随便。 3. 无端;平白。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 烧若等闲。 ——于谦 只为人民谋解放,粉身碎 骨若等闲。——许光达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上的一切艰难困苦, 万水千山只等闲。 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 为平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逶迤 磅礴 泥丸 岷山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不仅如实地写出了红军 长征途中所经历的千难 万险,更揭示出共产党人 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 藐视一切困难的英雄主 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 精神。
小结:
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概括了 红军长征 的光辉战斗 历程 ,热情洋溢地歌颂了 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 的革命英雄主义 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充分 显示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 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 和 战斗力 。
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 艰险的大无畏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重重大山里倒下了多少红军战士啊! 红一方面军在长征开始时有86000余人, 到了遵义会议时只剩下了37000余人,短 短四个月就损失了近50000余人。这就意 味着平均每天都会有比我们班还多的人 失去生命。1935年10月,陕北会师时, 只剩下了不足7000人了。

七律·长征古诗全文

七律·长征古诗全文

七律·长征古诗全文1. 长律长征古诗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bai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du尽开颜。

译文: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翻腾着的细zhi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金沙江两岸悬崖dao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一种回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三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白雪皑皑的岷山答,红军们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2. 七律长征的全文和注释全文:七律·长征近现代: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难:艰难险阻。

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细浪:作者自释:“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

”乌蒙:山名。

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

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三军:作者自注:“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尽开颜:红军的长征到达目的地了,他们取得了胜利,所以个个都笑逐颜开。

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七律-长征》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七律-长征》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七律-长征》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原文:七律·长征毛泽东〔近现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溅起阵阵雾水,像是冒出蒸汽一样。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注释: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6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难:艰难险阻。

等闲:寻常;平常。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细浪:作者自释:“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

”乌蒙:山名。

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

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金沙:金沙江,指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市的一段,云南等地也有支流。

1935年5月,红军曾强渡云南省禄劝县皎平渡渡口。

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25 七律· 长征
时代背景
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 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 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 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 后翻过岷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 年时间里,红军战士开动每人的双脚,长驱二万余里, 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 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的时 候写的。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大 渡 桥 横 铁 索




金 沙 水 拍 云 崖
十六字令三首(1934--1935)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è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清平乐· 六盘山(1935.10)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
诗人 领袖 父亲 人民眼中的 主席
《开国大典》 《青山处处埋忠骨》
《毛主席在花山》
七律,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
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 联。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 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 长缨(yīng)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又是划时 代的伟大诗人。他的诗词风格继承了古代豪放派

《七律·长征》全文

《七律·长征》全文

《七律·长征》是我国伟大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在红军长征期间所创作的一首诗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的伟大革命精神。

小编在这里帮大家整理了《七律·长征》的全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律·长征》全诗七律·长征作者: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七律·长征》的创作特点一首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写地理,而且是著名的,大的地理。

毛泽东运酣畅之笔,负载了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了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在长征途中,毛泽东主席还写过其他一些诗词,比如《清平乐·六盘山》《忆秦娥·娄山关》《念奴娇·昆仑》《十六字令三首》等,但都是写一景一地,而《七律·长征》却有多景多地,场景之大,气吞山河。

这首诗的地理书写,把长征经过的所有地方都涵盖了。

五岭,概括了江西、湖南、广西等地,乌蒙概括了云南、贵州等地,金沙水、大渡桥、岷山等又涵盖了四川。

毛泽东主席为什么写金沙水,不是金沙江?明明夺的是泸定桥,写的却是大渡桥;岷山,不是一座山,而是山系……“他要突出的,就是大的地理概念。

用一套大的地理概念将长征的路线说明了,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

每个地理背后都包含着极大的信息量,有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都被毛泽东浓缩在这些地理中,轻描淡写,这正好应了那句“只等闲”,展现了毛泽东主席一笑而过的大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七律长征一、按提示填空。

1、《七律·长征》是___________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概括了__________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红军的_______和_________精神。

2、长征经过了__个省,翻越_____座大山,跨过_____条大河,行程约________。

长征从___年___月开始,到___年___月结束。

3、“金沙水泊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句中上下对仗工整,其中___对的是___;___对的是___,_____对的是____。

最后两句中一寒一暖反映了_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

二、把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1、金沙水拍云崖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风一更,雪一更,___________________3、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但使龙城飞将在,_____________________5、天若有情天亦老,三、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尽:A完;B达到极端;C全部用上;D用力完成;E全、所有的。

1、三军过后尽开颜。

()2、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3、水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闲:A没有事情,没有活动; B不在使用中;C闲空儿;D与正事无关的。

4、万水千山只等闲。

()5、爸爸忙里偷()闲,为我编了蝈蝈笼子。

()6、老师们在办公室里闲谈着,正巧,校长进来了。

()7、家搬了以后,有了一间闲房,正巧给我做书房。

()四、判断下列诗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3、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4、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五、判断下列诗句是属于什么季节。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4、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六、阅读下面的文段,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找出诗中押韵的几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韵脚是_____________。

(2)“万水千山只等闲”意思是七、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1、本文的作者是_____。

这首诗描写的是________的精神,这首诗中流传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描绘的是________的情景,把_____只当作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的思想感情。

八、读《七律长征》,回答文后问题1.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逶迤——磅礴——云崖——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

5.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

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许多高大的雪山,诗中写“岷山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

6.默写一首毛泽东描绘长征的其他诗词。

7.体现全诗中心思想的句子是:。

全诗的诗眼是:。

(4分)8.诗的中间四句承上句分别从哪两个方面写红军战胜困难?你认为诗句中哪些字用得精炼形象?请任选两个加以赏析。

(5分)9.“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哪两个事件?请各用一个短语概括。

(4分)⑴⑵10.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九、按原文填空并作答。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诗中的“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万”和“千”的意思是山无数、水无数“万水千山”指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险阻。

(2)作者从“万水千山”中选写的“山”有五岭山、乌蒙山、岷山,“水“有金沙江、大渡河。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逶迤“是指弯弯曲曲、盘旋的样子;”磅礴“是指气势雄伟。

23、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句话告诉我们长征取得最后胜利的一个难关是岷山“尽开颜”是全都喜笑颜开的意思。

“尽开颜”这个词语表达了红军战士历尽艰难险阻最终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

4、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写于 1935 年 10 月。

诗中第 1 句,写了长征的艰难及红军战士的态度。

诗中最后一句是总结全诗的句子,是写长征即将结束,红军战士笑逐颜开。

六、请按一年四季的正确顺序排列下列诗句的序号:__B、C、A、D___________A、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B、几年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26开国大典一、填空:1.开国大典于____年____月____日在首都____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有____,有____,有____,估计总数____。

会场在____。

主席台设在____。

2.全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描述了、、和等四个场面,重点描写了和激动人心的场面。

二、课文内容我知道。

1、填入人名:⑴_____宣布开国大典典礼开始。

⑵_____亲自按动升起第一面国旗的按钮。

⑶_____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⑷_____任检阅司令员。

⑸_____任阅兵总指挥。

2、填入表明时间的词语:⑴___年___月___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⑵_____起,就有群众队伍儒场了。

⑶到了_____,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满满的。

⑷__________,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

3.完成填空:阅兵式的检阅司令员、阅兵总指挥分别是___和。

受检阅的部队开头是两个排,接着__ _、_ __、_ _。

当__ _部队经过时,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_ __,飞过天空。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这句话中的“海洋”指的是________。

“波浪”只的是________。

句中运用了______的手法。

突出表现了大典开始前______的____。

2、“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3、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域、西域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这个句子运用了___的手法,充分展现了____和____。

四、选择题。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句中的“直3奔”能表达()①人们强烈的感情。

②人走的速度快。

③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句中的“一齐”说明了()①人们怀着深厚的情感。

②人们自觉性很高。

③会场的严肃性。

3、《开国大典》中,作者把开国大典的____和____写得很清楚。

①过程②场景③时间④人物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课文记叙了 1949 年 10 月 1 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

课文是按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的。

先讲庆典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

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仪式,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接着讲了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了群众游行。

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

2、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悦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表明全国人民都知道了。

3.课文按照__________顺序叙述,先讲_________的情况,然后讲__________,接着讲的盛况,最后讲_______________。

4.课文着重写了开国大典的四个场面:1________2升国旗3_________4__________。

5._______年______月_____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________举行典礼。

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_____________________!”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_____________》,新中国的国旗是_______________。

7.这__________的宣告,这__________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_________,传到________,是全国人民的心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句子,写出你的理解和体会。

(1)“人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从“直奔”这个词语,我能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

(2)“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这个句子写的是群众在____________时的表现,我从中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

(3)“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这里的“两股红流”指___________,“光明”既指____________;更是指_________________。

(4)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

“54门礼炮”代表_____________,“28响”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练习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

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

进入会场后,按照规定的地点排列。

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三4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

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