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具体成效.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及对策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及对策作者:李毅云沈有禄来源:《基础教育研究》2013年第13期【摘要】调查结果显示,布局调整整合了教育资源,优化了教师队伍配置,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过度撤并带来消极影响,巨型学校和大班额问题突出;学生上学路程远,交通安全欠保障;寄宿制学校条件差,配套设施薄弱;寄宿学生课外生活单调,睡眠不足,亲情教育缺失;教师工作负担重,身心压力大。
今后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合理地规划农村中小学校的撤并;切实解决学生上学路程远和交通安全问题;加大经费的投入,推进寄宿制学校的标准化建设和管理;丰富寄宿学生课内外生活,强化亲情交流;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减轻教师负担,注重心理的疏导。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一、引言近年来,农村人口结构发生明显变化,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民进城人数增多,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生源日渐萎缩,学校点多面广,生源分散,办学条件简陋,师资配比不合理,改革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模式势在必行。
自2001年开始,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实证研究表明,布局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
如郭清扬 [1] 、范先佐 [2] 认为,布局调整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郭清扬 [3] 、何卓 [4] 、马佳宏等 [5] 的研究也都显示,通过“撤”“并”“扩”“建”“改”等形式,加上国家一系列义务教育工程的实施,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改善了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了学校规模的效益,提升了教师队伍的素质。
孙艳霞 [6] 、陈新阳和王一涛 [7] 发现,寄宿制学校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和交往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如马佳宏等 [8] 、庞丽娟 [9] 、郭清扬 [10] 的研究表明,布局调整客观上造成了学生上学路程远,班额徒增使教师管教压力大,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加重。
孙艳霞 [11] 、陈新阳和王一涛 [12] 、卜文军和熊南凤 [13] 也都认为,寄宿制学校保障措施不到位。
当前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当前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现状及对策分析摘要: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低生育政策的继续执行,近几年农村学龄人口急剧减少,农村学校进行整合是一种趋势。
如何在学校布局调整中趋利避害,减少对学生、教师造成的影响。
需要重新优化教育资源,合理利用闲置的校舍,从长远眼光看将有利于农村义务教育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布局调整;中小学;学校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低生育政策的继续执行,目前农村学龄人口急剧减少,导致部分校舍或学校闲置。
为了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年月教育部通知,强调“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调整要保证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进行,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须保留必要的小学和教学点,防止因过度调整造成学生失学、辍学和上学难问题。
”[]在这种精神的贯彻下,撤并学校有放缓的趋势,但仍将有很多农村学校被撤并将不可避免。
据统计:“从年到年,我国小学和初中分别由所和所分别减少到所和所。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现状分析目前看校舍撤并前后都会对学生和教师造成一定的影响,短期内农村学校整合过程中存在教育资源较大浪费现象,需要合理利用减少损失。
因为从长远的眼光看将有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办学效率。
(一)对学生学习及身心健康的影响。
当前在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中,不论是合并前后,都对学生学习效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撤并前由于学生人数的锐减,教育主管部门必然根据学生人数配备相应的教师,有时一个班级只有一个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这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合并后虽然学生人数和教师人数都较多,但又导致保留下来的学校缺乏足够的教室,又不得不进行大班教学,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的生长发育时期,需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然而布局调整后,造成部分学生上学路程的增加和不便农村寄宿制的实行解决了路途遥远学生的上学不便,但是部分学校住宿条件比较差,宿舍楼面积小,需要几个学生挤在一张床上。
学生们每天不能得到很好的休息,这些情况不仅影响其学习效果,而且还严重影响学生们身心健康发育。
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对学生成绩影响的实证分析——以陕西为例

中心及 中国科 学院农 业政策研究 中心 的资助与帮 助。
一
4 一 2
.
南方 经济
20 0 8年 第 9期
费改革的 自然选择 、农村城镇化 的必然结果 和农村生 源减少 的客观要求 ,其调整 的动力在 于追求效 益、 重视教育 的均衡发展和教育质量 的提 高 , 这是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 。 然而 , 有关合并对学生学 习成 绩影响的研究 、 尤其是定 量研究相对还非常少 。 与国内大规模 的、 政府主导 的学校合并不 同的是 , 国外 的学校合并或调整多是在人 口结构变化或 经济利益 的驱动下 自发形成的 , 因此 , 国外对于学校布局调整 的研究 内容主要集 中在学校为什么要调 整及调整 的标准等方面。 一般 而言 , 学校布局及 调整的标 准通常有两个 : 一是学生上学 的距离 . 二是学 校覆盖 的服务人群数量 ( 石人柄 ,0 4 。然而 , 20 ) 实践 中 , 这两个标准似乎存在着矛盾 , 因为学校覆盖的 人群越大 , 学生上学 的距离将会加大 , 而导致 学生辍学率上升 ( og s20 ;i e,0 ) 从 D ul ,03 F m r20 。由于 国 a l 4 外学校 的合并多为 自发形成 , 因此直接研究 合并 对学生学 习成绩影响 的研究非常之少 。尽管如此 。 我 们仍然认 为 , 学校布局调整将直接 导致学校规模变大或缩小 了( 或者班级规模变大或缩小 )这有可能 , 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一定 的影响 , 这也 与我 国合并学校之后 的结果非常相似 。 因此 国外关于这方 面的研 究将会对评价我 国小学合并对学生学习成绩 的影 响有一定 的借鉴意义。 国外关 于学 校 ( 或班 级 ) 规模 对学生 学 习成 绩 的影 响 的研究 是从 15 9 0年代开始 的 , 但其研 究结 果并不一致 : oat15 ,97 、 a e e .19 ) C nn( 99 16 ) H l r t (9 0 发现学 校规模 和学生学 习成绩之 间有正 相关关 l 系, 即学 校 规模 越 大 , 生 的学 习成 绩 越 好 ; 而 ,pa i ( 97 却 没 有 发 现这 样 的关 系 ; 学 然 Sert 18 ) rt 以后 , Ly n 19 ) a d (95 又发现 了关 于学校规模 和学习成绩之 间更 为复杂 的关 系 。在充 分考虑 ut (94 、Lm i 19 ) e n 了学生背景 、 习动机 和学校文 化等 因素后 , o n l n 19 ) I se(97 指 出 , 学 M kadFy (96 、 m hr 19 ) n r 学校规模 和 学生学 习成绩之 间有着显 著 的正相关关 系 ,原 因是较大规模 的学校将有助 于招募 到更好 的教师 、 提 供更 多样化 的课 程及更好 的学 习辅助设 施如计 算机室等 。然而 , 他们 同时也指 出 , 如果 在学生 的学 习成绩 的方程 中再增 加_些 变量 , 习成绩 和学 校规模之 间的这种正 向关系就有 可能 改变 , 因是 学 原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的成效与问题分析——以湖北省黄梅县为例

合 理 的利用 。
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置 . 对农 村教 育 资源 进行 整 合 , 对 临 近 的 学 校 进 行 资 源合 并所 采 取 的一 系列 措施 。其 中 , “ 点 ”指 “ 教 学
点 ” , “ 校 ” 是 指 “ 完小 ” 。 中国农 村小 学有 两 种 , 即“ 教
中图 分 类 号 :G 5 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1 — 9 3 1 X ( 2 o 1 3 )0 1 — 0 0 3 5 — 0 6
“ 撤 点并 校 ” 特 指 中 国 为 了优 化 农 村 教 育 资 源 配
摒弃传统的“ 村 村 办学 ” 的 教育 格 局 , 对 周 围 临 近 的
学点 ” 和“ 完t J - , ” 。“ 教学 点 ” 一 般 指 四 年 级 以 下 学 生 学 习 的 场所 , 多设 在 人 口较少 、 偏 远 贫 困 的村 寨 。“ 完 小” 指 到 五 年级 ( 部 分北 方 小 学 ) 或 到 六 年 级 学 生 学
习 的场 所 , 多 设 在 人 口 较 多 的 村 寨 。“ 撤点 并校 ” 指 的 是 自 9 0年 代 末 已 经 存 在 、 2 0 0 1年 正 式 开 始 的 一 场
基金项 目: 2 0 1 2年 度 中 南 财 经 政 法 大 学 “ 研究 生 创新 教 育计 划 ” 硕士实践创新课题 : 农 村小学 “ 撤点并校 ” 政 策 的 绩 效 分 析 — — 以湖 北 省 黄 梅县 为 例 ( 项 目编 号 2 0 1 2 S 1 0 1 4 ) 。本 文 系 部 分 研 究 成 果 。
教育部关于实事求是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通知-教基[2006]10号
![教育部关于实事求是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通知-教基[2006]10号](https://img.taocdn.com/s3/m/cd7bf3ef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fd.png)
教育部关于实事求是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通知正文:---------------------------------------------------------------------------------------------------------------------------------------------------- 教育部关于实事求是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通知(教基〔2006〕1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工作,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加大了对农村中小学的布局调整。
从总体上看,布局调整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
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有的地方工作中存在简单化和“一刀切”情况,脱离当地实际撤消了一些交通不便地区的小学和教学点,造成新的上学难;有的地方盲目追求调整的速度,造成一些学校大班额现象严重,教学质量和师生安全难以保证;有的地方寄宿制学校建设滞后,学生食宿条件较差,生活费用超出当地群众的承受能力,增加了农民负担;有的地方对布局调整后的学校处置不善,造成原有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流失等。
这些问题,造成了一些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农民群众子女上学的不便,违背了布局调整的初衷,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为实事求是地做好工作,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各地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立足本地实际,充分考虑教育发展状况、人口变动状况和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按照实事求是、稳步推进、方便就学的原则实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确保适龄儿童少年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当地发展改革、建设、财政等部门,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充分论证、统筹安排,稳妥实施。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调查汇报3篇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调查汇报3篇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调查汇报第1篇一、现状区10个镇、办,现有各类小学127所,其中完小79所(内含18所中心小学),初小(1-3年级)和教学点(1-2年级)48个。
另外还有8所撤并后闲置的村小,其中有1所村小有1个占编制的管理人员。
20xx年小学生在校总人数16577人,小学在岗教职工1051人,师生比1:15.8。
127所小学校园总面积1019710平米,生均校园面积61.5平米;校舍总面积124221平米,生均校舍面积7.5平米。
在127所小学中,其中有57所属学生数少的村小,学生数最多的只有46人,而57所村小在校生总人数只有870人,教师数136人,师生比1:6.35。
这类村小中,只有1个班级的学校16所,只有2个班级的26所,只有3个班级的10所,有4个班级的3所,有5个班级和6个班级的各1所;这些学校中的在校生人数,5人以下的19所(其中1所只有1人),6人至10人的6所,11人至20人的18所,21人以上的14所;学校只有一名教师的17所,只有2名教师的18所,3名教师的8所,4名以上教师的14所。
在调研组实地前往的7所村小中,有3所这样的学校。
其中孤山村小有2个班、2名教师、20名学生;新河村小2个班、2名教师、11名学生;而龙亭村小1个班、1名教师、2名学生。
上述57所村小校园占地面积339127平米,校舍面积29509平米。
生均校园面积近390平米,校舍面积近34平米。
龙亭村小,校园面积1500平米,校舍面积278平米,该校连续几年都是2名学生,生均校园面积750平米,校舍面积139平米。
二、问题与分析按照省编制部门制定的编制规范,小学教育的师生比为1:23至1:25,区农村小学的总体师生比为1:15.8,教师数和学生数相比,超编人数达330人,从理论上看,人力资源浪费严重;若是以57所学生数少的村小中师生比1:6.35而论,人力资源浪费可谓惊人了。
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其影响

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及其影响摘要:农村中小学的布局调整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基础教育投入增大带来的客观要求。
布局调整关系着九年义务教育的顺利进行,同时对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如何正确处理布局调整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中心。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现状;原因;对策与建议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9-0093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历史必然性1.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对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加;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农村的教育资源得到了一定的合理配置;文化事业不断得到丰富,从而反过来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所以伴随着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农村中小学的布局调整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2.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基础教育投入增大带来的客观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稳步提升,以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势必加大对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状况,为了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改善办学条件就成为现实和可能。
如何在农村教育发展这一难题上获得突破,也就成为了政府以及教育界一直不断探索的问题。
通过长期的考察与调研发现:对分散的校点进行拆并不仅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吸纳和整合教育资源的需要。
3. 农村中小学的布局调整是教育资源合理优化配置的必然要求随着不同地区经济战略的实施,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农业人口不断向经济、文化中心转移,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致使一些乡村中小学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其原因归结起来不外乎是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不高,规模太小,学生人数太少,教育资源浪费严重,地理位置偏僻,服务半径和人口密度小等。
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分析与建议

化农村 教 育资 源配置 ,对 农村 教育 资源 进行 整合 的行 动 。 具 体说来 ,就是撤 并农村 原有 的中小学 ,使 学生集 中到小
部 分 城 镇 学 校 ,即 所 谓 的 “ 撤点 并校” 。但 实 质 上 ,农 村 中 小 学 布 局 调 整 政 策 不 是 一 项 单 行 、明 确 、具 体 的公 共 政 策 , 而 是涉及农 村学校 布局调整 的一系列 措施 和相关政 策的概
习俗 的传 承可能会受 到极大 冲击 ,所 以调整 的过程要 适 当 考虑这些 因素 。
( 二 )农 村 中小 学 布 局 调 整 政 策 的 价 值 取 向分 析
整 的意见》 ( 下称2 0 1 2《 意见》 )中,要求在 完成农村义务
教 育学校 布局专项 规划备 案之前 , “ 暂停 ”农村义 务教育 学 校撤并 。本文对农 村 中小 学布局政 策进行 理性分 析 ,以
0 o 0 0 0
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分析与建议
张 晓 阳
[ 摘
要 ] 自2 0 0 1 年 ̄
&2 0 1 2 年暂 时中止的我 国农村 中小学布局调 整政 策 ,对于我 国农村义务教
育造成 了深远 影响。文章在分析理解 这项公共教 育政策的基础上 ,厘 清其价值取 向与相 关动 因,提 出
便 提 出相 关 建 议 。
首先 . “ 以人 为本” 的价 值取 向是 农村 中小学 布局调
整 所 应 遵 循 的 基 本 原 则 和 首 要 价 值 取 向 。2 0 0 6 年 《 关 于 实
一
、
农村 中小 学布 局 调整 的政 策分 析
事求 是地做好 农村 中小 学布局调 整工作 的通 知》 中明确指 出, “ 要坚持 以人 为本 ,以学生 为本 ,以方 便和满 足学生 和家长的需求 为出发点 ,合理规划 ,统筹安 排学校 的布局 和建设 ” 。 以学生为本 ,就是 以学生的生命 、健康 、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具体成效———基于中西部6省区的实证研究郭清扬(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本文通过对中西部6省区的调研发现,经过几年的努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初步解决了农村中小学布局中存在的“数量多、规模小”的问题,通过布局调整,教育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学校的规模效益和教育质量得到了提高,并且促进了区域内的教育均衡发展。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具体成效基金项目:英国政府双边赠款“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研究”项目,国家级研究课题“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合理布局结构研究”初步成果之一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中小学存在着数量多、规模小、办学分散的问题,而且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在“普九”过程中,许多地方为了尽快提高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实行了“村村办小学,乡乡办初中”的办学策略,更加剧了学校布局的不合理。
鉴此,上世纪90年代末,各地开始实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经过几年的实践,人们最关注的问题是合理布局是否得以实现。
那么,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究竟取得了哪些具体成效,合理布局的目标是否得以实现呢?2006年4-11月,我们华中师范大学《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合理布局结构研究》课题组,在英国政府双边赠款项目的资助下,受教育部财务司的委托,分6个小组50余人,对中西部地区的湖北、河南、广西、云南、陕西和内蒙6个省区38个县进行了调研。
调研期间共发放问卷39,210份,回收有效问卷31, 055份,访谈典型个案638例。
通过问卷分析和实地访谈,我们发现,经过几年的努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初步解决了学校布局中存在的“数量多、规模小”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合理布局的目标。
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是衡量农村中小学布局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被问到对当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看法时,接受调查的县乡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中有高达95.5%的人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而在所有接受调查的县教育局局长(副局长)中,这一比例高达100%。
尽管学校校长、中层管理人员、教师及其他(教辅和工勤人员)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其比例呈递减趋势,分别为78.7%、77.6%、69.8%、66.9%,但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仍然居首位(见表1)。
由此可见,尽管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农村中小学校长、中层管理干部、教师以及教辅、工勤人员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不完全一致,但研究发现,大多数人都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使得学校布局更加合理。
在布局调整之前,各地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着布局分散,校点过多,学校规模过小,需要改造的危房多等问题。
由于教育资源的投入具有整体性和不可分性,学校无论规模大小,都要有校舍建筑和教学设备等固定资本投入,以及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人力资源投入,这使得本来就短缺的资源过于分散,难以合理配置和形成规模效益。
当规模小的学校和一些教学点被撤并以后,各地就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使用,从而避免了过去分散办学时普遍存在的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
这主要体现在:第一,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最直接的成效就是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
这一点无论是在中部人口稠密地区,还是在西部偏远地区都得到了印证。
例如,湖北省石首市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按照“边远靠中心,无路靠有路,小村靠大村,平房靠楼房”的基本原则撤并薄弱学校,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改善布点学校的办学条件,更新了教学设备。
撤并学校的动产向布点的中心学校集中,中心学校增加部分投入完善了教学实验设备和文体设施;布局调整与危房改造相结合,节约了大量的修缮费用。
同时,布局调整精简了部分教师,节省了财政支出,这样使有限的财政支出得以集中,教师的工资能够及时发放。
陕西省南郑县黄官镇魏家桥小学地处山区,在布局调整之前学校规模小、教师少,缺少教室、实验室和宿舍,还存在大量危房,许多课程如计算机、音乐、美术都开设不了。
2000年当地进行布局调整之后,该校合并了一所小学和几个教学点,学校规模扩大了一倍多,学校利用上级专项资金建设了微机室、科学课实验室,配置了较为齐全的音乐美术教学设备,还改造了几间旧平房做学生宿舍。
教师由8、9人增加到20多人,每位教师承担的课程减少了,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由于学校条件改善了,许多距离较远的教学点的学生家长自愿把孩子转到这里上学。
第二,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前很多学校尤其是村小规模过小,部分学校只能开设语数两门课,其它的课则由语数老师兼任,有些甚至是包班上课,缺少专职的英、音、体、美和计算机老师,师资呈现严重的结构性短缺,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布局调整中精简了部分不合格的教师,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并且通过教师队伍的优化组合,使得各学科基本上都有了专职教师,同时教师培训和交流学习的机会增加,有利于教师个人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在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共回收有效问卷8,954 份,其中有5,041名教师经历了布局调整,占被调查教师的56.3%,其中1,191人认为该校的教师恰好配齐,占23.6%;2,055名教师所在的学校正在进行布局调整,其中只有377名教师认为所在学校的教师恰好配齐,仅占18.3%;1,858名没有经历过布局调整,其中329名教师认为,所在学校的师资恰好配齐,占17.7%(见表2)。
结果显示,虽然大多数学校仍然存在教师结构性短缺的问题,但经历过布局调整的学校比未经历布局调整学校其师资配备情况一般要好些,这说明布局调整对于师资队伍的优化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从6省区的实际调查情况来看,也是如此。
例如,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县在“九五”期间先后撤并了4所中学,同时,撤并小学校点95个(平均每年撤并20个),减少教学班114个。
学校的撤并使教学点数量减少,被撤并学校的教师向中心学校集中,被撤并学校的学生接受专任教师授课的程度得到极大提高,根本改变了布局结构调整前很多教学点一名教师带一个或几个班全部课程的状况(目前虽仍有不少学校达不到“一科一师”的要求,但基本上可以做到一个年级或一个班一名老师)。
而且,由于代课教师减少,布局调整后教师的学历等整体素质得到较大提升。
2006年禄丰县小学教师中专以上学历的达99.86%,其中本科学历的占62.72%;初中教师大专以上学历的达99.35%,其中本科学历的占36.01%;高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的达75.95%。
不仅如此,布局调整还为加强农村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契机。
以前农村地区尤其是山区存在大量的“一师一校”,有的老师在山里教了几十年书,一个人带几个复式班,学生放了学,连个说话局调整后他们有了出来教书的机会,与别的教师能够更多地交流,同时自身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在访谈中,有教育行政人员指出,合并后教师们集中了,互相之间有了竞争,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
因此,农村中小学布局趋向合理的首要表现之一,就是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提高了农村学校的规模效益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不仅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且有利于农村学校形成适度规模,提高学校的规模效益。
按照教育经济学理论。
在教育资源一定时,如果学校过多、单个学校规模较小,那么每所学校就无法发挥规模效益,必然导致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学校数量减少,每所学校可支配的教育资源大大增加,形成了规模效益,其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整体提高,学校布局趋向合理。
调查发现,在所有受访人员中,分别有70.8%的教育行政人员、57.6%的中小学校长、56.0%的学校中层干部、50.3%的教师和49.6%的教辅及工勤人员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提高了学校的规模效益。
而从实地调研情况来看,近几年各地对农村中小学的调整幅度都很大,效果比较明显。
湖北省钟祥市2000年前共有368所小学(含教学点),现为204所,初中尽管处在入学高峰期,但也由46所调至42所;石首市的小学由2000年的229所调至108所,初中由26所调至22所;沙洋县小学由126所调整为73所,初中由29所调至20所。
各地区学校的在校生人数均较布局调整前有了明显提高。
陕西省彬县中小学由布局调整前的365所减少到252所(含教学点),2006-2007年将进一步缩减为201所。
石泉县2000年有280所中小学,“十五”期间撤并了近百所,现有中小学184所。
汉阴县实行了统一规划,中小学由原来的305所合并为187所。
勉县于2001年开始布局调整,学校数量由原来的396所调整到234所。
南郑县中小学由2000年的501所调整为2006年的335所。
由于陕西省各县在学校布局调整中减少了学校数量,使得当地农村中小学学校规模接近或达到了基本合理的水平。
根据对该省调查问卷结果分析显示,6个县的小学校均学生为360人,初中为1,100人,九年一贯制学校为1,100人,高中为1,400人,均较学校布局调整之前有了显著提高。
在人口稠密地区,合并邻近学校可以提高规模效益,而在西部人烟稀少的地方,由于长期以来实行村办小学,镇办初中”的办学模式,形成了大批的“麻雀校”,更需要重新进行资源的整合。
布局调整以后,学校规模的扩大为规模效应的发挥创造了条件。
云南省石林县坚持“对内收缩,对外开放,整合资源,提高质量,增强效益”的中小学布局调整方针,采取“集”(初中生尽可能地集中到县城就读)、“靠”(小学六年级学生靠到乡镇中学就读,四、五年级靠到乡镇中心完小就读)、“收”(尽力收缩“一师一校”教学点,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等有效措施,全县初中由原来的10所撤并为7所,小学由原来的115所撤并为90所、教学点由原来的36个撤并为20个(数据截至2006年底),基本改变了该县农村中小学“散”(校点分散)、“小”(办学规模小)、“弱”(基础设施薄弱)、“低”(办学效益低)的不经济、不合理的局面。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因境内有苗、瑶、侗、壮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而得名。
该县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学校规模普遍较小。
三门镇中心小学本来是一所服务范围只有2个村的小学,2003年学校合并了附近村的一所学校,服务范围扩大为5个村。
学校合并以后,中心学校对这两所学校原有的师资和可支配的教育经费进行了合理的安排,从整体上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合并以后的学校开设了二胡、篮球、书法等免费的特长班。
2004年学校通过努力获得了当地一家企业的资助,修建了一栋学生宿舍楼。
宿舍楼每个房间里都有卫生间和热水器。
学校还配备了两位生活老师,并建立了由校领导和总务处负责的学生宿舍管理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