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布局结构调整规划

合集下载

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对策与建议

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对策与建议

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对策与建议一、xx镇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原因分析一是布局散,规模小。

我镇下辖1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人口4.6万人,现有中小学21所,还是六、七十年代的格局:点多、线长、面广。

2所中学学生数只有1405人,班平学生不足47人;16所完小和3个教学点学生数只有2681人,班平学生不足24人。

全镇400人以上的小学仅1所,100人以上的小学也只有10所,6所完小不足100人,3个教学点都不足50人。

据统计,农村村级小学学龄儿童数量还在逐年减少。

二是教师队伍结构畸形。

首先是年龄老化。

我镇在职教职工241人中,30岁以下的1人,占教师总数的0.41%;31—45岁的118人,占教师总数的48.96%;46—50岁的31人,占教师总数的12.86%;51—60岁的教师91人,占教师总数的37.76%。

“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是我镇教师队伍的真实写照。

其次是观念落伍。

年龄偏大,“老弱病残”多,理论学习、自我提高意识不强,导致教育理念严重滞后,知识结构日益老化。

然后是学科结构不合理。

除了语文、数学学科外,英语、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心理健康等学科因为专业教师奇缺,基本无法正常开课。

三是办学条件差。

全镇中小学校舍大部份是八、九十年代大搞“普九”达标而新建、改建、扩建的产物,校舍质量差,维修困难,维修成本高、周期短,每年需投入维修资金几十万元。

中小学配套“八室”基本是有名无实,图书和音、体、美器材根本无法满足正常开课需求。

二、xx镇联村共建学校主要做法1、注重“三个结合”,做到“三个坚持”。

我镇中小学布局调整,注重“三个结合”:把调整学校布局与方便学生上学、扩大学校规模结合起来,把调整学校布局与学校危房改造、迁村腾地、推进新社区建设结合起来,把调整学校布局与减轻农民负担、产权制度、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愿望结合起来,统筹规划,精心安排。

做到“三个坚持”:坚持“着眼长远、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先建后撤、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加大“初中向城镇集中、小学及幼儿园向社区集中”的力度,坚持“政主导、确保力度到点,群众主体、确保支持到愿,整体联动、确保形成合力”。

关于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和大班额化解方案(精简篇)

关于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和大班额化解方案(精简篇)

关于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和大班额化解方案关于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和大班额化解方案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不断涌入,导致城区义务教育适龄入学人数不断增加,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与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十分突显。

为了满足城镇化发展的需要,不断扩大城区中小学办学规模,切实化解当前十分突出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压力和中小学校大班额问题,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根据城区学校的布局调整规划,结合县城发展总体规划,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以班额标准化为切入点(完全小学 45人,非完全小学 30人,初级中学 50人),根据城区学龄人口现状、未来人口增长预期、现有中小学校教育资源以及教育布局规划,力争在2016年以前,完善城区学校建设和标准配置,彻底化解大班额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问题。

对原有超班额学校分流生源,加强控制和引导,使其办学规模和班额逐步符合办学标准,促进城区中小学教育质量大幅度提升。

二、城区学校现状分析(一)小学现状。

2016年秋季县城区有小学4所,在校学生6249人(实验3720人,梅园89人,城北626人,城东614人),班级92个(实验51个,梅园19个,城北10个,城东个),平均班额68人(实验73人,梅园68人,城北63人,城东51人),全部为大班额。

梅园、城东等学校占地面积狭小,无运动场地,四所学校共有校园占地面积28699平方米(实验15154平方米,梅园1848平方米,城北6706平方米,城东4991平方米),生均4.6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7345平方米(实验10772平方米,梅园3685平方米,城北1304平方米,城东1584平方米),生均2.8平方米。

(二)初级中学现状。

2016年秋季县城区有初级中学3所,在校学生5136人(三中1817人,四中1780人,五中1539人),班级75个(三中26个,四中25个,五中24个),平均班额69人(三中70人,四中71人,五中64人),全部为大班额。

勐撒政府学校布局调整规划规划

勐撒政府学校布局调整规划规划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勐撒镇人民政府关于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规划根据省委、省政府对全省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工作的指示精神及《云南省教育厅关于认真做好全省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相关工作的通知》(云教基“2009”5号)中提出的‚‘普通初中办到县(市、区)及乡(镇),小学办到乡(镇)、学区或村委会,幼儿园和学前班办到乡(镇)或村’的基本工作思路,加快布局调整步伐,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撤并一师一校办学点‛和《耿马县教育局关于做好全县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规划工作的紧急通知》(耿教明传“2009”14号)的要求。

为进一步推进此项工作,确保我镇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工作的顺利实施,现将近三年全镇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作如下规划。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结合上级有关文件精神,认真落实有关学校布局调整和基本建设的政策、法律和法规,积极推动义务教育阶段校舍安全建设工程,建立云南省基础教育建设项目储备,为科学决策和争取项目资金做好必要准备。

二、建立健全领导机构为我镇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工作的顺利实施,切实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成立勐撒镇中小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如下:组长:何伯初(党委委员、常务副镇长)副组长:段瑜(党委委员、副镇长)金德荣(勐撒镇新镇片区中心校校长)周天荣(勐撒镇洛凌片区中心校校长)唐卫国(勐撒镇户肯片区中心校校长)成员:刘志刚(勐撒镇督学)金传仙(勐撒镇督学)陈改德(户肯村支书、主任)王和明(丙令村支书、主任)朱长久(芒茂村支书、主任)李明成(琅琊村支书、主任)俸焕保(城子村支书、主任)黄加荣(班必村支书、主任)王忠华(芒枕村支书、主任)杨成新(翁达村支书、主任)杜海生(箐门口村支书、主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督学办,由刘志刚同志担任办公室主任,金传仙、谭力、凌升国、吴自宇为办公室人员,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中小学布置调整规划

中小学布置调整规划

中小学布置调整规划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思南县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调整规划方案(2012—2018年)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实现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特制定2012 -2018年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调整规划方案。

一、中小学教育资源概况2011年全县有高级中学5所(民办1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初中教育学校35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小学277所(其中乡镇中心完全小学31所,片区完全小学57所,村级完全小学81所,村初小32所,教学点76个),幼儿园64所(其中民办59所),小学附设学前班127个;有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5297人,中职在校生4844人,初中在校生40966人,小学在校生67253人,幼儿园(班)在校生17013人(其中幼儿园12596人);有普通高中教职工838人(含民办65人),中职学校教职工147人,初级中学教职工1971人,小学教职工3485人,公办幼儿园教职工81人,民办幼儿园教职工449人;学校占地面积2268272平方米,其中:小学1168324平方米,初中677183平方米,普通高中214619平方米,中职学校141469平方米,幼儿园66677平方米;现有校舍建筑面积803007平方米,其中:小学315741平方米,初中228292平方米,普通高中156693平方米,中职学校68556平方米,幼儿园,33725平方米。

与2001年相比,普(职)高中在校生从6242人增至20141人,净增13899人;初中在校生从24272人增至40966人,净增16694人;小学从407所调整为277所,减少130所,在校生从75371人减少到67253人,减少8118人,校均规模从186人增至243人。

通过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幼儿教育,幼儿园由6所增加到64所,在园幼儿从8223人增至17013人,净增8790人二、中小学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近10年的布局调整,全县中小学校的办学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集中办学的优势日渐明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关于自治区中小学校点布局规划指导意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关于自治区中小学校点布局规划指导意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关于自治区中小学校点布局规划指导意见正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关于自治区中小学校点布局规划指导意见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各州、市、县(市)人民政府,各行政公署,自治区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精神,推动我区开展以县为主的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现对优化区域内学校布局结构,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合理布局校点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区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居住分散,交通不便。

由于历史、自然、经济的原因,我区基础教育发展滞后,同时,中小学布点分散,办学成本偏高,教学质量较差,办学效益有待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针对中小学布局过于分散的现状,各地结合中小学危房改造、中小学校舍“八配套”建设和“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以及“世界银行贫困地区贷款项目”等,对中小学布局进行了调整,学校数量有所减少,在校生规模有所扩大,办学效益有了明显的提高。

目前,全区共有县镇以下(不含县城,下同)农牧区普通中学1292所,平均班额41人;其中不足25人的教学班有1318个,占农村班级数的7.1%。

有县镇以下农牧区小学5126所(另有教学点1063个),平均班额28人;其中不足25人的教学班有21436个,占农村班级数的37%。

虽然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总体上讲,目前农牧区的中小学仍然存在布局分散、教育投资效益低、教育质量差的问题,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空间依然较大。

当前,我区城镇化建设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步伐加快、新生人口增长趋缓,各族群众生活水平提高,迫切希望子女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

重庆市南岸区中小学布点规划(文本+说明书)

重庆市南岸区中小学布点规划(文本+说明书)

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一条规划目的 (1)第二条规划依据 (1)第三条规划原则 (1)第四条规划范围 (2)第五条规划期限 (2)第二章中小学幼儿园总体规模 (2)第六条人口测算 (2)第七条千人指标 (2)第八条学生总量预测 (2)第九条规划学校总量 (2)第三章城区普通中小学幼儿园总体布局规划 (2)第十条学校选址原则 (2)第十一条配置标准 (3)第十二条高完中布局规划 (3)第十三条高中布局规划 (3)第十四条初中布局规划 (3)第十五条九年一贯制学校布局规划 (3)第十六条小学布局规划 (3)第十七条幼儿园布局规划 (3)第四章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分区布局规划 (3)第十八条片区划分 (3)第十九条南坪片区 (4)第二十条弹子石片区 (4)第二十一条南山功能区 (4)第二十二条茶园片区 (4)第二十三条长生片区 (4)第二十四条峡口片区 (4)第二十五条迎龙片区 (4)第二十六条东港片区 (5)第二十七条广阳岛片区 (5)第五章教育预控用地规划 (5)第二十八条规划控制的基本原则 (5)第二十九条弹子石片区 (5)第三十条长生片区 (5)第三十一条迎龙片区 (5)第六章防灾避险规划 (5)第三十二条校园安全 (5)第三十三条防震 (5)第三十四条消防 (5)第三十五条防地质灾害 (5)第三十六条防洪 (6)第三十七条防气象灾害 (6)第七章近期建设项目 (6)第三十八条近期建设项目 (6)第八章与现行控规比较规划调整内容 (6)第三十九条规划调整的基本原则 (6)第四十条全区规划调整的主要内容 (6)第四十一条分片区规划调整的主要内容 (6)第九章规划实施 (8)第四十二条远期控制原则 (8)第四十三条办学方式 (8)第四十四条功能设置 (8)第十章附则 (8)第四十五条本规划包括文本、规划图纸、附件三个部分。

(8)第四十六条本规划自南岸区人民政府批准之日起生效。

(8)附表1 南岸区中小学及幼儿园现状一览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鹿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方案

鹿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方案

鹿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方案一、县域教育发展背景环境分析鹿寨县地处中国西部12个省份之一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偏东北部,县域面积3356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人。

近年来,鹿寨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统筹城乡发展,积极融入柳州“一小时经济圈”,扎实开展“二次创业”,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加快“经济升级城市转型”进程,全县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2009年,在克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洪灾、旱灾等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0亿元,增长1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亿元,增长89.33%,;农民人均纯收入4990元,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40元,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4.2%。

当前,我县经济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教育必须跟上并适应这种发展势态。

教育作为社会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作用,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推动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历年来,鹿寨县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积极探索“有序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谐发展特殊教育,促进全县各级各类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具有鹿寨特色的县域教育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推进“初中进县城、小学进集镇”的集中办学工程,促进县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努力打造教育强县。

二、义务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一)义务教育发展现状分析近几年来,农村人口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农村学校学生数呈急剧减少趋势。

一是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产生实质效果,学龄儿童高峰期已过,上中小学的学生相对减少;二是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把孩子带出去上学了;三是先富起来的一批人,纷纷外出创业,卓有成就,举家进城,在城里建房上户;四是外出务工的女孩子在外结婚,带出了一批人。

我县现有初中学校10所,其中寄宿制初中9所,初中在校生总数是8940人,寄宿生数是6440人,占总数的72.04%。

全县城区学校布局规划方案

全县城区学校布局规划方案

全县城区学校布局规划方案全县城区学校布局规划方案学校布局是城市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XX 城区规模的扩大和品位的提升,原有的学校布局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和城市居民对教育资源更高质量的需求,同时,教育自身的改革发展也迫使我们对现有的学校布局及办学条件进行审视,重新规划。

根据《XX县城总体规划》和《XX 县"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城区教育现状、今后发展方向、学位需求等因素,特制定20xx-2020年XX城区学校布局规划方案。

一、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在县城市规划总体框架内,综合经济、文化、人口、环境、历史习惯、社会需求等因素,遵循教育发展自身固有规律,努力创造适宜县城城市发展和现代教育理念下可持续发展环境,做到现实与未来,实际与可能的结合,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坚持把城区学校布局规划与全县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结合起来整体考虑,以期达到布局合理、发展均衡、满足需求、持续发展的教育发展格局。

二、学校现状根据XX县城总体规划,新城区范围内现有公办学校16所,其中普通高中2所(一中、二中)、职业学校1所(职业中专)、初级中学4所(三中、实验中学、城郊中学、城厢中学)、小学6所(实小、附小、第二实小、城厢中心学校、东云小学、文溪小学)、公办幼儿园3所(实验幼儿园、平川幼儿园、城厢中心幼儿园)。

现有学校布局主要存在着布局不合理、学位不足、公办幼儿园比例低等突出问题。

(一)学校布局不合理。

现有学校大部分分布在河西片区,造成学生上下学拥挤,存在着严重的交通安全隐患。

县城河东及县城北部片区缺少相应的中小学和公办幼儿园,无法满足县城东部和北部人口不断增多而带来的教育需求。

(二)学校学位不足。

城区中小学、公办幼儿园现有合理容量达不到实际需求,特别是小学、公办幼儿园学位不足。

目前实验小学、进校附小、第二实小班生数爆满,20xx 年一年级招生为56人/班,三年级以上每班都有60多人;第二附小(城厢中心学校)今年一年级招生也超标准,每班招满50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2010-2015年中小学校布局结构调整规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推进中小学合理布局、有序建设,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布局,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进一步推动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在深入调查研究、摸准底数的基础上,遵循青少年儿童的的成长规律,把握中小学办学特点,面向教育中长期发展需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论证,准确测算,编制本规划。

一、现状分析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推进中小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2000 -2008年撤并小学129所,整合初中校2所。

但是,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不断集中,加之计划生育成效的显现,农村学龄儿童逐年递减,城乡教育布局又出现了新的不均衡,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目前,全市有中小学402所(不含民办学校),其中高级中学5所、完全中学23所,职校3所,初级中学50所,小学321所。

由于历史原因,几乎每个村都有一所小学,有的甚至有
两所。

农村学校布点多、容量小、条件差、效益低,教师难配备,管理难跟进,质量难保障,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

部分小学和初级中学由于生源、教育资源配置等问题,导致教育资源和投资出现浪费。

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加以及广大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城市和经济较发达的乡镇教育资源日益相对短缺,学生上学难、教学班额大、择校现象突出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因此,进一步加快推进城乡教育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已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促进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指导思想
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统领,以实施校舍安全工程为契机,以****的长远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政府投入为保证,以创办寄宿制中小学为突破口,科学论证、合理规划。

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先建后撤、典型引导”的思路,正确处理好需求与可能、数量与质量、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稳步推进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工作,扎实推进全市校安工程进程,实现全市基础教育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布局规划原则
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是学校基本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
分,做好布局调整规划,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分解落实教育发展目标。

要将“十二五”教育发展目标,具体落实到学校的布局规划上。

(二)推动教育结构不断优化。

在发展中调整、优化学校布局,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职业教育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三)着力解决热点难点问题。

建立学校布局规划的部门协作和社会参与机制,努力解决学校布局规划与人民群众需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城镇化建设相脱节的问题。

(四)统筹城乡教育发展。

结合城乡发展的趋势,兼顾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统一规划城乡学校布局,加快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

(五)实行分类管理。

在对现有办学资源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建设规划的不同要求对学校进行分类,有序安排学校基本建设。

(六)合理确定学校规模。

尊重教育规律和办学规模,根据学校服务区域内人口分布、密度以及学生发展总量的实际,合理确定学校规模,注重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数量。

四、调整目标
根据我市实际,中小学布局规划工作重点在于做好市区新行政中心区域、小城镇建设规划区域的学校布局规划,难
点在于解决当前农村制约教育事业均衡发展的撤并问题。

必须按照先建后并、典型引路分类分步开展工作,优先考虑安排城镇化进程和学龄人口增长较快地区的新建和扩建学校,加紧布局建设寄宿制学校,走高中阶段学校向城镇集中、初中向乡镇中心集中、小学撤并整合的规模办学路子。

采取“撤、并、建”等措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使全市城乡与区域教育结构、规模、质量统筹协调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规划到2015年,保留学校253所(不含民办学校),其中完(高)中22所,职校3所,初中39所,小学189所(见附件:《****市2010-2015年中小学校布局结构调整规划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快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加大撤并力度,有利于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有利于我市的长远发展。

要充分认识加快学校布局调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推进布局调整工作。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各乡镇(街
道)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健全制度,各负其责,加强组织领导。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协调指导力度,指导各乡镇(街道)做好布局规划。

要充分发挥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对区域内教育事业发展的统筹权和主导作用,加大统筹力度,落实乡镇(街道)政府的主体责任。

各乡镇(街道)政府统一组织实施布局结构调整工作,要把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纳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每撤并一个学校都要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要把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纳入政府年度工作目标的考核范围,确保布局调整顺利推进。

(二)加大统筹力度。

各乡镇(街道)政府在布局调整工作中要始终把广大群众及其子女的根本利益与受教育的权利放在第一位,科学、合理、积极、稳妥地做好“撤”、“并”,或“调”、“增”的布局调整工作,最大程度地优化和整合教育资源,以保障更多的学生能够接受到优质的学校教育,实现从“有学校上”到“上好学校”的转变。

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和农民群众的可接受程度,分地区、分阶段逐步调整,避免调整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教育和人
事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和办法,结合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的实施,合理调配教师,妥善安置相对过剩教师,避免因决策失误、工作简单化和“一刀切”,造成新的教育资源浪费。

原则上把规模较小、条件较差或者地处偏远、位置不合理、生源不足的中小学纳入撤并范围。

(三)加大资金投入。

结合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实施,建立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

从现在起,我们要牢牢抓住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这一良好机遇,在多方争取上级投入的同时,市财政、各乡镇(街道)要按照改革要求,足额落实投入资金,保证学校基本建设资金不留缺口。

整合教育专项资金,同时适当引入市场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布局调整,多方筹措布局调整所需资金。

各地应充分利用本次土地修编的大好时机,科学规划教育用地,涉及到布局调整中的校舍建设用地政府优先给予划拨,涉及到校舍建设中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均应予以免收,涉及的经营服务性收费,在服务双方协商的基础上,提倡各有关单位适当予以减收和免收。

(四)完善配套设施。

保留学校要按照有关标准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新建和改扩建要按照标准将配套设施建设列入规划。

要积极推进寄宿学校后勤配套设施与管理制度的健全和落实,充分重视撤点并校后寄宿制学校的配套建设与管理,对已经合并或计划合并的寄宿制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切实落实好学生吃、住等生活方面的配套设施,切实保障学生和教师的最基本生活需要,强化学校饮食和交通等安全管理,同时,教育、编制和人事部门要从实际出发,配备专职生活管理教师、校医及心理咨询师等,以保证对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学习与身心健康的有效管理与引导。

(五)加强资产管理。

在全面普查校舍的基础上,贯彻落实省教育厅、财政厅、民政厅《关于福建省农村中小学闲置处置的意见》(闽教财[2006]66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学校撤并后闲置校舍和土地管理的通知》(**政文[2005]213号)的文件精神,进一步细化资产管理工作,对校舍按照新建、重建、改扩建、加固、拆除进行分类规划和管理。

中小学布局调整要保证学校资产不流失,凡合并学校,
校园校产均属国有资产,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侵占,闲置校舍可用于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农民文化技术教育、中小学实践基地等,也可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进行资产置换,通过作价转让、拍卖、租赁等方式盘活资产,所得资金全部用于学校建设。

转移使用或托管的校舍要注意安全,不安全的校舍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D级危房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拆除,确保安全。

(六)加大宣传引导。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涉及千家万户,牵动方方面面,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布局调整工作的必要性和深远意义,切实做好干部、群众、教师、学生的思想工作。

涉及华侨、社会贤达捐建的学校更要把工作做细做透,加强沟通协调,以免影响华侨、社会贤达热心教育的积极性。

做到把意义讲清,把政策讲透,把帐算清,让群众看到布局调整的好处,使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认清中小学“小、散、差”的弊端,对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共识,为推进布局调整工作打好群众基础,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争取社会各界对这项工作的理解
和支持,在确保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推进学校布局结构调整;要经常性地对阶段工作进行回顾、分析,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扎扎实实地做好这项工作,为我市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附件:《****市2010-2015年中小学校布局结构调整规划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