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慈母情深》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18 慈母情深(第一课时教案)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18 慈母情深(第一课时教案)

18、慈母情深(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

理解“失魂落魄、怂恿、震耳欲聋”等词语。

2、通过对母亲工作环境的描写,体会到当时作者的震惊,感受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母爱的伟大感人。

教学重难点:就课文的主要情节和细节,引导学生注意从人物环境的描写,集中探究课文是怎样表现“慈”和“深”的。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引: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六单元第学习,舐犊之情,是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

本单元,我们学习3篇课文,通过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来感受父母对子女浓浓的舐犊之情,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母爱、父爱对看法和感受。

1、今天,我们先来学习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慈母情深》,齐读课题。

2、介绍作者:本文的作者:著名作家梁晓声。

他在许多作品中写到自己的母亲,梁晓声的母亲不识字,但是他曾说,母亲是自己的文学导师。

梁晓声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作者,阅读《慈母情深》一文,去了解这位母亲,去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3、梁晓声在本文中记叙了一件事情,这件事情,让他深切地感受到母亲对孩子那一份深沉的爱。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请你想一想,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1)交流生:课文主要记叙了“我”向母亲要钱买书的事情。

师:你大致了解了课文所写的这件事,作者究竟想买什么书?而且非要买这本书?后来,是否要到钱?加上这些内容,再来说一说,课文记叙了什么事?生:“我”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就到母亲上班的地方,问她要钱,母亲毫不犹豫把钱给了我,我却用母亲给我买书的钱给母亲买了水果罐头。

母亲数落了我,又凑钱给我买书。

2)评:说得很好,简要地把事情说清楚了。

师小结:原来是“我”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失魂落魄,所以决定问母亲要钱买书,母亲先后两次给我钱,使我拥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2、在我们看来,向母亲要钱买书,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是,作者在文中却是这样写的:(出示1-5自然段)1)请同学读:在自己对自己怂恿之下,我来到母亲上班的地方,向母亲要钱。

18《慈母情深》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18《慈母情深》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案:《慈母情深》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词,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2)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3)学会课文中的一些表达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仿写。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感悟、体验、分享,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父母、尊敬父母、回报父母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8课《慈母情深》。

2. 学习目标:(1)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词,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2)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3)学会课文中的一些表达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仿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生词的正确认读和理解。

(2)课文的朗读和理解。

(3)课文表达方法的学习和应用。

2. 教学难点:(1)生词的理解和运用。

(2)课文深层意义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复习相关生词。

(2)利用课件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起学生兴趣。

2. 生词学习(1)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词。

(2)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词,解释生词的含义。

3. 课文朗读与理解(1)学生齐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4. 深入学习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慈母情深深热爱父母、尊敬父母、回报父母的情感。

情珍惜亲情、关爱他人。

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熟读课文,巩固生词。

2. 课堂作业: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父母的爱的小作文。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慈母情深》,让学生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培养了学生的亲情观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8课《慈母情深》第1课时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8课《慈母情深》第1课时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8课《慈母情深》第1课时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能够读准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悲壮的情感。

2.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体会母爱的伟大。

3.能够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懂得珍惜母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1. 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核心情感。

2. 讨论诗歌中的抒情意境。

难点:1. 表达对母爱的感激之情,用文学的方式表达。

2. 感受诗歌中的情感,进行情感表达与抒发。

三、教学资源准备1.课文《慈母情深》课本。

2.板书及彩色粉笔。

3.多媒体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谈论关于母亲的话题,营造温馨的氛围。

2.播放一段关于母爱的视频,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感悟。

第二部分:课文学习(20分钟)1.老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2.分小组讨论诗歌的含义,分析诗歌中的语言特点和情感表达。

3.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悲壮情感,讨论母亲的伟大之处。

第三部分:诗歌鉴赏(15分钟)1.教师讲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指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性。

2.学生逐句品读诗歌,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

3.学生独立或小组进行诗歌朗读,体验诗歌的表演性。

第四部分:情感交流(15分钟)1.学生展示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用文字或图片表达。

2.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分享彼此的感悟和表达方式。

3.老师点评学生作品,分享优秀表达。

第五部分:课堂小结(10分钟)1.教师总结课文中母爱的伟大之处。

2.引导学生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感激之情。

3.整理课堂板书,巩固学习内容。

五、课后作业1.仿照课文《慈母情深》,写一段表达对母亲感激之情的文字。

2.收集有关母亲的诗歌或故事,准备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堂集体备课,学生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学生通过诗歌的情感体悟和表达,培养了对母爱的感恩之情。

下节课可继续引导学生分享母爱相关的诗歌或故事,进一步加深对母爱的理解和感悟。

18慈母情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18慈母情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慈母情深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慈母情深”造句。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品词析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慈母情深;(2)学会通过重点词语理解句意,感受母亲的伟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母亲深沉的爱,激发学生尊敬父母、热爱父母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是一篇描写母爱的文章,通过讲述一个母亲为了孩子能够顺利上学,不顾自己的困难和病痛,省吃俭用,甚至卖掉自己的嫁衣,来表现慈母情深。

文章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母亲的伟大形象,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慈母情深”造句。

2.难点:通过品词析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慈母情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PPT、黑板、粉笔2.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慈母情深”的意思吗?你们见过慈母情深的情景吗?(2)板书课题:慈母情深2.学习课文(1)自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情境,注意生字的读音和词义;(2)默读课文: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述了什么事,体会慈母情深;(3)朗读课文: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4)品词析句:让学生找出课文中体现慈母情深的句子,进行品词析句,理解课文内容;(5)学习生字:让学生自学生字,组内交流,教师辅导。

3.巩固练习(1)填空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2)造句练习:让学生用“慈母情深”造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慈母情深》,通过学习,我们体会到了慈母情深,感受到了母亲的伟大。

我们要学会尊敬父母,热爱父母。

六、板书设计慈母情深母亲的形象伟大、无私七、作业设计1.抄写生字新词;2.用“慈母情深”造句;3.预习下一课。

统编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语文18《慈母情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语文18《慈母情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语文18《慈母情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慈母情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11个生字,会写“辞、抑”等12个生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到有关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

3.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1.抓住描写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2.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酝酿情感。

母亲是平凡的,时刻在我们身边,给我们温暖和力量。

当你摔倒了,母亲会帮你;当你饿了,母亲会给你食物;当你生病了,母亲会照顾你。

同学们,平凡的母亲给予我们的是伟大的母爱。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XXX的《慈母情深》这篇课文。

二、走进作者,探索背景。

1.XXX是当代作家,以小说创作为主。

他的作品大多被香港、台湾出版,并被翻译成英、日、法、俄等多种语言。

他的作品包括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

他的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别获得全国优秀小说奖。

2.某少年报刊向XXX约稿,希望他为小学生们写一篇童年往事的短文。

于是XXX从《母亲》(注:作者之前写的一篇小说)中截取了一段,即本课《慈母情深》。

这篇课文中所记述的事情在他内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他就是从那一天开始体恤自己的母亲的。

他也认为,他就是从那一天开始长大的。

三、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初读课文。

温馨小提示)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在最使你感动的地方画上你喜欢的符号。

2)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借助工具书或者向别人请教的方法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交流:1)出示会认的生字“魄、抑、颓、纫、噪、褐、惫、耽、兜、龟、权”。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8 慈母情深》第一课时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8 慈母情深》第一课时教案

18.慈母情深第一课时【课前预习】1.朗读课文至少3遍,自学课后的生字“魄、抑、颓、纫”等11个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建议查字典、结合图片或者联系上下文了解大意。

3.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之后,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查找资料,了解“一元多钱”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能买到什么,能做什么?【教学目标】1.借助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猜想等方法,认识本课的“魄、抑、颓、纫”等11个生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等词语的意思。

2.借助已有的写字经验,仔细观察写字要点,端正书写“辞、抑、碌”等12个字。

3.运用多种方式,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通过边读边思考,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4.学习课文的1-5自然段,能借助关键语句,感受“我”家的贫寒,了解时代背景。

【教学重点】运用多种方式,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通过边读边思考,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的1-5自然段,能借助关键语句,感受“我”家的贫寒,了解时代背景。

【教学用具】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学生用具:无【教学过程】一、导入1.结合单元插画。

(1)出示篇章页的图画,说一说自己想到了什么。

(2)出示成语“舐犊之情”。

师: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吗?(舐:舔。

舐犊:老牛舔小牛的毛以示爱抚,比喻对子女的慈爱之情)读着这个成语你想到了谁?2.直接揭示课题。

(1)直接揭题。

师:这节课,我们跟随著名作家梁晓声,去认识一位普通的母亲,共同感受她那博大的慈母情怀。

(出示课题:慈母情深)(2)初解课题。

师:从课题中尼了解到什么?哪个字引起你的关注?设计意图:在新课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单元语文要素。

明确语文要素后,学习才能有的放矢。

一开始就利用单元篇章页的图画,确定人文主题。

直接揭示课题,在初读解题中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新授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1)检查朗读的预习情况师:相信同学们的回家预习一定做得很认真,现在请大家自读课文,稍后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慈母情深》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慈母情深》

《慈母情深》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慈母情深》。

我将按以下步骤进行说课:一、说教材;二、说学情;三、说课标;四、说教法;五、说过程。

一、说教材《慈母情深》选自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舐犊情深”。

本课节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小说《母亲》。

课文语言平实,笔触细腻,以对话、抒情为主,讲述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不顾同事的劝说,毫不犹豫地拿钱给“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

通过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等的描写,勾勒出一位辛劳、瘦弱、开明、慈爱的母亲形象,课文从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感激与敬爱之情。

二、说课标二、说学情五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知识经验,但本文视角独特,写的是六十年代初的事情,当时大多数老百姓的家境都很困难,“一元五角钱”买一本书在当时是不容易的事情。

由于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优裕,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可能难以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感情。

其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感受亲情,但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往往忽略了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感动,对父母的深情常感到“理所当然”,缺少“心存感激”。

三、说课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语言文字运用,加强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根据教材的特点、课程标准、单元教学目标以及五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我设立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10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读课文,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领悟作者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重点句、段的理解感悟,体会母亲的慈祥、善良和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敬爱之情。

四、说教法根据高年级教学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创设情境、以读代讲、合作交流、指导点拨等教法,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

部编版五上语文第6单元18《慈母情深》课时1

部编版五上语文第6单元18《慈母情深》课时1

你知道课文内容了吗?完成下面填空。 我一直想买(《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 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发现母亲极其瘦弱、工作 环境差、非常辛苦,当知道我想要一元五角钱买书时,母 亲用(龟裂)的手将钱塞给我,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我鼻 子一酸,( 攥 )着钱跑了出去。我没买书,而是给妈妈买 了( 水果罐头 )。后来,母亲又给我钱买书。
18.慈母情深
第1课时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
本课目标
1. 认识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龟”,会写15个生字。 2.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场景,说说哪些地方让你
感受到了慈母情深。 3. 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理解课
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母爱,唤起爱母情感。
作者介绍
梁晓声,作品有短篇小说《这是 一片神奇的土地》《天若有情》、 《父亲》,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雨》 《人间烟火》,长篇小说《雪城》、 《生非》等。
我们依赖于母亲而活着。像蒜苗依赖于一棵蒜。当我们 到了被别人估价的时候,母亲她已被我们吸收空了。她奉献 的是满腔满怀恒温不冷的心血供我们吮吸!
——梁晓声的作品《母亲》
议一议
1.同桌小声讨论一下:通过我们刚才的学习,为什么 “我”买本书会如此的困难?“我”又为何非买这本书?
因为我的家境贫寒。又因为我特别喜欢这本书。
找一找
2.哪些句子表现出我的家境贫寒?
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我也从来没有向母亲 一次要过这么多钱。
那时我家的破收音机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了肚 子里。
母爱
我会认
魄 抑 颓纫噪褐惫耽兜 权
guī 乌龟 龟 jūn 龟裂
我会写
辞抑碌 吊噪酷暑 脊 竟 龟哇忍械酸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慈母情深
一、教材解读
《慈母情深》一文讲述的是贫穷辛苦的母亲不顾同事劝阻,毫不犹豫的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

作者选取去工厂向母亲要钱买书这样的一个具体场面,用特写的镜头予以记录,从而刻画出一位“慈母”的形象,体现了平凡母亲的伟大,深深的母爱。

本课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注意体会场景和细节描写中隐含的感情”。

本单元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中也明确了关注课文中抒情的语句,品味印象深刻的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一要素是本册第一单元“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的迁移和运用。

《慈母情深》一文通过描写场景,刻画细节,融入感情,然而由于时代的距离感,学生就结合文中的场景和细节在体悟情感这一层面上无法真正入心,所以需要老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反复的情感朗读,并借助老师的课堂用语、评价语言引领学生走进场景,走进细节,激发学生的情愫。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魄、抑”等11个生字。

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对比,体会反复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3.边读边想象文中的场景,体会“慈母情深”。

三、教学准备
1.学生:熟读课文。

2.教师:作者简介及补充材料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读篇章页,明单元目标
1.出示篇章页,自由读内容。

2.悟“舐犊之情”——指导“舐犊”的读音并引导学生借助图片理解意思,明确单元人文主题。

3.读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的阅读语文要素是体会蕴含在场景、细节中的情感。

过渡语: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慈母情深》。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篇章页,体悟单元人文主题、明确单元阅读任务,为具体课文的学习明要求、把方向。


(二)紧扣“深”字,引入文本
1.出示课题,情感朗读
(1)看到这个课题,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读好这个课题?请生读课题,并采访为什么这么读?
(2)深情的齐读课题。

2.出示简介,了解作者
本文的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

(课件出示作者图片和成就)
过渡语:这样一位著名的作家写下了一篇情感细腻,赞颂自己母亲那浓浓的爱子之情的文章,那么作者到底是通过一件怎样的事来表现这份情、这份爱的呢?
【设计意图:由读好课题入手,初步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通过图片和成就简介了解一位著名的作家却写下了一篇情感细腻的文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初读课文,出示提示: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根据提示,填写文章脉络图,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 “我”最终拥有了想要的书
2.阅读反馈,课堂交流:
反馈1:根据提示,完成填空,梳理文章脉络。

“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到工厂找母亲要钱)→(母亲给买书钱)→ “我”最终拥有了想要的书
反馈2:根据文章脉络图,自由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请生说,同桌说)。

过渡语:文章内容大家都说清楚,讲明白了,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梁晓声的脚步去工厂看看,这是一个怎样的工作场所?
【设计意图:以填写文章脉络图的方式,给予学生一个支架,了解故事主要情节,降低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难度。


(四)关注场景,体悟“情深”
1.默读课文,深入感知
(1)阅读提示:默读课文6—9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这是一个怎样的工作场所?用笔圈画出关键词。

(2)阅读反馈,课堂交流
过渡语: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工作场所呢?谁能通过朗读来向我们介绍介绍?
反馈:这是一个怎样的工作场所呢?你找到了哪些关键词?
(预设:低矮压抑、四壁潮湿颓败、光线阴暗、身在蒸笼、噪声震耳欲聋)
2.合作读文,引发情感
师读旁白,生读关键词。

3.再次读文,交流发现
同学们,在这样低矮压抑、四壁潮湿颓败、光线阴暗、身在蒸笼闷热、噪声震耳欲聋的空间里面,再仔细地看看片段,你还看到了什么?
(预设: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七八十个不算年轻的女人、七八十只灯泡)
4.师生合作,对比读文
师读场景,生接“七八十……”
5.课堂小结,情感提升
这就是母亲为我们挣钱的地方,多么令人心酸的场景啊!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场景描写。

第一遍读指向读正确,接着交流圈画的关键词,从工作场所及场所内部环境,感受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体悟“我”内心的心酸。


(五)关注细节,感知形象
过渡语:在如此恶劣的工作环境令人心酸的场景中,“我”寻找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呢?
1.研读读文,深入感知
(1)阅读提示:自由读课文10—19自然段,划出表现母亲形象的句子。

(2)交流反馈,感悟形象
①指名学生读片段,关注生字的读音。

②品读句段,抓住关键词感知母亲形象。

(预设:极其瘦弱、眼神疲惫)
③尝试理解这两个短语的意思,也可借助图片感悟,指导朗读句子。

过渡语:我深爱的,敬爱的,亲爱的,慈爱的母亲竟然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工作?怎么就变得如此的瘦弱,如此的疲惫呀?
2.资料补充,丰满形象
(1)补充资料:
母亲是临时工,在一个街道小厂上班。

她每天不吃早饭,带上半饭盒生高粱米或大饼子,悄无声息地离开家,回到家里的时间总在七点左右。

母亲加班,我们就一连几天,甚至十天半月见不着母亲的面孔,就为了那每月27元的工资。

——梁晓声《母亲》
(2)配乐朗读,概括原因。

(3)想象补白,情感升华
同学们,面对这样极其瘦弱、眼神疲惫而又坚持辛苦工作的母亲,假如你就是梁晓声,你此时的心里在想什么?有什么话想说的吗?(评价:老师听出了你的心疼,老师听出了你的心酸,老师听出了你的矛盾)
【设计意图:从感知母亲形象这一问题展开,通过请生读片段,践行把课文读正确;通过圈画关键词,感知母亲的形象,并借助课外辅助资料,丰满母亲形象,给学生在情感上形成一种冲击。


(六)对比细节,关注表达
过渡:是的,就是这样的心疼、心酸、矛盾,这种复杂的情感纠结在梁晓声的心中,他用笔写下了内心的情感。

请你用心地读一读第19自然段,看看作者是如何来表述他内心的情感的,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奥秘?
1.精读片段,自主发现
(1)课件出示第19自然段,精读片段。

(预设:三个句子反复用了三个“我的母亲”;三个“我的母亲”都在句子的末尾。


(2)出示对比句:“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说一说这样改可不可以?
预设1:不行,用了反复更强调了这是我的母亲。

评价1:说的多好啊,孩子,在此时此刻,面对这样的背,这样疲惫的身子,竟然是我的母亲,用这样的倒装,表达了自己内心的震撼之情。

这样的反复,这样的倒装,这样的细节,就需要我们好好去品味。

预设2:三个反复强调了母亲的辛苦。

评价2:是啊,如此的辛苦,儿子怎能不心疼,不心酸。

2.聚焦语段,情感朗读
同学们,透过这三个“我的母亲”,作者的感情越来越心疼,越来越心酸,怎么把它读好呢?(请生读,师生合作读)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句子的研读,让学生感受到“反复”“主语后置”的好处及作用。


(七)方法回顾,总结课文
今天的这堂课孩子们读得真好。

今天我们抓住了母亲工作的场景,工作时的背影、眼睛,在这些细小的地方感受到了作为儿子的那份心疼、心酸。

那么下节课,我们继续通过这些细节,再去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体会那浓浓的“慈母请”。

板书
18.慈母情深
恶劣的环境
瘦弱的脊背
疲惫的眼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