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镜:奢侈品平民化
黄山区博物馆藏铜镜集珍

黄山区博物馆藏铜镜集珍作者:谢萌萌来源:《收藏与投资》2023年第12期摘要:黄山区博物馆所藏的宋代和明代铜镜,类型丰富、造型精美,是当地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也是研究徽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本文精选八枚馆藏铜镜,按照年代分别梳理,同时尝试探讨铜镜铭文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
关键词:铜镜;黄山区博物馆;文化遗产;徽州历史黄山区博物馆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为国家三级博物馆,常设有“黄山区历史文物精品陈列”和“黄山区明清木雕陈列”等。
黄山区博物馆藏有历代铜镜78枚,其中,三级文物以上有21枚,占总数的26.9%。
青铜镜最早发现于距今4000年的齐家文化,历经商周、春秋战国,至汉唐时期达到高峰,在宋元至明清之后逐渐衰微,是中国古代使用时间最久、铸造数量最多的铜器之一。
商周时期,铜镜最早是作祭祀礼器用,但镜背装饰语言丰富,镜面平滑光泽,已经具备基本的照容功能。
到了战国时期,随着礼乐制度衰落,青铜礼器的铸造数量逐渐减少,而日常生活的实用物品逐渐增多,这一时期的铜镜种类多样,数量和纹饰的类型增加,铸造技艺精巧成熟。
随着汉代手工业的发展和金属铸造工艺的不断进步,商周时期青铜器逐渐摆脱作为礼器的意义,从庙堂之上走进寻常百姓家,所以这一时期的铜镜已经开始商品化、平民化。
我国铜镜发展历史悠久,主要包括萌芽时期、流行时期、巅峰时期、中衰时期、兴盛时期和繁荣时期,也包括商周、春秋战国、汉、三国魏晋、隋唐、五代十国宋金元等重要节点。
我国铜镜发展最重要的三个时期是战国、两汉和隋唐,并且不管从流行程度、艺术水平,还是铸造工艺来说,这三个时期在铜器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黄山区博物馆馆藏铜镜多为宋代和明代所制,这些铜镜制作极其精美,镜背纹饰丰富,大多带有所在工坊的铭文,例如“宫家包换”“湖州薛怀泉”“湖州薛造”等内容,这些商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为考古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宋代铜镜不同于其他朝代铜镜,其有专属的名称。
关于铜镜的作文两百字

关于铜镜的作文两百字英文回答:Copper mirrors have a long history and are known for their unique properties. Firstly, copper mirrors are highly reflective, making them ideal for use in reflecting light. They have been used for centuries as a tool for grooming and applying makeup. Additionally, copper mirrors are durable and resistant to corrosion. This makes them a popular choice for decorative purposes and as a symbol of wealth and status.In ancient times, copper mirrors were considered a luxury item and were often used by the upper class. They were intricately designed with beautiful engravings and patterns, showcasing the craftsmanship of the era. These mirrors were not only functional but also served as a form of art.Furthermore, copper mirrors have been found to haveantimicrobial propertie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copper surfaces can kill a wide range of harmful bacteria and viruses, making them a hygienic choice for mirrors. Thi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settings such as hospitals and public restrooms where cleanliness is crucial.中文回答:铜镜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其独特的特性而闻名。
古代铜镜文化的价值与对现代人的启示

古代铜镜文化的价值与对现代人的启示一、铜镜之光,沉思于古铜镜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器具,它代表了古代人们的审美标准、文化追求和生活方式。
在古代的几千年里,铜镜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用品,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精神的寄托。
考古学家通过发掘出土的铜镜,揭示了古代社会的许多文化信息,包括社会结构、工艺水平、宗教信仰等。
中国的铜镜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而制造铜镜的技术,也是属于青铜器时期的技术范畴。
从古至今,铜镜的制作工艺经历了中国的多个朝代和时期的发展与变化,尤其是明清时期,铜镜的制作更加完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考古学家在发掘出土的铜镜中,发现了许多珍贵的文化信息,这些信息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一些文化变化和发展。
比如在战国时期,铜镜上常常镶嵌着精美的珠子,有些镶满宝石,有些则用银线镶嵌出固定的图案和文字,这说明在这一时期,人们对美的追求程度日益提高。
二、历史沉淀,反思于今古代铜镜文化作为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遗产,充满了丰富的内涵和价值,它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美的认识和追求,同时也蕴含了许多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
因此,古代铜镜文化对现代人有着很大的启示和价值。
1、审美追求古代铜镜文化源远流长,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美的长久追求和追逐。
在古代,铜镜作为一种必需品,不仅是人们化妆和打扮的重要工具,更是一种美的象征。
人们常常把自己看做一个镜子中的形象,这种审美观念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文化中。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美的关注和追求也越来越高了。
古代铜镜文化激发了现代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欣赏的兴趣,同时也带来了美学领域的启示和研究挑战。
2、人文关怀古代铜镜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的寄托和文化的象征,蕴含了很多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
中国古代文化中讲求“丰衣足食”,但同时也非常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和充实。
古代铜镜文化中所体现的美和健康,就是人们对于自身身心健康、精神健康的衷心期望。
在现代社会中,正是因为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人们的身心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宋辽金时期名镜集萃(下)

宋辽金时期名镜集萃(下)宋辽金以后,铜镜铸造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此时的铜镜使用对象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皇家御用,王公贵族的奢饰品,转化为了大众百姓民间商品,乃至出口国外,因此在纹饰上更加贴近民众的生活。
纵观宋辽金铜镜的发展历史,既有中原文化和历史的传承,又有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民族特征。
在中国铜镜发展史上书写了浓重的一笔。
“观音显化”故事镜菱花形,圆钮。
镜钮上部祥云之上,中间是观世音菩萨,其形象已经是汉化的菩萨像,头戴花冠,身披霞帔。
左右各有一位手持羽扇,头梳双环,身披长衣的侍女。
钮下一灵龟驮碑,其下一仙鹤起舞,左边两个头挽双环的女子低头礼拜,近缘处山石之上有一株松树。
右边近缘处是山石瀑布,两个头戴幞头,身背卷轴的官人,其中一人一手指上方似有所言,另一低首为礼。
此镜纹饰可以看出宋代三教合流的趋势已经很明显了,菩萨信仰的兴盛,也证明了佛教中国化的完成。
此镜表现的故事与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二应身教化有关。
镜缘是菱花形与主题纹饰所在的圆形相切形成的形状,缘上有刻铭。
海神瑞兽纹镜金代时期少见题材铜镜,圆形,圆钮,圆钮座。
镜背满布细线环转表现的海水纹地。
绕钮一只瑞兽和两个名称不可辨的纹饰内容。
其外环绕一周八种纹饰,分别有二海神显露半身、人头鱼身的瑞兽畅游、鲤鱼摆尾、一似蟾蜍的瑞兽奔腾跳跃于水面、灵龟喷吐云气,其它各种瑞兽也是形态各异,充满了神秘色彩。
此镜表现的瑞兽形象造型奇特,布局大方。
对于海神瑞兽的表现使人们的幸福寄托有所归属,让人们的愿望转换为明显的形象。
素缘。
此镜题材少见,纹饰刻画细腻传神,就艺术造诣来说在宋辽金铜镜中属佼佼者。
四亭阁人物抚琴镜辽代时期四亭题材铜镜,高浮雕的表现技法,工艺精美,版工漂亮,镜背主题纹饰极具文人气息,镜钮四方分饰四个亭子纹饰,厅内均饰一人弹琴,创意独特,四亭间饰祥云纹,似有大隐之情怀。
类亭阁人物抚琴镜纹饰镜为“佛道教纹镜类”,此镜纹饰清晰,品相好,是辽代佛道教题材纹饰中的精品乐器镜圆形,上端有穿带鼻钮,主题纹饰为乐器,有歪脖琵琶、笙、箜篌、排萧、编磬、萧、笛、鼓、腰鼓、响板和筝十一种乐器,每种乐器均系一绸带,铜镜以乐器作为主体纹饰的比较少见,此镜纹饰清晰,品相佳,是辽代乐器纹饰中的精美品春宫镜辽代时期精美春宫题材铜镜,浮雕工艺,版工力度一流,此类镜中可称之为头版,镜背主题纹饰为少见的春宫密戏图案,此镜圆形,圆钮,莲花纹钮座,素缘。
金代双鱼纹铜镜探析

鱼纹是出土文物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纹饰,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上就有出现。
夏商周时期,鱼纹不仅盛行于青铜器之上,单独的玉鱼也有发现。
春秋战国时期的铜盆、铜鉴,秦汉时期的双鱼纹铜洗。
瓷器上、金银器上的鱼纹也是屡见不鲜。
以鱼纹为主体纹饰的铜镜,在北宋时期开始出现,出土数量不多,但是也独具特色。
到了金代双鱼纹铜镜开始流行,是目前为止金代出土与传世最多的铜镜。
元明时期,鱼纹铜镜开始衰落,清代鱼纹饰铜镜发现数量极少,基本都是仿金代制作,用以观赏,实用性较低。
金代双鱼纹铜镜的发现金代双鱼纹铜镜大部分是双鲤鱼纹铜镜,其他种类较少。
主要分布于黄河以北的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只有零散分布。
根据铜镜的纹饰特征大体可将金代双鱼纹铜镜分为两型,A型、B型铜镜的主要区别在于镜缘与双鱼纹饰主体之间有无纹饰或弦纹带。
A型镜整体纹饰较为简单,双鱼纹饰头尾相接,双向洄游,鱼体较为肥大,折尾,造型写实,背景装饰有水波纹、水草纹等。
部分铜镜在镜缘处有刻记。
根据具体造型的区别,又可分为三种亚型。
Aa 型镜如1985年出土于吉林农安靠山金代遗址中的双鱼镜(图1.1)。
此类镜镜形多为圆形,部分有柄,圆钮外饰水波纹、水草纹等纹饰,双鱼刻画灵动,活力十足。
鱼身宽体肥,鳞片较清晰。
Ab型镜如 1964年出土于梨树偏脸古城的双鱼纹镜(图1.2)。
此类铜镜大体形象与Aa 型铜镜相似,镜形为圆形,镜钮为龟形钮,龟钮头尾与四肢伸出背外,做爬行状。
双鱼也是头尾相接,双向洄游。
此种铜镜发现数量较少,多发现于金人早期活动地区。
Ac型镜仅发现两面,镜形一为葵花形,一为圆形,镜背并无其他纹饰装饰,仅有两条鱼纹,鱼纹整体形象不甚写实,动作呆板僵硬。
双鱼间有一铭文框,一中有“承安二年镜子局造”铭文(图1.3),另一镜铭文为“镜子局官□□”。
B型镜在双鱼纹饰与镜缘之间有一圈纹饰带,大体也可再分为三种亚型。
Ba型镜中最精美的是黑龙江阿城出土的铜镜(图1.4)外区为水草纹,内区两鱼同向洄游,首尾相连,体态肥美。
海上丝绸之路铜镜讲解稿

海上丝绸之路铜镜讲解稿海上丝绸之路铜镜是指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流通的一种特殊商品,它不仅是一种日常用品,更是一种文化载体和历史见证。
铜镜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流通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首先,从历史角度来看,海上丝绸之路铜镜的流通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汉代以后。
铜镜在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而汉代时期,中国的铜镜开始出现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中。
铜镜的出口不仅丰富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商品种类,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铜镜的流通还反映了当时中国的高超冶炼技术和工艺水平,展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魅力。
其次,从文化角度来看,海上丝绸之路铜镜的流通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铜镜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一种重要的饰品,同时也具有祛邪驱鬼的象征意义。
在海上丝绸之路上,铜镜作为一种奢侈品,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念,也影响了东南亚、南亚和中东地区的装饰艺术和宗教仪式。
铜镜的流通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为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从艺术角度来看,海上丝绸之路铜镜的流通也对古代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铜镜工艺精湛,制作工艺复杂,镜面纹饰精美,反映了当时的金属工艺水平和审美追求。
在海上丝绸之路上,中国的铜镜工艺和样式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其他文化的艺术发展。
铜镜的流通促进了东西方艺术的交流和融合,为世界艺术的多样性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海上丝绸之路铜镜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在历史、文化和艺术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它不仅是古代贸易活动的产物,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和载体,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理解文章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1. 铜镜在古代是一种重要的化妆工具,人们可以借助铜镜来整理服饰和仪容,使自己看起来整洁、精神。
这句话意味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像照镜子一样,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保持端庄、正直的品德。
2. 同样,以古为镜,可以让人们从历史中学到很多东西。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通过研究古代的历史、文化、传统,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民族,认识自己的传统和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3. 铜镜具有一定的审美功能,人们可以通过铜镜欣赏自己的容颜。
这也是一种从镜子中找到自信和快乐的方式。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不仅仅是字面意思上的整理仪容,更是指通过自省来提高自我修养,端正品德,完善人格。
4. 而以古为镜,则是通过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了解历史,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提高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5.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铜镜和古镜的典故,这些典故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人们可以通过学习这些典故,进一步认识铜镜和古镜在我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并领悟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6. 无论是以铜为镜还是以古为镜,都是一种自我反思和对历史的尊重。
通过镜子,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一切,通过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文明的发展。
在当今社会,这句话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深思这句话的内涵,从中汲取智慧,指导自己的生活和事业。
铜镜和古镜,一个代表着现实生活的反思,一个代表着历史的教训,它们都是我们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工具。
通过反复观照自己和历史,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智慧,拓展自己的视野,走向更加充实和完善的人生。
让我们回顾铜镜这个古老的工具。
铜镜在古代是一种奢侈品,只有达官贵人才能拥有。
然而,即使在当时,铜镜也是一种非常珍贵的审美工具,因为它能让人们看到自己的外貌,整理服饰仪容,增强自信和快乐。
铜镜,载满了古人的智慧

铜镜,载满了古人的智慧清朱本对镜仕女图轴故宫博物院藏距今4000多年前的齐家文化出土的七角星纹铜镜是我国已知最早的铜镜,而且出土自墓主人胸部,说明新石器时代的贵族就已经开始臭美啦,否则怎么能把铜镜陪葬于墓中呢?齐家文化出土的七角星纹铜镜在商王武丁妻子妇好墓中也发现了铜镜,作为武丁与妇好爱情的见证,死后随之入葬。
与齐家文化类似,商代铜镜镜背以几何纹居多,有七角星纹、平行线纹、叶脉纹、多圈凸弦纹等,还有素面镜。
这得益于商代出现了专门的铸造青铜器的作坊,且有了明确的分工。
不过,这一时期的铜镜含锡量较低,青铜的合金成分不太稳定,比较粗糙。
周代铜镜多为素面镜,从河南省三门峡市上岭村虢国古墓群出土的铜镜可窥知一二。
商代妇好墓出土的铜镜战国时期是我国铜镜的第一个发展高峰期,铜镜主要流行于浪漫的古楚之地,这难道是因为南方人自古就比北方人活的精致讲究、更爱捯饬自己也更注重仪表吗?并不全是。
战国时期南方多地发现了铜矿,因而出现了湖北大冶铜绿山、湖南麻阳九曲湾和安徽铜陵金牛铜矿等一大批沿江矿冶遗址,这成为大量铜镜产生的必要条件。
此外,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铜锡配比更科学,促进了金属细工艺的提高,使得这一时期镜背的纹饰呈现更为多样化,出现了龙纹、蟠螭纹、菱形纹、兽纹以及四叶纹等丰富多彩的纹饰。
战国四叶纹铜镜,台州博物馆藏图自李妍嘉《台州博物馆藏战国汉代铜镜赏》两汉则成为铜镜的繁荣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的铜镜,不仅比战国时的铜镜更轻巧,也更实用。
多以四乳钉为基点形成四分法布局,而且严格讲求对称。
纹饰主题更为明确,繁而不乱,多出现博局镜(也称规矩镜)、四神镜等图案。
镜背铭文流行,且多呈现“大富贵,乐无事,宜酒席,日有喜”、“见日之光,长毋相忘”等吉祥语,成为花好月圆、团圆吉祥的象征。
同时,黑漆古成为判断汉代铜镜的一个重要特征。
这种铜镜表面漆黑发亮、具有光滑晶莹的玉质感,实际上是青铜镜长期埋藏在地下形成的一层氧化膜,兼具锃明瓦亮的美感与耐腐蚀的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铜镜:奢侈品平民化————————————————————————————————作者:————————————————————————————————日期:铜镜:奢侈品平民化-历史论文铜镜:奢侈品平民化本刊记者| 周冉人类最早认识自己的容貌身形,是通过水面的镜像反射,但水面无法随身携带,铜镜的诞生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铜镜透明度不高,镜像清晰度远不及水,但它体积小,方便携带,又不易毁损,可以长久保管。
公元前3000 年,埃及出现了用于化妆的古铜镜。
用金属作镜子,似乎是中西方古人惊人的默契。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在南北朝民歌《木兰辞》中,征战的女将军衣锦还家,端坐窗前,对着镜子梳妆打扮。
这里的镜子,说的就是铜镜。
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也有女史对着铜镜梳妆的画面。
中国古人将镜的发明归功于轩辕黄帝。
相比之下,郭沫若的推断更有道理:“普通人用陶器盛水,贵族用铜器盛水,铜器如打磨得很洁净,既无水也可以鉴容。
故进一步,即由铜水盆扁平化而成镜。
铜镜背面有花纹,背心有钮乳,即是盛水铜器扁平化的遗痕,盛水铜器的花纹是在表面的,扁平化后则变成背面了。
钮乳是器足的根蒂。
”今天,镜面材料已被优质玻璃替代,要看古人日日使用的铜镜,只能去博物馆了。
2015 年3 月,沈阳故宫博物院藏古代铜镜展开幕,86 件汉唐铜镜首次展出;紧接着,扬州博物馆汉唐铜镜展安排在清明小长假;远在俄罗斯的一场名为“中国古代铜镜魅力”的展览同样引人注目,30 多件中国近代铜镜均为该国滨海边疆区境内考古发掘成果。
只要留心近几年的文博资讯就会发现,陕西、安徽、深圳、武汉,全国不少博物馆都举办过馆藏铜镜特展。
传世铜镜并不多见,各馆馆藏很多为考古发掘成果,藏品分布如此广泛,可见铜镜在古人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和重要性。
从理容妆到降妖精就目前考古发现成果,最早的铜镜出土于甘肃广河齐家坪和青海贵南尕马台齐家文化墓葬。
1975 年,甘肃广河齐家坪墓葬中发掘出一面素镜。
这面素镜与1976 年青海贵南县尕马台出土的七角星纹镜都是齐家文化的代表。
齐家文化距今约四千年,学者们认为,它的下限应与夏王朝接近。
铜镜诞生初期,资源开采量小,铜料非常珍贵,成品价格昂贵,普通人家难以拥有,这种技艺经过商、西周、春秋,到战国时发展成熟,清代以后逐渐被玻璃取代。
铜镜背面可由内到外划分为钮、钮座、内区、中区、外区、圈带、铭带、边缘等部分。
镜的背面装饰通常都为一个主题纹饰,这是决定一面铜镜的名称和时代的主要依据。
战国铜镜以圆形为主,纹饰繁密,题材丰富,包括禽兽纹、几何纹、山字纹等等,其中山字纹镜分布最广,数量也最多,是战国铜镜的一大特色。
铜镜已不限于贵族赏赐之物,在市井中也能购买到,但是价格昂贵。
铜镜用来照容貌,与生活密切相关,通常被放在墓主人的头顶或胸侧,表示为主人生前的日常随身物。
有些铜镜被放在漆盒里,旁边放有木梳和木篦,有的铜镜周围还有丝织物痕迹,推测最初为丝织品包裹,足见当时人们对铜镜的重视。
汉代铜镜已十分普及,仍以圆形为主,像战国铜镜那种抽象的装饰纹样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新颖的草叶纹、星云纹等。
从沈阳故宫馆藏的9 件汉代铜镜可以看出,西汉铜镜多以铭文与纹饰搭配装饰,铭文内容有吉文和祝福、相思、祈求富贵等。
纹饰多采用高浮雕手法,突出了立体观赏性。
汉代升仙思想盛极一时,铜镜中出现了大量的仙人。
铜镜成为“趋吉避凶”的工具,悬挂于门首或置于厅堂,作为“镇宅之宝”、“降妖驱魔之宝”。
这个功能被日益放大,在很多古装武侠剧中,铜镜是捉妖道士手中的重要法宝。
赏赐馈赠佳品唐代是铜镜发展的巅峰时期,除了圆形,还出现了葵花形、菱花形、四方委角型,铸铜工匠们还把金银平脱、镶嵌螺钿和银背鎏金等工艺结合在铜镜制作上,尽显大唐气派。
为保证国家钱币的制造,政府一直严格执行禁铸铜器的法令,但从未禁止铸镜。
唐代,即使再贫穷的家庭,铜镜也成为生活必备。
虽然在民间普及,但工艺复杂的装饰铜镜依然是皇帝赏赐的稀罕物。
唐玄宗把自己的生日八月初五定为千秋节,在自己的寿宴上赏四品以上官员金镜,珠囊等。
官方制镜作坊每年都会大规模生产铜镜,以供赏赐或配给使用。
千秋节铜镜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多铸千秋铭文,二是纹样多为龙纹或鸾鸟衔绶纹,但也有特例。
玄宗为了笼络安禄山,在天宝九年的千秋节时,赏赐其一枚宝钿镜,以酬其忠孝大义。
安史之乱后,皇帝大规模赏赐活动减少,“宝镜群臣得,金吾万国回”的千秋节场面不复存在。
通过皇帝赏赐,原本在宫廷使用的工艺精良、纹饰特殊的铜镜流入官宦手中,再通过交换和买卖,进入普通人家。
唐代盘龙镜采用千秋铭文和云龙纹,是玄宗千秋节赏赐给四品以上官员的物品。
唐诗中提及此镜“背有九五飞天龙,人人呼为天子镜”。
迄今为止出土的盘龙镜有3 件,除一件墓主人身份不明外,另外两件都出自官员墓葬。
一件来自唐代李景由墓,一件出自张九龄墓。
张九龄为玄宗时期朝廷重臣,拥有皇帝赏赐的盘龙镜并不奇怪,但李景由身份是猗氏县令,其子官为左武卫骑曹参军(正六品下阶),家中并无人能够享此殊荣,李家获得此镜应当是通过其他途径。
铜镜作为日常用品,既有实用价值,市场价格也较高,作为相互馈赠的礼物很合适,唐代男女之间甚至男性友人之间常赠送铜镜,作为表达爱情或友谊的信物。
白居易有诗云:美人与我别,留镜在匣中。
浓厚的商品气息宋代中国铜镜整体质量无法与前朝相比,但已广泛走入寻常百姓家。
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宋代铜镜出现了铸有商标字号的铭文,最负盛名的是浙江湖州镜。
湖州镜上常见明码标价和广告词,如“炼铜照子每两六十文”、“无比炼铜每两一百文”等,从字面可以看出,此时的铜镜买卖是以重量来论价格的,而标有价格的一般都是质量上乘的好镜子。
明代铜镜铭文更明确提出了自有品牌意识,像“薛思西造”“湖州薛茂松造”“仰桥自造”等等,内容还包括纪念和产地。
当然也可以刻上买主要求的文字,如“古泉记”。
明代仿古镜制作达到高峰,所仿年代有汉、六朝、唐,仿汉代铜镜数量最多。
这些仿古镜都刻有年款或工匠姓名,可见制造者并不想以假乱真,而是纯粹是摹古膜拜。
清代也有不少仿古铜镜,乾隆皇帝是古铜镜收藏爱好者,内务府造办处生产的铜镜精致典雅,常配以镜座、镜套和镜盒,而一般民间制造则粗糙很多。
12—13 世纪,西方出现了背面涂有金属的玻璃镜子,14 世纪,精明的威尼斯人戴尔加洛兄弟发明出背面涂有锡箔和水银的玻璃镜子,并得到政府颁发的20 年专利权。
这种昂贵的穆拉诺(威尼斯附近的玻璃器皿制造中心)镜子被欧洲抢购了近两个世纪。
16 世纪初,一面镶有精美银框的威尼斯镜子价格为8000 英镑,几乎是当时拉斐尔绘画的3 倍。
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是这种高清镜子的忠实粉丝,不断从威尼斯订购新款。
随着工业化生产成本不断降低、现代反射材料被广泛应用,玻璃镜子也不再是奢侈品了,和当年的铜镜一样,走入千家万户。
明末清初,成熟的玻璃镜子大量出现在中国,铜镜市场萎缩,再无起色。
工艺符合现代科学铜镜作为一门独立的工艺体系始于春秋战国,依照装饰和制作风格可分为北方和南方。
北方铜镜质朴简略,较少装饰,南方铜镜精巧纤细,多花纹装饰。
因为是日常用具,铜镜一般都较小,直径大多20 厘米以下,也有40 厘米-50 厘米的大铜镜,个别直径达1 米的也见诸史料。
唐代时中宗曾令扬州制造过一件方丈镜,铸铜为桂树,金花银叶,帝每骑马自照,人马并在镜中。
铜镜制作采用的是先制模具,再浇铸铜液的方式。
铜具有良好的可塑性,但熔点高达1083℃,纯铜中加入延展性好的锡,熔点便会降低,硬度增加,更有光泽,再加入比重大的铅,可以减少溶液中的气泡,镜面更均匀。
考古发现,战国时铜镜合金的比例尚不固定,铅的含量不一,铜镜质量也参差不齐。
到了汉代,工匠们已经掌握了合理的配比,制镜工艺门槛降低。
浇铸成型后的铜镜并不能使用,要让它光亮照人,必须再打磨。
从战国到西汉,打磨开光镜面采用的都是黑色铅粉。
铜镜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反光度减弱,需要时常打磨,宋代有专门从事磨镜的技师。
打磨镜面用水也十分讲究,唐代贡品“江心镜”便是取扬子江江心水打磨而成。
明清铸镜大师薛惠公,本来是杭州人,因铸镜需要使用湖州水,专门移居湖州铸镜。
以上只是普通铜镜的制作过程,如遇一些特种工艺镜,则更费时费力。
铜锡合金含锡量30% -36% 时,颜色最洁白,硬度也比较高。
色洁白镜面更光洁,便于映照;硬度高研磨时就不容易留下划痕。
唐镜成分配比和现代科学的基本原理完全相符。
铜厂不爱要的“破烂儿”铜镜诞生之初价格昂贵,是有钱人玩的奢侈品,随着工艺成熟逐渐成为平价商品,到了近代,竟成了论斤称的“破烂儿”。
金石专家贾文忠儿时在北京南城居住,闲暇时到琉璃厂的文物商店见过不少古代铜镜。
他回忆说,“文革”时,铜镜被当成废品论斤收购,一毛两毛甚至几分钱一斤,实际就是卖个铜价。
一大麻袋宋元明清的铜镜,统共称完就卖200 块。
北京文物管理处专门设置了一个拣选组,负责到各废品收购站、铜厂、造纸厂拣回被当成破烂的文物。
贾文忠经常看见青铜器鉴定专家程长新捡回青铜文物,著名的班簋就是他捡回的。
铜镜不被重视,只偶尔挑选重要的拣回,程长新的《铜镜鉴赏》一书中收录的铜镜很多都是捡回来的。
20 世纪70、80 年代,国家退回查抄文物,很多收藏家的子女不爱好这个或是心有余悸,纷纷出售,同时期北京各大古玩市场逐渐形成。
当时铜镜有几元钱变现的,到了20 世纪80年代末,已经可以卖到上千元了。
在刚刚结束的香港佳士得专场拍卖会上,一件唐代龙纹葵花式铜镜以400 万港元成交,价格是估价的十倍。
2004 年,中国嘉德拍卖推出关祖章铜镜专场,开启中国铜镜拍卖市场先河,全场55 件铜镜仅流拍一件,拍品多在几万元价位成交。
短短十几年过去,铜镜拍卖价格已经扶摇直上,2011 年中国嘉德春季邮品钱币铜镜拍卖会上出现的一件“明逾满月”跑兽镜,以897 万元高价成为拍卖史上的“铜镜王”。
究其根本,铜镜只是我国古代青铜艺术的一个小小分支,相对很多大型器皿,其铸造技术并不很复杂,但其与人们日常生活结合之紧密,奠定了它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唐代魏征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名句,把梳妆打扮上升到国家兴亡的高度,铜镜这种古代奢侈品的政治地位瞬间就提升了。
(参考资料:《铜镜文化与铸造技术研究》《铜镜文化内涵》《铜镜拍卖走过八年长征路》等)。